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汇总9篇)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汇总9篇)

时间:2023-09-04 23:34:30 作者:QJ墨客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汇总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一

一、借助实际问题探究新知

本课教学三位数加法,借助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渗透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学生对于湿地和湿地动物方面不是很了解,于是进行相关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主题图的引出,引导学生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全面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的把控。

二、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

在本课中,有了以前百以内数加法的基础,放手让学生尝试笔算自主解决三道例题三位数加法,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指名学生板演,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自己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在交流中释颖解难,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关注算理的教学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在教学中我牢牢关注到了理解算理这一关键点,在让学生尝试自主计算后,教师在关键处引导点拔。如计算第二个例题271+31时,学生说明算法后,重点提问“十位上3+7=10你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将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弄明白,想清楚,让学生明确理解算理个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

四、小组合作学习

本课中,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笔算加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算法,把主问题抛给学生,回顾对比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计算三位数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并提出小组讨论交流时的建议,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发言交流。同时,学生在小组进行交流时,教师适时指导听取意见。

但也有不足:第一,观察主体图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收集信息。第二,练习的题量较少,应该多设计几种题型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的策略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讲,在明算理的前提下,掌握算法,确保计算正确的情况下寻求合理简洁,需要长期坚持巩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有关思考。总之,在课堂上我会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愿意学,能动脑,有效地提高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二

三位数连加是本次练习中的难点,以前还有专门的一课时教学,但现在却放到了练习中解决,或许是因为觉得学生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就会对三个数相加难度降低了。我想有了前面的基础,在三位数连加的教学中,我主要是提醒学生两点:一是用一个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的格式,一个是某一位三个数相加时,如果和满20的`话要向前一位进2。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学生受两位数连加的影响,都用竖式连写来解决。当我介绍一个竖式计算连加时,学生都比较吃惊,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为了加强对这个连加格式的熟练程度,我请学生口述竖式计算的计算过程及算理,强化孩子对计算过程的熟悉程度。三位数连加竖式计算时,指引孩子在竖式上做好进位的标记。如:278+476+337个位上数相加的和是21,这时提醒学生要向十位进2。学生问那满30就要进3吗?我跟学生解释3个数的话最多是二十多,一位数最大是9,3个9最多是27,学生听明白了,也就知道满几十就进几。

课上学生做得很不错,但是作业中反应出许多的错误。可能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连加,当他们把每个数位上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加第三个数,早把刚才的数忘记了。而且三个数连加进位时,有学生居然都进位2,还有忘记加进位数的。主要是一位数进位加法还不够熟练,学生独立作业,不是忘记这个,就是忘记那个,希望多加练习减少错误。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哪一位相加满20,向前一位进2。

教学例题时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我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三个数连加的问题。孩子思维很活跃,提出了很多问题,一发不可收,甚至有孩子问是不是一共有261种可能(还有孩子想到了一年级学的连加,只是数位更多了)。当时我着实愣了一下,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组合的问题,我也没有问他是怎么想的,就自己边讲边算,简单跟孩子说了一下。有得必有失,孩子的思维和提问的能力是等到发展了,但是也浪费了不少时间。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式:85+143+126,问孩子“你知道这道算式解决的什么问题吗?”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同时锻炼孩子的逆向思维和解题能力。

在探讨计算方法的时候,书上的三种方法都出现了,还出现了分布计算但是顺序不一样的,还有两个加号的(通过讨论得出只要一个加号就可以)。但是,出示三种方法之后,我自己跟孩子说了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比较,这样他们印象会更深刻,在后面选择方法的时候更能体会哪种方法更简便。

在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计算方法时,感觉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因为有些孩子觉得连着列竖式算起来更简单,不容易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三个数连加口算不好的会容易错,但是我并没有正视孩子的选择,而是通过举例子(很多个数连加)让学生感受连着加的复杂,而只列一个竖式简便。后来想想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我可以先尊重孩子的选择,在计算时让孩子用只列一个竖式的方法算,这样孩子会更利于接受。

关于哪一位上相加满20,向前一位进2这一点我进行了延伸。我让孩子想象如果有更多的数相加,满30怎么办,40,50……孩子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孩子自然就总结出来了“哪一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在计算时有时还会用到凑十的方法来简化计算,原本打算在前面复习一下这种方法,但是这也没有影响教学,很多孩子还是先算加起来等于十的两个数,原因就是算起来简单。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四

连续退位减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中的难点,许多孩子发生的计算错误都是在这里。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突破计算的难点,最有效的策略便是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算理。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在计数器上拨算珠进行计算。要让每个学生都通过拨算珠体会退位的过程:个位上2颗珠不够减,需从十位上退1颗珠;十位上没有珠,先从百位退1颗珠,到十位上是10颗珠,再从十位退1颗珠,到个位上是10颗珠。在学生拨算珠之后,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交流拨算珠的过程,加深对隔位退位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条理清楚的问题,注重让学生讨论退位的过程,即在每一次退位后被减数各位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上计算的方法:从个位算起,让学生观察,个位上4减8不够该怎么办?孩子通过操作知道要向十位借一。于是向十位借,发现十位上是0,师问能借吗?孩子自然说本身就是0,自己都没有就无法借,师提示孩子有该怎样办,孩子想到向百位借,然后问孩子怎样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下问题:十位向百位借一后是多少?个位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剩下多少?同时在板书的时候在十位边上写10,而且在10上点上圆点,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操作与说理,目的是让孩子理解退位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本课先让学生操作计算器,初步理解了算理,再让学生看竖式表述算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明确,所以作业正确率比较高。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五

本认为无论是退位减还是不退位减,都有二位数减法为基础,让孩子们类比推理进行自主尝试,然后再进行归纳三位数计算方法与二位数计算方法一样: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一当十。然后再复习一下数量关系式如:一共—借出=还剩,还剩+借出=一共,一共—还剩=借出;还有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增加每日一题,让孩子们学会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有序思考。

谁知,结果竟然出乎想象。孩子们错误是五花八门:横式上的数抄到竖式上抄错、基本的减法口算9—6=5的`也有、梨比苹果少50个竟然用菠萝减50的有、用苹果加50的也有……一个字,晕!

口算天天练,是因为有练的必要。因为所有的计算都要以口算为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保证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三位数减法计算如此,加法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我的预设太高,孩子们的起点太低,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距离。我应该重新审视我的教学高度,蹲下身下,带着小蜗牛们再出发!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六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减法》中的不连续退位减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结束后,学校的数学老师就我这堂课作了点评,经过自己的消化,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本堂课的复习不够,虽然在一开始,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目,但三位数的减法一般都采用竖式,所以在引入部分涉及一些竖式计算两位的减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为今天所学知识进行铺垫,学生也更能从旧知过渡到今天将学的新知中来。

在对例题的教学中,我很好地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德育教育。并充分尊重教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我会让学生落实到书中,将书中的空格填上,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所学的新知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过对于这一点呢,也有老师提出来会不会过于死板。对于这点我自己持保留意见,我认为教学应最后落实到教材,通过对新知的学习,然后用习题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这节课争论最大的就是对于验算的教学,因为从三位数的加法开始就接触了验算,在例题中也涉及到了验算,对于验算的方法,我是从根据一个算式可以写出与他相关联的其他三个算式这里入手,但听课老师普遍认为对于验算可以从数量关系来入手,比如例题2,我就可以从总人数、男女生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入手让孩子进行验算,并可以通过这个例题给孩子提出加减法的关系,为以后三年级讲解加减法关系做好一个铺垫。对于这点,我也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在备课时也根本没有想到这点,只是通过例题而讲例题。

最后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学生的书写还应强调。在教学中,我也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过在评价中还应更注重细节,比如书写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就是学生自己在练得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看到了自身教学能力与“生态课堂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根据自身不足加强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在班级中不断实践运用,去糟取精,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探寻更适宜与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方法、策略及原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七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 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八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可是在听很多特级教师的课时就感觉很舒服,总实在爱不知不觉中就切入了正题。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可是在让学生估算的时候,我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另外对与我的估算,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把517看成500,把348看成300,但48比17,所以我觉得答案大约是173。确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的,虽然他的最后答案是是错误的,但毕竟这只是一个估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个对正确参考的数字。所以说估算有时候把握不好,也会误导,迷惑我们的学生。

在让学生计算时,我强调了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可是听了评课之后,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在让学生说时,没抓住重点,我只是让学生说整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没有把十位的计算过程单独拎出来讲,学生不明白哪个是计算的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篇九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 )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