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模板5篇)

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模板5篇)

时间:2023-09-28 16:59:29 作者:温柔雨最新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动景

青莲,渔舟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四

作者:夏永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刘逸生《唐诗小扎》(有删改)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登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学生自学

2、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1、小结课文内容

2、背诵全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篇五

一、诵读诗歌,注音并解释

秋暝竹喧浣女春芳歇

二、翻译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明月从松林中照下,清泉从大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出一阵谈笑,是归家的洗衣女,莲叶移动,是渔舟顺水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节干枯,王孙们(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三、完成下面问题。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3、简答: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分)

4、颔联和颈联写景,意境优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简要分析这两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2分)

5、简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2分)

参考答案:

1.(参考)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参考)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3、首联不仅交待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雨后),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评分:答出“点题”;答出“为后面的景物描写作了总的规定(交代背景、作铺垫、作伏笔)。

4、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方面体现了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特点。

5、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心境恬静、情怀高洁的生活志趣。

评分:答成“表达归隐的生活愿望”,“表达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也算对,意思接近即可。若答成“热爱大自然”则不给分。

[《山居秋暝》学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09-28 2023年安全与我同行演讲稿(优质8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演讲稿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
  • 09-28 幼儿园保教工作学年计划(大全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
  • 09-28 晚安的祝福语幽默的(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 09-28 2023年财管求职意向的 会计专业个人求职信(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 09-28 感谢合作伙伴的致辞 合作伙伴感谢信(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 09-28 五一文艺活动 五一文艺活动主持词开场白(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 09-28 中秋节主持词串词(通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09-28 2023年初中学生的伊索寓言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
  • 09-28 2023年参会会议通知(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参
  • 09-28 最新门面房租赁合同电子版(通用5篇)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欢迎大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