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2023年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实用5篇)

2023年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9 00:22:36 作者:字海2023年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实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而篇读后感篇一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精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

学而篇读后感篇二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学而篇读后感篇三

对《论语》的解读或有些武断和衍生过度,但确从几个角度令我对中西思想史对比有了新的认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之前的先民都生活在小国寡民的时代。《战国策》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在这种格局中,每个聚落居住都相当密集且封闭,大家知根知底,“人不知”的问题根本无从谈起。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国家间发生了急剧惨烈的兼并。尧以前“建万国而定九州”,殷初有三千余国,周初为一千七百余国,春秋时尚有一千二百国,进入战国时代后仅剩十几国而已。

另一方面,儒家的来源是一群巫师,文字在商朝的神权政治体系中,主要用于巫术和祭祀之中,并被巫师阶层所垄断,巫师们所掌握的文字技术帮助他们很快从祭坛进入政坛,使得这一群体有着非常高的政治期待。但国家数目的减少和文字的普及打破了这一优势,即使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可能只是某个大国中某个行政阶层的普通官员,未必有很大的政治影响。

面对这一背景,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相较于老子想要回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已经是一种相当积极入世的心态,“人不知而不愠”更是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我们的所学所为,目的并不在于为人所知或为人所用,我们有自己的生活目的,并不依赖于别人的赏识。这种生命的自足性,是孔子学说的独立性格的基础。

但是紧接着,作者用“国王二体论”分析了孔子这段句式的矛盾和困境。国王的一体是凡俗的身体,会得病,会犯错,且早晚会死亡。另一体,则不会病,永远正确,且不死。这后一体不仅有基督的神性,更是整个政体的化身,代表着政治秩序的公正和永恒。“国王二体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观念上创造了一个超越最高世俗权力的权威,并对最高世俗权力进行约束。中国的文化中正是欠缺这样一个挑战和制约世俗权力的重要精神资源。

儒家学说能塑造优秀的人格,但好人和私德不能作为公共秩序的基础。在儒家开创的人文传统中,世界秩序最终统一于人文,天道成了世俗秩序的装饰品,整个社会在对人和对权力的理解上,逐渐丧失了二体论的双重性。即使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能突破君主专制的桎梏。君子们所信奉的价值理想,必须通过肯听从他们的君主来实现,并没有一个另起炉灶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作为依托,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君主,君子们几乎无路可走。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一个圣王般的君主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人不知而不愠”,孔子一方面强调自己的价值理想超越世俗政治,自勉不要理会功利的社会,另一方面他的理想的实现,又必须依靠一个世俗的政治权利来实现。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后来的王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他的学说被用来为他反对的东西服务,也恰恰是一种失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自周代以来,可谓是以孝立国。“孝”是建立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之上的行为规范,也是“仁”的具体表现。但是,“孝”表达的不仅仅是感情,还有权威,即孩子对父母近乎无条件的服从。儒家正是通过这种建立在基本的人情之上的权威,来寻求建立公共秩序的途径。

专制秩序也要求被统治者割断彼此之间的纽带,这样就无法联合起来反抗专制的权威。

文中说到中国自古是个“纵式社会”,人分上下,位有高低。私以为中国社会更像是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形容的石子投入水中后产生的一圈圈涟漪,但“孝”确实是更加描述和强调一种纵式的人际关系,与之对应的是横向的“爱”,我们中国人讲孝敬父母,而不是爱父母,其间差异可见一斑。如何处理横向的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平等关系中的信赖和责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毕竟没有了共同体的联系,基层社会成员之间积累下来的不是爱,不是德,不是仁,而是自私冷血的法术。

学而篇读后感篇四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学而篇读后感篇五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