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通用5篇)

最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通用5篇)

时间:2023-09-21 23:17:21 作者:曼珠最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通用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xx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20xx年、20xx年、20xx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20xx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4.6%,亲友帮带的占39.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22.3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2万人、12.5万人和9.6万人,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转移的22.3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201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问卷调查的201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52.7%、38.8%。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三年来,桃源县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1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3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桃源县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末,全县返乡创业成功的有240人,兴办企业128家,解决了3293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桃源县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6月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100万元成立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20xx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上缴税金153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xx年公司再投资88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亿,上缴税金上千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从桃源县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车湖垸4个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荒芜比例低的有1%,高的达10%,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如八字路乡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亩水田,夫妻俩长期在外务工,4亩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作,余下的1.3亩田由于面积小、位置偏不好耕种而荒芜。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50%以下。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桃源县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远高于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个区县市中占比最高的,与该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在调查中了解到,车湖垸乡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儿媳和孙子均在外务工,去年冰雪灾害期间冻死在家中,3天后才被邻居发现。据桃源县公安部门一次网吧清理结果显示,长期出入网吧的农村少年占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二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经费分散、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训资源难以满足农民工培训的需要。一是培训学校小而弱,目前除职教中心能够承担中职长期培训外,其他学校仅能承担中、短期培训。二是培训学校专业设置、调整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由于在农民求学盲目性和学校条件差的影响下,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的计算机专业成为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农民工选择专业的首选,而市场需求大且容易就业的专业却因办学设备和农民择业意识的影响而不能形成规模。三是市场需求技术水平高的专业,区内难以开展技能培训。四是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培训的需求。除了已培训的2.6万名农民外,还有12.9万名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还有4000多新增劳动力不断涌现。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地处边远山区、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发布信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举棋难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转移渠道单一,组织有序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有序输出比重较小,没有形成市场主体,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难以形成市场品牌效应。尽管每年有关部门都要联合举办1-2次企业用工招聘会,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对有序劳务输出的用工单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们仍选择“亲带戚、邻带里、师带徒、父带子”等自发转移方式。二是输出后的工资收入与农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资高的工种自身技能又达不到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农民不愿意远离家乡而外出务工的局面。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一是在对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全区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医疗、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二是维权工作步履艰难。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缴社保费,不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突出。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全区除发展生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经济发展滞后,就地转移劳动力较难。尽管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内主城区及市外经济发达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当地无大、中型企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较难。

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但无流转接受对象。三是部分农民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来的担忧,不愿流转。四是部分农民两头兼顾,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务工之间,形成了务工连续性差,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务工收入不高的特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改革培训方式,培育市场主体,开辟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名牌,拓展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式,促进城乡统筹。

(一)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就业。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效能。根据市编委渝编31号文件精神和市劳务办职能已划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情况,尽快将现由区农业局负责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衔接,提高办事效率。具体工作由就业局承担。以便建立劳动力资源调查、信息收集发布、组织培训、技能鉴定、基地建设、转移输出、社会保障、执法监督、争议仲裁一条龙的服务管理体系。

(二)摸清情况,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机制。以区就业局为龙头,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农业服务中心)为中心,村(居)委为基础,建立纵向到村、横向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劳动力资源调查体系,准确掌握全区劳动力总量、已培训和转移的人员数量、本人愿意转移而没有转移的人员及这些人员的技能情况、培训状况,每年调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户一卡、一村一档”的档案体制,实现由目前的无序静态管理向科学动态管理转变。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为主,建立农民工培训机制。一是培训管理上,由劳动局统筹协调。长期培训(毕业时发两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由教委负责;中期培训由教委、劳动局共同负责,以劳动局为主;短期培训由劳动局负责。二是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市场运作,强化订单培训,实行农民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三是在培训内容上,除长期培训的以外,少讲理论课,多上实践课,中短期培训的至少应做到“半耕半读”;同时要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纳入培训内容。四是在培训质量上,要以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以成功输出和稳定就业为考评培训机构的主要内容。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投入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广泛、发布迅速的企业用工信息服务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是确保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就业局除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外,还应在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务输出人员较为集中地方的人员中聘请信息员,广泛收集和反馈各种劳务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确1—2名信息联络员,形成市、区、乡(镇)、村、社五级劳务信息网络体系,为“订单培训”提供信息支撑,为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劳务基地,培育劳务中介,建立多渠道劳务输出机制。一是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络对接,开发建立技能型成规模的劳务定向输出基地,拓展基地规模。二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立劳务公司,外来用工单位招收农民工,由劳务公司统一规范劳动合同,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三是培育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为农民的转移搭建好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季节型向常年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

(六)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联合执法,建立农民工维权机制。一是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劳资双方学法守法的意识;二是企业要实事求是的建立劳动用工台帐;三是建立联合执法检查制度,由公安、劳动、司法、工会、工商联等部门组成联合维权组,每年开展1—2次联合执法检查;四是继续实行劳动合同签证制度,以确保劳动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劳动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

(七)制定鼓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引导性培训,建立扩大就地转移规模的激励机制。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转变输出观念,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引导农民工就地转移当产业工人。二是通过创业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三是通过围绕农村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四是通过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引导一批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实行奖励,实现由“走出去”到“引回来”的转变。

(八)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建立考评奖惩机制。一是区政府向已成规模的劳务基地派驻办事处,负责招商引资、企业用工信息收集反馈、农民工的维权及相关协调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农业、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其次是负责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管部门加大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多争取培训指标的力度;再次是区级财政应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农民工技能培训。三是对培训质量高、转移输出稳定就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一次性转移50人以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既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还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各级各部门应紧紧围绕“打造劳务品牌,创新服务机制,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强领导增添措施,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三

滩歌镇位于**县西**,距县城22公里,与**县锁龙乡、**县东泉乡接壤,辖29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8200户,3.86万人,现有劳动力2.1万人,占总人口的62.18%,外出就业劳动力8100人,剩余劳动力1.29万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1.43%,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足的乡镇。镇域总面积186.7平方公里,镇区占地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4万亩,山地4.27万亩,川地4700亩,人均占地1.2亩。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滩歌镇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大好政策的支持下,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利用,并未社会创造相应的社会财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规模化农业和劳动力转移。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发展小城镇规模,是一部分农民逐渐脱离从事农业工作,这是极其必要的。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滩歌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滩歌镇是**县**阴湿乡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乡镇内基本没有较大的企业,不能够大规模的就地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44531'镇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县劳务办的指导下,镇劳务工作站积极配合开展各项农民工技能培训,使得部分的农民工成为了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门路和报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2年全镇共转移剩余劳动力0.81万人,实现务工收入0.9404亿元,人均2436.2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45%。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我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通过镇劳务工作站进行有组织的输转。平常注重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推动力量。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返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转移。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文体,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认为在家务农虽然苦了点,但是自由自在,想在什么时候休息就休息,可以照顾老婆孩子的思想严重。二怕欺负。受本村或邻村打工人员讨要工钱难的事情影响,认为打工挣钱不怎么好。出力挣钱要不到手,还不如在家种上几亩薄田,粜了粮食等农作物得到的是现钱,少受麻烦。三怕风险。因多数人年龄偏大,接受文化教育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渠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毕竟每年的有组织输转人员都是一些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且年龄也相对比较轻。

第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一是少数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县一级组织中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但毕竟能够得到培训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而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虽然镇政府积极协调县劳务办公室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没有很好的连续性。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镇需高度关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上下互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强力推进'的镇、村劳务输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发展目标。制定打工经济发展目标和技能培训规划,大力推进'两转两型一输出',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在镇区中心花园进行宣传、村级广播经常播放劳务用工信息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知识、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特别是落实有关保障和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镇财政要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劳务输出的培训、输出、奖励、担保贷款、应急基金和配套设施建设。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低、就业难的状况,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方针,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本领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等教育资源,通过资格审查,确定培训基地。紧扣市场需求,配合上级部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编写劳动法律法规、务工常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技能知识手册,作为培训教材。二是探索培训途径。要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学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培训重心外向企业延伸、内向乡镇延伸。三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初高中毕业回家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发放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定向输出就业。四是创新投入机制。要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签订合同、免费培训、打工还本'的扶持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新路子。

(三)依托市场,探索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立足市场,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把用工单位请进来'的方式,巩固老基地,发展新伙伴,大力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输出、有序转移。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定向输出。与部分企业签订常年劳务输出协议,实施定向培训、定点转移。二是政府间合作输出。由政府出面,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结为友好县市、友好乡镇,签订常年劳务协议,政府间合作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劳务派遣输出。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组织人员派往企业务工,配合用工单位共同管理,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打工能人带动输出。以打工能人为依托,带领本地劳动力成规模对外输出。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15年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15年至2015年,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15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15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15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15年,某某镇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15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8.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15年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一、依安县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的96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农村劳力输出初具规模。全县劳动力总数为41.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 17.4%,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其中占农村16周岁以上人口的22.6%。在此次100户调查中,外出务工87人,户均0.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比2015年增长3个百分点,可以说淅川县的劳动力输出初具规模。

第二,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外出差异明显。在外出务工人员中,16—25周岁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为39%;26—35周岁次之,占38%;36—45周岁再次之,占18.1%;46—55周岁又次之,占3.1%;56周岁及以上最少,仅占0.6%。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34.8%,26—35周岁38.1%,36—45周岁22.9%,46—55周岁3%,56周岁及以上1.2%;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48%,26—35周岁35.7%,36—45周岁14.5%,46—55周岁2.3%,56周岁及以上0.5%.

第三,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区域趋势多元化。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几乎遍及各个省区,去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广东、新疆、宁夏、浙江、江苏等。各个地区人员流向具体情况是:县内流动占15.9%,县外市内占11.3%,市外省内占33%,省外39.8%。人员流动各个年龄段上在选择地域上呈现一定特点,如青年人大部分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中年人则去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多,年龄大的则在县境内流动多。

第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时间1—2年比重较大,长期固定在外的人员数量较低。在所调查的87口外出人员中,在外一年以下的19人,占22%;在外1—2年的47人,占55%;在外3—5年的13人,占15%;5—10年的5人,占6%;10年以上的2人,占2%。

第五,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5年淅川县外出务工收入达到8.5亿元,平均每个务工农民创收7390元,据此推算,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8%,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33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67%。

二、存在问题、建议和形成原因

2

依安县劳务输出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务收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通过调查我们应看到劳务输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是劳务输出强度偏小。推断结果表明,尽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约11.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7.4%,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但是,这个数量也只占到全县劳动力总资源的三成还弱,仍有七成以上的人劳作在自家那贫瘠的一亩三分地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一年中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个月,大量富裕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况且淅川县的这11.5万外出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10%)农忙时节回来种地,同时兼顾家庭副业,真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也就10万人左右。因而,淅川县劳务输出的总量还有很大的潜力。按照调查测算的农村家庭户均4人和常规年报统计的41.9万劳动力总资源的数据推算,如果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的话,全县应该常年稳定在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14万人的水平,且留在家里的人除种地外,还可家庭外帮工,加上这部分人,全县全年家庭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16万人水平。

二是外出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在所调查的全部外出人口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女性仅占到男性的72%。而且女性外出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与男性比较外出人口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如16—25周岁的外出人口女性占到男性的六成多,26—35周岁仅占男性的五成还弱,36周岁以上女性也就只占到男性的二成左右了。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全社会整体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问题,部分用工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或者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性别不平衡。

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层次上不均衡。低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而高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员占该年龄层次的人口比重较小。这也是个观念改变的问题,当然也与用工单位对招收人员的年龄限制有很大关系。

三、加强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充分利用简报、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党的劳动方针政策和劳务输出典型事例,利用典型引路,转变农村“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陈旧观念,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身边人带动周围人,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局部,以局部带整体的方法,打消农民思想顾虑,激励他们勇敢地走出去,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推动淅川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

快的适应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如:电工、电脑、电子装配、电焊、木工、瓦工、架子工、铸造工、水暖工、缝纫工、修理工、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四

谈会、书面问卷及抽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发放了1000份问卷,在广泛倾听了广大移民及移民所在村组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移民培训及劳动力就业情况,从而基本掌握了移民的培训及就业意愿。

在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以前,**县移民培训对象为凌津库区4个乡镇20个村的移民群众,该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定期办班授课训。主要侧重于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采取下乡到村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与相关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聘请有关专技人员,结合国家农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定期定专业进行技能培训等方法来培训移民。自20xx年至20xx年,先后共聘请各类专技人员213人次,举办柑桔培管、牲猪养殖、网箱养鱼、楠竹栽培、杨树栽培、蛋(肉)禽养殖、高产杂交稻、养羊、库叉养鱼、油菜直播、沼气使用知识等培训班,加上对乡、村、组移民干部的各类培训等,五年来,培训总人数达13200人次,集中培训时间116天,输出移民劳动力14430人次,总培训经费达80.3万元。

二是扶植典型示范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着眼于各类大户,在资金与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植,充分发挥大户的带动效应。五年来成功扶持养殖、柑橘、油桃、楠竹、茶叶、杨树等各类大户24户。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移民也慢慢行动起来,相关产业渐成规模。如楠竹、杨树、渔业现已成为凌津滩库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培训,能让更多受训移民得到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承包桔柑园30亩,杉树林10亩、水面养殖15亩,每年山、田、地收入5万多元的移民朱金安激动地对调查组说:“县里实施的科技兴库战略好啊,他们不但经常组织专家给我们移民上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课,还在资金和市场信息上及时提供帮助,我可是最大的受益者啊”

三是实施奖励激励训。从库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着眼长远,**县高度重视对移民后代的培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个移民户出一名大学生,就可以脱贫一个户,甚至可向城市转移一个户。为鼓励移民子女勤学技能,县移民局出台了专业技能奖励的文件,对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的移民奖励300—500元。至20xx年底,已有2458人领取了奖励。同时,为激励库区移民子女多读书,尽量能享受高等级教育,**县还出台了对移民子弟入大学实行扶助与奖励的文件,对每位新入学大学生奖励1000—20xx元。至目前,共扶助了40名新入学的大学生,扶助金额近8万元。智力扶持,大大增强了移民子女求知的欲望和掌握技能谋生的意识,也得到了库区群众的广泛称道。但受限于有限的资金,以上奖励措施在实施三年后被迫取消。

自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后,**县11座大中型水库共核实后期扶持人口21525人,分布在全县40个乡镇586个村1920个村民小组。后扶人员中男性9683人,占45%;女性11842人,占55%。后扶人员中共有劳动力13406人,占总人数的62.3%。其中5781人外出务工、7625名劳动力在家。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5386人,占40.2%;初中文化4336人,占32.3%;高中文化2725人,占20.3%;高中以上文化965人,占7.2%。移民中有3165人持有劳动技能证或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劳动力参培率23.6%。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移民希望培训的专业依次为茶叶载培、果木栽培、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技术、电脑、酒店服务与管理、畜牧、电工、水产、农产品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焊工、烹饪、美容美发等。如茶庵铺、兴隆街、黄石等茶叶主产区乡镇移民对茶叶栽培技术培训意愿强烈;热市、漆河等柑桔、桃、李果林产区乡镇移民对果木栽培技术呼声高。30岁以下男性对汽车驾驶与维修、电脑电子技术兴趣浓厚;女性则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美容美发、烹饪等感兴趣;40岁以上人员则偏向于农业科技、产业开发方面知识的需求。另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对农产品深加工等办厂兴业跃跃欲试,并期待对移民创业有系列优惠政策。

在1000份训后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中,35%的人(主要是30岁以下人员)希望技成后外出打工;45%的人(主要是40岁以上人员)表示农村实用技术学成后愿留守家园;15%的人表示只愿在附近务工,同时兼顾田地生产;另有5%的人感到比较盲从。

一是移民培训经费严重短缺,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难以维继。自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以来,各级没有安排县乡村移民培训工作经费,以致出现培训多停留在口头而具体实施难的局面。面对广大移民群众的强烈呼声,移民部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经费有来源。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安排固定比例的培训经费,专款用于移民培训。凌津滩水电站库区实施管理费中曾拟按8%的比例提取移民培训费,这个比例是较为恰当的,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二是举办移民培训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培训需要,深层次培训难以进行。目前,县移民部门仅有移民培训中心这个机构,只配备了基本人员,而缺少培训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只能是小规模零星地组织和输送培训人员,靠自身现有条件根本不能举办中长期培训班。移民培训是投资在当前,收获在后的智力扶持。建议各级要转变对移民培训工作的观念,要不断充实移民培训专职工作人员,努力完善基层特别是县级移民培训的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要让培训移民成为移民工作中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工作。

三是移民培训后续服务欠缺,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难以保持。部分移民自主择业、就业能力差,参加培训前较为盲从,参加培训后较为盲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技能发挥出来。

培训应坚持学以致用,强化训后服务管理,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从移民热衷于农业科技及实用技术培训的意愿来看,培训课目必须要有针对性,达到学而能用的效果,力避流于形式。建议借鉴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经验,多办面向市场的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积极引导移民训后就业并做好跟踪管理。只要培训能带给移民最直接的实惠,广大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提高。

四是移民培训及就业信息化建设呈空白状态,移民培训的效果难以彰显。建议自上而下层层创建移民人才数据库,建立移民培训及就业信息化系统,实现培训信息的市场性和时效性,使移民了解市场短缺哪方面的人才,使培训者了解市场需求,又掌握移民意愿,从确定培训内容方面减少盲目性,确保培训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篇五

近年来,xx县把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xx上半年,万人,其中,劳务输出4.46万人,创经济收入2.31亿元。据20xx年7月对全县10个镇20个村40个组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xx县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诸多问题。

1、近九成劳动力有初中以上文化。

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xx.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4%,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5%。

2、青壮年是外出务工主力军。

3、建筑煤矿业吸纳劳动力多。

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建筑煤矿业占转移人数的89.1%,住宿、餐饮业占4.4%,交通运输、仓储业占2.2%,批零贸易业占4.3%。

4、跨省转移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目前,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在省外就业的人数占17.8%,同比提高10.1个百分点。

5、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者增多。

近年来,xx加大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使一批有资金、有项目、有技术的返乡农民走出了一条快速创业、成功致富、带动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涌现出了刘显应、樊兴国等一批成功创业带头人。

6、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县政府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支持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形成了支持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及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和跨省劳务合作体系,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1、农村生产力提高,剩余劳动力增多。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和生产技术进步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供大于求。目前,xx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41.6%。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近九成拥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只有10%左右的受过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用工需求,在技术就业市场显然缺乏竞争力,导致出现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旺,容纳劳动力能力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劳动就业技术成本增加,加之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欠佳、经济效益不景气等因素,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一定影响,当前依靠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加大。

4、城镇化水平不高,就业岗位紧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造就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加之xx县城镇化水平总体不高,使得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矛盾突出。

5、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群体小,创业环境有待优化。县、部门、镇、村四级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服务平台已经设立,但在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用工市场、市场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上有待加强,需要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6、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劳务输出力度弱。目前,xx县拥有赴疆拾棉农民工等一批劳动力转移品牌渠道,但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

据调查,20xx年,农民自发外出打工的占81.9%,有组织的转移仅占18.1%。

1、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劳务市场知名度。

四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严格培训,规范外派劳务人员行为,树立xx的良好劳务形象,稳占已经取得的国内外市场。

2、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转移农村劳动力。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

二是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拉动力。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的监测与调度,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影响生产和经营的不确定因素,维持好建筑、矿山、运输、餐饮等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是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xx溶洞、凤凰古镇等景区为龙头,充分发挥城郊乡村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项目建设,延长更多游客在柞逗留的时间,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提高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促进郊区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就业容量。

3、提高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职业农民向工商业者的转变,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一是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按照扩城兴园强龙头,打造经济核心区的思路,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加快更多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创设更多就业岗位,打造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地。

二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高起点规划小城镇,搞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促进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小城镇快速发展。

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大力宣传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带动更多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向到小城镇离土离乡就业为主的转变。

4、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转移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发展。

一是培育壮大中间组织,密切剩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镇、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落实场地、人员和工作经费,保障劳动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加强与用工市场联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规范劳动力市场主体行为,保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平衡供求数量,保障劳务质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广播电台、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造成的损失。

5、完善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体制机制,继续实施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市场营销、提供项目贷款、减免税费等一条龙服务,对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各种便利。建立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动态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民创业意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扶持返乡人员创业。

相关范文推荐
  • 09-21 2023年电力施工员工作总结 施工员工作总结(优秀6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 09-21 泵的检修培训内容 检修工作总结(实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 09-21 农业农村培训总结 培训工作总结(通用6篇)
    围绕工作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进行的专门性总结,总结某一方面的成绩、经验。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
  • 09-21 最新大大班班主任工作总结(优秀7篇)
    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
  • 09-21 土地出让分析 土地出让合同(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09-21 最新教育财务工作总结(实用5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总结怎么写才能
  • 09-21 2023年求职简历相关 幼师求职简历幼师求职简历(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 09-21 病免学心得体会(大全7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
  • 09-21 2023年纪检监察系统纪律作风整顿问题清单 严肃风纪工作总结热门(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 09-21 最新学校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协会工作总结(汇总10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