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名家抒情散文(优质5篇)

最新名家抒情散文(优质5篇)

时间:2023-09-26 09:37:27 作者:文轩最新名家抒情散文(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名家抒情散文篇一

伦敦乞丐在路旁画画的多,写字的却少。只在特拉伐加方场附近见过一个长须老者(外国长须的不多),在水门汀上端坐着,面前几行潦草的白粉字。说自己是大学出身,现在一寒至此,大学又有何用,这几句牢骚话似乎颇打动了一些来来往往的人,加上老者那炯炯的双眼,不露半星儿可怜相,也教人有点肃然。他右首放着一只小提箱,打开了,预备人往里扔钱。那地方本是四通八达的闹市,扔钱的果然不少。箱子内外都撒的铜子儿(便士);别的乞丐却似乎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画画的大半用各色粉笔,也有用颜料的。见到的有三种花样。或双钩tolive(求生)二字,每一个字母约一英尺见方,在双钩的轮廓里精细地作画。字母整齐匀净,通体一笔不苟。或双钩goodluck(好运)二字,也有只用luck(运气)一字的。——“求生”是自道;“好运”“运气”是为过客颂祷之辞。或画着四五方风景,每方大小也在一英尺左右。通常画者坐在画的一头,那一头将他那旧帽子翻过来放着,铜子儿就扔在里面。

这些画丐有些在艺术学校受过正式训练,有些平日爱画两笔,算是“玩艺儿”。到没了落儿,便只好在水门汀上动起手来了。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这些人还来了一回展览会。那天的晚报(theeveningnews)上选印了几幅,有两幅是彩绣的。绣的人诨名“牛津街开特尔老大”,拳乱时做水手,来过中国,他还记得那时情形。这两幅画绣在帆布(画布)上,每幅下了八万针。他绣过英王爱德华像,据说颇为当今王后所赏识;那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时候。现在却只在牛津街上浪荡着。

晚报上还记着一个人。他在杂戏馆(halls)干过三十五年,名字常大书在海报上。三年前还领了一个杂戏班子游行各处,他扮演主要的角色。英伦三岛的城市都到过;大陆上到过百来处,美国也到过十来处。也认识贾波林。可是时运不济,“老伦敦”却没一个子儿。他想起从前朋友们说过静物写生多么有意思,自己也曾学着玩儿;到了此时,说不得只好凭着这点“玩艺儿”在泰晤士河长堤上混混了。但是他怕认得他的人太多,老是背向着路中,用大帽檐遮了脸儿。他说在水门汀上作画颇不容易;最怕下雨,几分钟的雨也许毁了整天的工作。他说总想有朝一日再到戏台上去。

画丐外有乐丐。牛津街见过一个,开着话匣子,似乎是坐在三轮自行车上;记得颇有些堂哉皇也的神气。复活节星期五在冷街中却见过一群,似乎一人推着风琴,一人按着,一人高唱《颂圣歌》——那推琴的也和着。这群人样子却就狼狈了。据说话匣子等等都是赁来;他们大概总有得赚的。另一条冷街上见过一个男的带着两个女的,穿著得像刚从垃圾堆里出来似的。一个女的还抹着胭脂,简直是一块块红土!男的奏乐,女的乱七八糟的跳舞,在刚下完雨泥滑滑的马路上。这种女乞丐像很少。又见过一个拉小提琴的人,似乎很年轻,很文雅,向着步道上的过客站着。右手本来抱着个小猴儿;拉琴时先把它抱在左肩头蹲着。拉了没几弓子,猴儿尿了;他只若无其事,让衣服上淋淋漓漓的。

牛津街上还见过一个,那真狼狈不堪。他大概赁话匣子等等的力量都没有;只找了块板儿,三四尺长,五六寸宽,上面安上条弦子,用只玻璃水杯将弦子绷起来。把板儿放在街沿下,便蹲着,两只手穿梭般弹奏着。那是明灯初上的时候,步道上人川流不息;一双双脚从他身边匆匆的跨过去,看见他的似乎不多。街上汽车声脚步声谈话声混成一片,他那独弦的细声细气,怕也不容易让人听见。可是他还是埋着头弹他那一手。

几年前一个朋友还见过背诵迭更斯小说的。大家正在戏园门口排着班等买票;这个人在旁背起《块肉余生述》来,一边念,一边还做着。这该能够多找几个子儿,因为比那些话匣子等等该有趣些。

警察禁止空手空口的乞丐,乞丐便都得变做卖艺人。若是无艺可卖,手里也得拿点东西,如火柴皮鞋带之类。路角落里常有男人或女人拿着这类东西默默站着,脸上大都是黯淡的。其实卖艺,卖物,大半也是幌子;不过到底教人知道自尊些,不许不做事白讨钱。只有瞎子,可以白讨钱。他们站着或坐着;胸前有时挂一面纸牌子,写着“盲人”。又有一种人,在乞丐非乞丐之间。有一回找一家杂耍场不着,请教路角上一个老者。他殷勤领着走,一面说刚失业,没钱花,要我帮个忙儿。给了五个便士(约合中国三毛钱),算是酬劳,他还争呢。其实只有二三百步路罢了。跟着走,诉苦,白讨钱的,只遇着一次;那里街灯很暗,没有警察,路上人也少,我又是外国人,他所以厚了脸皮,放了胆子——他自然不是瞎子。

名家抒情散文篇二

路经日的在脚下蹚着,竟不知有名?幸偶遇一老先生,告知此为槐花大道,两年前兴修的,向东延至大洞山顶。

望过去,行列有序的槐大树立于路的两旁,葱郁,挺拔,虽未成荫,但也齐列,其间夹着一条宽阔的大道直通山顶,因人迹稀落,异常的清冷。

心想既为槐花大道,必少不得槐花了。于是估算着正是槐大树开花的时节,恰又逢细雨霏霏,决意冒雨前行去摄槐花,心中早已绘好了《凄迷细雨槐花白》,雨如织,风多情,丝丝细线润无声,难得一意境。

然往往现实却事违人愿,踏上了槐花大道,只见叶绿,未见花开,大大的失望了,最终只得落落而归。

记忆中的槐大树却也如此,庭前荒处随地可见,不稀罕,大多三株两株的散着,枝枯叶而落,大树皮尚又干硬的张裂着,并不起眼。

可一但进了春,情形就大径相庭,况那春风最是多点物,于是立风而摇的槐,几日未见,竟都变了模样,整株的大树都绿了,绿的可爱,令人刮目。

然又几日未见,那葱绿的圆叶里竟挂上了串串青绿的槐大树米,虽隐隐可见,煞也喜人。

然又不经易的,再次张眼看到的却是一大树的白,如蝶粉儿汇聚,令人惊艳。

许因夜间睡的沉,错过了花开。看那一夜之间乍开的白,却也想像出那是何等的闹热,噼哩啪啦,跟炸了锅似的,槐大树米儿你争我挤。竟相的吐着蕊,张着瓣,如破茧的粉蝶儿一般的明艳。一朵朵,颤微微的,招着路人的眼,抛着媚儿去勾着路人腹内的馋虫儿。

槐大树开花了。于是满口的香溢于两腮,不由的想去品咂那槐花的香甜。

啪,整条枝儿被折断,是那如黑泥般的小孩儿,正用比槐枝粗不了几分的细胳膊用力的折断的,只见他一手搂着槐,一手举枝高喊:接好喽。喊出声透着十足的骄傲。

于是被摔下的枝如弹簧般的跌落,早有守在大树下的同伴,一哄抢了去,紧忙的捋下槐花,装进竹篮里。

大树上的顽童如孙猴儿看景般的观赏着脚下的这一幕,露齿而笑,于是银白的牙齿多了几许的得意,于是更卖力的往高里爬,丝儿不顾刺槐的划拉,啪,啪,啪,一声紧一声的,枝断叶落,片刻地上落下了厚厚的一堆枝儿。

够了,够了。

那如黑泥的小孩这才带着不舍的留恋,蹭蹭的从大树上滑下来,脸上手上满是划着的伤。同来的伙伴早已把他的竹篮装满了。

挎着一篮的喜悦踩着如烟的土回家了。身后甩下的是满地的落叶,和那一大树的断臂残桓,惨不忍睹。去了梗,捡了叶,就连那沾了槐花的手都满是的香,沁人心脾的香。撒上干面粉层层裹了粉蝶儿,更白,更胖,如那没抽丝的茧一般躺在屉布上,薄薄的摊着,盖上锅盖,十分八分钟,水气就沿着锅盖的四周氤氲的漫出了一股一股的香气,面粉拌着槐花的清香。吸入鼻翼,香,真香。拌上香油,调味,于是敞开了肚皮,就着一碗稀薄的面水,连吃带喝,滋润。

嗝,嗝的打着饱嗝,用舌转着唇边舔了一圈去,还直叫着香。

更有那馋槐花的人家,大把的捋着槐花用开水焯过,晒干了,以备随吃随用。

宽宽的房道,没有一户人家拉起院落。有一户人家蒸槐花,就会锅香飘四家。况邻里又交好,槐花也不是甚稀罕物,每蒸了必多蒸了几锅,倒于口径三尺的大盆子里,盛了一碗碗去,送东家,送西家。一盆子的槐花散去了,入了口,香甜,果了腹,滋润。共享着五月的槐花,这就是五月的人家。

咚咚,叩响了门:送碗槐花尝尝鲜。接了去,明又蒸了:尝尝。

来年,枯枝还会发新芽。

槐大树上依然的是那一番的闹热。

名家抒情散文篇三

黄昏时刻,电影散场,总让人觉得曲终人散,意犹未尽。在这样的时刻,我喜欢在街上散步,好像可以沿着一条街道一直走下去,穿过平原、森林、沙漠,渡过海洋、峡谷,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

长长的街,长长的一串街灯都亮起来了,沿着并非那么笔直的水泥路消失在远处苍茫的暮色中。

我只是个行人,只是这个尘世间的简单、从容、渺小得如一粒尘土的存在者。我的一步、一动作,微小到可以在我站的这个星球飞速转动中忽略不计,可是,有如此豁达,如此洒脱。

有一年,夕阳西下,我和那位白发苍苍的慈善老人走在一条通往黄昏的街道上。干净的街道啊,弯弯曲曲的通向前方明丽、温暖的天空,留在身后的那一半天空,像鹅绒一样软而宁静。她握着我的手,满布皱纹的手温暖而亲切。我们没有说话,就一直走着,向着温暖的夕阳。

不是每个好时刻都需要热闹的交谈和欢语。此时,不需要言语、不需要歌声,甚至,连微笑与眼神都是多余。只需一直向前走就好,安静的向前,走在这个花开似锦的世界里。

落日的余晖将这个美丽的星球染红,展示出它白昼与黑夜交替时的独有亲切。而我,只想从容不迫地走进这片黄昏的温暖里,陪着它离开,离开又到来。

黄昏,用它的独有的温暖从容,带给尘世间深沉难得的慰藉,来得突然,去得亦是飘渺。我伸出双手,试图留住,可还是送它离开。突然反应过来,幸福,似乎亦是如此。

名家抒情散文篇四

又是一个有关“倾听”的散文,不过我读过之后,感觉很新颖,手法与《附耳细说》不同,这篇散文直面主题,还让读者边看边想象着那个实验,以证明倾听多么重要。不管是对他人还是自己,学会倾听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朋友”这个词,不是为了证明所谓“英勇的哥们义气”(政治书上的话),两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如果不会倾听对方,那么这两个人会成为朋友吗?当你对朋友吐露真情的时候,对方却漠不关心,你会不会伤心?你还觉得他是你的好朋友吗?所以要成为一对好朋友,必须要学会倾听,要尊重对方。

其实,你不觉得当自己认真倾听朋友的真情时,会很快乐吗?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是一种与与他人的交流,如果我们连这点都不愿做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别忘了,倾听也是一种艺术。

名家抒情散文篇五

关于人生的沉思

世上有一种伪坦率,最需提防。

他把许多恶毒的计策,摊到桌面上来。他把你对他的疑点,抢先说破,使你自觉心地龌龊,对他不起。他把事件的最坏可能一一预告,反倒让你觉得万无一失......

人们常常有一种善良的错觉,以为只有隐瞒才是欺骗。殊不知最高明的骗术,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

伪坦率是一种更高水准的虚伪,它利用的是一种人们对坦率的信任。

坦率其实不说明更多的问题,它只是把双方的意见公开出来,本身不等同真诚。

人生有无数的岔道,在分歧的路口,多半摆着诱惑。我们常常被物质的光怪陆离耀花了眼睛。

眼睛当然是有用的。但有时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倾听心灵的回答。

不负责任的表扬往往比批评还令人难堪。

因为他并没有注意到你的真正长处,仅仅是借此显示个人的风度。当他对你最有好感的时候,都这样疏忽大意,可见你在他心中的位置。

不实的批评,你还有权愤恨。对于不实的表扬,你只有悲哀。

我对赞同我的人,感悟的是他的善意。

我对反对我的人,考察的是他的智慧。

如果在赞同者那里看到的是逢迎,在反对者那里感觉的是愚昧,那么这两种人的意见我都不屑再听。任凭人们议论我的孤僻和不逊,自己并不在意。

懒散在通常的情形下,是不可取的。但懒散的状态有时会使我们浮想联翩,这时的懒散就不是无所用心的思想游缰,而是孕育新状态的热身运动。

有些人无时无刻在显示他们的重要。高声说话,目光威严地扫射,很喧哗的笑声,不合时宜的服装和故意迟到,甚至不断地在报刊制造耸人听闻的噱头......

我总在这些做作的举动之中,发现一种属于恫吓的虚弱和勉力为之的疲倦。

生命是为自己而存在。它是一种朴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众人之前的杂耍。

拒绝是没有错的,错误的是我们在拒绝前作出的判断。

我们不要害怕拒绝,我们只需要更周密的决断。

比起赞同来,我更欣赏拒绝。

拒绝是一种删繁就简,拒绝是一种举重若轻。拒绝是一种大智若愚,拒绝是一种水落石出。

当利益像万花筒一般使你眼花缭乱之时,你会在混沌之中模糊了视线。尝试一下拒绝吧......

拒绝犹如断臂,带有旧情不再的痛楚。

拒绝犹如狂飚突进,孕育天马行空的独行。

拒绝有时是一首挽歌,回荡袅袅的哀伤。

在北京的名人故居有鲁迅、郭沫若、老舍、宋庆龄......

一位经商的朋友愤愤地说,为什么没有大商人的故居呢?

我想,除了从商这一行的规则,难以令所有的人心悦诚服以外,人们对于他们的故居可看到什么,大概表示乏味。也许可以看到文化,但何必看支流呢?既然源头存在。

所有的商品和文字相比,都是速朽的。

对于现世,人们注重物质。

对于久远,人们更注重精神。

一个人最少需要一种非功利的爱好。

比如爱钓鱼,并不是为了解馋。

爱书法,并不是为了卖钱。

爱跑步,并不是要创世界记录。

爱跳舞,并不是为了上台表演......

它不仅仅是富裕的精力有所附丽,主要是精神有了种舒展自如的安置和发挥,感受到人生的美好真谛。

一个人的魅力,往往在他退休后看得更清楚。

属于职务的光环被岁月褪去,属于个人的精神光芒焕发出来。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是苦闷,对有的人是新生。

我渴望衰老,因为生命的苦难。

我知道我生存一天,就要不懈地努力一天。取消所有责任的正当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死亡。

衰老靠近死亡,所以我无所畏惧。

钻石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坚硬的物质。那么钻石是靠什么物质来切割打磨它的呢?

答案——靠另一颗钻石。

钻石自己敲打自己,是为了完美。

人类也需要他人不断得敲打。

期望能给人勇气也易引起沮丧,关键在于期望的“值”。期望既不应太少也不能太多,但适中的量很难掌握。

两者比较,若是对自己,我以为还是期望得多一些为好,失败了虽易颓唐,但有时也会激起意料不到的勇气。若是对他人,期望值还是少一些为好,比较少失望和伤害。

“怕”好像历来是个贬义词。怕什么?别怕!天不要怕,地不要怕......好像不怕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惊奇是一种天然,而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真情实感的火花。一块滚圆的鹅卵石,便不再会惊讶江河的波浪。惊奇蕴涵着奋进的活力。

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不要说。

你不说,就没有任何人知道。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