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稳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专业24篇)

稳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专业24篇)

时间:2024-01-11 00:01:02 作者:琴心月稳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专业24篇)

范文范本是对一段时间内某个主题或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文本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欢迎大家认真阅读以下这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的写作。

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是企业、政府、NGO或社群组织等组织或个人为帮助有需求群体,用专业训练的技能、专业知识和信仰原则,改善社会不公、不平等和矛盾的服务与协作过程。近年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既重要又必要。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深知实践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优缺点,下面将分享我的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探索。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每个群体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诉求。在为他们服务时,要关注他们的需求,考虑他们的背景、经历,时刻找寻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需要去接触社会上一些难以接触到的人群,聆听他们的心声并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加充实的人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耐心和责任心,要放下权力和观念的束缚,给予他们所有可能的帮助。

第三段:创新。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服务上,我们也需要不断创新,探索既能满足需求、又体现时代发展特色的服务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社会工作的新模式,包括线上线下的协同合作模式、增加自助式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服务质量全方位提升。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联系社会上各种机构和个人,实现资源整合,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体系。

第四段:反思。

社会工作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保持反思的态度,开展自我批判和定期回顾,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群体和服务对象的了解,加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摆脱我们自身的成见和偏见,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开展社会工作。

第五段:结语。

社会工作实践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服务,要走进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真正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模式,以及进一步积极推动社会公共服务的整体升级。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积极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更高质量和更全面的提升。

某区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党在新的时期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时期的政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因此,我区政法工作要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就必须从社区着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增添工作措施,延伸政法工作职能,全力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近年来,我们在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全面深化了政法、综治工作,为社会和谐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近年来,我们围绕政法工作如何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提供了现实依据。就我区目前实际来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更重,要求发展环境更加和谐。要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双创”的成功,需要创新性地开展政法综治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人民内部矛盾增多,维护稳定的压力更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拆迁补偿、特殊困难群众利益保护问题、环境污染与环保搬迁问题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事件日益增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压力更大。三是治安形势严峻,平安创建任务艰巨。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政法部门执法办案和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以上问题在社区都会得到集中体现。政法工作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社会安康,社区是政法工作拓宽内涵和外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和谐社区着手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重心下沉、防线前移的目标,我们将工作精力、工作思路、工作经费、奖惩考核等向基层社区倾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基层工作的优惠措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政法工作向基层延伸的问题,在全市率先推行政法工作进社区的创新举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探索扩大政法工作领域的有效途径,以警务进社区为龙头,推进法官、检察官进社区,实现了政法工作专业性和社区工作群众性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了服务和谐社会的实效。

二、深化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居民的法制意识。

当前,社区居民对法制宣传的需求有四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从被动地学习法律条文向主动寻求维权途径、了解诉讼成本、掌握诉讼时效方面转变;第二,从单向灌输向居民主动要求参与、双向式、互动式学法转变;第三,从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向声像制品、电子图书、数字多媒体、国际互联网等新型媒体转变:第四,从单纯学习法律知识向注重感受法制氛围,享受法治文化和环境等多层次、综合性的需求转变。鉴于实际,我们坚持以满足居民法律需求、提高居民道德法律素质、引导居民通过法律理性方式解决纠纷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大力构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平台,推进社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一是走进社区建立社区普法长效工作机制。社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有很强的地域性,一般说来,在社区范围内,社区组织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社区组织开展普法最为直接、最为得力。因此,政法工作走进社区,政法干警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具体落实的普法运作机制,既能形成合力,增强实力,又能多种渠道筹措普法资金,从组织和物质上保证社区普法的持续开展。

二是走进社区建立系统化、网络化的普法工作平台。政法干警进社区后,积极协助社区整合宣传资源,以社区“市民文明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健康俱乐部”、“青少年教育基地”、“社区文化广场”等为阵地,以“法制宣传栏”、“科普宣传栏”、“政务公开栏”等为载体,依托社区宽带网、闭路电视和有线广播系统等公众设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网络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平台。

三是走进社区建立社区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社区普法最缺乏的是专业人才,而社区中又不乏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当前最需要的是把这些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为社区普法贡献力量。政法干警进社区后,充分发挥权威性和专业性优势,整合法律人力资源,在法律援助人员、司法助理员的带动下,充分利用社区律师、公证员、政法机关离退休人员、大专院校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职业、婚姻、咨询、家政服务等社区中介组织法律宣传人才和资源,形成了法制宣传的巨大合力。

四是走进社区创新社区法制宣教机制。政法干警进社区后,不断拓宽思路,探索规律,开拓创新,注重服务,普法与社区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社区硬件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综合执法服务相结合,通过组织法制文艺汇演、开设校外法制课堂、以案说法等形势,不断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实效。如上半年,区政法委、区综治办牵头组织公、检、法、司、国土、农水、信访等部门在银江镇召开4次法制宣传、咨询、教育暨公开处理大会,参会接受教育的社区居民和村民达1000余人次。

三,深化社区治安防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社区“三官”的推动和支持下,重点抓好社区警务室建设和社区群防群治工作,打牢基层治安防控基础,社区治安防控能力不断增强,20全区“两抢一盗”案件发案与同比下降12.1%,入室盗窃案件同比下降34.9%,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一是社区警务建设取得实效。把社区警务作为政法工作社区化的最重要工作来予以重视和落实,多次对社区警务建设情况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督促、指导和协调社区警务办公用房和基本办公设施,区公安分局负责警务室标识、标牌的制作、社区民警工作职责、考核办法等制度的制定,于年在辖区所有社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共有110名民警常驻社区。社区警务室以社区民警为主,社区、社区对口法官、检察官积极参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推荐社区民警担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以加强社区警务工作的协调配合。二是广泛调查,精心研究,根据每个社区实际,制定出各社区的治安防控方案。三是大力推进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各社区均组建了一支不少于10人的义务治保巡逻队,部分社区还有党员义务巡逻队、老年义务巡逻队、治安积极分子巡逻队和文明劝导队。四是强化社区治安基础工作。建立治安刑事案件登记簿、安全检查登记簿、外来人口和出租户登记表、重点人员登记表等台帐,掌握社区治安的基本情况。五是狠抓社区治安防范宣传。通过入户调查、散发宣传单、召开坝坝会等形式,加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发动群众为社区治安出谋划策,切实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六是抓好服务群众工作。向社区居民发放警民联系卡,加强邻里纠纷调解和社区稳定工作,积极协助社区居委会搞好低保、困难群众的扶助和社区待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

二是社区群防群治工作深入扎实。以社区综治组织领导机构为平台,深入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社区民警一般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副组长,社区对口法官、检察官、辖区有关单位为成员,共同推动群防群治工作,建立起了专群结合、点面结合的群防群治网络。各社区在社区政法干警的协调支持或社区民警的亲自带领下,组织民兵应急分队、企业保安、专职巡逻队、党员义务巡逻队、护厂护校队员、护楼守院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在家属区、工作区、企事业单位周边开展日常巡逻,在重点时段和地段开展昼夜巡逻,切实加强了社区治安防控。同时,在社区开展了安全感测评、社情民意调查、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活动,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充分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楼栋、安全文明小区等创建工作,大张旗鼓地在社区表彰辖区的各类见义勇为行为,全面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强化对重点人员的治理、防控。社区成立了社区政法干警参加的重点人员帮教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登记卡和跟踪教育卡,通过签定责任书、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教育,制定重点矫正帮教措施,确保重点人得到有效监控;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引导重点人员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家庭观念;针对重点人员在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街道、乡(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解决,稳定他们的情绪;组织社区干部、社区政法干警与社区重点人员结成“一帮一”对子,对名社区服刑人员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及时了解跟踪,做到“发现困难及时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两劳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仅为4%。积极落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各项工作措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采取一切行之有效地合法手段,大力开展教育和劝返外来“三无”闲散人员,切实减少了治安隐患。

四是深化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增强维护稳定实效。

政法工作进社区后,特别注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把社区作为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努力打造和谐社区。

1、加强对调解组织的培训,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素质和工作水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既是政法干警的法定职责,也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通过业务培训、个案宣传、政法干警与社区结对子、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网络等方式,对社区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政法干警在实践中建立了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研讨会、培训班和观摩庭审等形式加强社区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和交流,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在年度的工作思路中,政法部门始终将宣传法律、组织基层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列为重要内容,同时也将此作为司法服务的载体,社区政法干警定期组织社区调解员进行培训,及时将关系到百姓生活生产、关系到社会道德风尚、民风民俗的最新法律信息和知识传递到百姓和调解员中,以提高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

2、健全调解组织,增强矛盾纠纷调处的合力。社区政法干警进驻社区后,社区重新调整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机构组成人员,除社区综治副主任、居委会、列管单位外,增加了社区政法干警,有的社区政法干警还担任组长或副组长。社区干警加入后,帮助社区完善和规范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信息报送、定期排查、领导接访、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增加了社区群众对调解工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增强了调处工作的权威性,2005年全区的矛盾纠纷没有因调处不力而导致事态升级的现象发生。

3、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分析,增强工作实效。社区各列管综治单位每季度要召开一次由列管单位领导、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对口法官、检察官参加的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综合进行分析,共同出谋划策,逐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包案责任制,确定每件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结时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社区党工委成员每星期轮流负责信访工作,社区政法干警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接待上访群众,实施“谁接访谁包案”制度,增强信访接访工作的实效。增强社区治保会、调解会,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做到“小事不出居民区,大事不出社区”,把矛盾消化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使之真正成为预防和处理基层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经验之一:执法为民、服务发展是党对新时期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政法工作进社区必须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增强工作实效。经验之二:围绕人民根本利益履行职能是新时期政法工作的主旋律。政法工作社区化必须坚持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旋律来制定和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赢得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经验之三:创新是和谐社会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政法部门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在执法思想、执法观念、执法机制、执法作风等方面予以创新,推动政法工作社区化的深入开展。

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我区政法工作社区化目前处在启始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政法工作进社区规范化建设还不够,工作措施还不够详尽,实效性需要增强等。下一步,我们将对政法工作进社区的现状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更加符合东区社区和政法工作实际的政策措施,为深化平安东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广泛吸引群众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方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方式。近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几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和示范点。这些创建活动规模大、影响广,对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对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各行各业开展富有特色的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开展争创文明单位,在窗口行业开展以规范化服务、塑良好形象为主题的创优质服务单位,在机关开展“创文明机关、做人民公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在城市开展争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小区(社区)、文明楼院、评选“五好家庭”和“文明户”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手拉手”、“心连心”、“志愿者”、“公示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等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是群众自己开展的活动。“老党员现身说法课”,实行“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老劳模的“五老”作用。各村针对婚丧大操大办等现象成立了计生协会、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和农村良好社会风气、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运用社会管理手段的规范养成方式。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靠科学的严格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各种。

规章制度。

规范人们的行为把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统一起来。几年来我们注意把思想教育同社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用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制定了有关治安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二是制定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对规范、养成人们良好的社会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各行各业制定工作制度、行业规范在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中有机地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宣传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典型示范方式。先进典型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在全社会推出代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各具特色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开展评先创优活动,评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并形成制度。通过这些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某区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接下来我打算开一家农家乐,展示歌舞、饮食等民族特色文化,不仅让自己富起来,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富。”参加完村民小组近期开展的“三讲三评”活动,云南孟连县芒信镇拉嘎村村民李新洁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当前,云南脱贫攻坚已进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针对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畏难厌战情绪、“等靠要”思想等问题,今年以来,云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贫困村“三讲三评”工作,以促进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作用,督促村组干部主动履职担当,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讲三评”工作每个季度开展一轮,主要指驻村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村组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帮扶成效进行评议;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驻村工作队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议;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对其内生动力进行评议。讲评结束后,结合实际进行民主测评,按照“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分别对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量化打分。在此基础上,由乡镇挂包贫困村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根据讲评情况、民主测评情况,制定整改措施,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基层党员群众的监督,并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跟踪落实。其中,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的讲评、测评、整改情况,还要作为年度考核、召回撤换、评先评优的依据。

为充分发挥抓党建促脱贫功效,云南要求各地在开展“三讲三评”工作中,注重把村民小组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脱贫攻坚等有机融合起来,以此为抓手规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促进村民小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思想教育与工作部署“双融合”。

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是一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福祉的专业领域。社会工作者通常与弱势群体、社会问题和社区组织等相关工作,为人们提供各种支持和协助。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者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涉及到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组织服务的规划、实施和评估,并且反思自身在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帮助。

社会工作实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实际的帮助,更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传递。社会工作实践需要我们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道关怀,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尊严感。同时,社会工作实践也需要我们具备灵活的沟通能力、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技能,以及坚定的道德底线。

第三段:探讨社会工作实践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尽管社会工作实践有很多优势和好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在我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感到最大的挑战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不同背景和经历的服务对象常常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需要我们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为了更好地与服务对象沟通和交流,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建立情感上的连接,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认为,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我们才能更好地加强和改善社会工作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工作实践是一个富有意义和启迪性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可以丰富我们的经验和见识。在我的社会工作实践中,我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收获和启示,比如学会了如何与服务对象有效沟通和交流,如何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工作实践。总之,社会工作实践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并为社会做出更加有价值和贡献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工作实践也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将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意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和根源因素,并且将探索更加灵活和先进的服务模式和方法。同时,未来的社会工作者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应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组织和协调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等。面对未来社会工作实践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事业做出贡献。

某区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镇江市一体化推进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把责任担起来、能量传出来。

该市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设“银发讲习堂”,通过这一自主讲学平台,发挥老同志优势,让有理想的讲理想、党性强的讲党性。每次由1名或几名老同志谈学习体会,讲初心故事,传红色基因。截至目前,“银发讲习堂”已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初心故事1000余场,吸引两万多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成为了老干部身边的党性课堂。

推进离退休干部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有党的领导、有支部班子、有工作制度、有组织活动、有作用发挥、有工作保障,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六有一提升”示范点创建工程。细化25条考核标准,包括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全年集中政治学习不少于8次、配备专属的老干部支部学习活动室等。三年内建成100个示范点,有力促进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党内制度落实、活动阵地保障。

对难以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镇江打破党组织单一隶属关系,创新推进“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党建模式,在社区、老年大学等建立110个地缘型、趣缘型、业缘型功能党支部,实现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

实施“银发人才工程”,搭建系列平台,让老干部志愿服务更精细化、系统化。近年来,首批市级“银发人才工作站”聚焦“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服务农村和农民;“银发献良策促发展”为发展献计献策400余条;万名“银发生辉”志愿者送传统、送政策、送技术、送法律、送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苏州市民族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5、便民服务进社区—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服务不仅是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宗旨。依托社区的有利资源,本着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宗旨,我们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便民、利民的服务带进了社区。我市各街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相继设立了街道社区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并以此为主阵地,争取和依托辖区有关单位、私营企业、个体经营等,发挥其专长,明确服务内容,建立了包括文化、娱乐、医疗、生活等项目的社区服务网点,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优惠、便利的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不少街道在建立少数民族社区服务网点时,首先向社区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发放双向服务意向调查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然后通过协商、筛选,确定三优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街道社区依托相继建立的少数民族社区生活服务网点,为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群众免费或优惠提供优质、便利的各类服务。例如府前街道充分发掘社区资源,与辖区内的有关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签订了服务协议,商定了对少数民族群众免费和优惠的服务项目,包括医疗卫生、建筑装修、家电维修、缝纫修补、各类咨询、家政服务等内容。还充分利用本辖区内服务项目的优势,确定了“好人家家庭装饰公司”、“红太阳搬家服务部”、“侬侬美发专业商店”等一批服务点,并为少数民族居民专门制作发放了“社区灵通服务卡”,使之享受到优质、优惠的服务。平江路街道一方面把确定的服务点和服务项目印成书面材料分发给少数民族居民,另一方面还制作发放了“平江区街道少数民族三优服务卡”,使他们能持卡享受优质、优惠服务,得到少数民族居民的一致称赞。据统计,这个街道发放三优服务卡61张,已提供各项优惠优待服务200余人次。

三、实践中探索、摸索中前进是做好下一步社区民族工作的思路。

在近两年的民族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中,我们已逐渐探索出一些工作思路:工作目逐步明确,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各项工作进社区正常开展,少数民族同胞与社区居民的感情加深,信息沟通逐渐加强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深知,社区民族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细化、去深挖、去探索、去创新。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尝试通过以下的途径进一步推进社区民族工作:

苏州市民族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苏州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少数民族成份47个,人数1.6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虽然少数民族人口数不是很多,但民族成分却不少,随着苏州经济的突飞发展和改革开放度的提升,近几年已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苏州,来苏和留苏的少数民族同胞也日趋增多,城市民族工也随之显得更加复杂多样,原有的工作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如何做好新形式下我市的民族工作就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在长期的民族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工作要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重心下移,工作要靠前,要建立最前沿的工作平台。这是我们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新认识,也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进社区的理论根据。

二、以点带面,逐步、全面地推进各项民族工作进社区。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社区民族工作的两大原则:一是综合利用资源原则:城市社区不单单是地域上的概念,更是社会生活的组织和单元,是社会各项资源的一个小的聚集地,民族工作进社区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使社区的可利用资源发挥出来,做到资源共享。二是以点带面原则:各城区民宗局在各街道社区全面动员部署的基础上,重视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选择进度快、起点高的社区作为样板,以点带面,推动本辖区这项工作的开展。例如沧浪区府前街道道前社区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走在全区的前列,沧浪区民宗局就在府前街道召开现场交流会,召集全区各街道、社区领导和有关干部学习取经。平江区民宗局也选择了平江路街道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作为典型,在全区各街道推广。根据两大原则,我们逐步、全面的推进了各项工作进社区的活动:

某区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绿波摇漾景色新,疑在桃源故里行。”这句诗描写了新时代的世外桃源,位于山西太行之巅的长治县东掌村的现实场景,这里三面环山、绿荫夹道,玉宇红楼、小桥流水;这里百姓富裕、生活惬意,人文和谐、民风淳朴。东掌村以其自身实践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书写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卷。

在山西省长治县东南部,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小村庄,被称为“上党南界,最美东掌”。走进东掌村,一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青,“人在林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的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煤矿改制掀起千层浪集体经济注入强心剂。

说到东掌村的变化,就必然要提到村办煤矿;提到村办煤矿,就必然要提到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毕永刚。毕永刚,在长治县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东掌村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于他的事迹,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二三件,都会跷起大拇指称赞几声。

2001年3月,东掌村发生了一件改变全村人命运的大事,长年亏损的村办煤矿要公开竞拍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来,莫不如此。应该说上苍是非常眷顾东掌村的,村子下面蕴藏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地质条件简单,煤质优良,瓦斯又低,是一个天然的聚宝盆。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东掌村就开始了挖煤卖煤的历史,一直到1968年,凭着几代人的努力,硬是勒紧裤腰带建成了长治县为数不多的村办煤矿。对于这个自己亲手建起的煤矿,村民们是爱恨交加。东掌煤矿从建成以来,所有权经营权几经转换。从开始的村集体所有,到1976年划归南宋公社经营管理,再到1979年又收回村集体,1990年开始承包给私人经营,直到2004年重新由集体经营,几番轮回,几番波折。由于市场价格、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煤矿投产30多年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守着金疙瘩,全村人却没能从中享受到利益。

为了摆脱村矿经营的困境,2001年,东掌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对村矿彻底进行改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报上级部门批准,面向社会公开竞拍村矿经营权。当时还是村上通讯员的毕永刚凭着敏锐的直觉和年轻人的闯劲,认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多方筹资参与竞拍并最终夺标。在他的经营管理下,煤矿效益逐渐扭亏为盈。

2003年初,第六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开始。全村人从煤矿竞标与经营管理中看到了毕永刚的为人,看到了他的能力,也看到了他的闯劲,一致把他推选到村委会主任这一关键岗位上,带着大家的信任与重托,毕永刚开始了他的“村官”之路。次年,他又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当时全县屈指可数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职务增多了,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毕永刚从此把自己的命运与全村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乡亲们对自己的深情与厚意,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毕永刚感到无以为报,唯有一腔热血回报大家。2003年底,在家人的反对与众人的质疑声中,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承包期限未满、煤炭效益正好的煤矿经营权提前上交村集体,2004年集体经济因此一下子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使步履维艰的村集体犹如注入一剂强心针,有效缓解了东掌村当时面临的发展困境。经过连续的升级再升级,改造再改造,革新再革新,东掌煤矿由一座初设年生产6万吨的村办小型煤矿企业发展成为机械化程度达100%、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现代化中型高效矿井。在2009年的资源整合重组浪潮中,以其优越的综合条件和深厚的煤矿产业积淀,被确定为保留矿井,并成功兼并兴隆煤矿、北宋煤矿、长征煤矿,组建山西长治羊头岭东掌煤业有限公司,一跃而为地方国有控股企业、纳税大户,为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开创出一条新的成功之路。到2010年,东掌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累计达到3亿多元,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裕村”“明星村”。

“一个人的富有不是真正的富有,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这样的富有与成功对于个体的价值是有限的,对于社会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只有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共同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样的人生追求才最有价值。”这是毕永刚的初心,他更是这样做的。

产业兴旺行行竞风流撸起袖子人人显本领。

长治县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经济,就煤炭而言,是深受其利,也深受其害,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多少年来始终没能走出这个“怪圈”。所以在长治县经常能听到一句话,“煤炭今天离不了、明天靠不住,不转型死路一条”,既透出深深的无奈,又时刻警醒着这里的人们。

从担任村委主任的第一天,毕永刚与其他班子成员就开始谋划村子的长远发展,研究如何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通过多方调研和集思广益,制定了“种植养殖稳村、旅游观光兴村、对外投资强村”的发展思路以及各种帮扶政策,鼓励支持村民就业创业,努力实现多元发展、多点开花的经济新模式。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东掌人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在今年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长治县委县政府提出“坚持以转型升级统领产业发展、以生态文明统领城乡建设、以党的建设统领全局工作,做好工业、农业、旅游、民生、改革五篇大文章,建设美丽宜居生态县”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毕永刚一班人更加坚定了既定的前进方向。

把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融入乡村旅游,2017年成立了东掌九院种养合作联社,下设11个种养专业合作社,共吸收120户村民入社,流转土地460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将全村土地统筹规划,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户则分户,把农业种植区同时变成参观体验园。在粮食种植上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沿山、沿路、沿企、沿河、沿村种植干鲜果、油菜等兼具观赏价值的粮经作物,同时增加谷子、黍、豆类及其他杂粮作物。以兴东养殖有限公司、博沣养殖专业合作社、锦润养殖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村里规模最大的东庆生态园,拥有生态经济林基地200余亩,种植苹果、核桃、杏、樱桃等品种,林下散养土鸡和黑猪,节假日开办各种形式的亲子采摘、喂养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以九禾农场为代表的家庭农场,将传统的农事节庆与农耕体验结合起来,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其中,有的城里人干脆对农田和农田上的作物进行了认领,还有的城里人认养了家庭农场里的牛、羊、猪等家畜。孔雀园里400多只孔雀的盛大阵容,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村民王志平和妻子成立了兴东养殖公司,以出售成品小孔雀、孔雀蛋和土鸡为主。村里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后,王志平和妻子又开了一家饭店,“近两年,饭店的客流量翻了一番,我们的小孔雀和孔雀蛋销路也越来越广了”。

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东掌村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成立秦皇台旅游有限公司,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秦皇台”“战国古长城”“蚕姑塔”“石屋岭”等历史遗存,保留改造旧民居为传统加工坊、民宿,现已打造成豆腐坊、小粉坊、酸菜坊、酒坊、老碾坊、老油坊、石磨面粉坊七个传统加工作坊和一处蚕姑乡绣手工艺坊。对村内古庙宇和具有保留价值的“新房院”“缨杈楼院”等明清建筑、古宅老院进行异地重建或返修,开辟成冬暖夏凉、设施齐全、宜于度假居住的“民宿”。修建大众书画院和乡村记忆馆,浓缩历史,汇聚文气,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文化艺术欣赏和精神食粮。修建4000平方米的露天游泳池和景观河道,修通了环村旅游线路,逐步形成了以休闲度假、农耕体验、避暑避霾为亮点的东掌品牌。

油坊、石磨面坊、豆腐坊、老酒坊、工艺绣坊……穿过一排排朱红色的小洋楼往山上走,青石路两旁各种各样的小作坊错落有致。一方面,为游客提供健康绿色的农产品,让他们既可以参观又可以体验,另一方面,这些小作坊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一种传承。破窑洞除了变身小作坊,还通过使用保存完好的旧砖、旧石头、旧磨盘进行翻修,变成了可住宿、可餐饮的农家休闲小院,如今村里三分之二的农户参与庭院经济,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分得一杯致富羹。“我们村2017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带动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户(业主)收入年递增20%以上。”东掌村旅游公司负责人宋元山说。

除了在本村发展外,东掌村还积极利用“闲钱”对外拓展业务,让“钱”生“钱”。2011年,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筹资6000万元成立了锦东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金融业、机器制造业等产业,吸纳村民入股1185万元,村民有了更多财产性收入。2015年,搭上互联网快车,瞄准电商产业,投资2.3亿元建成了长治锦东创业园,吸引京东商城、中国邮政、百世汇通、德邦物流等28家电商和31家仓储物流入驻。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端产业助力这个小山村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撤庄并村旧貌换新颜人人共享百姓得实惠。

以前的东掌村由西沟、毕家、西东掌、沙沟、李家、老窑上6个自然村组成,虽然名字都不叫东掌,但是从这里出去的人们都自认为是东掌人,所以有句古话叫“进了东掌无东掌,出去东掌皆东掌”。这6个自然村分片按山势居住于三个方向的三道沟四面坡,分散凌乱,道路崎岖,条件恶劣,来往很不方便,再加上各自祖传的固守利益,影响了村庄的进一步发展。

毕永刚走马上任后,就与班子成员达成共识,抓住经济好转的契机,实施撤庄并村,拆迁改造,集中居住,以达到资源置换的目的。从2005年开始,东掌村共投资2.8亿元,将原来零落分散的6个自然村整合改造,共建成别墅式二层住宅楼214幢、村民住宅单元楼5栋120套,水、电、暖、气等统一供应,并且配套建设了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公园、学校、广场、篮球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庄道路硬化率达90%,绿化率达76%。2011年,村民们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四围青山环绕,绿荫加护的大道小路,没有刻意改造成笔直一条,而是随形就势,蜿蜒至远方;绿树蓝天里,一排排朱红小洋楼掩映其间;山坡上,或隐或现的庙宇带来一丝古朴的情怀……从河南南阳回乡探亲的王永强,正带着十几个朋友在东庆生态园感受采摘带来的快乐。“没想到家乡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短短五年时间,美景美食美不胜收,这次回来真不想走了!”王永强感慨:“老房子被村集体收回去进行了重新修整,还给我分了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新房子,村子建设得这么好,以后退休了,肯定回来住。”

东掌村鼓励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发家致富。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东掌人,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愿意工作,都可以在东掌找到一份适合的岗位,人均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煤矿收归村集体所有后,东掌村开始推行股份制经营,设定动态股份,村民每人向煤矿入股1万元成为股民,每年年底发放当年股份红利后,再根据婚丧嫁娶人口增减情况重新登记,按照新统计人口数入股,保证了集体资产公平分配。到2016年,村民每股分红已达5.45万元。“户户能分利,人人是股东;资源归集体,共富领新风”。这项举措既为煤矿进行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提供了资金,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和当家作主的责任心。

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们得到的实惠也更多了。村里设立了文化教育基金,凡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可获得1000—10000元不等的升学奖励。村里所有在煤矿工作的人与国有企业正式职工的待遇一样,全部参加职工养老、医疗、意外、生育和失业保险,其余村民按1∶1比例(村委会补贴一半)全部参加新农保。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享受上级政府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外,分年龄段、有无工作、是否党员等标准享受村里的养老金政策,每年做一次免费体检。7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年生日村里除赠送精美蛋糕外,还按年龄段敬送祝寿礼金。村里的老人感叹:“不是儿子为我们养老,是村集体给我们养老。”

三治融合书写和谐美淳朴乡风绽放文明花。

村子富裕了,村民有钱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开始思考村庄的治理问题。2008年,在借鉴古人智慧和不断探索尝试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治村理念,从今天来看,这一理念与“枫桥经验”的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不谋而合,可以说是“枫桥经验”在山西的东掌版本。

以法治村,天下为公。法者,天下之公器。2006年,东掌村制定了自己的一部“家法”——《东掌村村规民约》,2009年、2010年、2012年又先后三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并与村民享受的集体红利直接挂钩。因为明法而遵法,因为遵法而靠法。十多年来,东掌村没有发生一起影响较大的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得益于村民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如遇到个别村民的不合理诉求,村集体就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召开矛盾纠纷调解会议,应用国法和“家法”辩一辩诉求到底合理不合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以德治村,厚德载物。东掌村特别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引导村民讲道德、守道德。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委会在村子中心专门修建了主题广场,“二十四字”基本理念遍布广场各个角落。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选编了村民学习普及读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收录了脍炙人口的古今经典散文、诗词等30余篇,对其中的内容村民们随口就能吟上几句。村里每年都要举办“诗歌朗诵大会”和“诗词大会”,村民们踊跃参加,胜出者可获得千元大礼包。村民毕国庆说,“现在读诗作诗已经成为东掌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前农闲时,大家没事干,唠闲话、打牌的现象很普遍,但诗歌朗诵给了大家精神寄托,丰富了业余生活,大家比以前团结多了”。毕哲瑞小朋友马上要上六年级了,曾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朗诵,他自己会背诵几十首诗歌。“学校每周三都有一节诗歌课,学校还有一间教室,放满了各种诗歌作品。”毕哲瑞说。“村里举办朗诵比赛很好,给了我一次锻炼的好机会,也展示了我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今后,希望不但自己学朗诵,还要向父母、向身边人宣传朗读的好处,我更要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向毕永刚叔叔一样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把东掌建设得更美丽。”2018年9月7日,以“东掌杯”命名的庆祝改革开放10周年上党歌手大赛总决赛在东掌村文体广场落下帷幕,为全村乃至全县人民献上了一台音乐盛宴。

村民自治,行有所止。为了赢得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党支部、村委会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通过led大屏、村报《和谐东掌》定期进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对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民政救济、低保评定等具体事务,力求步骤规范、操作科学,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建立了村民议事机制,对土地征用、土地承包、筹资筹劳等公共事务、重要事项和重大财务收支计划和执行情况等,交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成立了3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从总支委员、中共党员和村民代表中选任,对村级事务开展全方位监督。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委托法学专家、律师提供全程专项法律服务,委托审计事务所专业人员对村集体各类资产全面核查,还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经常组织开展“道德模范标兵”“文明和谐家庭”“好婆媳”“爱岗敬业模范”“创业能手”“厨艺手工艺工匠大赛”等评选活动,倡导讲文明、讲礼仪、讲节俭,比勤劳、比上进、比创星,使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主旋律始终在东掌村高高唱响。

“听好喽!好媳妇儿评选活动又开始喽!想报名明天下午6点之前告我!”大清早,村民宋晓婷利用上班前的空当,吆喝了一圈儿。作为一名党员,宋晓婷要经常走访自己联系的5户群众,传达落实村里的最新安排,了解村民困难及对村里工作的意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让党员联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只是东掌村推动“三治融合”的一个小举措。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东掌村的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块党员励志墙,上面详细呈现了村党支部组织架构、党员分布、党员承诺等具体内容,每一名党员都会亮出自己的身份,向全体村民作出作为中共党员的庄严承诺,在实际工作中垂范自己的行为、践行自己的诺言,村民们凡是遇到大事、急事、难事,第一反应就是找党员、找组织,也很容易找到党组织,每个人心中都把党员、党组织当作自己最大的“靠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美丽幸福的东掌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太行深处、上党大地续写着乡村振兴的辉煌。

【党委党建范文】二。

本是猫冬时节,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常山庄却一派繁忙:村旁的红嫂纪念馆里,参观学习者一拨接一拨;红色影视基地内,剧组人员进进出出……“这些年,300多部影视剧在俺这儿拍摄,不少老少爷们儿客串过群众演员。”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说,“吃上红色饭,脱贫又致富,村民们对党政军民鱼水情体会更深哩!”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挥富有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优势,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挖掘阐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营造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浓厚氛围,努力构筑传承红色文化的高地。”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山东突出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核心特质,在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每年列出20至30个重点选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并通过访谈、制作影像资料等方式抢救性搜集老党员、老支前、老战士、老模范及英模人物的口述史、回忆录,编纂出版《山东抗日战争实录》《山东抗战口述史》等,为研究红色文化提供珍贵史料。

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在齐鲁大地,一部名为《乳娘》的歌舞剧火了。该剧讲述的是抗战时期,胶东“乳娘”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感人事迹。使红色精神润物无声,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山东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用百姓语言讲述、以艺术方式表现、借技术手段呈现红色故事,有力推动红色经典“上舞台”“进荧屏”。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临沂开展“说沂蒙、唱沂蒙、写沂蒙、画沂蒙、演沂蒙”等系列活动,推出舞剧《沂蒙情》、电影《渊子崖保卫战》等文艺精品130多部。

守护红色文化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在山东,星星点点分布着革命遗址2449处。为更好保护革命遗址,全省党史部门发动4000多名普查人员,普查摸底、建立台账、掌握家底。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吸引力,其中山东网上抗日战争纪念馆上线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人次。

加强红色教育传承。今年以来,山东依托近1200个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让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当好传承“园丁”,在孩子们内心播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种子;创新宣传方式,选拔优秀百姓宣讲员,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至今已举办巡回宣讲1150余场,直接听众达33.7万人次。

突出先进典型引领。全国重大典型“时代楷模”王传喜,带领兰陵县代村党员干部群众奋斗19年,将一个负债380多万元的落后村,发展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1.1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5万元的乡村振兴“排头兵”。山东先后发布12位“齐鲁时代楷模”事迹,全省“中国好人榜”入选数量、推荐好人线索数量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一,通过巡回报告、先进事迹展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以榜样为标杆,自觉传承和践行沂蒙精神。

【党委党建范文】三。

近年来,江苏镇江市一体化推进离退休干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升,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把责任担起来、能量传出来。

该市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设“银发讲习堂”,通过这一自主讲学平台,发挥老同志优势,让有理想的讲理想、党性强的讲党性。每次由1名或几名老同志谈学习体会,讲初心故事,传红色基因。截至目前,“银发讲习堂”已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初心故事1000余场,吸引两万多名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成为了老干部身边的党性课堂。

推进离退休干部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有党的领导、有支部班子、有工作制度、有组织活动、有作用发挥、有工作保障,提升党支部组织力”的“六有一提升”示范点创建工程。细化25条考核标准,包括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全年集中政治学习不少于8次、配备专属的老干部支部学习活动室等。三年内建成100个示范点,有力促进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生活规范、党内制度落实、活动阵地保障。

对难以回原单位参加组织生活的离退休干部党员,镇江打破党组织单一隶属关系,创新推进“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党建模式,在社区、老年大学等建立110个地缘型、趣缘型、业缘型功能党支部,实现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

实施“银发人才工程”,搭建系列平台,让老干部志愿服务更精细化、系统化。近年来,首批市级“银发人才工作站”聚焦“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服务农村和农民;“银发献良策促发展”为发展献计献策400余条;万名“银发生辉”志愿者送传统、送政策、送技术、送法律、送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党委党建范文】四。

“接下来我打算开一家农家乐,展示歌舞、饮食等民族特色文化,不仅让自己富起来,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富。”参加完村民小组近期开展的“三讲三评”活动,云南孟连县芒信镇拉嘎村村民李新洁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当前,云南脱贫攻坚已进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针对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畏难厌战情绪、“等靠要”思想等问题,今年以来,云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贫困村“三讲三评”工作,以促进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发挥作用,督促村组干部主动履职担当,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勤劳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讲三评”工作每个季度开展一轮,主要指驻村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村组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帮扶成效进行评议;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驻村工作队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议;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对其内生动力进行评议。讲评结束后,结合实际进行民主测评,按照“好、较好、一般、差”4个等次,分别对驻村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量化打分。在此基础上,由乡镇挂包贫困村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根据讲评情况、民主测评情况,制定整改措施,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基层党员群众的监督,并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整改措施,抓好跟踪落实。其中,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的讲评、测评、整改情况,还要作为年度考核、召回撤换、评先评优的依据。

为充分发挥抓党建促脱贫功效,云南要求各地在开展“三讲三评”工作中,注重把村民小组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脱贫攻坚等有机融合起来,以此为抓手规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促进村民小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思想教育与工作部署“双融合”。

【党委党建范文】五。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深入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自治区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县乡两级每年摸底倒排、精准提升”有关精神,实施百企(合作社)联百村、百村结对共建、百名村党支部书记挂职锻炼“三个100”帮带机制,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从全面铺开的常规整顿向精准到位的硬措施整顿转变,不断夯实维护稳定的基层基础。

实施“百企(合作社)联百村”激发活力抓整顿。围绕打开党组织工作思路、开阔工作视野,坚持党组织引导,动员本地108家非公企业(合作社)联系10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社区),开展帮扶活动。建立工作机制。制定结对企业(合作社)和村(社区)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共建活动制度,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扎实深入推进,统筹企业做好结对扶贫工作。把百企联百村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县(市)党建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作为县(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县(市)工作推进情况予以通报。坚持精准施策。组织结对共建企业(合作社)深入村(社区)调研,与村(社区)“两委”班子、“访惠聚”驻村(社区)工作队、群众代表等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掌握村(社区)工作现状和生产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实际,与村(社区)共同研究制定共建计划、共建内容、实施步骤等,确保结对共建取得实效。开展共建活动。围绕“人才共育、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事务共商、发展共促”“五共”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村(社区)党组织相互借鉴、开拓思路,提升党建工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施“百村结对共建”提升动力抓整顿。围绕“组织、工作、干部”三个关键推行“三联”共建机制,组织全地区10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社区)与15个对口援疆辽宁省基层党组织、94个本地先进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行组织联建。发挥结对双方党组织的自身优势,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共同研究党建课题,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与结对村党支部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结对共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和结对村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党组织书记领导下的警社村合署办公新模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村和社区人力、物力、技防等各类资源,确保辖区工作无盲区、无缝隙、无空白点。推行工作联促。坚持以“工作规范、星级化创建、群众工作、民主管理、基础党务、工作制度、档案互查、集体经济、经验互学、工作帮带”等10方面内容为重点开展联促联抓,深入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党支部工作规范》,严肃“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四个办公室”有序运行,做到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有效提升软弱涣散整顿的成效。推行干部联育。立足“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抓班子、带队伍”工作经验,双向开展交流,互学经验,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在结对共建村推行党员志愿服务制度,设定党员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个人特长进行认岗,实行每月开展一次讲党课竞赛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学习活动,通过评比和互学方式激发党员参与热情,教育引导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百名村党支部书记挂职锻炼”锻造“头雁”抓整顿。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0条》意见,选派104名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先进村(社区)挂职锻炼,通过学习先进、岗位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挂职时间地点。统一安排104名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从10月20日至11月8日开展挂职锻炼。按照“挂职书记每两人一组,跨县(市)统一安排到党建示范村(社区)、先进村(社区)挂职锻炼,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起食宿”原则,结合挂职书记实际情况和学习提升需求,合理确定挂职锻炼地点。加强挂职锻炼日常管理。按照定人定岗、因人设岗的原则,安排挂职书记到先进村(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到“四个办公室”工作。根据挂职学员的学习意愿及需求,由第一书记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具体岗位职责以及安排相应工作任务。挂职锻炼期间,派出地县(市)党委组织部和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抓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解决在工作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学员住得下、干得好、有所获。接收地县(市)党委组织部为每名挂职学员指定1名挂职锻炼所在乡镇科级领导、所在村(社区)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结对帮带,切实做好传帮带。挂职学员在挂职结束返回工作岗位后及时开展传学述训,结合实际提出促进本村工作的建议、思路和举措。严肃挂职工作纪律。挂职锻炼期间,不安排探家休息,严格履行请假手续,特殊情况请假的不计入挂职锻炼时间。挂职期间往返路费由派出地县(市)按规定标准报销。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离岗的,均须本人提出申请,挂职地第一书记、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签署意见后,报接收地县(市)党委组织部审查批准,并报派出地县(市)党委组织部、地委基层办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从严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文档为doc格式。

某区推进政法工作进社区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深入贯彻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自治区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县乡两级每年摸底倒排、精准提升”有关精神,实施百企(合作社)联百村、百村结对共建、百名村党支部书记挂职锻炼“三个100”帮带机制,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从全面铺开的常规整顿向精准到位的硬措施整顿转变,不断夯实维护稳定的基层基础。

实施“百企(合作社)联百村”激发活力抓整顿。围绕打开党组织工作思路、开阔工作视野,坚持党组织引导,动员本地108家非公企业(合作社)联系10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社区),开展帮扶活动。建立工作机制。制定结对企业(合作社)和村(社区)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共建活动制度,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扎实深入推进,统筹企业做好结对扶贫工作。把百企联百村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县(市)党建目标考核管理体系,作为县(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县(市)工作推进情况予以通报。坚持精准施策。组织结对共建企业(合作社)深入村(社区)调研,与村(社区)“两委”班子、“访惠聚”驻村(社区)工作队、群众代表等深入交流,充分了解掌握村(社区)工作现状和生产发展情况,结合企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实际,与村(社区)共同研究制定共建计划、共建内容、实施步骤等,确保结对共建取得实效。开展共建活动。围绕“人才共育、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事务共商、发展共促”“五共”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村(社区)党组织相互借鉴、开拓思路,提升党建工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施“百村结对共建”提升动力抓整顿。围绕“组织、工作、干部”三个关键推行“三联”共建机制,组织全地区10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社区)与15个对口援疆辽宁省基层党组织、94个本地先进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行组织联建。发挥结对双方党组织的自身优势,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共同研究党建课题,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与结对村党支部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结对共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和结对村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党组织书记领导下的警社村合署办公新模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村和社区人力、物力、技防等各类资源,确保辖区工作无盲区、无缝隙、无空白点。推行工作联促。坚持以“工作规范、星级化创建、群众工作、民主管理、基础党务、工作制度、档案互查、集体经济、经验互学、工作帮带”等10方面内容为重点开展联促联抓,深入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村党支部工作规范》,严肃“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四个办公室”有序运行,做到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有效提升软弱涣散整顿的成效。推行干部联育。立足“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抓班子、带队伍”工作经验,双向开展交流,互学经验,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在结对共建村推行党员志愿服务制度,设定党员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个人特长进行认岗,实行每月开展一次讲党课竞赛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学习活动,通过评比和互学方式激发党员参与热情,教育引导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施“百名村党支部书记挂职锻炼”锻造“头雁”抓整顿。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0条》意见,选派104名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先进村(社区)挂职锻炼,通过学习先进、岗位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合理安排挂职时间地点。统一安排104名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从10月20日至11月8日开展挂职锻炼。按照“挂职书记每两人一组,跨县(市)统一安排到党建示范村(社区)、先进村(社区)挂职锻炼,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起食宿”原则,结合挂职书记实际情况和学习提升需求,合理确定挂职锻炼地点。加强挂职锻炼日常管理。按照定人定岗、因人设岗的原则,安排挂职书记到先进村(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到“四个办公室”工作。根据挂职学员的学习意愿及需求,由第一书记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具体岗位职责以及安排相应工作任务。挂职锻炼期间,派出地县(市)党委组织部和乡镇(街道)党(工)委负责抓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解决在工作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学员住得下、干得好、有所获。接收地县(市)党委组织部为每名挂职学员指定1名挂职锻炼所在乡镇科级领导、所在村(社区)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结对帮带,切实做好传帮带。挂职学员在挂职结束返回工作岗位后及时开展传学述训,结合实际提出促进本村工作的建议、思路和举措。严肃挂职工作纪律。挂职锻炼期间,不安排探家休息,严格履行请假手续,特殊情况请假的不计入挂职锻炼时间。挂职期间往返路费由派出地县(市)按规定标准报销。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离岗的,均须本人提出申请,挂职地第一书记、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签署意见后,报接收地县(市)党委组织部审查批准,并报派出地县(市)党委组织部、地委基层办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的,从严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当肯定,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抓住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探索还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切实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努力开创一个生动活泼、扎实有力、促进辖区长治久安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殷都区相台办事处袁保朝供稿)。

3

页,当前第。

3

1

2

3

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心得体会

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是为提高社会公正、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行业。最近我在进行一次社会工作实践,亲身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有意义的性质。在这个实践中,我通过积极参与真实情况的活动和对自身实践的反思产生了很多感受,我想与大家分享并探讨这个话题。

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我参与了多项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活动、志愿者工作等。这些活动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社会工作,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例如在社区服务中,我与当地居民团聚,通过推广科学知识、帮助解决个人医疗保健问题等活动,从而弥合了社会中的“鸿沟”,增进了人民生存状况,改善了生活环境,让我更加认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实践经历让我从深处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感觉到能够与不同背景、坎坷、困境的人们并肩前行而收获多样而珍贵的人生经历。这也让我和身边的人更加紧密,更专注于贡献社会的志愿者身份。因为身处不同的环境,不同背景的人与我们的交流可能是微乎其微,但是我们仍然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提供支持,以及用我们所知道的或可以做到的来帮助。

第四段:反思与展望。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例如缺乏经验、应对能力较差、任务推进效率低等问题。这使我更加了解到自身在提高社会工作贡献上需要继续努力,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工作本身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这种情况,我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技能,提升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以更好地应对更高境界的社会工作。同时,我也需要不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发现社会问题,与志同道合之人策划和实施解决方案。

第五段:结束语。

在社会工作实践的心路历程中,我坚信只要我不懈努力,就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份真实的贡献。这份体会也让我深深感受到社会工作的意义,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使命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我也要继续加倍努力,为自己的社会工作事业贡献我一份绵薄之力。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及实践模式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社会人才需求量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已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为缓解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已在积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但其成效却良莠不齐。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通过鉴别吸收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探索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

近年来,为缓解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纷纷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许多高校虽然也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但由于各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制度体制、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并未形成完善、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对于从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人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参考标准,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非常缺乏专业指导和服务素质。这样的结果就直接导致了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本满足不了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从更深层角度来讲,就业指导服务师资队伍的水平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自身发展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三)就业指导内容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对就业指导的内容较以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就业指导内容很多都还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导、大范围的信息指导或者非常笼统的就业技巧指导。这样的指导其实只是宽泛的战术指导,还是非常缺乏深层的战略指导。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专职部门更是主要从事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而对于就业政策的解读答疑方面还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晓度和覆盖面还非常小,这应该也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总是感觉就业难,面对就业市场束手无策,对就业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四)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剥离了学生的专业背景。目前许多高校虽然提出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目标,但是,在指导方式上基本都是采用集中毕业生或者集中各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笼统指导。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提供信息和帮助,但由于忽略了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和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缺乏对不同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无法满足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就业指导理论的鉴别性吸收 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故相关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它是世界上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多种理论派系中最为基础、应用最广的也是美国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提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性)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题,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的过程。特性—因素匹配理论为后期的发展的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目前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特性--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心理动力论、需要论、职业选择发展论、行为论等。这些理论派别,尽管模式不同,见解各异,但各理论派别之间互为补充。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各国的就业指导各有特色。

(一)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

美国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大一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启蒙,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在大二通过人才测评等手段来认识自我,从而能选好专业;等到了大三,再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比较深入的实习,为将来求职做充分的准备;大四则会对学生进行专题的求职训练,组织各种各样辅导学生就业的活动,并不定期通过e-mail告知一些与求职有关的活动。最后是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学校会专门为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分析测评结果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应的职业种类,然后通过多次面谈帮学生确立就业意向。 "

(二)英国的专业化就业指导

英国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职业顾问和信息职员构成。职业顾问往往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并有在大型企业和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历,丰富的工作实践和系统的理论学习合二为一。信息职员则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经历或学科背景,能够胜任就业信息的导航服务和资料编辑整理出版工作。

(三)日本的生涯就业指导

(一)应该从学生源头开始抓起,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认同测评工作。高校通过这种从源头抓起的模式,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到招生宣传中,在学生填报志愿时通过职业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职业认同测评类软件进行个自我测评,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更清晰的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评结果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制定自己大致的职业方向和努力方向,这也能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二)系统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工作,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不同,不同年级要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发展。

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对一年级大学生,应着重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使他们认识大学的意义、特点,认识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确立目标,试探性地进行生涯设计。对二年级的大学生着重夯实和拓宽基础,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试探性地确认职业目标。对三年级大学生,应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相对照,通过专业技术基础的调适,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或对其职业目标做出调适。对四年级大学生,主要在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技巧商谈、心理调适等方面,针对择业期的问题进行择业指导。

(三)丰富就业指导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应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丰富就业指导载体,纵深就业指导内容。

1、专题讲座。包括对新生开设的生涯讲座和对毕业生开设的择业讲座等。

2、校友报告会。成功校友易成为学生的效仿对象,对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奋发进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导学生主动地走上社会,调查社会,形成社会要求与自我发展的协调互动。

4、择业成功者交流会。在毕业生中选拔择业成功的学生与在校学生开展交流会,讲解其成功择业的经验。

5、舆论影响与渗透。通过校内学生类报刊,引发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及时通报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等信息。

6、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各年级学生通过科学的职业测评模式,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不定期的进行修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四)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高校的众多模式的就业指导在更多的时候会忽略学生的专业背景,因此,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某专业的学生为个体,由具有较深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素质、工作选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五)注意检查评估。加强对就业指导自身的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毕业生就业之后,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院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毕业生离校前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意见,反馈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2]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4]李丽华.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其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

[5]孙烨,李道刚.借鉴美国就业指导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6]姜亦炜.试论全程化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7]覃柳虹,曾锐.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方法.[j]教育长廊 2009.10(中旬刊)

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人是组织中最有价值的财产,相信他们有能力取得卓越成绩,并帮助下属发现其行为具有的意义和成就。这种理论已超越管理人的范围,不是对人员进行管理,而是在引导他们。对于村干部这一群“地方能人”而言,与其严格的管理监督考核他们,不如善待善用他们,利用他们的能力为地方建设出谋出力。同时,仅仅善待善用他们还是不够的,作为能人,他们更想对自己的资源拥有管理权,更想通过做事业出贡献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实现自我价值。海豚式管理者正是这样,既关心工作成果,更关心员工成长,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载体,提高下属的素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即充分释放本组织的智力资本:我们提供平台,他们发挥能力,共同提高绩效。去年我镇组织的村干部到镇机关挂职活动正是这样一个有效的平台。村干部到副镇长助理、综治中心副主任、计育办副主任等岗位挂职后,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全镇性工作,特定的角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自身优势和主体意识被充分发挥出来。挂职的意义在于为村干部提供了一个提高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为完成工作任务村干部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挖掘自我潜能,而工作完成后所带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是激发他们投身下一个目标的更大动力。参与工作――提高能力――推动工作――再参与――再提高――再推动,就象有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推动整体工作,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态势。

加强村干部管理,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当前乡镇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所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党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学习,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而应用管理学来指导村干部管理工作,相信会是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

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抓好教育首先要办好学校。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北海市合浦县西场中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开创了农村高中发展新局面。

一、明确办学目标,创新管理模式。

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的挑战,学校需要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西场中学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一切为了教师的进步,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办学环境一流,校风一流,质量一流的自治区农村高中”为办学目标,不断改革创新,开展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班长论坛,倡导新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经常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时俱进。学校推行的一系列新举措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管理制度,注重规范考核,深化制度建设。学校修订、完善和实施《西场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西场中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制度、方案,科学管理了教育教学工作,奖罚分明,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创新工作机制,注重管理实效。学校构建了“五线”管理模式,即“政教线”、“教学线”、“后勤线”、“团委线”、“年级线”,形成纵横交叉、环环相扣、特色鲜明的管理网络。推行“三到位”制度和领导班子成员全天值班制度,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及班主任每周工作汇报制度。

第三,创新评选活动,注重榜样示范。一是扎实开展“周红旗班”、“优秀班级、年级”、“学雷锋先进班”等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学风、班风的转变;二是精心组织“感动西中集体”等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

第四,创新培训平台,注重理念熏陶。学校平时注意创造机会,构筑新平台,多让老师展示自己和外出培训,让他们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和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让他们走出狭隘的小圈子,走近名师,去领略名师大家的风采,以便其迅速成长。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让现有的师资力量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这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实践,西场中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法。

(一)抓实教研活动。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做到“四有、四定、四抓”,即有工作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总结评价,有专人检查;定活动时间、定地点、定对象、定内容;抓重点课题研究、抓集体备课、抓大纲考纲研究、抓学法指导研究。目的在于实现两个转变:教师由“单干兵”转变为整体协同作战的“集团军”,教学由一般型转变为科研型,让教师在集体的研究活动中练好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分组交叉听课或改卷,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每位老师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通过突出当前学生问题的课题,采取讨论、分工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体育组教师共同探讨,采用乡土教材与传统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如往返跑、变速跑、相反口令、捉手指、听信号快速跑、弹钢琴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培养创优平台,注重教师成长。一是积极开展优质课、研究课和说课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二是实施“青蓝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压担子”等培养方式,提高教师素养。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多听老教师的课,多上汇报课,多邀请老教师及其他教师听课指导。学期结束时,青年总结成长心得,老教师总结并反思培养措施、过程及所得的成果,学校从中选出典型,总结有效的经验,在全校加以推广,每学年学校都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例如,英语组青年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三)完善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积极性。()一是完善《西场中学教职工评先、评优制度》,让一些平时工作认真、积极,工作成效好的职工得到认可,避免一些教职工出现“流汗又流泪”的现象。二是精心组织“感动西中十佳班主任”、“西中十大师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激励教师学先进、赶先进。三是推行领导班子成员选拔制度,把一些工作积极、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教师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从而调动他们积极工作,并在教职工中起引领导作用。

(四)关心教师的生活起居,以情感留人。一是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学校领导都注意与教师打成一片,尤其注意提携青年教师,使得很多人迅速成长为各科教学骨干,或被提拔为学校领导。二是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学校平整场地、开沟排水,填土搬砖、装灯布管……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累,西场中学校舍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掩映于树影花丛之中的教学楼、公寓式宿舍楼、饭堂楼拔地而起。

三、关爱学生,充分挖掘潜能。

西场中学作为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基础等方面的条件并不好。但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这得益于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热爱学校,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学习。

(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学校始终坚持将“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理念贯穿在办学过程、管理过程、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关爱学生,经常开展送温暖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特别是对单亲学生、留守儿童、孤儿等,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学校都给予更大的关心和照顾。学校领导、班主任经常亲自找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征求学生对学校及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提出建议。很多学生因为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渐渐变得热爱学校,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学习。课程任课教师在平时也非常自觉认真地工作,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嘘寒问暖,为学生服务。

(二)深挖学生潜能。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虽然基础差、起点低,但却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将这种潜力充分挖掘,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围绕着“挖潜能”,采取了以下措施:

1.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氛围。学校大力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一是提倡学生早上6点钟前进入教室学习,强化早读晚读。二是强化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和个别辅导,在学生中成立学习小组。三是要求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工作质量,晚上要坐班备课改作,每堂课要突出侧重点;确保让每个学生把基础知识学到手,加大训练强度和密度,要求教师自己出题,同时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基础有的放矢地强化综合性周练、月考,批改时要记录学生的出错点及存在问题,练习测试后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反馈总结。

2.发展体艺特色教育。学校为了生存、发展,结合自身情况,切实开展一些特色教育,并取得成效。一是注重发挥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好的优势,加强体育特长生培养,安排一名体育教师每天早上和下午带领学生训练,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采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技巧,注重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作风,使一批学生在体育方面脱颖而出。二是开设美术、音乐、舞蹈、播音主持人培训班,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殿堂。高考,西场中学35人参加体育高考,34人超过三本分数线,24人超过二本分数线,20人被体育院校录取。

经过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西场中学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结出硕果。,本科上线人数118人,为123人,为146人,20达178人(其中上重点大学6人),本科上线率从20的36.31%提高到年的51.7%,20、20各均有一名学生高考成绩超过600分大关,2013年西场中学上重点大学人数和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县农村高中之首。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表彰。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年被评为北海市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合浦县西场镇先进党组织;2010年、年获得合浦县高中教育教学二等奖;20、2011年、2013年分别被评为合浦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年被评为合浦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谐学校,由此开创了农村高中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陈延宏,北海市合浦县西场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海市基础名校长培养对象。

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论文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世界在信息化的列车上飞速的发展着。高校档案不仅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经验的结晶,也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工作、生活、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仍然采用的是有着巨大滞后性的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有用信息的利用程度。本文就通过对在新时期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积极探索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1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的普遍状况。

1.1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同于以往各类学校档案的管理,他是以信息化为依托的,以分享资源为目标的,以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为要求的档案管理。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的高校档案,自然就是高校教学当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它的功能往往是被忽视的。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是用传统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档案,仅仅是储存保管,并没有将它们的信息服务功能开发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特别是在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当中,经常将涉及多专业的档案没有进行整体的信息化规划,经常出现收存的档案不能够积极地被开发和利用而被束之高阁,就使其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

1.2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档案是在电子计算机中生成并储存的。在高校档案的管理中,如何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更具有系统性、价值性、让广大师生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是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趋势当中我们应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一。其次是档案在信息化过程当中必须面临的安全化的问题。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安全挑战。在开发当中必须将各种类别的系统和资料加以整合,这样来说就必须利用新的思路去进行开发和创新。但是在网络当中存在的缺陷有很多,加上没有相应的内部措施加以管理、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可能就面临着巨大大挑战。

2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2.1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

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接收电子文件,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效益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馆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考虑馆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

2.2逐步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总的来说就是在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的一体化和快捷化程度,从而将有用的信息高效的分享出来,方便广大师生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

2.2.1在档案管理的技术流程上来讲。

我们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各种学校电子档案,其次是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熔化管理的需要;然后是依据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最后应当注意的是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2.2.2高等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独特建设。

在高等院校档案的信息化进行当中,一定不能忽视的是高校的传统精华和改革的发展性。首先选择的是在充分运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服务质量。同时要进行创新的是对于传统的电子档案进行多媒体化改革。对各种类型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积极建设相关的全文数字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尽快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不能忽视的改革是对于各种类型的电子档案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归档的档案要在经过鉴定分析和更新之后进入数据库,确保档案信息处理电子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采集实时化,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

2.3以人为本,通过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档案工作人员在高校档案信息化改革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管理理念影响着整个高校档案管理的效率和特点。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较低。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高校档案管理科的创建,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和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快档案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2.3.1培养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养。高校档案管理不同于企业档案的管理。其档案资料具有多样性,多学科性等特点。只有站在对于各种知识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才能简明扼要的对于各种档案进行分析和归类,才能首先在入库的过程当中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效果。然后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是要进行培养的。高校档案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在面临较为庞大的信息档案资料的时候,档案人员必须具备档案的分析,检索,筛选的能力才能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2.3.2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途径。

2.3.2.1应当在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当中,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往往要付出很大的脑力劳动,所以一定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如果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在疲惫的状态之下,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和更新的停滞,甚至还有安全的隐患。所以作为领导者,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是必须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也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得到自己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系统中的重要性。

2.3.2.2不断进行新的学习,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水平。

在进行培训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提高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以自己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原则为要求,严格制造培训标准,以便于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标准化操作。在培训的内容上来看,要对档案管理者进行不断的知识文化培训,包括最新的学术、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的培训,让他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结束语。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教育水平。高校如果在信息化的前提下对于档案资源进行了充分高效的利用,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教师学生互动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相信以后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对于高校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大力提高高职就业质量,过程培养是关键。近几年随着生源的下降,高职大打就业牌。但怎样算高质量就业?有哪些衡量指标,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生,也困扰着大部分教师。本文结合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经验和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实践,提出了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从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开始,通过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构建就业服务体系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和总结。

高职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高质量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职的根本要求。那么怎么算“高质量就业”?怎样进行高质量就业?就成了高职就业必需回答的问题。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工作”的口号,国际劳工组织把它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因此,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就算高质量就业。参照我校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结合近几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质量就业”有以下五大特征:

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

一方面,就业的单位是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理由是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稳定性也好;另一方面,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可理解为按照专业群类就业或者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或二级、三级学科划分)就业就算“专业对口”。第三,创业成功也算高质量就业。

2.岗位定位“高技能”

企业提供的目标岗位一般是:基层管理岗位,技术支持岗位、生产工艺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高端技能岗位。这样的就业岗位不仅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吻合,而且毕业生的稳定性好。至于企业要求在一线熟悉生产、销售岗位实习或顶岗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再提拔使用的情况属于企业用人之道范畴。

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

高质量就业的第三个显著标志是:企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提供“五险一金”、执行带薪休假等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障。另外,毕业生初次工资报酬要达到一定标准(起薪在行业达到中上游水平)。

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企业关注员工发展,能与员工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这不仅包括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以及知道学习、怎样创新、如何成功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二、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

要进行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

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就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探索:

1.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应该在“入学教育”时就开始,在专业介绍完成后,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毕业生回校报告等形式进行。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所设立的中外合作高校,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100%,届成功申请研究生与就业的毕业生又占到90%以上;还有国内诸多示范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例子,都是因为职业规划做的早、做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才保证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等形式,打造一体化“招生、培养、就业”的新模式。

结合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实行“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等形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的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商职学院的“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从级就开始了为海信的“定向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假期全部去海信生产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在校3年中按照“工作交替”模式,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企业也设立了高额奖学金,实施3年来效果很好,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协议合同正式就业,岗位均为“高技能”岗位,达到了企业、学生都满意的效果。

3.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借鉴企业的运作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企业师傅是“监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

山东商职汽电学院的院长是从山东省家电行业协会引进的高端人才,来校6年来,利用行业背景和学术优势,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带领汽电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全体教师,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该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近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门,他个人也被评为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汽电学院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就业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校前2名。

4.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职业化的思维、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每门课程都配备有专门的课程指南,列明课程知识要点、实训项目,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明确课程的大作业和测验考试所占分数等。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打消“走捷径”、“混文凭”的念头,坚定了刻苦认真、踏实求学的信心。

为了保证教学和评价质量,所有涉及规定学分的试卷和论文,由任课教师打分(有条件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以后,学院教导部安排严格审查,最后确定分数等次。

5.强化就业队伍建设。

强化就业队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

(1)从学校方面:将专业教师按照班级分配,学校导师(或班主任)经常与学生见面,在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中,指导学生的方法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怎样学”、“项目训练如何做”、“做中学,学中做”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职业素养,怎样逐步去实现职业发展规划。

(2)企业方面: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时段,企业配备指导教师,并管理学生实习。这样实习或工作的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

6.重构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水平,就应当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就要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学校实行“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是高校就业评估的要求,更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1)分解就业工作任务、实施就业指标与招生规模挂钩、执行就业与考核结合政策,全面调动教师、教研室、教学院部的积极性,这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措施。

(2)强化学校就业机构的作用,落实就业工作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政策,系统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开发和优化就业基地、加强就业管理。从就业教育的体系看,大一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大二重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大三的重点是进行就业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

(3)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优化就业基地,逐步推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的制度,大力推进“定向订单式”培养,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拓展创业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宁新.教育部第一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题培训班[j].学习简报,,4.

[4]喻立森等.就业靠“教学全程”奠基[n].中国教育报,-5-3.

[5]齐小萍.企业家导师制: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四安镇推行党务公开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开展《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干部群众对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通过电教室、宣传栏、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举办参观、学习、联谊等活动形式,对社区少数民族居民群众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我市府前街道有一位七旬老人邓飞(壮族),在社区组织xx大精神的系列学习后,向社区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用60天时间,用小楷毛笔工整抄写了xx大报告,以长卷书法让社区居民观赏。佳安社区回族老人李振民中风瘫痪,十三个年头未曾出门,街道社区为他解决一辆残疾人轮椅车,帮助他游览苏州新面貌,使他深切体会改革开放后苏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党的英明伟大。平江路街道结合“两个率先”的教育,在中秋、国庆期间,组织社区少数民族同胞环古城运河水上游,使他们看到苏州现代化建设的喜人面貌,增强了对苏州的深厚感情和改革开放建设家园的信心。4、扶贫开发进社区—发挥社区各种资源优势,将少数民族的扶贫开发工作带到社会的最基层。街道社区直接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生活状况并承担社会扶贫各项基础工作,在城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中,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街道社区协助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对少数民族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不仅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情况和信息,而且还帮助各有关部门确定了扶持帮困的工作对象。生活有着实际困难的少数民族家庭,街道社区掌握情况后,及时联系,采取结对帮扶、助学帮困等方式,切实为少数民族家庭排忧解难送温暖。去年苏州市出台并实施了对少数民族低保户的生活补助金在本地低保补助标准基础上增加20%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出台后各街道社区便对辖区内少数民族家庭逐户逐人调查核实,凡符合政策条件的均登记造册,呈报民政部门,使少数民族贫困户家庭及时享受到了优惠政策的经济实惠。目前我市少数民族贫困户收入水平均超过省民委少数民族贫困户标准线,全部脱贫。5、便民服务进社区—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服务不仅是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开展民族工作的宗旨。依托社区的有利资源,本着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宗旨,我们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便民、利民的服务带进了社区。我市各街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相继设立了街道社区少数民族咨询服务站,并以此为主阵地,争取和依托辖区有关单位、私营企业、个体经营等,发挥其专长,明确服务内容,建立了包括文化、娱乐、医疗、生活等项目的社区服务网点,为社区少数民族提供优惠、便利的法律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不少街道在建立少数民族社区服务网点时,首先向社区少数民族各界人士发放双向服务意向调查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然后通过协商、筛选,确定三优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街道社区依托相继建立的少数民族社区生活服务网点,为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群众免费或优惠提供优质、便利的各类服务。例如府前街道充分发掘社区资源,与辖区内的有关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签订了服务协议,商定了对少数民族群众免费和优惠的服务项目,包括医疗卫生、建筑装修、家电维修、缝纫修补、各类咨询、家政服务等内容。还充分利用本辖区内服务项目的优势,确定了“好人家家庭装饰公司”、“红太阳搬家服务部”、“侬侬美发专业商店”等一批服务点,并为少数民族居民专门制作发放了“社区灵通服务卡”,使之享受到优质、优惠的服务。平江路街道一方面把确定的服务点和服务项目印成书面材料分发给少数民族居民,另一方面还制作发放了“平江区街道少数民族三优服务卡”,使他们能持卡享受优质、优惠服务,得到少数民族居民的一致称赞。据统计,这个街道发放三优服务卡61张,已提供各项优惠优待服务200余人次。三、实践中探索、摸索中前进是做好下一步社区民族工作的思路在近两年的民族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中,我们已逐渐探索出一些工作思路:工作目逐步明确,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各项工作进社区正常开展,少数民族同胞与社区居民的感情加深,信息沟通逐渐加强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深知,社区民族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细化、去深挖、去探索、去创新。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尝试通过以下的途径进一步推进社区民族工作:1、制定下发规范性文件,将社区民族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为使我市社区民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局已制定并下发了《苏州市社区民族工作简则》(试行)、《关于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活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基层开展社区民族工作,不断从实践中探索新路子。2、召开社区民族工作经验交流会。为总结和推广城市民族工作进社区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我局打算今年上半年召开一次民族工作进社区经验交流会,在“重在建设、创在特色、力在务实、贵在坚持”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新的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探索新的机制,使我市社区民族工作有所拓展、有所发展。3、是召开社区民族工作研讨会。为了进一步拓展社区民族工作新领域,探索社区民族工作新路子,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依法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双向服务”、“真心实意为少数民族服务”、“外来少数民族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社区民族工作机制”等专题进行研讨,发挥以点带面,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的作用。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是一个渐进发展、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推进这项工作,使我市社区民族工作朝着普及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努力开创苏州社区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形势,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在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今天,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当是一个必要选择。为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和开发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对此,笔者拟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所谓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是指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的实体人才市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区域性人才市场。指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地区性人才市场,主要面向社会,所以辐射性很强,就业量大,但对高校毕业生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2)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洽谈会”。由一所高校或几所高校联合举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通常也吸纳其他高校毕业生参与。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较有针对性,但一般规模都不大。

3)分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从用人单位和高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按学科分类,组织高校毕业生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4)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顾客通常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等非熟练工以及能给其带来较高单位业务收益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服务范围较窄。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以上几种类型的就业市场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对此,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寻找突破口:

1)拓宽“订单培养”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直至教学的具体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协作,在协作中更准确、及时地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根据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直接为其“定制”人才。

2)开发“个体创业”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创业能力。因此,除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创业型人才,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个体创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有形就业市场虽然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成本高。如一些大型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开始前,组织者要事先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与各地、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合理安排场地和摊位;各高校组织学生准备好个人简历、求职书等材料后,要不远百里甚至千里急急忙忙去赶场,疲于奔波;毕业生除制作求职材料外,还要支付交通费、购买门票,加上吃住费用,参加一次现场招聘会往往要花费数百元,同时还要耽误学业。二是效率低。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大多数现场招聘会的签约率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会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场地所限,应邀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数额有限,常常是众多的毕业生将招聘单位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学生只是从人墙外将简历扔进去完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此外,有的现场招聘会甚至偏离应有的方向和宗旨,主办方想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利,致使招聘会过多过滥,效率低下。

除了以上局限以外,高职院校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往往还处于不利的境地。一是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仍过分看重学历,在现场招聘会上与众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中,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明显“吃亏”,而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在这种形式下又难以体现,因此高职毕业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些大型招聘会的“陪衬”。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规模较小,难以单独组织规模较大的现场招聘会。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上,应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用人单位举行小型现场招聘会。

2)几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较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

3)加强校企协作,大力开拓“订单培养”就业市场。

4)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拓展“个体创业”就业市场。

5)以区域性人才市场、高校及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为辅。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许多行业,被称为无形市场的网络市场已悄然兴起并大有迅速发展之势。对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高职院校而言,积极培育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无形就业市场可补有形就业市场之不足。

一是无形就业市场辐射面广;二是无形就业市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无形就业市场直接成本相对较低;四是无形就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无形就业市场有利于高职院校扬长避短。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技术、管理等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为企业的基层岗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个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这类企业。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目前仍很少愿意到这些企业就业,这些用人单位为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往往也更乐于接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然而,在有形就业市场上,这些用人单位很少成为大型现场招聘会的邀请对象。而且这些用人单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有形就业市场也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而在这方面无形就业市场却能发挥其辐射面广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

(二)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其主要形式有:

1)建立学校专门的就业网站。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利用计算机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介绍就业政策、本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计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毕业生情况等,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利用网络提供人才供需咨询、签约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知识和技巧培训,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设立就业论坛等。

2)加盟影响较大的专业就业网站。利用专业就业网站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在专业就业网站上在设立本校专门的就业窗口,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并实现与本校网站的便捷链接。

(三)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完善与管理。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整个网络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并加强管理,克服其缺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站建设。首先要加强就业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需资金投入,保证就业网站的高效稳定运行。其次要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既要进行网站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又要不断更新网络信息,及时高效地提供网络就业服务。

2)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提高就业网站的利用率。要使无形就业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并切实使就业网站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就业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更多的用人单位知晓并使用就业网站。

3)保证无形就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一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信息的审核,每个毕业生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学科成绩、奖惩情况、在校表现等,必须由院系和学校有关部门把关,确保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对每个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必须进行核实,确保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避免欺诈行为。同时要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其在网络就业市场上当受骗。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兼顾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并努力保证其良性运行。

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选派的大学生村干部,确实为农村带去了新的理念、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在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农业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有效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教育,促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乡党委也不断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乡党委协调所在村及乡政府落实他们的食宿、安全等问题。二是在发展党员上对于非党大学生村干部要重点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去年以来,通过教育培养,将仅剩的2名大学生村干部被纳新为预备党员。

三是积极协调为大学生村干部落实工资、福利等。

四是强化培养措施,乡党委班子成员、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致富能人分别与大学生村干部结成对子,形成农村主干带着干、乡镇领导教着干的连环培养锻炼机制。

五是一人多岗实践培养。我们乡村两级有意识地让大学生村干部在计划生育、乡综合办、环境卫生整治等多个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同时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搞好驻村工作的.同时,还让他们参与乡机关的驻村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村干部的科技兴农本领和组织领导能力。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日常管理。乡党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乡大学生村干部的日常管理,从而形成了乡村两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七是严格督查考核。我们坚持把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考核工作表现与考核工作实绩、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

八是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干部自主创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从长远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新的形势,从长远看,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离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不成体系。时至今日就业指导在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即使开设就业指导课的也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就业指导往往只安排在三年级的短短几周内,并且仅限于在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多侧重于政策教育,就业技巧教育,不全面。而未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相关教育就更加五花八门,或偶尔请一位社会名流来做一、二场报告,或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入一、两次职业道德教育,或在学生毕业前夕由有关领导进行一次动员。还未走上正轨,不成体系。

在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老师们对学生灌输的大都是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成大器,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似乎学生去的单位不理想、地处偏僻、工资不高,就是给老师抹黑,给学校抹黑。这无形中给学生择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而学校聘请的社会名流,又多是大谈特谈其成功经验,这些功名成就者让学生们仰慕不已,使他们朝思暮想成就大业,却不去思考其中的艰辛。

2、就业信息匾乏。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十分重要,毕业生只有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信息后,才能拓宽就业渠道,而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却很有限,两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许多学校在就业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后,还是坐等用人单位上门,而非主动出击,更没有建立就业网络。学校自己只举行校内招聘会,很少主动出击与外界联系,就好像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于是,毕业生无法静下心来搞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甚至放弃上课,腾出时间四处出击找信息、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如同“赶场”,忙得团团转,可效果不好。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质量,也大大挫伤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

3、就业机构不健全,队伍建设不足。高校好比培养人才的“工厂”,学生便是工厂的“产品”,因此学校的运作也如同企业,即采购—生产—销售。但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招生和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就业,就业指导更无从谈起。如今就业指导机构健全、人员充足的学校比较少,仅限于几十所顶尖的名校,一般学校就业难度更大,建立专门机构、强化就业指导更加紧迫和必要。然而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构,就是设置了类似的机构,也是人员偏少,大都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就业指导。

4、心理咨询欠缺。大学期间,学生的焦躁感、压抑感以就业时表现最为突出。这种情况甚至已经影响到刚刚人校的新生,他们在人校时就为就业担心。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期间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中固执、烦躁和压抑表现较为突出;另外,焦虑感也较为明显,就业心理咨询对毕业生择业有很大帮助,但真正能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的高职院校并不是很多。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从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和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学生就业排忧解难。

二、采取的对策。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门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做好就业工作,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同时要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开展市场需求分析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积极搜集各地区、各行业、各种类单位的当年和未来几年人才引进的数量、专业、学历层次和素质要求等信息,积极搜集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信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一个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就业主管部门协调,学院积极开展工作的新局面。

3、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形成体系,开展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学校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教育,先后开展素质教育、专业和创新教育、就业观教育、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技巧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思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成才意识纳人到社会总体发展的轨道上。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引导、正确成才意识和成才道路的引导。学校还要适时邀请一些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士来学校与学生座谈、对话,因为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平民”与大学生十分的贴近,也很容易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成功经验、创业艰辛、工作挫折和失败教训,对同样还是“平民”的大学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也更有启发性。这对一些期望值过高的大学生无疑是一幅很好的清醒剂。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毕业生能不能充分就业,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需求信息。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所有行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依托,加强就业信息网站技术自然而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各学校要尽快建立就业信息网站,充分利用就业网站宣传学校,介绍毕业生,开展就业工作,建立完善学校毕业生的无形就业市场。并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在网上及时、快速公布,进一步加大需求信息量,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发布,提高就业信息的时效性、及时性及利用率。

5、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和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对宣泄学生不满、排解郁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他们以快乐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人到就业活动中去。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帮助毕业生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科学与合理地进行求职择业。

6、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就业技巧的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职业生涯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它包括“对学生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测试;指导、帮助学生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及所修课程;指导学生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讨论、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合作教育”,即让学生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阶段,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这种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特征是: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就业技巧指导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去先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盲目性和踏人择业的误区,从而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派驻监督工作的理解认识和实践探索

今年以来,面对当前纪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纪检监察组积极探索运用“纪检监督+”模式,不断完善派驻机构“探头”作用,强化监督执纪。

一、探索运用“纪检监督+思想教育”模式,筑牢思想防线。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做好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工作,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廉政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使纪检监督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组在做好纪检监督工作的同时,坚持预防为主,多措并举,做好廉政教育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通过党组会、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学习传达上级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精神,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常规动作”。二是创新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方式和方法,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演讲、互动游戏、建设廉政文化长廊和廉政文化室的形式丰富宣传教育形式,通过形象、直观、立体的党风廉政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党风廉政教育。三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党员干部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针对领导班子成员,由于其掌握有一定的权力,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利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警示;对一般干部,侧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其为民着想的服务意识。

二、探索运用“纪检监督+发动群众监督”模式,拓展监督工作力度。针对监督面广,监督人数多,监督人员不足的问题,我组在发挥纪检监察干部专责监督的同时,积极发动更多的力量协助开展监督。一是用好“协管”队伍,充实监督力量。积极与监督单位主要领导沟通协调,明确单位内部机关纪委委员、支部纪检委员可协助纪检监察组开展监督工作,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需要抽调配合的可随时抽调,抽调期间,由纪检监察组安排工作,监督管理。二是邀请监督单位的监管和服务对象协助进行廉政监督和执法监督,弥补我组监督执纪力量的不足。三是在面向群众机会较多的“12315”窗口和宣传手册上公布纪检组受理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和接访地址,积极拓展日常问题线索收集渠道。

三、探索运用“纪检监督+日常工作渗透监督”模式,拓展监督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监督单位活动,在日常活动和工作中进行渗透监督。一是针对市市场监管局组成部门多、干部队伍多及机构改革新组建单位等特点,强化对市市场监管局党建工作日常监督,重点监督市场监管局党组抓好单位党建工作和落实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二是针对市场监管局服务企业、面向群众项目众多、兼具执法和监督权的特点,强化对“12315”服务窗口日常工作,执法部门日常市场监管的行政执法、市场秩序和食品药品等工作渗透监督,对窗口人员懒政怠政和执法过程“吃拿卡要”等现象作为重点整治工作。三是在参加监督单位开展的扶贫活动中,走访了解帮扶干部纪律作风情况、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到位情况及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村干部管理工作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村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村干部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一届一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经民主选举产生。他们承担着基层大量的工作任务,但本身又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从工作角色来讲,村干部既是各项农村工作的执行者,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又是这些工作的被执行者,在国家建设的大局面前可能会有个人、局部的损失,双重角色导致他们直接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选择。从劳动报酬来讲,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村干部所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重。但是,他们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承担工作的同时却并没有工资劳保等待遇,与此同时,他们还要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而奔波,也要考虑自己的生产生活。目前,大部分村没有集体收入,村干部的误工补贴都难以发放,政府也没有相关机制保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在全国也只有少数地区实行了村干部的公职化管理。上述问题说明了村干部在工作时间、岗位职责、考核奖惩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对其管理应该要有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理念和方法。

面对新形势,作为基层的党务工作者,如何教育、培养和管理好农村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岗位优势和主体作用,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人在具体工作中,结合管理学有关原理,对村干部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认为现代管理学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对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很有借鉴意义。现试举几例:

1、鲶鱼效应。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而通过引进“鲶鱼”,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活力,这就是有名的“鲶鱼效应”。它包括补充新鲜血液,也包括引进新技术、新观念、新机制。对于村干部这样一群平时“各自为王”的队伍来讲,一套能激发主动性、积网极性的机制比单纯要求、考核、监督他们要更有效。比如我镇在年初制定了村干部蹲点联系制度,要求村两委每个干部都要联系村民小组或自然村,村干部们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这一新的要求就象一条“鲶鱼”,将村干部们平时的工作都晾了出来,将他们置身于一种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的环境中,使他们感到了更多的压力和危机,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的村在联系干部带领下开展了各自然村之间的竞赛,通过定期晒晒产量,比比质量,形成了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工作局面。

身边事开展指导教育的方法,避免了以往以文件宣传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简单粗糙的缺点,既提高了可行性,更增强了说服力。标杆管理在村干部管理中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如何设立内部标杆、外部标杆以及如何在事前、事中、事后运用好此方法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3、弹性化组织。一个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包含一群自我管理的团队,团队的建立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并视弹性化的程度来决定成员的流动、决策的权力以及沟通的方式。在这种组织中,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指挥与控制,而是教导与树立榜样。作为管理者,必须开发和调动组织中人员的能量,不断聚合大家的努力,才能适应环境的挑战和要求。党委政府与村干部之间不是任用、聘用的关系,不存在人事、工资、社保等方面的联系。乡镇对村干部的管理也难有强制性,即使要求他们开展承诺、制定责任、明确目标等也难以去量化考核,或者考核了也难以兑现奖惩措施,有时还会走入考核越细越虚、越多越空的怪圈。树立弹性化组织的观念,有助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引导、沟通、协调上,即如何增强组织内部的弹性和反应力上,而不是象传统的管理方法――放在对被管理者的一味的要求上。这样可以及时帮助我们从严格管教和控制村干部的`误区中解脱出来,转向协调和激励,使村干部队伍更有活力和战斗力,也使得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室内设计是高职院校新兴的一个专业,我国室内设计专业起步较晚,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教育部的改革要求与市场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知识结构单一。

室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家具安置。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室内设计的知识结构认识出现了偏差,认为只要学会了家具的摆放,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就可以了,这是不全面的。除此之外室内设计还需要注重世界的潮流变化,要与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才能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但是当今室内设计的课程多数只是学习对室内物品摆放的顺序,很少考虑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2.学生缺少积极性。

学生学习室内设计,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如cad、photoshop、3dmax等一系列画图软件。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就局限在画图软件的教授上,这对于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能真正地感受到室内设计的魅力,也无法提高学生室内设计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轨的现象。虽然教师理论讲了很多,但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最终学生学以致用的很少。甚至部分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只有教师的讲解,这种灌输性的教学并不适合室内设计课程,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与人文结合,创新室内设计教育。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类别的艺术课,不仅具有一定的严谨性,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可以与人文结合。因此教师在讲授室内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室内设计的人文价值。

2.运用模拟教学方法,展现室内设计魅力。

教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教学时,内容形式应该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模拟教学的方式,展现出室内设计的魅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模拟设计,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实践教学知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室内设计教学优势。

在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室内设计的变化、模拟实验的完成等,对学生多维感官的构建和室内设计理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今教育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了,室内设计本身又需要多媒体设备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容量较大、直观生动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展现出多媒体设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绝对优势。

4.擅长教学反思,适应室内设计教学新要求。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授予者。因此在高职院校改革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擅长反思。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室内设计进行教学反思,考虑自己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分析教学目标是否都达到。其次要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行为进行反思,依据其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进行反思,采用听评课的方式,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等。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现如今高职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设计能力,提高其就业率,需要及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更好地完善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堂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运用模拟环境和多媒体设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断反思中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浩.高职室内设计课堂教学的创新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2]李宏.室内设计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思维创新[j].山东工业技术,2016(5).

相关范文推荐
  • 01-11 智能制造职业规划(汇总19篇)
    通过职业规划,个人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职业规划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交通运输(以前称交通运
  • 01-11 语文老师课程教学计划(优秀20篇)
    教学计划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素。下面是一些研究性教学计划的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让刚刚升入初中
  • 01-11 基层锻炼心得体会泥土大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经历或学习中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我觉得写一份心得体会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心得体会范文
  • 01-11 部队作用发挥存在问题解析(精选18篇)
    通过写作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语言规范和规则的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202*年10月底,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
  • 01-11 写给老师的检讨书(优质15篇)
    检讨书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检讨书是一种重要的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尊敬的校领导、英语老
  • 01-11 防恐防暴安全教案及反思幼儿园(模板20篇)
    教案中包含的内容是经过教师精心思考和准备的,以确保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阅读这些幼儿园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1、教育学生学会在遇到
  • 01-11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情况报告范文(21篇)
    它通常包括背景介绍、具体情况描述、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内容。随后,我们将展示一些情况报告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情况报告的写作技巧
  • 01-10 总务科长工作总结(热门15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是一份月工作总结的精选范文汇编,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写作风格和内容,供大家参考。各位领导:你们
  • 01-10 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实用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考的一种展示和沉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
  • 01-10 2024年舞蹈教师报幕词(模板17篇)
    范文范本是指作为模范或样板的文章或作品,可以供其他人学习和参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的思考和兴趣。时间飞快,转眼间一年又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