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海报设计开题报告篇一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昆明丽江海拔差异;丽江体育考生(宁蒗民族中学、丽江市一中)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调查法)
2.2.3实证法
三: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1昆明市中心的海拔高度和气候环境
3.2丽江市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2.1丽江市城区的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2.2宁蒗县县城的海拔高度以及气候环境
3.3昆明、丽江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1昆明、宁蒗县县城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2昆明、丽江市城区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比较
3.3.3两地海拔差异、气候环境比较总结
四:总结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自2005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4.1丽江部分中学赴昆明前所测成绩
4.1.1宁蒗县民族中学
4.1.2丽江市第一中学
4.2丽江体育考生上昆明考试的成绩
4.2.1宁蒗县民族中学
4.2.2丽江市第一中学
4.3两地考试成绩比较
五:带训老师为何提前两星期带体育考生上考试地
六:归纳两地海拔差异对丽江体育考生的影响
6.1低压低氧对体育考生训练的影响
6.2训练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考生的影响
6.3上考试地对体育考生生理的影响
6.4考试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
6.5上昆明为何会出现这一系列问题
6.6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解决方案
七:建议和相对应的措施
八:参考文献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以及经过访谈、调查丽江体育考生基本情况进行片面性的了解。依据了解的内容以及结合自己对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训练情况的了解。进行总的构思,融会贯穿。阐述丽江与昆明两地海拔差异、气候环境的偏差、以及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影响的原因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及相对应的措施。调查、访谈、查阅资料时所得到的资料不尽全面。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相应的访谈。相对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就多也比较困难。
重点:研究利用本地区的海拔、气候等优势如何更好的提高体育考生的成绩;两地海拔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难点:调查、访谈的全面性;资料的准确性;相关资料的的难查性。
研究目标:
1:了解两地海拔差异以及气候环境的基本情况。
2:归纳20052007丽江部分中学体育考生两地的成绩。
3:阐述海拔差异(高原)对世居高原体育考生的有关影响。
4:提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建议及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实证法。
技术路线:1.08.0406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到有力的数据。
2.08.0607整理文献资料,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丽江体育考生,心中明确那里的体育考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3.08.0709依据路线:古城区宁蒗县的部分中学进行调查、访谈。得到有力的数据、较准确的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实验方案:通过对宁蒗民族中学20042006届30个学生和丽江一中8个学生进行调查、分析;访谈带训体育老师、讨论训练中出现和影响训练的因素、下达考试地所要注意事项及考试地对考生的相关影响;笔者参与实践(笔者属2004届高考体育考生)、访谈、实证法验证其真实准确性。
可行性分析:训练方面: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占有利条件。采用与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相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与考虑时间而制定训练计划。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运动成绩。从调查、实践等中得出这是可能的。
影响方面:海拔差对体育考生的影响(训练过程中相关影响、下达昆明的生理适应以及考试环境的相对适应等的影响)这些问题将在本课题中谈论到及作者提出对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海拔差异(冷环境)和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影响体育考生成绩已成为事实。引领云南其它地区的体育考生走进丽江的训练基地;将海拔差异训练影响体育考生成绩得到进一步证实;提出相对适应世居高原的体育考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海报设计开题报告篇二
一、文字与图像的历史演变
(一)图像是远古人们传递和积累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文字的产生及其带来的人类文明
(三)“图像化时代”的到来
二、文字与图像的各自特点
(一)文字及其特点
(二)图像及其特点
三、审美视域中文字与图像的相异与相通
(一)文字与图像的碰撞与角逐
(二)文字与图像的对话与共谋
1.图像也是一种语言
2.文字和图像都是当今人类缺一不可的表意和沟通方式
3.“相对文化自治”
结论
海报设计开题报告篇三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牵连犯作为罪数形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现今我国刑法理论体系中对其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关于牵连犯的概念、特征、判断标准等方面,有广度却是没有深度。
关于牵连犯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三种观点,其中客观说中的类型化说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
而在牵连犯的科刑上,通说主张择一重罪处罚,但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主张数罪并罚。
这些浅尝辄止的理论研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牵连犯现今陷入的困境问题。
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牵连犯的实质受到了很多学者甚至是立法者的质疑。
在看现今我国刑法理论界总共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牵连犯存在论,一种是牵连犯废除论。
牵连犯是在实践中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不能因为其复杂繁琐等问题就不研究它摒弃它,这反而应该是我们深加研究的根据。
除此之外,单纯的将牵连犯的问题以想象竞合犯等罪数理论来处理,是不科学的,二者有明显的本质的区别。
在此笔者认为如果废除牵连犯的规定,那么实践中出现了类似牵连犯的现象时,又该作何处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笔者赞同牵连犯存在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的研究,可以科学界定牵连犯的概念、特征及其判断标准,从而解决刑法理论上有关牵连犯的分歧问题。
例如关于关于牵连犯的概念的界定,可以正确把握牵连犯的归罪问题,区分清楚罪与非罪;关于牵连犯判断标准的界定,深入研究会发现各个学说各有不充分之处,需要补正。
通过研究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个明确的标准,在罪与非罪,一罪与数罪的问题上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实现罪行相适应与罪刑法定原则,既保护人权又维护了法律的正义。
(三)参考文献
1.于志强:《论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法制与社会》第5期(上)
2.张小虎:《论牵连犯的典型界标》,《中国刑事法杂志》第5期
3.冯野光、闫莉:《论牵连犯的内涵、特征及处罚原则》,《法学杂志》第3期
4.韦加速:《论牵连犯与数罪并罚》,《法学研究》第9期(中)
5.郑峦:《牵连犯的认定与处罚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6.娄永涛:《牵连犯若干问题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第1期(下)
7.杨文国:《牵连犯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8.张眉:《牵连犯相关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9.王开武:《牵连犯原理司法适用困境研究》,《社科纵横》2015第2期
10.高铭暄、叶良芳:《再论牵连犯》,《现代法学》第2期
二、主要研究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对所研究问题的范围和现状、水平的介绍以及本文的主体框架、写作提纲)
(一)、研究问题的范围和现状
海报设计开题报告篇四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海报设计开题报告篇五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预期结果:
结合宁蒗体育考生的实际情况及其占据的有利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自己所了解到的训练方法、手段等。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海拔差异对体育考生的相关影响。还有下达次高原考试所注意的问题。提出本人的建议。希望对带训老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昆明、丽江市海拔数据资料.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答辩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月日
备注:1、题目来源栏应填:教师科研、社会实践、实验教学、教育教学等;2、题目类别栏应填: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艺术设计、程序软件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