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09-25 17:03:03 作者:笔舞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上完这《朱德的扁担》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二

在教《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正好是二站的樊老师来听课的时候,虽然事先经过了准备,但还是有喜有忧。

喜一、这一课,我也从题目入手:这是一根怎样的扁担?朱德拿这根扁担干什么?朱德为什么在扁担上刻了“朱德的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

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喜二、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味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忧一、基础。在指导会写的字“扁担”时,仅仅是借助课件读写说,而没有示范写。主要是我写字太慢,怕耽误太多的时间。

忧二、组织。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讲读第二自然段时,由于时间过长(本节课上了50分钟)需要老师不时地用眼色来维持课堂纪律,这就要求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三

在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朱德和母亲》的课后,有一次小练笔:你帮亲人做过力所能及的事吗?选一件写一写。

在学习课文《朱德和母亲》一文中,写到了朱德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朱德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的伟大的女性,朱德的吃苦耐劳,默默地帮母亲做事,同样也感染着我们,同学们表示,也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于是,我引导学生,你会做哪些事,洗碗、洗衣服、看孩子等等。我告诉学生,可以把帮助大人做的这些事,按事情的起因,怎样做的,在做这件事中你是否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做这件事的感受、心情等这一顺序写出来。最后还要认真修改。学生们对家务事都很熟悉,老师再讲解如何写清事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写作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是学生们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毫不费力。写完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的.作文被我选了出来,我还将他们的作文念给其他同学听,边念边评哪儿具体,哪儿生动,形象。一个学生写到我帮奶奶挖红薯,过程很清楚,最后还总结到,挖红薯,看起来多简单啊,可是真的做起来,还真难啊。虽然,我没有挖多少红薯,也挖坏了不少,但我还是得到了奶奶的表扬。我感到浑身酸痛,可心里却乐滋滋的。

作文,在我们的眼中,是非常难的。其实,作文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实的记录下来。它不神秘,也不可怕。我们老师,就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改变对学生评价方式,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让作文成为学生心中感到容易的学习内容。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四

或高昂或深沉的情绪中对人生有所顿悟。

《朱德的扁担》一课,我就充分注意去挖掘文本价值,激活学生的独特体验。如:第二自然段中第三句话,“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这句话可以看出路程之遥远,其挑粮之艰难。可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无法体会到这一点,就算我讲解了很艰难,学生在学习下一自然段时,就无法感受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感情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五六十里到底有多远吗?”学生根本没这个概念!因此,我举出身边的列子,有吉首到乾州来回那么远,学生马上说:“哇!那么远啊!我们坐车还要好长时间呢!”我又问:“那你们走过这么远的路了吗? ”生:没有,这么远,我们走得话,到那儿的话可能要天黑了。 我接着说:“那战士们要挑着粮食来走这么远的路,而且山高路陡,那是什么感受呢?”学生马上回答:“累呗!”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孩子真的没吃过苦,干脆让这些小皇帝们来试试!于是,我提议来个亲身体验,我要请一个学生来表演。学生们十分踊跃的就举了手,我挑了个身材挺健壮的吴长松,给他身上背上两个书包,谁知他对大家说一点也不重,那这样,我又给他加了个书包。于是他开始围着教室奔走,我要求走20圈。大家很开心的看着,他也很高兴的快走,前几圈都挺顺利的,刚到9圈,他速度就明显的放慢了,我说:“运粮可不能耽搁,山上的战士们还等着呢?”于是吴长松又开始加快速度,到13圈,突然摔倒了,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叫他起来,他继续背着书包走,终于走完了20圈。这时,我问大家:“你们看我们的同学背着书包在教室里走了20圈,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大家发言可积极了,有的说:“他的呼吸都不稳了”“他头上出汗了”我叫一名同学摸摸吴长松的背,那个同学说:“背上都湿了,还很热”,我请表演的吴长松说感受,他说:“我觉得真累,手都酸了,脚都疼了!”

这时,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吴长松背得很轻松吗?战士们肩上的粮食更多,走的路更远,遇到的困难更多,你能想到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吗?”马上,有学生就说:“他们走的山路会很高,路会很窄,要是下雨的话,就更滑,更危险了。”吴长松很积极的举手,他说:“他们走那么远,草鞋会磨破,脚会打起泡的!”还有学生说:“路上有许多送动的石头,会绊脚的,一不小心就会摔交的” 我连忙说:“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都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这样的路上艰难的走着。”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激活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让这代的小皇帝们体验到战士们那辛苦的路程。这段虽不是重点段,但从这里所让学生理解的感受是很难得的。所以,一篇课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价值,激活学生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的效果。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五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是继《要好好学字》又一篇介绍国家领导人的课文,它 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写出朱德的故事。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全篇课文围绕“挑粮”这一中心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给人深刻启发。

课文一开始,我首先交代时间的背景和当时的形式。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却是不可缺少的,为下面描写监守革命根据地、挑粮做作了准备。在第二自然段里,主要写了红军战士为了坚守革命根据地,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程又长又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我在教学这句话时,重点讲解“可是”意思是虽然挑粮有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仍然争着去,谁都不后退。“每次……都……”说明战士们哪一词都毫无例外地抢着去,尤其一个“争”字,表现了战士部位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精神。“朱德同志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这一句话表达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一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也”、“一道”说明朱德同志并不置身事外表现了他和战士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多么值得敬佩!“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这一句表现了朱德同志挑粮的决心。这里,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几个重点字词: “藏”说明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连夜赶做”则表明了朱德同志既不误明天的挑粮 ,又有决不退出挑粮队伍的意思。而“朱德记”则含蓄地暗示了朱德同志知道战士们对他的关心,这三个字是对战士们好心的回应,也是自己坚持挑粮的决心的表露,使战士们越发敬爱他,也不再“藏”他的扁担了。经过对这些重点的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课文的含义也更加理解了。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六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

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思考,最后讲了许多。于是我送给他们“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此时,人物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七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

朱德与母亲教学反思篇八

《朱德的扁担》是二年级的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因为战士们心疼朱德,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后来朱德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担。

第一课时教学,我从字到词再到句子,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顺课文内容。上完课之后感觉整节课有太多的遗憾!

一、课堂组织存在问题,因为过分强调孩子的课堂习惯,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时间安排不合理,生字教学拖得时间很长,导致第一课时指导朗读时间不够,指导不到位。

二、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针对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缺乏趣味性,教学时没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应该尝试一下激励性的语言和小物品(小贴画),首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开展教学才能效果加倍!

三、针对课件问题,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课件应该注音,还有字体应该是正楷,做课件的时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时候,但是没有打包处理,后来字体和拼音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有点遗憾。

四、整个教学环节过于陈旧,没有创新,以后应该多看一点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多参加各式各样的教研活动,与时俱进。

教研教学的路程应该是学习再学习的过程,以后会继续努力再努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