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9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心得体会(通用19篇)

时间:2024-02-19 20:39:02 作者:GZ才子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希望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观点和思路。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个人。

心得体会。

范文,供你参考!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伟卓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伟卓来自淳朴而闭塞的嫩江县,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xx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252次大小: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规范的、专业的丧葬礼仪形式来告别死者,表达了生者对逝去人的尊重与敬仰,提高了死者的尊严,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老师反反复复强调“殡葬无小事”。所以有形、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员工和业主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业主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赢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殡葬服务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业。特殊在,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惟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对象是死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它是“双重”服务,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们的殡葬服务礼仪就更复杂化。

殡葬礼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殡葬改革及殡葬服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殡葬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殡葬礼仪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也在教化着人们学会忠、孝、敬。要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这才是殡葬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每一位殡葬服务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将特殊的服务融入每一个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将殡葬礼仪落实到殡仪服务员的每一具体行动上。忠于事业、做到“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以前,在服务班总觉得自己很迷茫,因为不像其他班一样,防腐整容,设备班就有一个可以固定的方向,再怎么不行他们还是有一项可以拿出手的一技之长。而我们服务班学习的范围我自我感觉就比较广泛了,有司仪、礼仪、挽联写作、策划、业务洽谈等等,重点还是不知道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但是,从进大二以后,接触到这些必学的课程就开始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方向,就这学期来说,我最大的目标就是以后做一名优秀的司仪和业务洽谈人员,不管怎样先朝着这些目标慢慢努力,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希望以后能在郭老师的课程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感谢郭老师这么久以来对我们的付出及帮助。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伟卓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伟卓来自淳朴而闭塞的嫩江县,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我县从20xx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殡葬火化政策,经过县委、政府的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可以说城区社区的居民已经了解了相关的政策。从日常工作管理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社区从3月1日起至发稿时间,累计死亡6人,根据6人的火化情况,发现在殡葬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死者生前有单位的,其死亡报表是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所处的社区填报还是由其生前所居住的社区填报。笔者所处社区出现了这种情况,气象局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后住在东城,笔者因社区事务关系到气象局办事,偶然听见其单位同事说其已死亡,单位同事都已去挽吊。笔者因分管社区殡改工作,马上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向县殡仪馆领导进行汇报,领导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我社区填写死亡报表。笔者虽然按照要求填写了报表,但认为,“属地管理原则”应该理解为居住地社区,而不是单纯的单位所在地社区。因为死者居住地社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死者的情况,然后去做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而单位所在地社区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等到知道了去做工作,黄花菜都凉了。这需要主管单位做出界定。

二、现在有些农村社区为了搞好社区的殡改工作,出现死亡情况后,委曲求全,负担死者的火化费用,增加了社区自身的负担。解决方法:确系低保户、五保户的可以按照政策给予部分减免或全免;确系家庭困难的户,由社区出具证明给予部分减免。县民政局应该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来配合我县的殡改工作地开展,间接地减少社区的压力。

三、德源公司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笔者社区茶厂小区死者家属要求殡仪馆车辆早上8点来车运送遗体去火化,但是因为德源公司的火化传运带出现问题,需人工托运。其他社区的死者家属因此事阻拦德源公司的火化工作,双方产生矛盾。待解决问题时,我社区死者遗体在茶厂小区灵堂摆放已到9点多种,幸亏我社区及时介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稳定了死者家属的情绪,否则又会出现一起大的殡改工作纠纷问题。解决办法:德源公司应加快建设力度,启用第二台火化设备,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器的日常维修。避免此事的再次发生。

四、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和城郊社区的城郊结合部,要加强殡改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五、尽快出台符合我县殡改工作关于弱势群体减免费用的政策,尤其是对失地、少地、无地的居民(村民)和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家庭做出相应的减免政策,以推动殡改工作地开展。

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是一件涉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从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政策执行方面看,违反政策的事例也只是少数,多数群众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这项政策,说明我们还是有群众基础的,起步也很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经迈开了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第一步,就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执行殡葬改革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来完成这项工作,达到我们殡改工作地最终目标。

有不当处,请同志们雅正。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高等教育改革的性质是由高等教育形势任务的变化所决定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由规模扩张、数量供给为主步入以提高质量和发展水平为主的新阶段,是由“以量谋大”战略到“以质图强”战略的转变。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由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转变为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是“大而不强”,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因此,如何解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由以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提高质量涉及各个方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能依靠某项改革单方面推进与完成。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复杂而全面的,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系统持续地推进。发展任务的转变带来了改革特征的变化、改革任务的转型。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现在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改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仍然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

一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要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存在“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平等的学术争鸣。要拓宽选人视野,完善遴选制度,全面推行公开招聘,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鼓励高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拥有校外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同时,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增强用人活力。

三要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育”的重点是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知识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引”的关键是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世界招聘一流教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教学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缺少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学术探究的热情,一些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加快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育人。对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知识面更宽,就业面更广。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探索产学研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要加强校际交流,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让学生分享各校的学科优势,接触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熏陶成长。

二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有的高校仍然延续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课程多但挑战性不足,有的高校课堂越来越大,公共课动辄几百人,互动讨论难度比较大。要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激发和鼓励。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还要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力度,把最有特色、最有水平的课程开放共享。

三要创新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学习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不少学生仍然把分数、文凭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本科是大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世界一流大学无不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健全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教学,工作评价突出教学,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教学。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本科阶段要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好准备。要发挥好“本科教学工程”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辐射作用,调动所有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形成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

现代大学的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落实好提高质量的战略任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一要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要把握好“四个协同”。一是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骨干和技术创新生力军,一方面要瞄准基础前沿,取得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为落实主题主线作出新贡献。二是科研创新主体之间必须协同。高校内部要优化学科结构、推进跨学科交叉,这是产生新理论和新发现的重要突破口。要推动院系、专业、学科的开放,改变“一个教授+几个研究生”的封闭科研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手段的集成。高校对外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三是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推进科教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四是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重点是打破壁垒,理顺关系,构建成果共享的利益链,完善知识产权、期权、税收等政策,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创业,把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

二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实践比较少,亟需在大学阶段补上这一课。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很高,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中都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志愿者。但目前实践育人机制仍有待健全,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社会配合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通过社会服务锻炼成长的机会和渠道不多。高校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大力开展课外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确保学生参与有质量、有内容的社会实践。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财政支持、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形成支撑社会实践的网络。基层最需要知识和技术,应当成为高校社会服务和实践育人的主战场,要鼓励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科技服务,扶助困难群体,拓展志愿活动,接地气、知实践、动真情,增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会服务实践中起作用、长才干、做奉献。我国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参与构建覆盖城乡的知识学习和职业培训体系,探索与企业和政府联合培训的模式,促进区域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

三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参与文化强国建设。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但目前一些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还没有彰显,以文化人的理念还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按照党的xx届六中全会要求,发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记录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创作更多体现盛世风采的精品佳作,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学生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不断以丰富扎实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使理论工作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展示旺盛活力。积极参与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目前一些高校文史哲专业成了“冷门”,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集聚人才,稳定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要加快运用到教学中去,培养出理想坚定、品格崇高、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杰出人才。高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会开放,组织好“高校名师大阅读:252次大小:48kb(共10页)。

讲堂”、“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教育资源普及和共享,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xx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要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要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五)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很多中外名校,每一幢建筑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一草一木都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但也有的大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却感觉缺少文化的滋养。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办学中积淀而成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外化为学风教风校风,要作为提升质量的重要任务,使文化底蕴更加丰厚,精神品质更加卓越,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一要牢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要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合办学传统和办学思想,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注重创新、奉献社会的精神,形成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激励和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二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高校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积淀对人一生的影响持久而深入。要重视校训校歌、主题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健康活跃的文体活动,形成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示范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网络传播,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也成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三要切实加强学术诚信和学风建设。当前高校学术风气主流积极向上,但也存在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现象,需要从文化和制度层面入手,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培养良好的学术传统。要将诚信教育列入课程内容,纳入教师职业培训,为提升科学道德水准打牢基础。同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对科研不端行为出重拳、零容忍,使高校真正成为学术的神圣殿堂、诚信的社会高地。

改革创新、加强领导,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克服不敢改、不愿改、不会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突出重点,攻坚克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迈出更大步伐。

(一)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学不在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关键要有特色。每一类型、每一地区的大学都有其发展空间,都能够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办出高水平。目前,高校的同质化现象没有根本解决,重要原因在于分类不清、定位不准、缺乏特点。

一要加强分类管理。分类管理重在形成特色导向,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办法。全国要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省级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索。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确定办学定位。

二要建设优势学科。学科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要将其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与产业发展、社会就业需求、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相衔接,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做强做大优势学科,打造支撑质量提升的学科品牌。要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把高校布局结构、发展绩效作为资源配置、专业及招生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法规、政策、拨款、评估等方式引导特色发展。目前,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和师范、艺术、体育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优势,要进一步突出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不断提高水平。

三要支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特色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下力气解决办学定位问题,避免盲目追求升格。要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省部共建力度,加强对口支援,支持地方高校加快提升办学水平。加强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为产业升级培养高水平后备军。

四要强化质量评价。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公信力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本科各专业要制定好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要明确基本要求,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各高校要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完善中国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还应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专业国际评估。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是规模庞大的社会组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理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思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

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决不能动摇。要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把握好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角色定位,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要切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扩大自主权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高校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具备用好自主权的条件、能力和品格,这就要求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同时,要健全放权之后的评估和外部监督机制。

三要加快章程建设,推进高校依法、民主管理。各高校要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四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总结推广高校组建理事会或董事会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所大学的开放程度如何,深刻影响着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重要趋势。建设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站在全球大舞台上谋划未来,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新的增长点,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一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积极进展,要坚持立足国情、高端引领,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和课程要选准选好,加大引进力度。

二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聘任外籍教师,这是一种学术互补,也是一种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师引进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牵引,引进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有条件的各高校可结合实际完善管理,相应地增加外语授课和外籍教师比例。

三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去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首次突破29万,来华留学生总数和我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都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要实施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同时,选派一流学生到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师从一流导师,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把人文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人文交流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领域。我国已经构建了中美、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刚刚启动中英、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效应。高校要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发挥优势,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要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探索海外志愿服务机制,使学生通过到海外学习和实习,提升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成为中外友好的民间使者。要提高国际汉语教育质量,与外国高校合作办好孔子学院,使之成为综合性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近一段时刻,一向在参与市殡仪馆组织的殡葬礼仪服务的培训学习,说起来,殡葬服务工作中,女性员工确实少见,难怪公公婆婆说,这丫头胆子真不小,而我即将投入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其实,我知道,殡葬工作并不简单,要求很高,是一项需要认真严肃对待的神圣工作。透过学习培训,我对殡葬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明白,认识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先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首先,殡葬工作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所谓的服务,就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作为一名殡葬服务工作者,首先要明白殡葬服务的工作理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貌古国,每个不一样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俗不尽相同,经过几千年漫长的积淀和发展,构成了一整套复杂的丧葬礼俗,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礼貌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殡葬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它能够从一个侧面揭示不一样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和不一样阶层人物的追求及向往。由此可见,殡葬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视。对殡葬工作的服务对象,即丧户,要反复强调其重要性。服务既然是一种让客户感到满意的行为,那么确保优质的礼仪服务是长久成功的基础。殡葬服务人员应始终恪守人道主义精神,视亡者如同类,视丧户如亲属,承认死者的尊严,以虔诚的态度为死者服务。从这一角度来看,殡葬服务更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的震撼力。因此,殡葬服务人员需要有更强的素质和服务意识,用“心”服务。

其次,殡葬工作的中心即是礼仪。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殡葬礼仪应遵从简洁、平整、实用、真诚、高效、适度的原则,而在和谐社会指导下的殡葬礼仪又具有规范性和技巧性的特点。礼仪作为殡葬工作的核心,其作用不可小视。首先是促进了沟通,促进人们相互尊重,充分的尊重逝者,这也是殡葬工作的基础。再就是倡导、教育人们遵守道德习俗。礼仪以一种道德习俗的方式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教育作用。生老病死是在所难免的,如何让逝者安息就成为务必要解决的问题,殡葬礼仪,让逝者以一种体面的,尊重习俗的方式得到安息。这也是殡葬工作存在的好处。

再次,真正做好殡葬服务工作,就应落实到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具体就应做到如下几点:

1。发奋做到服务的周到细致。在收殓、整容化妆、防腐冷藏、殡仪悼念、火化、公墓或骨灰寄存乃至丧宴等一系列服务环节上,都始终持续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发奋做到零失误,从丧户的角度出发,为丧户带给人性化的服务,并尽力服务工作向前后作必须的扩展,对家属予以安慰,心理辅导和丧事的善后服务。一切以丧户为中心,以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基本服务精神,实施全方位的服务。

2。发奋做到服务的规范标准。殡葬服务的一言一行都有规可依,工作中必须做到得体入时,在仪态、行为及语言上做到服务的规范化,有效地避免因服务行为随意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和事故的发生,让丧户产生信赖感和尊敬感。

3。用温情暖化心灵。殡葬活动中,怀念、悲痛是丧户情感释怀的自然体现,殡葬服务工作者应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充分地善待,、尊重逝者,以体现对生命及人性的尊严,以尊重、同情的心态、体态和语言服务于丧户,用温情暖化心灵。对丧户要态度亲切、语言温和、解说耐心、服务周到,对丧户的要求尽力予以满足。不能对丧户的要求置之不理,更不能以不一样的态度来对待身份地位不一样的丧户,做到一视同仁。

4。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增长业务知识。殡葬工作具有复杂的社会性,涉及传统风俗、社会心理和道德法律关联,是人文感性与科学理性紧密结合的一项神圣而严肃的工作。这就要求服务人员注意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在调性相对单一的工作氛围中持续心态的正能量和工作的用心性。

说到生死,医护工作迎接每一个新生,殡葬服务工作让逝者的亡魂得到安息,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无论是来到或是离开人间。殡葬工作中,殡葬服务人员可能每一天都面临着他人的生死别离,对生命的好处应有更深刻的明白和认识,这种明白就应促使我们更加关爱生命,并增强工作的职责感和神圣感。因此说,殡葬工作是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工作,能投身于神圣的殡葬服务工作,我很骄傲和自豪。

通过规范的、专业的丧葬礼仪形式来告别死者,表达了生者对逝去人的尊重与敬仰,提高了死者的尊严,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老师反反复复强调“殡葬无小事”。所以有形、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员工和业主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业主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赢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殡葬服务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业。特殊在,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惟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对象是死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它是“双重”服务,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们的殡葬服务礼仪就更复杂化。

殡葬礼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殡葬改革及殡葬服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殡葬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殡葬礼仪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也在教化着人们学会忠、孝、敬。要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这才是殡葬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每一位殡葬服务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将特殊的服务融入每一个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将殡葬礼仪落实到殡仪服务员的每一具体行动上。忠于事业、做到“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以前,在服务班总觉得自己很迷茫,因为不像其他班一样,防腐整容,设备班就有一个可以固定的方向,再怎么不行他们还是有一项可以拿出手的一技之长。而我们服务班学习的范围我自我感觉就比较广泛了,有司仪、礼仪、挽联写作、策划、业务洽谈等等,重点还是不知道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但是,从进大二以后,接触到这些必学的课程就开始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方向,就这学期来说,我最大的目标就是以后做一名优秀的司仪和业务洽谈人员,不管怎样先朝着这些目标慢慢努力,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希望以后能在郭老师的课程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感谢郭老师这么久以来对我们的付出及帮助。

我县从20xx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殡葬火化政策,经过县委、政府的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可以说城区社区的居民已经了解了相关的政策。从日常工作管理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社区从3月1日起至发稿时间,累计死亡6人,根据6人的火化情况,发现在殡葬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死者生前有单位的,其死亡报表是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所处的社区填报还是由其生前所居住的社区填报。笔者所处社区出现了这种情况,气象局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后住在东城,笔者因社区事务关系到气象局办事,偶然听见其单位同事说其已死亡,单位同事都已去挽吊。笔者因分管社区殡改工作,马上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向县殡仪馆领导进行汇报,领导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我社区填写死亡报表。笔者虽然按照要求填写了报表,但认为,“属地管理原则”应该理解为居住地社区,而不是单纯的单位所在地社区。因为死者居住地社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死者的情况,然后去做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而单位所在地社区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等到知道了去做工作,黄花菜都凉了。这需要主管单位做出界定。

二、现在有些农村社区为了搞好社区的殡改工作,出现死亡情况后,委曲求全,负担死者的火化费用,增加了社区自身的负担。解决方法:确系低保户、五保户的可以按照政策给予部分减免或全免;确系家庭困难的户,由社区出具证明给予部分减免。县民政局应该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来配合我县的殡改工作地开展,间接地减少社区的压力。

三、德源公司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笔者社区茶厂小区死者家属要求殡仪馆车辆早上8点来车运送遗体去火化,但是因为德源公司的火化传运带出现问题,需人工托运。其他社区的死者家属因此事阻拦德源公司的火化工作,双方产生矛盾。待解决问题时,我社区死者遗体在茶厂小区灵堂摆放已到9点多种,幸亏我社区及时介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稳定了死者家属的情绪,否则又会出现一起大的殡改工作纠纷问题。解决办法:德源公司应加快建设力度,启用第二台火化设备,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器的日常维修。避免此事的再次发生。

四、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和城郊社区的城郊结合部,要加强殡改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五、尽快出台符合我县殡改工作关于弱势群体减免费用的政策,尤其是对失地、少地、无地的居民(村民)和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家庭做出相应的减免政策,以推动殡改工作地开展。

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是一件涉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从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政策执行方面看,违反政策的事例也只是少数,多数群众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这项政策,说明我们还是有群众基础的,起步也很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已经迈开了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第一步,就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执行殡葬改革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来完成这项工作,达到我们殡改工作地最终目标。

有不当处,请同志们雅正。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了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封丽霞教授讲授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课程,很受启发。她从三个方面讲授了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要怎样做。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第一个阶段,即二二年到二三五年,要求“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即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两个阶段目标,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加快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遵循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全面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宗旨;必须以改革与法治为主线;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重点内容;必须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本要素;必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法律体系与法治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了法治意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新的使命。作为水利行业的党员干部要努力增强法治意识和遵守制度规矩,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单位和部门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办事,这样才能风清气正,为身边人树立守法守规的榜样。还要善于运用法律来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力和自由,勇于同一切破坏法律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法律威严。这是依法治国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依法治国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志。

(撰稿:水利部灌排中心张丽平)。

改革深化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改革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在这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实践与探索,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的观察和思考中,改革深化教育不仅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更新,更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遇。下文将从开放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兴趣导向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改革深化教育使得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知识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教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随着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则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开放式教育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改革深化教育倡导启发式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点为中心,灌输学生大量的知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改革深化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三,改革深化教育提倡兴趣导向教育。在过去,学生的兴趣往往被忽视或限制。教育系统追求的是学科成绩和升学率,而学生个人的兴趣则被忽略。然而,改革深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成才。他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向,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兴趣导向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改革深化教育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只被量化为个别科目的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潜力。然而,改革深化教育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交往以及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多元潜能,弥补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最后,改革深化教育需要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待遇不公等问题较为突出。改革深化教育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投放,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分配,提升了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声誉。这样的改革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也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改革深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教学模式的更新、学生兴趣的发展、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推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xx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xx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将新理论、新思维、新与实践活动紧密相结合,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的作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新知识,通过灵活有趣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上知识是丰富多彩的,高尖科学技术,在网上随处可见,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知识太缺乏,我们要努力去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在信息时代中,网上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在网络上学习是没有时间、空间、权力等等条件所限制,它将世界每个角落的距离拉近,为学习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内容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将原理中的重点、难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实践中自己结合理论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从中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使自己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取得较大收获。

学习不单学习了书本上基本知识,还体现了团队精神,自己已从事工作,从工作中我也有所认识,一个企业发展是否良好,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和生存发展,与整个公司人员的团队精神是相关的,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所以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体现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的班级进行分组开展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师生间进教与学交流、同学之间的互习,使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的改变,在最初时,感到不太适应,总是觉得有缺陷,但当通过自己学习掌握一定知识时,感到非常高兴,渐渐地适应过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原本是自己讲解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将答案做成电子,在老师起引导下,学生替老师讲解。老师为学生搭一个学习舞台,为学生提供学习创新机会。同时老师的教案在网页上可以下载,适合成人教育,避免因工作忙而缺课。同学在学习时遇到难题时,可以将难题发到老师的网站上,通过网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班级、小组、个人在网上均建立网页,通过网页将多个单元连成一体,将他们的作业和信息放在网页,老师和学生通过网页进行教与学,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网上教学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在将来的国民教育中将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提高,标准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教学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未来的教学模式中是最受被教育者欢迎的教育模式。网上教学改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向开方性教学模式发展,教学重心由老师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在信息时代中,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知识跨越时空限制。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地选择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学生。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课程中,我学不但学到了网络操作的知识,如email的创建、网页空间的申请等等,而且在实践中学到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及提高了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网过程中,了解不少的高尖科技和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和理论知识不单局限于课本,在网上的资源无比丰富。

通过网络教学,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适合成人教育模式,学生都已参加工作,有时候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时,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解决缺课的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在几个月的学习中,在网上学习很多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设计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这次教学中收获不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今天,我认真听了教育局领导《改进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讲座,深有感触。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方针。教育理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要提高认识,下大的决心,花大的力气,勤奋学心,务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就一定能够成为人民满意的教师。

首先要静心思考,认真研究。思考什么?思考怎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脱离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不再仅仅以教书本知识为主,而是自觉融入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之中,将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组织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研究什么?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循循诱导。

其次要提高使命感,加强责任感。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一个教师,也只有拥有这份“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气宇轩昂,昂首挺胸。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但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和困难。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加快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全民普及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体验,我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带来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一、破除教育观念的陈旧思想。

“高考至上”,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心理认知,造成的社会压力和焦虑,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全面深化改革教育,不仅抛开了单纯制度的束缚,更改变了教育评价的标准,将实际能力的提升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倡导素质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新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正在推动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更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加强教师的教育专业性。

无论是教育思想、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合理分配和流动,使教育行业的专业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此,全面深化改革引入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创新高素质教师的选拔和评价机制,重视课堂授课技能,以补充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把优秀的教师培养出来,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打破教育政策的地域性限制。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地域性的限制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始终存在,这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全面深化改革教育,重视实施教育公平的政策法规,打破地域的限制,努力缩小区域间教育公平的差距。改革还推进了各阶段教育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全社会要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的概念。

四、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的进程中,数字技术被广泛地应用,教育信息化的追求始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信息化手段,知识向学生灵活、输送的效率显著提高,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五、构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教育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完善教育领域的法规机制,依法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中国的国情特点,还必须吸收先进外部教育理念和科技成果融入到国内的教育实践中,从而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必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使命,我们应该努力在这个使命上迈出更大、更长的步伐。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无疑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件大好事儿,它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建立了更加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个事业中,加倍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心得体会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经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教师要实现由“主角”向“配角”的转变,必须具备三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创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学生动手学习的权力,要选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理念,即建立科学、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要从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者并重转变,教师在职教学的第一线,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果在实践的层面上不断研究教材、总结教法,再不断学习和借签他人优点,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获;二要由生物课程的传授者向实施与开发者并重转变,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广大的教师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这就需要有二次开发课程的能力。要具备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开发新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能力;三要从单一的教育者向教育与学习者并重转变,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执行者向生物课堂教学的创造者转变,教案是一份蓝图,它是上课的前题,过分地一成不变的依赖教案,将会束缚自己的教学行为,必须创造性地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五要从师道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转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差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伤害其自尊心。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潜意识存在通过学习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发挥出来。特别是经过新课改这场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洗脑风暴”,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优良个性品质,这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观。

首先课堂教学是思维教学,一个思辨的、有思想的课堂,必须突出一个“静”字,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该静则静,不能只强调活跃,一刀切。每个学生思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把每个人的思考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明辨、争论,互相取长补短。这时课堂活跃起来热烈起来。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动静结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教有思想的东西,学生从你的思想的知识中去感受思想,学会思想。

课堂教学还是生活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发展、自由探索知识和教师智慧展现的教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知识反馈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创造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唤起一种深深的感悟。

教育深化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教育深化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我参加了一次教育深化改革培训课程,受益匪浅。本文将围绕着这次培训,从认识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参加培训前的认识。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培养他们的应试能力,无法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而且,我还存在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局限,比如重视死记硬背,缺乏启发学生思考的激烈。这些认识和问题都限制了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第三段:培训的启发及问题认识。

通过培训,我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传统模式下注重的是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传统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过于依赖讲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四段:问题解决。

培训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帮助我更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我引入了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我还积极尝试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制学习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体会和收获。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对教育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发现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其次,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总结:

参加教育深化改革培训意识到自身在教育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实践证明,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改革的方向,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助力他们成为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训练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念。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化:各地间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训练后在当地参与升学考试的政策,“流淌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讨论生训练深化改革,将推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讨论生分类考试;”学校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剧烈、制约训练事业科学进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动身,深化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训练改革扎实稳步推动。

人才培育模式是训练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审慎、科学地推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将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高校,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疆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高校,正是得益于“面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方案'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高校梦。将更多优质高等训练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讨论生招生改革、通识训练与创业训练、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热词'。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连接贯穿的高技能人才培育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动各级各类训练体系的连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训练阶段还是高等训练阶段,无论是职业训练还是一般训练,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育朝向“共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渐渐搭建。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训练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训练资源配置,提高训练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6月,《关于推动中学校训练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看法》出台,通过品德进展水平、学业进展水平、身心进展水平、爱好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同学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养训练和为同学“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分散、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训练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拥有一支素养过硬的老师队伍是训练事业进展进步的根本,老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训练事业的成败。

训练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老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老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老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育一支素养过硬的老师队伍成为训练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训练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看法》和《义务训练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亮,”一票拒绝'措施严峻,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老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状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老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头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老师培育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育'模式,学校和幼儿园老师实行全科综合培育;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学校老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老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老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举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日,中国训练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状况、新问题、新冲突,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究。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教育法》使我感受到新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因为它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利国利民。

首先,新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义务教育的特征与性质。明确了: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从这点看来,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的法律原则,必将惠及全国的广大适龄儿童、少年。特别在农村,蕴含着大量的人才,还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从法律的角度给他们一个平等就学的机会,作为乡镇中学的我们也将是的受益者。我想这些内容也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其次,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教育均衡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都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再次,,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这一规定将目前中学教师职务系列和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了起来,将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修订案还明确了诸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等规定,对保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都会有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新法规定了学生家长在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或者在家里自我教学、送个人私塾等,都属于违法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最该学习法律的不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是学校、学生和家长。只有我们都了解了义务教育法,具有了相应的意识,才可能形成更严密,更有效的监督体系,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深化教育改革是对教育工作高瞻远瞩的一种部署,也是实现教育进步和思想进步的关键因素,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

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

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xx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xx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xx大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我校根据上级安排组织学习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政治思想认识方面。

通过学习领会了精神,在“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通过认真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会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党的xx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实现中国梦之教育梦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xx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策略,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更加坚定“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理念。我们深化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实践和探索学校的生命化六育,进一步创新实现生命化德育的机制和途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生命化课堂的构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依法办学,加强各位教师的权责,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职能,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层级管理和民主建设,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3、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份子。我们期待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我们安教乐业,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

二、业务素养方面:

1、对自己选择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学习会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学习的任务,这也坚定了我扎根于教育事业的信心。

2、认真学习教学基本常规和管理规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虽然这几年,我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通过这次深入的学习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还认识到,作为基层小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各种教学。

规章制度。

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认识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这次学习后使我明白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到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尽快的能够胜任自己本职的工作,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线,更深入更全面的教育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让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去迎接教育改革新时代的曙光吧!

深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9月23日,我局全体人员集中学习了县委十次党代会精神,开展了勇当“五个表率”、建设“五个枣强”的大讨论活动,并观看了“发飙女警”警示案例。通过学习讨论,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加强对国家、省、市新形势下,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跟着形势走,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利用,政治理论知识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的基础,只有丰富的政治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和《失业保险条例》,熟悉精通自己工作的业务知识,为群众搞好服务。时刻遵守局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无论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装在心间,只有心中有了人民,你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就不会存干好干坏都与自己无关的想法。其实我认为干工作就是认真履行自己神圣职责,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特别在劳动部门工作就应把群众随时装在心间,站好岗,履行好职责,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对得起自己从事的职业。

提高自己的素质,时刻认清自己的位置。劳服处工作繁琐,涉及面广泛,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打交道比较多,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来访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时刻笑脸想迎,给他们一个座位,沏一杯温暖的茶。耐心细致的`解答国家的政策法规,使群众尽量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觉得有时间或抽出一定的时间观看违法乱纪警示教育案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会起到警钟长鸣,警示教育的作用。通过观看,自己就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或甚至不会走弯路,因为案例经常会提醒自己,让自己摆清位置。

总之,提高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自身素质,才能为我局在“十二五”发展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推动着改革,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深刻体会到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关键所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过去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强调“单向传递”而忽略双向互动等。全面深化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作为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和职业敬业度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承受着沉重的教学压力,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学条件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和服务态度。这些改革措施让更多教师感受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

接着,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学生的跨国学习经历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了学校对国外教学资源的关注度,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机会。通过境外学习、国际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领域知识,增加自信心,增强国际拓展意识。

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加强了教育与科技的结合。当前,互联网和智能科技飞速发展,对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全面深化改革着重在探寻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打造具有创新性、交互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使得教育更加智能化和互动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不仅是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时,更是对未来的投资,为下一代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改革的理解,积极地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不断地深化改革,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 02-19 人生哲学的论文大全(21篇)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要坚持不懈地奔跑,在终点迎接属于自己的荣耀。随着人们对人生总结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
  • 02-19 黄牛带路心得体会(精选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日常的琐碎经历变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认识。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是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带车黄牛党已经成为了
  • 02-19 高一入团申请书标准版范文(14篇)
    入团申请书的写作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更是对团组织的自我价值认同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明晰表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入团申请书,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出色的申
  • 02-19 毕业档案留校申请书范文(21篇)
    合格的申请书不仅需求语言表达流畅,还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和合理的结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灵感。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毕
  • 02-19 五一放假安排通知书(精选19篇)
    通知的发布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以便更好地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通知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根
  • 02-19 2024年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参考(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案例,希
  • 02-19 新能源心得体会报告(实用15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一种内省的过程,更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灵感和启发。
  • 02-19 保安个人转正报告(优秀16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写作作品进行提炼和概括,帮助学习者了解写作规范和套路的学习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在学习、工作生活中,
  • 02-19 网络维护实习工作报告示例(热门18篇)
    工作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小编精选了一些经典的工作报告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在施工合同的实施过程中创造安全、高效的
  • 02-19 有效的线上培训心得总结(专业20篇)
    在培训心得中,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培训方式逐渐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