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模板18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2-29 09:25:06 作者:紫薇儿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模板18篇)

范本并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使其更符合我们的个人风格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我市的农村档案工作,始终受到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基础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年,全市18个乡镇,352个村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26个居委会的档案工作达到了省的要求。全市农村档案工作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档案队伍齐整,各项制度完善,管理程序规范,库室设施完备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市农业农村建档的工作,市委、政府极为关注,要求市档案局加强指导,认真总结,抓好示范,全面推广。

一、是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农业农村档案建立以来,广大农民以档案数据作对比,比自己找优势,比他人找差距,比出了竞争心态,比出了致富信心。绝大多数农户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采取种子、品种、结构创新措施,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益;部分农户合理安排劳力,让年轻人外出务工,变靠土地为生为多渠道赚钱。例如:李某原来是个种植能手,他几年来承包农田搞种植业,赚了不少钱,尝到了甜头。去年,他想租农田种植香蕉,但一直都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后来听朋友说丁堡镇平堡村委会有个地方好适宜种香蕉的,他听说后,就到平堡村去了解,查阅该地的面积,环境,气温变化等档案,由于村委的档案整理得好,好快李某如意如尝,和村民们签订了合同。xx年,李某单是这块地种蕉就赚了2万多元,村民也开心地收田租。

二、是为农村稳定和文明村社创建提供了动力。农业农村档案是农户生产、生活的“参考书”,也是村风民情的“晴雨表”,更是农村稳定的“减震器”。通过分析档案,基本掌握了各村社的治安状况、普法对象和帮教重点,开展了民事调解、结对帮教、倡导文明新风和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在民事调解方面,做到“三调三解”和“四先四早”。“三调”即:调解纠纷,防止激化;调节利益,平衡关系;调整心态,公正对待。“三解”即:解怨,解开积怨;解惑,解除困惑;解冻,消除隔阂。“四先四早”是:预警在先,纠纷苗头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发现矛盾早处理。例如前排镇上云村农民与白垌村农民的`土地纠纷,是一例邻村之间的土地纠纷事件。我们通过地界划分的历史依据和农业农村档案记载的情况,拿出了有说服力的证据,采取调解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村社综合活动阵地建设,开展不同类型的讲文明、树新风,学先进创建、评比和表彰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营造了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是为优扶帮困工作提供了方便。农业农村档案的建立,使全乡的老党员、老干部、军烈属、特困户的情况一目了然,为我们开展优扶帮困工作提供了方便。在民政部门慰问、社会救助和节日走访时,我们根据农户档案提供的情况,按照政策,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同情,送到优扶对象和困难户家中,真正体现了一份档案一份情。

四、是它为畜禽防疫提供了基础数据。农业农村档案中反映了全乡农户的养殖情况,我们把汇总分析情况提供给畜牧科技人员,做为畜禽疫病防治的基础。每年春秋两季的防疫大会战,防疫密度均达到100%。特别是去年禽流感期间,档案人员逐户排查核实,防疫人员逐户喷撒药物,有效控制了禽流感的发生,确保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它为计生工作提供了权威依据。农业农村档案中不仅记载了农户家庭人口,而且包括了结婚时间、生育情况、计生措施、子女健康状况等内容。农业农村档案的建立,促使育龄夫妇主动学习计生政策,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这几年,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底子清、情况明,措施得当,工作超前。

对农业农村档案,群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述,道出了心声:

科学种养巧安排,五谷丰登立功劳。

农业档案是个宝,农村稳定离不了,

普治结合入了户,安居乐业无干扰。

农业档案是个宝,优扶帮困离不了,

军属五保都在册,一翻档案便知道。

少生优生入人心,人口素质有提高。

和谐相处似一家,小康社会早来到。

信宜市档案局。

20**年12月13日。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范文一: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

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目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

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

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

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

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

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

从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

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

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

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

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

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

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

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

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

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

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

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

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

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

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措施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

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通知》渝委办发〔。

〕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区作为。

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2022年,实现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不搞“一刀切、两张皮”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照“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原则。明晰城镇发展载体脉络。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推动农村家庭普遍拥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手机、电脑”等“七大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支撑,以花木、水果、观赏鱼、蔬菜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城市需求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努力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行区”2022年,构筑起以城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

六、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6刻钟文化”使农民出户15分钟内便能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7个以上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标准。

特色的优秀“三农”题材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经纪人和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各种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电影企业把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送进农村,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和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故事、送书刊、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

报、网、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持续宣传报道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亮点、经验。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七、夯实农村文明细胞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共建‘窗口、典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等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

八、营造互助友爱良好氛围,拓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关爱行动,组织发动城市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空巢老人和农民工“三大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文明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示范岗等平台,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十万家庭十万爱,城里乡里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城市志愿者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家庭结对,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农村技术能手作用,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从大学生和城市文化文艺人才中向镇综合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者,从农村骨干中培养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进院坝,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力争实现镇级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组织健全、人员充实、实效突出的村镇志愿者队伍达到20支,并通过开通村居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村居管理形式、优化基层自治,大力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

九、形成推进工作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选好配齐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中共。

区委办公室。

/6军人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每年财政预算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区、街镇和村社精神文明建设,并向城郊镇重点倾斜。从今年起,区级财政设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财政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投入。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资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区文明办要发挥沟通、联络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文明委要牵头各成员单位。抓两头、带中间,统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和信息化、民政、司法、财政、人力社保、环保、城乡建设、交通、房管、农业水利、林业、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旅游、移民、国土、规划、工商、扶贫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红十字会、关工委等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以及“两新”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搭建农民便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广泛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6。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地方政府要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方案分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进行评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一些能量化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农村特色文化投入的收益评估机制,提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防止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于真正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而是在大搞文化形象工程。这就亟需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构建健全的收益评估机制,以保证相关政策法规与资金投入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文化收益自身的特点及评估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文化收益评估方法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应注意积累实际评估项目中的操作经验,用理论指导经验,用经验修正理论,以逐步提高评估机构对农村特色文化收益评估的准确性。

作者:肖正德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一)档案资源来源单一,缺乏应有的文化厚重感。

近年来高校机构调整,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目前,高校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接受、一是征集。按照工作惯例,学校各部门依照档案预立卷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的党群、行政、教学、科研等九大类档案(包括声像)移交给档案馆,或由档案馆提出征集要求,校内各部门组织提供相关档案,最后由档案馆统一管理利用。这些档案以文书为主,是一所高校发展历史和精神品格养成的历史再现与信息记载,为高校总结经验成绩、创新工作思路、制定行政纲领、开展校园文化等提供了物质依据。但征集接受的这些档案沿袭了档案“详于政事略于文化”的一贯传统,致使档案文化信息的覆盖面和辐射能量受到了不利限制,与高校师生的生活产生了距离,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和利用矛盾。档案文化中信念、向往、追求以及理想、道德、情操等文化因子的隐匿不活跃,对实现档案文化熏陶、教化、激励的社会功能,从而建设先进的高校档案文化产生了巨大阻力。

(二)高校档案文化意识淡薄,尤其是档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不够,缺乏文化创新观念。

由于早期对于档案功能、属性的狭隘理解,高校文化建设中档案被边缘化,致使很久以来人们都没有建立起档案文化的概念,档案文化意识更是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们历史溯源寻求经验开拓创新的社会需求越加迫切,档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被强化凸显,档案文化意识才逐渐建立起来。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建立自觉自省的档案文化意识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档案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高校档案工作者,更是亟待建立和强化档案文化意识。而高校工作实践中,档案文化意识还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师生的档案文化意识还远远不够。首先,对于档案价值的认识在很多人眼里仅仅是有用的、有益的,缺少对档案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其次,高校档案工作被狭隘地理解为档案的接收和保管,对档案蕴含的文化信息忽视甚至无视;再次,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很少与校内其他部门进行文化互动,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的主动性欠缺,这些不足都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对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营造宽容、尊重、关爱、合作、向上的文化氛围,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产生了阻力和障碍。

(三)高校档案文化与地方文化联系薄弱,缺乏足够的联动促进。

档案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不是在仅仅围绕档案活动这一封闭的领域产生的,档案文化个体的研究也不可割裂开来。历史经验表明,档案文化依存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为社会文化的前进发展提供资源信息和动力。高校在特定地理区域办学,其文化发展必然会打上地方风俗习惯、心理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的深深烙印。高校档案文化积极融入地方文化因素,与地方文化相依互补,才能不断地丰富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提高高校师生的档案文化兴趣,推动高校档案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参与地方建设的项目不多,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仍像是自娱自乐。不可否认,高校在与地方文化沟通交融上正在做着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如我校每年定期举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师生的档案文化生活,但这类活动的文化覆盖面仍然较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和高校建设先进档案文化的内在要求。

(四)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浅尝辄止,重政治轻文化。

档案编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以档案实体和围绕档案展开的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产生了可以传播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成果,并在这个过程实现了档案的文化价值。目前高校大多进行了档案编研工作,但开展情况不尽人意。整体上看,不少高校的档案编研成果与学校发展和师生的文化需求结合不紧密,利用效果较差,缺乏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从高校档案部门的具体操作来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着档案编研的题材较窄,重行政轻民生的现象普遍,师生喜闻乐见的档案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档案编研成果大多是大事记、文件汇编,编的成分多,研的成分少且形式陈旧,缺乏新意;没有把高层次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的档案编研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抓,无法实现档案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档案编研工作少有精品等突出问题。档案编研工作的萎靡徘徊停滞不前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档案文化的发展。

(五)高校档案文化宣传方式陈旧,宣传范围不广,深度不够。

由于工作性质和观念的影响,档案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多处于幕后位置,默默奉献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档案工作常态。长期缺乏宣传使得档案工作逐渐远离了高校师生的.文化视野,既不利于高校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档案文化自身的发展。高校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档案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就地取材、贴近生活、翔实丰富感染力强等突出特点,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开发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高校宣传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宣传形式、途径、技术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档案的宣传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档案展览上,宣传范围仅限于高校校园,与社会文化还没有实现紧密对接。新时期高校的文化发展亟待开放的、亲民的,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生机蓬勃的档案文化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档案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建立了校史馆,开展了档案学术讲座、档案征文比赛等文化宣传活动,但较之其他部门工作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一)做好高校档案征集工作,丰富档案文化资源贮存。

高校档案工作首先要注重收集和征集富含文化元素的档案,要将档案资源从文献、文物、文书的旧框架里解放出来,将那些文化性强政治性较弱的档案纳入到档案收集范围,摆脱高校档案馆自身缺乏档案文化资源的困境。可以通过调整征集接受范围,通过学校平台制定规范性较强权威性和强制力的政策文件,将档案接收的范围扩大至文化性档案资源。其次,高校文化档案征集工作要主动出击,与学校各部门、师生、校友以及地方文物单位、档案部门等加强联系合作,征集接收蕴含丰富文化信息和社会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高校档案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加工提炼高校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高校档案资源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素材,蕴含着高校办学过程中凝练的精神底蕴和文化特色,以这些档案为基础,结合大学生校园活动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切实可行。如我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档案优质服务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已成为档案管理和档案文化宣传的一个品牌活动。档案以鲜活生动的面孔走近了高校师生的生活,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增进了师生对档案的感情。此外高校档案部门努力开发现有馆藏,同样可以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如现在很多高校建立的校史馆就是档案文化展览的精品。

目前,产业化已成文档案文化发展的一个热点并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了档案的文化价值。高校也要依托先进的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等紧密结合,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展开高层次的档案文化管理和服务,可以通过制作校园微电影,校史人物专题片或出版发行大型文化画册等多种形式推动高校档案文化建设。

(四)加大档案文化宣传,做好档案服务。

高校要在保证安全机制下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媒体等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开放档案信息,优化档案服务,简化档案工作手续,增进师生和社会公众对高校优越档案资源的了解和利用。

(五)高校要创新档案人员培养机制。

抓好档案专业人才和兼职档案员队伍建设,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档案自觉意识强、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熟练并兼有计算机、历史、外语、法律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档案人才。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一)片面强调档案资源的拥有,忽视公众的利用需求。

档案资源的拥有情况包括实体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和利用者习惯。资源拥有情况决定着档案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资源拥有为主导,把是否拥有丰富藏量作为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制定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计划、进行档案编研、采用展览、陈列、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其根本出发点也仅在于应付档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并非是为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满足利用者需求。

档案文化影响力的扩张需要档案文化与社会大众互动才能实现,而这种互动是以一致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然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服务的思维和做法难以适应当前档案文化既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服务,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为城市发展和市民服务,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新要求。对于公众而言,社会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文化传播范围狭窄,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公众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对获取档案文化价值的信心不足,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度差。

(三)档案文化提供者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素质。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档案文化提供者的知识素质还比较差。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特别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得技术又熟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一些优秀人才因为编制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档案文化人才缺乏,面对档案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基础差、缺乏必要的培训等原因,档案文化提供者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当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基础环节。

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本着符合实际和可扩展性的原则逐步推进。但是,实践中违反档案文化规律和攀比之风助长了建设的盲目性,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目标、计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档案文化资源拥有情况、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对档案文化未来走向的认知则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文化。不同地区、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中保持差异性这是尊重档案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五)档案文化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管理体制障碍,档案文化缺乏统一部署、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多头分散管理,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践中档案馆(室)功能不完整,管理条件、技术手段落后,抑制其发挥档案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再如档案文化建设涉及到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尽管三者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方法都一样,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处在条块分割管理中,无法实现资源的共通共享,这样无形中增大了管理成本等。

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增强档案文化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激发创造活力,提升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未来走向为:

档案文化定位:既注重数量与规模,又注重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又注重创新能力;既注重发展速度,又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既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又注重体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基于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一是发挥档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紧紧抓住建设档案精品文化这一载体,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树立档案文化的影响和形象;三是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档案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档案文化的活力;四是做好社会服务,只有服务社会,为公众认可,档案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牢固;五是加快人才的培养,为档案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是提升档案文化的基础。

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最根本的是要以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与平台,积极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共享浙江省档案局在实施浙江记忆工程中,全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浙江记忆工程既包括浙江名人、浙江方言、浙江名镇(村)、记忆浙江、浙江之最、浙江老照片、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浙江档案文献编纂、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重点项目,又包括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各地统筹推进项目通过构建浙江记忆名录体系,共建浙江记忆保护网络,搭建浙江记忆利用平台,实现彰显浙江记忆文化品牌、提升档案部门文化形象、优化档案文化产品服务、构建档案文化建设平台的目的。

(三)创新机制推广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

注重文化的创造力,打造社会和公众认可的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创新机制就要加快档案文化产品由资源型向需求型转变,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深挖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比如对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理论文章、著作、珍贵文献记录、专题数据库、图书等采用项目论证、专家咨询评估、公众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档案文化精品。随着《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已有《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化精品是机制创新的结果,彰显了我国档案文化记忆品牌,提升了档案文化精品的价值,增强了档案文化竞争力。

(四)全方位、多途径传播档案文化是目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对档案文化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做过精辟地论述: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一是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尽量或善于采用新兴的、覆盖面广、受众多的文化形式,把档案转化为影响更加广泛的、大众或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以便让它“传得开”;二是不管采用传统或新兴的文化形式,都要努力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以便让它“立得住“”留得下”。这为传播档案文化指明了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因此我们要适应世界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校园富有活力、学习效果高效、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等,因此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文化宣传、人才培养、思想传播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引导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长时期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形成的文化沉淀,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思想结晶。从广义上来理解,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指我们所能看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包括很多层面,着重表现的是内在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所以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展现出稳定并且深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校园文化,它包括很多方面,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这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方面。物质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教学设备、教学场所、校园建筑、生活设施等表现出来,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礼仪规范等,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这是独立存在的,不受物质意识的限制,并且具有感染力和持久力,因此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特色文化建设要建设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同时要与社会、地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激励、引导作用,这样不但可以表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专业特色等,而且反映出学校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发挥自身的特点,建设高品质、有生机、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校园文化并不是独立的,它有很多组成部分,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的选择、继承、传播需要各个部分都发挥作用,实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均衡发展,保证各个环节都参与其中。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系统性,从整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学校要发挥主导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明前进的道路,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我们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班级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学校的每个环节都调动起来,这样校园文化才能持久,并且具有发展动力。

第二,创新性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性地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和标志,例如:某工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工学并举”。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文化堆积,而是要有意识的与学校专业、周边环境、地域文化相结合。在学好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开拓校园文化的新渠道,要努力打造精品文化工程,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得到师生的认同和拥护,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在群体的价值观念中落地生根。

第三,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秉持“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精神。不同时代,校园文化的形式、管理、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分类进行教育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吸收社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强与社会文化的交流,通过社区平台、网络、书籍、报刊等,增加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将校园文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交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

三、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建设校园文化时要时刻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保持高度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以先进文化来指引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校园活动中要积极传播并且落实。这在无形中为师生提供了精神保障,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引了道路。

(二)建立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

校园特殊文化要体现出校园的精神、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以校刊、网站、板报,电视等媒体传播方式,以图书、音像制品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工程项目,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通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让全体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认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如:南开大学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母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之兴旺而立志;扬我巍巍之南开,振我泱泱之中华!”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我们精神导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遵从周总理的教诲,以总理为榜样,努力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的远大志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为学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我们的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校园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高校要举办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开展主题教育。在不同重要的节日开展不同的教育主题活动,例如:“五四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雷锋学习日”等,充分了解相关节日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但形象生动,并且影响深刻、广泛;在重大的国家时政、体育文化盛会的节日中,组织师生学习其精神内涵;关注社会、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了解社会反映的深刻内涵;学校的主题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定期举办班会活动和团体活动,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班会活动和团体活动的形式要多样性。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特殊并且与学风紧密相连,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以良好的学风、教学为核心。要结合相关专业特色开展科学竞赛活动,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对于高校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红歌比赛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我们学生和生活都具有鼓舞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知识掌握和信息收集方面的能力已经远超先人,但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却远远不如先人,没有甘于奉献、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当代学生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历练来弥补大学生的不足,这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视野方面有巨大的帮助。大学生在增强社会实践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品牌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文化、精神、观念等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集荣誉感、知名度于一体。它包括很多方面,如:校训、校徽、建筑、师资等,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学成果等,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让我们的校园文化得以延续,不断地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创新是保持我们品牌青春活力、长盛不衰的动力。学校品牌创立的过程中决不能生搬硬套,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打造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使师生可以有参照标准,以此为基础,将文化辐射的范围向外扩展,形成内外一致,打造本校特色文化。

时光飞逝,世界在不断向前发展,品牌同样也是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进行创新。创新是校园文化前进的不竭动力。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继承优秀文化,不足之处进行创新,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思维模式,这才是创新。特色校园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校园教育,校园的校容优美、校风良好、教育质量高、声誉名列前茅,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在特色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在校园建设基本上千篇一律,校园的特色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校园品牌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当今时代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黄金时代,学校正在由数量竞争转化为质的竞争,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本校特色校园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近些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深化和发展,农业农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农业农村档案意识日益增强,档案的凭证和参考作用进一步显现。农业农村档案作为农村文化的一种载体,忠实地记录了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提高和物质繁荣的进程,对于促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是农业农村档案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门类相比,具有社会文化的共性,更有它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一)农业农村档案文化产生的基础。村级档案文化建设与村级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在各类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档案资料,一般包括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中形成的,有关党务公开、党员教育管理、党建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民主选举、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议事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农村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土地征收征用、退耕还林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关村办企业管理、村居文化建设、村居历史沿革等内容材料。这些文件材料是形成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内涵的基础,丰富着档案文化的内容。

(二)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农业农村档案作为农村文化的历史记录,是农业农村传统和现实最原始、最朴素、最根本的活动反映,档案文化建设和繁荣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明确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中现实性和价值性,就必须将档案和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在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上,要提高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意识,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立档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建设中,特别强化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务公开、承包合同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使档案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农村生活,更加关注农民利益,更加适应农业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管理的多元化。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就宏观管理(软件管理)而言,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必须发挥好档案和文化的结合功能;对于档案文化建设中形成的档案、图书资料的管理(硬件管理)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保管的物质条件,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建设多位一体、功能全面的图书室、档案室、阅览室,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二是日常管理即跟踪服务,要有专人负责,确保不丢失、不损坏;严格执行借阅制度,严格遵循档案文化法律法规以及借阅利用的程序规定。搞好档案文化编研工作,编写参考资料、汇编丛书文件、参与编史修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服务。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要围绕农村工作中心,采取“档案搭桥、文化唱戏”措施,规范管理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使档案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一)与时俱进,加强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围绕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加强档案文化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开发利用档案文化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档案文化现代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把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上升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层面来抓、上升到“繁荣文化、造福社会”高度来抓。

(二)依法行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发展。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党委、政府做好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指导工作,把档案文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除对《档案法》贯彻落实情况和农业农村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外,还要对档案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建立起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考核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文化建设意识,使档案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三)巧借外力,落实档案文化政策。目前,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提出相应文化方面政策,这为档案行政部门提供一个做好“档案文化”工作的机遇,我们要巧借外力,及时出台一些有关指导性文件、政策,使档案文化工作有序进行,抓好落实。有条件的地方,先抓试点,抓好示范,以典型带动,全面铺开。

(一)创新理念,加强对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领导。

1、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具体承担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责任落实、任务落实、目标落实,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促进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大发展。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文化建设中要树立起正确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提高文化素养,塑造良好形象,立足岗位做贡献,依法行政,服务社会,将行业文化融入农业农村档案建设中,提高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2、健全网络,发挥机构功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作为,注重健全管理机构,发挥机构功能,发挥好国家赋予的职能;对基层联合档案室职能不能弱化,使联合档案室建成联系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的纽带,建成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发展的中心;逐步建立起了以联合档案室为中心,辐射本辖区各行政村的档案文化管理网络,发挥档案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使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干,有人管,为开展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3、提高素质,加强能力建设。干好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光有积极性不行,还必须解决能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发挥好建设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主力军作用,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档案文化发展交流研讨”活动,特别是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标准、档案文化宣传等理论方面的交流;加强档案文化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了档案人员档案文化业务理论水平,加快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提升了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整体水平。

(二)抓好落实,巩固档案文化建设成果。

1、部门协作,抓好基础工作。档案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建立起“系统抓、抓系统”齐抓共管的局面,强化对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挖掘整理,抓好档案文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在调研、培训、指导、检查等方面,发挥行业部门的组织优势,对农业农村贯彻落实好政策业务标准,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帮助开展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改善档案文化发展的氛围。

2、严把质量,规范业务标准。档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档案业务的要求。在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中,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要把依据国家业务标准,规范档案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整体水平,作为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档案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对农业农村档案管理考核中,严格按照管理考核办法,在体制人员、制度设施、管理利用、监督指导等方面,都要按照考核标准落实,使档案真正成为档案文化发展的源头,为农业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

3、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示范。在加强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及时挖掘总结推广记录服务农业农村建设中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档案文化精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带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全面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工作的特点,找出档案文化建设有价值的方面,进行典型推广。树立样板,典型示范,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

(三)立足当前,发挥档案文化的作用。

1、理解内涵,服务中心任务。弘扬档案文化,其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大局,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要以“服务中心、便民利民”为宗旨。当前,民生工作是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民生档案涉及教育、卫生、医疗、就业、劳保、劳力输出等档案,在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中,档案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挖掘档案资料,发挥档案凭证作用和利用价值,为社会生活和领导决策服务,同时拓展业务服务领域,落实民生中心任务。

2、突出特色,丰富档案内容。各地自然条件优越,人文条件丰厚,文化历史悠久。在加强档案文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围绕当地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丰富农业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内容。企业发达的地方,着重积累丰富“招商引资”档案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发达的地方着重丰富“旅游开发”档案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可将无公害果品、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等收集进室,大大丰富了室藏档案内容,也更加丰富了当地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

3、资源建设,增强竞争能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能够激发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农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提升农业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水平,提高农业农村建设的竞争力。如档案文化资料为农业农村“有机品牌”鉴定、论证提供强有力的凭证依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提供最原始的佐证。这些农业农村档案文化资料扩大了当地农村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档案“品牌”文化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随着全球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领域逐渐认识到信息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逐步增加了信息文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加快了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的建设进度,期望能够紧贴时代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条件。就油田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其工作内容主要就是针对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记录和管理,以此促进油田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应的也能够起到维护油田企业的经济利益及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就油田文化建设来说,主要就是油田企业的科研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以及文化建设过程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以此引导企业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企业员工能够具备良好的企业意识和工作意识,并为油田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竞争力。

(1)体现出油田文化的特色。油田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油田企业的共性文化建设,更包括油田企业的个性文化建设,具体就是指除了油田企业所必须拥有的文化精神之外,各个油田企业也要拥有自身的个性文化,以此反映油田企业的特色特征,这也是提高油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而油田企业的个性文化建设与油田档案是息息相关的,在油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油田档案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其中的文化精髓,完善油田企业的文化体系,并实现油田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从而体现油田文化的特色。(2)有利于企业的文化教育。无论是何种档案都有其历史价值,并在程度上包含着许多思想精神,所以油田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档案展开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企业员工展示油田企业的发展经历和典范人物精神。[2]例如在企业内部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向企业员工展示企业档案的历史图片,使企业员工能够直观认识到企业的历史经历,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了解到企业的卓越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在心底里产生企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各个企业员工能够严谨地做好工作。(3)丰富了文化建设的素材内容。油田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油田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结合油田企业的自身文化展开具体工作,以保证油田文化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而油田档案作为油田企业的信息汇聚地,其中的历史信息对于油田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油田文化的完善,也能够为油田文化的建设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使油田文化的建设能够朝着多元化发展。

(1)强化油田档案的文化属性。油田档案作为油田企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文化,是油田企业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因此,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历史文化属性,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以此促进油田文化的建设。同时,油田档案部门是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的文化影响可以使企业员工主动去接受企业历史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从而有效推进油田文化的建设进度。(2)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油田档案是油田文化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为此必须要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油田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3]首先,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详细明确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做好档案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及存储等各项工作,并确保档案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存储环境。同时,油田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定规章,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会出现信息错误和信息漏失等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油田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3)优化整合油田档案资源。由于油田的生产活动都处于室内环境,并且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较复杂,这就使得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散乱特性,其中有些重复性内容,有些无意义内容,也有些不完善内容,为此就必须要针对这些油田档案进行优化整合,确保油田档案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具体的工作中,油田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针对油田档案进行深入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其编制成有形产品,使油田档案的文化内容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有效推进油田文化的建设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建设是促进油田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而油田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油田档案的信息支撑,这就需要油田企业不断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油田档案管理工作,并以多种形式利用油田档案信息展开油田文化的建设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油田企业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新.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建设[j].档案管理,(2):91.。

[2]陆赟芸.浅析如何加强油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化工管理,(27):4.。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摘要: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

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

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

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

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

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

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

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

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

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

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摘要: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地方政府要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方案分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进行评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一些能量化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农村特色文化投入的收益评估机制,提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防止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于真正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而是在大搞文化形象工程。这就亟需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构建健全的收益评估机制,以保证相关政策法规与资金投入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文化收益自身的特点及评估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文化收益评估方法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应注意积累实际评估项目中的操作经验,用理论指导经验,用经验修正理论,以逐步提高评估机构对农村特色文化收益评估的准确性。

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

班级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班级中的一切文化要素,从狭义上讲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即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并且受其约束的班级生活方式,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优质的班级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忽视良好物质环境的创造,因为环境是造就人的外界因素,这正是环境育人的含义。高品位的班级物质环境文化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能让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能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无限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1)班级文化。

我班的特色是每个学生都像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在我们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学习,主动发展,争取成为明日更加璀璨炫目的明星,来回报师恩,回报亲恩!每个学生都能以助人为乐,学习为乐,进步为乐,感恩为乐。我们把这个班级特色的定位以文字的形式阐述出来,张贴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努力。

(2)教室的布置。

同时我们也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我们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了同学们的座右铭。有自己写的,如: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困难。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成功。也有摘抄来的,如: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去做——苏步青。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同学们的座右铭内容也比较丰富,有做人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同学们在这浓浓的氛围中生活、学习,都在自己的座右铭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在我们的黑板左右上方各设立语文、数学光荣榜。让那些练习、默字、测试等有较好表现的同学姓名荣登光荣榜。表彰范围之广是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榜,而不是成为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的专榜。在我们教室的板报墙的下方开辟了“星天地”。上面贴满了“背诵之星”、“发言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等等五彩的星形彩色卡纸。只要你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就能获得相应的一颗星。但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因为这星具有有效期,如果你这方面有所退步,便会失效,从墙壁上摘去。

在构建和谐班级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意,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传统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艺术节等,发挥传统活动对学生发展教育的特殊功能;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精心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校、班级主题活动,营造集体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风气,提高学生班集体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同学之间的友情,进而转化为亲如一家的亲情,用情感来温暖每一位成员,增强每个同学爱班级的意识。

1、主题班会活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形式生动、主题突出,集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品德教育模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应当发挥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品德教育活动的作用,因为主题班会具有从众性、互相影响的品德教育功能、个性发挥功能和相互启发自我完善等功能,如同春风化雨,沁入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我们班开展的《话团结创和谐》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和睦相处,共创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又如举行的《感恩情怀》主题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善于感恩。主题班会课,以它形式的多样性,教育的深刻性,气氛活跃,正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学科实践活动。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分别属于教学论和德育论研究的范畴,前者注重的是对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后者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似乎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共同的教育、教学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可能的发展为共同目标。平时,我们经常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目的无非是想促使学生真正地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要: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对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构想,并对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瞻望了小学良好的班级文化带来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内容: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来说,要把一个个一无所知的儿童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室环境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桌椅的搭配,第一排桌子离黑扳的距离,灯具的配置,光线的来源,都要做到科学等。突出物质文化科学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对于启蒙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来说,要把他们从一个不懂事的儿童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总的说来,小学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这样便于小学生记忆、理解和执行。

对于低段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更是如此,如对学习方面,要求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爱护学习用具、爱护公物等。随着年级的上升,班级制度可逐步扩充,到了高年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基本建立健全。仅有制度是不行的,制度是需要人去执行的,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罚”的,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精神文化是小学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小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和睦相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如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语词;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正确舆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班上的一些现象展开评论、辩论,使学生明辨是非而形成的,要树立起“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共同价值观。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

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同时,片面地强调学习,不仅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事倍而功半”的现象,也使班级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局限。家长与教师的意识当然也影响到学生,久而久之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室中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或是没有形成定期出版、更换和专人负责的制度,从而难以达到宣传、影响的效果。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而农村小学生在卫生习惯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使得在个人卫生习惯、班级环境保洁、保护环境意识上相对较差。

炼,也就使班级观念文化的形成成了纸上谈兵。

4、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民族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很多农村小学的班级中找不到“个性文化”,除了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忽视外,还因为教师缺少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更缺少为此思索的空间。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高校团组织工作是我国高校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发挥高校团组织在高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团员的团员意识薄弱。高校部分团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对集体缺乏荣誉感、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不参加活动,对于团组织交付的任务应付了事,作风涣散,在组织内起到消极的作用。

2.团组织的基层活力薄弱。基层团组织软弱涣散,缺乏生气。大部分团支部处于瘫痪状态,在高年级和研究生中甚至出现没有团支部的情况。团员缺乏身份意识,无法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3.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依赖高校团干部来具体落实,团干部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部分团干部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道德管理不够,对团员的指导工作产生错误的引导;同时高校绝大多数的专职团干部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业务能力的缺乏造成团工作的滞后。

4.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但是具体到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中出现盲目性,团组织更多地考虑上级领导的要求、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要,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导作用。高校团组织要依据学生实际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理论思想,加强当前学生思想观念中明显缺失的内容进行教育。努力做到用中国梦来凝聚青年学生,用传统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培养广大青年团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团组织战斗力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是依托于基层团支部开展,必须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才能真正调动起团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为团员服务。首先,加强基层团组织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战斗力。要加强对基层专兼职团干的培养,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和培养,保障专职团干部的待遇,为基层团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工作,利用专业和思政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身份意识,严肃团的纪律。最后,加强基层团组织制度化建设,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要将基层组织的职能、职责、职权制度化,确定团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扫清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障碍,真正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

3.加强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高校共青团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党的建设事业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除了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高校团组织需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属于共青团特色的品牌活动,具体的操作措施有:第一,走团工作与专业教学双线并举的道路。通过有效的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竞技以及创新能力,依据专业特点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给团员配备指导教师,有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第二,加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单纯的组织生活会、团课讨论、支部活动理论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无形的学习到理论知识,并主动接受。

4.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作用。近几年,在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基层实习等实践活动。高校团组织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引导工作,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时候实践的能力,多渠道、多方面与地方、社会取得联系,获得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

5.加强服务青年的作用。服务青年要从学生的成人成才出发,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切实做到为青年学生服务。在服务的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情感需求,不能用“一刀切”和强迫学生参与。在服务的内容上,要以学生为主,组织为辅,依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在服务的效果上,不能仅仅以上级部门的奖励和自身的思考作为服务的效果评价,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

6.指导学生会、社团工作,加强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指导学生会、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打造和谐校园。如:一方面,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主办全校性大型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胜磊.共青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仇志熠.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

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论文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域特色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宿舍是当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它除了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宿舍文化建设成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新生刚进校,新生群体里经常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行动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宿舍成员的个性化差异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人际朋友圈,加上成员之间的价值观的交织,宿舍风气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如果不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很可能使宿舍风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宿舍文化主要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氛围和影响力。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获取知识,宿舍成为每位成员交换信息的重要地方,学生就每天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换,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学生判断是非能力,通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同学们认识真知,把一些错误的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和政治素养。

(二)学习交流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教室、自习室之外,宿舍也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场地,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同学们课下回宿舍后对于新的理论知识,新的书本内容,以及上课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谈论,互相交换学习经验,彼此分享的学习体会,从而极大的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宿舍保持一个整体向上的积极学习氛围。

(三)自我管理作用。

大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和谐的宿舍环境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的宿舍管理制度,所以,每个宿舍的管理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宿舍管理条例可以根据每个宿舍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个全员参与制定的一个过程,通过宿舍成员参与制定,并对于遵守和违反宿舍规定的成员进行奖罚分明,从而保障宿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制约宿舍成员,使宿舍成员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的宿舍环境。

二、高校宿舍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我从事辅导员的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目前高校宿舍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一)宿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宿舍成员之间容易形成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对宿舍每个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换句话说主要表现是宿舍成员之间形成默契,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如果一个宿舍出现逃课不上学等较差的学习现象时,则宿舍其他成员都会来效仿,并且宿舍的同学之间最后达成一致行为,逐渐形成不良风气。

(二)以宿舍为单位不允许出现“标新立异”的成员。

一旦出现这类宿舍成员,宿舍其他同学会疏远并孤立这个同学,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最终使得宿舍成员之间隔阂越来越深,误会也越来越大,引起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三)宿舍易于形成“集体思维”的模式。

宿舍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但是当这种趋势与学校或者班级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违反校纪或班规的行为。

(四)宿舍成员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

由于在校的活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并且宿舍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也十分快捷,对各类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容易产生阻碍作用。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今后学生工作管理的一个突破,如何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大类方向去着手考虑:

(一)夯实传统意义上的寝室文化建设,打好宿舍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

1.重视宿舍长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大学宿舍长的这只骨干的培养。目前,我们许多工作都是通过学生干部进行开展,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但宿舍长的作用反而不大,甚至是常常忽略宿舍长的作用,有些宿舍长只是挂名,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效果,宿舍长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集合宿舍长进行培训学习,加大对宿舍长培养的力度,重视这支队伍,同时也可以成为班级学生干部的后备军,定期与宿舍长开展会议,进行宿舍长之间的交流,打破宿舍与宿舍之间的隔阂,使同学们相处的更加融洽,使学生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的管理制度必须重视起来,每个宿舍在根据学校学生手册关于宿舍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上结合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本宿舍成员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就是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各宿舍长之间可以对各宿舍制度进行一个交流,从而达成一个主体意识的趋同。宿舍的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构建一个有序的宿舍环境。

3.加大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宿舍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建立,比如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由宿舍长进行组织策划,每选择一个主题,活动方式是以宿舍为单位,主要是调动起每个宿舍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开拓寝室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机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发展需求。

1.设立楼委会管理机制。每栋楼可以选出楼长,每层楼推选出副楼长,宿舍长作为楼委会主要成员,每月定期开例会,会议模式可以参照听证会的模式,通过宿舍长及时有效的了解同学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比如用电、用水或者宿舍矛盾等,通过会议直接有效的反应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推动加强宿舍建设与管理,从而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有效机制进行自我维护与管理的良好趋势。

2.创新宿舍分配模式。改变入校前的宿舍分配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宿舍分配上模式主要采取大一进校后的随机分配,换句话说也就是宿舍分配更多存在偶然性,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入校前收集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科学分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把性格相似或者生活习惯一样的同学分配在同一个宿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宿舍成员之间因为生活习惯等不同造成的宿舍摩擦;同时对于分配后宿舍建立微调制度,可以针对宿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等分配制度的改进。

小结。

宿舍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必然原因。目前,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还要加大关注力度,进一步发挥高校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推动校风、教风和班风的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也有利于营造健康与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12-29 第个教师节活动工作总结(专业14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教学成果的一种总结和宣示,也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教师是一种光荣而崇高的职业
  • 12-29 车间普通员工的工作总结范文(18篇)
    一个好的月工作总结应该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提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方法,下面是一些典型的范
  • 12-29 中国改革开放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未来改进的基础。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撰写心得体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
  • 12-29 学习习主席七一讲话精神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累,通过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宝贵的财富。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
  • 12-29 中秋节晚会主持稿四人(实用20篇)
    作为主持人,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主持今天的会议。下面是一些优秀主持人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甲:时光的车轮展过一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乙
  • 12-29 脱产培训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培训过程中,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明确了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在下方,您将看到一些揭示了培训学习的重要思考和心得的范文。希望它们能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 12-29 幼儿教师小班工作计划(通用14篇)
    教师工作计划有助于教师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新。共同教育好幼儿,使幼儿的
  • 12-29 高中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模板23篇)
    读书心得是对读过的书籍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 12-29 历史的力量高中(热门22篇)
    作文能够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下是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优秀作文片段,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清晰的逻辑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 12-29 观看开学第一课有感及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尝试和探索,通过失败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