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8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8篇)

时间:2024-03-11 01:58:02 作者:BW笔侠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科标准,提前安排学习步骤和教学任务的一份计划。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参考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溶剂溶解情况。

碘水碘难溶于水。

碘汽油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

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分类、存在形式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重点叙述了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结合前面水、溶液以及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认识更趋完整和深入。首先课本中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硒、碘、氟等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营养补剂是有害的。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介绍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地关系。

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必需元素的最佳摄入量,并引导学生讨论本课题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入到学习中来。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2分钟。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o2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燃烧完瓶中的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

2、空气的成分: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co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硫铝箔碳铁丝磷)。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撤: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化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1.吃透课本。

要想学好一门科目最的根本就是要以课本为主线,把书本知识都吃透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把重点知识标红,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目的有重点的听课。

2.上课认真听讲。

老师在上课时会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帮助我们理解课本的内容,听讲的时候除了要集中精力外一定要积极思考,随时准备向老师提问,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解决。

3.准备错题本。

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候准备一个“错题本”,用以记住自己在练习、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记下正确的解题方法。

4.重视实验。

化学是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同学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记熟悉,弄清楚。

5.掌握记忆方法和口诀。

化学的知识很多,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口诀,比如化合价口诀、化学方程式配平口诀、元素的符号口诀等等,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记忆化学知识点。

学习化学要注意什么。

1.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很关键。在孩子的初中化学学习中,兴趣对他们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其根本内驱力的源泉所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初三的同学们,可以从搜集有趣的化学幽默、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一些化学实验,甚至可以自己尝试在家里做一些既具有趣味性,又安全简易的小实验,来培养自己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2.牢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所以,牢记化学方程式可以让你在化学考试中提高成绩。

3.将知识进行汇总。

化学是一门更强调循环记忆和理解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阶段性总结,例如一个月、两个月等,更或者是按照章节进行总结。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总结是需要以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总结的,只有根据属于孩子的总结产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4.联系实际。

化学课程中有很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跟物理类似,很多化学知识对于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提高生活的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例如:饮食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及其含量和作用,就需要你多多观察生活中的食品包装,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阅读和研究-----钢铁生锈、食盐成分等等。

九年级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做到如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说明文的枯燥,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学时以读为主,将读书的权利交给学生,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上,鼓励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讨论,弄清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试着编写小标题,拟定详细的提纲,使学生学习掌握读书的一种方法,为今后学生自能读书打下了基础。

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注意向学生渗透一些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潇洒“走”一回——《水就是生命》教学反思。

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创新选拔赛(课堂教学)已经四天了,总想为这次参赛写点什么,事情一忙,就耽搁了,利用几分钟还是提笔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水就是生命》。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说明文一般趣味性较低,如何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练、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呢?准备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积累好词佳句。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4.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节约水的教育。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三个环节的读,第一环节让学生初读,读通读准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环节让学生精读课文,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感悟水的重要性。第三环节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实际谈学习收获。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等,希望能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不会显得枯燥并且学有所得。

预设总是美丽的、理想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会发现很多问题,留下不少遗憾,也更进一步引导着自己不断地进行反思。

1、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不熟悉,造成有些环节出现“分枝”。

2、教师本身对于教材不够熟悉,备课不够充分,造成教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时,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成了本节课最大的败笔。

3、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不够,使得学生不能潜心读书,静心思考,课堂显得较沉闷。

4、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较弱,尤其对于说明文的教学还有待博采众长,不断地学习、提升。

一堂课下来,虽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是我觉得它们都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因为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要准备课、思考课、分析课、反思课,这过程中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相信下次我再教学说明文以及设计其他课时,我不会感到如此吃力。

总之,上课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头看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就当是潇洒“走”一回。因为它让我以旁观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发扬优点,“消灭”缺憾。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

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综合启发式。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药品:食盐、硝酸钾、氢氧化钙。

其它:火柴、水。

附1:课堂练习一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附2:课堂练习二

3.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附3:课堂练习三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在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附4:课堂练习答案(略)

附5:投影片设计

附6:随堂检测

1.

__

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__

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

a.非常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元素。(课标24页)。

(2)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课标24页)。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课标24页)。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课标24页)。

(5)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课标24页)。

2、学情分析。

第三单元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对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化学元素也不是很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通过学习元素,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系统研究。

学生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元素等抽象的概念需要慢慢体会,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对符号的记忆。

3、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

1课时。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进行思考,分组进行讨论,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时着重从以下3方面进行:

1、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指出其中相同的元素。列举出几种常见的碳原子,分析这几种碳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具有共同质子数的原子即为元素。(针对目标1)。

2、展示一些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让学生找出其中表示成分的符号,引导学生认知元素符号的书写和用途。(针对目标2)。

3、仔细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想一想元素名称在造字上有什么规律吧?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对元素进行简单的分类。(针对目标3)。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今天已经发现了3000多万种物质,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的吗?现在已知这些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那什么是元素呢?学完本课,我想你可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入课题,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元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59页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熟知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3、通过观察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学好初中化学的小窍门有哪些。

1.要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

打个比方: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3.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走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有想其他问题或其他事情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知道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即使是听不懂,也不要因为生气而自暴自弃。

4.记。

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

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化学推断题常用解法。

1、顺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实验的某一现象为突破口,确定一种物质,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2、逆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最终结论为思考起点,根据题意倒着层层推理,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3、顺逆转化法:以中间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根据题中信息,逐步向两边推断出各物质。

4、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筹整理。

5、剥离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

九年级化学《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我谈一下设计课件的思路,首先,考虑到本课时与环境保护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选用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意识和兴趣,而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也可以作为一个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点,世界各地和中国以及学校所处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学生的一个看点,学生的参与是本课时成败的关键,但也面临一个问题,材料要怎样组织才能使课堂活跃而不乱,怎样引导学生从热热闹闹的表象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畅所欲言的轻松回到踏踏实实的考点?因此利用好教材就是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综上所述,在以上运用多媒体的化学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和教材的编排和知识内在联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采用了两个循环,三次翻书,既使用多媒体,又把知识落实在书本,并兼顾考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乐。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但一直围绕课堂,最后的考点小结中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无论从效果的维度,还是效率的维度,都达到了我的预期。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水的污染问题和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相关范文推荐
  • 03-11 软件服务合同纠纷(通用22篇)
    服务月的举办可以增加员工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以下是一些关于服务月的研究和调查报告,希望能为大家了解和参与服务月提供参考。
  • 03-11 入警军训心得体会(热门16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军训期间所感悟和收获的总结和归纳。下面是一些同学在军训期间写下的真实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作为一名参加入警军训的新兵,这
  • 03-11 派出所公务员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通用14篇)
    在个人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失误和改进的空间。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 03-11 招商银行工作证明盖章大全(19篇)
    银行通过支付系统和电子银行等技术手段,提供了快捷、安全的金融交易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银行业务与金融科技结合的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 03-11 学校安全工作日志记录表大全(18篇)
    在学校中,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品德,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是一些学校中的常见困惑和解决办法,希望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午后,时光缱绻。道边
  • 03-11 军训文艺汇演主持词串词(优秀20篇)
    主持词的结束语要简洁有力,可以鼓励听众反思和总结,传递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
  • 03-11 银行守底线心得体会范文(18篇)
    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锻炼我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近年来,银行业务的发展
  • 03-11 军工质量培训心得体会(热门21篇)
    在书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这些培训心得范文可以作为自己写作的参考和借鉴,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
  • 03-11 夫妻之间的借条大全(15篇)
    借款合同是规范借贷双方行为,保障借贷双方合法权益的必要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借款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一下。为了跟自己的老公过上甜蜜的小日子,为了能够跟老公
  • 03-11 简单工作证明开(优质12篇)
    范文范本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通过阅读不同领域和题材的范文,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观点。在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