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最新采薇教学反思(实用5篇)

最新采薇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2 20:48:40 作者:笔舞最新采薇教学反思(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采薇教学反思篇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 晚风残月”等。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教学反思篇二

这次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自己总结,一是古诗文字词的解释、积累,一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采薇教学反思。

先说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教古诗文时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古诗文感觉艰难,很难理解古诗文的字词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现在还很茫然。上课的时候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就不懂的字词句提出疑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比如“不遑启处”如何解释,这句话虽然书上有注解,但这个学生不理解单独解释“启”为“跪”,“居”为“坐”,怎么合起来解释就成了“休息”。又比如“载渴载饥”的“载”不知道什么意思,实际上在讲《氓》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这个字,“载笑载言”,这说明这个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必要的知识整理没有到位。又比如“彼尔维何”的“维”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后面的“彼路斯何”的“斯”有解释,而这两句话是相似的结构,根据古文对应法则,“维”与“斯”意义相同,这说明这个学生还不知道看古文的基本方法。又比如“戎车既驾”的“既”不知道理解,实际上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已经学过了,“既东封郑”,到了这里,学生又不知道迁移了。所以想到了韩军老师提到的“举三反一”,难道学习语文,学生真的只能是“举三”才能“反一”吗?这要耗损多少时间啊。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除了想到再多做几次练习外,没有更多的.办法。

第二个问题。关于预设和生成,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阐释,我不多说。只说说我这课是怎么处理的。教学设计是设计成老师提问的,但在上课时,发生了变化,在学生提完了字词句的问题后,觉得学生的思维正活跃,就要求学生就诗歌内容进行提问。学生提了两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一个是为什么以“采薇”为标题(因为诗歌的情感主要是思乡),一个是前三章为什么与后三章开头写法不同(比如《蒹葭》自始至终都是回环往复的写法)。我觉得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恰好是我设计里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注意到了诗歌中字词的变化,有学生分析到了“作”“柔”“刚”与思乡的联系。当然有学生想偏了,认为“薇”是家乡的特色菜,所以采薇来吃,是想借此来抒发思乡情绪。显然这个学生没有注意到“薇”是野菜,但仍然能注意到思乡也不错了。我补充说诗经许多篇目以开头为标题,比如《蒹葭》、《硕鼠》、《伐檀》、《关雎》等等,这首诗也如此,教学反思《采薇教学反思》。至于为什么后面不是回环往复的结构了,我让学生先分析了后面所写的内容,都知道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我就请学生进行情景想象,此时已经是战场了,双方都蓄势待发,剑拔弩张,只等将帅一声令下,就冲锋杀敌了,如果此时突然有一个士兵弯着腰,边走边唱道“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可能吗?采薇是打仗时做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场景的变化使得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也明白了诗经中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从头至尾采用回环往复的结构的,是可以有变化的。

采薇教学反思篇三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

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采薇教学反思篇四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教学反思篇五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 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 力,希望可以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 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 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 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 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 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 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 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 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 晚风残月”等。

在体会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 “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 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 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

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 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在依依杨柳下,诗 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 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 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 “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 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

相关范文推荐
  • 09-22 最新成本管理的实训报告(案例20篇)
    辞职报告是对工作过程和职业发展的回顾,也是对离职原因和离职决策的解释。想要写一篇出色的实践报告,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经典实践报告范文。
  • 09-22 最新线描画贝壳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
  • 09-22 最新公司厂房出租安全协议 厂房出租安全协议书(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09-22 最新法律基础感悟(精选5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
  • 09-22 社区青少年解压活动方案策划(优质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接下
  • 09-22 2023年房屋转让协议书标准简洁版 房屋转让协议书(通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
  • 09-22 房屋代管理协议书 房屋委托管理协议书(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
  • 09-22 初三备战家长会家长发言稿(实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 09-22 纺织心得体会提高(优秀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
  • 09-22 音乐教学反思小雪花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