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通用8篇)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10-15 12:50:45 作者:紫薇儿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通用8篇)

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指导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份初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4岁幼儿。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幼儿园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幼儿科学宫》新蕾出版社

这是一个同知识点同一层次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现象,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可控的。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活动过程的安排看,层次清楚合理。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1.设定两个定量一个变量。即钟表的嘀嗒声、钟表的位置与幼儿听的距离是一定的。变量是不同的方式,即幼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和在桌旁听,声音的大小是不是相同的。其结果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比在桌旁听到的声音小。

2.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变换形式,将固体木头换成了铁盒,再一次让幼儿感知声音在任何固体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空气中快。这样使幼儿的思维又扩展为声音在单一物体到其他物体的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

3.三个探究问题:既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怎样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呢?促使幼儿又去想办法,把声音拢起来。用什么东西呢?可用纸筒等材料。由于探究思路清楚,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这样讲授下来我根据实际,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从图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一开始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根据预习找出重点,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和听到声音的过程。巡堂指导。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难克服,完成了教学重点。我又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多媒体课件,骨传声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双耳失聪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一端,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冲从而继续创作。来激发学生对他们崇敬之情。

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发挥了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能动性,都得到了训练。

最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当回小老师,回顾本节应当掌握的内容,回顾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尽善尽美,本节课反思也有不足,由于学生表达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其它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个教学步骤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质量。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三

这是第三单元声音的第6课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前概念: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不断引起其他物体的振动,声音就被传播出去了。这一课继续循着声音的“轨迹”,探秘简单的空气振动是如何转变为人们理解的意思的。这与耳朵的作用分布开,要知道耳朵起着什么作用,就要先了解耳朵有些什么结构,一个物体的功能往往是与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自行车轮胎是圆的所以能够滚动,如果是方的就不行。

在认识耳朵结构时,提前将耳朵各部分剪开,请学生上台拼一拼,对于耳廓和耳朵,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后面的就不清楚了,然后自学书本耳朵结构图,再请学生上台拼一拼,这个时候大家都能拼对了。这样反复的认识希望能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耳朵各部分的作用大多是无法用实验证明的,所以只能引导加提示学生根据结构特点来推测。

鼓膜的模拟实验书本用了音叉来做,但自己实际做下来,效果很差,气球皮上的沙(或米或盐)基本不动,在4班上课时无意间发现扩音器说话时靠近气球皮效果相当好!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四

为了推动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校领导联系了沂南县马牧池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早早起床,准备出发。为了学习,安排好孩子的生活,离开了家。一路翻山越岭,一路颠簸,真正体会到路途的劳顿,路边的美景令人感叹山区之美。但我们来到了马牧池中学的时候,我真正看到了山区学校的面貌,学校靠山而建,校舍较破旧。马牧池中学对我们的兄弟情谊浓厚,校领导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课改实践经验,他们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开展课改研究,向长城中学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积极思考研究,多次举行公开课,听评课活动扎实有效,更新教师的理念,解放教师和学生,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达到了高效。

当我走进课堂的时候,令我眼前一亮,教室内配备着多媒体,以及供展示的'小黑板。课堂上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评议交流。一起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展示交流充分。小组学习比较有效,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的学习情况,小组合作自然。针对出现的问题,研究、讨论。教师的备考充分,教学手段先进,使用了电子备课。对教材的处理到位,能放眼教材,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实际驾驭教材。能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意了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学起点低,教学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当然,教学是存在遗憾的,如;,小组学习有效性不高,展示多,但是太乱,学生需环顾四周,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纪律,学生的展示欲望不高,显得被动,教室中粉笔灰尘飘扬。传统教学手段不受重视等,值得研究。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实际,我们既应该走出去学习他山之石,又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专业化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又不能”邯郸学步”似的学习这个模式哪个套路,毕竟,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才是真理。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教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幼儿交流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234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教师:1234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教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怎么办?”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六

这是继学生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知识后,继续学习有关声音的后续知识——《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上完课后首先惊叹于学生的能力,他们不仅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的听力,更有一颗清醒了,知识丰富的大脑。

首先导入我采用大耳朵图图的`图片,学生非常喜欢,也对他很了解,他有一双大耳朵,而且他的耳朵会动。学生羡慕他的耳朵的同时发现自己也有一双耳朵,自己的耳朵有什么作用呢?“听话,听声音。”顺利引到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在认识耳朵构造的教学过程中,生动直观是一个基本要求,有了幻灯片展现耳朵的构造还不够,为了增强真实性和直观性,还增设了耳朵模具的展示,用意在于加深和巩固儿童对于耳朵构造的印象,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线索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儿童易忽略和遗忘处加以适时点拨,很好地帮助儿童完成了对于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尤其指出的是,学生认为我们的耳朵就是露在外面的耳廓,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认识,我露出自己的耳廓,并拨动它问“只有这个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吗?”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通过幻灯片、模型,学生可以知道声音的传播路径,但是对声音转化为耳膜的振动,学生教困惑,于是需要重点说明。

声音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是耳朵听到声音的关键,所以此处教师设计用音叉来和学生来进行探究实验,将桂香村红包的纸片剪成极碎的小片洒在气球皮上,效果明显,观察时更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气球皮的振动上。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探究并理解外界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整个过程,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和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做好了全面的铺垫。

在介绍耳廓的作用,我自认为我的处理比较“无痕”,借让学生听一段音乐休息,并动手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意识到,手会影响听到的音乐,意识到耳廓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耳廓越大搜集的声音越多,听到的越清楚。

在学习了人体的耳朵的知识后,课上拓展到其他动物的耳朵,公鸡、乌龟、眼镜蛇、蚊子、考拉等动物的耳朵,学生惊奇的发现其他动物的耳朵各种各样,千奇百怪,激发了学生探究动物的欲望。

课上,我处理不到位的地方也有不少,让学生体验鼓膜的振动时候,还可以结合作业本p32的作业,这样可以拉进学生更多的思考。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七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

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导入——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耳廓的作用——鼓膜的作用——小结。复习导入可以将前几节课学习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且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很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有些器官是老师介绍其功能,耳廓的作用的通过体验活动来感受,鼓膜的实验是通过实验来证明(也是本课的重点),最后知道各部分的功能后,看着耳朵结构图,就能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过程讲清楚了,这也是小结部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体验耳廓的作用实验时,在教室前面和后面听音乐盒的声音作对比时,效果不是很明显。

还一点:对着鼓膜模型发出声音的时候,我示范的时候是用“啊”代替了讲话,似乎效果更明显,但是让学生分组做的时候,全班那么多同学一起发出“啊”的时候,教室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很吵的感觉,可以建议地用背唐诗代替“啊”,这样会使声音和谐一些,让听众也能感受声音之美。

我是选择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组装成“鼓膜模型”所以这一环节用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已经做好了的,直接去感受鼓膜的作用,怎样做成的,让其在课后完成,这样,对于这节课应该会更合理些。总之,一堂课会有一些闪光点,也会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找准优点,改正不足,持之以恒,经常反思,备课时,多备学生,相信,会更上一层楼的。

听到的声音教案反思篇八

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活动所需资源: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活动点评:

这是一个同知识点同一层次的活动,幼儿通过探究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现象,并且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声音是可控的。

从活动内容看,声音是幼儿最熟悉的,来源于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易于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活动过程的安排看,层次清楚合理。活动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1.设定两个定量一个变量。即钟表的嘀嗒声、钟表的位置与幼儿听的距离是一定的。变量是不同的方式,即幼儿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和在桌旁听,声音的大小是不是相同的。其结果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比在桌旁听到的声音小。

2.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变换形式,将固体木头换成了铁盒,再一次让幼儿感知声音在任何固体传播的速度都比在空气中快。这样使幼儿的思维又扩展为声音在单一物体到其他物体的对于声音的传播规律。

3.三个探究问题:既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较慢,怎样使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呢?促使幼儿又去想办法,把声音拢起来。用什么东西呢?可用纸筒等材料。由于探究思路清楚,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兴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活动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