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渔歌子教案中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东海渔歌教案(实用5篇)

渔歌子教案中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东海渔歌教案(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04:55:34 作者:翰墨渔歌子教案中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东海渔歌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教案中班篇一

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准备

手风琴、磁带、录音机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感受大海边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1.第三乐句第二小节的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不断。

2.乐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要唱够。

3.最后结束句的七拍长音,要训练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支持来歌唱。

教材分析

《赶海的小姑娘》

《赶海的小姑娘》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歌曲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的描写,表现了小姑娘欢快的心情和一颗纯真的童心。

歌曲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流畅,结构工整。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二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最后以模仿螺号的长音结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1.发声练习

2.听录音,感受音乐的情绪

3.学生学唱歌曲

(1)跟随老师学唱

(2)在演唱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地方

(3)采用不同方式演唱(例如:领唱加合唱、分组唱、独唱等。)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体会了“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机会的话,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海。

四、课后反思

渔歌子教案中班篇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板书设计;

词两首;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春日胜景;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鹭、桃花、流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西塞山边美景;

鳜鱼、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中班篇三

人教版语文教案格式(一)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a、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b、学习生字词

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4、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示范(一)

西门豹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布置作业

示范(二)

落花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并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懂得做人的道理。

3、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身边的食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3、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5、板书:15.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5、你能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吗?(认识详略)

详写:议花生

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略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指名读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3)、抓住对“居然”理解(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况下?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练习用“居然”造句。)

(4)、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渔歌子教案中班篇四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渔歌子教案中班篇五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

第一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学生自由读诗

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生练说

2、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不用仙。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