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超期羁押问题探析论文(实用18篇)

超期羁押问题探析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2-21 21:43:02 作者:XY字客超期羁押问题探析论文(实用18篇)

范本能够起到示范作用,让我们了解该如何展开文章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超期羁押问题之探析论文

李旺城。

[内容提要]:本文由二则真实案例入手,引发对超期羁押问题的思考:造成超期羁押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从哪几个方面有效地去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笔者客观分析了超期羁押现象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完善羁押立法建设的三个点,增强诉讼监督职能三条线,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三个面”的“三三联防”机制。

[关键词]:超期羁押有罪推定司法救济预防机制。

有这样二则案例:广西玉林市的谢洪武在“无卷宗、无罪名、无判决”的情况下,被当地公安部门自1974年6月至10月超期羁押了28年,详见《文摘报》6月8日第三版;四川自贡监狱刑满人员杨宗华因患有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而被家属拒绝接收,结果被迫滞留在监狱,从1987年至20被监狱超期羁押了,详见四川在线网年4月14日讯。

沈家本曾言:“狱者,感化人而非苦人辱人者也。”如上述二则案例一样,超期羁押既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也是我国当前羁押制度的瓶颈之一[1],其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年更是引起了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视[2],全面地分析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在诉讼法方面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标志!笔者根据高检院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从分析超期羁押的主、客观原因入手,力求探索和深化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的预防对策和救济途径。

所谓超期羁押是指司法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超过法定的羁押期限而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其主要包括:超期拘留和超期逮捕。超期羁押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性措施滥用,其本身具有违法性、侵权性、渎职性和社会危害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它的存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各种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说来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超期羁押产生的内在因素:司法机关、执法者的执法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深层次和内在原因。

1、“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有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首先假定被羁押人是有罪的,如果被羁押人拿不出证明自己无罪的确凿证据来,我们就推定其是有罪的。由于这种思想的潜意识作用,当司法人员不能足以证明被羁押人有罪的情况下,便以种种借口和托词对被羁押人进行羁押,甚至借用“补充侦查”为名义进行超期羁押。

2、“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严重。所谓重实体,轻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量刑上重视依法办事,而在诉讼程序上则掉以轻心。有的司法人员过分强调法的实体价值而忽视了法的程序价值,仅看到法的特殊教育功能而放弃了法的一般教育功能,造成“重惩罚、轻保障,重打击、轻维权”。

3、“英雄主义”的思想泛滥[3]。所谓英雄主义是指司法机关在案件事实没有完全侦查清楚之前,出于单位或个人私利目的向上级机关、新闻媒体邀功取宠。在经过上级赞赏和媒体炒作之后,一旦案情突变,发现被羁押人犯罪证据不足时,便不得以用种种借口超期羁押。

4、人权观念谈薄。人权是当今社会民主、法制的首要保护的主题,在司法实践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我们的个别司法人员在这方面恰恰相当薄弱,认为关的都是罪人,多关一天无所谓,所以直接导致该移送的移送不了,该结的案结不了,该进入执行程序的进入不了。

(二)超期羁押产生的外在因素:是我国之所以产生大量超期羁押现象的必然性、“合法”性原因。

1、立法制度原因。(1)首先在立法形式上。第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将羁押期间与诉讼期间进行严格分离,致使羁押期间严重地依附于诉讼期间或者办案期间,使得羁押期间的延长完全服务于侦查破案、审查起诉甚至审判的需要[4]。“无权利则无诉讼”,“无权利则无程序”。如果说诉讼期间的延长所导致的诉讼拖延,已使犯罪嫌疑人遭受长时间的讼累,那么羁押期间的延长更是使犯罪嫌疑人承受更大程度的非正义。第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羁押制度上没有贯彻“成比例”或者“相适应”原则。由罪刑相适应原则引申,羁押制度的“成比例”原则便是程序正义的理念。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可能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的嫌疑人和一个可能被判处甚至无期徒刑的嫌疑人,在审前羁押的期间上可能完全一样。这显然是极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强制措施适用上的谦抑原则。第三,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将刑事拘留、逮捕与羁押实现严格的分离,而是几乎混为一谈,导致羁押在适用上出现严重的任意化和随机化。在英美,逮捕通常只会带来24小时的羁押状态,之后是否羁押须通过中立法官的羁押听证程序。相比之下,我国的刑事拘留、逮捕一旦获得授权,就意味着可以将嫌疑人采取长达14天甚至是37天的持续羁押。

(2)其次在具体法条上。第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4、126条规定,省检察院立案的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延长一个月的羁押期限后,又自行批准延长两个月的羁押期限,这是有背于我们的立法价值取向的,给了超期羁押现象有机可乘。第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7、128条规定,容易在司法实践中通过立两个不同罪名或身份不明为由使羁押期限重新计算,从而“合法”达到延长羁押的目的。第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在法庭审理中检察人员发现所提起的公诉案件需要补充侦查的,提出建议需要延期审理的,可以延期审理,但是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延期审理的期限和次数,从而为超期羁押现象开了绿灯。第四,一般法理认为:“任何人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96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由最高法院自己决定。这一条款在法理意义上不利于被羁押人权利的`实现[5]。

段都难以保证涉案嫌疑人及时到案。

3、承办机关原因。第一,经费不足。现在公安机关办案经费严重不足,单靠政府的拨款远远不够用,往往都是要受害单位出车、出钱到外地办案,或是要求受害人个人交一定的办案经费,交不起的案件审理就会受到影响:该取回的证据取不回,该找的证人没去找;由于时过境迁,证据也就得不到落实,案件久侦不决,超期羁押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第二,警力不足。现在公安体制改革后预审机构已经撤销,原来的预审人员充实派出所的刑警大队,连侦带审,由于管辖地区偏大人口太多,犯罪基数又大,一个派出所的警力应付全辖区的刑事案件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是抓了人来搞突审。办案粗糙导致在报拘、报捕时遇到麻烦,退补又需要一个周期(二十多天一个来回),故延长羁押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甚至有时警力不足导致抓回来的人没有人力去审查。第三,工作效率不高。在侦查、起诉、审判上都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该在期限内办完的事情做不完,一天能做完的非要等一个星期,等到该报会研究时又因客观原因不能上会导致延期。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合理简化案件诉讼程序,对于承认罪名和事实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4、案件的原因。第一,取证难。警方在侦查中,由于群众对作证的意识不强,不讲真话有之,不敢作证有之,作伪证有之;有的群众做了证、讲了真话,往往遭到报复、不公正待遇、被告人家属的殴打和谩骂,于是便撤证或翻证,从而导致早就应该移送的案件搁浅,造成超时效羁押。第二,先供后翻。由于在侦查机关在刚立案审理时警方采用“非常措施”,这样的对象往往是年轻的犯罪嫌疑人;对于中老年或妇女一般有的采用精神折磨其肉体,如只许站不许坐;有的24小时不准睡;有的扣吃扣喝。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往往是不真实的,环境稍微一改变,就会马上翻供,导致案件审理从头来过,侦查时限不得不延长。第三,同案犯在逃,在押犯的犯罪事实不清,影响结案[7]。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犯在逃有时会严重影响对在押犯犯罪事实的认定,同时对在逃同案犯的追捕未必能及时有效,导致结案困难。第四,疑难案件向上级请示未能及时得到答复。遇到疑难案件,一般都须向上级领导请示。实践中,有的疑难案件各方面原因错综复杂、牵涉面广,上级未必能及时作出答复,使得案件诉讼受阻。

总之,内因和外因是产生超期羁押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我们本身所固有的制度、体系不科学、不完善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解决超期羁押问题过程中对我们原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比较、分析,从而在程序上为我们这场反超期羁押的战斗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规范上的支持。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解决超期羁押问题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将拘留权和逮捕权赋予给承担诉讼职能的公安、检察机关,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实质的程序救济手段,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这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人权的保障,故建议取消人民检察院的批捕权和公安机关的拘留权,由法官统一行使强制措施的审查权,且被告人有权要求法官对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审查。第二种观点认为,将逮捕批准决定权保持原状但对逮捕程序做较大的完善。可以批捕公开质证程序,使逮捕的决定必须经过犯罪嫌疑人及辩护人的公开质证方能决定其效力。

但是就我国司法制度的现实而言,采取第一种观点需要对司法体制做较大的变动,适时阻力可能较大;采取第二种观点则需要巨大增加我国的司法资源,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审前的程序公平判断上,这不符和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的经济实力。因此,笔者在批判继承两种学术观点的同时综合分析超期羁押问题产生的内外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三三制”的超期羁押预防对策:即“完善羁押立法建设的三个点,增强诉讼监督职能三条线,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三个面”。

(一)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建设,在制度上时间、地点、人物三个点的结合上来杜绝超期羁押。

1、从时间上,按照比例性的原则确定羁押的期限。在这一点上既可以参照我国刑法中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也可以参照外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例如,意大利刑事诉讼法的规定[8]。使预防性的羁押的总期限时间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被指定之罪规定的最高刑期的2/3。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件规定不同的羁押期限,一般的刑事案件的羁押期限可以规定的相对短些,重大复杂的案件则可以规定的长些。同时一旦达到最高的羁押期限,应当立即改变强制性措施,从而保证被羁押人的合法权利。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9月28日颁布了《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若干规定》就具有积极意义。

2、从地点上,对不同诉讼阶段的羁押地点加以明确的法律限制。将除逮捕外的强制羁押措施实施地放在公安机关,而一旦犯罪嫌疑人被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批准逮捕之后应当立即更换其羁押场所,也就是使公安机关的羁押权与侦查权相分离,从而有效地防止羁押权的滥用,确保犯罪嫌疑人不受妨碍的行使其基本的防御权[9]。

3、从人员上,建立超期羁押个人追究制度,使任何违反法定羁押期限的个人都会受到经济、行政甚至刑事制裁。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10]。”因此,应当根据责任者的主观过错和超期羁押造成的客观后果追究其不同责任。被超期羁押者、其近亲属、律师和羁押地的专门负责人员都可以提出申诉,而检察机关提出违法通知书并负责检查对违法通知书的实际履行情况。责任者所在单位的纪检部门也要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并负责落实处理,同时向检察部门备案。

(二)强化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强化超期羁押的预警机制、同办案机关的联席会议机制、换押制和定期催办制度三条线,在客观上杜绝超期羁押现象,保护被羁押人的诉讼权益。

1、严格执行换押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堵塞换押过程中的脱节问题。检察机关要强化法律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两高”、公安部《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期限的规定坚决纠正超期羁押问题的通知》精神,一方面自觉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换押程序,做到衔接到位、反馈及时,谁出问题谁负责;另一方面,通过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保证相关单位和办案人严格执行法律。

2、强化监督手段,变监所部门的单一监督未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监所检察监督等部门的共同监督。实践证明这种“对口”监督方便可行,能充分发挥侦查监督部门和审判监督部门的职能,促使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各个诉讼阶段得以有效监督。

3、不定期与办案单位反馈交流、定期向人大进行汇报,加强监督协调力度[11]。采取对超期羁押较长案件可由人大进行个案监督,对一般超期羁押案件实行跟踪监督的原则。对已经超期羁押的及时提出书面建议,向办案单位询问造成超期羁押的原因,予以纠正;并深入办案单位,对办案单位的改正情况挂牌监督直至问题解决。

(三)真正提高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职业素质,在司法准入、职业培训和执法理念三个面上加大力度,从主观上解决超期羁押现象的存在。

1、严格司法准入制度。目前,全国进行的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解决司法机关进人不严的有效办法。这项制度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

2、进行长期有效的在职培训。对现有在职司法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多渠道的、大范围的培训工作,加大司法人员任职期间的考核力度,真正让知法、懂法、守法的人员来执法,从而减少因办案人员个人的学术、思想和道德问题带来的人为性的超期羁押现象。

3、灌输科学的司法执法理念。需要加大对现有司法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的培养,做到能真正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思想武装头脑,用“三个代表”的思想衡量自身行动,从而保证整个司法诉讼程序的公平和正义!

[1]我国羁押制度的瓶颈包括错误羁押和超期羁押,其中超期羁押问题更具有普遍意义;解决超期羁押问题对我国保障人权,强化法律监督和建设法制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2]如最高检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把超期羁押专项清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7月底全国就累计纠正检察办案阶段超期羁押359人,摘自《我国力争实现办案阶段无超期羁押》,中国新闻网2003年7月22日讯。

[3]孟波:《超期羁押的司法救济机制》,发表于法律资料文库网。

[4]陈瑞华:《超期羁押问题的法律分析》,载于《人民检察》20第9期。

[5]刑事诉讼法条文的相关内容:第一百二十四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二十六条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第一百二十七条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

第一百二十八条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第一百六十五条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审判进行的,可以延期审理: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二)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三)由于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

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审结,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是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诉、抗诉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决定。

[6]陈卫东、郝银钟著:《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中外法学》第3期载。

[7]郑华:《超期羁押原因与对策探究》,载于《检察时空》第4期。

[8]意大利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涉嫌实施的犯罪预计可能判处6年监禁刑的,审前羁押的法定最高期间为2年;而涉嫌犯有可能判处6年以上监禁刑甚至终身监禁的,审前羁押的法定最高期间为4年。

[9]陈瑞华:《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分析》,《北京政法论坛》20第4期载。

[10]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1]冯敬之:《超期羁押的原因及对策》,载于20《检察日报》。

校园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探析论文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财政,乡镇财政会计核算质量关系乡镇政府会计报告,影响全国财政基础数据。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简单易行,在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在制度、管理、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亟待规范和完善。

一、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

当前,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执行2012年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反映乡镇政府及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结果,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乡镇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实行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已产生了诸多弊端。

1.弱化了乡镇政府资产管理。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下,以资金收付为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一方面,乡镇支出大于收入时,许多大额公共事业支出长期挂往来账,造成债务管理混乱,有时乡镇对支出拖延不处理,形成隐性债务;另一方面,资产以原始价入账,不计提折旧,容易造成资产账实不符,管理不善,不能科学、全面、准确反映乡镇政府资产负债。

2.无法准确核算乡镇政府运行的成本费用。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下,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不具有配比性,不能准确核算乡镇政府当期的收入支出、运行成本,不能形成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权责发生制的综合财务报告。

(二)会计核算运用不到位。

2007年我国对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细致、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对支出按照功能科目和经济科目进行分类,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活动,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可以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同时,支出还须按项目核算,项目支出也须按功能和经济分类。乡镇财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收入基本能够按级次按分类规范核算,但是单位会计在支出上大多仍停留在按经济分类层面,只核算工资福利、商品和服务、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明细支出,未能按功能区分是行政运行支出还是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也未能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平时,无法反映按功能分类的明细支出,也无法反映项目的`明细支出;年终,通常以年初预算数定功能分类的支出决算数,不科学,不规范。

(三)资产核算管理不准确。

乡镇财政管理的资产总量越来越大,但是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且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资产核算易出错。按照2013年财政部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正常情况下购入固定资产要同时作两笔分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事业单位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借记“经费支出”科目(事业单位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这样同时作两笔分录且无勾稽关系,乡镇单位会计在账务处理时常常只记支出,漏记固定资产,造成核算错误。

2.资产管理易失真。行政单位和不核算成本的事业单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实际成本进行计量,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样处理虽然有利于全面反映单位所拥有的资产总数,但容易形成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不相符。有的单位房屋早已拆迁,但是账面上未作任何处理;有的单位账面上还存在许多年前早已报废的固定资产;有的乡镇在接收上级有关部门公共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大型固定资产时,受部门职能、交接手续、资料传递等方面的影响,易漏记固定资产,造成账面反映不全面。

3.债权债务管理不明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在公共事业投入中越来越大,但受自身财力不足的影响,易形成大量的暂存暂付款项,特别是易形成大量债务。因支付能力不足,长期挂账,长期得不到清理,呆账大量存在,加上经办人员变动,债务管理上容易出现不清楚、不明晰现象。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1.账务处理不规范。有的单位在安排大型项目支出时,收到发票的按支出处理,预付项目款的按往来处理,未按规定统一归集,多年后,项目资金管理十分混乱,无法准确提供资金支付明细。有的乡镇财政与对方单位无法对账,仅以对方单位提供的付款明细作为余欠款凭据,账务处理不规范不科学。

2.票据管理不规范。有的乡镇财政票据使用随意性大,不核销,不追缴,票据管理存在漏洞,有的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利用漏洞进行违法活动,造成严重后果。有的单位接收票据上审核不严,大量白条入账,造成国家税款流失,也易滋生其他问题。

3.现金管理不规范。乡镇财政受领导支付观念、银行结算网点等方面的影响,现金使用量较大,大额现金支出的情况很多,坐收坐支时有发生,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情形非常普遍,现金账实不符,白条抵库现象仍很常见,保险柜过夜现金达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现金管理规定形同虚设,现金管理仍不规范。

(五)会计报告编制不合理。

乡镇财政受核算的影响,会计报告在支出方面通常只反映按经济分类的明细,不能准确反映按功能分类的支出明细,不能准确反映项目支出明细。乡镇财政决算报告通常作技术处理,保证收支平衡,不反映支出中超支部分;虚列支出未支部分,有的乡镇财政甚至沿用老会计传授的方法虚制会计凭证,超支或者少支部分挂往来账处理,造成大量不明往来,在冲减往来时还造成许多不明支出;支出中超出收支预算部分,会计决算报告随意性也很大,随意删减支出类别,造成账表不符。

二、加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健全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对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作了框架安排。要按照改革方案时点推进实施,尽快建立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二)充分利用财政信息化系统进行会计核算。

要求全面、细致、规范地反映收入支出情况,财政管理趋向科学化、规范化,必须依靠财政信息化系统进行精细化核算,准确提供各项收入数据,准确汇集按功能分类、按经济分类、按项目核算的各项支出明细,及时编报并公开符合新预算法规定的政府信息,全方位满足公众、媒体、审计、人大等监督需求。

(三)强化资产管理。

一是清查核实资产负债。有计划、有步骤清查核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代表政府管理的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企业国有资产等资产,按规定界定产权归属、开展价值评估。二是完善资产核算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修订现行资产基金与支出并行处理的制度,改变一笔经济事项同时作两笔无勾稽关系的会计分录核算方法,购入资产时增加资产,使用资产时增加支出计提折旧。

(四)加强业务培训。

加大会计基础知识业务培训,准确核算经济业务,熟练运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培训,严格财政票据领销制度,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加强现金管理,现金业务日清月结,保证账实相符,不定期现金盘点检查。

(五)依法编制会计报告。

乡镇财政应以所执行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按时编制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按时编制财政决算报表。要保证账证、账账、账表相符,保证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

校园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探析论文

当前,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商务交易,更使得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受到普遍关注,其中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可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相比于其他课程,它内容更加复杂系统,需要以多种技术为前期保障,其中既要有基础性电子商务知识,也要有对电子商务的科学分析与规划、开发与应用能力。这种综合化的要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应对,将会使知识点过于分散,不利于师生的把握,为此,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目标引导下的任务完成尝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后,自主接受相关的知识,并形成创新性思维,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目标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引导法的作用。

经过实践尝试,目标引导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中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该学科的教学是以前期各项基础知识为保障的,因此广大中职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因此目标引导法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改善学生思维方式的做法,从成果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具体而言,目标引导下的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具有下述几方面优势。其一是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当教师给出任务以后,学生在任务的鞭策下学习,普遍有比较积极的表现,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对资料进行查阅,同时还能够积极投入到互动学习中去。其二是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借助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职院校学生了解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如何应用问题,并且于此过程中增强了资料查阅能力、ppt制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其三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升华,因为目标引导法是探究型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问题任务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形成。

二、目标引导法的应用过程。

以目标引导法应对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下述四个环节。其一是对目标任务的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即需要按照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与基本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设计任务,以便把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借助完成网站建设任务来达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效果,实现知识的自我认知与构建。目标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大项目,大项目下可再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比如密码登录与密码验证体系的完成、商品信息的维护方法系统、富于集成功能的购物车系统,还有电子商务网站后期管理与维护方法等等。其二是对目标引导过程的充分安排,在教学初期,教师即应当把目标任务交至学生手上,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地完成各项子任务。又因为通常一个大任务里面包含有多个子任务,工作量会很繁重,所以通常还可以采取分组的办法由学生共同完成。其三是对目标完成过程的充分管理,当任务交至学生手中以后,教师要依规范要求进行引导和检查,同时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检验工作,由此可以防止中职学生最后应付检查情况的发生。其四是对任务完成后的应用和评价,当学生把目标任务完成以后,相应的任务评价工作要及时跟上,这可以说是目标引导法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教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顺势引入了综合化评价手段,即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进行结合,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全面展现学生水平。

三、目标引导法的注意事项。

目标引导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下述几项内容。其一是对任务进行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合理,目标引导法的关键在于目标任务的设计,教师需要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材为基础,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任务,既要防止任务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也要保证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中职学生有可能依自身能力进行自主选择,投入到任务活动中来。另外,在任务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关联性问题,使接受同一任务的小组成员之间有联系的可能性,充分开展彼此的合作。比如在教材工作任务六中,提出的任务是网站的测试与发布,其中测试和发布是两个子任务,这两个子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而两项任务应当进行合理对接,防止测试和发布处在不同水平情况的出现。其二是教师应当具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要以丰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同时注意师生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其三是要把小组负责人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目标以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而小组负责人则要担负起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用以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任务,负责人的作用更应被强调。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给电子商务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与此要求相比,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人才则相对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关注到这方面问题,致力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的改革,除了要对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完善以外,还应当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最好基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之以明确目标为引导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不再仅关注理论知识学习,而是更好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真正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谈中职《电子商务网页制作》的课程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xx,(10).

[2]周延杰.张卫华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探讨[j].电子商务20xx(7)。

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前期质量管理、设计过程质量管理、设计后期质量管理的阐述,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简洁透明、便于掌握。有效地执行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是设计单位在同行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论文关键词】结构设计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表格文本。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同于其它专业设计,它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周期、成本节约,可以说是一个工程中重要的生命线。对业主而言,在同行业中是视时间和成本为金钱的,有效地缩短工程周期和节约成本就意味着在市场中能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获取更大的效益,业主对设计单位的要求就是如此。可以说能做到业主满意、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就会增强设计单位的同行业竞争力。正因为如此,设计单位执行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来保证设计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设计单位可采取如下过程管理方法,其中设计单位结构总工程师是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总负责人,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一、设计前期质量管理。

1.根据业主要求设计单位组建设计项目组,安排结构设计各阶段的设计人员、校对人员、专业负责人、审核人员并安排相应的完成时间,形成设计进度计划表。

2.在签定设计合同时由设计人员了解业主对该项目的明确要求和隐含要求,向业主指定的业主代表收集设计资料,包括a.委托书、b.立项文件、c.地质勘察报告、d.环评报告、e.规划总平等等,同时对提供的资料要由业主代表签字确认。

3.针对建筑工程的不同类型,由专业负责人对设计和校对人员进行事先指导,形成事先指导表。同时专业负责人应起草本设计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经结构总工程师批准后,结构人员保证人手一份使用。设计项目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可按以下选择a.工程地质勘察要求、b.结构设计制图标准、c.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统一措施、d.多层(砖混、框架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措施、e高层(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等)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措施等。

二、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1.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执行结构设计统一措施,如有异议应及时向专业负责人提出,由专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确定最终标准,而不能一意孤行,违反全面质量管理,影响设计进度。

2.建筑各专业在各阶段设计过程中应互提设计基础资料,形成配合资料互提单表,以此表来约束各专业人员的设计责任行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做到主动与建筑各专业沟通,做到设计严谨、不遗漏。

3.在初步设计结束后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工作情况,由各级负责人进行设计中间工作检查,形成中间检查表。各级负责人应做到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设计校对、审核时改动过大,影响设计进度。

4.设计人员应严格执行设计进度,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在安排时间内完成,应及时把情况向专业负责人说明,由专业负责人另行安排设计人员协助工作,保证工作按时完成。在各阶段设计结束后进行设计校对、审核,并形成校对记录表、审核记录表。对校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人员可以有自己的思路原则,说明理由经总工程师审核确认后,可以不修改,否则都应进行修改,而不能弄虚作假不修改。

5.最后设计图纸要进行图纸会签、加盖印章、晒图、打印、包装、交付、备份设计电子文件等工作,属于设计人员完成的要及时履行责任完成,不要影响下一步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设计人员应按照本设计单位结构专业计算书的要求完成本专业计算书。

三、设计后期质量管理。

1.根据建筑设计审图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设计人员如遇不理解之处,要主动早与审图人员沟通修改,并按审图中心的要求提供修改后的设计文件,争取早日通过,交付业主使用。

2.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技术交底,形成工程设计会审记录表,做好业主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桥梁作用。

3.对施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涉及设计变更,要及时做好设计变更,按照本设计单位的相关要求处理后形成设计变更通知书表交付施工单位使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要及时处理,不拖沓,形成现场服务记录表。

4.在施工过程各部位验收中,设计人员要虚心向业主和施工单位收集设计质量信息反馈,并且从中要吸取教训,形成质量信息反馈单表。

5.主体工程验收后,设计人员要对整个设计过程文本、底图、表格、计算。

书等资料存档保管并做好设计文件记录。

按照以上对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阐述,可以形成以下组织结构表进行归纳:

从上面组织结构表可以看出,用一些规范的表格和文本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这种过程可以是一目了然的,在执行时会很有条理,容易让人接受并执行。同时我们看到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很好地把握了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实际在建筑结构设计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比如设计项目因某种原因突然受阻、施工图时扩初又进行修改、业主要求设计周期提前等等,有时是没有办法的。本着为业主服务的思想,设计人员应正确面对现状、克服存在的困难,比如增加设计人员力量、进行集体合作,保证业主的要求同时也要保重结构设计的质量,切实把建筑结构设计iso9001:2008全面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iso9001:2008标准。

文档为doc格式。

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探析论文

(1)加强管理。管理人员应选择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整体素质较高的设计团队,这类团队一般都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最新的工作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能够达到理想的设计结果。(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设计素质。土建工程的设计人员应加强自身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这对提高土建工程的设计水平至关重要。(3)设计计算严密。设计人员应考虑到每一方面的因素,核对好所有数据,使设计结果能够满足各种条件下安全要求,避免疏漏某一项目的安全设计。(4)详细的设计图纸。由于设计人员与实际施工人员之间有较大的技术差距,因此设计人员应不怕麻烦,详尽、严谨地对一些细节加以说明,保证不同层次的施工人员都能看懂,从而提高工程质量避免错误理解图纸等不必要事故的发生。(5)加强监督管理。当设计方案通过审核后,设计人员应时刻与施工范围保持联系,保证实际建设中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改正。对施工人员提出的建议或问题能够认真对待。

3.2设计的经济性。

(1)加强管理。管理人员对投标公司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安全性是首要因素,其次对比其经济型、美观度等条件,选出最优设计,从根本上节约开支。(2)不局限于标准图。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为了减少工作量和设计漏洞,往往会采用标准图。而标准图由于没经过严格经济计算,很容易造成超支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应保持一颗踏实勤奋的心态,逐一审核设计方案,在能节约的地方尽量节约设计,做到既保证工程安全性,又保证设计的经济性。(3)减少多参数设计的安全积累。土建工程构建设计应考虑多种因素,例如我国最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材料的选择、横截面大小、形状、钢筋的粗细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同一荷载数值的两个构件并不相同。因此设计人员在保证构件强度的前提下,尽量设计出既经济又美观的构件。(4)搞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大局为重。土木建设工程会涉及到众多部门与单位,例如数据整理、拆迁办、设计单位等等。在实际生产中这些单位应该抛弃本位主义,与其他单位积极合作,以大局为重,减少工程成本,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4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事关国家与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决定了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设计人员应加强重视程度,提升自身设计水平,设计出安全经济的施工方案,提高我国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高校教师教学技能问题探析论文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点具体来看,教学首先需要满足其教学目的,即高效,快速,并且顺利地达到教学质量,这是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最基础的要求。而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自我提升。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完成其教学目的,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中积累经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接下来笔者将一一具体分析。第一,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性包括许多具体方面,例如课堂教学的含金量,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教学过程的顺利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等等。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不配合,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或者学生受干扰性太大,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师的教学高效性达到目标,就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内涵之一。第二,自我提升。教师除了教师身份之外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不可以忽略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并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衷心去为学生考虑,为家长考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是教师自我优化和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被提起重视。

二、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教学发展的作用。

在了解了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之后,接下来,笔者将具体分析,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究竟如何对教师的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教学教师发展的内涵之后,本部分内容可以与之对应起来。

(一)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是针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达不到社会就业所需要的要求而提出的优化方案,因此,其主要的作用对象便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改变,还是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达到所要求的高效性。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发展的首要影响则是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并且更好的为社会储备人才。

(二)教师自身的成长。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包括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对于这一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也能够有很好的帮助。众所周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水平,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水平都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能教出各方面都良好的学生。因此,如果要真正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水平是一定要得到保证的,也就是说,在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自身的成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了解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和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对其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确定,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有其优越性和可执行性,并且迫在眉睫。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就自身的调查总结,对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建议。

(一)新理念的树立。

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换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说明了人们的观念对于其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首先树立全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应该是先进的,积极的,多样性的。当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当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自身理解教材,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融会贯通,有所取舍的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敢发言的学习习惯,在提高课堂兴趣性的同时,也提高课堂的含金量,让每一位走出课堂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充盈。只有教师树立这样的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带来知识的视听盛宴,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二)新机构的设计。

在教师的自身水平提高之后,学校也应当大力支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其首要措施便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机构,此机构应当总管全校的教学设计,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课程安排,教学多样性的可行性等等都纳入管辖,从最大程度上在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度的同时,让知识无所不在,使教学更加规范。

(三)新制度的设立。

最后便是关于新制度的设立,无论是教师采用怎样的新的教学方法,还是学校设立了如何先进的教学设计机构,都应当采用新兴的教学评估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新制度应当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教学活动等等,不应当以分数论英雄,也不应当采用放羊式管理,而是在有效的引导和适当的管理的前提下,使学生最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潜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外,新的测评制度还应当是对教师的约束,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能够让教师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超期羁押问题之探析论文

论文提要: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较为普遍,这既损害了司法机关形象,也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究其原因,有法律制度上、执法观念上和司法职能上的原因。文章对超期羁押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完善现有刑事诉讼羁押制度提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羁押手段不应是首选和原则;将取保候审作为未决羁押司法救济手段;制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超期羁押申告权行使的具体程序,建立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改革未决羁押机构之归属,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等。

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及“重打击、轻保护”的传统司法理念下,公安司法机关适用拘留、逮捕等引起犯罪嫌疑人被关押的强制措施成为原则,而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监禁性强制措施则是例外。同时,司法实践中虽注意了办案期限,但普遍地存在忽略对羁押期限的严格遵守,容易出现超期羁押问题,产生影响司法公正形象、侵犯人权等不良后果。因此,本文从超期羁押现状分析入手,对我国刑事诉讼羁押制度进行反思,认为公安司法机关要以依法适用非监禁性强制措施为原则,减少羁押的发生以及不当的羁押延长,以严格的程序公正,坚决防止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实现。

一、超期羁押的现状、危害及原因。

月全国人大内司委刑事诉讼法执法大检查调查报告指出:4年来(从开始),各级检察院发现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办案中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累计达299291人(次),已纠正250594人。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清理超期羁押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至当年11月底,全国各级法院结合深入开展的“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超期羁押案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清理,清理出超期羁押案件1967件4060人。但是,虽然经过上述执法大检查和集中清理,实践中纠防超期羁押的效果并不明显,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比如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因身体原因加之长期羁押,案件未结即在看守所死亡,案件只能终结。今年初,本市一政协委员在政协会上对此即提出置疑,称某区看守所去年就有三名在押人员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系心力衰竭,呼吁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并调查处理。

对于超期羁押,法律虽未明确其属性,但显然属于违法,司法实践中,超期羁押的危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被超期羁押者大部分被判有罪,审前羁押的期间抵入刑期,于是从结果看似乎对被告人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合法行为。对于因错误逮捕而后被超期羁押者来说,其损失的主要原因应属错误逮捕,而非超期羁押,更是一种非法羁押。笔者认为,超期羁押有着明显的危害:一是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基于无罪推定的原则,在法院判决有罪之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受到的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严厉措施,对其身心损害明显,如果是无罪之人,这种损害的严重性是不能简单以国家赔偿来修复的;如果所犯罪行较轻,但羁押的期限超出了应判处的刑期,尽管可能处刑时会提高刑期以避免国家赔偿,但无疑违反了罪行相适应原则,加重了对被超期羁押被告人的刑罚,对他们的人权侵害是显而易见的;二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公正高效执法的形象,也不利于执法水平的提高。刑事诉讼法有关公安机关侦查羁押期限、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办案期限的规定,各机关应当严格遵守。如果连法律规定的基本办案程序和期限都不能严格执行,那么执法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同时,“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一个人被无辜关押数年后得到的无罪结论有什么意义。如果司法机关把羁押作为侦、办案件的纯粹工具和手段,认为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正常的,不羁押就影响到对犯罪的追诉,是不正常的,这毫无疑问会增长司法人员的惰性,降低责任心,使司法机关打击、惩治犯罪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处理,无法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因此,司法机关自然会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作为原则,即使犯罪证据并不充足,也不会轻易予以取保或释放。这是司法职能上的原因。

(一)超期羁押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根据刑事诉讼中侦查、起诉及审判等职能分工,整个打击、追诉犯罪的诉讼阶段可大致分为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及审判阶段。因此,本文所称羁押包括侦查阶段羁押、审查起诉阶段羁押和审判阶段羁押。对超期羁押也区分为侦查阶段超期羁押、审查起诉阶段超期羁押和审判阶段超期羁押。

侦查阶段超期羁押是指超过法定羁押期限(包括经批准的期限延长),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自侦案件时检察机关)仍继续关押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关于侦查羁押期限刑事诉讼法有具体规定,刑事拘留和逮捕是引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羁押的两种方式,对于拘留后的羁押期限,根据案件情况有所不同: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发现不应当拘留的,羁押期限不应超过24小时;认为需要逮捕的,一般情况下,羁押期限不超过10日,特殊情况下,羁押期限不超过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羁押期限不超过37日。至于逮捕后的羁押期限一般不超过2个月。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一定情形下的羁押期限延长。此外,在侦查阶段的审查逮捕程序中,检察机关没有在法定期限内(7日)作出决定,由此造成的羁押期限延长也属超期羁押。

刑事诉讼法对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的羁押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是按照检察机关、一审法院、二审法院、负责死刑复核的法院办案所需期限来自动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专门羁押审查批准手续。因此,审查起诉阶段超期羁押是指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没有在法定的期限内作出决定,即一般案件在一个月以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半个月以内没有作出决定,造成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的延长就是超期羁押行为。因改变管辖、补充侦查重新计算起诉期限除外,但补充侦查超过法定期限引起羁押延长也属超期羁押。而审判阶段超期羁押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被羁押的公诉或自诉案件时,超过法定的审理期限(包括经批准的期限延长)没有审结案件,仍继续关押被告人的行为。

(二)形式合法、实质违法的超期羁押表现形式。

1、侦查机关一般应在拘留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但如果不属特殊情况,也非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却以上述理由,将拘留后羁押期限延长至14日或37日;逮捕后羁押期限2个月届满后,为了侦查活动的便利,在不具有法定延长羁押期限的情况下,仍编造理由报经批准,由此产生的羁押延长。属超期羁押。

2、检察机关通过撤回起诉、补充侦查等达到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的目的;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不符合法定延长审限理由,仍以相关理由报经批准延期的。亦属超期羁押。

(三)违反相适应原则的超期羁押表现形式。

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受到的刑罚处罚与被羁押的期限不相适应。如罪行较轻的被告人因办案迟延等原因受到长时间的羁押,羁押期限超过了被判处的刑期等。

三、完善未决羁押制度,防止超期羁押的思考。

刑事强制措施拘留和逮捕实施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处于羁押状态,被关在看守所或其他规定的场所。羁押的目的应当是防止人犯逃跑、自杀、毁灭罪证或继续犯罪,以便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其价值应定位于一种临时性的保障手段,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对于他人或自己未然危险的防范,而并非一种惩罚或报应。因此,关于羁押的实施,由于其直接产生限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后果,司法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予以适用,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同时,坚决杜绝为了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便利,不当滥用羁押手段,随意延长羁押期限,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由于羁押手段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可能使无辜者被错误关押、失去自由,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是将其作为例外的诉讼程序防范手段采用,并且赋予任何受到逮捕或拘禁的人有要求法庭对该逮捕或拘禁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即对羁押提出异议的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3款清楚地指出:

“等待审判的人们被拘禁不应该是一般的规则,但是释放应保障能出席审判……”,人权委员会在它的第8总评论中再一次确认到:“审前羁押应是一种例外,并尽可能的短暂。”[2]而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基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侦查手段落后或是侦查功利思想,在侦查阶段,羁押被广泛应用,尤其是用于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重要手段,通过羁押增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甚至刑讯逼供,从而取得有罪供述,通过口供进而获取其他证据。在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为了各自便利,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被羁押的情况下,检察院、法院一般不会改变羁押现状,因此在刑事诉讼中羁押成了原则,非羁押手段反而成了例外,且羁押期限经常被不当或不合法地延长。

因此,可考虑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并获得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原则,只有当司法机关提出明确的不符合取保候审的危险情形及证据时,才不准许有关申请。这一建议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有着重要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会造成放纵犯罪、影响正常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可以通过试点实证研究,论证其是否适合我国的治安现状、刑事犯罪现状。

(二)将取保候审作为未决羁押司法救济手段,从制度上减少超期羁押的发生。

申请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依。

法享有保障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权利,在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现实要求下,有必要从立法上对取保候审重新定性,改变把取保候审作为强制措施的界定和做法。

刑事诉讼法中对符合取保候审的五种情形均规定为“可以”采用。“可以”意味着选择结果的非强制性。同时,在是否适用取保候审问题上,我国采用的是严格的审批主义做法。即当事人申请取保候审时,除具备法定条件外,还必须经过有关公、检、法机关审查批准。[3]其结果是符合法定申请取保候审条件的,也不一定就能被批准适用。这使得公安司法机关在是否采用取保候审问题上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即使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仍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允许,而不必说明理由,当事人对不批准取保候审的决定无权申请复议或申诉;对是否批准取保候审的决定也缺乏有关部门的必要监督,完全是决定机关自己掌握。那么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或不应当采用取保候审的人被批准适用取保候审;二是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未被批准适用。实践中后一情况更为多见。其原因无非是羁押的威慑力、强制力更有利于获取口供,是诉讼顺利及安全的保障,而取保候审则表现出较弱的控制力及缓和的强制性,往往会造成翻供、逃避法律制裁、妨碍诉讼等情况的发生。

客观上讲,取保候审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取保候审对罪行较轻的或有特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适用,效果是好的。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使强制力度与具体案件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才能达到适用该措施的目的。本来采用取保候审,可以防止社会危险性,却非要逮捕关押,这既增加了羁押场所的压力和负担,也与诉讼民主和法制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同时,现有取保候审制度明确了保证人的条件和责任,增加了保证金形式,使取保候审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就现行的保证人制度而言,它除限制一定的人身自由外,对被取保人还具有某种心理强制作用,而保证金又具有较强的经济强制作用。可见,取保候审以其特性发挥其作用,具有羁押所能简单替代的司法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司法人员要转变观念,在注重惩罚犯罪的同时,树立人权保障的意识和思想,在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上应减少任意性。应通过立法明确界定在什么情形下决定机关“应当”批准,在什么情形下“可以”批推,在什么情形下“不得”批准,使取保候审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我国刑事司法中,尽管刑事诉讼法有相关被羁押人申请解除强制措施的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明确规定了超期羁押的请求解除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但对于被羁押人提出的申告,没有专门负责的处理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程序,可以说,羁押的救济手段非常虚无。羁押司法救济的缺失,有关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通常会被直接拒绝,不会得到认真的对待、审查和作出处理,这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公众会对刑事羁押的合法性提出强烈质疑,从而影响司法公信度、人民满意度。

我们认为可以考虑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其一,对公安机关的侦查阶段羁押纳入司法监督的范畴,从而使羁押的实体及程序上的合法性得到法律监督机关的审查和把关。其二,将刑事诉讼其他阶段的羁押与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办案期限分离,审查起诉期限、案件审理期限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执行,不应超过办案期限、审理期限。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上述阶段被羁押的状态,有申请专门司法救济的权利,可由中级法院的赔偿委员会作为审查机构,听取被羁押者的申辩,对羁押的合法性及羁押理由依法进行审查。

(四)改革未决羁押机构之归属。

在我国,未决羁押机构一般为看守所,归属于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羁押方面无疑享有许多法外特权。公安机关不当延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上的羁押期限等做法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监督。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未决羁押机构的归属。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监狱体制归属司法行政机关的作法,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未决羁押机构,同时结合依职权审查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制度,规定未决羁押机构履行超期羁押、非法羁押报告义务,以便依职权启动对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从制度上防止、抵制非法羁押和超期羁押。

处理,无法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因此,司法机关自然会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作为原则,即使犯罪证据并不充足,也不会轻易予以取保或释放。这是司法职能上的原因。

(一)超期羁押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根据刑事诉讼中侦查、起诉及审判等职能分工,整个打击、追诉犯罪的诉讼阶段可大致分为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及审判阶段。因此,本文所称羁押包括侦查阶段羁押、审查起诉阶段羁押和审判阶段羁押。对超期羁押也区分为侦查阶段超期羁押、审查起诉阶段超期羁押和审判阶段超期羁押。

侦查阶段超期羁押是指超过法定羁押期限(包括经批准的期限延长),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自侦案件时检察机关)仍继续关押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关于侦查羁押期限刑事诉讼法有具体规定,刑事拘留和逮捕是引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羁押的两种方式,对于拘留后的羁押期限,根据案件情况有所不同: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发现不应当拘留的,羁押期限不应超过24小时;认为需要逮捕的,一般情况下,羁押期限不超过10日,特殊情况下,羁押期限不超过14日,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羁押期限不超过37日。至于逮捕后的羁押期限一般不超过2个月。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一定情形下的羁押期限延长。此外,在侦查阶段的审查逮捕程序中,检察机关没有在法定期限内(7日)作出决定,由此造成的羁押期限延长也属超期羁押。

刑事诉讼法对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的羁押期限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是按照检察机关、一审法院、二审法院、负责死刑复核的法院办案所需期限来自动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期限,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专门羁押审查批准手续。因此,审查起诉阶段超期羁押是指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没有在法定的期限内作出决定,即一般案件在一个月以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半个月以内没有作出决定,造成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的延长就是超期羁押行为。因改变管辖、补充侦查重新计算起诉期限除外,但补充侦查超过法定期限引起羁押延长也属超期羁押。而审判阶段超期羁押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被羁押的公诉或自诉案件时,超过法定的审理期限(包括经批准的期限延长)没有审结案件,仍继续关押被告人的行为。

(二)形式合法、实质违法的超期羁押表现形式。

1、侦查机关一般应在拘留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但如果不属特殊情况,也非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却以上述理由,将拘留后羁押期限延长至14日或37日;逮捕后羁押期限2个月届满后,为了侦查活动的便利,在不具有法定延长羁押期限的情况下,仍编造理由报经批准,由此产生的羁押延长。属超期羁押。

2、检察机关通过撤回起诉、补充侦查等达到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的目的;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不符合法定延长审限理由,仍以相关理由报经批准延期的。亦属超期羁押。

(三)违反相适应原则的超期羁押表现形式。

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受到的刑罚处罚与被羁押的期限不相适应。如罪行较轻的被告人因办案迟延等原因受到长时间的羁押,羁押期限超过了被判处的刑期等。

三、完善未决羁押制度,防止超期羁押的思考。

刑事强制措施拘留和逮捕实施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处于羁押状态,被关在看守所或其他规定的场所。羁押的目的应当是防止人犯逃跑、自杀、毁灭罪证或继续犯罪,以便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其价值应定位于一种临时性的保障手段,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对于他人或自己未然危险的防范,而并非一种惩罚或报应。因此,关于羁押的实施,由于其直接产生限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后果,司法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予以适用,在保障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同时,坚决杜绝为了侦查、审查起诉或审判便利,不当滥用羁押手段,随意延长羁押期限,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

由于羁押手段在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可能使无辜者被错误关押、失去自由,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是将其作为例外的诉讼程序防范手段采用,并且赋予任何受到逮捕或拘禁的人有要求法庭对该逮捕或拘禁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即对羁押提出异议的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3款清楚地指出:

“等待审判的人们被拘禁不应该是一般的规则,但是释放应保障能出席审判……”,人权委员会在它的第8总评论中再一次确认到:“审前羁押应是一种例外,并尽可能的短暂。”[2]而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基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侦查手段落后或是侦查功利思想,在侦查阶段,羁押被广泛应用,尤其是用于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重要手段,通过羁押增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甚至刑讯逼供,从而取得有罪供述,通过口供进而获取其他证据。在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为了各自便利,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被羁押的情况下,检察院、法院一般不会改变羁押现状,因此在刑事诉讼中羁押成了原则,非羁押手段反而成了例外,且羁押期限经常被不当或不合法地延长。

因此,可考虑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并获得取保候审作为一种原则,只有当司法机关提出明确的不符合取保候审的危险情形及证据时,才不准许有关申请。这一建议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有着重要意义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会造成放纵犯罪、影响正常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可以通过试点实证研究,论证其是否适合我国的治安现状、刑事犯罪现状。

(二)将取保候审作为未决羁押司法救济手段,从制度上减少超期羁押的发生。

申请取保候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依。

法享有保障其人身自由的一种权利,在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现实要求下,有必要从立法上对取保候审重新定性,改变把取保候审作为强制措施的界定和做法。

刑事诉讼法中对符合取保候审的五种情形均规定为“可以”采用。“可以”意味着选择结果的非强制性。同时,在是否适用取保候审问题上,我国采用的是严格的审批主义做法。即当事人申请取保候审时,除具备法定条件外,还必须经过有关公、检、法机关审查批准。[3]其结果是符合法定申请取保候审条件的,也不一定就能被批准适用。这使得公安司法机关在是否采用取保候审问题上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即使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仍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允许,而不必说明理由,当事人对不批准取保候审的决定无权申请复议或申诉;对是否批准取保候审的决定也缺乏有关部门的必要监督,完全是决定机关自己掌握。那么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或不应当采用取保候审的人被批准适用取保候审;二是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未被批准适用。实践中后一情况更为多见。其原因无非是羁押的威慑力、强制力更有利于获取口供,是诉讼顺利及安全的保障,而取保候审则表现出较弱的控制力及缓和的强制性,往往会造成翻供、逃避法律制裁、妨碍诉讼等情况的发生。

客观上讲,取保候审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取保候审对罪行较轻的或有特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适用,效果是好的。在诉讼过程中,只有使强制力度与具体案件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才能达到适用该措施的目的。本来采用取保候审,可以防止社会危险性,却非要逮捕关押,这既增加了羁押场所的压力和负担,也与诉讼民主和法制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同时,现有取保候审制度明确了保证人的条件和责任,增加了保证金形式,使取保候审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就现行的保证人制度而言,它除限制一定的人身自由外,对被取保人还具有某种心理强制作用,而保证金又具有较强的经济强制作用。可见,取保候审以其特性发挥其作用,具有羁押所能简单替代的司法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司法人员要转变观念,在注重惩罚犯罪的同时,树立人权保障的意识和思想,在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上应减少任意性。应通过立法明确界定在什么情形下决定机关“应当”批准,在什么情形下“可以”批推,在什么情形下“不得”批准,使取保候审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我国刑事司法中,尽管刑事诉讼法有相关被羁押人申请解除强制措施的规定,如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五条明确规定了超期羁押的请求解除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但对于被羁押人提出的申告,没有专门负责的处理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程序,可以说,羁押的救济手段非常虚无。羁押司法救济的缺失,有关变更强制措施的申请通常会被直接拒绝,不会得到认真的对待、审查和作出处理,这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公众会对刑事羁押的合法性提出强烈质疑,从而影响司法公信度、人民满意度。

我们认为可以考虑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其一,对公安机关的侦查阶段羁押纳入司法监督的范畴,从而使羁押的实体及程序上的合法性得到法律监督机关的审查和把关。其二,将刑事诉讼其他阶段的羁押与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办案期限分离,审查起诉期限、案件审理期限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执行,不应超过办案期限、审理期限。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于上述阶段被羁押的状态,有申请专门司法救济的权利,可由中级法院的赔偿委员会作为审查机构,听取被羁押者的申辩,对羁押的合法性及羁押理由依法进行审查。

(四)改革未决羁押机构之归属。

在我国,未决羁押机构一般为看守所,归属于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羁押方面无疑享有许多法外特权。公安机关不当延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上的羁押期限等做法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监督。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未决羁押机构的归属。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监狱体制归属司法行政机关的作法,由司法行政机关管理未决羁押机构,同时结合依职权审查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制度,规定未决羁押机构履行超期羁押、非法羁押报告义务,以便依职权启动对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从制度上防止、抵制非法羁押和超期羁押。

超期羁押问题之探析论文

论文提要:刑事诉讼中超期羁押现象较为普遍,这既损害了司法机关形象,也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究其原因,有法律制度上、执法观念上和司法职能上的原因。文章对超期羁押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了简要分析,并就如何完善现有刑事诉讼羁押制度提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羁押手段不应是首选和原则;将取保候审作为未决羁押司法救济手段;制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超期羁押申告权行使的具体程序,建立未决羁押司法救济制度;改革未决羁押机构之归属,由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管理等。

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及“重打击、轻保护”的传统司法理念下,公安司法机关适用拘留、逮捕等引起犯罪嫌疑人被关押的强制措施成为原则,而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非监禁性强制措施则是例外。同时,司法实践中虽注意了办案期限,但普遍地存在忽略对羁押期限的严格遵守,容易出现超期羁押问题,产生影响司法公正形象、侵犯人权等不良后果。因此,本文从超期羁押现状分析入手,对我国刑事诉讼羁押制度进行反思,认为公安司法机关要以依法适用非监禁性强制措施为原则,减少羁押的发生以及不当的羁押延长,以严格的程序公正,坚决防止超期羁押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实现。

一、超期羁押的现状、危害及原因。

月全国人大内司委刑事诉讼法执法大检查调查报告指出:4年来(从97年开始),各级检察院发现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在办案中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累计达299291人(次),已纠正250594人。20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清理超期羁押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至当年11月底,全国各级法院结合深入开展的“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超期羁押案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清理,清理出超期羁押案件1967件4060人。但是,虽然经过上述执法大检查和集中清理,实践中纠防超期羁押的效果并不明显,有关纠防超期羁押的制度也未得到真正落实。比如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因身体原因加之长期羁押,案件未结即在看守所死亡,案件只能终结。今年初,本市一政协委员在政协会上对此即提出置疑,称某区看守所去年就有三名在押人员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系心力衰竭,呼吁检察机关进行监督并调查处理。

对于超期羁押,法律虽未明确其属性,但显然属于违法,司法实践中,超期羁押的`危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被超期羁押者大部分被判有罪,审前羁押的期间抵入刑期,于是从结果看似乎对被告人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合法行为。对于因错误逮捕而后被超期羁押者来说,其损失的主要原因应属错误逮捕,而非超期羁押,更是一种非法羁押。笔者认为,超期羁押有着明显的危害:一是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基于无罪推定的原则,在法院判决有罪之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受到的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严厉措施,对其身心损害明显,如果是无罪之人,这种损害的严重性是不能简单以国家赔偿来修复的;如果所犯罪行较轻,但羁押的期限超出了应判处的刑期,尽管可能处刑时会提高刑期以避免国家赔偿,但无疑违反了罪行相适应原则,加重了对被超期羁押被告人的刑罚,对他们的人权侵害是显而易见的;二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公正高效执法的形象,也不利于执法水平的提高。刑事诉讼法有关公安机关侦查羁押期限、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办案期限的规定,各机关应当严格遵守。如果连法律规定的基本办案程序和期限都不能严格执行,那么执法的公正性就值得怀疑。同时,“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一个人被无辜关押数年后得到的无罪结论有什么意义。如果司法机关把羁押作为侦、办案件的纯粹工具和手段,认为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正常的,不羁押就影响到对犯罪的追诉,是不正常的,这毫无疑问会增长司法人员的惰性,降低责任心,使司法机关打击、惩治犯罪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高校教师教学技能问题探析论文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深刻洞悉,感悟、反思和灵活应对复杂教学情境的综合能力系统,具有动态生成性、实践性、个体性、缄默性、情境性等特点。初任教师,教学实践智慧问题的成因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因为教师总是处于一定环境中,大至社会变迁、制度改革,小至学校文化、课堂人际关系等。教师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在实际的教学交往中、在人际互动中形成实践智慧。所以,初任教师教学实践智慧问题除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外,还应从学校组织文化、教育教学制度、培训机制等外部环境中去寻找原因。针对初任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初任教师教学实践智慧问题的成因,大致与教师教育、学校环境以及教师自身因素有关。

一、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知识结构,然而缺乏的是教学的实践能力。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情境性,以至于初任教师处于实际的教学活动时,却不知如何运用岗前培训中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恰到好处地解决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从而造成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因此,使得初任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在思想、价值观念、态度、信念等方面难以适从。此外,初任教师对课程内容及相关的教学法、对于不同学生及其个性特点的需要、教育环境等知识倍感不足,对教学实践理想化,对工作困难的认识不足,致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大相径庭。初任教师所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岗前培训才得以获得,然而岗前培训时间短、内容多,而未使他们获得足够的教学实践技能以及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致使初任教师面对实际教学时感到手足无措,教学实践智慧缺乏。

在教师制度方面,国家有关教师的政策法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但在落实到地方和学校时,各级管理者往往通过修订有关条文制度和实施细则,又将教师的自由范围限制得越来越小。相对于教师教育宏观体制改革,我国教师教育在微观培养层次的改革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况。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束缚,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狭窄,学科课程知识内容空洞、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教师职前培养阶段,教师培养脱离专业发展改革的实际,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仍然遵循着以单一的知识讲授为主的灌输模式。参与教师教育学科理念和实践指导的教师,主要以大学教授或学科带头人为主,缺乏来自从事专业实际工作专家的经验的传授和对现实过程中就业需求变化的分析和总结,这一状况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一个专业课教师所备的教案可以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没有变过,很难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教师入职培训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初任教师入职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提炼方面重视不够,过于注重教育理论讲授,缺乏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所需要的环境和气氛,实习指导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往往造成初任教师进入角色和状态的缓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需求,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入职培训考核的方式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题目基本上是一些死记硬背的,加之培训的时间短,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只是根据教材进行重点讲解,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考虑较少、功利性强。授课形式主要是理论讲授,教学方式单一。入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的特点,实践性不强,出现少数新进教师考试成绩很好,但实际教学水平不理想的现象。教师职前培养与入职培训分离,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技能培养等各方面与教育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二、学校管理中忽视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

许多学校在管理中未能为初任教师的入职培训提供充分的支持,忽视初任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本质要求,对于入职阶段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往往把教师看作教学的工具,而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缺乏对教师工作、教师教学必要的尊重和重视,影响了教师的发展动力。

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习惯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学生、课堂)及其被动型、依赖型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强调管理方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个性,展现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方面有所欠缺,这种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从某种程度削减了初任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和发展动力。对于初任教师来说,面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手段还没有形成教学习惯和模式。学校管理体制中缺乏对新课程深入的了解,未形成探究和思考课堂教学问题的意识。教师的个体化教学、教学风格没有形成,导致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没有得到注意和培养,没有个体化的教学风格就不会有教学智慧的产生,没有教学自主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发挥教学智慧。

三、教师评价标准的局限。

有效的教师评价标准是督促和管理教师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迈进的有效手段。而一些学校的教师评价考核方式中,对教师的考核内容不仅仅是课时工作量,还有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有些学校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成绩与教师升职、晋级、加薪、奖金等联系在一起,造成教师为考核而教,忽略了对教师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的整体素养的考评。这种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实践证明它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传统的评价制度过分注重实效,忽视了对被评价者的激励作用,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而淡化了评价本身的反馈、促进作用,评不出教师的积极性,反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未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追求职业发展的需求。

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制约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发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工作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具有很大的个体性,需要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需要一种良好的心境状态,需要创新性。教师只有在没有外界约束和强制的状态下,才能有条不紊地去选择知识,加工、整理、贮存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细心的准备去讲授知识。而教师由于课时量与备课量的极大增加和频繁、严格、统一的考评制度,使得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受到压抑。

多数初任教师反映,他们也有改革课堂的想法,但是受到强制性、微观管理的课程统一性的困扰,以单一的标准化测试为主要方式,这使教师教学以知识、技能教学为根本出发点。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魅力、创造力、责任心等被忽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初任教师对教学的憧憬和热情,造成对职业发展的冷漠、缺乏激情,难以形成教学智慧。

四、教学动机水平不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动机影响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行为。教师教学动机是由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构成。内部动机反映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发动性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自我实现的期望等不同层次的需要。现实中,部分初任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模糊,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热心,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态度消极,专业发展水平偏低,对自身发展水平关心不多;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与信念存在偏差,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备明显的专业性和排他性,教学带着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依赖经验的程度大,而对教师专业发展信心不足。

内部动机还表现为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原因并决定了教师教学动机的强度。教师自身缺乏理性判断与反思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内在的自主性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未能进行深入持久的反思体悟,促进学生和自身理性智慧的生长。受新思想和新技能的挑战,受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群体中存在的消极文化的影响,缺乏转化内在发展的动力。外在的目标和诱因对个体动机的刺激形成教师教学动机的外部动机。社会因素、人际关系或工作环境等都是构成外部动机的外在诱因。外部动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起到激励和指导教师作为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动机的宏观目标和实际努力方向。这是教师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工作的客观原因。外部动机决定教师教学动机的目标定向。当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目标适当,而实际努力方向又明确,他采取的教学态度就是认真的、端正的,教学行为就是积极的、主动的。

新手阶段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提升从教技能、形成自身教学风格,是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分析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问题,对于发展对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诉求,进一步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基本要素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超期羁押问题之探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由二则真实案例入手,引发对超期羁押问题的思考:造成超期羁押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从哪几个方面有效地去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笔者客观分析了超期羁押现象的内外因素,提出了“完善羁押立法建设的三个点,增强诉讼监督职能三条线,提高司法人员素质三个面”的“三三联防”机制。

[关键词]:超期羁押,有罪推定,司法救济,预防机制。

有这样二则案例:广西玉林市的谢洪武在“无卷宗、无罪名、无判决”的情况下,被当地公安部门自1974年6月至年10月超期羁押了28年,详见《文摘报》2003年6月8日第三版;四川自贡监狱刑满人员杨宗华因患有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而被家属拒绝接收,结果被迫滞留在监狱,从1987年至2003年被监狱超期羁押了16年,详见四川在线网2003年4月14日讯。

沈家本曾言:“狱者,感化人而非苦人辱人者也。”如上述二则案例一样,超期羁押既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也是我国当前羁押制度的瓶颈之一[1],其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年更是引起了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高度重视[2],全面地分析超期羁押产生的原因,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在诉讼法方面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标志!笔者根据高检院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活动,从分析超期羁押的主、客观原因入手,力求探索和深化解决超期羁押问题的预防对策和救济途径。

所谓超期羁押是指司法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超过法定的羁押期限而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违法行为,其主要包括:超期拘留和超期逮捕。超期羁押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性措施滥用,其本身具有违法性、侵权性、渎职性和社会危害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它的存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各种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说来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超期羁押产生的内在因素:司法机关、执法者的执法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深层次和内在原因。

1、“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有罪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首先假定被羁押人是有罪的,如果被羁押人拿不出证明自己无罪的确凿证据来,我们就推定其是有罪的。由于这种思想的潜意识作用,当司法人员不能足以证明被羁押人有罪的情况下,便以种种借口和托词对被羁押人进行羁押,甚至借用“补充侦查”为名义进行超期羁押。

2、“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严重。所谓重实体,轻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量刑上重视依法办事,而在诉讼程序上则掉以轻心。有的司法人员过分强调法的实体价值而忽视了法的程序价值,仅看到法的特殊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而放弃了法的一般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造成“重惩罚、轻保障,重打击、轻维权”。

3、“英雄主义”的思想泛滥[3].所谓英雄主义是指司法机关在案件事实没有完全侦查清楚之前,出于单位或个人私利目的向上级机关、新闻媒体邀功取宠。在经过上级赞赏和媒体炒作之后,一旦案情突变,发现被羁押人犯罪证据不足时,便不得以用种种借口超期羁押。

4、人权观念谈薄。人权是当今社会民主、法制的首要保护的主题,在司法实践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我们的个别司法人员在这方面恰恰相当薄弱,认为关的都是罪人,多关一天无所谓,所以直接导致该移送的移送不了,该结的案结不了,该进入执行程序的进入不了。

(二)超期羁押产生的外在因素:是我国之所以产生大量超期羁押现象。

[1][2][3][4]。

校园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探析论文

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都是人工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容易出问题。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则有效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在降低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毕竟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所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电力企业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从而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一、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通常我们所见的电力建设项目档案都是纸质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就是对这些纸质档案文件进行整理、保存,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还容易出现差错。在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引进信息技术则显著改善了档案管理效率,将纸质档案扫描至电脑中,查找、阅览档案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再不需要查找大量纸质档案文件了。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了电力行业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原本繁杂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化。

(二)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意味着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只需要工作人员细致、认真即可,在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形势下,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办公操作软件,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利用计算机开展工作。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对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电力企业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这就导致了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力投入都比较不足,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出现较多问题。第二,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没有认识到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这就会增加档案管理工作出错的可能性。

(二)资金人力投入力度少。电力建设项目的档案规模通常都比较大,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电力企业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计算机的采购和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也少不了专业的信息人才。如果电力企业在资金和人力方面投入的力度小,就会严重阻碍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理论无法变成现实,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长期不能实现质的突破。

三、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只有电力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才能切实促进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只有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才能不断开发出信息技术的新功能,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在这种形势下,数字化档案已经成为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只有在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将更多的信息技术诸如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应用在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

(二)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电力企业应该投入资金来采购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硬件设备,最典型的就是计算机;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因为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开发档案管理软件,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知识方面有些欠缺,无法胜任档案信息化改造工作,电力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来帮助企业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是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经途径。传统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储存工作的难度比较大,不仅需要足够的空间,而且对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某档案时只能亲自查找,工作量非常大。利用档案管理软件检索系统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有时候还能通过档案在线阅览功能来查阅档案。

(四)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电力企业应该根据我国政府出台的《档案法》和单位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建立自己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监督机制,对电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贯彻落实,如果发现档案管理中出现了严重疏漏,应该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结束语。

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档案分类和管理的速度,简化了档案查阅和管理的流程。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重点开发电力建设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超期羁押问题之探析论文

哲学家圣奥古斯丁极为关注后来所谓的“恶的问题”。我将把这一“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来考虑,因为它表明了我们对世界和上帝有过分的期许和要求。恶的问题再次显现了我们的责备倾向和对权利资格的不正当想法。

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明白好人也会碰上坏事。而且自史前时代以来,这一直就是关切、错愕的根源,是不解之谜,还是过度哲学化、神学化、理性化的借口。或许更令人气恼却在形而上学上同样迫切的是,很显然,坏人也会有好事,即那些进行伤害的人并不总是会有报应。

苦难这一事实,压倒性地规定了恶的问题。佛陀教导的第一条高贵的真理就是,“生命就是受苦。”全知全能的善良上帝竟然容许自己的领域内有恶存在,面对这一悖论,一直以来有诸多尝试性的解决方案。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最突出的方案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双重承诺和威胁。这种化人类悲剧为神圣正义的做法有许多形式,既有粗糙的形式,也有精致的形式,前者有极令人厌恶的电视布道者所讲的那种粗糙的奖惩模式,后者则有卢梭和康德那种精巧的“世界的道德秩序”观;但我不想进入这种神学迷宫,对它们分类梳理。我的大致看法是,这种信念即使无法证明,也完全值得尊重,在这里,我不想对此加以辩护。

但并非所有这类信念都是美妙的。不怎么令人生厌但同样成问题的是,把它们当作发狂者的安慰剂。若丧子的父母有适当的宗教信仰,对他们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能够唤起的只有同情,不会有哲学争论。但是,安慰剂并不是解药,而且,若撇开其疗效不说,从此世生活的观点来看,极乐世界也无法补偿被悲剧斩断的人生。为了回答或解释恶的`问题,出现了无数多少有些独创性的方案,其中一种是修补和弱化上帝概念。有人说,信仰只是要求人们相信上帝很有能力,但并不是全能,或者说,上帝有极其出众的知识就够了,无需全知,当然,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在这一标尺的精妙末端,人们可以想见,是那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干瘪的”逻辑方案,尤其是没有充实“恶”的概念,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核心。另一方面,只需一点点哲学或神学诡辩术,一般人就会轻易地相信我们不能期望知晓上帝的“神秘行事方式”这类解释。因此,他容许人类生活中有苦难和死亡的事实,并不一定与他关心普通人这个观点相矛盾,而且拿这些与情绪和期望作比较也完全不得要领。最为著名的说法是,他的这一创造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那个”,恶和苦难都是在必要的范围内——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不可能理解的。

与通常谈论这一问题的框架相反,恶的问题与相信上帝存在或相信来生并没有关系。加缪是一位无神论者,然而恶的问题以及人类苦难的存在扰乱了他天生的正义感和公平感。反而是对神学廉价琐碎的利用,借此否认或合理化苦难,而不去直面它,或像他所推崇的古希腊人那样,让它有点价值——即使无法让它美,也至少可以让其有意义。要质疑恶的问题,我们不必去质疑上帝的性质和存在,或对来生的信念。相反,要去质疑恶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好运的偶然性,明白否认不幸的必然性和生命的有限性,是多么地不理智。

因此,我们质疑那些对上帝和来生观念的滥用,因为它们罔顾事实,压制了我们最深刻的情感反应,还向我们保证说,我们所受的苦难都是值得的。

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探析的论文

中国现代哲学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对现代中国哲学影响最大者当数德国哲学。可以说,德国哲学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理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德哲学的交流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早在德国哲学影响中国哲学之前,中国哲学就对德国哲学家产生过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要说中国人文科学对德国人文科学(geisteswissenschften)的影响,首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对德国近现代一些重要哲学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不但具有文化交流史的意义,也具有世界哲学的意义。

(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中国人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逐渐了解与谈论德国哲学。比起中国哲学家对德国哲学的了解,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要早得多。17、18世纪,中国文化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地传到正值启蒙时代的欧洲,当然,这种文化传播工作基本上是由欧洲的传教士完成的。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couplet,1623~1693)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这部书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四书五经的历史和要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思想,对四书五经的重要注疏、佛老和儒家学说的区别、以及《易经》六十四卦及卦图之意义进行介绍。德国哲学家托马修(christianthomasius,1655~1728)首先在法国、德国、荷兰出版的几家杂志上读到该书的节录,然后读完全书并写出长篇评论。莱布尼茨也在该书出版的当年12月,在一封信中表达了他长期怀有的想看到《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愿望。

(二)。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评价有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从赞美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不能完全用不够了解来解释。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西方人在对待其他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倾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出于西方中心论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哲学的热情在德国哲学家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哲学极度的藐视与不屑。

也许人们会说,此时的德国哲学家由于自己哲学思想的关系而对中国哲学持批判的态度。例如,康德强调个人自由的道德哲学与将公益置于首位的儒家道德哲学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康德对不强调个人道德意志自由的儒家哲学不会感兴趣。尽管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在西方哲学中,康德哲学是与儒家哲学最契合的,而且西方学者也有这么认为的。

(三)。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日益暴露,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越来越深入。同时,对中国哲学的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变,即更多地是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对中国哲学作出大体正面的评价,而且也日益觉得了解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对话,是有益的。但也并非所有德国哲学家都是如此,例如,胡塞尔在其30年代的著作中就用理性来区分西方和印度与中国哲学,他认为只有欧洲才有真正的、以绝对真理为目的的理性,而印度与中国只有“准哲学的”理性,所以哲学是欧洲特有的产物。与此相反,舍勒和雅斯贝斯都明确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在雅斯贝斯看来,世界哲学是欧洲哲学的出路:“我们正走在通过我们时代的暮色从欧洲哲学的晚霞走向世界哲学的朝霞的路上。”

在布伯与海德格尔那里,我们发现了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真正接受,这种接受为中德哲学的平等对话打开了一条道路。从德国哲学中获益良多的中国哲学家期待这种有益的对话在我们这个世纪能够继续下去,尽管这在今天可能仍然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

煤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

本文章从教师、家庭、幼儿三方面阐述了幼小衔接的内涵。首先基于教师角度的幼小衔接的内涵主要是指小学教师能以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从身体、心理、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帮助幼儿逐步平稳过度的教育过程,最终以促进幼儿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其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基于家庭角度的幼小衔接的涵义是指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以细心的观察者身份重视幼儿刚升入小学阶段的各种行为活动,并在幼儿在过度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也要经常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最终能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的生活状态。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中,幼儿不仅是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被研究者,同时幼儿也是幼小衔接活动中作为主体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与成人研究者一起来探究反思幼小衔接过程中他们的意义体验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应对幼小衔接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和积极态度,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质量和对生活的意义感受。

校园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之中。中小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逐步引入网络,开始进行营销网站建设和推广工作。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的重要性:网站已经成为企业与顾客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也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网络宣传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又对现阶段网站建设与推广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中小企业营销网站建设和推广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为其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使网络发挥最大的作用,成为各个企业尤其是发展不稳定的中小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网络营销是网络时代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它有着传统营销手段所不具有的优势,如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跨越时空、形象生动、互动性强、具有虚拟性等。并且,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就算是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平时无法企及的大企业进行相对平等的竞争,占领传统上只有大企业才能够占领的市场,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环境发展自己,必须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站,并且做好推广和维护工作。

一、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的重要性。

网站已经成为了企业与顾客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也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网络宣传的重要前提条件。建立一个拥有本公司名称和商标命名的域名,建立属于公司自己的独立网站,可以将本公司的产品简介、企业文化、售前以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的信息发布在上边,更方便顾客进行了解,为顾客提供一个了解本企业的平台。营销网站在初建立阶段,其作用主要就是将本企业的信息放置在网站上,就像是利用大众媒介这个平台为自己的企业打广告、做宣传,在这一阶段主要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网站做好产品宣传、展示,将自己推销出去,让更多的群众知道自己的企业以及产品,建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拓展自己的市场。在自己的企业营销网站上,企业可以随时随地无限量地进行信息的扩充,不受第三平台的限制,这比通过传统媒介进行广告宣传给顾客传送的信息要多很多,也更加方便顾客的查询。随着全球企业营销网站数量的增多,域名注册现在就像商标注册一样,一般采取注册在先的原则。因此,那些想要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应该尽早地进行域名注册,占领先机。很多大企业现在都已经进行了营销网站的建设,顾客在面对大量网站的时候,往往会眼花缭乱,不知如何下手,他们很少有耐心一个一个访问,尤其是那些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很多网络访问者会直接忽略。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的经济,谁吸引住顾客的眼球,谁就赢了一大半。如何引起顾客的注意力呢?此时,就需要中小型企业做好网站推广工作,其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让顾客知道企业网站,并且愿意点击进入查看内容,这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打开网络市场,进行网络营销。

二、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广的现状。

企业营销网站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总根据地,代表着企业在网络空间中的形象,网站建设的质量好坏,直接与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挂钩。因此,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打开网络市场,进行网络营销,首先要建立具有高质量的企业营销网站。纵观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网站的建设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的各个大企业都很重视网络营销工作,并且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他们往往都会购买一些比较有名、点击量比较高的网站的广告服务,为自己的网站打广告,提高自己网站的知名度,并且都会聘请专门的网络人才组成专门小组进行营销网站的维修和推广工作,网站质量比较高,因此,他们网站的知名度,企业网络营销工作取得的效果都比较好。反之观看中小型企业,拥有自己企业网站的企业数量就比较少,并且这些拥有自己网站的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网站的内容、排版一般比较简单,并且更新速度也比较慢。经过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营销网站质量与企业形象都不符,无法发挥营销网站的最大功能。经总结,中小型企业营销网站的建设和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站建设的意识还比较模糊。

尽管我国大型企业的网站建设工作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是依然存在网站建设的目的以及主要面对哪些目标受众都没有明确的规划、网站的排版不合理、功能简陋、质量差、无法真实地展示企业的形象、客服工作不够完善,客户咨询得不到及时的回复等问题。大型企业都存在这么多问题,更不用说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支撑的中小型企业了。

(二)网站设计和规划不够合理,缺乏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管理。

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网站的内容存在同质性,网站排版设计、内容安排,甚至很多企业网站的首页动画画面都类似。这样,所有的企业网站几乎都相同,难以突出独特的企业理念以及企业个性,没有特点的公司,自然无法吸引潜在顾客的注意力。并且,大多数企业没有形成一个专业的网络设计、维修、营销工作团队,他们的网站策划人员和技术人员根本不懂网络营销,在进行网站设计的时候,虽然能够考虑网站页面的美观性,但是却忽略了网络营销的知识渗入。另外,很多企业疏于对网站的专门管理、网站内容更新率低,内容不吸引人,对顾客的引导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不能够制订出个性化的服务方针,甚至有很多网站的客服工作人员态度差,这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负面影响。

(三)域名保护意识淡薄。

企业的网站域名就相当于企业在网络世界的商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市场也逐渐全球化,这给本来就缺乏质域名的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而我国很多企业对域名的认识不够全面,域名保护意识薄弱,已经出现过域名被国外的企业抢先注册的`情况,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就提醒我们,保护网上商标,积极地进行网站的注册是非常重要的。

(四)推广方式单一,推广效果较差。

网站的推广是网络营销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网站推广的重要性,但是,中小型企业受到资金、人员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建立网站设计、维修与推广的专门队伍,也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网站的宣传工作,因此,很多企业的网站知名度和浏览人数都不高。并且,企业的网站推广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往往只是向服务商购买网站排名服务和搜索引擎的登陆,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比较一般,无法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推广方式。

三、中小企业网站推广的策略。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一定不能有“酒香不怕巷子深”被动地等待消费者发现这种观点。企业必须运用好网络平台,做好网络营销工作,不但要进行好网站的建设工作,网站推广工作也不能忘,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网站知名度,增加网站的访客和流量。中小型企业可以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尽量在最低成本内,选择效果最好的网站推广方法。

(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网络虽然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推广平台,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网民在上网的时候,往往目的性比较明确,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只会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自动忽略企业的网站宣传广告。因此,企业不能只凭借网络平台进行网站宣传,还应该合理地利用传统的媒介进行宣传。企业可以给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付一定的广告费,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网站的宣传工作。另外,企业也可以在本公司的商品包装上、企业名片上印刷企业网站的网址。

(二)搜索引擎登录和竞价排名。

搜索引擎登陆和竞价排名是网站进行推广的最主要方法。中国的大多数网民得知新的网址的途径是搜索引擎登陆。因此,中小型企业应该将这一手段作为网站推广的主要手段。竞价排名属于一项物美价廉的推广手段,它比在传统媒介上打广告的方式便宜很多,因此,中小型企业一定要进行关键字竞价排名,为网站推广提供保障。

(三)网络广告。

企业可以选择在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网站上发布广告,广告的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形按钮、全屏滚动、弹出式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将网站的网址以友情链接的形式发布在各大网站之中,如果有感兴趣的网民,他们自然就会点进去观看。

(四)邮件列表广告发布。

邮件列表广告分为免费和有偿两种形式。有偿的形式,主要就是通过第三平台,向第三平台支付一定的费用,它们将网站推广广告发给它们的用户。免费的方式,就是企业自己查询相关潜在顾客的邮箱,再自行将广告发给这些潜在客户。

(五)在线交互式主题活动宣传。

企业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进行在线交互式主题活动,以吸引现存顾客和潜在顾客访问网站。企业在进行在线市场调查或者是进行顾客服务满意度调查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潜在顾客,宣传了自己的网站。综上所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如果不及时地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模式,与时俱进,那么,不仅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到最后甚至会走向倒闭。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寻找更多的商机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站,希望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寻找更多的潜在客户,营销网站的建立和推广对网络营销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做好营销网站的建设和推广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活力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上官学进,王晓磊,胡凤玲.物流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营销策略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xx(2).

[2]梁良.企业网站推广中搜索引擎优化策略[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3]王佳婧,王礼力.我国民营医院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xx(18).

[4]刘怡.中小企业营销中网站推广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xx(3).

电子邮件相关法律问题探析论文

尊敬的美的公司张经理:

首先,为我的冒昧打扰向你表示真诚的歉意。在毕业即近之际,我在电脑上看见了贵公司的招聘信息,我怀着对贵公司的无比信任与仰慕,希望成为贵公司一员。

我是物流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xx级学生。在大学三年中,我努力学习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见附件)。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非常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曾在美的电器做过促销员,在森马店打过工。爱好广泛,有责任心,吃苦耐劳,自我管理能力强,社会交流与合作沟通能力强,在校荣获院演讲比赛证书,个人风采证书(见附件)。

社会实践不仅弥补了课本知识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熟悉了贵公司的环境,规律、学会了与人合作,认识到了解顾客的心态是关键。

本人祈盼成为贵公司一员,从事计算机管理方面等工作。诚然,我现在还现在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如果贵公司给我机会,我会用我的热情,努力来弥补,用我的行动来证实,回报贵公司的赏识。

盼望您能给我一次面谈的机会。

此致

xxx。

电子邮件范文3:客户服务的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白忙之中抽空看我的求职信!

我是xx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专业是会计电算化,我希望能到贵公司客服部工作。

大学三年,我既注重基础课的学习,又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我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同时,我也有计划地抽时间去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力求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我尽量去捕捉每一个可以锻炼的机会,与不同层次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位生活的酸、甜、苦、辣,使自己尽快地成熟。

现在我渴望到贵公司去工作,使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会地结合,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质的飞跃。选择贵公司,工资和待遇不是我考虑的首要条件。我更重视公司的整体形象、管理方式、员工的士气及工作气氛。我相信贵公司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我很自信地向您承诺:选择我,您绝不会后悔。

另附上我的求职简历,期盼您的回信!

此致

敬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有企业激励陷阱问题探析论文

1.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允许企业按市场供求调节生产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运营理念还是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信息化的普及,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凭借企业行政组织机构、按照企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内部的隶属渠道,运用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

2.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定义。我国国有企业与企业性质的企业是不相同的,国有企业虽然也生产过程中也具有自主经营的管理权,但是其管理权力来源于国家的公共权力。国有企业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后,虽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产权清晰的原则是不能变的。在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来源于国家的公共权力;国有企业凭借国家的公共权力对企业的行政事务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协调企业发展与企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行政管理问题没有解决好,自身的竞争水平也不能提高,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只有理顺了自身的内部关系,不断强化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更加良性的发展。其次,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维护社会权益和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权力来源于国家的公共权力,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能够起到维护社会权益的最终目标;再次,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行政管理正好与我国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相适应,这不仅仅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样在企业中起到主要的指导作用,企业才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当前国有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干部存在严重的官僚思想。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思想落后,不能够从市场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做表面文章,大搞形式主义,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孤立起来。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国有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国有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首先,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不能够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完全依靠企业管理者的主观意愿去制定企业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次,缺乏完善的工作秩序。行政管理工作中,企业没有完整可依的规章制度,企业员工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混乱,工作没有具体流程,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运行效率的低下,不利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长期以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使得企业忽视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建全和执行,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面临着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如果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3.国有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地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高层已经开始注重高知识人才,在企业中开始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但是由于受到我国教育制度的限制,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仅仅凭借着在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工作。在就是对于刚刚脱离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对企业的老员工很难开展工作,以至于很多工作执行力较差,效果不好。启用刚刚毕业的学生,本身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脱离实际,制定的措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总体看来,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不断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三、强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策略。

1.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基于行政管理制度展开的,而制度怡怡也是实践中矛盾最为核心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行政制度的制定,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不但要确保制度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能否有很强的执行性。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完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企业应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并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行政监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强调企业行政管理措施的执行力,逐步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对于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而言,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非常重要。首先,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要盘活现有人力资源的存量,使人力资源的绩效潜力得到释放,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其次,要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用人标准,严格工作人员的选拔程序。于此同时,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人才管理部门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储蓄,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把重视人才和尊重人才重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再次,对企业的关键人才要给予充分的、全面的激励。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把企业所需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吸引到企业里来并留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后备力量支持。

3.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层队伍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经济组织,在其经营过程中自负盈这就使得一些不良分子有机可图,他们或是趁虚而入,为自己牟取不法利益,更有甚者,从中侵吞国有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以后其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个现代企业制度没有脱离社会主义的中心,国有企业虽然有其经营权,但是所有权还是国有。因此,国有企业中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当重要,企业的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也要随时维护国有资源,与不良现象做斗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管理队伍腐化变质,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企业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更应该身体力行,抓紧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

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问题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结合国内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起因及部分重点高校学制改革的现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学制改革对研究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部分高校学制回改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围绕目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随着近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加,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年限等内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种新的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研究生学习年限在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前提下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之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都是2.5年或3年。20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对研究生培养年限的统一规定,实行弹性学制。自此之后,国内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校就逐步迈出了研究生学制改革的步伐。

关于学制改革的许多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对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带来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分析。本文围绕目前国内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现状,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带来的实际问题的调查统计,剖析了部分高校进行硕士研究生学制回改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在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硕士研究生,学制长短起着关键作用。在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大学成为改革的主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94年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两年制硕士生培养模式,学校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等改革,探索出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从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围绕探索研究生新培养模式,将硕士研究生全部或部分院系三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两年制或以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已是大势所趋,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从实际实施学制改革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实行的弹性学制其实是硬生生地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规定为两年,以实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标,但这样做有悖于学制改革提出的弹性学制的初衷,对于两年制硕士生,学生学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培养质量明显下降。针对这种尴尬境地,近两年部分高校又悄悄作出了“逆向调整”,将部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改回三年。

中山大学从开始将理学院、地球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等部分院系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从原来的两年制重新改回三年制;中国人民大学在的招生中,部分专业学制也从两年更改为三年;北京大学在过去几年,有两三门基础性学科的学制已由两年改为三年;北京理工大学自起,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从两年改为两年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从起又重新改回为三年;中国传媒大学从20开始,将影视艺术学院的6个专业的学制从原来的两年重新变更为三年。

为系统、细致地了解硕士生指导教师和在校硕士生对学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发表论文、综合素质及就业等方面的影响,随机调查了某“985”高校部分学院的师生,共回收调查问卷573份,其中硕士生导师问卷80份,在校硕士研究生问卷493份,调查结果如下:

在参与课题研究方面,认为两年制研究生“差不多”的占50%,认为“参加不太积极”或“很不积极”的占29%,认为“更加积极”或“较积极”的占21%。在学科竞赛获奖情况方面,认为两年制研究生获奖“较少”或“少很多”的占57%,认为两年制研究生获奖“较多”或“多很多”的占2%。在科研能力方面,认为两年制学生科研能力“较弱”或“弱很多”的占51%,认为“较强”的仅占4.4%。在毕业论文的质量方面,认为两年制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比两年半学制研究生“质量差”的占59.7%,认为“质量高”的占0.7%。在外语能力方面,认为两年半学制的研究生“能够准确理解外文专业文献并流畅使用外语表达学术观点”的占23%,而两年制研究生此项比例占13%。认为两年半学制的研究生“需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专业文献的阅读,难以使用外语表达学术观点”的占2%,而两年制研究生此项比例占12%。在计算机水平方面,认为两年半学制研究生“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占61%,而两年制研究生此项比例占33%。在就业方面,有78%的研究生认为学制的缩短对其就业“有影响”。

学制年限的缩短也使高校被迫降低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仍以该校为例,学制改革后部分学院取消了以往对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数明显下降。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在573份调查问卷中,赞成将学制由两年调整回两年半的比例达到71%。

自2002年部分高校开始进行学制改革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校又将学制改回了原来的三年或两年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研究生教育系统人士和用人单位认为学制改革后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两年制学生的就业也受到了影响。

第一,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按照目前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流程,第一学年学生需进行课程学习,但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公共基础课和学位课占有较重的比例,专业基础课开设的门数和学时都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除了上课和应付考试之外,学生还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在第二学年,学生至少还需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开题前的文献阅读和调研,再加上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开始的越来越早,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学生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进行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时间非常短。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高校降低了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或直接取消,学生参加科研、实习的机会也基本没有,学校和导师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近年来部分高校又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到两年半或三年。

第二,学制改革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学制改革后,就业市场就出现了“大硕士”和“小硕士”的概念,很多用人单位认为,缺少了一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两年制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肯定比不上三年制的学生,很难达到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应有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两年制硕士生比三年制硕士生在参与机会和动手时间上要欠缺很多,而这个能力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此外,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高校缺少与培养环节配套的改革方案,而只是将培养年限简单地缩短,更让用人单位怀疑是不是高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不惜降低毕业门槛来改革研究生学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用人单位对两年制硕士生进行回避甚至部分程度上的“歧视”,而青睐三年制硕士生的原因了。

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相关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总体上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学分制为基础,实行可长可短的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避免一刀切的学位授予方式,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一般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研究型一般侧重基础性和理论性研究,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一般培养的是高级应用人才,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对市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对于以培养将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比如工商管理、工程硕士、法律、公共管理等,可实行以两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而以培养需进一步深造,最终要成为高级科研人员的学术型人才的学科,则应实行以三年制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在推进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培养单位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的修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步走出了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何更加科学地修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启动学制改革的前提,学制改革实质上是培养目标的调整。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结合学科特点及社会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培养目标拟定学制的弹性范围,实现分类培养,个性发展。

第二,课程设置的优化。目前,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占很大的比重,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任务一般都需一年时间才能完成。但在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反映教师的授课内容过于陈旧,缺少前沿性、有效性的内容。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培养单位开设了过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无暇顾及专业课和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选修课。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学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精简必修课,对授课质量加强监管,同时要多开设一些高质量的、与当前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紧密联系的或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背景的选修课,以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

第三,评价体系的差异化。针对培养目标的不同,硕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统一的,应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在课程学习环节,学术研究型的学生可要求必须获得较多的课程学分,而对于应用型或人文社科门类的学生,可降低课程学分要求,但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或社会实习等。对于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也可根据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的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可允许不同类型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论文形式,如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开发的产品等,只要学生的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均可毕业。

第四,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由原来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如在入学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新生可在对相关学科更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重新选择专业;在课程学习环节,如学生需要去其他高校听取有关课程,在获得成绩后,可予以学分认定;在论文撰写环节,不需受文献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等环节的限制,直接进入课题。

总之,按照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规律,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在改革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盲目照搬,不一刀切,科学论证,逐步推进,建立科学完善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体系。

相关范文推荐
  • 12-21 2023年窗口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5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时,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在这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评估自己的完成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您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苦恼,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
  • 12-21 广玉兰教学设计一等奖(专业21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课时和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安排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案。随后,我们将分享一份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全面提升的个性化教学计划。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孕育”
  • 12-21 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模板23篇)
    发言稿可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运用幽默、表达情感等方式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发言的技巧,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些发言稿的范文,供您参考。
  • 12-21 保育员学期培训计划(汇总18篇)
    一个周密的培训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求,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以下是一些著名企业的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保育员的工作质量关系到整
  • 12-21 礼仪服务合同版本范文(23篇)
    服务月活动涵盖多个领域,如环境保护、教育支持、健康宣传等。请大家共同阅读以下服务月活动的心得体会,以便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服务成果。甲方:乙方:甲、乙双方于年月日签
  • 12-21 地区代理合同(通用20篇)
    代理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代理、机构代理或团队代理,根据需求和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以下是一些代理人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 12-21 工厂员工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2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效率,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2-21 初三物理教学计划安排(通用15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与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相一致,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掌握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考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 12-21 维修岗位述职报告(实用18篇)
    述职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上级、同事和团队展示自己的工作进展和贡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担任g109
  • 12-21 学生思想个人总结(热门20篇)
    每天工作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表现。个人总结是对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内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客观地反映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