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最新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 道家思想经典佛语语录(精选5篇)

最新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 道家思想经典佛语语录(精选5篇)

时间:2023-09-04 21:31:10 作者:GZ才子最新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 道家思想经典佛语语录(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篇一

1)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4)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5)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6)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7)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8)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9)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10)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11)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2)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3)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5)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6)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17)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18)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0)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篇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孟子》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4、《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7、《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8、《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9、《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0、《庄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1、《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2、《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3、《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6、孔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篇三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

“无”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老子最先提出“无”范畴。《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是“有”。道生一,即“有”生于“无”。“道”与“无”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但是,“无”是对“道”的本质界定。对于这个“无”,一般认为是精神、理念,也有人认为是物质。《老子》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认为“有”所能为利,是因为“无”的作用。“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老子论“有无”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有过很大影响。

庄子以“虚无”论“道”,将“无”解释为纯然无有,突出地发展了老子的虚无思想。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无”即是“无有”。又说:“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知北游》)“无有”就是纯然一无所有。《齐物论》说:“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认为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界限无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对的。庄子还提出“无无”概念否定了一切,认为只有连“无”也没有,才能达到绝对虚无的境界。

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有无”问题讨论的最高阶段。“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汉杨雄《太玄·玄摘》说:“玄者,幽摘万类,不见形者也。”魏王弼(226~249)《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裴危页、郭象等。

魏晋玄学以辩证“有无”为中心。战国后期至西汉,黄老道家试图从理论上超越“道生一”和“有生于无”,因此他们讨论的重点不在“有与无”,而在“无为与有为”。魏晋玄学重新把“有无”问题提出来,并作为本体论范畴研究,出现了何晏(约193~249)、王弼“贵无说”与裴頠(267~300)“崇有论”的对立,随之又出现了郭象(约252~312)的“独化论”。何晏、王弼的基本论点是“以无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做世界的根本,当做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当作“有”的存在根据。他们认为在形形色色的多样性的现象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多样性的现象就会杂乱无章,无以统一,并认为这个本体即是无。在他们看来,“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必须依赖本体“无”。王弼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又说:“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这是说,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天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本。但是,无也离不开有,因为无不可以无“明”,必明于有。所以,要“崇本”,也要“末”。贵无派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诠释了老子、道家所谓的“无形无象”即现象的本质。

裴頠反对贵无说,反对从虚无中去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认为无不能生有,产生有的都是有;有是自生,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无亦以有为体。他说:“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也,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崇有论》)郭象进一步提出“独化论”,主张有之自生说,反对“无中生有”,也反对“有能生有”。他认为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无不是有,那么何以见无。如果有能生有,那么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最后他得出有皆独化自生的结论。他说:“天之所生者,独化也。”“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庄子注》)把万物的产生都看作是独化自生,并认为“有”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不需要一个“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世界是由众多的“有”构成的,在“有”之外也不需要有一个“无”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郭象独化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事物生化的条件与原因,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魏晋玄学从本体论的高度讨论“有无”问题与理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魏晋玄学是以思辨形式表达的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集团的世界观,以崇尚老庄、和合儒道为特征。先秦的老庄学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儒家礼教)。而魏晋玄学,除阮籍(210~263)、嵇康(223~262)外,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玄学家们奉《老子》《庄子》《周易》为经,称之为“三玄”,并以《老子》《庄子》为“玄宗”,以《老子》《庄子》注《周易》。如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用援道释儒的方法注《周易》,把儒道两者调和起来,就是以老庄解《周易》的代表作。从儒道兼综、无本有末的基本原则出发,王弼认为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统一而不可或缺,并明确提出“崇本举末”的主张。

阮籍、嵇康在政治上与司马氏集力处于政敌地位。为了揭露其虚伪的名教外衣,他们强调名教不合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他们的“自然无为”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脱离了玄学本体论“有与无”的轨道。他们公开蔑弃儒家的“礼法名教”,痛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更加违背了玄学思潮的主旨。因而,他们的哲学批判在思想实质上表现出玄学异端倾向。但是,他们的“任自然”的片面观点被引向极端。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于是有了裴頠、郭象的纠偏之论。裴頠特著《崇有》《贵无》二论,提出“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强调自然不离名教,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在理论上应当更好地统一起来。在裴頠崇有论的基础上,郭象以他的《庄子注》完成了这一任务,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综合贵无与崇有的主张,认为名教即是自然,一切“尊卑上下之序”本来就合乎“天理自然”,从而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为西晋门阀士族垄断政权暂趋稳定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柱。魏晋玄学关于有与无、自然与名教的演变过程,曲折地反映了门阀士族集团由夺取统治权力到巩固统治权力的现实政治要求在理论上的发展。由贵无论的“名教本于自然”,到崇有论的“自然不离名教”,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综合二者,论证了“名教即是自然”,终于找到了服务于门阀士族特权统治的玄学理论重心。

东晋僧肇(约374~414)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三段式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从永嘉丧乱开始到东晋时代,社会处于动荡与分裂之中,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士壤。在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的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教,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响为最大。僧肇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的佛学,尤其是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他说:“虽有而不有”,“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认为万物既是有,又是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僧肇所谓的有与无,以佛教的“真谛”“俗谛”而言,即“真谛”为无,“俗谛”为有。但是,在客观上,他反映了有与无的矛盾统一。僧肇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间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把僧肇视为初祖。

东晋以后的玄学,一方面与佛教合流,逐步变为佛教哲学的附庸;一方面本身向神秘化的方向发展,变为神仙道教。这一过程反映了东晋以后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腐化与日趋没落。

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篇四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2、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13、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3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9、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与思想的经典语录摘抄篇五

我吃西红柿写的《吞噬星空》,全篇450万字,浩然巨著呀!我看了将近3个月,中午看,地铁看,半夜看,甚至厕所看;初五值班,愣是看了一整天24小时,可还是看了一半都不到。没有时间看完了,简单地回顾一下,想一想我为什么喜欢看《吞》,算是一个了结。

(一)符合大众的情节驱动

大家都说,《吞》是小白文。

作为小白文的《吞》,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情节之精妙,语言之高深。读《吞》的一开始,简直感觉是在玩网络游戏,打怪,拾宝,升级,买装备!再刷副本!

但是,永远精进的罗峰,他总是能够按照读者希望的情节安排自己的人生,不断满足读者大众对他的期望!

(二)引人入胜的战斗场景

是的,罗峰的每一场战斗,特别是事关生死的战斗,他都会采用各种秘技、使用各种宝物、遭遇各种奇迹,赢得战斗。

但是,每一场战斗,都是在进步、在变化、在创新。每当读到战斗前夕,我都会为罗峰捏一把汗,并且欣喜地看着他再次战胜强敌!

(三)气势恢宏的宇宙架构

番茄的想象力绝对丰富,他给了我一个前所未有的宇宙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宇宙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一终极问题的思考,甚至小小地颠簸了一下我的哲学世界观。

从界主开始的体内世界,不朽的神国、尊者的小型宇宙、到罗峰的宽达1亿光年的宇宙,我不知道番茄是怎么把这些东西想象出来的。

实事求是地讲,番茄自己似乎也没有把这些概念交待清楚,甚至有边写边想边造之嫌。但这不妨碍我们由此对自己的宇宙、对自己的消亡、对自己种族的前景的攀比性、联想性的思考。

在我们这些渺小的、寿命只有不到100年的生命的头顶上:

是不是真的有不朽的尊者呢?

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宇宙呢?

是不是真得有域外的战争呢?

从地球到宇宙,番茄构建了一个绝对庞大,令人震撼,细致入微的游戏规则。

(四)充满正能量的励志传奇

有一位网友在天涯上讲,罗峰充满了正能量,永远鼓励读者奋发向上。一是超级顽强的意志品质,二是从不纠结、杀伐果断的行事方法,三是“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金钱正确打开方式,四是让人尊敬的强者群体。

是的,我完全赞同!

这始终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康庄大道!网络文学如果离开了正确的、符合中国口味的“三观”,那么再美妙的文字、再离奇的情节、在华美的辞藻,都是不值得传看的。

罗峰,从保护家人、暴露地球人类、暴露宇宙人类族群,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他的坚强、他的勤勉、他的正义(在血洛大地狂抢血洛晶除外)、他的牺牲精神,无一不是我们华夏族坚守的核心价值。

我想说,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存在。物质世界的匮乏,不代表精神世界的贫瘠;精神世界的单调,未必能够通过物质世界弥补。

依照前几部的惯例。。。这部里男主应该也会成为宇宙的掌控者。。。。从男主突破十万倍基因的反映应该可以看出,,,,,不过现在男主才真神 。。。。按照书中等级来看,,,,还有好多等级。。。番茄说现在这一篇是结局篇。。。如果要在这一篇里写出来。。。可能这篇会写的很长。。。。或者。。。会烂尾。。。。。不过没写完。。很难说。。。。不过相信番茄不会烂尾的。。。。。印象派的画风,凡高的星空,我很喜欢他的有趣的笔触和大胆的色调,给人冲击力很强.不管这话反映了怎么样的时代背景,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可能近看的时候,色彩是比较凌乱的,但是远观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本人很喜欢这种超现实的画风,应该说这幅画对于过去来说,是一个预言,那时候根本没人知道宇宙是什么样的,星空以外的世界是怎样的,这幅画已经体现出了,凡高超过常人眼睛去看世界.你不觉得这幅画就是在画我们的宇宙么.

吞噬的话也不错,值得一看!

《吞噬星空》讲述的是:

未来世界,地球物种大多在大涅槃时期经过变异,人类与动物界的基因得到优化,变得异常强大,特别是动物界,出现了各种级别怪兽,使人类不得不战斗对抗,此时,一个年仅18岁的高中生,经历各种遭遇后,由弱变强,成长为能与怪兽匹敌的武者。他通过各种修炼与变异生物争斗,先是在地球范围,然后到宇宙范围,保护地球,维护人类和平。

主角罗峰在一个浩瀚广阔,神秘莫测的未来世界与星空吞噬巨兽一战后失去肉身,夺舍成为星空吞噬兽,在体内世界育出人类分身,之后迈出地球,走向宇宙,并且随着罗峰战斗力的提升,剧情越来越复杂。

《吞噬星空》靠打怪升级,在这些怪兽分为三个等级:兽兵、兽将和领主级,每一等级再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武者对应着也是细分为九等,杀了怪兽可以获得金钱、贡献点,供购买作战设备。杀怪兽到了一定程度还可以升级。

初期主角在地图上练级打怪,甚至后期夺舍,再往后主角参加全人类范围的天才招募比赛并脱颖而出,拜到全人类实力前三名的混沌城主门下为弟子,又到宇宙各处闯荡,再加上运气好,无论是实力还是装备都有飞跃。

在最后,主角利用自身能力诞生了一个5阶界兽,根据宇宙规定,界兽之间必须厮杀仅剩一只。罗峰为了保护人类和原始宇宙其他抢着,只能选择保护他的5阶奴仆界兽,重伤之下,终于力败6阶界兽最强者,而他的5阶界兽也成长为新界兽王者,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扩展资料:

作者我吃西红柿的第六部小说《吞噬星空》,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浩瀚广阔,神秘莫测的未来世界。

主角罗峰,因为一次头痛,使脑域中的精神念力觉醒,而成为了“精神念师”,地球第一强者“洪”善使枪《灭世枪法》是为其功法。

第二强者“雷神”,功法《九重雷刀》每一重可叠加2成力道,越到后面叠加越多。

等级分为:武者、战将、战神按照宇宙强者划分境界的话,武者到战神这个级别为“学徒”阶段,“学徒”分为一~九阶,而学徒之上是“行星级”。

《吞噬星空》能够达到行星级,才有资格称为‘基因武者‘精神念师”没迟到行星级,只是学徒而已,没资格称为基因武者、精神念师。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吞噬星空内容简介

地球经历一场大灾难后引发了各物种的变异,优胜劣汰,主角罗峰得到陨墨星主人传承,成为地球三强者之一,与星空吞噬巨兽一战后失去肉身,夺舍成为星空吞噬兽,在体内世界育出人类分身,之后迈出地球,走向宇宙。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