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撇折笔画教案(大全5篇)

2023年撇折笔画教案(大全5篇)

时间:2023-09-23 03:45:57 作者:笔尘2023年撇折笔画教案(大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撇折笔画教案篇一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教案童谣童画第9册。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第一课时

(生)绘画工具材料,各种童谣书等。(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根据童谣内容,创作童画。

(4)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教案《教案童谣童画第9册》。

(5)揭题:《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撇折笔画教案篇二

1、以读为本,注重读中品味。

我采用“以读为本,读中品悟”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懂古诗,再到感悟吟诵、背诵,层层递进,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我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品读古诗,例如,抓住“绿遍”引导学生思考:“四月的乡村,哪里会是的?”“绿的颜色仅仅只有一种吗?”由此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2.创设情境,重视学法指导。

我紧扣“诗中有画”展开教学,利用优美的画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象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体,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读准音,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为今后的古诗古文学习做好铺垫。

3.想象拓展,赋予课堂生命力。恰当的想象拓展,能让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围绕“在这四月农忙怕时节,人们会忙些么?”展开想象,理解“闲人少”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说说除了“蚕桑”和“插田”,农民们还会忙些什么?引导学生模仿“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的意思,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理解古诗意思后,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农民们除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还会忙些什么?学生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古诗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不足之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设计三个层次的朗读,初读把诗读正确、读通顺,这个环节学生把握还可以前;第二次是自学让学生结合注释,弄懂词意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只是简单照搬资料上的意思,目标实现得不好,在朗读方面学生的能力不欠佳,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敢放手。在后面的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环节,也只是一带而过,显得过于肤浅。

在学生第一次初步感知诗意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展开想象,本环节的设计第一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感悟诗的意境,第二个目的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景物开展想象后,应该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一、二两行诗的意思,可能学生对诗意境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这样也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做下铺垫。在说的过程中,学生概括能力也得到训练。

在时间的调控上,前松后紧,把握不是太好。这首诗作者抓住典型景物的描写,表现江南田园风光的美与农民的勤劳。在写作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没有来得及指点。

撇折笔画教案篇三

跳舞的娃娃是根据八音盒改变,原来的八音盒需要上发条,娃娃才会旋转跳舞。通过改编,将用小鼓棒敲击产生动力,使小娃娃旋转,幼儿喜欢夸张的颜色,漂亮的舞台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为幼儿制作一个既可以动手又能聆听的玩教具。

这个玩教具提高了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也锻炼他们的小肌肉。通过游戏,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废旧果盒、吸管、皱纹纸、纸筒、乒乓球、毛线、烟盒纸、果冻壳、筷子

1、将废旧果盒(圆形)进行包装,颜色鲜艳;

2、用乒乓球和纸筒做成娃娃;

3、用筷子做成鼓棒;

4、在盒子四周用果冻盒装饰,安装4个彩灯;

5、在盒子平面中用烟盒纸贴成金色“地板”;

6、将盒子装饰好后,放上小娃娃。

幼儿用小鼓棒敲击盒子的中间震动,使小娃娃跳舞,可以根据节奏的`快慢敲击。

教学活动目标能总体上达到,但我在教学的动作上还需要夸张一些,同时在幼儿与幼儿之间舞蹈的互动中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可以让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穿插在一起跳舞等。;本文在幼儿道具的分发时,我是让孩子们一起上来自己选择想要当的角色,但这样较为混乱,改成想当洋娃娃的小朋友先出来选择,再请小熊出来装扮自己,这样可能会较为有次序一些,同时在幼儿的表情上我还需要提醒幼儿要欢快的、愉悦的。

撇折笔画教案篇四

数一数的教学内容是第2、3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数学教学反思。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数数方法进行数数。

撇折笔画教案篇五

生1:张大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生2(评):上述片段抓住了张大爷的面部特征,细致的描写了手与脸,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出了一位历经沧桑、辛苦劳作的老人。

生3:如果没有见过非洲人,我还真的把他当成非洲人了。黝黑的脸上略带几分灰黄,象刚制成的泥塑,皱纹毫不留情的夺去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他的脸上随心所欲的行走,再加上许许多多个小黄斑、小伤痕,整张脸就象雨后的泥土,坑坑洼洼。也许是在诉说着这位老人的艰难历程,也许是概括着他的饱经风霜,也许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诠释吧!

生4(评):上述片段运用描写手法,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描写细致入微,可谓笔笔传情,让人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评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节选)(多媒体展示)

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2、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生1: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2(评):首先,她语言组织的很好,开头就点明了一双手的平凡,其次写到这双平凡的手为祖国造林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这是谁的手,紧扣中心内容。但要是语句再美化一些,这将是一段很好的颁奖词。

生3:“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生4(评):用几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来鲜明的评价了张迎善同志在造林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听完以后使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师: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课后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请把你课堂上所写的描写人物特征的片段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下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目标明确。预设很充分,课堂教学能紧扣文本,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很注重学法的指导,双基的训练,充分积极的调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体现得较好,课堂教学中“亮”点也较多。

但课堂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毛糙的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会给人留下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似乎少了些。

《一双手》教案和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