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三字诀心得体会(优秀5篇)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三字诀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10-01 02:06:36 作者:ZS文王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三字诀心得体会(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篇一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需求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在我近年的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实践、应用、创新”这三个关键词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习,应用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首先,实践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场景,掌握职业技能,并对专业领域建立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我在学习汽车维修专业时,通过实际维修各种车辆的机会,我能够更加熟练地完成各项维修工作,并且对汽车结构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用是职业教育的实质要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举一个例子,当我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时,我们经常会进行模拟接待客人的情景演练。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我学会了如何与客人沟通、应对突发状况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的实际应用让我更加熟悉酒店运营的各个方面,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创新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所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需要走上创新之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创新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会进行一些创意大赛和项目实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点子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创新训练,我学会了主动思考问题、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解决困难。

总结起来,实践、应用、创新是我在职业教育学习中的重要体会。通过实践,我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应用,我学会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创新,我培养了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三个关键词将永远伴随着我,指引我在职业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这三个诀窍仍然会是我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篇二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为了提高人们在特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而设立的各种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也参加了一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提高个人就业竞争力。现在,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要求。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从而在就业时能够展示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我曾参加过一期电商培训课程,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关于电商平台的搭建、运营和推广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使我能够在电商行业中胜任一些初级的操作岗位。这样的学习与培训使我在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面具备了优势。

其次,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够提升个人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在这个时代,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已经不再足够,我们还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时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我不仅学到了一门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培训课程中,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紧跟市场需要的,但我也意识到这只是个开始,未来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进修,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再次,职业教育与培训使我更加了解社会与行业动态。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操作,我接触到了一些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和企业,了解到了他们的运作方式、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行业的需求和变化,也了解到了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比如,在电子商务行业,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我通过培训了解到了这种变化,并且学到了一些相关的操作技巧,让我在就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最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一个与行业专家和同行交流的平台。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我有机会结识一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同行和专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我学到了很多行业内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这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我曾参加过一次电商大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商从业者进行了交流,并听取了一些业界大咖的经验分享。这次经验交流让我对电商行业的发展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拓宽了我的眼界。

总之,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我们能够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了解行业动态,并与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这不仅对我们个人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篇三

中国最急需的是什么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有大发展的是什么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最难办的是什么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浙江永康市有个企业以8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两位上海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设计并生产出1台电动工具样品,拿到广交会上,外商一看,这个样品与德国的同类产品在技术与性能上已经非常接近,然而价格却只有德国的一半。这位外商很高兴,当即签订了10万台的定单。可是在第一批2万台交货时,没有一台产品是合格的。结果这个企业只能承担违约责任,损失了500多万元。其中的原因很明白,那一台样品是用高薪聘请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生产的,而那2万台是由普通的工人生产的,是那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生产的。

职业教育应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

国家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可见,就业导向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功能。这在现阶段对于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结构性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毕业生与职业世界之间的差距具有现实意义。就业导向作为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应对措施,对突出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但作为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政策导向,则可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就业导向的基本逻辑思路可以概括为: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是直接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这一逻辑思路的基本前提是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的功能。在就业导向的指导下,许多院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需的竞争和合作技能,应聘工作时所需要的求职技能等,把培养目标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授人一技之长、谋一工作岗位的功利性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会把职业教育引向教育目标狭窄化、教育行为单一化的道路上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且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

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就业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业能力不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专业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职业工作任务的能力,这是职业能力最基本的体现,也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不可少的。方法能力是指具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当前,由于知识技术创新和衰退的速度加快,一技之长的使用时间大大缩短,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方法能力已经成为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社会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交往与协调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劳动组织、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真正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备这三种能力,就需要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篇四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都不同,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严格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能真正实现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也没有丰富的应用实践经验,很难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另外,近年来,中等职业院校招生困难,发展缓慢,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优秀的教师很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来满足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实践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校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学生没有专业的实践机会,缺乏职业技能培训。

4.实训效果较差

根据我国的有关政策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这种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趋势,学校把学生送到一些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自身所学的专业不符合,另一方面,学校选择的企业不正规,送去实习的学生劳动时间过长,劳动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苛刻。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的实训达不到教育要求,没有实训效果,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提高。

1.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严格考查教学课程,制定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机制,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评价和考核,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和标准,尽可能招聘一些教学水平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等方式,不断激励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另外,相应地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基础生活,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保证教学质量。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中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兼职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开设专业培训班等方式,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设备投入,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并且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选择行业中一些正规的企业,和企业建立校企联盟,使学生可以去企业实习,通过在职实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规范实训程序

对于在校内进行实训的同学制定严格的实训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要求为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的任务,达到实训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应用实践职业技能进行考核,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校外实训,学校要首先和企业签订实习合同,规范学生的实习内容、实习岗位和实习待遇,通过正规的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保障学生劳动的合法权益。

5.政府加大支持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植,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规范学校的教学,监督管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培养应用实践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应该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实践、实训机会,规范实训程序,政府加大支持等方式,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推动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篇五

6月5日,四川省德阳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动员大会。这次大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学院与四个单位分别签定了《校企共建示范学院协议书》。这些单位是在制造业拥有显赫声望的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及联系着260多家中小企业的德阳机械同业商会。

这四份协议书非同寻常,因为它们意味着学院今后将得到上述单位更多、更实在的支持,也反映出这些制造业大腕对学院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进一步肯定。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像这样培育技能人才的切实措施还有不少,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因为如此,9月26日,在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上,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实习场所要像车间一样,实训作品要像产品一样”

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块“名人名言”牌,上面刻着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正是学院培育技能人才思路的真实写照。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动手能力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点。为此,学院想了很多办法,其中的一项重点就是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建设好实训基地,学院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建成了与学科专业配套的各类综合实训基地16个,下设实验实训室82个,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

实训设备做到与潮流同步。比如学院给学生实训用的数控机床,跟多数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保持着同样水平。汽车实训基地的车辆检测线,则配备了跟成都市车管所同样的设备。

笔者实地走访了实训基地。在钳工实训车间,数控专业级学生周志鹏正和同学一道,磨制一块毛坯,“光学书上的东西不行,学校在大一就给我们安排实训,把各个工种的操作都实践一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以后找工作很有利。”

在焊接实训基地,20个工作间里焊光四射。焊接专业级的熊小林曾在这里焊出了学院学生公寓使用的铁床。他说,从入学到现在,每个学期都有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年级越高,实训时间就越多。

在部分工种的实训基地,学生们实训的成果,就是企业的产品。这正是学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在其中一个实训基地,看到20来个学生在实训老师刘谊芹的指导下,正在仔细加工螺栓。“这可不是实验品,而是我们给本地的一个大型制造企业加工的产品——特制螺栓。”刘老师的一句话令人吃惊。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目前还是大一。

让学生来加工企业的产品,学院需要足够的胆量。“企业按市场原则办事,把原料交给学校,学校就得保质保量、按时交付产品。”学院实习工厂厂长蒋士博说,“把产品交给学生做,确实存在风险。产品报废了,学校要向厂家赔钱的,一根特制螺栓,就值几百块钱。”

尽管如此,学院还是坚持让学生在实训课上做产品,万一产品报废,成本由学院承担,目的是实现“实习场所要像车间一样,实训教师要像工程师一样,实训作品要像产品一样”,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学习技术。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养成了十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适应期很短甚至为零,深受企业的青睐。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市场需要,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改不改、怎么改、谁来改的问题,都是由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来决定。比如,学院组建了9个专业大类的“教学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全部来自企业一线。教学计划则每年调整一次,从而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同步。

现在,学院正在谋划一个更大的项目——新建一个占地数百亩的园区。园区引入企业,既作为企业的生产车间,又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把课堂跟工厂的距离拉得更近。

“双师型”教师与“双证型”学生

要培育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师资也很重要。结合自身特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去考专业技术职称,一方面从企业“挖”来能工巧匠,培养成教师。

汽车教研室主任杨良勇原先只是一个单纯的授课老师,,他考上了汽车技师,成了一名“双师型”教师。这很不容易,那一年,整个德阳市有五六十人参加汽车技师考试,最终只有学院的三位老师考上了。

也有从企业的技术人员转行当老师的。前,秦俊杰从一家企业的设备管理岗位上转行,来到学院当老师,“我把在企业里积累的经验尽量传授给学生,力争让他们到企业上班后,不用进行二次培训就能上手。”

如今,学院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达到了71.6%。由于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成绩突出,202月,学院荣获四川省“十五”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除了“双师型”教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双证型”学生。

早在,学院就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固化在教学计划中,使实践性教学的时间达到理论教学时间的50%。这样,学生毕业的时候,不但能够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毕业证,还能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成为“双证型”学生了。

现在,毕业前取得相应的中级技能等级资格证书或职业水平证书的学生比例,已超过了94%,其中有接近20%的学生取得了高级工甚至技师证书。

为了保证证书的含金量,学院依托本校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了严格把关。鉴定所不以盈利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鉴定费用支出。

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关于在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级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对认定的试点职业院校主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名列其中。

学生不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就可以获得证书,这是劳动部门对学院办学水平的一种肯定。视质量为生命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担心学生会因此而放松,于是放弃了这一很多学校求之不得的“优惠政策”,上述两个专业的学生,还是得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测试,才能拿到证书。

由于校外的某些职业技能鉴定所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学院对学生通过其他鉴定所考取的证书一律不认,要求学生在学院的鉴定所重新考一次,费用全免。这下彻底打消了个别学生想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有了如此严格的把关,拿到职业证书的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了真才实学,而非徒有虚名。

在20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四川选拔赛中,学院学生囊括了三个比赛项目的前一、二名,在全国决赛中,又有3人进入全国前二十名,获奖人数在全国参赛院校中位居第三,在中西部地区的院校中位居第一。2006年学院数控专业的学生曾小明再次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这回的技工岗位,只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为了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曾经做过调查。他们发现,企业对人才所看重的,不仅是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还有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于是,学院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宿舍虽小,却能做出素质教育的大文章。多年以来,学院把宿舍作为学生文明修身的课堂,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谨的生活作风,互助的团队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些都是三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必修课。

学院有32个学生社团,文学社、书法会、彩编协会、原野美术社、篮球协会……成员达到数千人。学生社团成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营造了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塑造了学生们良好的品行。

2006年,学院开办了“德阳国家机电实训基地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培训班”,首批录取100人,采取“免费学习、校企联合、定单教育,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方式,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并确保了每位学员在德阳重装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就业。20,学员再次扩大免费培训规模,招收贫困学生200人,此举是学院关爱贫困家庭的生动体现,无声地引导学生们培养社会公益意识。

学院还积极与公安部门合作,开展“警校共育”,加强学生安全法纪教育,并与社区进行社区共建,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周边环境,这种“开放办学、共建共育”之举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省市各级部门多次在学院召开现场会,将此经验予以推广。

德育工作做到位了,学生实现了德与才的并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成都一家飞机修理厂曾到学院招收了一批学生。一年后,当企业人事部门准备新一轮的毕业生招聘工作时,厂长明确表示:“这回的技工岗位,只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原来,这个厂长一直在观察新来的各校毕业生,他发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把集体宿舍收拾得非常整洁,见到同事和领导后态度非常礼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加上过硬的职业技能,非常符合厂长心目中的好员工形象。

于是,这家企业和学院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事实上,还有不少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门,也是因为学院毕业生的良好形象与素质而一路敞开的。用人单位不乏中国二重集团公司、英特尔公司、长虹公司等知名企业。近三年,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当前,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蓬勃发展,同时面临着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找准了发展的方向,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扬,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办学支持:

德阳市政府为学院提供政府担保贷款1亿元,并将德阳教育学院的土地拍卖后所得约8000万元拿出来,用于学院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上级部门2006年来调研后,对学院的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学院走出了一条“体制创新,开放办学,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特色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