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

时间:2023-06-25 15:25:34 作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一

今天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能猜到是什么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读题目分析其特点,注意齐王一词,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请找出来并分析:讽谏古义今义。请同学回答《战国策》有关知识。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环节采用的是自读体验式,先师范读课文,生解决字音停顿语气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解,理通文意,划出疑难字词,交流疑难。本文内容筒单易理解。

本段重点是抓住妻妾客三人的说话语气剖析,可惜的是学生对这三句话的语气把握总不到位。再经过多人品读后,终于有学生读出了妻的由衷赞美语气,妾的讨好勉强语气,客的尊重客气讨好语气。进而根据邹忌暮寝而私之的话体味到妻妾客赞美我,说谎原因。在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朗读时,我在第一段结结尾处,加上了“故均说谎骗我也。”这是课堂随时加上的一句话。

同学们兴奋大增,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定被杀头,被充军,有人说重打罚等。还有人将此写为: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国人有求于王,王活于谎言之中,太可悲矣!

这样一对比就轻易地得出以小见大类比的好处委婉进谏便于接受。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二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电脑

一教时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

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

(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三)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四)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五)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

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三

历时半月的青年教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参与。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充满了问号。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别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中我也领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标每个环节中读的形式与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读课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组合作读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读是深入理解人物,齐读是加深巩固认识等。朗读时教师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学、读中品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透文意,学生对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对邹忌这个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文言文的味道、语文课的味道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受。

因为平时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上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这节课上学生读客人的那段我总觉得没读出他奉承的味道来,于是我现场来了一段配音,话音刚落没想到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赠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许我读得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课堂上确实需要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就是在关键时候体现的吗?现在的课堂生生互动并不缺少,但真正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多见,因为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挑战自己。尽管不容易,但我会把这个作为今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最大的动力。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点不假。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仅关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没有好好品味邹忌问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其实这个应该是分析妻、妾、客时顺带追问便可实现的环节,说明教学的机智还不够从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今后还要在教师语言的精练、生动、优美上下功夫。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没有停止。连于漪老师都说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何况刚刚在路上做教师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四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1、理解五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美(我)私朝。

2、掌握二个通假字有孰。

3、归纳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明日。

5、解释四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第1课时。

一、课前检测,感知新课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谏朝服期年窥镜昳丽间进孰视之。

2、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各一个。

(学生在检测本上完成之后,同桌交换,老师一边指明同学来回答,一边指导同学来批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由讲检测题导入新课。导语如:有个同学刚才提到了魏征,很好。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自学自悟,彰显个性

1、解题

(1)“讽”是什么意思?

(2)“谏”是什么意思?

(3)题目是一个什么句式?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4)题目涉及的两个人物,谁能介绍一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介绍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交流互动,展示风姿

1、指明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第一段文意。

方法:先读一个句子,然后解释这个句子里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交流学习成果,老师点拨。

五、教师点拨,引领达标

学完了第一段,我们来探究第一段是由哪几个“三”组合而成的?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五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美(蔽)

畏求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六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清文章思路,识记文章情节、内容。

1、重点字词、句式

2、夯实考点,借助书后习题优质处理知识。

(一)导入

《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在古代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得到君主的重用是一门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邹忌劝谏精彩场面。

(二)回顾文意,梳理知识

1、首先请同学速度课文,回顾一下本篇文章围绕这对君臣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2、邹忌是如何想到要向齐王进谏的?

由与徐公比美一事悟出的道理。

翻译句子(组一):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e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f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三人回答有和不同,邹忌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6、邹忌悟出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自己受到了蒙蔽,怎样进谏给当时歌舞升平、疏于朝政的齐王呢?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同来回顾第二段的内容。

7、邹忌的进谏分为几个步骤?邹忌对秦王说什么道理?

翻译句子(组二)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分两个步骤。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想说明王之弊甚矣。这种以自身经历来劝说别人的方法可以理解为一种暗喻。即可理解为运用了比喻论证。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8、进谏得到采纳了吗?是怎样实行的?

翻译句子(组三)

a王曰:善。b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c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e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将赏赐分为三个等级,也写出了邹忌讽谏的阶段性成功。

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9、纵观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三)人物赏析

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一个进谏中讲求技巧的臣子;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实事求是;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齐王上算一个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四、习题

(一)(1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孰与徐公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a、形貌b、衣冠,c、窥d、弗如远甚

2、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3、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2分)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二)(15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方法,并写出其意思。(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闻寡人之耳者

2、下面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b、群臣进谏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令初下d、门庭若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大的是()(2分)

a、门庭若市b、犹不失下曹从事c、毕礼而归之d、忌不自信

4、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5、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虽欲言,无可进者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7、《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三)13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4)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指出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3分)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五、板书

(比美徐公)(讽谏)(行动)(结果)

妻私宫妇左右上等国内

妾畏朝廷之臣中等国外

客有求四境之内下等

受蔽受蔽(甚矣)

六、附明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七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2节课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思善

智者明君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八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3、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1,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2。

情境法、设疑法、探究法、拓展法

1课时

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利于病往往苦口,忠言利于行往往逆耳。然而现在有一种药“糖衣片”,能治病但不苦。看来良药未必苦口,那么忠言就一定逆耳吗?有没有既利于行又不逆耳的忠言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

讽,不是讽刺,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的“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私我”;妾的“徐公何能及君也!”是因为 “畏我”;客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是因为“有求于我”。比美反思后邹忌认为自己受到了蒙蔽,于是想到了国家的大事。

(二)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段的知识点:

1、固定句式:孰与:译为“与……相比,谁……”

2、宾语前置句式:忌不自信(“不”是标志,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一)师设疑:邹忌入朝是如何分析“王之蔽”的?如何讽谏齐王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宫妇左右私王”如“妻私我”;“朝廷之臣畏王”如“妾畏我”;“四境之内求王”如“客求我”。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用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一)同学齐读第三、四段。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齐威王闻邹忌的谏言大喜,果断下令:“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悬赏求谏,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纳谏强国,各诸侯国“皆朝于齐”。

(二)归纳知识点:

重要实词:谤讥(古今异义);成语(门庭若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

介宾后置: 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一:得益于邹忌的讽谏艺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来现身说法,切入角度好,运用设喻,拿私事比国事,进行类比推理,使齐王心悦诚服,因为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是批龙鳞,逆圣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足智多谋、大智大勇、娴于辞令 、忠于职守的良臣。

第二:得益于君臣双方:双方应该是贤君良臣,否则,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若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自古就有屈原放逐,比干被挖心的惨例。从这里我们亦看到了一个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善如流、闻过则改、兴利除弊的贤君。

通过讨论,发表意见,可引导同学总结出以下体会: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旦有可行性建议,就积极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摒弃个人的诸多考虑,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九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板书设计:

《战国策》

齐王纳谏

(黑板中间)《战国策》:西汉 刘向 整理

成语:画蛇添足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黑板右侧)列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的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班齐背课文。

二、问题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最终取得了巨大成效——“战胜于朝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战胜于朝廷”?(学生发言后一起看课下注释。)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政治清明,不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2、邹忌是怎样含蓄地劝谏齐威王,以达到“战胜于朝廷”的?

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由一件闺房小事中发现自己受蒙蔽了,这样可以首先博得国君的`同情。由此事提醒大王您受到的蒙蔽要比臣更严重。由己事喻国事,委婉含蓄,齐王自然愉快地接受了。

3、请同学们齐背课文中邹忌含蓄劝谏齐威王的部分。(“于是入朝见威王”一段。)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经历的这件闺房小事。

是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妻子因为偏爱他,妾因为畏惧他,客因为有求于他,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

5、他们是如何赞扬邹忌的?语气是否一样?(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学生读妻、妾、客的话。)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妻子对他的偏爱,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这种赞美是由衷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的心理。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6、“皆以美于徐公”,是事实吗?——不是。

文章中的哪部分体现了?我们齐背。——“明日……”

7、原来是徐公让他幡然自知,在邹忌身上有让我们学习的品行,是什么?

自知之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8、就这样,邹忌运用智慧,担当臣责,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能言善辩解决了国之难题,使齐国迎来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盛况。我们齐背第三段。

明辨是非,胸襟气度,知错能改。

三、结语。

正因为有了尽职尽责、婉言讽谏的邹忌,有了广开言路、悬赏纳言的齐王,齐国才会逐渐实现清明之治: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证实了这一点。

四、课后作业。

借助图书或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其他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最新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全篇十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课文运用讽喻,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等特点。

(1)在理解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熟读全文;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文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1、按“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

3、采用以探讨为主,以点拨为辅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师生互动。

1、借助课文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2、结合习题一,熟读课文,划出妻、妾、客对邹忌赞美的话语。

1、课时:一节课。

2、课型:说读课。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师三言两语析题(根据职业高中学生文言文诵读水平而定):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标题是后人加的。

邹忌——齐国国相;

讽——规劝别人,使别人接受;

齐王——指齐威王;

纳谏——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二、整体把握(10分钟)

提出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三、讨论交流(26分钟)

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六篇文言文,鉴于这一点,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采用诵读、答疑、讨论、交流、点拨、归纳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学生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间进、期年、数目

二引导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运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1、落实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实词、虚词:“阅读提示”中已列出8个。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种句式,让学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断句,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倒装句,如“皆朝于齐”。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动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王。根据这两个人物的不同举动,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b、邹忌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

c、邹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么样的品格?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

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b、从进谏的三种情况看,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以下内容:

齐王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3、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含的道理。

(1)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明的?

教师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拿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

教师点拨:邹忌与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结果使邹忌受了蒙蔽。与邹忌相比,齐王如何呢?宫妇左右没有不偏爱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王的。齐王与邹忌的相似处境,导致了他的结果也仍然是受蒙蔽。

这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类比推理。

板书以下内容:

邹忌、齐王(设喻说理)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内

受蔽受蔽(类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钟)

(职高学生虽然基础差,但口头表达能力都比较好,感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适合于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谈谈你有那些感悟?

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3、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中,教师在备课时要为教学设计预留空间,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并且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超出这个话题之外的其它争议。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课后反复诵读课文,分组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课后互相讨论,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试译全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