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最新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20:22:42 作者:字海最新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这一单元《时间的计算》的教学,练习题上应该扩展到什么程度为止,比如学习巩固中有这样的题:

所以我认为学习时间的计算是不是放到第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和《24时记时法》以后才学这些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也没有这么多的错误了。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互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效果较好。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篇二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样,如出现一些一放题,即与3:10分相差40分钟,会是什么时刻呢?那学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后算得3:50分,这样,学生就可活学活用了,而且还可有效地训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上的“时间的计算”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2时=()分,简单的单位换算;例2:7:30到7:45中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教师结合教材将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篇四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对于以下三点有一些困惑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我还把书本p62上的2时=()分,改成了2小时=()分。事实上,2时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2小时规范的说法就是2时。因此在复习课是,一定要纠正这个不规范的说法。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这是我在教学时与别人有分歧的地方。后来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这个问题在复习课上也是要重点纠正的。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篇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存在几个问题:

1、对一个时间表示的是时段还是时刻不明确,没有详细地思考计算的结果究竟是时段还是时刻,从而造成表示的错误,如用电子表的格式表示经过的时段。

2、学生没有分析计时方法是否一致,没有考虑是否应该转换计时方法。

3、学生不会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解题,甚至有些学生对各种方法存在混淆的认识。

分析学生的作业与练习,我认为在教学计算时间的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在读题的基础上,要注意题目中时间表示是用了哪一种方法。

2、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准确地表示时间,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的时段,让学生对时刻和时段有更清晰的认识。

3、让生明确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读题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条件与要求,选择相对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如填空题,如果求经过的时段并不是很长,而且开始和结束时刻都是整时且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可以选择用数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头的方法求时间时,应该采用三到四个箭头,这样有利于将难度降低。

5、如果时段的计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将难度降低,分别先算出第一天经过的时段和第二天的时段,再进行相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