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哲学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精选5篇)

最新哲学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3:41:10 作者:琉璃最新哲学慰藉读后感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精选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哲学慰藉读后感篇一

哲学的慰藉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一直以来都对哲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自己不够勤奋,至今也未能啃下来一部原汁原味的哲学著作。哲学这个词在我心中,如大多数人一样,是高深莫测的同义词。对和哲学沾边的人或书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莫名的仰慕。准备考研的时候,读到的一些哲学家的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让我马上感觉那个学科提升了一个层次,当然遗憾的'是,现在从美学(艺术哲学)等形而上角度研究那一学科的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题外话。很早以前买过一本《苏菲的世界》,感觉有些浅显,而且我不太喜欢那种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因此就没有读完。现在的我感觉十分庆幸,是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成为了我的哲学启蒙书。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文笔简洁机智,而且视角独特。作者分别用六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由于不了解再次姑且妄称“精髓”)对应解决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的心理失衡感,加上对哲学家人生经历的娓娓叙述,让受挫的人们体会哲学带来的安慰。不但拉近了读者与哲学家之间的距离,而且使得哲学回归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这本书更加强化了之前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得到的观点,正如作者引用蒙田的话,关于人文的书没有理由写的艰涩枯燥,通晓流畅的方式也许更适宜表达智慧。这本“随笔”,清楚明白,读时轻松愉快又兴味盎然,又处处展露出思想和智慧。记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的两种目的:获得资讯和增进理解力,当时我对增进理解力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所谓的理解力不过是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当不借助外力条件下顺利搞清楚一本晦涩高深的书那么理解力就得到了进步,现在的我有了新的认识。看这本明快的书也增进了我的理解力,对生活、对挫折、对当前境遇的一种认识,不仅仅是换一个视角这样简单,而更是一种深刻感和厚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学家的智慧给我启迪,哲学家对智慧的追寻将我鞭策。这是一本可读性、实用性、思想性兼备的哲学入门书,精彩极了。正如周国平的评价:他教我们懂得享受。

哲学慰藉读后感篇二

《哲学的慰藉》(theconsolationofphilosophy)是由古罗马的波爱俢斯在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难时写成的,此书虽然是写于古罗马时期却因为是以波爱俢斯和哲学女王的对话为主,语言比较通俗,相比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是较易读的,但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在哲学逻辑和书中出现的时代背景、人物和神话故事是阅读的难点。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古罗马的哲学体系,还可以慰藉遭遇挫折漂泊的心灵,使心灵从绝望转为平静,从而充满希望。

首先阅读此书的目录可以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框架,从卷一“精神之痼疾”究自身之困境、找寻病根,卷二“淡看身外之物”淡看命运、财富、权力、荣耀、福祸,卷三“幸福之所在”看透幸福的外形、找寻真正的幸福,卷四“掌命运之舵”明辨善恶、掌握命运,卷五“理智的神圣光辉”展示人的理性与神圣理智的关系。从目录就能了解到本书是讲述如何从人生的低谷走出,掌握自己的命运,追寻幸福的真谛。

一本杰出的著作离不开一位杰出的作者,没有人生的磨练也就不会有要掌握命运的呐喊。波爱修斯,公元6世纪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生于罗马的贵族之家,祖辈尊贵显荣,曾出现过两个西罗马国的皇帝,以及许多许多执政官。他的父亲是奥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本人也贵为宰辅、荣任元老,不仅得到东哥特国王的信任,而且颇受罗马百姓的拥戴。他的两个儿子也于公元522年双双当选罗马执政官,可谓显赫一时。以此可以评论他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波爱修斯毕生都致力于对于优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学的保护工作,他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作品翻译成拉丁文,被后世称为拉丁教父,不得不说对古典哲学的保护,也为他对哲学的见解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最后将其哲学的智慧融汇在《哲学的慰藉》中,也被后世评论为杰出的哲学家。

如果波爱修斯的一生始终是处于荣耀中,那么也就不会有《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了,他的成就也会止于此。然而在公元523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以“叛国罪”将波爱修斯拘禁,一年后执行了死刑。当然“叛国罪”只是诸多原因的借口,在这场中,不仅是他本人,还有他的同事亚尔比努、岳父西玛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可见其中还有宗教的原因。这种人生的苦难让波爱修斯一度沉陷于对善不得始终,恶不受惩罚的抱怨中,也是《哲学的慰藉》中第一卷“精神之痼疾”的写作背景,之后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第四卷“掌命运之舵”中阐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至善,而恶相比于善是何等的弱小,行恶者是向邪恶屈服,将自己降低到动物的等级。

在文中,波爱修斯不断表现对人生境遇的质疑和思考,谈及到了命运、幸福、财富、权力、荣耀、善恶、公平、机遇、自由意志、理性、神圣理智等众多人生命题,并给与解释,其中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推理虽然是借哲学女王之口言明,但就是波爱修斯的哲学观,以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表达了柏拉图式的主题:引领灵魂由漂泊流离到返回家园。

幸福究竟是什么?这是文中波爱修斯想要表明的重要命题。一个遭受人生挫折,无论是小的磨练还是生死攸关,都会让人迷失在痛苦之中,看不清前路,更不会奢望幸福。像波爱修斯这样从荣耀显赫的人生高峰直接跌落成阶下囚的不在少数,而能从中看透、走出迷茫、甚至得到心灵的解脱的却是凤毛麟角,从历史的进程可以了解到,这些人都是拥有强大意志、智慧高超的大能人。想要推理出幸福的本质,波爱修斯采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推理方法。他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幸福能够让人得到满足。首先看透幸福的外在:财富、荣誉、权力、荣耀、欢乐。“你算在私人财产里面的,没一件是属于你的。??并不是因为它们成为了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才宝贵;而正是因为你认为它们宝贵,所以你才会把它们算到你的财富里面。”财富“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的很远”,财富只是一种累赘罢了。“财富并不能让一个人感到满足和圆满”,反而使人患得患失,“结果却是它让人有求于他人”。因此财富不是幸福的本质。同样的逻辑推理,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但凡自身没有尊荣可言的东西,那么在使用者眼里,它自然会一时受到推崇,一时受到冷落”;权力让人不得安宁,“权力固然可贵,不过结果表明,它连自身都难保”;赞赏、美誉来自于缪赏,“对于一个精明的人的自我认识来说,又有哪些帮助呢”;至于肉体的享乐,“渴求它吧,又心怀不安;满足之后吧,又感到充满缺憾”。总而言之,这些都只是幸福的外在,是虚假的幸福。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在第三卷“幸福之所在”的最后几章,波爱修斯阐明真正完美的幸福,能给人满足、力量、尊敬、名声和快乐,真正完美的幸福就是至善,也就是,至福=至善。这似乎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又是许多人都看不透也不想承认的道理。在行善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到满足、力量、尊敬、名声和快乐,这些感觉给与心灵的美好,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生成。反之,当人行恶时,会感到不满足、无力、唾骂、坏名声、不快乐,也许有人会说,行恶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在为恶中会感到快乐,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行恶不就和行善相同?恶不也等于幸福?当然,所有具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所以,只有善才是幸福。

《哲学的慰藉》除了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有一首首高雅且格律优美的诗作。虽然每首诗都很短,并且这些诗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说明每一章的命题,起到引出命题,更多的是总结和深化命题,但是这些诗还是具有丰富的意象,以及深刻的哲理,有些诗篇甚至受到后世诗坛名匠的推崇,包括但丁、薄伽丘、乔叟等。选取其中一首的片段(卷一·精神之困境,五、我的困境):啊,制定诸星圆周轨迹的人/高高坐在您那恒久的宝座上/策动旋转诸天的人/用您的法规固定着纷繁的星体——/例如,月亮时而盈满,明灿灿地/映照着太阳兄长的万丈光芒/令众星相形见绌/时而又临近苍白的日神/失去了色彩,呈现出暗淡的面目。在古希腊古罗马,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知识渊博,在数学、物理、逻辑等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波爱修斯的这首诗揭示出的天体运动规律已经接近现代天文学,相似的哲理揭示在文中的很多处都有体现出。这首诗整体是为了表达波爱修斯因为人生挫折而迷失,失去了往日追寻知识、追寻哲学的信念,诗的前部分是列举了众多的哲学知识,后部分是表达对自己人生困境的倾述。优美的诗作、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让深奥的哲学变得平易近人,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扩大了阅读人群的范围。

此书虽然写于公元6世纪,距今超过1000多年,但此书的影响力却超脱了时间,被评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尽管因为写作于古罗马时期,此书有一定的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能够传承如此之久,必然有其杰出的一面,阅读此书给与我心灵的力量。

哲学慰藉读后感篇三

文・骆锦勇

最近,刚读完古罗马著名思想家波爱休斯的《哲学的慰藉》。虽然这样生吞活剥的浅读近乎囫囵吞枣,甚至是对被西方学界普遍称誉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这部伟大著作的不恭和亵渎,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真切地领会到莫大的享受和收获――多了一份恬静,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爱休斯这部经典著作书名所示的那样,这是哲学对灵魂的亲切慰藉。

但凡读过《哲学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后大多会情不自禁对波爱休斯施以膜拜之礼。因为,这部一千多年来洗涤和启迪了无数读者灵魂的不朽之作,并非波爱休斯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抽着雪茄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者宽敞舒适的书房里慢条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狱之后在灰暗阴冷的牢房里奋笔疾书所就。显然,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质,坚贞不屈的意志,乐观豁达的修养,身处逆境煎熬的波爱休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与哲学女王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在死神降临之前坦然从容实现似史诗般的灵魂救赎的。

《哲学的慰藉》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著述。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从曾经显赫一时的罗马执政官到被诬陷下狱的阶下囚,出生罗马豪门望族的波爱休斯在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以善恶问题为中心,用散文及诗体抒发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谈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进而在哲学智慧中寻找到灵魂的慰藉。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身处于浮躁社会的人来说,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爱休斯阐述的幸福的含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那么在读完《哲学的慰藉》这部鸿篇巨著之后,许多思想疙瘩、精神迷茫肯定会茅塞顿开,给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阳光中”的轻松惬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着我那泪流满面的苦脸,一面吟诗对我内心的糊涂进行哀叹”.在波爱休斯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右手持书,左手执笏”的哲学女王,她能帮助人们摆脱一切愁乱、怨恨、悲愤、痛楚、沮丧、迷茫的困扰,拂去蒙蔽他们双眼的烟雾,擦干他们脸颊上的纵横泪水。而正是这位万能的哲学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顿和堕落,帮助自己康复,从而在厄运降临之时能从容坚定面对,确信“没有什么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这么想;同时,只要人能随遇而安,他就到处都能发现幸福”“既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恶人的嫉恨,那当我们畅游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时候,便注定要经受风吹浪打的袭击”.

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当然不会接受波爱休斯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将善作为舵柄统治万物”“谁都不会幸福,除非他也成为一个神明”等观点,因为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财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问题的思想修行上,波爱休斯仍然堪称今人的精神导师。因为财富让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学的慰藉》中写道:“贪婪会讨人嫌,而慷慨则会使人闻名”“因为按照常理,只要少许、微小的一些东西就足够了;而你如果在满足之外还要追加奢侈,那么你的所加,或者让你难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宝也会有某种低级的美,可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得很远,()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值得你去膜拜”“当你肯定地说最低等的事物是属于你的财富时,你实际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了它们的下面。”再比如,波爱休斯还讲到:“我的确明白了财富不能带来满足,王权不能带来力量,职位不能带来尊敬,荣誉不能带来名声,享乐不能带来欢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东西,假如真的属于你,那它们就绝不会失去”“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不会是美德因为职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为任职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让你头脑糊涂,你贪图往日的好运,你认为这仅仅是命运中的一次波折,而实际上这命运已经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运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盘上,默默承受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实上,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无论对唯利是图、怨天尤人的喧嚣社会,还是对利欲熏心、好高骛远的浮躁官场,都是一剂苦口良药,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爱休斯对幸福、至善及恶的本质的阐述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并且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波爱休斯认为,“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会聚”“善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追求时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动因”“善和幸福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假如肉体享乐能够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没有理由说野兽不会幸福,因为它们的所作和所为,正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在论及“善的强大”与“恶的虚弱”时,他又确信“好人总是充满力量,而坏人则是无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应该被视为人类一切行动的共同奖赏”“因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显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谁想作恶、能作恶并且正在作恶,你就能够肯定他在遭受着三重的不幸”.

当然,在阅读《哲学的慰藉》一书过程中,我们既应秉持兼收并蓄和尊崇科学的立场,不断重塑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同时也应坚持在批判中承继的态度,剔除那些与辩证唯物主义不相契合的精神遗产。在论及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时,尽管波爱休斯也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拥有或正在增进、求取美德,那么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运气,也都是好的;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运气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荣牺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难屈服,成为了旁人的榜样――美德不向邪恶屈服”“因为凡是生来就能够运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决断事情的判断能力”,但因为《哲学的慰藉》崇尚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结论显然也归顺于宿命――“命运听命于神”“至高无上的神佑还经常制造这样的奇迹:坏人使坏人变好”.

《哲学的慰藉》之所以能成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并且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显然是因为波爱休斯出神入化般地把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衔接起来,劝诫人们弃恶扬善,追求至善至美。这充分反映了作者以哲学沉思为莫大安慰的宗教思想和道德哲学观点,并构成了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当然,对于波爱休斯书中表达的很多精妙观点和深奥思想,我还来不及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尽管如此,我至少已找到了初阳的熹微,愿意一直坚守自我良心的自由,维护原则、遵守规矩,哪怕最终理所当然的是我也极大地冒犯了那些罪恶,也不想自欺欺人。

哲学慰藉读后感篇四

算起来,我们这一辈的读者读哲学的时间并不短,但却始终害怕读哲学。因为,哲学书籍常常摆出高不可攀的架势,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弄哲学的人有时也故弄玄虚,把本来可以理解的东西弄得“一些不懂了”。西方哲学于文字又隔了一层,我们只好仰仗三家村夫子们的翻译,结果追求到的是影子的影子,离真理更加远了。我自己阅读哲学的经历大抵如此,也许只能怪自己愚钝而没有悟性。有一天,在自己的破书堆里找到威尔?杜兰(willdurant)写的《哲学的故事》,发现原来哲学也并不难读如许。杜兰说读哲学也有快乐,连形而上学都有诱人之处。每个学哲学的人都曾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迫于生计,人们在刨食的过程里忘却了这样的体验。诗人勃郎宁说寻找生命的意义是日常必需一如饮食。思索生命意义的过程就是哲学的过程。《哲学的故事》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样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我努力寻找一个学科的边缘而怀有写作热情的人物的著作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比如,英国的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他的《哲学的慰藉》就给了我这样的阅读乐趣。译者资中筠先生推荐我读这本小册子时,我内心有着一向的对于书的傲慢,并不以为会一字一行一页地读的。

及至书到手,不知不觉竟然全读了。资先生的散体文功夫当然给这本书的中文本增色不少。不过,原文据说也得英语古典散文的三昧的。“我一向认为,一种臻于上乘的文字首先是本土的,不是洋腔洋调的……”我把这句话视为资先生的翻译主张。也因为这个我拿到了英文本也不愿意去看。我不想破坏已读中文本给我带来的文字享受。两种文字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好的翻译在文字上应当说是一种创作。莎士比亚之所以在中国脍炙人口,是因为翻译家们把莎士比亚的文字用地道优美的中文转达给中文读者了。我读《哲学的慰藉》一开始就读的是中文本,语感定势有了之后,并没有想到要读原文。这就是有语言魅力的翻译所具有的效果。假如,让我来做文字翻译的裁判,我宁愿给风格记分,而不在科学界定上纠缠不清。因为,任何文学翻译都是不能用科学的手段来裁判的。两个人同为高手来翻译同一部著作,结果一定是两个文本,因为两人的语言感觉和文化理解是各自的。翻译批评如果不考虑这样的因素就谈不上专业。钱钟书说理论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翻译的理论家尤其缺乏实践。鉴于此,我通常不从事翻译评论。这当然也有心虚的原因,一提翻译批评,就感觉人家要批评我自己的翻译嗄。

《哲学的慰藉》书分六章,分别“慰藉”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有缺陷、伤心和困难的众生。哲学的终极作用大概就在于此吧。真正的哲学家“宁愿失欢于众,或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决不因别人指责而收回自己的思想。”哲学家对世俗的东西弃置不顾……你可能以为我会这样引下去。然而我不会。假如《哲学的慰藉》只有这些,我就没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了,这样描述哲学家的书籍太多了,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哲学的慰藉》里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个别人选如蒙田算不算哲学家,作者并没有按照学院的规定来安排。我接触蒙田超过二十年,《哲学的慰藉》却让我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这位随笔作家。饮食男女在蒙田的笔下都有细微的观察,异地风俗也是他散文挥发极致的对象。“我之所以为我,每一样器官都同样重要……我有义务向公众展现自己完整的形象。”在写叔本华的爱情故事时,德波顿说:“我们比鼹鼠总还有一项优势。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这种思索本身就很有哲学意味了。写尼采时,德波顿用了“推崇悲苦的哲学家”这样的字眼:“很少有哲学家推崇悲苦。”

哲学慰藉读后感篇五

作者:钮如黎单位:浒浦学校

假日午后,清茶相伴。俗话说,茶能清心,书能静心。此刻,打开书本,将自己置身于喧嚣之外,任由思绪随之远行。

作为凡尘中的一员,一直不敢去触碰与哲学相关的著作。在印象中,哲学就如同神o一般高不可攀。但翻开此书的刹那,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细细读来,不由暗暗赞叹作者的慧心,译者的用心。

此书是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重要著作,自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不衰。书中,并未将哲学道理一一罗列,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被认为有缺陷、伤心、困难,分别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人生在世,总会有所追求。人人倾尽毕生所追求的,无非就是“快乐”,无非就是“幸福”.然而,人生中总会存在种种不如意之处,其中有些是可改变的,有些却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去面对,去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帮助我们去调整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为与人意见不合而烦恼,也为缺少钱财而心焦;为受到挫折而沮丧,也为有所缺陷而自卑……内心一直处于困顿,痛苦之中,便也离我们寻求“快乐,幸福”的初心越行越远。读过此书,你便会明白:人生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只要退后一步,回到事物本来的位置,换个角度,换种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并能智慧地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那么,所有的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人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去,没有回;人生其实很复杂,大千世界,纷繁芜杂,看不尽,摸不透。人生其实也很精彩。只要能拥有一颗“智慧的心”,用“智慧”来对待一切,那么,一切皆不是问题。多一份“智慧”,也便多了一份“快乐”,“幸福”便也会常伴身边。

如果说,静静地坐着思想也是一种旅行,那么,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是对人生的慰藉,是对心灵的启迪,更是对灵魂的一种修行。

午后,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不忘初心,踏上修行的旅途,我们都是人生的旅人。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最新复乐园讲了意思 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读后感(优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10-07 那朵乌云要起飞读后感(大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
  • 10-07 2023年行者无疆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
  • 10-07 2023年沙粒星球读后感(实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
  • 10-07 最新观看完鹬之后 看完后读后感(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 10-07 2023年钓鱼记读后感(精选7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
  • 10-07 2023年棋局的读后感(大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
  • 10-07 最新创造营总结 创造力读后感(优秀9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 10-07 最新恩格斯转读后感 恩格斯传的读后感(模板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
  • 10-07 我要结果读后感(优质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