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22篇)

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22篇)

时间:2024-01-10 16:11:42 作者:雨中梧李白蜀道难教学设计(通用22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蓝图,它可以指引教师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蜀道难》教学设计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共2课时。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1、听录音2、请学生注音。

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1时

多媒体课件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2.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还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

教师明确: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

2.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服的姿态呢?(学生讨论)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

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

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蜀道难》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蜀道难》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1、朗读法、点拨法。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诵读感知风。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学生诵读。

3[提问]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一、朗读诗歌第一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言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首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

[明确]一叹高(学生找出表现高的句子分析)。

[参考]: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二叹险(学生找出表现险的句子分析)。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三叹乱(学生找出表现乱的句子分析)。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四、探究: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生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除了劝友人,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自然环境,后一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用生命来追求自由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心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大诗人的高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大诗仙的不朽之作。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李白《蜀道难》教案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祖流寓中亚。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他历览了无数名山大川,结识了不少文人志士,体察到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产生了“安黎元,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42岁时,才被人推荐,奉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虽对他恩礼有加,但只不过希望他充当一个御用文人而已。加之他个性傲岸不羁,常受到权贵的排斥,诋毁,理想仍无法实现,于是上疏“乞归”。三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白的思想中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道家的愤世嫉俗和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扶危济困的精神。他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以及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本诗的作意历来众说纷纭,计有讽明皇入蜀,讽章仇兼琼(玄宗开元间剑南节度使)、罪严武(肃宗、代宗时剑南节度使)、送友人入蜀、即事成篇等说法。各家支持的观点也不同,如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名篇,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写作意图还是送友人入蜀。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今存陈代阴铿本题五言体诗,篇制窄小,推演汉人王尊故事,无甚新意,而李白以其才气将往古的传说和现实、与山川奇观融为一体,如天风海涛,充分地以蜀中山川之奇,体现诗人心中的奇气。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对于这篇文章的划分法也有各种观点,有中学语文的三段划分法,也有两段划分法(第一层分到“难于上青天”,第二层到“蜀道之难”前),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段。

“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

这一段用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蜀王本纪》记载据说秦惠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每天早晨从扶桑西驰,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代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避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上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神话典故的大量运用更极致地说明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谪仙人”。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人们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这是李白在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让蜀道的“难”变得有血有肉,直接可感。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是全篇的最后一段。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像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剪辑手法,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上文对蜀道“难”的刻画如果说已经到了望而生畏的心理状态你,那么这里就是惊心动魄了。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他描绘得如此动人,是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是李白独有的“诗仙”气质。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蜀道难》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准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复杂情感,然后通过朗诵来表达和巩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略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复杂情感,揣摩“长咨嗟”的复杂内涵。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1时。

多媒体课件。

一、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叹,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艰难的感叹,更有对理想的坚定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之高险。(板书:高险)。

2.第二部分: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惊险。(板书:惊险)。

3.第三部分: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味。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行具体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诉朋友蜀道“不可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第二次感叹,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作者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可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2.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还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跃跌宕,大开大合,极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张、急迫的气势,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

教师明确: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强着对友人的担心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竭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概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

2.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服的姿态呢?(学生讨论)。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高昂着高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一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

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李白《蜀道难》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蜀道难》赏析

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与同时代的诗作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内容,情感充沛,想象奇特,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顶峰。

《蜀道难》为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沿用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即事成篇,虽然仍在写蜀道之难之险,但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又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形势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也抒发了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的感慨。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孟棨在《本世诗·高逸》中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自此,李白的名声就在京城传开了。据考,李白出蜀被召京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贺知章告老还乡是在天宝三载(745年)。如此推算,《蜀道难》大致为李白在天宝初年所作。

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由秦入蜀的路线,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现将其分为三部分来分析一下内容大义: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极言蜀道之难。诗人开篇以蜀地方言的三个惊叹词“噫吁嚱”引出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危乎高哉”拔地而起,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诗人从古老的传说“蚕丛及龟凫”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来表现开国之难,蜀道来之不易,更加突出中心词“难”。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极言蜀道之险。此部分重在写山势“险”,大胆夸张,通过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冲波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善飞的黄鹤尚不得过,猿猱发愁攀援,青泥岭百步九弯,行人在高处伸手可摸星辰等景物事件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同时诗人笔锋一转,反问出新的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荒凉的境界,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这部分“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句与李白的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化用同样的意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三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到结束,极言蜀地地势险恶,不可久留。“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诗人说守卫如不是自己亲信,就有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借险恶的地形发动叛乱,残害百姓。“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鸣》中的句子:“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这首《蜀道难》“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但我觉得这最后一部分,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蜀道难”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是有所寓的,既是在写人生仕途路之难行,也是在写国情之险恶,百姓生活之艰难。

一.充满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情感喷薄而出,一泻万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这首诗结构的严谨性和感情的跌宕起伏,还使诗歌有了回环反复的音乐美。

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超越时空的限制,不受任何约束。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对青泥岭也只是有所了解,但诗人通过他那奇幻而又丰富的想象,登峰造极的夸张,使人如临其境,心随之奔腾跳跃,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三.语言不羁,风格自由奔放,富有个性。《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句法灵活自如。甚至运用了散文,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颇具创意。在李白的其他古诗中,如《将进酒》、《行路难》等也可以看出此特点。

李白的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这首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可以说,李白不愧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也不愧为伟大的浪漫主义佳作。

蜀道难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检查预习作业。

2.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3.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教师: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教师: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四)、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五)、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像。

3.强烈的感情。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六)、课堂小结。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业。

解读:李白《蜀道难》

长亭外,古道边,夕阳下,赤脚踏青石,匏樽向天举,共饮青柳下。一人仙风道骨,白衣纶巾迎风展;另一人英姿勃发,青衫宝刀相辉映,这样一位满头银丝记沧桑的老者,与意气奋发志满怀的壮士相对而坐于山石之上。

白衣老者手捋胡须,爽朗大笑曰:“兄台为何执意要去那危险高峻,惹人发愁的蜀国之地呢?”青衫少年猛饮一口烈酒,对曰:“你不是过去常说‘男儿有志在四方’我终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历经天下路,览尽世间事。此乃吾生之所愿也。我不信这蜀地真有那么难行,你不妨说来听听。”

白衣老者长叹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半响不见青衫少年言,以为他为自己刚才的感叹吓怕了,心里不由自主升起一种自豪感,心里想到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看来天生我材必有用,任凭三寸不烂之舌竟可说倒如此去意已绝的人,难得呀!

李白喃喃道,我也想济苍生,安黎元可世人(手握大权的人)都比我醉的厉害呀!谁解其中味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哎愁煞人了哦!

他似乎累了,醉了,睡了……。

历史的车轮又向前驶去,一个个都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唯有那一个落寞的身影,一句无奈的叹息,一声仰天大笑,久久地久久地回荡在历史的苍穹中,却久久无法进入世人的耳畔!

追记:”我笑世人看不穿,世人笑我太痴颠!“。

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作者:

注释:

《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属《相和歌·瑟调曲》,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一说:《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李)白则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在佐逆者著戒。”壮士死:传说秦惠玉嫁五美女给蜀,蜀国派五位壮士去迎接,返至梓关,遇山崩,五壮士被压死,五美女上山化为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初年。李白虽然托题古调,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全诗写出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篇紧扣一个“难”字,瑰丽而又神奇,怪不得诗人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读此诗就大为赞赏,称之为“谪仙人”。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凫猱扪膺巉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文档为doc格式。

李白《蜀道难》赏析

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座高峰。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思绪是游离、漂缈,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远影已依稀可见。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情色彩,使得诗人笔下景物也带有了浓厚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出十分深远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苍凉、寂寥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枯松”,“冲波逆折”回川,“扪参历井”青泥岭,参天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杜鹃鸟,这一切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自然景象,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意象审美功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让我们随着满怀激情诗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富有个性化。

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惊叹:“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夸张和丰富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艰险,产生了强烈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四、回环反复、一唱三叹也是本诗一个特点。

诗开头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惊叹,为这首伟大乐曲奠定了基调;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是这曲雄壮豪迈进行曲主旋律,时时回荡在听众耳畔。中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主旋律在这里第二次显现,既回应开头,又领起下文,同时也渲染了环境气氛,诗人感情也越来越激动!结尾,诗人又一次发出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一唱三叹,使这首雄壮进行曲主旋律时时激荡在听众心田,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缭绕不绝,产生荡气回肠艺术效果,也使整首诗读来有一种节奏美。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上节课要点回顾。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蜀道难》的文意,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具体分析这篇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四、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

(1)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五、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六、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

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

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归纳知识要点。

2.结合课后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李白诗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对这首诗歌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题、寓意,鉴赏其艺术特色。

三、本诗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胡震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

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

四、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艺术手法。

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

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

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领会李氏诗风。

李白《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由长安入“蜀”的道路之难。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蜀道的难与险,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令人“侧身西望长咨嗟”。读过《蜀道难》,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崇山峻岭,飞瀑急流,似乎就在眼前,让人惊心动魄,“使人听此凋朱颜”。那么,李白写这首《蜀道难》的用意何在呢?难道仅仅是向人介绍“蜀道”之难吗?从他写这首诗的时间和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这首诗还有更深的用意。

二十五岁时,李白离开四川,也就是离开“蜀”地,开始漫游全国,一心想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一直不得志。直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他才接到唐玄宗的征召。他欣喜若狂,以为从此就要大展宏图。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充分体现了他的自信与骄傲。

这首《蜀道难》正是李白初到长安时所写的。表面上看是写蜀道之难,而实际上,李白是通过蜀道的难来衬托自己的出众。是啊,从京城到四川比登天还要难,但李白终究还是来到了长安,这仍然是自信和骄傲情绪的延续。

李白到长安后,深受唐玄宗的赏识,风光一时。但他很快发现,唐玄宗不过是让他作诗陪酒而已,离他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失望之余,他上书请辞。唐玄宗顺水推舟,说他“非廊庙器”,赐金放还。临行前,李白写下了《行路难》。用“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失望和无所适从的心情,早已没有了写《蜀道难》时的豪迈。但他并未就此消沉,用“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行路难》的结尾,说明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实现的。

李白蜀道难仿写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作者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作者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作者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作者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作者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作者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作者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作者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作者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作者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作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作者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作者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作者“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作者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作者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蜀道难》李白的赏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一出,世人即以为奇。殷璠《河岳英灵集》言:“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稍后孟《本事诗•高逸第三》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宴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可见,即便是与李白同时及稍后的唐五代人,也认为《蜀道难》甚奇。既奇,寓意难明即是自然之理。探求《蜀道难》寓意之人代代有之,结论也异彩纷呈,概而言之,有以下四种影响较大的传统说法:一、罪严武;二、讽玄宗幸蜀;三、讽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詹锳先生在《李白蜀道难本事说》一文中辩驳颇详,基本推翻了以上四种传统说法,兹不赘述。詹锳先生据李白同时所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认为这两篇作品与《蜀道难》为内容相近之作,同为借送友人入蜀而抒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的感慨。安旗先生在《蜀道难新探》一文中更明确提出《蜀道难》一文写于开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仕长安将离去时,并认为李白“在前后将近一年时间中,步步艰难,处处碰壁,备受蹭蹬之苦,饱尝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艰险写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愤懑”;“它是这时期蹭蹬失意生活的总结概括,它是郁积于心的失望、悲哀、愤懑的总爆发,它是作者在经历一番大幻来后谱出的血泪交织的乐章”。

本文同意安旗先生述坎坷,抒愤懑之说,但认为,在这些情感的深处,跳动的是李白思归怀蜀之心。兹论述如下。

阅读《蜀道难》,触目而来的是大量瑰幻奇谲的蜀地神话。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按:刘逵《三都赋》注引扬雄《蜀王本纪》:“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按: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按:此语本《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之“羲和假道于峻歧,阳乌回翼乎高标。”六龙回日,是指羲和驾着六龙所拉的车载着太阳在空中运行这一中原神话,兹不详述。关于高标,刘逵注:“言山也。”萧士赟曰:“《相经》,高标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象在前。”本文认为,高标一词,蕴含着一个相当古老,并与羲和驾日相类似的蜀地神话。所谓“六龙回日之高标”,不是“使六龙回日之高标”,而是“六龙回日”这样的“高标”。高标,字面上指高树、高木。与左思时代颇近的东晋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之《中阿含经》卷二十五言:“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上,或袅其首。彼在其中,或死或怖,受极重苦。”东晋另一僧人佛驮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七有“或以木贯置高标上”一语。元魏慧觉所译《贤愚经》卷十三也有“斩截手足,劓其耳鼻,悬于高标”之说。可见,在西晋时期,高标是有高树之意的。但六龙回日之高标,却不仅仅指高树,而更是指太阳栖息的神树。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一大批殷商晚期的古文物,其中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两株高大青铜神树最引人注目。据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考证,此神树即类似古代神话中的扶桑和若木,为太阳升起和降落的地方。[2]更有意思的是,三星堆神树并没有随三星堆文明的消失而消失,我们在东汉时期的四川和云南、贵州以及甘肃和青海东部墓中随葬的铜制摇钱树上又看到了三星堆神树的影子。关于东汉铜质摇钱树是否与三星堆神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现在出土的完整的摇钱树中,有一朱雀和三足乌的形象。而朱雀及三足乌,代表的正是太阳。由此,虽然我们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三星堆神树、汉代摇钱树与高标之间的渊源关系,但它们所共有的树与太阳这点,则是显然的。李白生长于蜀中,对蜀地这一古老的土著太阳神话自应有所了解。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按:左思《蜀都赋》有“鸟生杜宇之魄。”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王注:“按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

以上四则蜀地神话,单看起来,各有其旨,互不相关;但当它们被李白借用到《蜀道难》中后,便在蜀道难这一主题的笼罩下,有了统一的意蕴。首先我们来看蜀道这一主题。正如安旗先生所言:“早在唐代以前,阴铿《蜀道难》已有功名难求之意,唐卢照邻《早度分水歧》也是既描写蜀道艰难,又感慨仕途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也是如此。诗末有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思,此中兼见宦途情’,就更为明显。《全唐诗》中写蜀道的诗数以百计,凡失意者,蜀道则难;得意者,蜀道则易。可见蜀道难易之感,关系仕途穷通甚明。”而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更是直接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羞归者,欲归而不得也。姚合这一论点,无疑正接触到《蜀道难》的核心。上列四则蜀地神话,便以隐喻的途径表达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归的潜在心理。具体而言,第一,隐喻作者渴望与君王交识而建功立业;同期所作《长相思》也表达了这主题。第二,隐喻其初到长安的希望。第三,借回日喻交识阻隔。第四,借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诗人内心潜在的呼唤。李白一生都惦念着故乡,遇到人生挫折时更是如此。早在安陆时期,李白便写下了《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秋夕旅怀》、《静夜思》等思乡之作。他晚年的《宣城见杜鹃花》更是催人泪下:“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其实李白内心归去的呼唤并不总如《蜀道难》这般隐秘。在同期所作的《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结尾,李白就发出了“行路难,归去来”的呐喊。但为君王辅弼的理想未实现,怎能轻言归去呢?只好借神话聊抒心中之情。而“这种神话情境的瞬间再现,是以一种独特的情感强度为标志的”。“原型的影响激动着我们(无论它采取直接经验的形式,还是通过所说的那个词得到表现),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短暂的`意识,进入永恒的王国。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为人类的命运,也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的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这正是李白这篇《蜀道难》“惊风雨”、“泣鬼神”,“奇之又奇”之魅力的秘密所在。

李白不仅借神话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思归情绪,在《蜀道难》的后半部,还以招魂般的语气,发出了游子返故乡的呼唤。试比较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句与《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而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归来兮!不可久淫些!……”两者固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个基本点却是一致的:一是对路途恐怖的渲染;二是对游魂凄厉的呼唤。在《蜀道难》中,李白正是借对友人进蜀的劝阻,表现了自己潜意识的思蜀情绪。这种倒置现象,在潜意识的表现中,是一个很常见的途径。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相关范文推荐
  • 01-10 十要十严禁的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特别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评论。当我们谈起“严禁”这个词时,很容
  • 01-10 在村工作的选调生工作内容大全(14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行政文员工作职责:1.接听、转接
  • 01-10 个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及方法(优质14篇)
    作为一名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接下来将分享一些关于师德师风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为了大力加强教师
  • 01-10 学习arcgis的经验(热门17篇)
    学习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对知识和世界保持持续的热情。下面是一些学习总结的示例,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本人思想积极上进,性格开朗
  • 01-10 美术教学计划(模板24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科学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计划。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一、教材分析。教材的课目
  • 01-10 2024年学习活动简报(通用16篇)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鉴于学习总结写作的重要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习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内容:学习讨论1、
  • 01-10 局领导干部个人落实意识形态(专业19篇)
    范文范本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和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本,读者可以了解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01-10 旅游民宿的论文(实用14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写作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写作和创作。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大家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国的旅游工商
  • 01-10 文明礼仪培训心得(通用19篇)
    文明礼仪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规范和准则,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明礼仪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级教学部和学校相关中心的力量,对
  • 01-10 专业技术工作年度担任主要职责(优质19篇)
    年度总结是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复盘和总结的重要环节。如果你对年度总结不知道从何入手,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它们会帮助你理清思路。为了提高公司生产科技水平、经济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