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精选5篇)

2023年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11:41:34 作者:碧墨2023年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课标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以前在上本课的时候,我是分别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观点。高一学生都非常了解儒道法家内容(初中课标中要求学生知道孔子和老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这样上课学生觉得枯燥,自己也觉得无趣。这一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期望能加深学生对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理解。

面对春秋战国“礼乐崩坏”的大变革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对其他学派进行诘难、批驳,并且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同时逐步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教师如果简单分别介绍各派观点,无法显示出互相诘难与批驳的争鸣之势,所以我在介绍儒家学派和法家与墨家学派主张的时候,学习易中天设计“儒墨之争”“儒法之辩”环节,在冲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下为教学内容。回顾春秋时代儒家学说问题:孔子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材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孔子的爱人是无差别爱所有的人吗?不是的。

师: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最爱的是谁?生;父母。

生:爱民,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材料: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师:孔子重视哪些道德品行?

“恭、宽、信、敏、惠“,可见,拥有这些道德品德的人,才是仁者。

材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孔子主张维护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

爱臣,臣也爱君,政权就稳定。父爱子,子也爱父,社会就安定。恢复君君,臣臣社会秩序。这是孔子治理社会的方法。孔子这方案作用如何?看起来不错,可惜谁都不听他的。诸侯各国,依然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孔子连他自己国家的局面,都扭转不了。

(省略孟子与荀子)

儒法之辩

韩非子用两个故事来反驳儒家的观点,甚至还有些讽刺:

问:韩非子的主张和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生(略)

解读:在韩非子的眼里忠孝不能两全,仁爱孝悌都不能要。尤其是在君与父进行选择的时候,小家庭和大国家选择的时候,可以为君绝父,要绝对服从君主,服从国家的需要。跟儒家所倡导的做官的人是一个孝子不同,法家在政治领域中是不谈孝道等道德的,法家讲究利害,赏罚分明,一切要服从君主。

楚成王的故事是韩非子另外一个反驳儒家观点的故事。出成为的

太子商臣知道了父亲要换太子的想法后,商臣选择了谋逆,逼楚成王上吊自杀。

问:韩非子想说明什么?

解读:在太子之位和未来的.王位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儿子毫无孝心。可见,人在利益欲望面前,一切道德都是虚假的。

总结:儒法之辩

在人性上:儒家相信人有血亲,尤其是孝心,有善心和美德。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是趋利避害人而已,甚至无真正亲情的存在。

治国上:

因为人是有善心的,用礼乐教化使人们不愿意做坏事。人人要做好人,做好事,人人都要做贤人。儒家以德治国。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做坏事是利害使然。利之所趋,礼仪道德都没有用。所以要通过法律,使人人不敢做坏事。做坏事会遭到惩罚,所以,人们不会做坏事。用法(刑法)来治国就会使国家秩序井然。

君与民关系上:儒家认为:民贵君轻,重民爱民

法家是轻民用民。

政治制度:儒家要恢复西周时期贵族政治。

法家要建立大一统集权专制。

统治。

儒墨之争

孟子曾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最先对墨子进行了批判。

《墨攻》讲述距今两千三百前的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强兵,攻打区区4千老弱妇孺的小国梁城,岌岌可危之即一个莽鞋布衣,其貌不扬的墨者革离孤身救城。看待他国收到攻击,就像自己的祖国受到了攻击一样。(也可以讲墨子救宋的故事)就是“兼相爱”。墨子说,所谓相爱,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视人之家若视其家),看待别人的身心就像看待自己的身心(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说,如果天下人都“兼相爱”,都把别人的家看作自己的家,还有谁会盗窃(谁窃)?都把别人的人看作自己的人,还有谁会残害(谁贼)?都把别人的家族看作自己的家族,还有谁会掠夺(谁乱)?都把别人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还有谁会进攻(谁攻)?因此,只要“兼相爱”,就一定“天下治”。可见,儒家仁爱是有差别的爱,墨家兼爱是天下大爱。儒家和墨家都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方法确是不同。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从导课到知识的传授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穿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大手笔、大跨度的在历史与现实中搭建桥梁,师生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感受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辉,增强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责任感,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三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的亮点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堂课是“古为今用”的充分体现。以往在讲授百家争鸣时,往往是老师列表,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往表里一填,学生课下死记完事。但我们认为这样没有任何的益处,而应该使其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百家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其积极的一面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利用古代的传统思想来解决现代的问题。

3.此课的讨论又为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比如:秦朝运用了法家思想;汉初采取黄老思想;汉武帝之后则使用了儒家思想等等。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连贯,更加系统。

4、不足之处:由于初一年学生思考问题较为肤浅,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在讨论问题时不够深入。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四

百家争鸣这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8课,也是对动荡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两课的延伸,着重着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方面的形势。从单元角度来看,从第一单元的原始社会过渡到第二单元的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到第6、7课时已经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从争霸到兼并战争,除了政治上的激烈碰撞,更是擦出了思维的火花,各种学术思想竞相登上历史舞台。这一课的学习将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的文化认同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本节课的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为他们设计各自的名片。

2、归纳总结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主要人物代表及其思想主张和著作。

3、了解何为“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定义),明确“百家争鸣”的背景,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4、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了解,学会用唯物主义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百家争鸣这一现象,并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相关信心,自主发挥,制作二人的名片。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变化进行对比,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有何深远的影响以及对当今社会有何指导意义,很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聚焦问:通过让学生预习,线索提示,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线索提问,如:

让学生的对本节课的三个模块有整体的方向把握,知道了该怎么去学,怎么运用“历史六何法”去找出关键信息。

2、引导学: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小目录:一、老子。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三、百家争鸣。前两个小目录的学习方法相似,第三个目录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先说前两个目录的教学:首先,利用视频导入,让学生对于老子和孔子有初步的印象。然后,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本第38-40页的内容,按照聚焦问中的思维导图,自主找出问题的答案,分享给同学们。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出老子和孔子的名片,进行全班展示。在第三个目录的教学中,首先,结合第6、7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百家争鸣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背景?然后,图片展示,不同学派代表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找出该学派代表的思想主张和著作。最后,引到学生自主设计表格,归纳诸子百家的时间、人物、学术思想、著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提供学习线索,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内容。

3、组织议和点拨讲:在第三个目录的教授过程中,会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学派,让他们展开辩论,论题为:哪家学说最适合国家发展?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诸多学说中,让学生在掌握该学派的基本主张意外,更能够体会到当时各学派争相著书立说的原因。在辩论的过程中,要加以引导,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式、时代背景,体会思想家、教育家们的主张为何会被君主接受或者被舍弃,从而加深中华学术文化的认同感。

4、指导练和总结思:在本节课的尾声,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成果。有同学认为,他学到了各个学派各个代表的主要观点,历史基础史实的量得到了提升;有的同学认为,本节课他主要学习了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以及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启发我们要学习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内涵,也要向先辈们学习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发言的精神。诸如此类的发言总结了本节课的硕果。在课件的最后,也精选了几道历年中招考试关于本节课的试题,让同学们小试牛刀,抓住本节课的出题点和关键点,重点复习。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学课堂才刚刚开始,对于刚刚讲过的这堂课,觉得自己对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还算准确,思路还算清晰,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前两分钟的利用,让学生及时复习上节课内容,重点提问;让学生个性化阅读,自主学习的时间少;在对学生的评价时,评价语不够多样、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发现学生地闪光点;课堂中语言不够简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这也可能是问题设计不够具有引导性,让学生不能够准确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自己专业素养。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篇五

在上课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百家争鸣》这一课,怎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授课实践后,我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1、弄清“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兴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

2、明确“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这节课按要求是认识非常多的思想家,在教学上我重点突出孔子和韩非子。因此,对于其他思想家学生只有一个浅显的理解,而重点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较到位。另外,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介绍老子的故事,介绍《道德经》的由来,学生既感觉有兴趣,又增长了知识。最后,我让学生讲故事、讲格言,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如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庄子“坎井之蛙”"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韩非子受李斯迫害的故事等,学生讲得非常生动。

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备课和反思,学正为师,身正为范。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