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孝经读后感(通用12篇)

孝经读后感(通用12篇)

时间:2024-05-17 12:31:02 作者:文轩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如果大家对于读后感的写作还有一些疑惑,可以阅读以下几篇范文来获得一些帮助。希望能对大家的读后感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孝经读后感

《中华孝经》是一部关于“孝道”的名著。里面有许多“孝”的文章,当然,其中也有些反面例子,比如《离家出走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儿和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就跑出了家门。妈妈站在门口大骂:“出去了就不要回来了!”

那个小男孩儿跑呀跑,一转眼儿就天黑了,小男孩儿也感觉饿了。这时,他看见了一家面馆,就跑了进去。面馆的老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小男孩儿吃完面,就要付钱,谁知他的口袋里没有带一分钱。小男孩儿的脸一下子红了。阿姨见了,就问:“小朋友,你怎么了?”小男孩儿说:“我没有带钱。”阿姨就说:“没关系,我请你吃。”

突然,小男孩儿大哭起来。阿姨惊奇地问:“你怎么了?”小男孩儿哭着说:“您对我这么好,要是我妈妈也像你这样就好了。”阿姨问:“为什么?”小男孩儿答道:“我妈妈今天和我吵架了,妈妈还把我赶了出去。而您,却免费给我吃面。”阿姨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你妈妈平常为你做了多少事啊!而我只不过是为你做了一碗面而已。”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知道感激,然而却对自己的亲人的恩情却浑然不知,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叫《董永卖身葬父》。里面讲的'是董永的父亲去世了,他想为父亲办个丧事,可是他家里一贫如洗。于是他就写了一个卖身契:“家父不幸西归,家无分文葬父。若肯帮我葬父,愿当牛做马。永不反悔!”路过的百姓看见了无不落泪。有一个大财主看见了,心中很高兴,就假装好心地对董永说:“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你把你父亲埋了以后,到我家来织上细绢三百匹,你就可以走了。”这对董永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但是他还是同意了。

在董永走到半路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那位女子说:“我知道你的事情,就像嫁给你为妻。”董永同意了。于是,俩人到了财主的家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三百匹细绢都织完了,财主只好放他们走了。

在半路上,那位女子恋恋不舍地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由于你感动了玉帝,所以玉帝叫我来帮助你,现在时间到了,我该回去复命了。”说完,凌空而去。

多么动人的故事!我看完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董永为了埋葬父亲完成自己的孝意,竟然不惜要“卖身”来“葬父”。他虽然贫困,但是他却有一般人做不到的孝,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中华孝经》这本书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类似董永这样的故事,我们要以故事里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然而那些反面例子,我们要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警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干那样的事情。

孝经读后感

寒假里,我买了一本《孝经》,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顺自己父母的,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汝南安阳(如今河南)的蔡顺,他十分孝顺自己的老母,不过年有丧父。后来又赶上了王莽作乱,建立新朝,年年饥荒,柴贵米贵,于是蔡顺不得不采桑葚充饥。

有次蔡顺采果时,遇见了红眉军。军中的领袖问为什么把桑葚红的放一边,黑的放一边,蔡顺回答:“红的甜,给老母吃。而黑的酸,给自己吃。”红眉领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了,送给了蔡顺三斗白米,一头肥牛。让蔡顺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孝?"我会告诉你:”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记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十几度,爸爸为了早点干好活,六七点钟就出去干活了,回来的时候,爸爸的手已经冻裂了,出现了一条条裂纹,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顺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对待父母了。于是我给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给爸爸打了一盆热水洗脚。

于是我终于深知了父母对我的爱,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孝经读后感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的服侍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独自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现在孝敬父母就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孝经读后感

当自己心虚不占理,又想逞强的时候,最容易大嗓门嚷嚷。当一着急,脾气一上来,便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了。其实这么做是非常无礼的一种行为,我想每个人反思自我,都能看到自己大声说话时的那种丑态,深深地愧疚!

2、您对今天社会上的丧祭婚姻之礼是否满意?您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礼仪?

不满意。虽然没有经历过婚姻之礼,但是丧祭之礼确是在家乡经历了不少。我的爷爷过世已三年有余,到今天我父母的祭祀方式仍是“烧纸钱”。每年清明祭扫时,我也会随父母去,在爷爷奶奶的墓地前面鞠三个躬已是我能想到的最“尽礼”的方式了。

我希望追求的是一种,更为系统地祭祀,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将内心的诚敬激发出来,与祖先建立起连接的一种方式,能真正实现生命的上升。

听先生讲,很打动我的一句话是,儒家说,宁可“哀有余,礼不足”,我想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只要内心的哀戚之情是真实无违的,我想就做到了“丧尽礼,祭尽诚”吧。

3、您如何理解孝道中蕴含的儒家生死观?

先生所讲的孝道中所蕴含的儒家生死观是说,人的生命就像海面上的波涛一样,但是人们却“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既然是波涛,水泡,就有生有灭,但是水泡的生灭,并不会影响道的存在。只是海面上的波涛起了又平,大海还在,天道还在,消失的只是我们这一段生命而已。如此看待生命,就不会堕于空有两边,便能恒守中道了。

4、再过一天,我们学习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写一份心得,正式完成孝道营的学习,给自己一个交待。1月31日,我们会举行结营仪式,也希望大家能够参加,为孝道营画上完美句号。

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虽讲解的是天道,孝道这样的大事情,但是却能落实到真实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反观自身,都是曾经在我身上出现和发生过的问题。

比如:骂人,我初中的时候也会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坚守道义,而走上歧途。然而身为中国人,身为礼仪之邦,我有我身上不能丢的东西,就是礼。我想,我身为中国人,就应该学习和发扬中国文化,坚守住民族的'道德底线,也即礼,而不是学习有些西方国家的盲目自由,对自己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

先生的讲座能真正唤醒人内心的良善。试问,哪个正常人不向往生命的安宁与幸福,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有时恰恰又和我们所追寻的东西相反,我们向往和平,却经常在制造不安。

回望我所走过的27载岁月,我也做过很多令自己耿耿于怀,后悔不已,放不下的事情。但是“过则勿惮改”,在错误处用心,去勇猛精进地改过,我想才是我应该努力的事情。在这期孝道营中,我知道了对待亲人,践行孝道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孝顺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居家无非,居家是非勿太明,跟家人尤其不能够斤斤计较,才能保有家庭的温暖,学到了,礼是孝道的体现形式,古人对待冠礼,婚礼,军礼,丧礼,祭礼都有和今人大大不同的做法,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去诚敬地学习,践行,在这个过程当中去追寻生命的超脱与上升。但愿我有一天也能像陶潜先生一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孝经》读后感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绵羊。

早晨来到学校以后,我们开始早读。今天的早读跟以前不一样哦,我们读的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了几遍后,我隐隐约约地懂了一点点意思,后来,翟老师给我们仔仔细细地讲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经》的含义。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一起读《孝经》。读完几遍后,妈妈说:“宝贝,你能给妈妈讲讲其中的意思吗?”“当然可以了!”我说。“孝,首先孝顺父母,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们的身体发肤,是父母所给的,我们不能轻易毁伤。还有我们要忠于我们的国家,要有所成就,最终建功立业。”妈妈听了我的讲解,夸我讲得真不错。

虽然我给妈妈讲《孝经》,但我心里却非常惭愧不已。我心里想,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地照顾我,我却经常对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师说的,我在学校表现的像小绵羊一样乖巧,在家里却像大考虑一样凶猛。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妈妈的话: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截然不同,孩子总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在外面,在家里面确实像一只小考虑。我也在反思,也许是我们做父母的问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孝经读后感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

百善孝为先。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经》读后感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读后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传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国中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经读后感

今年五月初,妈妈在她的同学徐佑老师的推荐下,下载了yy语音,从此妈妈每天早晨五点起来,听yy语音里的“开心绿豆亲子大学”读经平台的老师讲课。慢慢地,有所心得的妈妈便萌生了给我也读读育心经典的念头。但我看到书单上有那么多书我退缩了。又过了些日子,妈妈再次试探着问我:“宝贝,挑战一下哦?”我答应了,不就五年么,这五年每天有妈妈的陪伴一起读经典,也是很幸福的哦,坚持下来或许是一件好事呢!

终于盼到了育心经典,我可开心了!育心经典有《易经》、《孝经》、《诗经》《弟子规》、《难经》、《老子》……一整套国学蒙学经典!书和音频光盘摆放了满满一柜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读经有讲究的,要采用137累积法,每天读三样,连续读七天,循序渐进,每本都有跟读音频配套,每个音频的时间差不多是十分钟,所以读经对我以后的学习和作业没有太多的冲突。

从7月23日开始,我和妈妈就正式读经了,第一轮读的是:《易经》、《孝经》、《弟子规》,三个星期持续下来,只有《易经》还没读完。《孝经》、《弟子规》已经读得朗朗上口了,今天我就来说说读《孝经》的感悟吧。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传说是孔子自做,但南宋时期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录》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与秦汉之际,自西汉之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全文共分18章。

读了《孝经》我得公开一个秘密,那就是以往在冬季我的腿上会出现一些红色的斑斑点点(现在没有了),医生说是皮肤干燥所致。可是,这被班里同学发现后说我有一个个“红爸爸”、“绿爸爸”……我为此很苦恼,为什么你们要说我,我真心不喜欢我这身皮肤,人家的皮肤:雪白雪白、光滑、没有红疤……但是,正如古人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人的四肢皮肤毛发,都是父母赐予的,不敢予以伤害、损毁!我的皮肤虽然不好但它们是父母赐予的,我们应该珍惜,以回报父母,每个人的皮肤都有优点与缺点!况且每年秋冬季节妈妈每天早晚都用润肤乳给我按摩,现在我腿上也没有红疤了,我更热爱自己的皮肤了。

在《孝经》有那么一句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多,其中没有比不孝更大的罪过了。我仔细想了一下,父母辛苦把你养大你却因为父母唠叨而对他们不孝不应该!记得《儿童文学》里有一篇母亲为了儿子,没日没夜的劳作,而儿子呢用母亲辛苦挣来的钱去网吧,当被母亲发现对他狠狠说了一通,儿子竟然记恨母亲,在那一晚把母亲杀了!不孝!不孝!大逆不道!不孝果然是最最大的犯罪行为,自己的母亲就因为说了他几句,儿子竟会如此对待自己的母亲,这种事例有好多,但是这种事情也最最最可耻!

《孝经》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有孝的人不光光只爱自己的亲人,对所有人都会视作亲人,我长大了可得擦亮眼睛,绝不和没有孝心的人做朋友。

瞧,《孝经》是多么有用!竟让我明白了孝是人最大的意念!它是我读经里程的良好开端,我要从古代圣贤那里汲取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更强大、更“富有”,我的五年读经挑战信念变得更加坚定了!

《孝经》读后感

这个暑假里,我去了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应当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教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孝经》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相关范文推荐
  • 05-17 客服中心个人工作计划(实用22篇)
    工作计划书也是一种管理工作进程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作按计划进行。本文整理了一些编写工作计划书时的常见困惑和疑惑,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疑问
  • 05-17 社会实践补课心得体会(实用15篇)
    社会实践是一种锻炼我们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好方法。接下来是小编为各位同学们整理的社会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今年寒假,为了磨练
  • 05-17 人力资源专员面试自我介绍(精选15篇)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它涉及到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人力资源总结的实用技巧和方法,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各位面试官您们好!
  • 05-17 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中(汇总22篇)
    编写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习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的要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初中教案中的应用范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授课时间:20xx年3月1
  • 05-17 交通安全知识演讲稿(实用22篇)
    通过安全演讲稿的撰写,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安全问题,并加以解决和预防。看一看这篇经典的安全演讲稿范文,去认识并分享我们每个人在安全方面的责任。敬爱的老师:你们好
  • 05-17 新入职自我介绍简单大方(精选16篇)
    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自我介绍是我们展示自我个性与特长、吸引他人关注的重要工具。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他们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撰写自己的自我介绍。
  • 05-17 贫困学生募捐倡议书(专业12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参考文献,通过其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可以从范文范本中学习到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展开论述、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
  • 05-17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无效情形(优质18篇)
    承包合同的签署需要双方仔细阅读并确保理解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以免发生误解或纠纷。如果您对以下范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甲方: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甲方
  • 05-17 车位租赁合同协议书(通用24篇)
    租赁合同的违约行为可能会导致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如果您对租赁合同的撰写有任何疑问,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或咨询专业人士来获取帮助。甲方:乙方:乙方在充分理解、认
  • 05-17 个人代持股协议书(实用17篇)
    合同协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双方需达成一致并遵守相关程序。下面是一些合同协议的模板,供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