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4篇)

统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4篇)

时间:2023-12-25 07:11:04 作者:文锋

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统计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统计的魅力吧。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实际问题。(2)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学重点:

经历认识、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逐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根据折线判断增减幅度的大小并进行合理预测。教学过程:

师:在那一年的春天,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你知道什么是“非典”吗?

(课件)解释:“非典”也就是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一旦染上,就有死亡的可能。(展示图片)那时,医护人员,普通百姓、国家领导人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每一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会播报疫情发展的情况。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在这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病人人数。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回到2003年。

2、展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简单回忆。

师:这是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的情况。

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出当天病人人数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什么?(统计表)。

这就是我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统计表,同时我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有关这些数据的统计表。请看看,是每天都统计吗?”

生:不是,每隔5天统计一次。

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5月1日,6日各增加了多少病人吗?生:5月1日新增122人,5月6日新增70人。

师:对,这就是统计表的优点,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加病人的人数。

师:除了用统计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统计这些数据呢?生: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图)这就是根据刚才这些数据制作的一张条形统计图,根据这幅图,你能很快看出什么呢?生:??最多??最少。

生比划。

师:如果把大家用手势表现出来的路线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折线统计图(板书)。

比一比,找一找,你能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吗?

预设:一个是用条形来表示的,一个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的,或它们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一个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中是用点和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这些点和折线各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中的点和线(板书:点、线)。

解决点:

师:首先请看这些点,你知道这些点用来表示什么吗?生:表示数量。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看的吗?我们以第一个小圆点为例,这里的113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4月26日有病人113人。师:你是怎么看的呢?

22、70分别表示什么呢?生:??

师:新增病人在几月几日最多?几月几日最少呢?生:5月1日最多,5月31日最少。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看点上的数字。

生:看小圆点,5月1日的小圆点最高,表示数量最多,5月31日的小圆点最低,表示数量最少。

师:原来通过看点的位置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所以,折线统计图的点的位置就决定了——数量的多少。

师:说得真好。(板书:点:数量的多少)(2)探究线的作用。

师:研究完这些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线,数数一共有几条线段?生:7条。

师:这7条线段一样吗?都有什么不同?生: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生:倾斜方向不同。(有的上升,有的下降)生:倾斜程度不同。(有的倾斜度大,有的倾斜度小)。

师:这些不同又能反映出什么呢?让我们先从倾斜方向研究起。有谁知道,折线上升和下降分别表示什么?生:人数(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师: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

生:26日到5月1日这段表示人数增加。其余的都是减少。师:结合点上的数据看的,对吗?生:对。

师:看来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是表示——数量增加。线段下降是表示——数量减少。

师:如果线段是水平的,表示什么呢?生:表示不变。

师:说得真好。(指着图说)那这表示人数减少,这也表示人数减少。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得最多?能看出来吗?(课件展示线段。)。

生:5月1日到6日减少最多。(原因那条线段陡些。)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比较图中数量的大小(算出来的)。

师:(算出来,)除了比较数量的大小,我们再看看这两条线段还有什么不同?

生2:一条线段越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减少得多,一条线段越短,倾斜程度越小,表示减少得越少。

师:说得真好。(课件)(看来,线段的长度和倾斜度影响着数量增减的幅度。)。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把折线统计图中线段的变化分成这五种情况。线段上升,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上升。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上升。线段下降,又长又陡,表示数量——大幅下降。线段下降,短而缓,表示数量——小幅下降。线段水平,表示数量——保持不变。

所以,折线统计图中这些不同的线段反映的是——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师:通过验证,充分说明了,线段的长短和倾斜程度可以看出数量变化的幅度。

生:我会选看线段的变化,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还能从线段的倾斜程度上直接看出数量变化幅度的大小。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病人数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吗?

生:整体呈下降趋势。

师: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一下6月初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

a、会很少了,没有了。(大家说可能吗?)。

有没有不同想法呢?(如果没有问:确定是下降吗?会不会增加呢?

1、不会:有的病人是潜伏期呢,可能会暴发了呀?会:也有可能。如果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大,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

b、会增加。(大家说有可能吗?)。

大家预测的情况都有道理,不过从5月份的新增病人数的变化趋势来看,人数下降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不排除增加的可能。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从后来的事情证明,到了6月初,(课件)新增病人的`人数确实是减少了,到了6月xx号就完全控制住了。

(4)你了解新增病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预设:

a、有新药物。(医学的进步)b、白衣天使。(对,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的无私奉献)c、人们讲卫生了。(好的习惯发挥了作用)d、?师: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战胜了非典。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现在谁来用上语文课上学的关联词来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又??)。

师:说得真好。老师用一首儿歌来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解释儿歌表示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首儿歌表示什么。

折线图,很常见。说明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制作的方法是:先根据数量描出点,然后把各个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后面两句说的是他的特点: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再次齐读儿歌。

三、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图,很常见。你们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生举例。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除了孩子们刚才举出的股市分析图和心电图。看一看,这是十年来中国黄金价格走势图,能看出它的价格走势是怎样?(上升)这是今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图,又是怎样的呢?(下降)这些离我们好像有点遥远,再看看我们身边的,(课件)这是昨天我测试的我家网速统计图,可以看出我家的网速比较稳定。你看这些折线都只有小幅的变化。再看一个,这个统计图的变化就不稳定了。这是我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一年来在淘宝网进行网购的消费趋势统计图。在这个统计图里,你能找到在过去的一年中,什么时候消费最多?消费最多的还有哪个月?一个:我家装修房子。一个:双十二活动。(本来没什么必须要买的了,但网上的活动吸引了我。)。

师:我一定虚心接受孩子们的建议。合理消费,计划开支。

师:看了我的消费趋势图,再来看看你们。孩子们身体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请看,这是陈东的妈妈记录的陈东十六年来身高的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是这样的。请睁大眼睛,静静的、仔细的观察。(课件)。

生:12岁以后身高增长缓慢了,因为12岁以后的线段倾斜幅度越来越小。(小幅上升,小幅增高)。

师:根据统计图呈现的趋势预测陈东18岁时的身高是多少?生:172厘米,173厘米。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从12岁以后身高增长得缓慢了,所以不可能增长得太多。师:孩子们的想法很有道理,预测的也比较合理。现在,请拿出你的右手,用手势表示出陈东16年来的身高变化的趋势。生比划。

师:嗯,不错,现在请你比划出陈东30——4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成年时期,身高进入平稳阶段,不再长高,所以比划的手势应该是水平的。)。

师:60——70岁的时候身高变化情况。(这个时候是老年时期了,脊柱会变弯变短,老年人的身高就会有小幅的降低。)。

2、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拿起手来,先找到起点,准备,春天发芽了,一直长到夏天,很多,很茂盛,秋天开始落叶了,落,冬天落完了。(不错,大家很认真)。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出生时长牙没有?找到起点,准备,出生,开始长牙,长长长,长齐了,又换牙,到了成人了。不长也不掉。老年开始掉牙了,掉,掉,没有了。

3、(课件)毛衣衬衣统计图。

生:因为。

7、8月份热,买毛衣的人少,买衬衣的多;。

xx、11月份天气冷,买毛衣的人多,买衬衣的少。

师:如果你是经理,根据这幅销售图,在进货方面你会做出怎样的安排?生:

7、8月份多进衬衣,少进毛衣,

xx、11月份少进衬衣,多进毛衣。

师:看来我们的孩子都很有生意头脑,是的,要让学到的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其实啊,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

课件:(统计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产生,)比如古人用“结绳记事”正是统计思想的一种体现。如今统计图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除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用扇形统计图、柱形统计图等等。人们的创造力很伟大呢。

师:除了人类,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统计方式,请看。树的年轮、鹦鹉螺的纹路、乌龟背上的纹路等等,大自然像这样的统计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们,借你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数学。未来的世界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一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的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数、完成象形统计图,观看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交流体验。

教学准备:彩笔、橡皮泥、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每人个一份、统计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出示彩虹图片的课件,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并说明理由。学生可以自由说,只要与图片相关即可。当有人提出喜欢彩虹时,即问“你知道彩虹都有什么颜色组成吗?”教师将7种颜色及时板书。彩虹的7种颜色中一定有他们所最喜欢的颜色,教师可说:“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也会很高,在此条件下,让他们回忆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统计),由此引出主题。由学生所喜爱的漂亮图片来调动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探索与体验。

1、整理复习。

用“贴橡皮泥“的方法计数: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如教师可说:“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想不想来试试?”这种“玩”法,孩子们一定愿意接受,积极性就出来了。让学生分行来贴,保证人人参与。

出示“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统计表“课件。把数据添到统计表中,由学生报数,教师在电脑前操作,添数。

出示“象形统计图”课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他们手中的这张象形统计图(教师课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好)。在动手做前,让学生说说对“相应颜色”的理解。学生做,教师巡视指导。

2、新授。

出示课件,引用兔博士的话“你知道吗?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教师可说:“那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想不想认识?”以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好奇。“请看,这就是。”教师随即出示“条形统计图”的课件。“但它还没完成,这需要咱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好不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再一次由学生报数,教师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观看到条形统计图是怎么制作的,还可以加深印象。

之后,让学生仔细看,认真想,这个统计图告诉你什么?学生可能说出:“喜欢蓝色的最多”“喜欢红色的最少”“一格代表一人”……接着,让他们在比较这个统计图与他们手中的象形统计图的异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去说,然他们自己发现。

3、巩固练习。

教师可说:“通过统计我们知道了咱班同学喜欢颜色的人数情况,其实,统计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大呢。用它还可以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你们是否也想请自动手完成一个条形统计图呢?”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好,打开书第52页,自由读题,并完成。”对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在巡视时可单独指导。

(三)拓展延伸。

以出示课件的形式代问“用条形统计图统计的方法你掌握了吗?”“想一想:你知道用统计还可也调查什么?”学生可能有好多好多的方案与想法,虽然幼稚,但仍需鼓励。并提议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进行调查,有困难的可以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

(四)实践活动。

出示“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与图片,让学生懂得多吃蔬菜多健康。再出示“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图片。提议学生搞一个“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项目调查,调查咱班同学最爱吃以上五种蔬菜中的哪一种。其中所需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在学具袋中已有。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统计》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能深切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课件、学生事先搜集有关数据。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

问: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

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一天内的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见书,略)。

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吗?

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见书,略)。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认识特征:

1、讨论说说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请况。学生点不到位时,教师加以引导:你觉得这张图更能反映什么情况?)。

2、谁愿意向我们介绍一下你能从这张图上了解到什么呢?

学生可能答:

从7时到19时,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气温;

在13时气温最高是24℃,在19时的气温最低是10℃。

从7时到13时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在上升,在13时到19时这段时间内气温在下降。

教师小结:看来刚才统计表中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在统计图中都能反映出来,并且我们还可以从图上很明显的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使学生明确统计表中反映的情况在折线统计图上都能反映。)。

那你认为就统计分析气温变化情况的话,用统计表还是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意图: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较于统计表的优势。)。

3、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相关图片,加深印象。(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体温情况图、股票分析图等。)。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优势。

小组讨论:你认为在制图时应做哪些工作?有什么注意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顺应学生回答,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日期的前后;

(3)制表日期和单位。

学生独立在练习之上尝试练习。

教师指名演示,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

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提问请同学回答。

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呢?(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

比较统计图、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一种变化请况。)。

四、综合运用:

1、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

这里也有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得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情况,出示:(见书,略)。

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

你能预测之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80—90左右。)。

2、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让学生尝试说说。)。

出示小明的身高情况,及空白统计图,(见书,略)请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横轴与纵轴的情况,并说说这份统计图与前几幅有什么不同点(纵轴的数据0—110间有一段折线,并且格子图上用虚线表示)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同桌间讨论后再交流,这些数据中的最低数据高于110厘米,如果将单位长度定于5厘米并且将0—110厘米全部画出的话讲比较浪费纸张,而且也不美观。

学生独立制作并且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后更正。

同桌间统计分析,交流自己从图上了解到的信息,或者互相提问回答,教师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情况。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有什么特点或优势?

六、课外作业。

将自己6岁至今的体重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自己今后几年的体重情况。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第二册85页组织比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教材编写特点:

(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4、我的思考: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收集数据不仔细、数据不准确的情况,同时对统计中的数学问题的分析还比较肤浅。

《统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复式条形统计图》。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选形象大使的活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画完整。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已知数据作出合理的预测。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能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画完整。

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明年我们学校要召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会,学校想在下面两位获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中挑选一位做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

(出示运动员田亮和李杰的相关图片),问:认识吗?

2、你希望谁担任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呢?

学生各抒己见。

3、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到底该请谁?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渗透统计的必要性,及统计的一般方法。

二、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1、(出示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说说单式条形统计图由那些部分组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名称。

横轴。

纵轴。

直条。

2、从这二幅图中同学们能够直观看出五年级各班同学更希望谁来做形象大使吗?

3、根据学生讨论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探究新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点。

1、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并板书:图例。

(二)、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1、那么究竟怎样制作这张图呢?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3、学生看课件演示,了解制图全过程。

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

(三)、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五、课堂反馈练习。

1、某商场一季度冰箱、取暖器情况统计图,缺少图例。

学生从冬天取暖器卖得较多,并且随着气温的增高,销量逐渐减少。可以分析一下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台数,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台数。

2、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饮料的销售情况统计图、没有涂色并缺少直条上的数据。

六、自己动手,按要求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学生绘制,师巡视。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4、你从图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5、说说为什么纵轴0~8之间用折线?

七、总结。

八、作业:完成本课《实践活动》。

北师大版《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题。)。

2、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

几只呢?有  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  、 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4、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生:就是统计。  。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统计》教学设计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重点:单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

准备:、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一、了解学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利用书99的方格进行制作。

学生制作中会发现问题:

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用一格表示2厘米,……。

三、小组讨论用条形统计图中的优点。

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四、完成课本试一试第题。

1、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4、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五、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栽蒜苗(二)。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二、探索活动。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三、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

1、要有图例。

2、找好间距。

3、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制图名称。

四、完成试一试。

五、课堂小节。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栽蒜苗(三)。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你学了什么?

《统计》教学设计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统计》教学设计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l格表示1、2和5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用l格表示1、2和5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信息。

课件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二)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1、收集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的小印章有多少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统计数据的方法,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画“正”字、记数……,其中画“正”字的方法在统计数据比较多时用起来更简单方便。

2、整理数据。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设计意图】由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入手,尝试制作统计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制作统计图,复习1格表示2的含义

展示统计表,说比较的结果,谁的最多,谁的最少?

师:看这个统计表不能一目了然的得出结果?怎么做就能很快地知道比较的结果?(统计图)

师:请学生根据小组内每个人得印章的数量在统计图中涂色。(1个格子表示1个印章)

生:格子不够用了!

师: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同桌商量一下。

预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上面添上少的格子。(2)把旁边间隔的格子用上就够了。

(3)把多出的人数去掉。(4)把一个格子当成2个单位等等。

师:你们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哪种方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

(如学生不能得出“以一当二”的方法,可引导学生“换个数试试看”得出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的结论,在旁边标上频数。)

师:现在用1格表示2个够用了吗?

1、实践制图

师:课件演示1格表示2的画图方法。

师:我们知道了用1格表示2个单位(也就是1个格子表示2个印章)的方法来制图,下面我们用新的方法再动手制作一张统计图吧!

学生根据小组内每个人得印章的数量在统计图中涂色。(1个格子表示2个印章)

师:对学生制作出的统计图进行提问(课件)。

师:通过统计小印章的数量,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得印章多的同学要说什么?得印章少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2、进行比较

师:比较1个格子表示1和1个格子表示2的统计图。

(目的:通过比较,巩固1格表示2的教学重难点)

师:一个格子可以表示多少?

总结学生点评中有关本课信息的内容。

(在数据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1,在数据比较大的时候,用1格表示2、5或更多的方法要快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初步体会选取每格代表几要根据数据大小来判断。

完成这2个统计图后,你有何感想?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2个图,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

(四)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每格代表()人。

(2)喜欢()的人数最多。

(3)喜欢兔子的比喜欢狗的多()人。

2、提高练习:

20分钟车流量的统计

(五)总结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统计》教学设计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一、 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 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统计》教学设计

1,通过练习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通过评价与反思,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行成。

一、练习与应用

1、出示第4题。

2、用什么方法调查

3、提出要求:

(1)每人只能选择一个喜欢的电视节目。

(2)在调查中每位同学都要做好记录。

4、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5、在小组中看图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第5题。

提出要求:

(1)应按题目要求的时间及时测量蒜叶的长度。

(2)每个蒜头长出蒜叶可能不只一片,测量时应该测量最长的那片。

(3)以"厘米"为单位测量,测量结果应精确到十分位。

2、完成第6题。

分组开展活动。

提出要求:先在正方形的六个面分别写上"1""2""3";再轮流再桌子上抛20次。其余同学帮助记录,最后分别进行整理,独立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四人抛正方形木块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少

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评价与反思

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意思,在小组中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

《统计》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交流活动体会

2.学生交流活动体会。

二、反馈

1.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在小组中交流。

2.交流收集到的天气预报的信息,填在书上的表中。

3.学生观察统计表提出一些问题,并选择一些自行解决。

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在地图上找7个城市的位置:在我国,通常越往北方,气温越低。

三、实际测量

(1)第25题

1.分工,明确要求及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并及时记录测量结果。

3.填写统计表并交流体会。

(2)第27题

1.之前填好统计表。

2.审题。

3.计算结果,观察,推算,得出规律。

4.实际应用,理解影长与实际高度的规律。

四、完成相应实际应用题

1.读题。

2.学生探索交流

3.交流后独立完成

五、本课小结

六、作业

练习册

教学后记

《统计》教学设计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重点:单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

准备:、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利用书99的方格进行制作。

学生制作中会发现问题:

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用一格表示2厘米,……

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1、 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

4、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第二课时:栽蒜苗(二)

1、 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 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3、 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重点: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出示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到底谁的蒜苗长的高呢?

解决办法:

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较了。

我们称之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

1、 要有图例

2、 找好间距

3、 一格表示的数量相同

4、 制图名称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栽蒜苗(三)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1、 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 然后连线

1、 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 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 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 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你学了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学校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精选15篇)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需要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新。下面是一些组织机构在应急预案方面的成功案例,或许能够给大家在编写时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为了保障全体师生健
  • 12-25 运动倡议书格式(通用15篇)
    通过对范本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个领域的规范和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全校师生:扶危济困
  • 12-25 小学生庆六一主持词(通用20篇)
    欢迎各位代表、嘉宾、观众的到来,今天我们将共同见证重要的时刻。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吧。引导语:主持词已经成为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
  • 12-25 医务工作者学习反腐倡廉心得体会(优秀18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下面是一些真实案例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经验和启示。反腐倡廉不仅是党
  • 12-25 简单工程服务合同(汇总17篇)
    服务月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下是志愿者们的服务月活动心得分享,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甲方:乙方:甲乙双方经友
  • 12-25 学生会策划案活动(优质23篇)
    在编写策划书之前,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调研相关的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活动。策划书的写作技巧与案例分析,让你轻松掌握策划的精髓。一、报名方式:1、自主报名:在教学区
  • 12-25 乡镇新任干部表态发言(热门21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写作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我认为,医院的治理干部,具有十分鲜亮的政
  • 12-25 高中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方案(优秀18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策划能力,以确保活动的成功举办。活动方案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施效果,快来看看这些优秀案例吧。在今年五一劳动节来
  • 12-25 临时雇佣合同大全(19篇)
    合同协议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还是一种文化的信任和合作的象征。在商务合作中,合同协议的范文可以提供给双方参考和借鉴,以减少纠纷的风险。甲方: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 12-25 银行竞聘大堂经理演讲稿大全(17篇)
    银行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承担着资金存储、支付结算和信贷融资等重要职能。在下面为大家推荐了一些银行总结的实用写作技巧和方法,供您参考。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