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民俗民族文化论文(热门19篇)

民俗民族文化论文(热门19篇)

时间:2024-01-08 00:17:29 作者:紫衣梦民俗民族文化论文(热门19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文学知识和阅读欣赏的重要参考资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借鉴。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最著名的如柏拉图和达・芬奇。晚近以来,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也都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

数学文化的存在价值。

在即将公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是一个单独的板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许多老师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初年的数学曾经存在着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倾向,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数学的过度形式化,使人错误地感到数学只是少数天才脑子里想象出来的“自由创造物”,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

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

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

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那么,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实施。

认识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和中国传统数学都有辉煌的成就、优秀的传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不同政治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数学。

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当时希腊的雅典城邦实行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广大奴隶不能享受这种民主)。男性的奴隶主的全体大会选举执政官,对一些战争、财政大事实行民主表决。这种政治文明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奴隶主之间讲民主,往往需要用理由说服对方,使学术上的辩论风气浓厚。为了证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也就需要证明。先设一些人人皆同意的“公理”,规定一些名词的意义,然后把要陈述的命题,称为公理的逻辑推论。欧氏的《几何原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新《纲要》中指出:“向幼儿适当地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和丰富,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美好情感。”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是健全和端正幼儿的思想,也是保证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被“西化”、“异化”的基础,民族文化教育需从小抓起。但长期以来,学前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缺乏对当前民族文化的关注。对学前儿童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思维往往比较直接、表浅,缺乏分析、判断能力。所以本学年我们开展了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选取幼儿身边的节日活动、饮食、服饰认识为主要内容,帮助幼儿了解本国文化发展的源远流长和兴旺发达,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树立民族自豪感,热爱自己的国家。

幼儿期正是人的创造潜能萌发的重要时期,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他们较少受知识和陈规的禁锢,易于求新求异,因此我们主要让幼儿利用身边熟悉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来了解和表现民族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自信心。

一、趣味化的节日活动使幼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我们借助节日活动,让幼儿了解各种节日的来源和风俗,认识平民百姓的朴实、奋发图强、善良,激发热爱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培养幼儿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在众多的节日活动中,认识较系统的要数端午节了。我们首先利用录像、电视剪辑让幼儿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围绕屈原组织幼儿假设性谈话:在那个年代,如果我是屈原我会做些什么?在自由的谈话中激发幼儿对爱国人士的敬爱之情,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屈原的故事还影响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他们开始去书店翻阅古代人物故事的书籍,会在同伴谈话中涉及到爱国救国问题,虽然仅是“这人好不好?这人有什么本领?”等一些很简单的询问,但是反映出幼儿关心时事、关心历史、关心国家的积极心态。同时,在幼儿自发带来粽子和同伴一起分享中,我生成了活动《包粽子》,让幼儿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包出了三角形、菱形的粽子,在欢乐中体验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还带幼儿观看了划龙舟的电视节目,引导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节到了,小朋友们吃月饼、做月饼,互相赠送节日祝语;明月下同伴相约一起赏月,感受游子的思乡之情,体验家人团圆的亲情。重阳节,我们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人民传统的爱老尊老的美德。孩子们自备歌舞为老人们演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了关爱老人的情感,也知道自己长大懂事不再麻烦大人,建立了初步的责任感。在爱鸟节中,孩子们养鸟、画鸟,认识各种鸟类,大家在节日的认识过程中开展活动,建立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环保意识。清明节,我们表达了对故人的悼念,建立起热爱、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在那么多的节日活动中,幼儿爱人民爱生活的情感得到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绚丽的服饰文化,让幼儿耳目一新。

从古至今的服饰,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智慧和心灵手巧。一代传一代的特色服饰,更让幼儿深知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服饰而骄傲,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而骄傲,更为现在服饰发展的绚丽多彩而骄傲。我们从少数民族的服饰上看饰品的涵义,从花哨的色彩搭配上看不同民族的审美观,从古代服饰和现代服饰裁剪,看不同地位不同服饰的选料和配图。我们还走到了服饰的最前线,领略了璀灿一时的丝绸之路……中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

在区角活动里,幼儿带来了自己身着各种民族服饰的照片,成立“民族娃娃大荟萃”。这个角落始终是幼儿课间游玩的热点。我经常引导他们相互谈论服饰和民族的关联,“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为什么我们的衣服和他们的不一样?为什么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是不一样?……”在热烈的讨论中,幼儿了解了许多民族的生活习俗,知道了每个民族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姿,同时丰富了幼儿对服饰发展演变上的认识。我们还装扮成少数民族朋友,亲身感受服饰的魅力和独特。幼儿更有兴趣选看时装节目,会滔滔不绝和家长讲述中国服饰的多彩;自己动手画衣服、设计衣服、饰品,乃至进行服饰表演、歌舞表演等。在活动中我们感受民族的优越性,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独到的饮食文化带幼儿走入另一个新奇的天空。

生活中平凡的食品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的前景。幼儿了解到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其中蕴藏着劳动人民的勇敢、自信和勤劳。酒文化,茶文化,特色小吃,家常菜都成了幼儿关注的对象。我们把每种文化都设计成一个系列活动,给了幼儿充分认识、充分了解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饮食文化的共同点,支持他们对文化探索的疑问,让他们在批判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了解文化内涵。

我班许多幼儿会在双休日的时候去“肯德基”,经常要遇上排长队等待购买食物的情况。他们就产生了疑问:“我们中国的饮食这么悠久,那为什么西方的肯德基店里就餐的中国人这么多呢?”于是我们以这个问题为话题生成语言活动:《饮食文化,谁最优?》幼儿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终于用客观的眼光去比较中西方饮食的差异,了解西方饮食的快捷、简便,中式饮食的精致,多样和颇有意味和情调的象征性。从而知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态度。

四、收获和思考。

1、重视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变的与时俱进的话题。它可以通过许多渠道来实施。我们选择的内容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非常熟悉的活动、服饰、饮食,这正考虑了幼儿活动范围的特点和学习特点。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节日活动重在培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服饰研究重在感受民族优越性,饮食文化重在端正平等,互相尊重的思想。民族文化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民族文化出发,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世界。一位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关键在于进一步开阔幼儿视野,主动地把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文明吸收进来,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2、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幼儿的热烈欢迎,这的确让我们欣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各项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不会被“西化”、“异化”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还会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增强新鲜的、更加强大的活力。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一定能够在世界文化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异彩!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摘要:红色资源因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的价值。

关键词:红色资源;中华民族精神;德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那如何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向学生介绍淄博革命烈士石潇红的事迹,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著名的黑铁山武装起义后,他于1938年2月8日率部挺进黑铁山,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参谋主任,渤海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率领部队通过渤海海峡进军东北途中不幸遇难,光荣殉国。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国民党顽固派血腥的“太和惨案”,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顽强抗日的民族精神、革命气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优势。

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带领中学生去参观毛泽东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学生参观教育基地的详细计划,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重温那段历史,重走那段两万五千里,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那份艰辛和勇气,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悟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学校中多多开展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小主人。

如,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比赛,比赛在全校开展,老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力作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的过程中,觉悟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升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比如,让学生学唱《东方红》《保卫黄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精选《大转折》《英雄儿女》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定期为学生放映,并及时组织开展影评、观后感等小讨论、小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充分运用好本学校的网络资源,办好红色网站。

网络的发展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开设“红色资源”网站,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

红色文化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的,它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发掘红色资源,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经受实践的锻炼,才能使其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理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时玉柱。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安邮电学院学报,,14(2)。

[2]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镇起凤中学)。

民族文化论文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1.追求独立的意识较强。

根据笔者在所在学校问卷调查分析来看,“90后”艺术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普遍存在一种急于摆脱家庭和高中时家长和老师严厉管教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使其追求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反感父母、老师的过多干涉,尤其反对传统式的高调说教,并过分相信他们自己对各类问题的判断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使其对父母和家庭的物质依赖较之于高中时代反而有增无减。

2.处理问题的韧劲不足。

“90后”艺术生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甚至在专业学习方面追寻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讲,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挑战。

“90后”艺术生的这个群体普遍喜欢追求新鲜感,具有比较强的个体意识。

[1]据问卷调查表明,近三成的“90后”艺术生在迎接挑战时,往往会呈现盲目性倾向,以至在挑战失败后,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远远不如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造成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

二、影响“90后”艺术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在教育内容考量上,减弱了艺术生的主体性地位。

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升学率、外语等级考试情况等纯业务标准,至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廉洁文化教育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还有人认为,艺术生的任务只是专业学习,不需要过问其他。

在这些思想误导下,部分高校放松了艺术生的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简化了对艺术生的思想动态考核环节,从而减少了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影响了廉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在教育方式结构上,降低了艺术生的积极性。

在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播手段对受众的积极性调动不足,传播媒介不符合受众追求丰富性的要求,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目前部分高校的廉洁文化教育方式基本上没有摆脱灌输的教育范式,从事相关教育活动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适时调整,过度依赖课件教学方式,互动效果不明显。

对艺术生的教育收效甚微,难以调动其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一)加强内化引导,实现教学方式及目标的转变。

1.加强内化,实现向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转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2]如果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处在居高临下的姿态,纵然其“不厌其烦”地进行专业宣讲、理论灌输,但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

因为在这样的教育引导语境下,“90后”艺术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专业课程内容,而抹煞了他们本应该拥有的思考空间。

特别是当前“90后”艺术生个性独立鲜明,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挑战与竞争,他们极不喜欢被迫接受某种专业理论或知识。

所以高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下放,尊重“90后”艺术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加强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的内化,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转化。

2.典型引导,实现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转变。

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90后”艺术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眼界与视野得以拓展,交往与互动得以增强,其“三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并逐渐呈现差异化特点。

因而,高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就应充分重视“90后”艺术生在价值取向层面的差异化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90后”艺术生进行细化分类、教学辅导,积极开展“90后”艺术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学习,开展以点带面的典型引导教育活动。

(二)创新教育思路,促进艺术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载体显得不够用或不完全适用了,因而需要创造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及管理载体等,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对受众进行传播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构建这一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高校廉洁文化与艺术生的距离,比如尝试开设“法制文化教育”、“艺术生思想动态半月连线”以及艺术生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网页,科学构建栏目内容,广泛吸引艺术生参与学习讨论,把其建成艺术生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战斗堡垒。

2.利用媒介吸引全校艺术生参与廉洁文化工作。

一般而言,受众在接受思想教育时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受众会依据自身需要能动地选择是否接受教育。

在接受过程中,受众占据主体地位,具有能动选择性。

所以“要认真了解受众的思想问题,切实关心受众的利益和需要,让受众在明理中受惠,在受惠中明理,这是思想教育方法的最佳体现。”

[4]可尝试由高校职能部门如纪委、宣传等部门牵头,通过开展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廉洁文化知识测试,党内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征集,播放廉政防控教育录像片等教育形式,进行廉洁防控警示教育,从而使艺术生时时处处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三)更新教育载体,优化廉洁文化教育平台。

1.运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廉洁文化教育阵地。

受众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这时原先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人们积极行为的主要动机。

与地方政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深入乡村、社区等基层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真正提升艺术生廉洁文化的素养,促进廉洁文化意识的内化与提升。

2.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更新廉洁文化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主体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来预测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大力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将争先创优的精神发扬到廉洁教育中去。

紧密联系时代变化和艺术生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引导艺术生理性思考。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1.

1符合语言特性的要求。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表现.

语言的特征之一是其社会性,语言的产生、使用、发展基于一定的地域以及该地域的文化背景.

学习一种语言是学习当地文化的过程.

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加强跨文化教育是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相符合的,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

1.

2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集体,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在这个强调联系与合作的时代,作为21世纪的人才,当今的大学生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强化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连系.

不同国家间的连系依赖于语言的沟通,英语的重要性在此得到体现.

但仅保证语言沟通还不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就要求具备跨文化的观念和意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在差异中寻求沟通与合作.

1.

3促进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化发展。

网络的发展已经将全世界紧密的连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会面对大量外部传播来的信息.

跨文化教育强调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这不仅指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同时也要求对本土文化的尊重,认同和传承.

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每一种文化各有其特征,不存在优劣.

了解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之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同时也让大学生更加重视和了解自己的本国文化,有利于本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1.

4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各国间连系的不断深化,人才交流不断加强,人才竞争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现在每一所高等教育院校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本地区本国的学校,而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院校.

其次,各国间连系的加强,也增加了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要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因此,现在各国高等教育院校间的合作和交流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国际交往中,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的人才.

2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现存问题。

2.

1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及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已经有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但是要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还需要相当程度的普及和加深.

主要的问题体现在:(1)跨文化教育意识缺乏,片面重视语言知识.

在上文我们已经讲过,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教育强调语言的沟通特质和文化特性,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文化素养教育.

语言的沟通特质要求在语言教学中加强沟通的练习,不仅学习语言本身,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如何理解对方想要传达的讯息,是跨文化意识所看重的.

但是仍然有教师在英语教学上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跨文化教育意识还比较薄弱.

(2)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方法较单一.

现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还没有一套成系统的,以文化导入为目的的教材或教学材料.

虽然有不少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内容,但是大多是介绍性的文章,缺乏在跨文化层面的深入思考和引导,而在英语教育领域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就更加的缺乏.

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直接影响了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其次,我国的英语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书本教学的方式,没有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满足跨文化教育对沟通的要求.

2.

在应试教育阶段,我国的学生以分数为唯一目标和指导,学习行为的最高目标就是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受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以文凭或证书作为学习的目的.

如果只在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以及考试分数,获得证书的多少,无疑不符合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跨文化教育不仅仅依靠老师,还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积极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其次要主动的采取可以利用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构成与能力,例如直接与外国人交流,浏览外国媒体等等;另外还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

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发展措施。

3.

1加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者、推动者,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进行改变,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面对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积极了解各国文化特征,背后的文化因素,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同时积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些跨文化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强自身跨文化教育意识,在制定教学方针,在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等各环节中,都要带着跨文化教育的视角去看问题,不片面看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积极思考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跨文化教育中,切实提高沟通能力.

(2)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掌握.

除了书本以外,还可以利用外国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搜集教学内容和材料,力求把国外实时、真实、客观的情况展示给学生.

不局限于教或讲的形式,把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设置开放性问题等等,都是有效利用教学内容的`方式.

(3)做到教育方式多样化.

除了教师传授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进行讨论.

利用新型的科技手段,可以把传统的书面作业改为与外国友人通信,或者进行演讲等各种生动的形式.

还可以利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寻找国外高等院校的公开课资源,让学生进行学习,把各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

(4)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英语和吸收外来知识同时提高母语能力和本国文化素养.

3.

纠正学生的“分数优先”、“证书优先”、“书本优先”等错误的学习理念,以及被动等待老师传授的错误学习方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例如,弱化分数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积极主动参与跨文化教育的学生进行奖励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记单词,写文章,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和外国人沟通交流时的能力,让学生把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重点转移到真正在国际化的交流中实现高质量的沟通,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和理解尊重各种各有差异的文化.

本文作者:段丽工作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民族文化论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民族文化产品市场营销论文

新产品上市,意味着暂时性市场平衡状态的打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与此同时,上市新品也必然会受到竞品抵制、通路拒绝、消费者不认同等各方面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考验,是新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标志。

因此,对于一个策划新产品上市的产品经理来说,策划案的周密性、全局性及各类活动安排的巧妙性、有序性是非常重要的。

康师傅瓶装清凉饮品系列(柠檬茶、酸梅汤)的上市策划案,借助于竞品统一(编者注:统一品牌是台湾统一企业的产品品牌,也是顶新集团的产品品牌康师傅的最大竞争对手)。

所布建好的通路,利用统一新品断货的契机,从各方面切入,一举占领各个市场。

该案例的作者是~顶新集团天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经理人,为促使康师傅清凉系列饮品成功上市,采取了一系列巧妙实用的营销战术,如“坎级促销”等。

这些战术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中虽没有详细介绍,但在营销实战中却被经常使用,这些内容,其实是本案例中最有价值的成分。

另外,策划案中的一系列营销手法,如对延伸包装形象的分析,促销的构思等都非常值得市场一线的人员借鉴学习。

请看本期“康师傅饮料新品上市策划案例”。

一背景。

tp250和can340已成昨日黄花,pet是未来最流行和趋势化的包装形式,但是康师傅这种包装的吹瓶技术不过关,面临竞品统一旺销导致断货的契机,康师傅决定强推新品,抢占市场。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tp250系列产品消费年龄不断下降,整体市场呈萎缩趋势,康师傅tp250系列虽仍是市场领导品牌,但产品本身已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一方面不断有新产品上市,市场份额受切分;另一方面,又需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来维护固有的市场份额,对上市新品低价倾销策略予以反击。

还是跳出过去成功的光环,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去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康师傅采用了“继承发展”的方式,还是将tp250系列列为战术产品,仍然以柠檬茶、酸梅汤为主要销售产品,但是更换了一种新的包装形式来适应和开拓市场。

在选择什么样的包装形式上,厂商也是颇费心思。

选择什么样的包装形式既有利于消费者又能使商家获利呢?依照日本和台湾最新的`研究资料,塑料瓶装即pet装是最理想也是未来最流行和趋势化的包装形式,这种包装以大包装(490ml、500ml)、透明化(使消费者对瓶内饮料一目了然)、物美价廉、易于携带的特点吸引消费者,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从另一方面来讲,商家采用pet瓶装来代替tp系列,通过厂商自行生产瓶装的方式,节省了从利乐公司或康美公司订购昂贵的tp纸的费用,在利润上也是一个突破。

对新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并找准了利益点之后,康师傅便从19初,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改装,但经几次吹瓶、试车生产之后,发现装瓶之后由于模具的一些技术指标不到位,致使装瓶之后,pet瓶变形严重,无法投放市场。

而在康师傅为瓶装变形问题深深困惑的同时,统一pet装上市了,这对康师傅而言无疑是当头棒喝,根据先入为主的原则,谁先入市并在市场上站稳脚步,谁就是领导者,而领导品牌意味着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认同度,追随者要想取代领导品牌,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有可能扭转消费者对先入产品的偏爱。

但上市之际正是tp250市场由成熟走向衰败之时,所以其上市之后,市场反应冷淡,所以,对统一来说也同样面临着产品的包装换代问题,于是1999年3月,统一率先推出其pet冰红茶、冰茉莉,与康师傅的产品策略不谋而合。

论文2:赛百味中国市场推广的方案。

通过对快餐行业的分析及快餐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赛百味是颇具发展潜力的。

面对多元的消费人群,赛百味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多样化的消费。

赛百味作为快餐类食品中的新型商品,“新市场的开辟”“知名度的提升”(即在其它类快餐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推广的首要目标。

作为快餐类食品中的新型特色商品,应当利用口碑的积累,并加以广告投放的形式来加大传播。

另外由于快餐品牌种类繁多,真正能让我们加以发挥的只有“着重区分与其他快餐的异同”这一方式,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此开辟出新的市场。

通过对行业,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细致严谨全面的剖析,通过利用swot分析对赛百味自身客观理性的评价,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和有机利用一切外部环境资源,我们从而制定出以下推广方案。

赛百味广告拟在-间在中国二线城市以促进指明购买、强化食品特性为目标,将传播影响程度从不知名到知名,到了解、信服,进而成为最大的连锁品牌,争取获得更多的加盟商,提高白领界的认知度,以大学生为主要广告对象,增加传播率。

策划构思需要考虑到市场大小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为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减而产生的量变。

另一种为质的变化,即随着社会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水准等而变化。

在这两种变化中,商品之间会相互影响利害均沾。

这种变化循序渐进,并非单独某一品牌力量所可左右的。

就赛百味而言,作为快餐类食品中的新型商品,“新市场的开辟”与一些已深入人心的快餐不同,利用口碑的积累互相告知,并加以广告投放的形式来实现。

由于快餐品牌种类繁多,真正能让我们加以发挥的只有“着重区分与其他快餐的异同”这一方式,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此开辟出新的市场。

如何在其它类快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袭夺其他品牌的市场,成为我们今后在广告推广中的致力目标。

以针对各阶层消费者,运用不同媒体做有效的诉求。

广告主题表现及媒体可以运用卡片或者广告牌、公交车车体的广告内容“(上船!走吧!)”、电视广告、广播台、在报纸中选取广告版面作为媒介或者以彩页形式插入杂志或当下点击率较高的网站,例如:天涯、爱奇艺、豆瓣等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互联网络。

(1)动态广告文案。

海面上狂风肆虐,船沉没了,他(主人公)又累又饿地漂浮在海面上,已经失去了对生的渴望。

突然,不远处飘来一只赛百味,起先他感到莫名其妙,突然,水面开始翻滚,一股奇妙的力量将他顶了起来。

于是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有赛百味组成的潜水艇上,他开始狼吞虎咽,镜头移动到他的口袋上,露出赛百味vip卡的一角,镜头由近拉远,赛百味载着他向陆地驶去。

此时出现广告语:上船!走吧!一切皆有赛百味!动态广告分系列围绕广告语:上船!走吧!一切皆由赛百味进行,分为海难篇,空难片等等。

(2)平面广告。

为了体现赛百味用料新鲜,健康,低脂,让消费者知道不是所有的快餐食物都是垃圾食品,广告语:上船!走吧!一切皆由赛百味――eatfresh”

(3)广告推广活动。

在大学教园区周边悬挂横幅以及海报,吸引学生以及本地顾客。

在学子家园门口、超市门口等人口密集地区发放传单,最大限度地宣传subway快餐店。

在运营店提供vip会员卡办理。

消费累计金额到达500元的用户,或者一次消费100元及以上的用户我们将免费为其办理会员卡一张,以后一年内享受9折优惠。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直接阐释法,。

就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中进行直接的讲述“通常而言这种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其以语言教材为主要载体对其中的背景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阐释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通过直接阐释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内涵并且通过所学的致使进行交际“同时在教学课堂上也可以使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来进行阐释”

比如:在讲授有洗英语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用ptp展示这些作品。

2、交互融合法。

交互融合法也就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习到应该掌握的词汇,。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异同比较法。

通过不同点来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质,。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

其他欧洲各个国家在茶的发音上都采用了厦门方言中/te,。

音带派生”。

二、课外使用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模拟课外情景,。

课外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很低同时也由于环境的限制裸外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条件限制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使用课内模拟实践教学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程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其他有些的文化,。

在文化的对待方面存在狭隘和偏见的思想"。

本文作者:李晓肖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六里学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水族为主,聚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的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是善于创造“美”的民族,他们凭借勤劳和智慧,为贵州黔南地区创造了一个异彩纷呈,万紫千红的艺术世界。对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幼儿而言,民族文化教育的熏陶和体验主要源于家庭和社区。本研究以家庭资源为切入点,了解和分析当地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法,综合考虑幼儿园的性质、办园层次、地域分布等因素,选取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8所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定量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从教师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价值、内容、形式、评价、影响因素等五个维度进行调查。定性研究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开展“三角互证法”式研究。研究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有效回收率为92.4%。此外,还实地考察了5所幼儿园,访谈了15位幼教工作者,所获数据通过excel软件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统计207位教师对于“您认为幼儿园与家庭合作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所使用的家庭资源对您有帮助吗?”这道选题的答案时,研究者发现,仅有14人认为没有价值,其余都持肯定态度。当问及“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您认为使用家庭资源有哪些价值?”

访谈中,所有教师都表示利用家庭资源对教育教学是有帮助的,主要理由是:“家长挺热心的,在收集活动材料时就其所了解的民族文化对幼儿进行前期知识建构,激发幼儿的兴趣。”“各方面的东西我们不一定收集得那么全,发动全班小朋友,你就可以收集到不同的东西”。

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尤其是利用家庭资源有助于增加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全面体验以及收集民族文化材料和信息方面。显然,这些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在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更易为教师和家长所观察和感知到。但是,对通过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家园合作更和谐这一重要价值,教师们普遍认识不足,因而忽略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幼儿与家长的互动。

家庭资源是指家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和。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幼儿园对家庭资源中物力资源的利用率最高,占83%。访谈中教师们都提及,家长很乐意提供自己的民族材料或物品。“在进行民族文化活动时,教师请幼儿把家中能反映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玩具、图书、杂志、衣饰鞋帽等物品带到班级分享,家长都很配合”。当然,除了物力资源以外,对家庭人力资源的利用更是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其中,家长志愿者的利用率最高(62%),职业优势和家长特长利用率次之(57%,41.5%),家长兴趣、家长性格的利用率较低(22.7%,14%)。幼儿园对家庭的财力资源利用率为3%。接受访谈的15位教师也都表示在开展活动时请家长提供财力支持往往得不到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园对家庭的人际关系利用率仅为8%。当前祖辈作为“第一照看人”的角色越来越突出,是家庭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源,但利用率不高。

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多以主题形式开展,渗透于各个活动环节之中。调查表明,利用家庭物力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最常用的形式,利用率达83%。访谈中教师提到主要是请家长利用网络等途径搜集相关材料,帮助幼儿建构前期经验。幼儿园利用家庭人力资源开展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请家长来园旁听、观看活动(32%),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制作活动(26%),请家长当老师(8%),请家长来园布置环境(4%),家长和教师一起设计活动(3%)。所有教师都认同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92%的教师都会布置与活动相关的环境,但只有4%的教师请家长来园帮助布置环境。

研究发现,幼儿园本着公正、开放的态度欢迎家长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利用最多的形式是请家长提供物品材料,且各种形式利用的频率差异较大。家长助教作为家长参与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最好的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和情感体验程度是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关注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是否明显以及教学过程是否合适等。教师已意识到要尊重家长的地位,并以家长反馈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效,对家长参与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满意程度比例达43%。但是,家长参与活动的程度以及家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在教师评价中所占比例较低,仅为12%和8%,访谈中也反映出这不是教师评价的关注点。显然,教师尚未意识到家长的参与度和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会间接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总体来看,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评价多元,策略有效,这对提升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存在的不足是,尽管评价主体兼顾了教师、家长,但家长评价内容较为笼统、模糊,幼儿评价缺失。

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因素众多。

访谈中有老师提到,“我有的时候准备用家长资源,但有些家长会觉得很烦,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没到我和你是合作者这种程度,我就应该配合你工作”。在实地观察中也发现家长的素质高低会影响活动效果。对于“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使用家庭资源时您遇到什么困难?”这道选题,所有教师都没有选择“教师自身原因”这一项。但研究者入园观察发现,教师能否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有效策略是双方沟通是否顺畅的关键,会影响到教师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家长和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具有相似性,大多把民族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幼儿对它的态度。

三、建议。

(一)增强价值共识,加大家园共育的力度和有效程度。

作为教师,不是要求家长做些什么,而是希望家长与自己合作做些什么。教师要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并且让家长知晓家长的努力与教师的努力的关系,知晓家长的努力与幼儿成长的关系。因此,在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平等意识,扮演好“迎宾者”“保护者”“倾听者”“采纳者”“合作者”“指导者”“评价者”和“研究者”等角色,以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同时,家庭资源以其独特的丰富性、易得性以及有效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教师所用。融入家庭资源的幼儿园教育使得教育时间、空间更为广阔和灵活,也有效补充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二)发挥家长独特优势,建立家长资料库。

教师要善于发挥家长独特优势。第一,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请有相关民族文化职业背景的家长进入班级,当“一节课教师”,向幼儿介绍当地的民族文化,比如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建筑文化等,与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第二,发挥家长的兴趣特长优势。请有兴趣、有特长的家长参与活动,向幼儿展示民族技艺,比如民族歌舞、工艺制作等,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第三,利用家长的空闲时间。请有时间的家长进入班级,成为“教师助教”,和幼儿一起进行亲子制作,与教师一起设计活动,一起布置活动环境。第四,利用家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用好家庭的祖辈资源,把祖辈家长组织起来,建立一支家长志愿者队伍,向他们了解当地的民间习俗等。

教师在利用家庭资源,特别是家庭的人力资源时,应重视家长的参教水平,帮助家长从支持者、学习者过渡到参与者、决策者。家长与教师合作共育幼儿,不仅能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能有利于提高家长自身教育能力。

(三)考虑家长的学习类型,丰富活动的形式。

肯·邓恩和丽塔·邓恩的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学习类型”,“在每一个文化、社会经济阶层或者班级内部都存在不同的学习类型”,并把学习者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触觉型四种类型,强调学习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取得最佳效果的学习类型不同之别。教师也可以家长的学习类型为基础,有针对性地以不同形式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请视觉型家长帮助收集相关材料,如反映当地民族文化的小工艺品、视频、各类型图片和文章,来园观看相关主题活动等;请听觉型家长来园旁听,和教师就如何建构幼儿有关民族文化的前期知识经验交换意见,就主题活动如何采用网络结构图的形式对活动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展开讨论;鼓励动觉型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与教师一起设计活动等;鼓励触觉型家长进入班级与幼儿一起进行亲子制作,和教师一起布置活动环境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成长,更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延伸与深化。

(四)细化主体评价指标,提升活动的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幼儿园要本着公开、开放的态度,逐渐将教师、家长、幼儿的评价贯穿始终。

1.重视幼儿评价。幼儿是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活动的感受最为直接,教师应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在民族文化活动中的体验,比如最开心的事、最讨厌的'事、了解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等等,并引导幼儿讲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评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经验并学会如何描述,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反思,选出最佳的活动方案。

2.细化家长评价。幼儿园应创造条件让家长履行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增强家长对教育活动的了解程度。在对民族文化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时,家长评价可从活动过程、教师和幼儿三方面展开,各方面指标进一步细化。如:从目的性和整合性两维度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对教师评价关注灵活性、主导性、互动性和发展性四维度;对幼儿评价则从乐群性、表现性和成效性三维度展开。

3.完善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从幼儿和自我两方面展开。对幼儿的评价可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角度进行评价;对自我的评价除考虑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基本因素外,尤其要关注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如是否能建构安全、平等、丰富的活动环境;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感染性;教具制作和使用是否恰当,演示操作是否准确、熟练等等。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幼儿园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最好来源于生活。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少数民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发展于他们与自然、与社会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它的价值不仅是过去的,而且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当地幼儿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更容易体验到这种独特的价值所在。因此,感受并延续家乡的民族文化,对幼儿意义重大。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而且还需要对资料进行遴选、改编和重塑,精炼、归纳出可运用于幼儿教育教学的民族文化资料,编制成教学资料集,并创作、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教具。同时,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分层开展活动。

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机遇。在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宏观地把握活动理念的走向,又要准确地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所在,还要协调好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这为教师提供了最有效的成长途径。通过活动将教师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在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过程中,他们体验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困惑到明朗再到主动探究的成长过程,从而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点,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

第一,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经历了千百年的成果而积累下来的,是包含了自己民族特色,并能够传递给他人继而延续下去的文化,还能使自己的民族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其他族文化的影响,为了能使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更稳定的传承,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使得该地区的主流文化得以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化冲击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复苏和衰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新疆境内有55种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特色浓郁的地区。

在这个地区有多种宗教、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共同存在。因而在新疆地区内有很多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发生,使得民族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要想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文化具有多样性,它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俗话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绿洲”,新疆的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的。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新疆的经济发展变得多元化,使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同时又有现代文明与之融合。其次,制度文化的多样性。新疆全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其名称即可得知,新疆地区的制度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在新疆地区内有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有一般地方的政府机构。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为例:市、自治区、兵团这些政权机构是并存的,在统一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性。

再次,观念文化的多样性。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除去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屯垦戍边的人们,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从而形成了独具新疆特色的汉文化。与此同时,新疆的众多少数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服饰。解放以后,由于很多少数民族进行了民族大融合,所以形成了很鲜明的,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汉民族的文化又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大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的文化体系。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迁,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变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丝绸之路,而这亦可说是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的其中一种。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状况也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新疆地区,除去汉民族外一共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群体,世代居住在一起。这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占大多数,同时还有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也不尽相同;进一步言之,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新疆拥有包含东疆、南疆、北疆多个区域的广阔地域,加之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差异,南北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接收信息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清真寺被建立起来,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色彩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与此同时,内地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新疆的发展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所以既要保留原有的传统文化,又要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新疆地区各个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外界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也相对越来越大。无论是在生活或文化上都出现了融合,虽然民族不同,但是文化上越来越趋同,一些里层的文化虽然还存在,但是表层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被弱化。例如,在穿衣服饰上,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只有在传统节日或者在老一辈身上才能够见到,大多数的人都是穿的和汉族人相差无几的便服,并不再是只穿属于本民族的服饰。而在饮食上,少数民族由之前的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风格,转变为蔬菜,肉类鱼虾类并存的饮食结构。由过去的单一的饮食变为现在丰富多彩的饮食风格。在保留原有的民族餐饮的基础上,与现代饮食结合起来而形成了新的时尚饮食。同时,在观念、语言文字和民族意识上也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进步而有很大转变。新疆各民族的饮食和起居方面的文化习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以前的游牧民族也逐渐安定下来,不再是一直住在毡房和蒙古包里,而渐渐搬进了楼房中。由以前的放牧生活变成了从事经营活动。在语言文字方面,在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大多数人都学习了汉语和汉字,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地域特色,很多的少数民族都会使用两种语言和文字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并通过多个方面表现和反映出来。这说明民族之间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总而言之,要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二、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开拓性、创新性的文化。所以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封闭、落后、保守”。文化转型是指特定的时间内,文化的发展或快速或逐步重组和更新。传统文化转型与现代化的理念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种理念是人们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最基本的改变。在一些国家,宗教因素仍然以传统文化形式传播,并渗透到思想、价值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的转型增加了难度,这也是问题的重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医药、舞蹈、艺术、风俗信仰、特技和饮食等。在新疆地域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重很高。当然,发展中的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

(一)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面临新的挑战。

文化是不能没有语言的,而在新疆,语言的使用又更为复杂:如汉语、维吾尔语成为新疆通用的语言;有更多的人使用双语或多语。在长期混合过程中部分少数民族群体逐渐失去了其原始的文字和语言,如鞑靼人、乌兹别克人别克部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实行以汉语为通用语言,同时又鼓励学习民族的原始语言,在工作和学习中同时掌握几种语言是非常有好处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这是历史的潮流,但在一些地区,这些做得还远远不够。新疆部分地区现今仍存在沟通上的困难,也可以说,这是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较低的因素之一。

(二)一些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与消失的现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国家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传统文化有形的和无形的部分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民间工艺品也随着老艺术家逝去而丢失。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在,随着新疆普遍都有急于致富心理,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行为。新疆原生态的民族手工艺技能逐渐由工业代替。一些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工艺品,传统的饮食习惯,没有得到继承,民族市场正在逐渐萎缩,甚至濒临灭绝。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也都在逐渐消失。

(三)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基层文化建设不完善。

随着社会由游牧民族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也随之变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应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现代的文化产业。文化应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如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与时俱进,就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向工业文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在现代工业社会生存,它就会落在后面。这主要表现在农牧区居民的低教育水平。根据新疆在2%人口抽样统计调查结果的计算,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为21.03%,高于汉族人口文盲率3.4个百分点。因此,在新疆社会中,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转型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自我封闭的观念严重,并且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想、群体意识薄弱,个人意识、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又相对较弱,尤其是与南方一些地区相比,新疆现代技术是非常落后的,并且参与率较低,有很多习俗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三、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新疆地区,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显露出来。因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普遍不发达的问题,文化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因此,为了促进其传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需要国家强大的支持。根据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现代化中出现的转型问题,并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使得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传播到所有民族群体,以此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一)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原始文化财富,必须加强保护和发掘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加投资。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结合。同时,这些也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的创新相结合。要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提高竞争力,有效对抗不良和腐朽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利益并促进新疆文化走向世界。

(二)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要加快政府文化保护模式的改革。保护传统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和完善保护。应该提倡多种形式的保护,如博物馆式保护、生态保护。其次,应尽快完善法律保护。新疆应首先建立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提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合法的方式来保证法律地位和文化的保护,同时运作程序加强保护公众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再次,加强对市场保护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文化的保护、社会的支持和国家的保护是最为广泛的,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各种方法保护传统文化,现代传媒打造公众舆论和社会氛围,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三)努力改变农牧区文化相对贫困的状况。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天山山脉隔开,造就了南北两个区域截然不同的生态特点。不同的民族在新疆自然地理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和谋生手段,在新疆,可以将各民族经济文化分为草原游牧文化和绿洲农业经济文化两种类型。然而,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现代文明被定义为工业文明。首先,应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教育。随着发展市场经济、就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价值取向方面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其次,应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质量的生活,并鼓励牧区投资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图书馆、广播站、电视台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等,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丰富的文化宣传链条。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该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民族地区院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方式的有力补充。

民族地区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地区学院的优势学科,高校需对如何将优势学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最大化地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如何改变外界的猎奇心态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发扬光大进行思考。一方面学校需立足于地方,为地区培养急需并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练办学特色,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极被动地传递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还担当着发现、传播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并将之整合成为既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的重任。总的看来,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个人品格,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并且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与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高校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维能力。对他们加以引导,激发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后,他们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其感兴趣的东西从而主动地去继承、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院校还需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体现出各种文化的特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可以学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中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创新能力,更加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认同感,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其次,为了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民族地区院校还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使得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凯里学院在科研、学生活动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增加有关地区民族文化的项目,既要保证地区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播,又要确保活动开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可以主动、自愿地学习,传承与发扬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凯里学院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凯里学院还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系统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内涵,形成文字资料。还可利用其条件对民族文化中实体性的表现进行保存和收藏,这些都对保护和传承该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凯里学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区院校还可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师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领域,保存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创作与研究,从很多原生态歌舞中汲取营养,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向复兴高潮。这些活动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地相处,相互帮助和理解。凯里学院作为文化机构负起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凯里学院设立的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的作用,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凯里学院还应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学校通过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从获得的成绩和开展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作为家庭社会传承的补充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凯里学院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开通了互联网学习交流的平台等。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担当起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以苗族地区生育文化为例[j].前沿,(6).

[2]刘桃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31(1).

民族文化论文精选

摘要: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而民俗以空间观念划分类型可分为“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它们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的文化范畴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的控制着人们行为,我们从社会民俗的主要功能出发,分析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探究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更多因素的出现,城乡民俗文化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民俗文化农村民俗文化差异整合。

民俗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创造并享用的对象,它存在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具有实在的功能,满足着主体的需要。从乡村到市镇、再到都市,是人口流动、聚集和社会发展的渐进性结果,它们各自的民俗文化形态正是不同空间下主体的阶段性需要的表达。“城市民俗”与“农村民俗”作为民俗空间类型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其研究既是人的研究,也是社会的研究。

一、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社会结构上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结构是产生不同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质的差异,即在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结构带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城市自兴起的那个时刻起,其社会结构就与农村有着极大的不同,城市的出现被视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种文明的表现首先在于地缘关系打破和替代了农村所存在的浓厚的血缘关系,从而使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促使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所谓民俗文化背景,是指民俗民俗文化在其滋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基础条件及文化氛围[1]。虽然农村民俗文化也受到文化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是与城市民俗文化相比,能够对城市民俗文化起到影响和制约的因素,要比农村民俗文化的范围广阔的多。

1、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方式不同。

农村以农、林、牧、副、渔为业,其生产依赖土地等自然资源,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而城市汇聚着工商百业,依靠资金、手艺、交换、时局而发展。乡村经济虽是旧时的经济支柱,但易受地形、气候、水源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乡村远离政治中心,因此,它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处于从属的地位;而城市的行业生产能超越地理因素的束缚,成为政治与文化中心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以上层社会和市民阶层的需求而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领有主导的地位。

2、农村与城市的人口特征不同。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的人口构成较为单一,大多以血缘村落相聚居,并依赖祠堂、族谱、族规、族长而凝聚成宗亲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一般较低,主要从事田间的体力劳动。城市的主体是市民,他们多为迁徙之徒,先后来自八方的乡野,具有多族源、多姓氏的特征,并且相互杂居于空间狭窄的街巷之中,各干其业,经长期相处、磨合,逐渐褪去原先的地方色调,整合出新的城市民俗,城市的居民因生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广闻博见,相对农民来说,构成了文化素质稍高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因为各个地方的不同人员整合出新的城市民俗文化,不同于其以前生活环境中的民俗,并很快适应其中。

3、农村与城市的语言应用不同。

农村的语言应用一般取方言土音,常用俚语俗称,少见新词新语,地方性特色突出,村民间的口头语言彼此雷同,反映出他们生活的群体感强,而个性化弱。城市的语言应用因市民八方汇聚而五音混杂,一般为下层多地区方言的纷呈和上层官话的并用,并逐渐混成新的城市语言。相对乡村语言,城市语言因阶层、行业、教育、交际等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且语词丰富,新语迭出,包容着丰富而鲜活的社会生活信息。

三、城市民俗与农村民俗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由于历史的时间原因和地理的空间原因,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有的乡土农业文化和都市工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异质并存,体制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2],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在这些文化土壤上根植出各自的社会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体系。城乡两种文化心态的总体差异,比如在政治心理方面,乡村是圣贤期待心理占优势,而在城市则是独立自主意识占优势。不同代际之间的社会心理差异,如乡村社会第一代人表现为苦难的忍耐和听天由命,而城市社会的人则表现为解放的追求和艰苦创业;如对第二代人的比较:以食为天、故土难移与忍辱负重、游离谋生;对第三代人的比较:压抑的变态欢愉与新生的困惑奋起;对第四代人的比较:不畏天命的发财意识与自觉平庸的享乐主义。

四、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的整合。

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在存在明显差异的同时,还呈现出不断整合的趋势。

1、城镇化的发展决定农村民俗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整合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的连通、行政区划的调整、卫星城镇的建设、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立、郊外大学城的发展、一小时都市圈的规划等,加快了都市化的进程,确立了大都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发展[2]。

2、民族精神的一致性加速农村民俗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的整合。

乡民、市民同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继承着共同的民族精神。这就是:爱乡爱国、团结统一、平和勤劳、自强不息、入世乐生、包容天地。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属于民族的整体,它超越地域、城乡、阶层、职业的限制,促进了内部的文化认同与民俗传习。

3、“移风易俗”的倡导与推进将最终推动农村民俗文化与城市民俗文化的整合。

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移风易俗”的概念,并把“移风易俗”看作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司马迁则主张“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注意到时空变化对风俗的必然要求,体现出锐意进取的务实精神。“移风易俗”既有伦理道德的要求,又有时空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

在城镇化、市场化、知识化、现代化的驱动下,城乡的差距正在缩小。这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层面,更反映在精神观念的层面。城乡之间确实存在着观念的互感,并从深层推动着城乡民俗的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当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处于同一水平之时,城市民俗与农村民俗这两条轨迹便会融为一体,变成一条轨迹,从而构成华夏民俗板块,这是时代使然,也是历史使然,但也许会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2]陈建宪。试论民俗的功能。民俗研究[j]。1993年第2期。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文化产业论文精选

笔者在综合考察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归结如下。

从业人员少、资金短缺、生产规模小是基本问题。从全区范围来看,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同样成为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贡献率低的最根本原因。

“零、散、乱、小”是主要问题。民族文化产业中重复开发现象屡见不鲜,在众多文化产业中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的几家。多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流于形式,并没有创造出民族文化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在文化旅游方面,尽管景点大量涌现,但景点开发过于简单,文化元素不够突出。

粗放式经营管理是基本问题。在管理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专利保护,政府政策无法和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同步更新,这就使得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得不到制度、机制的保障。而制度的缺席又难免造成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民族文化产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更不必说长足发展。

民族文化产品缺乏展示平台,宣传力度欠缺,市场狭窄是关键问题。我们对以上所揭露的。问题加以分析便会发现,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政府配套政策、机制的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因为没有相应的扶持、管理政策与机制,使得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缺乏产业引导和支持,并且无法形成分工协作、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导致了自治区丰富雄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最终没有转化为相应产业优势的问题。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相关范文推荐
  • 01-08 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精选17篇)
    民主生活会是一个民主讨论和批评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的场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主生活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按照__党委的要求,今天我们召开_党
  • 01-08 学生会副主席工作总结(热门15篇)
    写学生会工作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文笔的流畅和思路的清晰。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学生会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1、迎接新生活动,准备学生会纳新,加
  • 01-08 个人贷款延期申请书大全(23篇)
    申请书是一种书面材料,用于向相关机构或组织提出申请,如求职、奖学金和招生等。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撰写申请书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 01-08 高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个人(精选14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几篇编写教学工作计划的范例,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本届学生自进入高中学习以来
  • 01-08 党员教师党史教育心得(汇总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方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美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发。。学党史的目的,习近平讲了三条:一是用
  • 01-08 保安安全责任承诺书(实用16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写作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写作和创作。这里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机会。为确保培训中心
  • 01-08 云南地理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这些范文涵盖了不
  • 01-08 供电所年终工作总结(模板16篇)
    当一个月的工作即将结束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下面是一些经过整理的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一年来,我所总体工作以抓
  • 01-08 班长工作方面个人总结(通用19篇)
    个人总结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个人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 01-08 项目合作投资协议(优质15篇)
    投资需要长远的眼光和稳定的心态,不能盲目跟风,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目标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请看以下是一些关于投资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测和展望,供大家参考和决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