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报告>河南民俗调查报告(汇总13篇)

河南民俗调查报告(汇总13篇)

时间:2024-01-15 07:29:21 作者:书香墨河南民俗调查报告(汇总13篇)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下面是一份精心准备的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民俗调查报告

1、城市概况。

宿州是安徽的北门,与苏鲁豫3省接壤。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1999年建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区,人口600万人,面积9800平方千米。

2、区域特征。

宿州市的商圈集中在汴河中路与淮海中路以及胜利路与淮海中路的周边地带,这一带主要以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为主,零星分布有休闲场所,如茶餐厅、ktv、美容院等。就目前宿州市的商业市场来看,是有发展潜力的。

从我们的市场调查来看,宿州市的人地域观念很强,主要购物地点集中在老城区附近,也就是华夏、金贸商城与城隍庙的周边地带,此地段人流量大,人口集中,称为黄金地带。我们对此区域的主要商铺及楼盘进行了调查研究,金贸商城务必是此商区的黄金地带,里面包括有个商业步行街及小吃街,以及周边有环宇·银河绿苑等楼盘更为此地段带来了客流量。城隍庙的`周边交通方便,环境好,在此地带有水明月及纪念日等连锁饰品店,以后加上麦当劳的加盟,更加为城隍庙带来了客流量。

3、项目情况。

现在将要在汴河路与人民路以及宿蒙路的三角地带建一个大型的世贸广场,其目标地带的周边有百货店、小区及学校,而且是一个三角地带,四面环路,所以说此地带还是占有优势的。我们针对此地带的策划对周边及老城区一带进行调查,90%的人都只在老城区附近的商铺投资,10%的人有意向往外投资经营,前提是此商业中心的人流量多,经济发展的前景好。

此地带的周边均以饭店、百货为主,人流量少,如果在此地带新建一个大型的商场,照现状看来并不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加上宿州人的地域观念强,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一带,这样看来更加不能为此带来效益。

但是如果此大型商场建成后,能对当前市场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对自身做出分析,找准切入点,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势必能使其带来一定的客流量,加大经济效益。

宿州市民的地域观念强,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往老城区外的商铺进行投资,政府应当采取策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当前的市场形式,加强自身的定位分析,找准切入点,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设计适合的商业规划,定位明确。综上所述,商业市场是有发展潜力的,我们要规划明确,加大宣传,以此吸引。

民俗调查报告

摘要:东山瑶是全州县当地民俗文化色彩最强烈的一个少数民族,基于此,笔者去到东山乡清水村,对当地居民进行了一次关于当地瑶族居民对东山瑶文化了解情况的采访调查。经调查得知,当地汉化情况相当严重,许多村民对东山瑶的民俗一知半解,甚至有部分村民处于“一问三不知”的状态中;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学生在当地民俗文化的普及方面下得功夫不够,这很容易造成当地文化的流失。

东山瑶的崇拜分为两类: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宗教信仰为道教,表现形式是祖师崇拜。

东山瑶以前盛行的自然崇拜对象包括:雷神、树神、石神、水神、火神等等,其中对它们崇拜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不能够科学的认识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与结果,只盼风调雨顺,能有好收成。因此,村民对“天神”的依赖与寄托比较严重。比如,东山瑶在天象崇拜中,最为崇拜雷神。东山瑶先民认为雷神主宰上天,称为雷公。雷公可布云行雨,可主宰旱涝,喜则赐益人们,怒则降祸危害人间;下雨前先有雷声后有雨点,是雷公从天河取水喷洒凡间;洪水滔天,大地涝灾是因为雷公怪罪人间。当地有如下说法:偶有伤风败俗之举,村民相信雷公会惩罚他们;有纠纷难断之事,村民往往跪对青天,向雷公起誓,谁要是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就遭雷劈??村民对天象的认识浅薄,对“天上的神灵”特别敬畏。又如,东山瑶树神崇拜源于采集经济时代对果实的祈求及对生命的渴望。古树尤其是数百年的古树在东山瑶心中为神树,认为它或为神之居所,或为灵之依附,对古树很崇拜。旧时东山瑶村大都有古树,绝对禁止砍伐,不准在古树下捡枝,更不准在树旁说亵渎的话,违禁者,须杀猪请巫师向树神谢罪。后来,村民在除夕之夜祭拜古树。

根据附件一中崇拜一项,所有的采访对象都不知道东山瑶的自然崇拜内容。这体现出,现在,自然崇拜逐渐被人们遗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关于生产技术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村民对“神”的敬畏逐渐减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相信科技的力量,而不是依赖“神灵”给的“风调雨顺”。

东山瑶道巫崇拜与汉族古代宗教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具体说来,它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术和战国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东山瑶先民信仰道教,是从古代神道而来。东山瑶道巫崇拜实质上是道教的内容,也就是道教信仰问题。

师公的角色延续至今,但其功能弱化了,地位也随之降低。目前,师公的出现不是为去世的老人做道场,念悼词,就是在盘王节上做法。

从采访记录结果来看,只有年纪较长的人才知道师公这一说法和作用,但他们并不知道师公是属于道教的。东山瑶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而这一宗教信仰是要保留还是大力发展呢,交给时间来决定吧。

一般,村民都会在春节、清明节时祭坟,即到坟墓前进行祭拜。除夕前几天,全族人约定时间,一起去祖上祭祀,当地叫“封岁”。清明节时去祖上祭坟叫“挂山”。在鬼节(当地叫“七月半”),村民会在家附近选一块空地,用石灰粉画一个圈,吃完晚饭后,在圈里烧“红盒子”(把纸钱按一定格式卷好,放进一种特殊制作的盒子里面。因为该盒子的盖是红色的,所以称之为“红盒子”)。据第五号采访对象的访谈记录可知,祭祀时间有很多,而一般人主要在春节前夕、清明节、鬼节进行祭祀活动,可见祭祀活动已简化了。

祭祀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祖先,只要把先辈放在心里,尊敬他们。其实不用每年进行很多次特别复杂、繁琐的祭祀活动,有春节“封岁”、清明“挂山“和七月半就够了。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快速的中国,青年都在外谋生,发展,很难抽出时间回到故乡进行祭拜活动。

崇拜、信仰意识的淡化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社会不需要的.,自然会被淘汰。祭祀活动的减少与简化,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科技发展而实现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古代的一些文化不得已的被社会淘汰了。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将东山瑶的崇拜、信仰的起源、发展与影响详细的记载在册,流传下去。这是文化的传递的需要。

东山乡地处石山区,大部分地区只适宜种植玉米、红薯、高粱、粟米等农作物。当地人主要将玉米、红薯、铲仔、高粱等杂粮精粗搭配而食。炒麦、炒米、炒荞麦、炒玉米,炒作简单,携带方便,省时间,省柴,省水,为居家起行必带食物。随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与外部社会接触增多,虽然东山地理位置偏僻,居住在东山的人们因地制宜,在食品的制作方法上下功夫,也有很多不错的美食。

甜红薯:将红薯在霜期到来前收回,晒干或风干,半月后,置于灶边或是地窖里,自然糖化,便得甜红薯干。

冷头公:将成浆聚粒未老化前的玉米浸于适量清水,用石磨磨成浆液倒入锅中煮熟,佐以瓜叶苗或是其他蔬菜,是仲夏食品。

五家和饭:每年三月花开,叶香袭人,瑶民采摘回家,放入水中煮沸,水呈黄、红多色,将渣捞出,取水浸染糯米,蒸熟五色合成“五家和饭”。

当地人饮酒特别厉害,不仅是经常喝,甚至一日三餐都喝,而且每次都能喝很多。这是生活环境造成的。东山海拔高,山高寒气重,人们要依靠酒来驱寒;雨多,喝酒发热,防止风湿。

东山瑶会吃酒(因为当地喝酒都是大碗的喝,喝很多,所以叫“吃酒”),更会喝酒。米是自家产,酒药自家做。方圆百里传为佳话:“东山糟酒天下好,走遍四方难得找。一碗两碗不够瘾,四碗五碗还想要。”

当地酒的品种分为:糟酒、水酒、烧酒、生酒、熟酒、冬酒、年酒、老酒等。

按酒俗文化分类有婚礼酒,生日酒,节日酒,红喜酒,白喜酒等。当地酒习文化堪称一绝。

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农作物的生产更多样化;交通越发便利,东山瑶民与外部沟通更为方便与频繁。这使得瑶民们的食材选取与制作方法的选择更为多样化。此次,笔者去到清水村,也见证了这一点。

在“特色食物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被采访者难以说出有什么特别的食物,大致相同的答案就是酒。对比上文介绍到的一些特色饮食,可以看出,除了自家酿造的酒比较特别,其他食物与外界总体上一致。也就是说,当地饮食文化多样化,逐渐与外界同步。

在市场经济发展了多年后,物品交流频繁,在本地市场上可以轻松买到各色各样的商品。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商品的交流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频繁。外部的文化时刻影响着东山瑶的文化,外部的商品也充斥着东山市场。而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更愿意接受外部较先进的文化与更丰富的商品。在传统与先进的比较中,大部分东山瑶民都选择了后者。这也是许多东山瑶文化已经流失和逐渐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说,人们首先追求更好物质生活,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责怪当地瑶民选择更好的物质生活,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

由地方政府组织建设东山瑶文化生态园。地方政府与国家共同投资,同时可以筹措社会资金,在历史建筑保存较好的地带建设一个宣传当地传统文化的园区。这里可以向人们展示特色的建筑、服装、食物等民族文化。工作人员是当地居民,他们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回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样一来,文化既得到宣传与保留,也不冲突当地人们对更发达的物质生活的追求。

文化得不到传承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在教育上较强宣传。根据采访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少。笔者认为,教育部门非常有必要在课程安排上做出改变。譬如,当地教育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自编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教材,从小学到中学不断加大难度,丰富内容。如此一来,不但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些学生也会因为丰富的文化而更加热爱家乡。

其实,能够实现共赢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愿意做,肯做,一定能成功。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铺路石,我们要不断拾起后面的石子铺到前面,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附件一:当地部分瑶族居民对东山瑶文化了解情况调查表。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兰坪县石登乡住着白族、普米族、僳僳族、彝族、怒族、汉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民居、节日、风情和习俗,给当地增加了绚丽的色彩。在石登乡生活和繁衍的各民族同胞勤劳勇敢,善良好客,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不仅克服了山高谷深所带来的种种艰难,将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高山峡谷、崇山峻岭之间发展种植、养殖业,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还在劳动之余将生产生活的感悟溶汇到歌舞、习俗、喜庆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一代代传承至今。

普米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普米族民风朴实,为人善良忠厚,性格刚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乐器四弦,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

图1石登乡山村老人

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的方方面面,而石登乡各少数民族的歌舞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特色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普米族的《搓搓》《祭三脚》《给羊子》,僳僳族的《莫广》《优夷》,白族拉玛人的《喔腊喂》《噢开夷》,以及怒族的《阿楼西杯》等。

在石登中学,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酒文化,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有时间都会聚集在一起,这里的夜晚才是烂漫与宁静。石登街上总是有一群人围成一个圈在跳锅庄。

图2石登锅庄

独特的地理环境,交通的不便,长期以来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难已与外界沟通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太阳神崇拜、图腾信仰、神山崇拜、本主崇拜、灵魂观千百年来支撑着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全部。在这雪山纵横、山高谷深、传说弥漫的世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叠压、渗透、交错,构成多样、多重、多层的立体文化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来人可尽情的欣赏传统的秩序和自然风光之美,然而传统正无奈的走向终极。当地中青年对本族文化的淡漠使之部分民族文化濒临失传。

在怒江的深山峡谷中,尚有未经现代文明完全染的地方。先人一步的去领略少为人知的生活存在,无疑是一种优厚待遇的被赐予。在朝晖里,阳光下,迟暮中。以不同的方式:乘车或纵马或徒步,去尽其所能的穿越和跋涉。在怒江以高山峡谷为旅、传说歌谣为伴。因此,石登乡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的娱乐活动。

民俗调查报告

安徽徽州古镇。

安徽徽州古镇民俗民居文化。

许新华。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徽州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南宋淳熙《新安志》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反应徽州独立的民俗单元体系,从唐代中叶起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其家族制度极为盛行,这使徽州民俗文化具有流长的纵向传承。徽州各姓聚族而居,风俗古朴,宗族成员彼此礼让,反应在其建筑上的人文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徽州的民俗文化及古民居的遗存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徽州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民俗调查报告

糯黑村,原名“藤子哨”,彝语,“糯”意为“猿猴”,“黑”为“水塘”,“糯黑”则为,“猿猴嬉水的水塘”之意。位于石林县东南部,属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勤劳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创造了丰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阿诗玛、撒尼桃花、彝族大三弦舞的重要流传地区。20xx年糯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彝族(撒尼)传统文化保护区。

20xx年2月8日,从昆明出发,一路上,有说有笑,看着窗外别具特色的风景,从平坦的高速公路到弯曲慢爬的山路,傍晚,终于抵达了石林圭山镇大糯黑村。居住在了事先预定好的农家乐里,主人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第二天,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调查,实地考察学习。在大糯黑村里我们走家窜巷,参观博物馆,和村民进行交流,让我了解和学习了传说中的大糯黑和彝族撒尼的传统宗教节日。而这次调查,我特别对,在大糯黑彝族撒尼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两种节日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大糯黑村位于石林县城东南3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20xx年被评为首届“昆明市文化旅游特色村镇”。

大糯黑村海拔1900米,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带,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显著。它依山傍水,石头成林,是一座典型的“石头寨”。

石头是大糯黑村最突出的特征,村子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个清澈见底的圆形大水塘,倒映着水塘周边石板房和远处山石。一栋栋石板垒砌而成的房屋,顺着山势一排排展开,显得错落有致,别具特色。而大糯黑撒尼人的风俗、节日都是他们淳朴和热情的展现。

大糯黑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撒尼文化,全村人都会说彝话,庆祝彝族的传统节日,遵守彝族古老的风俗习惯。据调查,居住在大糯黑村的彝族撒尼人们主要过的传统宗教节日除春节、清明节外,有密枝节、火把节等,其中这两个节日是大糯黑村彝族撒尼人们最具特色,最为隆重的传统宗教节日。

密枝节又称祭密枝,是撒尼人最古老的传统宗教节日,是撒尼人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祭祀日。大糯黑村密枝节于每年冬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历时7天,祭祀活动严禁妇女参加,因此,密枝节又形象的称为“男人节”。通过毕摩讲解,密枝节祭神的前一天,密枝翁和全体神职人员要前往密枝林,把祭祀地点打扫干净,请毕摩念经驱赶不吉之物,然后在一棵高大的神树下布置神坛。祭祀仪式开始时,毕摩(巫师)摇响铜铃,其他的几个主事人牵着绵羊,带着炊具,抬着祭品跟随在身后向密枝林走去。到了密枝林前,当羊角号再一次吹响的同时,毕摩在入口处点燃了一小堆柴草,让祭祀的人们从上面跨过去,意思是用烟火驱除人们身上不干净的东西,给密枝林一个圣洁之地。进人密枝林来到祭祀的地方后,在布置的神坛顶上插一块拴着彩绸的鹅卵石、一个小石虎、一束松枝、一束栗叶,象征祖灵、地神和林神,毕摩(巫师)便开始祭祀。密枝林里有一块专用的石板,密枝节当天,就在这块石板上宰杀绵羊,用于祭祀密枝神。男人们在密枝林内做完祭祀仪式后,一起野欢,嬉戏打闹,平时忌讳的语言在密枝林内都可以无所顾忌的讲出来。

在参观大糯黑村博物馆后,了解到了密枝节的来历,据说在古时候,撒尼人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冰雹,有一个叫密枝斯玛的牧羊人把饲养的羊群及时赶紧了树林,避开了灾难,护住了羊群,而村里其他的羊群都被雷电击毙死了。传说现在人们放牧的羊都是从密枝玛斯那里房展而来的,撒尼人为了纪念她,就一年一度的过起了密枝节。

大糯黑村又一个最具特色的节日就数火把节了,火把节也是撒尼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举行,重要活动有摔跤、斗牛、入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准备佳肴、煮熟鸡蛋,老人给家庭成员“叫魂”。饭后,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点燃火把,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嬉戏,唱歌跳舞,条大三弦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从博物馆中,我了解到了火把节的来历,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残暴凶狠的魔王草菅人命,鱼肉人民,人们多次反抗,但因魔王会使用法术,每一次的斗争都惨遭失败。后来,有一个机智聪明的人把火把捆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向魔王冲击,魔王的法术对付不了羊,被羊角上的火把烧死了,而这一天真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从此,撒尼人民为了纪念战胜魔王的胜利,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行欢度胜利的火把节。火把节的来历在撒尼民间有很多传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传说。

在调查时,我又从一些村民口中知道了,关于火把节的另一个传说,话说很久以前,天神派了两名大力神到人间去搜刮珠宝、财物和粮食,这两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权威和自己的力气,把不愿奉献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举起来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举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阿提拉巴当统帅,率领大家与这两个大力神斗争。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无穷,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时,才率众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则气极败坏地跑回大庭报信。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个小盒向人间抛去。原来这个盒里装的尽是蝗虫,盒子一打开,蝗虫便铺天盖地向凉山扑来,聪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争相仿效,顷刻间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坝到处燃起,把蝗虫通通烧死了。人们战胜了天神,保住了庄稼,获得了丰收。据说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廿四,从此,撒尼人民在每年的这天,或从这天开始用三天的时间,以点燃火把作为纪念。

这就大糯黑村撒尼人民独具特色的两个宗教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总结,在大糯黑村,经过三天的调查学习,我了解了大糯黑村的点点滴滴,进一步明白了彝族撒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而对这次田野调查报告进行整理时,尽量保存了从毕摩(巫师)那里了解到的原始传统节日和对调查笔录的主要事件和的内容。

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重庆市丰都县城。

调查形式:实地参观,社区访问,上网查询资料。

人员组成:本人。

我第一次到丰都县城居住还是在1998年的时候,我记得那年长江大洪水,水淹了我小学(丰都第一小学校)的篮球场,也淹了“商业场”,只有“鬼脑壳”还伫立在那里,我还记得,那一年刚修好了丰都长江大桥,家人载着全家去看长江大桥的夜景灯光由于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北岸县城将不得不拆除而移建至南岸三合镇(后改名三合街道)03年左右,新县城就基本全部竣工了,然而10年过去了家乡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现对丰都县城10多年变迁的调查如下: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10多年前,那时长江北岸的民众要到长江南岸除了坐船以外,就是搭乘长安车,然后长安车再通过中型运输船运到长江南岸。就在98年的时候,长江大桥的正式通车改变了这一尴尬的交通条件而前年(2010年)开始,丰都长江二桥也正在修建了,上次回家就能看见桥墩差不多要建好了。当然还有铁路也正在修建,铁路的修建,将开启丰都崭新的一页,因为之前丰都是没有铁路的。同样是2010年,我们县城也改成公交车的模式了,长安车的“上车一元”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当然,日常最基本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代表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大多数人认为它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公交模式更加正规,少了黑车,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降低了不少,同时因为车辆数目的相对减少,使得交通更加畅通。10年来,道路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从老县城的四车道变成了八车道,从水泥公路变成了柏油路。这些变化对经济的增长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时不言而喻的。

乐设施等等。

谈到生活水平,不得不先称赞改革开放的英明抉择,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等等因素,使得我县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在10年间,产生了质的变化。10年前,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般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才能吃到,即使那时的肉类价格数字比现在低很多,当然,我们都知道是物价的缘故。然而现在,据我调查,吃不吃肉对于大多数城市家庭而言,只是想吃与不想吃的问题。超市的产生也使得各种外地的'蔬菜瓜果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许多工业产品也不是10年前所能比拟的,尤其是电子产品。许多家庭也都有了私家车,甚至有些暴发户等等还有跑车。各种各样的名牌服饰也如雨后春笋般在人群中出现。10年的生活水平的显著变化,离不开当初县城的搬迁为全县人民带来的机遇。许多人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发家致富,不仅仅修建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也为别人的生活带来了福利。

10年前,我县的学校并不如现在多与好,这是每个城市都显而易见的,对于丰都这个贫困县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完学业,成绩好的还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去深造,而不是像10年之前那样选择让孩子辍学而外出打工。10年之前,我县只有一所重庆市级重点高中,然而现在,除了丰都中学外,多了一所丰都第二中学也成为了市级重点高中。以前我县的学校基本是没有足球场的,唯一一个能算得上是足球场的(后坝),还是丰都中学、平都中学、育才小学、桃李小学与政府机关所共有的。而现在连小学都有了足球场,比如我的母校丰都第一小学校,更别提初中甚至高中了。现在多媒体设备也逐渐进入了各所学校,10年之前教室是除了黑板、桌子、板凳、灯、电扇外,几乎没有其它的先进设备,现在有些教室还有空调,不过这还没有普及,毕竟那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何况没有多大的必要。各种体育设施的修建,也使得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毫无疑问,通过十年的发展,丰都县城发生了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在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与政府的大力帮助下,丰都县城明天会更好!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名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

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内有四个镇六个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清镇市气候温和湿润,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之地”。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东风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我的家乡清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据史记载:清镇县地,古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下面,我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方面浅谈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镇风味小吃。

(1)刘姨妈黄粑。

刘姨妈黄粑是清镇市的著名商标,也是上百年的历史的著名小吃,黄粑又名黄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从20xx年开始,刘姨妈食品厂对传统产品进行了创新改进,在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现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火头军士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三下两下便吃了个精光,当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风味小吃———黄粑。

(2)羊肉粉。

这里主要是指当地回民的吃法,流传开来,以清汤羊肉粉为主,不放一点辣椒,味道鲜美无比,但是用于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个小小的红辣椒,就受不了,而当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队吃羊肉粉的清镇人以学生为主。

(3)三角花园小吃一条街。

清镇市区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园广场却热闹非凡,小吃档口一直摆到路中间,有各式烧鸡,烤肉、络锅土豆、汤园、冰粉冰浆,一直要吃到零晨4点,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风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每年的正月初八或农历四月初八,清镇各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们都会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芦笙、踩着舞步、载歌载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还有地戏表演、少男少女对歌等,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

(2)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大家纷纷聚在一起,以对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风情风貌。同时,布依族姑娘会唱起优美动听的《敬酒歌》,请您品尝她们亲手酿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节:清镇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干竹等火把,游行村寨、田间,以坝子作为节日活动场所,堆砌宝塔形火炬,选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间,点燃后,全民歌舞,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杀猪宰羊祭诸神。

(4)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收割时,摘取谷穗,回家炒干,去壳成米,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的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在农村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氛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个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对农村的了解进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对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习俗。我又和朋友调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然后对节日进行了记录。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周口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我们农村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城市过年的习俗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把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我们那里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水果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我们那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守岁与“年夜饭”

我们那里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过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大初一早上我们那个地方,要起的很早。起来之后要放鞭炮,烧香,吃饭,拜年。

拜年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况下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要给老人磕头的。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上午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初三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串亲戚

正月初六,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来的比较早,因为正月初六是抢财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为了今年生意兴隆,多挣点钱。

正月初九是老天爷的生日

在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视。起来洗刷完之后要烧香,祈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快乐。

从初九一直到元宵佳节。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亲戚。元宵佳节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还有在元宵节大家都喜欢放烟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但是呢!现在生活都在变化好多风俗都已经被遗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大人才能记得。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们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我们的过年的风俗文化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一些细微的变化使我们的春节文化,慢慢越来越淡。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调查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期间我们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调查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调查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山东老家。

家人、网络、书籍。

向家人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籍、亲身体验调查结果:春节的产生。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xx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xx年。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秧歌。

汉族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鞭炮燃放后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公共场所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部分城市已解除。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习惯。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

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称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说法。但是今年却又有例外,闰年的缘由腊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东,除夕这天早上人们会提早起床打浆子,贴春联。所谓浆子,就是一些面粉浆糊,煮过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剂,用它来贴春联,一年都不会掉。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自然是喜庆,另外也会有很多家庭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气氛。贴好了春联和福字,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做没完成的工作,再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山东大部分地区都选择在晚上吃一顿隆重的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有少部分鲁西南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自然已是相当丰盛,但是每年桌上都会有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萝卜和蒜泥凉拌的“大杂烩”了,寓意来年家里什么都不缺。其他的就随自己喜欢而定了。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过除夕,妯娌们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玩耍,男人们则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饭时通常都会分两桌,男人们在正桌,女人们另外一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则会上正桌。在山东传统习俗中,不管何时,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女人都是不允许上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一习俗逐渐被取缔,但是传统节日里依旧会残留一些痕迹,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人们。此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其乐融融。除夕夜也有守岁之说,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过零点时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烟花,以鞭炮的响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此时女主人会在家里的院子里烧一些黄色的烧纸,这些纸在烧之前要用钱打一打,古时说这些纸是烧给天上的神仙们用的冥钱,神仙们收了钱就要保佑人们来年发财。零点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去邪恶、求吉利,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秆,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像那几年还在上高中时,父母在除夕夜时也会把芝麻秆撒在院子里,寓意我们成绩能节节高升,取得好成绩。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豆腐。意在有余头,都有福。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爷爷,而且饺子要用筷子挑开,方便神仙们食用。吃完饺子,春节的这顿年夜饭才算真正的结束了。

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这天人们都会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的拜年。早起后,开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门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来拜年的人们踩过木棍进门。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辈的年轻人,长辈的一般都会待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首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门到亲戚家及邻居家里拜年。记得小时候我给长辈拜年时都要磕头,现在很少见了,只是问好就可以了。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其实很大成分就是想买新衣服和想要压岁钱吧。想想小时候得到压岁钱后的那个高兴劲,现在想想还禁不住想笑。大年初一还是有很多避讳的: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名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2平方公里。辖内有四个镇六个乡,现在有彝族、白族、壮族、苗族、回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清镇市气候温和湿润,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之地”。著名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和东风湖,就是镶嵌在这块宝地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

我的家乡清镇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古老城市。据史记载:清镇县地,古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下面,我从“风味小吃”和“民族风情”两方面浅谈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

一、清镇风味小吃

(1)刘姨妈黄粑

刘姨妈黄粑是清镇市的著名商标,也是上百年的历史的著名小吃,黄粑又名黄糕粑,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从20xx年开始,刘姨妈食品厂对传统产品进行了创新改进,在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现在的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火头军士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三下两下便吃了个精光,当地百姓也仿此手法制作,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风味小吃———黄粑。

(2)羊肉粉

这里主要是指当地回民的吃法,流传开来,以清汤羊肉粉为主,不放一点辣椒,味道鲜美无比,但是用于佐餐的炸朝天椒,那是奇辣,一般外地人,吃一个小小的红辣椒,就受不了,而当地人,要吃一碟。每天早上排队吃羊肉粉的清镇人以学生为主。

(3)三角花园小吃一条街

清镇市区人口不多,入夜,市中心的三角花园广场却热闹非凡,小吃档口一直摆到路中间,有各式烧鸡,烤肉、络锅土豆、汤园、冰粉冰浆,一直要吃到零晨4点,人群才散去。

二、民族风情

(1)苗族四月八(跳花场):每年的正月初八或农历四月初八,清镇各个支系的苗族同胞们都会成千上万地聚集在草坡上,大家吹着芦笙、踩着舞步、载歌载舞。花坡上除了苗族青年跳花之外,还有地戏表演、少男少女对歌等,是一个民族大联欢的节日。

(2)布依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布依族同胞会身着节日的盛装,大家纷纷聚在一起,以对歌、舞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风情风貌。同时,布依族姑娘会唱起优美动听的《敬酒歌》,请您品尝她们亲手酿造的米酒。

(3)彝族火把节:清镇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是日夜,男女老少皆手持青杠柴、松枝、干竹等火把,游行村寨、田间,以坝子作为节日活动场所,堆砌宝塔形火炬,选一根青松柱立在中间,点燃后,全民歌舞,通宵达旦。节日期间,杀猪宰羊祭诸神。

(4)仡佬族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最讲究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的龙日或八月的蛇日,新谷即将收割时,摘取谷穗,回家炒干,去壳成米,将新米煮成饭,一是为祭奠祖先,二是为供奉谷神。每逢节日还邀请地戏班子演唱地戏,欢送祖宗神灵和五谷之神。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范文推荐
  • 01-15 在职职员工作的月度总结(汇总16篇)
    在工作总结中,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包括成绩、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效率提升: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我成功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了既定目标。
  • 01-15 拼搏演讲稿一分钟(优秀16篇)
    一分钟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让你在瞬间获得巨大的成长。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在一分钟内创造价值的案例。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班的xxx。
  • 01-15 酒店客房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能力。下面是一些学生和职场新人的心得体会,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
  • 01-15 财务报表分析的毕业论文(实用18篇)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验,它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毕业论文的参考范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术写作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其论文的
  • 01-15 中国的教育心得体会(热门19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近日,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档名为《教育中国
  • 01-15 案例赏析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14篇)
    6.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是知识积累的体现。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不妨一读。案例赏析是一种基于真实或虚构的实例
  • 01-15 家庭消费调查报告(汇总21篇)
    通过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机构或个人的发展。我们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调查研究工作有所帮助。报告是有针对性
  • 01-15 燃气检测申请书(通用20篇)
    在申请书中,我们还需要表达自己的目标和愿望,说明为什么选择该学校、奖学金或工作岗位,并展示我们将如何为其做出贡献。请大家参考以下更多申请书范文,了解不同领域和目
  • 01-15 消防明年工作计划大全(21篇)
    工作计划书还应该包括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在查看这份工作计划书范文时,可以思考如何将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消防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
  • 01-15 观看家风警示教育心得体会大全(21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