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2024年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精选19篇)

2024年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精选19篇)

时间:2024-01-12 15:19:02 作者:薇儿2024年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精选19篇)

范本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分析他人的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层需求还不够精确。

虽然每年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县区、乡镇进行相应的指导、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及时针对林果种植户提供相应的林果种植技术。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服务保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微创项目”。又或者受到基层配套设施环境制约,引来的人才留不住。因时因地因势引才,加强人才引进后的配套服务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区、乡镇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甚至个别职能部门,不重视人才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意识。

三、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理顺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市委组织部正在积极筹备《全市人才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积极引导鼓励相关部门,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才落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强化担当作为,鼓励奋发有为。

以我市开展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乡村基础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切合实际的创业平台,促进人才理论优势与本土农民实践能力相结合,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建立起人才“活水源”,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在农村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人才的基础生活保障,提升人才的农村归属感,着力解除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更安心,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

三是精准对接需求,务求工作实效。

以满足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专家人才信息库”,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由乡、村“点单”,市、县“接单”,基层村、农户和相关专家人才进行双向选择,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形成按需“引、选、派、送”,努力做到相关项目与所需人才、技术形成无缝对接的良性互动,真正让农村基层群众享受到各级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利。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乡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在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农村基层党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尤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正确认识当前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着力点,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

(一)基层党建薄弱。

乡村振兴,需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支持,但最核心的,是村级基层组织。无论是一个国家也好,还是一个企业也好,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将决定着它们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乡村振兴的任务,落实在乡镇、村,主要落实在村。村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村支两委班子扮演着带领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头雁的重要角色。实践证明,强村之所以强,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个强班子、强书记;后进村工作之所以滞后,根本在于村级班子的领导力不强,带头人作用没有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问题在于,在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基层组织是软弱涣散的,村干部的综合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小。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小,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无钱办事、无人办事、无章理事,村委会作出的决策在村民中推行起来很难一呼百应;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偏低。由于村干部大多数是民选干部,工资待遇低,事务繁杂,很难吸引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轻人,大多是由上了一定年纪、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担任。由于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导致政策理论水平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不全、把握不准,很难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对于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缺少足够的创造与担当。

(二)城乡二元体制影响。

从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到脱贫攻坚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政策上,我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体制影响仍然明显,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过大。比如,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是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城乡发展体制机制还不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当然,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长期存在的体制导致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基本上被城市占有,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主体失衡,造成了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置的“农村总量不足”与“城市局部过度”的矛盾现象。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国家对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是很大,基础设施配置的资金受限,建设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比大多数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产品被城市占据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作为当代中国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不仅在经济方面,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人口所能获得的生存工资远低于城镇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资,在城镇生活的质量往往远高于农村,这是导致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化率大幅提高(201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8.52%),另一方面使得无数的村庄人去楼空,许多村庄严重空心化,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留守”之地。很明显,当一个国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时候,乡村就缺少了活力,乡村振兴将会变得举步维艰。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

尽管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业农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品质与效益较差;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经济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慣性。

具体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小。中国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小,人均耕地不足0.1hm2,森林面积平均每人0.12hm2,草原平均每人0.375hm2,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700m3,这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二是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三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经营小。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水平低,规模经济效益小,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些年迅速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浪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呈现出高风险和低收入的状态,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这种传统的小农经济现象更为明显,贫困程度也更深,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就是证明。近些年,贵州六盘水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把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激活起来,安徽小岗村、河南南街村、贵州塘约村等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把闲置荒废和小块的土地整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分配方式,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让我们看到了革新的力量,看到了合作的力量。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区域差异又十分显著的广大农村,任何一种统一化、全盘式的制度构建,事实上都难以应对无穷无尽的问题,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但是我们同样也相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单打独斗是没有出路的,农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时候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革,是农业农村唯一的出路。

(四)乡风文明落后。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不仅是全面振兴乡村的外在体现,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从本质上来说,乡风文明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靠近,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村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提高,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对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缓,乡风文明落后成为乡村振兴中又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各类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育人才缺乏,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农村教育水平质量普遍偏低。长期以来的教育发展滞缓,进一步导致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文化素养、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价值观、人生观落后。当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望,社会处于变革转型期。在这样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易发生扭曲,容易金钱至上,精神空虚,奢侈享乐,唯利是图、重利轻义。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三是传统文化被忽视。中华文明很大一部分发源于农村,农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甚至农村的许多本土文化被抛弃。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选优配齐村干部,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打造一批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支两委干部,打造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基层干部,真正实现人才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再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最后,政府出台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二)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以城帶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日益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出发点在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要解决城乡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置差异,真正实现“一体化”,必须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取消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完善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首先,大力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让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是目前影响乡村振兴的明显短板。近年来虽然农村的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建设得到了全面提速,但是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短板尤为明显。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差异,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满足农民基础性需求,加大对基层健康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体系,关注农村高发病症,定期开展农村健康体检,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政府应加大教育专项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激励机制,充实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有学上,有书读,结合本地实际,把农村有需要的特殊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

最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力助推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模化相联系,但是在中国农村仍然以传统技术来耕作,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生产效率低,经营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这要求我们对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行革新,把握当前农业规模经营不断发展、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深化、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的时代特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重塑农村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尤其是要重视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销售方式,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

当然,这需要政府尤其是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一方面,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前提下,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民住房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与自愿退出机制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明晰集体产权,盘活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结合实际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现有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在私人精神文化上表现为文化形式单一,文化生活时间少,家庭用于文化生活的支出少,一些地方甚至有颓废文化抬头现象。在公共文化生活上,农村很少组织集体的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简陋,没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建设不受重视,缺少对农民进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的指导。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宣讲报告会、座谈会、公开栏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村、组、自然寨,向党员和群众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们振兴乡村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营造文明乡风。立足乡村文明,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农闲、重大节庆、民间传统节日,发动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比赛、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培育和睦孝悌的家风,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营造文明的乡风。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根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和《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考评标准》,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白鱼河综合治理工作。

“水清”。一是从严从实落实“河长制”。将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四段,每段按照“一段一策”原则,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并定期对河段长及巡护员工作进行督查。二是河道清淤。对白鱼河淤泥及河内垃圾进行机械化清理,目前已完成清淤800余米,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白鱼河河道进行整治,三是水体管理。汛期来临前对白鱼河6处防洪险工险段进行检查,安排专人对险工险段进行日常巡逻维护,同时,全面排查清理河内阻碍泄洪的废渣、悬浮物等。

“岸绿”。一是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建设沿岸生态屏障。二是引入资本。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1个社会资本,在河岸种植树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绿化种植200余米。三是群众参与。在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鼓励带动当地村民、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目前已种植树木300余棵。

“景美”。采取“1+3+n”的模式(1即白鱼河生态屏障绿化带,3即3个节点,n即多钟模式、多种资金参与,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依托白鱼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核心区,以农耕文化、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生活体验区,以亲水娱乐、餐饮休闲、康养为主的农旅结合产业区。目前,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第一个节点已经启动,并正在积极对接康养项目。扎实贯彻落实“河长制”,对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4段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并筹集资金人力对白鱼河麦黄堰至菠萝堰段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河提整治。完成白鱼河左岸800米绿道建设,流转土地100亩,引入项目,以项目带动乡村经济。

(二)采用生态分级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院落改造工作前,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院落改造承接公司经过调研及宣传,特别是本地如何推进“厕所革命”,进行意见征求及情况摸底。当地农户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污水大约是250升,每户按3个人算,每户每天产生约750升生活污水,26户每天大约产生19.5立方的生活污水,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雨污不分流且污水管网(池)无法覆盖或建设成本过高等现状,该院落改造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为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乡因地制宜,结合菠萝堰院落改造,按照“湿地模式、集中处理、生态降解、分级净化”的总体思路,增设污水处理管网,完成院落26户“冲水式”厕所改造,将生活污水集中引入生态分级净化池,通过沉淀、过滤、氧化、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水质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林灌溉。同时,对院边原有沟渠进行改造,将雨水引入院落周边沟渠,并引入流动水源,实现雨水及沟渠水的外部循环,确保院落周边沟渠水质清澈。

改造老旧院落外貌,实现老院子穿新衣。

通过村民自筹,乡财政补足的方式,耗资40余万对菠萝堰老院子进行风貌改造,全面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景观台等,并通过翻新村民围墙、更换老旧大门、硬化院落内部道路的方式,使院落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形成一幅山水画的新面貌。

(一)增添休闲娱乐设施设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添各类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丰富村民生活,绘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墙体画,提升院落整体文化气息。

(二)成立议“是”小组,创新院落自治机制。

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性,经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最终在菠萝堰成立议“是”小组,由白鱼村党支部及村委指导,在26户村民中推举5名代表成为议“是”小组成员,设置组长1名,组员4民,负责院落日常管理及院落公约执行监督工作。同时,在议“是”小组领导下,经过院落村民会议的讨论,确定了八项通俗易懂的院落公约以及众筹共享的院落保洁机制。

四、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示范点的打造为乡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干部群众、群众基础,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乡将进一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彩钢棚整治等工作,目前已着手启动周边院落风貌改造、农村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彩钢棚整治、白鱼河南岸绿岛建设等工作。同时,逐步推广完善院落自治公约、众筹共享保洁机制等基层治理的机制及办法,培育蔬菜、水果种植产业,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再进一步。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两学一做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过认真学习《党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指示和规章制度,联系自身思想实际反思,对照规章制度要求检查,总的感到,自己在思想道德上严格要求,在遵纪廉政上能够自律,在履行岗位职责上认真负责。但同时也感到,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突出表现在:对创新理论学习和理解还不够深刻。

(一)精神状态与党员干部要求还不够适应。任公司书记以来,能与同志们团结共事,兢兢业业,保持了较好的精神状态,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感到还有三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习不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十分强,忙于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学习理论、思考问题少,平时坚持得好一些,工作多、任务重的时候做得不好,学习也不够系统,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时结合不够紧密,韧性钻劲不足,有浅尝辄止和半途而废的现象。二是高标准的意识还不强。应该说自己对待工作是认真负责的,在工作任务繁重、头绪多的情况下,有时有满足于过得去、还行的现象。顺利时热情就高,遇到矛盾时热情有所下降;心情舒畅时热情比较高,遇有不顺心的事时工作热情或多或少受到一点影响。

二)素质能力与党员干部要求还不够适应。工作中,我坚持把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作为十分。

紧迫的任务,自己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严格对照党员干部的标准,素质能力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提高素质能力的紧迫感不够强。坦白讲,自己对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是有危机感的,也下不不少功夫,日常工作也注意从书本、从他人和领导、工作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但因为恒心毅力不够,深钻细研、解剖麻雀劲头时冷时热,凭经验抓工作,导致素质能力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从整体情况看,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但与别人比,感到差距还不小。另一方面基础不够牢实。对理论问题的内涵知之不全,学得不深、悟得不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有时感到办法不多,事后感到有所缺憾。虽然大多数时候能从全局谋事,但有时想问题、提建议,办事情,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想得更周全,办得更缜密,对分管以外想得多,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有时感觉建议虽对上了路,但操作性还不太强。

三)工作方法与党员干部要求还不够适应。这半年以来,对分管工作的特点、规律有所理解和把握,但系统学习、研究和探索自己感觉还很不够,运筹谋划工作上,有时凭经验、凭情绪,研究落实推动工作的招法还不多,有些热点、敏感问题、难点问题的处理存在有想法、缺办法的现象。新形势下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基层在贯彻落实条令条例中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出现的一些问题,自己平时有所思考,但往往思考多,自觉运用指导实践少了一些。有时局限于某地某时抓管理,着眼大局统筹工作还不够,站立点还不够高。存在的原因:一是学习上钻得不够深。形势逼着学、任务压着学的时候比较多,主动学、深入学、持久学少。满足于“多次学过,大概掌握”,在深刻领会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不够;有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往往“坐不下来,钻不进去”,对工作实践进行理性思考、理性总结不够,存在重干轻学的现象;有时还“学归学,用归用”,不善于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措施,以致学用脱节。

二是创新精神不够强。由于有求稳思想,有时认为现在事务繁杂,创新顾不过来,能按部就班就行了;有时存在满足思想,认为现在千头万绪,不出事就不错了;有时存在畏难思想,认为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多,创新意识不强,干工作思前想后、患得患失。

下一步措施:一是不断提高党政理论素养。党的理论知识,更是工作的指南,自觉把学习当作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当作提升自己全面素质,加强理论素养的必修课,切实把学习当作工作来对待,使学习和工作相互渗透,学习中有工作问题,工作中也有学习成果的运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层次,增强推动工作落实的理论基础,努力防止和克服“以干代学”、“重干轻学”的现象,保证在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提高全面素质,增强综合能力。

二是不断增强个人全面素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不断增强政治素质。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开拓视野,并通过学习,掌握工作的方法论和辩证法,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摆正位置,始终以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思想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既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又牢固树立“基层在心中、服务是天职”的观念。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党的*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金融、公交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

二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农产品供需不均衡,造成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民弃农进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二、三产业发育缓慢,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心、人员减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居多,青壮年外出较多,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的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源大多闲置,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乡村治理短板突出。*主要问题是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农村征地、产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法律服务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如何制胜。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把人组织起来,把人调动起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要建立一支领导班子过硬、动员能力强大、传承红色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按照全市基层党建“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工作总要求,一是推进“书记头雁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是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针对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情况,基层党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姜城党旗红、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群众快速直接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振兴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的内在动力难以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才能加快发展。

三是丰富党员组织活动,除了规定动作“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远程教育之外,要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谈心谈话、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灾后重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扩大党员组织生活平台。

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一是加大政策帮扶,积极争取实市县和部门的帮扶,让给更多的帮扶政策成为*镇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在规划引领方面,把扶持经济发展滞后的村跨越式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建立乡镇抓落实,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将农业产业做到等建设做到全覆盖。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农民富了,政府财力充足了,环境更优美了,才有更大的话语权。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一是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修缮革命旧址、新建游客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不断古城村红三十军部旧址和红星村旧址的影响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产业基础较好,猕猴桃、花生等产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在产业创牌和包装创新,打出*品牌。三是抓好景区管理提升,依托*古镇aaaa景区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人气、商机。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三大主要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其各项目标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要将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增收上,实现生活富裕,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态宜居不仅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建设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要求,也回应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乡村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要关注和攻克的难题。

1.1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兴旺的基础,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10每平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关中地区人均耕地面积0.06每平方米,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严重限制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后劲不强。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根本出路,而环境门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乡镇原本就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困境;同时,山区县交通不便、资源禀赋缺失,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难度较大,这些情况都加剧了关中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

1.2农村常住人口减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2006—2016年关中地区农村常住人口以年均30万人的速度减少,2016年关中常年务工人员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30.3%,行政村数量减少2662个,部分村庄逐渐消亡;且从乡村留守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留守人口中21——40岁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8.96%,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与此同时,2016年关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2%,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缩减农业可吸收的劳动力人口,乡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乡村人口数量持续降低不仅导致乡村振兴存在人力资本障碍,也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规模经济困境,这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农村工作环境,加剧了乡村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

1.3长效投入机制缺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由地方政府承担,但受二元经济体制和资本逐利性影响,城乡间形成了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2013年关中农村地区公用设施建设投入22.3203亿元,仅占当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的18%;且从财政投入体系来看,也仅占当年地方财政支出的1%,与2008年相比占比下降6%,农村财政投入有效资金下降。以2017年西安市各区县172个美丽乡村为例,所有乡村均无金融机构贷款;12%的乡村拥有1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且多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所得,但以西安市为例,60%以上的村庄无集体经济,这些村庄经济实力弱、筹资难度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建设明显滞后;同时道路养护、设施维护等建设后期资金投入需求也较大,大部分乡村也没有承担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维修的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

据调研,玫瑰小镇的玫瑰加工销售企业和作坊有百余家,产业分散化对玫瑰产业的振兴有很大影响。虽然有惠农、天卉等龍头企业,但并未大幅度带动当地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就发展模式而言,由于“互联网+”的影响,玫瑰小镇向o2c、o2o等模式转变,但这些模式仍存在缺陷,如o2c模式产生的利润比较低,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1]。

1.2原有人才外流严重,专业培养模式缺乏。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客观上导致了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平阴县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剩老人和儿童留守,人才外流严重且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原动力。

1.3文化消费占比偏低,公共设施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增加,村民的文娱活动不断增多,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缺乏自我文化提升的能力,文化消费在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比偏低。各村存在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平阴县投入相对不足,具有滞后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有待加强。

1.4生态存在有了基础保障,管理力度亟待加强。

玫瑰镇在政府的号召下加大投资,新建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各一处,同时进行了防护林绿化建设,整体生态水平显著提高[2]。虽各村已有垃圾集中投放处理场所,但因管理力度不强,垃圾成堆、无车搬运的现象时有发生。

1.5基层党员结构老龄化,村民缺乏参政主动性。

目前存在基层党员干部年纪较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新政策执行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平阴县基层组织建设,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1提高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定期组织玫瑰企业交流会、举办产业高峰论坛。以企业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建议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运行主体,并引入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新运行模式。

2.2挽留、引进、培育人才三法并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发展壮大平阴县玫瑰产业,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着重点挽留人才,拓宽引才渠道,吸引跨学科、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培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工,政府联系企业定期举行技术产品交流活动,并抽检优秀人才组成队伍下田下乡进行实地讲解指导工作,注重培养组织技术型农民工人,鼓励村镇上大型优质种植户带领当地农民共同发展,发挥带头作用。

2.3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政府应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高福利、高待遇的优惠政策,联系各大高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2.4致力打造绿色集约宜居小镇,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建设产业园区,通过物流运输方式联合各玫瑰企业,共享资源和产品技术,运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集合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存在问题建议党的*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金融、公交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覆盖面不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落后于城市,城乡公共服务严重不均衡。

二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农产品供需不均衡,造成生产者收入越来越低,农民弃农进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二、三产业发育缓慢,乡村和小城镇产业空心、人员减少。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只增不减,在家留守的老人孩子居多,青壮年外出较多,加上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农村的土地、房屋、旅游、文化等资源大多闲置,乡村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乡村治理短板突出。*主要问题是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贴,自身收入无法维持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普遍存在重视体育娱乐而忽视文化道德建设的问题。农村征地、产权纠纷等问题比较突出,法律服务缺乏,农民缺少有效的维权方式,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如何制胜。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绿色发展的经济基础。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把人组织起来,把人调动起来,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要建立一支领导班子过硬、动员能力强大、传承红色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创新创业、农民致富的战斗堡垒。按照全市基层党建“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工作总要求,一是推进“书记头雁培育”工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是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公里,针对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情况,基层党建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姜城党旗红、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方便群众快速直接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党政领导的保驾护航。振兴乡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现有的内在动力难以推进,必须依靠强大的外在推动力才能加快发展。

三是丰富党员组织活动,除了规定动作“三会一课”、固定党日、远程教育之外,要积极开展专题学习、谈心谈话、志愿服务等活动,依托*灾后重建党性教育基地等,扩大党员组织生活平台。

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一是加大政策帮扶,积极争取实市县和部门的帮扶,让给更多的帮扶政策成为*镇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在规划引领方面,把扶持经济发展滞后的村跨越式发展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建立乡镇抓落实,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将农业产业做到等建设做到全覆盖。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了,农民富了,政府财力充足了,环境更优美了,才有更大的话语权。依托红色和绿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一是发展红色旅游,通过修缮革命旧址、新建游客中心、建设配套设施、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不断古城村红三十军部旧址和红星村旧址的影响力,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二是发展生态农业,目前*产业基础较好,猕猴桃、花生等产业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在产业创牌和包装创新,打出*品牌。三是抓好景区管理提升,依托*古镇aaaa景区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进一步吸引人气、商机。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但由于受到“重城市轻乡村”固定思维的影响,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下面我就乡村振兴战略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谈谈我的看法。

提到乡村振兴,不可回避当前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把它归纳为“四化”。

一是人才“流失化”。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城乡人才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乡村工作压力大,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村任职;加之受编制数制约,乡镇事业单位已近20年未进人,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薄弱化”。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违规开采地下水等现象,导致农业使用地污染严重;加之不少村民仍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乱倒垃圾等行为,导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的难度加大。三是精神文明“荒漠化”。不少村民存在“没钱的人当农民,有钱的人当大哥”的拜金思想以及“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加之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成规陋习在农村已风行多年,导致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城规陋习难度大。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现在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

(一)汇聚“人气”,筑牢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要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对农户开展技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新农民”,还要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二)依托村情,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规划时要以各村实际需求、各村特点来确定项目类别,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基础设施长效养护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民成立专业组织,负责基础设施日常养护工作;最后要从“控源、治污、植绿、育民”四方面入手,抓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让村民获利获惠,感受到农村环境整治的益处,引导村民自觉投身到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三)摒弃陋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农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一方面要树立起道德模范人物,既能让其守望乡里,造福桑梓,又能让更多的村民学习效仿。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中,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最后要结合“三送三促”,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推动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建设。

(四)超前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要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尝到改革的甜头,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方式,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最后还要盘活农村现有的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立足现有资源,以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帮扶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荣共生、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两学一做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一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的不深不透,还没有自觉地把企业和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小成即满,今后还要继续把工作做深做细,因为服务是永无止境的,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就有可能损害企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工作热情有所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是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贯彻落实“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还不够自觉,个别时候还做不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有时还做不到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如对待对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政策不理解的群众存有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做循循善诱的工作,有时态度生硬,不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

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还不善于研究思考问题,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五是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还不善于创新,不能够很好的灵活掌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强当先。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一是要不当“浮萍”作“潜艇”,经常走出机关大门,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拜群众为师,在群众中汲取组织工作的智慧和力量。要在深入群众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群众一起想问题、谋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群众中发现、挖掘和总结经验,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三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审批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21年至2021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21年至2021年平均为4.76亿元,2021年达到4.88亿元(2021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21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村振兴,关键是振兴人才。没有人才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就是一句空话。目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乡村工作专业人才。电影《第一书记》中有个片段:沈浩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第一天,沈浩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三天种麦正当时”,而村民则认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可以看出,传统的看天劳作、按24节气判断收播时间的作业方式与大气环境改变的新情况不匹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农村缺乏新时代农业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乡村工作专业人才不仅包括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也包括农村应用型技能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等。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比于其它乡村人才培养要完善许多,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只停留在科学实验及大规模种养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广大农村更多地是以家庭形式种养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模式,“带头人”形式的高素质乡村人才普遍缺乏。

二是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广大农民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是乡村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懂农业、爱农业、会经营的农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应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各大高校即使是以农业类为主体的高校,也普遍以农业科技为主,少有农业技能和农村管理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各职业技术学院或技师学院也少有培养农村人才的专业,且高职院校农业人才培养与最广大乡村所急需人才严重脱节。

三是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以某县城郊的一个村庄为例,90年代时全村有70多户人家,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打工”后,年轻人纷纷外出。至今,全村只有40余户常住村里,基本都是“夕阳红”、“童子军”群体;经统计,青壮年只有不到10人,其中30岁以下仅为2人(系夫妻,丈夫为退伍军人,是村民小组长,平时务农兼开三轮摩托替人拉货,妻子务农),其余均为45岁左右的人员(忙时务农、闲时附近工地做工)。农村人才呈现净流出现象,农村发展所需人才却得不到补充。由于农村青壮年常年外出,甚至村民自治都难以进行,村级组织难以有效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又引起农民思想涣散,对农村发展失去信心。

为此建议:

1.突出宣传,吸引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需要致富增收产业发展,但首先更需要人才支撑。要突出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宣传,通过理论宣传使广大青年才俊想到乡村工作、愿意留在乡村工作。要让全社会都意识到,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注入乡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2.完善政策,培养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史来看,以职业农民为主体并主导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支撑。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中、高等院校应当及时顺应农村发展需要,及时设立顺应农村工作人才需求的专业,特别是农村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大量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农民群体,可以参照城镇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形式,通过学费补助、免费培训等形式,鼓励学习,以提高其农业农村工作技能。

3.用好乡贤,发挥乡村高威望群体的人才引领作用。中国历来有官员志士、知识分子归乡的情节。近年来,从农村走出去的党政干部、高级管理人才众多,这些人退休后有一部分选择回到农村家乡生活。这些人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有家乡情节,在农村威望高,也大都愿意为乡村发展献策出力。因此,对于这些回归家乡的群体,可以适当调整农村落户政策,允许其回原籍落户,如有回原籍意愿但在原籍无住房的,经过当地村民自治组织同意,也可以允许其在原籍农村建房安家。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推动乡村振兴,要把人力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为乡村振兴做好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石林县始终坚持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人才工作水平,最大限度推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但受限于我县地域经济等因素限制,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困难亟待解决。

一、面临困难及问题。

重视度不一,工作合力“难形成”

成员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参差不齐”,少数领导干部对党管人才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及人才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理解不透彻,工作呈现出“上冷下热、逐级减弱”的趋势。一是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牵头抓总职责不明,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决策咨询机制不健全,致使制定具体政策时协调各方较难,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抓不好,各自为政、无人管理不想抓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工作机制不灵活,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人才干事创业环境优化不够,人才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如:我县在非遗人才、旅游人才的管理及培养方面,出现信息互通不够,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

吸引力不足,本地人才“回不来”

石林县在区位条件、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无区位优势。一是对在外的本土人才回乡干事创业的吸引力不足,在人才的招募中,与其他市县区在同等甚至更优惠条件下的人才竞争仍处于弱势地位。二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人才自身价值回收的时间成本较大,加之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理念滞后、思想保守、投入不足、措施乏力,本土人才宁愿到邻县(市、区)工作,也不愿回乡;三是在外本土人才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回乡干事创业精神不足,广大在外人才思想局限,只顾自身发展,而忽略家乡的建设。

集聚力不够,专业人才“进不来”

乡镇(街道)、村(社区)吸引力不够,愿意到基层干事创业的人才少,加之我县县域经济相对落后,难以吸引并招聘到高学历、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一是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较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其中教育卫生、农林牧业、民族文化、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紧缺;二是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的主题式产业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未形成,对于高、精、尖等重点企业和相关领域人才的吸引力还不够大,集聚效应难以呈现;三是缺乏平台载体,基层人才成长的空间不足,现有产业整体规模小、实力弱、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高新技术产业,难以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载体和平台,人才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针对性不强,乡土人才“上不去”

截止2019年底,我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8779人,整体呈现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专业性不强的问题,部分单位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仍然存在,导致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综合能力上不去,适应形势跟不上。一是系统、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缺乏与各类人才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内容,没有建立或健全各类人才在培养上的激励机制;二是科学、精准的人才培养内容设置不够。各支人才队伍的主管部门对人才培养的思考谋划和结合实际需求的长远规划不足,课程设置单一、培训内容不接“地气”,加之培训资金、培训机构、师资力量缺乏,资源的合理整合不够,造成人才的知识老化。三是创新、促进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投入不足,激励政策不健全,一些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落实不够好。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重视,全力推动人才工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乡土人才工作格局,乡镇(街道)与县级各主管部门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联络大学毕业生、乡土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思想解释工作,让其转变思维模式,邀请在外务工、待业等人才积极回乡,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允许乡镇(街道)就特殊人才进行单独招聘,同时放宽乡镇(街道)人才招聘与引进的方式,可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的方式补充相应人才;推进校园招聘方式,充分发挥好校园招聘的优势,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及时招录到岗。

(二)充实后备力量,全心做好人才回引。

一是加强科学分析研判。客观分析各类人才队伍素质状况,准确把握现实工作需要,分类别、分岗位制定岗位需求计划及人才队伍情况,明确目标,“对症下药”。既充分考虑人才的作用发挥,又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二是通过加大人才回引力度,拓宽人才回引渠道,完善扶持政策,将在外务工、待业人员吸引回乡,建立健全乡土人才数据库,科学、准确掌握好各类人才情况。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库和储备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做好的人才支撑。

(三)加大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一是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充分了解各支人才队伍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因材施教”,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储备可用之才;二是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灵活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理论知识的培训,宜采用课堂教育方式,对实操知识的培训,宜采用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格局,增强创业干事的主动性。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域服务人才工作。

一是采取座谈会、深入调研等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听取乡土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科学、合理采纳;二是在全社会、全领域积极营造鼓励人才肯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环境及良好氛围,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旗帜鲜明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撑腰;四是整合资源、发挥创业平台作用。发挥好双创平台(石林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省级),9个市级农业创业示范村(阿着底村、大糯黑村、彝族第一村、小箐村、小紫处村、大可村、下赵公庄村、尾乍黑村、南大村),2个民办市级创业示范园(石林博润科技创新孵化服务园、石林文化旅游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1个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农业创业园(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公司、云南神彩农业发展公司)),依托“石林创业精英集训营”等平台,科学、系统吸引、培养好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但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着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才质量不高,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面临问题困难。

师资力量薄弱,培训重点难以把握。在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妇女创业就业暨妇女干部素质提升等培训班的时候,在乡村振兴培训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把控不到位。

意见建议。

在“培”上下功夫。

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农村实用带头人培训以及“半农半读”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构建以职教中心、中高等院校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模式。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设立多种专业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展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作为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实实在在培养储备一批即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基层人才。

在“训”上出实招。

继续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会同县级农业农村局、妇联、共青团、美丽城乡建设指挥部等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妇女创业就业暨妇女干部素质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暨基层团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培训班。聚焦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培训。

在“管”上见成效。

选优培强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入挖掘一批农村匠人、乡村能人,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或纳入后备人才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扩宽村(社区)干部进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渠道,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村(社区)干部创造更大的舞台,让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更有盼头;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农村“双创”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和本乡“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到乡村创新创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到县城和中心镇就业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孵化基地,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实训、实习平台。组织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引导加大农村双创导师、双创示范园区管理人员、双创优秀带头人等的培训力度。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量。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17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201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如土地租赁,有的地方每年每亩收费800-1000元,有的地方每年每亩只收200-500元等。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一)领导干部不专业,缺少执行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而广的话题,从涉及政府管理层面来讲,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规划、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方方面面的政府部门。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取决于乡镇领导的观念和认识,目前,对部分乡村领导对乡村振兴如何实施,还停留在文件上,县域领导停留在会议上,经济专家还停留在宏观上,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也只能是“政府出钱把墙刷白,种花种草,面子很好”。

(二)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识普遍不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在家里的人多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农事作业、带带小孩等。这部分群众普遍发展意识不强烈,对乡村振兴战略只是从电视、新闻上面获知此事,对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知之甚少,更别说干什么、怎么干,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与他们无关,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甚至阻碍发展,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缺乏农业新型主体引导,乡贤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在村务农,另一部分在外务工或经商。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培育人才、培育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投入等关键环节建设。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领导的职业和专业培训。

提升乡村领导对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掌握乡村振兴实施的方法和步骤,实事求是的组织项目运作执行力。要有宏观观念,更要有微观的方案。各级党委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培强配齐基层党组织,增强凝聚力。

(二)加强乡村振兴专业咨询机构建设。

乡村领导长期面临基层繁琐的工作,在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缺少实战经验而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产业振兴需要市场化体系,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市场化产业体系建设,大部分束手无策,更严重的是缺少专业的咨询和服务机构,让乡村领导们更为恐慌,束手束脚,维诺不前。

(三)做好产业规划,发展农村产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相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村集体经济组织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发展科学的、有市场的产业,而不是照搬照,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二是依托本地农业特色资源,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三是根据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投融资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激发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五)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总的来说,近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很突出,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短板、弱项,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仍需要深入研究,找准症结,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不断强化投入和工作力度,多做绣花功夫,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奠定基础和保障。

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乡村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在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农村基层党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尤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正确认识当前乡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着力点,结合实际,理清工作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

(一)基层党建薄弱。

乡村振兴,需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支持,但最核心的,是村级基层组织。无论是一个国家也好,还是一个企业也好,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将决定着它们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乡村振兴的任务,落实在乡镇、村,主要落实在村。村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机构,村支两委班子扮演着带领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头雁的重要角色。实践证明,强村之所以强,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一个强班子、强书记;后进村工作之所以滞后,根本在于村级班子的领导力不强,带头人作用没有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问题在于,在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基层组织是软弱涣散的,村干部的综合能力是比较低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小。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小,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无钱办事、无人办事、无章理事,村委会作出的决策在村民中推行起来很难一呼百应;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偏低。由于村干部大多数是民选干部,工资待遇低,事务繁杂,很难吸引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年轻人,大多是由上了一定年纪、赋闲在家的老年人担任。由于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导致政策理论水平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会不全、把握不准,很难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对于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缺少足够的创造与担当。

(二)城乡二元体制影响。

从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开始,到脱贫攻坚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政策上,我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体制影响仍然明显,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过大。比如,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是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医疗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城乡发展体制机制还不一体,要素交换还不平等,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当然,改革是一个过程,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长期存在的体制导致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基本上被城市占有,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主体失衡,造成了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置的“农村总量不足”与“城市局部过度”的矛盾现象。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国家对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还不是很大,基础设施配置的资金受限,建设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比大多数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产品被城市占据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作为当代中国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不仅在经济方面,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人口所能获得的生存工资远低于城镇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资,在城镇生活的质量往往远高于农村,这是导致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化率大幅提高(201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8.52%),另一方面使得无数的村庄人去楼空,许多村庄严重空心化,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三留守”之地。很明显,当一个国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时候,乡村就缺少了活力,乡村振兴将会变得举步维艰。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低。

尽管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长久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温饱愿望,农业农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品质与效益较差;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经济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慣性。

具体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小。中国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很小,人均耕地不足0.1hm2,森林面积平均每人0.12hm2,草原平均每人0.375hm2,水资源平均每人仅2700m3,这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二是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三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经营小。当前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水平低,规模经济效益小,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面对这些年迅速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浪潮,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呈现出高风险和低收入的状态,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这种传统的小农经济现象更为明显,贫困程度也更深,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12.8万个贫困村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就是证明。近些年,贵州六盘水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把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激活起来,安徽小岗村、河南南街村、贵州塘约村等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把闲置荒废和小块的土地整合起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分配方式,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让我们看到了革新的力量,看到了合作的力量。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区域差异又十分显著的广大农村,任何一种统一化、全盘式的制度构建,事实上都难以应对无穷无尽的问题,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但是我们同样也相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单打独斗是没有出路的,农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合作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的时候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改革,是农业农村唯一的出路。

(四)乡风文明落后。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不仅是全面振兴乡村的外在体现,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从本质上来说,乡风文明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靠近,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农村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提高,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对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缓,乡风文明落后成为乡村振兴中又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各类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育人才缺乏,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农村教育水平质量普遍偏低。长期以来的教育发展滞缓,进一步导致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人们的精神素质、文化素养、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价值观、人生观落后。当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望,社会处于变革转型期。在这样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极易发生扭曲,容易金钱至上,精神空虚,奢侈享乐,唯利是图、重利轻义。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三是传统文化被忽视。中华文明很大一部分发源于农村,农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甚至农村的许多本土文化被抛弃。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选优配齐村干部,充分发挥人才支撑作用,打造一批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第一位的问题。

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支两委干部,打造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基层干部,真正实现人才引领村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再次,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最后,政府出台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二)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以城帶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等日益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出发点在于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要解决城乡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配置差异,真正实现“一体化”,必须进一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取消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完善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首先,大力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让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是目前影响乡村振兴的明显短板。近年来虽然农村的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建设得到了全面提速,但是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短板尤为明显。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差异,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满足农民基础性需求,加大对基层健康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医疗体系,关注农村高发病症,定期开展农村健康体检,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政府应加大教育专项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激励机制,充实提高乡村教师队伍。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有学上,有书读,结合本地实际,把农村有需要的特殊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

最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力助推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重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模化相联系,但是在中国农村仍然以传统技术来耕作,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经营,生产效率低,经营成本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这要求我们对原有的生产方式进行革新,把握当前农业规模经营不断发展、产业跨界融合不断深化、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的时代特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重塑农村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尤其是要重视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销售方式,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水平。

当然,这需要政府尤其是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一方面,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前提下,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农民住房保障机制,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与自愿退出机制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明晰集体产权,盘活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结合实际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现有的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存在不少问题。在私人精神文化上表现为文化形式单一,文化生活时间少,家庭用于文化生活的支出少,一些地方甚至有颓废文化抬头现象。在公共文化生活上,农村很少组织集体的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简陋,没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农村文化建设不受重视,缺少对农民进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的指导。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宣讲报告会、座谈会、公开栏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村、组、自然寨,向党员和群众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们振兴乡村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营造文明乡风。立足乡村文明,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充分利用农闲、重大节庆、民间传统节日,发动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艺比赛、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培育和睦孝悌的家风,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营造文明的乡风。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一)产业短板。

当前乡镇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

(三)文化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二是产业发展、人才保障、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建设和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不完备,各地未能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根据和制度保障。

三是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现代化发展,农村极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一趟,常年在家的只有受教育程度低的留守老人和小孩,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农村越来越空心化,难以发展致富。

四是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未能全方位发掘乡村自生发展动力,或是未能为乡村发展制造动力;另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滞后,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等原因也制约着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振兴方面: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以财政项目和人力资本开发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人才智库,留住农村优秀人才、吸引外出人才回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内外合力实现人才、智力回归;培育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优秀乡贤,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方面: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传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与本地红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充分发挥乡贤乡绅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生态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常态化。

组织振兴方面: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增强基层党组织力量,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结合“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党史学习教育等,强化对党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党员队伍素养;增加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缮活动场所,规范活动场所建设,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按照“五个基本”规范化建设要求,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但由于受到“重城市轻乡村”固定思维的影响,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下面我就乡村振兴战略的难题以及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谈谈我的看法。

提到乡村振兴,不可回避当前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把它归纳为“四化”。

一是人才“流失化”。从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城乡人才差距不断加大;由于乡村工作压力大,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到村任职;加之受编制数制约,乡镇事业单位已近20年未进人,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导致建立健全乡村人才队伍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薄弱化”。早期建设的基础设施普遍标准低,部分老旧设施已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并且很多村对基础设施缺乏管理,导致公路、水路、电路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前农村普遍存在施用化肥农药以获取高产、违规开采地下水等现象,导致农业使用地污染严重;加之不少村民仍存在乱砍滥伐、乱挖乱建乱倒垃圾等行为,导致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的难度加大。三是精神文明“荒漠化”。不少村民存在“没钱的人当农民,有钱的人当大哥”的拜金思想以及“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观念,加之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成规陋习在农村已风行多年,导致培养“新型农民”改变城规陋习难度大。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现在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

(一)汇聚“人气”,筑牢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要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对农户开展技术、创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新农民”,还要建立人才“数据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二)依托村情,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规划时要以各村实际需求、各村特点来确定项目类别,让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基础设施长效养护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民成立专业组织,负责基础设施日常养护工作;最后要从“控源、治污、植绿、育民”四方面入手,抓好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让村民获利获惠,感受到农村环境整治的益处,引导村民自觉投身到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三)摒弃陋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在农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一方面要树立起道德模范人物,既能让其守望乡里,造福桑梓,又能让更多的村民学习效仿。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家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中,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最后要结合“三送三促”,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养成文明习惯,推动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建设。

(四)超前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方面要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让农民尝到改革的甜头,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方式,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模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最后还要盘活农村现有的集体资产,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立足现有资源,以村级集体资产折资、帮扶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荣共生、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三大主要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个方面,其各项目标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是要将产业发展落实到农民增收上,实现生活富裕,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态宜居不仅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建设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要求,也回应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乡村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要关注和攻克的难题。

1.1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兴旺的基础,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0.10每平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关中地区人均耕地面积0.06每平方米,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严重限制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后劲不强。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根本出路,而环境门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乡镇原本就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困境;同时,山区县交通不便、资源禀赋缺失,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难度较大,这些情况都加剧了关中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

1.2农村常住人口减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2006—2016年关中地区农村常住人口以年均30万人的速度减少,2016年关中常年务工人员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30.3%,行政村数量减少2662个,部分村庄逐渐消亡;且从乡村留守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留守人口中21——40岁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8.96%,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与此同时,2016年关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2%,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缩减农业可吸收的劳动力人口,乡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乡村人口数量持续降低不仅导致乡村振兴存在人力资本障碍,也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规模经济困境,这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农村工作环境,加剧了乡村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

1.3长效投入机制缺失。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由地方政府承担,但受二元经济体制和资本逐利性影响,城乡间形成了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2013年关中农村地区公用设施建设投入22.3203亿元,仅占当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的18%;且从财政投入体系来看,也仅占当年地方财政支出的1%,与2008年相比占比下降6%,农村财政投入有效资金下降。以2017年西安市各区县172个美丽乡村为例,所有乡村均无金融机构贷款;12%的乡村拥有1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且多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所得,但以西安市为例,60%以上的村庄无集体经济,这些村庄经济实力弱、筹资难度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建设明显滞后;同时道路养护、设施维护等建设后期资金投入需求也较大,大部分乡村也没有承担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维修的长效机制。

摘要:针对目前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以平阴玫瑰小镇为例,从“五个振兴”的角度分析了平阴玫瑰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绿色集约小镇、留住人才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产业;平阴玫瑰小镇;五个振兴。

1.1加工企业相对分散,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据调研,玫瑰小镇的玫瑰加工销售企业和作坊有百余家,产业分散化对玫瑰产业的振兴有很大影响。虽然有惠农、天卉等龍头企业,但并未大幅度带动当地其他企业和农户的发展。就发展模式而言,由于“互联网+”的影响,玫瑰小镇向o2c、o2o等模式转变,但这些模式仍存在缺陷,如o2c模式产生的利润比较低,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1]。

1.2原有人才外流严重,专业培养模式缺乏。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客观上导致了农业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平阴县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家中剩老人和儿童留守,人才外流严重且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原动力。

1.3文化消费占比偏低,公共设施投入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增加,村民的文娱活动不断增多,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缺乏自我文化提升的能力,文化消费在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比偏低。各村存在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平阴县投入相对不足,具有滞后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有待加强。

1.4生态存在有了基础保障,管理力度亟待加强。

玫瑰镇在政府的号召下加大投资,新建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站各一处,同时进行了防护林绿化建设,整体生态水平显著提高[2]。虽各村已有垃圾集中投放处理场所,但因管理力度不强,垃圾成堆、无车搬运的现象时有发生。

1.5基层党员结构老龄化,村民缺乏参政主动性。

目前存在基层党员干部年纪较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新政策执行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平阴县基层组织建设,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提出建议。

2.1提高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定期组织玫瑰企业交流会、举办产业高峰论坛。以企业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建议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运行主体,并引入社会各界的监督,形成“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新运行模式。

2.2挽留、引进、培育人才三法并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发展壮大平阴县玫瑰产业,以亲情、友情、乡情为着重点挽留人才,拓宽引才渠道,吸引跨学科、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培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工,政府联系企业定期举行技术产品交流活动,并抽检优秀人才组成队伍下田下乡进行实地讲解指导工作,注重培养组织技术型农民工人,鼓励村镇上大型优质种植户带领当地农民共同发展,发挥带头作用。

2.3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政府应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高福利、高待遇的优惠政策,联系各大高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2.4致力打造绿色集约宜居小镇,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建设产业园区,通过物流运输方式联合各玫瑰企业,共享资源和产品技术,运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01-12 2024年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优质23篇)
    职业规划需要我们不断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好的职业规划可以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有管理学者曾讲过这么一句话:“创业,其实
  • 01-12 学生代表春季开学典礼讲话稿(汇总24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每年开始新学期的一个重要仪式,标志着学生们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以下是一些学生对于开学典礼上的一些活动和游戏的反馈和评价。老师们,同学们:假期已过,我
  • 01-12 寒假打工社会实践报告(模板14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个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感悟、心得和提高的机会进行记录和分享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一些社会实践报告的典型案例,大家可以学习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
  • 01-12 铁路调度员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材料(模板21篇)
    事迹材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描述和传达一个人或团体的行动和成就,鼓励读者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如果您需要一些事迹材料的范文作为参考,可以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
  • 01-12 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优秀17篇)
    对于会议纪要的审核和修改,应该保持严谨和谨慎,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以下是一份优秀的会议纪要范本,希望对大家在撰写会议纪要时有所帮助。某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
  • 01-12 酒店前台工作总结与计划(实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进步和成长。小编精选了一些精彩的月工作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xx年x月x日,从
  • 01-12 酒店活动策划的概念(热门21篇)
    活动策划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目标受众、活动形式、资源投入和时间安排等。活动策划不仅仅是一个机会,更是一种挑战,需要策划人员具备创新和执行力。酒店文化建设在酒店
  • 01-12 最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大全(13篇)
    工作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任务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概述的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反思和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工作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 01-12 元旦幼儿园庆祝活动策划(专业20篇)
    通过活动策划,可以有效地推动团队合作和提高组织能力。掌握一些活动策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至关重要。3.布置活动相关工作4.审核班级活动方案5.
  • 01-12 仲裁委托代理协议书(精选18篇)
    代理可以为人们省去许多繁琐的手续和程序,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下是一些成功代理人的经验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代理策略。甲方:乙方:根据《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