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头儿变尾巴教案(精选10篇)

头儿变尾巴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3-09-23 02:23:58 作者:琉璃头儿变尾巴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一

这是一次教学,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我在课堂上太拘泥于教案,阻碍了原来想创设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局限于课本。如教学到狼尾和狗尾的区别时,只是匆匆地讲解过去,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如果这里让学生说,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倒如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平时的阅读信息,这样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就是一种感悟,一种互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所以,今后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也要纳入很多弹性灵活的成分。

2、读不够凸显。本来想让学生以“读”为主,采取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思考。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但这一课是分角色读,教师的范读还不够,学生读的面不够广。应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3、还没有注重评价。评价在一堂课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要多注意到。

4、能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抓关键字词的训练中,如教学“花言巧语”能利用情境,不仅理解了词,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词汇,课堂上形成一种融洽的气氛。

5、今后还要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理解。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二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一年级学生课堂常规较差,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创设一个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始终情绪盎然,有声有色地投入学习中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新教材识字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识字量增加是一明显特点。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巴、把、公、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在朗读中,我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中,因为我运用了三种角度引出本课学习的生字,所以导致生字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我想如果抓紧生字学习速度,整堂课应该在时间掌控上会更合理。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三

《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进取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能够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整堂课还应当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到两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一课时去完成,这样能够分散写字的难度,孩子们能更加简便地把字记牢、写好。

我是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节,并理解其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采用以游戏激趣导入,与孩子一齐做个摸身体的游戏,看谁的反应快。“摸摸你的头”;““摸摸你的腿”;“摸摸你的小肚子”;“摸摸你的尾巴”。“哈哈哈……”孩子们一片哗然。“谁有尾巴?”“没有!”“你们明白谁有尾巴吗?”“小动物。”随之同学们畅谈了自我明白都有哪些小动物有尾巴。“摸摸你的尾巴”使学生和教师拉近了距离。抓住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他们进行朋友似的交流,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尾巴”这个词语宝宝,指名学生认读。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注意“尾巴”的“巴”的轻声时,此时此刻,教师提醒学生要读轻声,真是恰到好处。之后教师谈话导入,把动物王国搬进教室,让孩子再现各种动物形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识字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我经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团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个生字“云”,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能够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几个字,孩子们能更加简便地把字记牢、写好。

本节课理解“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降落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当学生说出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教师随之提问:“为什么松鼠的尾巴像一把伞?”学生观察图片后发现,松鼠的尾巴不像伞时,这时,我播放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恍然大悟,原先是松鼠的尾巴有降落伞的作用,所以文中才把松鼠的尾巴比喻成了伞。

在这堂课中,问题也不少,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得到教师表扬,因为这些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我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语还应当更丰富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特点。在课堂上应变本事不够。异常在学生回答不足时,操之过急,没有很好的循循善诱,与其学生共同找出正确答案。

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在指导学生读好问句这一环节时。在教学时,除了教师范读之外,我还根据问句的特点,指导学生把句子最终的一个字音扬上去,还用了一个往上的手势给予提示,让学生自我练习,同座位互相学习等办法去解决难点。可是当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景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进取性。这时仍能够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经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以上的不足,我会在日常教学中多加留意,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味,对自我更有信心!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四

这个故事以赞美小松鼠在四季中帮助别人为主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关爱、和谐的带有散文色彩的意境。在活动中,为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我主要设计了层递式的提问,调动了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活动的开头部分,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从幼儿最近很喜欢的谜语导入,并且把重点引到了讨论松鼠尾巴的作用:“你觉得松鼠的尾巴有什么用吗?”有的说:“可以当降伞。”有的说:“可以当枕头。”还有的说:“可以当扫把。”小朋友们讨论的很热烈。我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那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中是怎么说的?”。当我讲了前面两个画面后,我故意留下空白,启发幼儿想象:“那接下来是什么季节呀?在这个季节里,小松鼠会用它的大尾巴做什么呢?”幼儿根据上面故事所提供的思路进行讨论,很自然地想到用尾巴扫树叶,用尾巴当被子盖。

在开始讲述图片之前,我穿插了一个让孩子给照片排队的环节,以此让孩子对图片的故事背景有了深刻的记忆,为后面讲述故事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孩子有了对季节的分辨能力。

在看图片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边看图画边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我采取了逐步提高讲述难度的策略,教师逐一出示图片,每看一幅图,我就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松鼠遇见了谁?”“小动物们怎么了?”“小松鼠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孩子们在老师不断重复的提问中已经掌握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而这些问题也给幼儿讲述提供了很好的抓手,让幼儿从第一幅图由老师讲述为主,逐步过渡到幼儿讲几句完整的话到讲一段话。我始终鼓励幼儿讲述完整的话,并且也把讲述的机会给每个孩子,让讲述能力不同的幼儿都有机会在同伴前自如地发言。

在接下来的幼儿自主讲述生活经验的环节,孩子们的表现非常好,大部分孩子都能主动并较为完整地讲述一段话。

当然每一节课都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它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但也正是种种遗憾让我们反思,让我有新的领悟,并在以后不断改进。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五

《比尾巴》是部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教《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课文编儿歌。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今后的课堂中,我将重点进行朗读的训练。

下面根据评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反思。

集中识字环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点也是难点,应该从音、形、意三部分一一落实。在课上我只让孩子多种形式记住了读音,或许他们暂时是记住了这个字,但过后也会遗忘得快。表面上他们是会读,但这个字的内在联系无法在脑海中形成记忆,不利于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汉字。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也会注重多种形式让孩子记住生字,象形识字、加一加、生活识字等方法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中。认字从词语中扩展,先熟悉词语再识字是否可以让孩子多层次地识记生字?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生字搭配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让孩子从词语中学习生字,形成知识的迁移。但是应该改进的是,可以尝试只出示本课生字的拼音,突出本课生字,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不然会造成混乱,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正音环节,“巴”字的轻声我只在课文题目中强调,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注意纠正,也是我需要吸取的教训,因为一年级的正音非常重要。

指导写字环节。“巴”先于“把”书写,也是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左右结构的字要指导孩子观察左窄右宽,而不是我把答案说出来。标准的统一问题,让孩子观察字的时候,是遵循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关键笔画。当然,在展示写字,评价孩子书写时,也应该严格遵守这一标准。同时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写字。

朗读的标准。朗读分为三个步骤:把字读准;流利朗读;落实。再每次要求朗读时,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要求读准字音,然后是流利,最后才是有情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环节,我应该只要求读准字音,在我指导朗读之后,就应该要求流利、有节奏,多种形式朗读的过程中,适当点评,让孩子明白优点和不足,在下一次朗读中就应该有所改进,而不是一昧地追求读的次数,朗读水平只停留在原地踏步的状态。可能是我太纠结于问句的问题,反复地纠正学生的语气,最后得不偿失,有时候可以适当地放手,在老师的示范下,让孩子自由地朗读。

语言的精确性和有组织性。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呢?根据《比尾巴》这节课,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比尾巴》这节课属于儿童诗,朗朗上口,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不能准确地把老师的问题记住然后进行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要出示在课件中,也要给孩子适当的缓冲时间。同时,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如果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针对有学生回答“把”字的偏旁是“反犬旁”,老师就要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区分“提手旁”和“反犬旁”。抓住课堂中学生的疑难之处,及时巩固知识要点。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比尾巴》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动物王国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了?它们都是怎么比尾巴的?参赛选手们都藏在课文里面,我们快去把它们找出来吧。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僵硬而且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二是随着所教课文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新鲜感。三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有表情,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情感。四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课堂的过渡语便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也可以适时地激励学生,使其更有学习动力。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珍惜每一节课的设计和实践,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增强艺术性。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六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比如在本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先说说动物的名称,这样可以复习学过的部分生字。然后,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到两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一两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师生、生生引读、对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小组内评读、推荐读、比尾巴表演赛)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在这节课的末尾我就设计了一个拓展交流:把搜集到的动物尾巴的图片或相关资料跟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在动物尾巴介绍会上小朋友们可真是积极,他们充分谈论着自己的课外所得。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培植,这样也为所有的学生提示了语文学习的广源性,重视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同时,他们也理解了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用处,从而加深对动物的认识,产生热爱动物的感情。

新课程所带给我们的新的理念、视野与感受,让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一步步、一点点地去解读、去品味、去体会、去诠释。《比尾巴》一课的教学,在与学生一起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三问三答、游戏学习中,我充分地解读着儿歌中的情与趣;品味着每一环节的得与失;体会着学生的喜与愁;诠释着新课程的语与文。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教育资源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一篇篇课文、一个个课堂、一位位学生、一名名教师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生活的、内在的联系,使我们可以在一种完全自然的情感状态下、和谐整合的课堂环境中,学习语文,学习生活。

自然的、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师生平等对话的沃土。课堂上的琅琅书声、欢歌笑语与轻松表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表现。

教学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与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也只有让课堂真实地不断地去生成,教学才可能激活知识、激活生命。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七

《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透过对话描述,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教《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用心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能够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设计如下:

指导学生边听录音边读课文,同时学习“尾巴”这两个生字,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思考: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这次比赛呢?(学生分说后,指名连起来说),教师相应贴上动物图。让学生对照图,给动物贴上尾巴,且分别说出这几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长”、“短”、“好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

要求学生自由地小声借助拼音读课文,这一步很重要,在细读中,落实读准字音,突出联系语言环境,辨认字形,教师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

透过朗读课文,做填空练习。课文共有几节?哪几节读的语气是一样的?(听完后,指名回答,认识“?”)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在读中明白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分主角表演对读,要求品读课文,充分感知,用动作表现出来,读后我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多种方式练读,读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读书的潜质。

把六种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相应尾巴特点的词语卡片,让学生上台贴。到达巩固新知、积累语言的目的。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找资料,也能够上网或到动物园看看,收集动物尾巴的奥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要求学生有意欣赏动物尾巴的特点,议论动物尾巴的不一样特点,从中发现动物们的尾巴有各种不一样的形状,有各种不一样的特点。

新课程所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视野与感受,让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一步步、一点点地去解读、去品味、去体会、去诠释。《比尾巴》一课的教学,在与学生一齐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三问三答、游戏学习中,我充分地解读着儿歌中的情与趣;品味着每一环节的得与失;体会着学生的喜与愁;诠释着新课程的语与文。

总之,低年级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新课标为准则,弄清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多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潜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好处上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八

辗转多年,金秋九月,收获梦想,我有幸能加入新钢一小,重踏的三尺讲台,做回孩子王。十二月八号的汇报课我深有感触。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我的师傅唐老师和同事对我的耐心指导,感谢我的孩儿们的积极配合。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低年级的识字和朗读教学都是重点,所以我采用了以读为主,随文识字,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

一、识字。第二课时一开始,通过发运动服叫动物的名称,这样可以复习学过的部分生字。然后,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一个字,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一两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二、朗读。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比如问句的朗读,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教一篇课文,首先必须先把自己放在文章中去,让自己成为其中一员.我没能很好地投入,感觉自己游离在课堂之外,与课文还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自己的语音语貌影响了整堂课的水平。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抑扬顿挫,我的语调过于平谈,不能很好的牵动学生。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今后,我要向同级组的同事多多请教,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九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

比较好的做法:

扎实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所以在整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评委们比写字”这一写字环节,先出示一个也有长长的尾巴的“巴”字,在学写这个生字后,又出示“把”,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在比较“巴”和“把”的过程中懂得,虽然“把”字里也有“巴”,但是“把”是由提手旁和“巴”两个“好朋友”组成的,好朋友要互相谦让,所以“把”里面的“巴”要写得相对小一点。这样学写两个有相似之处的生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有效地把字记牢、写好。

但是在这堂课中,问题很多,这些问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因此,我们还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念来看待课堂教学。这一节课上,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面对出现的生成现象没有好好地把握,比如在教学“巴”这个生字时,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哪个字里也有这个“巴”字,一学生回答“把”,我当时否定了他的回答(“不对,‘把’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生字),因为在我原有的教案中,生字“把”的学习要放置在学习生字“伞”之后。课后,我深刻意识到这样的处理太失败了,日后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一年级的小学生特别需要老师的表扬,因为老师的评价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要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己在课堂上应变能力还不够,所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处理得不够完善,比如上例中对学生回答“把”的否定,对该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还有,特别在学生回答不足时,我操之过急,没有很好的循循善诱,可能直接让别的学生回答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肯定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效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很担心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所以有些应该让学生说的内容,都被我“抢”走说完了,整节课中我说得有点多。

以上这些不足,我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加留意,减少乃至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更有味,课堂更高效!

头儿变尾巴教案篇十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更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呢?设计时,我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好认知、训练和情意目标,根据训练点,,用网络优势,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努力创设与训练点相关的教学情景。

2、以学生为主体,以个别化,协作式为主要形式,在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力争形成师生共鸣的态势,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训练点,我是这样展开的:

1、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中对阅读方面的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这一点尤为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的学习态度。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才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它们最亲近的朋友。就《比尾巴》这篇课文本身而言,浅近的诗歌就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教学时,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近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采用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这一角色,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让他们乐于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欣然愿意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这个时候,强调学生自己就是主人,让他们在初读课文中找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们。

2、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达到识字认字的目的。《新课标》中提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在这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鉴于要求认识的字多半出现在动物的名称上,于是我引出小狗——这个由狮子大王派来的差使,给小选手们发衣服,而要求会认的字就在每件衣服上。于是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之后,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且还可以小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实践证明,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之后,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这样学生的记忆也比较深刻。在写字教学中,我还是利用课件中形象丰富的小蜗牛引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三个字:云、公、车。然后巩固认读,最后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完成教学。《课标》中讲的写字教学,不单纯是为了些好字,而是教书育人。写字的育人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是不争的事实。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是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干净、端正、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因此,在我板书范些的同时,强调写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学生写字的同时强调写字的姿势,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学生练写完之后,还及时评价学生的字,指出优秀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给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第一学段在朗读的目标上是这样要求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所以在上课的前五分钟内,我就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好,读得流利。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读好文中的问句又是教学难点。由此可见,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对于本课在问句的指导朗读方面,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个问句,让学生自由读,这样他们让他们有个大体的感知。然后是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读的要点,再让他们自己按照找出的要点自己读,最后是个别读,在开火车比赛读。在授完新课的时候,又设计了读的环节。这时是继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得读,流利得读,最后在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本课的末尾,我制作了动画、配乐,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生动的动画,在读中尽情的舞蹈,在歌曲中结束课文。

4、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课文中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中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丰富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此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儿歌。在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鼠的尾巴细又长。”

另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面,我觉得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各抒己见,变被动为主动去品析、讨论、欣赏、尝试朗读。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可以追求“标准答案”。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今后,需要做的是如何把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的一举一动中。另外,还可以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课外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这次的教学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从而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