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实用5篇)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实用5篇)

时间:2023-09-26 00:58:57 作者:文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一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主要是抓住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数字体会谈迁撰写《国榷》的历时之长和无比艰难。为下文的学习作好的一定的铺垫。这是学生在本节课上第一次与文本的对话,我采用了听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1、教学第二自然段,我采用了快速阅读思考的教学方法。出示思考题:

(1)谈迁遭受的是怎样的厄运?

(2)谈迁是如何面对这厄运的?

2、重点讨论第二个思考题。结合重点词句让学生谈谈读文之后的感受,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中体会谈迁的痛苦万分。从“挣脱、并没有、很快、又回到、下决心、从头撰写”这些词语中体会谈迁他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非常坚强。我适时地进行指引、点拨,充分地让学生来谈自己的所思所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反思《《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生对文中语句有所感悟和思考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将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了。

3、在组织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还特别再让学生回到第一自然段去找找谈迁能如此坚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知道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1、教学第三自然段,我采用了沉下心来,认真地读悟,过后再交流讨论的方法。

在这堂课上我一共安排了三次让学生读书的环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主要是要让学生懂得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进而也能掌握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2、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交流了读书之后的感受后,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要强调的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脱离教材。因此,我还是紧紧地围绕教材,抓住了文中的空白点,设置了几个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通过这样的写,更好地去感悟谈迁的坚强和不屈。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此对话,对学生的心灵也是进行了一次洗礼。

本着“用好教材、用教材来教”的理念来设计整个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地围绕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感受、体会,再通过感情朗读来内化。其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和老师、同学对话,更让他们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走进文本,静静地去读、去想,进而和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话,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力求在语文课堂上体现“朴实、扎实、真实”。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20xx年xx月21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五年级(4)班上了这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课之前,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知道该班学生预习能力强,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个个能言善辩,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勇于阐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这篇课文。

课上,我先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入手,再次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抓住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书稿被偷对谈迁而言是厄运?”直入课文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我通过师生谈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他们知道了这部《国榷》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所以“小偷这一偷,偷走的是谈迁半辈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谈迁的心肝宝贝,偷走的是谈迁的精神支柱……”学生的发言逐步走进谈迁内心,感受他遭受的厄运。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此时此刻谈迁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读出谈迁的心情,读出谈迁的悲痛。这时我语峰一转“可是厄运打不垮谈迁。”出示三个句子:“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

“新写的《国榷》共xx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问题。学生读后很快大多数学生举手质疑“为什么前面写谈迁写成《国榷》用了20多年,而现在又说只用了‘4年’‘又经过几年’呢?”我马上肯定他们的问题提得好,组织同伴讨论解决。通过学生思、辩,他们明白了是谈迁坚定的信念让他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新《国榷》的撰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年近60岁的谈迁重写《国榷》付出的艰辛吗?”用“有一次,……”的形式讲述故事。

亮点:课后,指导老师吴静表扬了我做得不错的几个地方:第一、教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得好,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第三、语言训练点抓得好,通过想象说话,带着学生走进谈迁的内心世界。如“小偷这一偷,偷走了不仅是一本份书稿,偷走的还是……”,“为了这部《国榷》,谈迁不能享受平常人拥有的快乐,谈迁可能失去哪些快乐?”,利用“有一次,他……”仿说故事等。第四、写法适当渗透。学习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时,我提示这是写作中的一个方法,然后在课中用此形式训练学生说话;学完课文后,我提醒学生这篇文章的写法(讲完故事后发表议论)。

不足:第一、对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好,有点拖拉;第二、给全体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第三、对于学生不如意的回答没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导;第四、没有适时指导学生要发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复发言。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虽然有好有坏,但我还是很高兴:我能在南京上一节语文课,是多荣幸;我能亲耳聆听南京名师(我的指导老师吴静)的指导和点评,幸运之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三

今天预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都知道谈迁写了一部明史巨著《国榷》,但没有人问我书名为什么会是这个,我还是自己问问自己吧。

榷,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生字,对于我来说,知道“商榷”这个词,还知道它是“商量”的意思。那么“国榷”是什么意思呢?查了相关资料,知道这个书名是关于“对国家大事、国家历史的商讨”。再搜一下“榷”,哇!收获更大。“榷”的右偏旁表示“长脖子的鸟”,我的脑子中马上想到一个最熟悉的字“鹤”,她可不就是长脖子鸟的代表吗?再往下看,“榷”还表示一种细长的独木桥。哦,看来它表示的是两个部分合起来的意思了。那“商榷”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以前经商的人要过桥,要交过桥费,而这过桥费用的多少是可以商量的。由此,“商榷”便有了“商讨”的意思。

看来,这有意无意的搜索,还真让人受益匪浅呀!

扒完“榷”,还闲着,又上网搜索了一下《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的字数,有说六七十万的,有说八十多万的,还有说一百零几万的。那么《国榷》有四百多万字,至少该是《红楼梦》的四倍了。通过这个比较,我们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四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便会感到这课人文性很强,让学生谈谈这些人文性的东西并不难,但是也显得很虚幻,很容易会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必须凸现语文的工具性,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即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立足语言,确保语言,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品味,感悟谈迁的坚强,进而体会到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我从课题入手,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在本课中“厄运”指什么,谁遭到了厄运,他有着什么样的信念这些基本的问题。

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中着重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不垮的信念,并懂得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我认为抓住一句话作为一根线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从品读新写的《国榷》入手,这样很巧妙地将全文串联了起来,也让学生懂得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一定要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朗读的.训练,二者缺一不可。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大特色:运用数据和大量的四字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抓住数据,体会艰辛,读出艰辛,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朗读感悟,明白四字词语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写谈迁为了让新《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艰辛时连用了好几个四字词语:“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等,引导学生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比如从“终日奔波”一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谈迁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进而感受到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撑着他。我认为语文味是品出来的。品出“信念对人生的支撑”,就是本课的语文味!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案篇五

读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人公谈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迁明末清初出生于浙江,从小就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经过他的努力,他给人类留下了《国榷》这一珍贵的明朝编年史。

如何让我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谈迁的信念,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引起共鸣,边成了这一节课要实现的情感目标。

首先,紧扣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谁遭到了什么样的厄运?他有什么样的信念?面对厄运,他是如何做的?对于这几个问题,预习课文的同学觉得很容易,有的同学就开始说了自己的理解,适当表扬了会学习的学生后,我给学生新的阅读要求:“边读边画,把谈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画下来,读出你的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用你的方法去弄懂。”学生静下了心,开始了与文本的初次有效的交流。

我在交流读书情况前,给了学生信念的理解,信念是指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谈迁的信念,并且交流他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念,有了这个信念以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围绕“信念”很快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那么围绕“厄运”,学生也能很快理解下面的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的指导,凸显谈迁的品质,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理解谈迁的信念时,我抓住了“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中的“自幼”,“尤其喜爱”来理解谈迁的志向是立在自己的兴趣上的。对于他立下了志向后的作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悟。交流时,学生抓住了“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500多万字”来感受谈迁的不懈努力。我还把“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了一点史料,走一百多里路,值得吗?”学生众说纷纭,经过结合上文,学生觉得要想得到翔实的资料,值得!

在理解谈迁遭遇厄运后,如何面对厄运时,我抓住这句话来解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在指导时,抓住了“站”、“挣脱”、“又”、“下决心”来感悟谈迁的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毅力。

最后,注重课外拓展,带着情感走向自己的生活。

回忆一下,我们的身边、我们学习过的人物中,还有过哪些这样的人,学生立刻就交流起来:“张海迪、李时珍、恩科西、海伦`凯勒……”老师设时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知道的故事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

“结合自己的情况,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说一说,写一写。”我又抛出了一次小练笔,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触动了情感。

这篇文章学完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希望我的学生立下长远的志向,成为像谈迁那样有信念而不懈努力的进取之人。

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也想到了很多,对学生做人的导向,就应该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中渗透。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