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 分香蕉教学反思(实用9篇)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 分香蕉教学反思(实用9篇)

时间:2023-09-22 12:43:09 作者:笔舞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 分香蕉教学反思(实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物角色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正确把握学生讨论的时机。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我在这次教学时,因为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就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往往学生是无话可说,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其次,没有讲清讨论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有组织、有序的开展讨论;再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真正使讨论能够帮助、促进本节课的教学。

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二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一分,说一说。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给激发出来。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令我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放的手让学生讨论,去探讨。还是有点不能放任自如。还应该给学生的讨论空间再大些。那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活动中悟出所要学的知识。

2.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三

“分香蕉”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通过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出发,依据分香蕉的活动,解决可以怎样分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运算,列出算式。这里,注意对照平均分香蕉活动揭示12÷2=6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动手、动口中体会除法的意义,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他分法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在动手分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几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四

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本活动我以香蕉为主体,它是水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对它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围绕香蕉设计教学活动很容易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让幼儿在活动中对香蕉独特外型进行丰富的想象,并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通过本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本活动大致分为三大环节。开始部分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我出示一个方纸盒,用神秘的语气提出问题:“小朋友,这个盒子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皮黄黄的,要剥皮后才能吃,你们猜猜是什么?”孩子们一听,立马精神起来,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小舌头不禁舔了几下。我在表述时语速放慢,咬字清晰,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在想象环节,我设计香蕉有三种变化,在每种变化后,都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和表达时间。在最后一种变化(即香蕉竖起来),我加入了师生互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打电话吧!”。此外,我还给了幼儿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香蕉除了可以当作电话外,还可以当作什么?请你们每人拿一只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最后一环节是分享活动。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看看剥开后的香蕉像什么?幼儿尝试自己剥开香蕉皮,对动手能力较差的、不会剥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帮助。然后我引导幼儿吃香蕉,在吃的过程中感知香蕉从整体到部分到没有的渐变过程。最后教育幼儿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但是在感知香蕉渐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点问题。我咬了一小口香蕉,问孩子们“香蕉变得怎么样?”幼儿一下没有方向,根本想不到香蕉变少了。课后通过跟听课老师的讨论、反思,觉得应该大大地咬一口香蕉,让幼儿发现香蕉的明显变化,从而让幼儿更清晰地感知香蕉从完整到部分到没有的渐变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 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学生很快说出算式,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像我班韩子宣,万雄飞等同学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个别指导。

《分香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小棒练习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总体的感觉不是很好,上完课我就及时对这节课做了反思,不足的地方还很多:

1、在备这节课时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对要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设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在提出问题时语言有几处不到位,比如:从“分一分”“摆一摆”中引出除法,当时设想的是“同学们的分法都很好,那你们知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怎样来计算?”而在上课时说成了“用小棒分是不是很麻烦,那你们谁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计算”这个问题说的很没有水平,说明我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

2、这节课是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平均分来引出除法,在我提出两只小猴子争吵怎么分时,学生回答平均分,紧接着我有提问“那谁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有一学生这样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样多”,学生这个问题回答的很不错可是我没有抓住,应该抓住这个问题来再次强调分均分的含义,让孩子更具体理解平均分,为下面的环节打好基础。

3、建立平均分的意义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知道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每个数代表的意义,此处考虑的不是很到位,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包含分,可是我对这个重点没有抓住,以至于学生对此处的概念比较模糊,在遇到问题是不知道怎样去选除数,总是把除数和商搞混。

4、这节课是用“分一分”来引出除法的,所以在学生用小棒分完之后应强调分的结果,平均分重点是在结果,而在此处我没有重视,以至于在学生分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分,例如:用12跟小棒代替香蕉来分给两只猴子,有一位孩子是这样分的,先给同桌4 根,再给自己4根,可是剩下4根不够分了。

5、数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从主题图中去思考!

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分香蕉》教学反思

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这节课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针对以上部分学生没能很好的掌握的种种情况,我做了以下总结: 在前面几节的感受课中未能把分东西时的总数,份数和每份数明确。在前面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

另外,在教学中未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除法算式的意义。例如,让学生用12个圆片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再指出这样的过程可用一个算式(12÷2=6)来表示。教学时如能在这个环节后增加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算式的意义,或结合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来说说算式的意义,相信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还要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一举两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六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一分,说一说。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给激发出来。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令我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放的手让学生讨论,去探讨。还是有点不能放任自如。还应该给学生的讨论空间再大些。那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从活动中悟出所要学的知识。

2.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采用从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及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的分一分、说一说,体现让学生在玩中学的理念。

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给激发出来了。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拔。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这个学期由胡主任负责我们二年级的教学常规检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更多老师地指导,以求自己在教学艺术上的更大进步。

按照课时进度我将要《分香蕉》这一课,可由于这是同学们初次接触除法,在教学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本想给领导求求情,让她下节课再听。可想到听课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师的指导,我决定就在今天让同学们来认识除法。

本节课是要学生结合平均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开始认识除法。

课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由于有了分东西的基础,学生很快分出结果,这时我问:“你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算式来表示?”这时有学生说出:2×6=12,很不想听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学们说了出来。这时,我只好停下来,请另一位同学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呢?很快,同学们安静了下来。思考之余,大声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紧接着重复了先前的提问:请同学们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来我们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和结果。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小声的说道“用除法”。唉,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这时学生才猛然想到所见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地举起了小手。教师写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看书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说出每个部分的意义。可还有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会摆,会圈,却不会列式。有的学生会摆、会列式,但却不会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还有的学生不知除数是谁?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他列式:12÷4=3,学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动笔列式时不知除以哪一个数,但是通过数数学生在括号里都能填正确,这种情况必须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进行个别指导。在以后的做题中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

我给任景业老师的留言

我在巡听二年级(北师大版)“分香蕉”一课时,主题图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教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分小棒,最后形成6小堆。而老师强调的是两小堆里有6个小棒,算式是:12÷2=6。在“试一试”中(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教师先让学生圈一圈,结果我发现又有很多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圈,而教师巡视的时候也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反复强调是“平均分成了2份,应该圈几个?9个吧!”这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难道圈两个就不对吗?圈两个就是一个一个地拿放在一起。拿了几次结果就是几,我想那些学生或许就是这样想的吧?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她们不太同意我的意见(我没有教过低年级)。请任老师给予指点。谢谢!!

谢谢一叶轻舟老师,很难说我的意见能给你具体的答案,只谈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供参考。

小学生从具体实物的动手操作到算式抽象是很难的事。

先要有借助具体实物的动手操作,然后才能脱离实物操作到心象操作,再到抽象的算式。教材注意到了这一点,安排了几节分一分:

第一节《分桃子》:8个桃子,两个猴子分,数目较小,没有余数。

——借助于学具圆片、木棒实物操作以及图画,让学生圈一圈,连一连。

第二节《分苹果》:12个苹果分到4个盘子中,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数目相对较大,分一分时有了余数。可以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借助于具体操作或图示,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

第三节《分糖果》:20块糖果分给5个小朋友,大数目平均分。试商,平均分的合理性,策略的多样性。

——借助于具体操作、图示、表格,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填一填。

第四节《分香蕉》:12根香蕉,两只猴子分。认识除法意义和算式。

——借助于具体操作、图示、算式。

从教材的编排看,从实物操作到算式抽象,一直是借助于具体操作和图示。虽然前面已有了三节的教学作基础,但学生的发展不会这么顺利,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由实物操作体会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他要摆脱实物操作,到用心去想象着如何分,到把这个算式表达出来,看到算式知道且能想象到这个算式是什么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容易事。我认为,三节课的铺垫是远远不够的。

我听过一节《分桃子》,在学生解决分桃子问题时,学生用圆片代表桃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给小狗分骨头时,学生并没有仿照上题的摆法再用手中的小圆片表示骨头去做,而是把圆片收起来,换成了长长的小木棒。我问陪同的听课教师,学生的小圆片有多少?他们说,有二十片,和小木棒的数量一样多。学生把圆片换成小木棒,不是因为手中的圆片不够用,而是因为长形的小木棒比圆形的纸片与骨头更相像。他们还不知道用“圆形”的东西也可以代表“长形”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手中的“一个”圆片也可以对应于书上画出的“一根”骨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具体实物的分一分到脱离实物的抽象有多么困难。

这样来看,教师先让学生圈一圈,结果发现又有很多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为什么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着急”,反复强调是“平均分成了2份,应该圈几个?9个吧!”我不知老师的想法,只可做一猜想,老师在前面的分一分的几节课中,已让学生体会分一分与乘法口诀的联系,在上节分一分时已作过分一分的策略方面的比较(也就怎样分可以一步到位,简便快捷,不易出错),学生应当出现直接的结果“分9个”。如果前面几节课老师已有过这样的要求,学生出现的情况与老师的预设不符,老师当然就会着急了。

在具体的内容的教学处理上,老师有调整的权力。但我建议,引出算式不要忙着做试一试,回过头来再看《分糖果》《分桃子》《分苹果》,让学生将前面的分一分写成算式,使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不要象黑熊掰玉米,掰一个,掉一个。成人的思维有联系性,小学生这方面还太弱,需要我们教学中引导与示范。

你说“那些学生或许就是这样想的吧”,我很赞同你的观点,老师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但是最好的老师也不会阻挡学生不能这样想。这是规律,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出现了这种想法,我们要思考学生的基础到了什么地方,只有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否则,就象两个学生走到了不同的*路口,你却发出指令让他们都同时向右拐一样的荒唐。

再思考:

我询问了很多低年级老师关于“平均分”让学生摆或圈的具体指导操作方法。她们都说是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圈几个“大圈”,然后让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拿或两个两个地拿”分别放进大圈里,最后看一个大圈里有多少个结果就是几。然而我多次听此类的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在自主操作的时候总是喜欢“平均分成几份”就首先拿出几份放在一起作为一堆,然后数出一共分成几堆结果就是几。

有人说老师那样分是“平均分”而学生那样分就是“包含除”。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在孩子的思维里他并不知道什么“平均分”、“包含除”这么专业的术语。对学生而言,是一次圈起来9个方便呢?还是一次拿两个(就是平均分成两份)圈在一起,然后再一次拿两个(还是平均分成两份)圈在一起……最后看分了几次,结果就是几这种方法简便呢?由此想到似水流年老师写的《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玻璃》一篇文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很单纯的,只不过被我们成人想复杂了、繁琐了,抑或我们“根本没朝简单的事实方面去想”吧。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八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考察”、“思考”、“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生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香蕉的作用》中,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香蕉的.相关知识。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探讨研究香蕉的营养价值、特点。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水果的奥秘,更加喜爱吃水果。让学生利用香蕉与其他不同的水果做搭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并制作有创意的“水果拼盘”,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此次活动培养了学生调查、搜索、整理等综合能力及相互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同时掌握使用水果要营养搭配合理。注意各种水果都要食用,才能做到均衡营养。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本次活动中,我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整堂课,学生都在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带来了自己喜欢的水果,收集了自己的对香蕉所了解一些资料,展示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自我评价,我没有强加于学生任何知识,而是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香蕉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让他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计算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总体上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我认为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经过前面几节“分一分”的除法意义的感受课中应让学生边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明确分东西有一个分的总数,还有分成的份数及每份分得的数量,到今天这一课感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还是不知所以然,胡乱分的现象还大大存在。还有就是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还是少了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 09-22 2023年部队先进个人汇报材料 先进个人工作总结(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
  • 09-22 砂石合作协议 砂石运输合同共(实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2 三个伙伴的教学反思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模板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 09-22 2023年银行报送工作总结报告(优秀10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 09-22 2023年行政单位办公室年度总结(通用5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
  • 09-22 最新一年级操场上教学反思优缺点(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 09-22 2023年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 课文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
  • 09-22 2023年暑假旅游心得体会(精选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小编给
  • 09-22 2023年谈心得体会作工作承诺阅读分享(汇总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 09-22 2023年攻坚脱贫工作总结(优质5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