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时间:2023-12-28 20:48:57 作者:笔舞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教学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够给各位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能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风箱、风的形成演示材料、蜡烛、火柴、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有趣现象,引入课题同学们,老师来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现象。(用风的形成演示器、扇子、蜡烛等材料让小风车转动起来)。

师:老师不用扇子也能让小风车转起来,说明是周围空气流动把小风车推动了,那么这种情况下风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的形成。

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小组合作实验。

师:为了探究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实验材料,大家一起来看:

1、课件展示实验材料教师介绍,并齐读实验步骤,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把一支蜡烛放进风箱内。

(2)、把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风箱下方小口的一侧。

(3)、点燃香放到风箱一侧小口处。

(4)、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5)、点燃风箱内的蜡烛,再把香放在小口处。

(6)、观察香烟流动的方向。

(7)、熄灭蜡烛。

注意事项:注意用火安全,看到现象后,马上把火熄灭,为了保证教室的环境良好,看到实验现象后及时熄灭香。

2、实验期间,要求学生参考实验记录单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

3、蜡烛没点燃时和点燃蜡烛后,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师总结)。

4、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板书)。

(三)、解释身边自然现象。

1、我们应该能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下面来看段老师拍摄的视频,

2、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红旗的实验。

3、你发现了什么?

4、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总结:热空气上升,把小红旗吹外面去了,冷空气从下面补充进来所以吹进屋里了)。

(四)、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同学们,我们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目前就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当前是空调取暖季节,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思考空调的风叶应该朝哪个方向吹才能有利于室内变暖和?(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溶液形成教学设计

观看,聆听。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起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酸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钙于试管中,加入2----3ml分组汇报实验成水震荡,观察现象。

思考,通过对比浊液和溶液的不同,总结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否达到均一稳定)。

有水无水。

溶质气体固体非水物量少。

溶剂液体液体水量多。

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从而总结出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溶质。

溶剂。

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继续分析营养液中溶质的状态:尿素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钙1克、硫酸镁0.5克、硫酸锌0.001克、硫酸铁0.003克、硫酸铜0.001克、硼酸粉0.002克;加水10升,溶解后即制成营养液。

用法:盆花生长期每周浇。

在学案上画出两种物质溶解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从微观的定量分析。

碳、白砂糖、酒精。

回归到生活中,让学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力。【总结提升】总结:溶液在跟多领域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尖端科技。溶液的发展前景是无限的,这正需要同学去探索发现。

溶液促进生产生活发展学习的目的和出发点应用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延伸:混合体系的研究方法。

运用类比法,让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并能根据溶液名称,找出溶剂和溶质。

向人类的祖先教学设计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积极遵循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切实体现探究式的教学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提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涉及的范围具有广泛性,提出的问题能是一个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问题的探究可能是实践方面的,也有可能是理论方面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学综合性的科学课程,就需要建构开放性的科学课堂,让科学探究活动走向开放。对此,我在教学《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一课作了如下尝试:

开放问题的来源,引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大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在数学教学中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更重要,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营造课堂氛围,设计开放性提问环境,引导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提出问题,《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是继学习《向人类祖先提问》和《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之后的一内容,学生对人类祖先有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很多疑惑,我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汇报了他们对人类祖先的了解,并适时鼓励,然后出示“问题树”,在这样的情境中,一个一个问题出来了:

“人类祖先住哪里?吃什么?”

“人类祖先穿什么?”

“人类祖先们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吗?”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以后会演变成什么样?”

“都是由古猿进化来的,为什么肤色不同呢?”

……。

再经老师的引导,学生在“问题树”上筛选、提炼、选择研究问题,学生开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既丰富了问题的内容,又选择研究的问题紧扣主题、有研究价值。

开放探究的方式,领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学好科学这门学科,每一次探究活动都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的本性出发的,经历“掌握大量的事实和证据————整理研究资料,发现其中的规律性————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小学生在搜集事实和找证据上受到时空的限制,搜集大量的事实和证据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探究方式。教学《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时,就让学生参与了这些层面的探究活动:

【大搜集活动】学生个人或探究小组围绕自己选定的研究问题,在课外搜集事实,找证据,有的上网查找,有的访问老师,有的去找地方專家,有的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一个个,一群群真正活动开了,拓宽了搜集事实的途径。

【大交流活动】学生经历了搜集活动,获得了很多资料,孩子们有了收获的喜悦,跃跃欲试了,我借机组织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同桌的悄悄话”谈自己的搜索经历和感受,丰富事实和证据;“学习小组的资料汇集”交换阅读资料卡片,孩子们从多角度了解人类的祖先;“问题小组的摆事实”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孩子在一起,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各自摆出的事实中明确研究方向。

【大展示活动】学生收集的大量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有的对研究问题有价值,而有的对研究问题价值不大或没价值,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资料进行筛选,为此,我安排了“大展示活动”,让“问题小组”代表展示本问题事实资料,便展示边评价,选择出有价值的事实资料。

开放结果的形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于自己探究问题能力或探究的结果不满意或不信任,有时会导致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老师要创设环境,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和持续的求知欲望,把研究结果展示方式多样化,创设开放的成果展示平台,增加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探寻人类祖先的奥秘”这一问题探究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个问题我来说一句”、“我有不同意见”、“演讲”、“办手抄报”等表现的机会,学习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笑了,效果出来了。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能从课外寻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指导学生说说三——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指导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1、认读词语。

(指名回答)。

(2)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指名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指名读,齐读。

(4)(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三——五自然段,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

(1)学生快速读、划。

(2)指名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再读三——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向“老师”学习的收获是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

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b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

c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

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指名说。

(4)了解了这几段的内容,下面老师要求大家用“我读了第自然段,知道了是人类的‘老师’,人们通过……”为开头进行介绍,先四人小组练习。

指名介绍,师鼓励评价。

4、课文三——五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几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六自然段呢?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说明人类的“老师”很多,从“……”也可以看出来)。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的资料,下面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同桌自由交流,指名交流。师评价鼓励。

4、学了课文,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称为人类的“老师”了吗?

(指名回答并板书:受到启发发明创造)。

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指名交流。

师总结: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种种生物)受到启发。

人类的家园教学设计

1.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居住环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使学生知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初步知道六种自然环境、景观特点,能在祖国地形图上指出相应的地形区。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推测地球形状的年代以及我国指南针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作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5.教育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地球的照片。

2.祖国地形图。

3.剪好能饶地球一周的小串纸人。

4.“高原”景观图。

(一)、激发兴趣。

1.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致内容。

2.继续学习社会课,带领学生粗略的浏览一下第三册的目录,了解学习内容。

(二)、新课。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问:请你们说说地球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简介:

人们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和研究地球。古时候的人由于交通工具落后,科技不发达,活动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周围地区的一小片地方,他们看到蓝蓝的天空像一个倒扣着的大锅,罩在平坦的大地上。因此误认为大地是平的,并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由于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所以今天我们就看到很多的古物上面都有对这种看法的表示。如古时的钱币,就是这样的。

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早在1900年前的一次月食时,看到地球的影子移过地球时是圆形的,就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多了不起呀!

两千多年前,我国早发明了指南针。有了它,人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就迷失不了方向了。这样人们在地球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

四百多年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向西行。经过三年的艰苦航行,环绕地球一周,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点。这一事实有利的证明了大地是个球体。

古代的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一个极大的圆屋顶,或者是个从无底深渊中升起的空心山。古印度人认为,有三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大地这块圆盾。

在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和研究,人们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等事业不断发展情况下,人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地球的大小。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人串绕地球赤道一周,演示后,讲: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手拉手环绕地球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四千万名同学才能头尾相接呢!

假如你想步行绕地球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时间呢?

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2万千米。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

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地面高出海平面高度在200米以下;适宜居住,交通方便,适宜种庄稼,提供农产品等。

山地:有高低起伏的山峦,海拔在500米以上,山上种树、放牧,山下埋藏丰富的矿产等可以发展工矿林业等。

高原:地势起伏较小,周围多被山地或陡崖环绕,海拔在1000米以上,可以放牧、种树、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小结:以上都是土地资源。

海洋:一望无际水域。丰富物产:盐鱼等海产品;石油等矿产。水产动力发电等交通航运。

河流:长长的、曲曲弯弯的、流过很远的地方。运输、灌溉、养鱼、发电(生活用水)等。

湖泊:陆地中小片水域。养鱼、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

小结:以上都是水资源。

本段总结;齐读4页一段,勾画重点:

生活离不开土地和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巩固:

带领学生讨论《说一说》: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儿歌:

地球是个光球体,

最大纬圈4万千米,

人们生存不能离,

称为地球歌。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形状——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

平原:居住、农作物海洋:航行、旅游。

高地:草原牧场、牲畜河流:灌溉。

山地:森林、矿山湖泊:养鱼、发电。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

针对这一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具学具准备。

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开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想看吗?

【学生回答】(出示视频)。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

师:那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演示实验】。

出示要求:

(1)纸螺旋悬挂起来,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

(2)点燃酒精灯,放在螺旋圈下面,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3)移走酒精灯,放在左、右边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教师演示实验】。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

师:非常好,你观察的真仔细。

师:是啊,点燃酒精灯,放在螺旋圈下面,纸螺旋会转动起来,为什么纸螺旋会转动起来呢?同学们先小组内讨论。

师:好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答案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

师:你的答案让老师都感到骄傲,非常棒。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空气受热会上升,那么它是不是风形成的原因呢?那么要想验证,我们必须用第二个实验来证明。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分组实验)。

师:为了研究风的形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实验器材,【出示实验箱】这是我们的实验箱,还有蜡烛、火机、沙土、香。

师:实验器材都准备好了,那我们怎么做呢?看这里【出示实验步骤】。

【学生观看】。

师:都看完了吗?那谁发现了问题?【学生答】。

师:说的不错(学生说不全是应补充)。

师:在实验室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注意事项】。

师:记住了吗?那我们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如实的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师:做完了吗?现在请组长把每组的实验器材收好,放在自己身后的地上。好了,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按报告单汇报、展台展示】至少两组。

师:说得真好,总结的真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吗?好大家看这里(出示课件室内空气流动图)。

师: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三、本课小结。

四、下课。

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人类的朋友》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在美国的几个月期间,亲身感受到人与动物相处得是那样和谐,感受到人与动物互为朋友是多么美好.

这篇文章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常用成语、优美词句和精彩句段。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

我的设计思路是。

1、放手让学生自读。在积极主动地阅读活动中,去理解和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在讲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耽误时间太多,以至于文章最后的深化主题,点明中心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所有生物的栖息之所;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动物的朋友。”学生展开得不够,教师仓促结课。

2、文章的3-5自然段中“描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部分教师应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那些动物与人相处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如“不绝于耳,婉转歌唱,大摇大摆,悠闲,自由自在,毫不理会”等。除此之外,文中的那些描写人们面对动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心的词句,如“为鸟儿们送鸟食和水,马路上车给一群大雁让路,见到松鼠吵架,兔子追逐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等。学生谈的感受不够。

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措施:

1、教师认真思考,每个教学环节的导语怎样说,才能更好的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

2、对略读的课文,教师尽量让学生放手读——教师提示——学生自由说——教师再引领——学生探究——教师检测。

3、教师的课堂提示指导要在备课中按课文课后问题设计好。4、教师训练指导学生发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完善,表述要清楚,但要简练,无关的不答。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

趣。

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齐读最后一句话。

2、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学生接)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呢?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研究。

二、抓住重点,精读指导。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的人类的好老师呢?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关键的词句。

(3)、指名交流。

方法。研究苍蝇、蛟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小结学习方法。

2、学生自学第4、5、6自然段。

(1)学生运用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5、6自然段。

(2)指名交流。

(3)教师适机引导:科学家为什么要去研究鲸呢?

科学家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壳结构”?(指名说说)。

过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有什么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

更多的启发,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哪些?

3、集体交流。

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种种生物受到启发。

鱼类潜水艇。

鸟儿、蜻蜓新式飞机。

鲸轮船。

鸡蛋壳建筑物。

袋鼠越野汽车。

贝壳坦克。

历史教案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已经讲了人类的起源及中国原始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县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北京人的生活。

1.时间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郊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

3.体质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头部保留着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使用火。

(右边各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指导学生了解贾兰坡、裴文中两位考古学家。对照第5页的图《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胸像》,讲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解释“旧石器时代”:

使用火的.好处: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学生提出了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个同学说到了“人定胜天”,“天人和一”等词。不知如何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各班回答情况比较正常,但也有几个例外。

1.时间五班,我刚写完时间,有个同学就说出170万年。全班同学大笑,我想是没有看清题目,提出认真阅读教材,看清题目的要求。

2.地点五班,回答地点时,把“龙骨山洞穴”读成“龙骨-山洞-穴”。

3.体质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太好,几个班的同学把整段的内容都读了出来。也有的同学只是读了头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思考与讨论”及“想象”。

布置作业“北京人的一天”。

后记:

1.用三课时上完一节,这是第一次,感觉是特别的累,有点儿力不从心,无从着力,完全没有以前上课的从容。

2.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课堂有点儿乱,六班整体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学乘机起哄。我虽训了几个同学,但语言的力度显然不够。二班的一位男同学,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开,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来。还是二班,少了一个人,一问,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学生,半个多学期没有到校上课,理由是期中考试没考好,班主任竟敢点名批评他。在提出要教训班主任,吓得班主任只好辞职后,教室里也难见到他了。却时常能看到他的母亲到学校吵闹。没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带他的课。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开学才一周多,又不见了。可怜我,对他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却难识庐山真面目。

3.教师用书终于发了下来,也许后面的课能轻松一点。

人类改变地表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教学导入。

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大颐、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年累计沉降达2、6米;有人统计至1965年,地球大陆面积的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农业生产、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2、师生共同写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师生齐读课文。

2、老师: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师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老师: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原因。

(4)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5)学生读完文段小组互相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老师: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师生共研讨得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师生共研讨得出: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师生共研讨得出: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地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4,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思考问题:是什么促使人类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5.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共研讨问题: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老师: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体,师生欣赏得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从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坚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2.师生共同写题目,围绕题目提出问题。

二、基本部分。

1.学生读课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师生齐读课文。

2.老师: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师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老师: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来原因。

(4)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5)学生读完文段小组互相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老师: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师生共研讨得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师生共研讨得出: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师生共研讨得出: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地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4,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思考问题:是什么促使人类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5.展示多媒体:师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生共研讨问题: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师生共研讨得出: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老师: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6.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体,师生欣赏得出:

(1)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从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2)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3)电鱼与伏特电池;。

(4)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5)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6)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7)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8)根据对人体骨骼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9)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10)屋顶瓦楞模仿动物的鳞甲。

(11)船桨模仿的是鱼的鳍。

(12)锯子学的是螳螂臂,或锯齿草。

(13)苍耳属植物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14)嗅觉灵敏的龙虾为人们制造气味探测仪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脚趾对制造能反复使用的粘性录音带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贝用它的蛋白质生成的胶体非常坚固,这样一种胶体可应用在从外科手术的缝合到补船等。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从课外书中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激起学生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

1、说说课文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从课外书中找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激起学生对科学产生热爱之情。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复习词语。(课件)。

2、师出示词语,学生各种方式加以朗读,理解。

3、(课件)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课文题目上的老师为何加上双引号能呢?

a、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

(课件)(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b、齐读第七自然段。

c、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件)交流:(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d、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e、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板鱼儿)。

c、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有很多)。

d、这句话和那句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呢?有何作用呢?(课件)(首尾呼应)。

3、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

a、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b、学生自由读、划。

c、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d、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4、学习3—6自然段。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板鸟儿)。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

(板蜻蜓)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课件)。

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板苍蝇蚊子蜜蜂)。

g、总结。(课件)。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板鸡蛋)。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课件)。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课件)(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第六自然段。

a、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

b、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c、又告诉我们些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与课文哪儿相呼应呢?

(板袋鼠贝壳)。

(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很多,从课文6自然段的“省略号”看出来,与课文第二、七自然段相呼应)。

d、学生小组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

第七自然段。(课件)。

学生齐读。

1、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你能列举了两个,说一说。学生交流。(课件)。

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呢?

其实本篇课文是有关于仿生学的内容,看来大家对仿生学发生了兴趣,那么我们就要多加关注这一方面的知识。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文档为doc格式。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解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脉络。

一、提问导入

人类的老师是谁呢?为什么说它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感知

三、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点批画。

2、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3、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疑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好“老师”。

二、精读研讨

三、拓展延伸

1、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考。

2、说一说你的.小发明。

3、收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在小组内讲一讲。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鲸武士的读后感(汇总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针对其中的内容和触动,进行个人思考和感受的一种文字表达。以下是一些有关读后感的精选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和交流。猫,是一种普通
  • 12-28 学生读简爱心得感悟大全(14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实现自我反省和成长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更好。感谢以下作者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观点和思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某一主题,并从中受益
  • 12-28 读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通用19篇)
    读书心得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思想等方面所产生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并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读书心得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的
  • 12-28 致敬抗洪救灾(优秀24篇)
    在写优秀作文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准确性和形式的美观度。通过阅读优秀作文范文,可以开阔自己的写作思路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1、抗洪灭火,哪里需要哪里搬,致敬每
  • 12-28 生活是自己(精选15篇)
    优秀作文是写作者深入思考、准确表达和巧妙运用语言的产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性喜高温多湿、阳光足环境。耐高温,畏寒冷,宜湿润,
  • 12-28 初二成长的故事(精选16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产生共鸣。以下是一些获奖作文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发。成长的路上我们总会
  • 12-28 小学级圣诞节(实用23篇)
    优秀作文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让人产生深深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在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前夕,我和伙伴们把一年来
  • 12-28 五年级神奇的礼物(实用19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达,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作文的典范,欢迎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自然有许多话
  • 12-28 自己的英语(优秀18篇)
    3.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交流,同时也为了扩大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感谢大家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英语总结参考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 12-28 党员违法犯罪检讨书(汇总20篇)
    写一份检讨书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身份认同。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检讨书写作技巧和范文参考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贯彻落实国省市综治委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