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陶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模板5篇)

2023年陶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19:08:11 作者:纸韵2023年陶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罐教学反思篇一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是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注意了指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应该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2、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了教学活动。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竞争”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是教学组织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以评选擂主的形式,展开朗读比赛,同时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调动每一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性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竞赛中,教师还注意了读中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3、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可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的学生说,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画。特别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这时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可见,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4、探究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断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例如,片断的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

如何真正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新课程理念还指出:语文阅读,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一定创新能力,强调了实效性。切不可一味追求时髦,追求气氛,做无用的劳动。

陶罐教学反思篇三

这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是篇童话故事。是小孩子最喜欢的话题,本文通过陶罐与铁罐精彩的对话的生动神态,展开了故事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针对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都能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中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好些孩子完全能用自己的观点总结文章中心。作为老师我,根本就没作多的准备,就是让学生自愿组合角色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办法比老师指定的角色配合,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情感交流。不过我也没闲着,巡视听听后指导学生读出双方角色的语气。比如、铁罐的语气是: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的变化。语调上要以上扬为主,这里我配合学生角色演读了,并反复领读了,还有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讲道理,自然平稳的语气,语气要坚实有力,语调要不卑不亢。

接着我出示了一些词语:骄傲、奚落、傲慢、谦虚、轻蔑、恼怒、兴奋、懦弱。为了理解这些词语,我将文中四个人物设计了出来,分别由学生扮演,甲:铁罐。乙:陶罐。丙、丁:考古人员,具体操作程序(略)。通过这样课本剧的表演,词意自然会懂。这里我作了过高的点拔,因为语文就得靠积累感悟,即使学生暂时不明白,感觉一下也好。如:我适当点拨了背景知识。寓言,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了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我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也像我一样,选自己的喜欢的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我给了学生30分钟,大多数学生写好了。不过学生的与我的下水习作思维差不多,什么“小鸭减肥记”“小兔减肥记”虽然学生习作雷同现象较多,可我还是高兴,因为作为三年级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雷同现象”因为“雷同现象”隐含着深层价值。学生这样“由不会写到会写”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没我的范文引路,学生还真不一定写的这么快。所以我把学生习作的雷同现象归纳为“完全正常,是必然的”。

接下来,我拓宽了本课的知识面。比如、我突然用手指“嘘”学生看见我手势,教室里安静了,我神神秘秘地说:“听,是谁在哭?好像是书包里发出来的……?”教室里活跃了,有个调皮的男孩说:“是我的铅笔……”接下来说的可多了,题材也多了“教室里的哭声”“书包里的哭声”“厨房里的哭声”“月亮和太阳想成家”“月亮和星星”……这下学生对童话故事真是略知一二了,我将自己的教学回峰一转,又回到教材,去感悟文中的角色神态的描写。

上完本课,我反思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必须以“阅读与写作”为教学中心和目的。这样完全可以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始终贯穿在语文的实际意义中。比如、本课要突出的语文知识点。首先描写人物神态要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相结合。老师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每当老师进教室,她总会用右手去推眼镜,然后什么也不说,把教室从四角到每个同学都得扫视一遍,然后又推推眼镜,上课……“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师既亲切又严肃,突出了个人的特点。然后,要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如、”我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吓了我一跳,一位又高又瘦的老妇人坐在石头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热乎乎的……”这段描写将我内心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总之,上完本课,我悟出了一点写作技巧的指导,描写人物神态要考虑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处境,不能生搬硬扯。将阅读与写作相柔和,相互穿插,要注意观察人物在各种场合的神态点滴做到心中有数,展现人物个性,看来语文真的是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髓。

陶罐教学反思篇四

最近在网上通过视频,观听了《陶罐和铁罐》一课,再结合自己上过这课后的感受,具体有以下几点反思:

教学本课一般从板书课题入手,带领学生认识生字“陶”,观察难字“罐”,看课文插图认识哪个是陶罐,哪个是铁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或设问:陶罐与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由此,引领学生初读课文。

课后,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太浅,缺乏实践经验,竟有相当多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陶”为何物,更不知道“陶”具有易碎的特点。这样,学生对课文中铁罐奚落陶罐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合理性的理解就失去了基础,对铁罐恃强凌弱、咄咄逼人的理解就大打折扣。难怪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始终浮于表面。

在教学时,教师能抓住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情的关键词语,去引导学生读出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调、语气,理解角色的情感,如铁管的傲慢、轻蔑、恼怒等,陶罐的谦虚、争辩等,直至学生把课文读得生动、活灵活现。

这样的教学,把握重点词语来体会情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情达意,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本学习,值得肯定。然而,教学仅止于此是不到位的。这样的教学环节只是抓住了铁罐奚落陶罐过程的一部分,忽视了情感发展的轨迹,忽视了对情感线索的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显得零碎。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悟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的情感升级过程,整体感悟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情感发展线索。

沧海桑田,陶罐与铁罐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上老师会顺着故事提问,如:想象,世界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想一想,它们之间还可能发生什么事情?陶罐会有多大价值?听了陶罐的寻找的话,铁罐会怎么想,怎么说?等等,诸如此类。这些问题显得零碎,有的还偏离了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认识陶罐对铁罐的既往不咎,认识陶罐宽容的形象和关切朋友的情谊,认识陶罐虽然易碎但永不腐朽、铁罐虽然坚硬但容易腐烂的特点,进而理解人各有长短,应正确对待“长”“短”的寓意。

陶和铁因不同的质地而具有不同特点。铁罐坚硬,不怕摔打;陶罐易碎,经不起碰撞,这是故事得以发生、发展的基础。让学生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它对理解铁罐骄横的性格,对理解角色的“长”“短”及其变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教学中,只要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变与不变”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便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深刻理解,教学自然简洁、高效。

陶罐教学反思篇五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陶罐和铁罐》的第二课时。本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确保读书人人参与,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男、女生分组朗读竞赛,再次是师生品评。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调温和些,拖长一点,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通过品读、比较、分析,让学生感悟:铁罐一次又一次傲慢无理,而陶罐虽然谦虚,但能据理力争。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再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这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