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精选5篇)

时间:2023-09-23 06:19:55 作者:翰墨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篇一

最近有幸拜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再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扎根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描述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整本下来似乎是目睹了*****在陕北插队时的成长与奉献。让我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

***在七年的上山下乡学习生活中,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他真正把自己融入了人民之中,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这充分体现了青年***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

书中提到,在陕北梁家河要过五个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过关的过程,是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自我升华的过程。在老三届知青当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眼看着一起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一点也没有彷徨。这样淡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他已经把心留在了延安,决心无论自己的境遇怎样,都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15岁到22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选择在艰苦的陕北农村度过。正是这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练了总书记以苦为乐、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也让他找准了人生的坐标。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是车站一名普通的客运员,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旅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常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却忽视了铁路“把旅客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宗旨,和当时身处梁家河的***相比,我深刻认识到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更需要像***总书记那样不忘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步。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篇二

《***的七年知青岁月》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一本提升人生品格、锤炼思想觉悟的生动范本。党支部全体同学进行了认真学习与交流,感想颇丰,现将交流感想汇总如下: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纵观***总书记的成长史是一部奋斗史。胡春立说,习总书记在上山下乡时,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的磨练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陈良栋谈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难关,也就是这些经历才锤炼了他坚强意志和毅力。杜君璞谈到,苦难是一笔人生财富,越是在逆境中越是要忍耐、坚持、充实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成长自我,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张炎子认为,当代青年不会再有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像青年***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

二、求知若渴志存高远

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总书记的深刻印象。罗绪春说,青年***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严鼎程引用李书磊的话讲到“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王忠勇结合自身学习生活总结道,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研究与宣传的统一。李卫军认为,个人不仅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更要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把握时代脉搏。

三、严于修身勤于律己

总书记是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薄海说,“通过读《岁月》体会到做人一定要有要求,做人一定要热爱学习,做人一定要办实事。”冯静谈到了积极人格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克服消极心理的方法,即“扩大人际交往,多和正能量的人接触,在艰难困苦中自我鼓励,增强执行力”。潘志宏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修身律己也来自于祖德家风的传承和影响。”王大林说“看天气、接地气、有骨气、没脾气”是***知青时期的优秀养成。

四、脚踏实地心系群众

***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黄自立读到***为群众打坝、修梯田、打井、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体现了同胞情谊、济世之心。朱丹丹讲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这种为人民服务,踏实肯干的实践品格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张志刚也谈到“要崇学尚读,脚踏实地埋头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最后,组织员辛老师对大家的学习交流做了总结,指出《岁月》这本书很好,对于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传承勤奋好学进取精神、培养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戒骄戒躁,坚定人生信念,把握好人生定位,吃苦耐劳,勤钻研、多读书,将自身学习、实践与理论、启示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本文来源: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篇三

最近有幸拜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再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扎根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描述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故事。整本下来似乎是目睹了*****在陕北插队时的成长与奉献。让我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

***在七年的上山下乡学习生活中,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他真正把自己融入了人民之中,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这充分体现了青年***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

书中提到,在陕北梁家河要过五个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观,过关的过程,是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自我升华的过程。在老三届知青当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眼看着一起来的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学习、工作,一点也没有彷徨。这样淡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是因为在艰苦岁月里,他已经把心留在了延安,决心无论自己的境遇怎样,都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就是这样的心态,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平凡的起点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15岁到22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选择在艰苦的陕北农村度过。正是这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练了总书记以苦为乐、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也让他找准了人生的坐标。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我是车站一名普通的客运员,每天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旅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常抱怨工作枯燥乏味,却忽视了铁路“把旅客当亲人,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服务宗旨,和当时身处梁家河的***相比,我深刻认识到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更需要像***总书记那样不忘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步。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篇四

当我从市委党史研究室杨编辑手中拿到“知青岁月”这本盼望已久刚刚出版的书时,我就被书的封面设计而深深地吸引着,我顾不上去查找自己写的文章,而是迫不急待的打开封面翻着,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那一幅幅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知青生活照片,随着书页的翻动,我的心荡起一阵阵涟漪,这时,只听杨编辑说:“快看看您的照片吧!挺好看的。”我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查看目录,翻到我的文章页《往事回首》时,才看见原来一寸小照被放大了几倍,看见自己30多年前的照片和文章被采用并编在书里,心情很激动。我小心翼翼的把书装好,回到办公室。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糕、生日宴会、舞会等,更加珍贵、更加使人难忘。”姜健生(她也是我的乡党)的《特殊的精神财富》中最后的结束语写道:“可以说三线学兵是中国青年学生运动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部不再重演的故事。

我的随想随着书页的向左翻动,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不敢与莫伸老师同提,但还是压抑不住心中的涌动,向大家推荐此书,这不因我也写了一篇拙文,而是想让当年的知青或三线学兵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和下一代,永远记住他们、我们的生活,记住那个已过去了的年代、记住过去了的那段历史。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篇五

近日,闲暇之余认真阅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再现了***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安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通过仔细阅读,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以及蕴含其中的精神和道义的力量,深深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习总书记书中的经历让我对扎根农村、追逐梦想的奋斗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是树立坚定的群众观念。在插队中,他不称自己为“知青”,而是常说“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们老陕”如何如何。一两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折射出总书记的植根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的品德。***曾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把自己作为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了解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如今,是我在基层工作的第三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唯有脚踏大地、才会心里踏实,只有始终站在群众中间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动力源。

二要常怀爱岗敬业的情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梁家河一名普通知青到村支书,由于他敢干、勇于担当,看准了的事能够带领群众干好,最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做事公道,勇于担当”是群众对***队简单而最有分量的评价,也是新时期我们基层干部最值得拥有的品质。

三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当知青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时的坚定、自信,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在农村的七年磨砺,他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这些,让我深有共鸣。作为基层干部,***总书记对待人生的态度,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