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通用5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10-03 02:56:13 作者:灵魂曲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篇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本节课整体上设计结构合理,多用图片的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明确本课的知识目标。近代文明的传入显示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技术发明传入中国后新旧生产方式的碰撞,其发展轨迹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通过分析影响生活变迁的因素,总结特点,分析影响,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上完课整体上感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结合各位老师的评课意见,总结以下不足之处有:

1、导入时简单地从上节课的内容导入,较为苍白,还是应该从整个近代化的探索导入,这样便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变化,而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巨大变化的集中体现。

2、在讲到问题“照相技术为何是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时,学生没有回答到点上,这时应该适时引导学生“40年代有何事件”,这样便于学生很快答到知识点上。

3、最后的讨论环节上,由于时间的苍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展示讨论的结果,没有很好地起到讨论的效果。

4、设计的练习由于时间苍促没有给学生做。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篇二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篇三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较为准确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和突破上,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又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采用上注重了适当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注重了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时代代入感,加深他们对于一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前师生充分准备,课中教师“导”的得法、学生活动有效,课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答”与“问”当中,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了关于本课的情感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出行方便了,交往密切了,生活丰富了等。

同时也要学生明确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变化是有限的。但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课堂教学中最后一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列举题和历史小诊所两道练习题,可以知道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课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表面的东西,只是掌握了知识要点。如果要让学生对于近代的社会生活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学生课后探究来完成。

课后布置作业:请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或“100年前的社会生活”为内容,访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邻居老人,向他们了解解放前尚存的旧习俗:如缠足、称呼、见面行礼等方面的情况。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篇四

在这一讲内容中,我们主要向同学们介绍如何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从图形的形状、位置、方向、颜色、数量、大小等方面入手,从中找出规律。

例1顺序观察给出图形的变化,按照这种变化规律,在空格中填上应有的图形。

分析与解本题目所给出的八个图,其形状都是箭。所以可以肯定空格处的图形也是箭;

在方向上,每一行图从左至右都顺时针旋转90°为下一个图形的方向。依照这样的

规律,第三行第三个图中的箭头应朝上;图形的数量变化反映在箭尾处,在同一行中,

每旋转90°箭尾上的“羽毛”将减少一对,依照这个规律,空格中的箭,其尾部的

“羽毛”没有了,成了光秃秃的一支箭。如图2。

例2依照下面图3中所给图形的变化规律,在空格中填图。

分析与解我们按花盆、花茎、花叶、花朵四部分逐步观察。

(1)花盆花盆的形状每一行都是由三种形状组成,所以第三行中所缺的形状便是

应填的图案中的花盆的形状;花盆的颜色在同一行中都是由黑、白、画有斜线的三类

组成,图中已有白、画有斜线的二色,所以应填的花盆为黑色。见图4中的(1)。

(2)花茎花茎的形状为鱼钩状。每一行中花茎的方向都是由两个向右的和一个向

左的组成,第三行中已有一个向右的和一个向左的,所以应填的花茎的方向为向右的。

见图4中的(2)。

(3)花叶先观察花叶的数量,每一行中都是有两个有花叶、一个没有花叶,第三

行中已有一个没有花叶、一个有花叶,所以所填图案的花叶应有两个。再观察花叶的

方向,每一行中花叶的方向有两种,即向上和右平展,所以所填图案的花叶的方向为

向右平展。见图4中的(3)。

2

(4)花朵前面两行中每一行的花朵分别为圆、正方形和心形三种形状,所以第三

行中所填图案的花朵应为圆形。见图4中的(4)。

经过对图形四部分的分析,空格中应填的图形应为图4中的(4)。

例3按规律填图。

分析与解先找出第一行中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再依照此规律,在空白处填画所缺的

图形。

从图5的第一行可以看到:当左边的图形变化成右边的图形时,图形外部的圆变

为图形的下半部,且圆变成半圆,白色变成画有斜线的。也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

原来图形的外部有形状、位置、颜色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所以,第二行左边图形的外

部的正方形应变为空白处所填图形的下半部,为半个正方形,且画有斜线。

3

再看第一行中原图形的内部,正方形的大小没有变化,位置发生了变化,变成斜

放着的正方形;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正方形是画有斜线的,现在变成了白色。

根据这些变化规律,第二行左边图形内部的正方形应变为空白处所填图形的上半部,

为白色正着放的正方形。

根据上面的分析,空白处所填图形如图6。

例4按照下列图形的变化规律,空白处应是什么样的图形?

分析与解先看图中不变的部分。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图形中大小两个正方形没有变化,

因此可以肯定空白处的图形一定是大小两个正方形,位置是一里一外。

变化的部分可以分为两部分:

中的直线段应是图8的形状。

4

(2)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在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左右两边交替出现的,因此空白

处图中的阴影部分应在小正方形对角线的右边。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画出空白处的图形,如图9所示。

例5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

分析与解很容易从图中看出,(1)、(3)、(4)的形状相同,只是位置和颜色不

同。

(1)

(3)

而且三角形与圆的颜色互换了一下。

1

(4)

5

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2)和(5)是一组图形,图形的形状相同,位置和颜色发生了变化。

2

(5)

而且大小两个长方形的颜色互换了。

根据上面的分析,(2)与(5)配对,(1)与(3)配对,因此与众不同的图形

是图10中的(4),如图11。

例6下图中,哪个图形与众不同?

分析与解这五辆汽车的车窗一致,车轮一致,车底一致,差别在车头与车身上。

从车头看,(1)与(3)相同,由两条直线段组成;(4)与(5)相同,由一条

曲线段构成。只有(2)与众不同。

从车身看,(1)与(2)相同,由两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构成;(4)与(5)

相同,由三条直线段构成。只有(3)由一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构成。

6

从车头、车身这些特征比较出来的图形,理由不足以说服人,我们把车头、车身

综合起来考虑,发现(1)由四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组成,而(2)、(3)、(4)、

(5)由三条直线段和一条曲线段组成。因此,与众不同的汽车是图12中的(1)。

练习一

1.观察下图13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2.观察图14中所给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然后在空白处填画上所缺的图形。

3.在题目后面给出的四个图形中,哪一个图形填在空白处能符合图形的变化规律

(图15)?

7

4.在图16中,按变化规律填图。

5.在下图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图形。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小班篇五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欧洲城市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近代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的缓慢变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由于遭受殖民奴役,广大的亚非拉美等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比西欧缓慢。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课本知识,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