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精选19篇)

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27 22:00:24 作者:笔舞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精选19篇)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写作大师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新疆还是多个民族居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兄弟姐妹都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家里成员团结才能成为美好的家庭,班级团结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富强必须要万众一心团结起来,可见民族团结是多么重要啊!我身旁就有一些团结的小故事。

曾若溪和妥雯雯是一对好闺蜜,曾若溪是汉族,妥雯雯是回族,虽然民族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们两个建立友谊。

曾若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还是我们班的学霸,学习、文艺,样样精通。妥雯雯是一位有自信、可爱的女孩,她学习成绩优异,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敏捷,还会武术呢。很多女孩认为武术枯燥,乏味,很苦,很累,可是我从来没有听到她叫苦一声,每次武术队训练结束后她总是开开心心的,还经常给我们讲武术队里发生的故事。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游戏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是互帮互助,互相关心。课间十分钟,她们俩交流学到的知识,妥雯雯有什么不会的题,曾若溪就会主动给她讲解,直到妥雯雯学会为止。有一次,一堂数学课后妥雯雯来找曾若溪,问她:“这次解方程你学会了吗?”“我当然学会了!”曾若溪自信满满地说,“那你学会了吗?”“嗯……没有。”妥雯雯沮丧地说。

“我教你吧。”曾若溪说着便拿起一支笔找出一张纸,在上面列了一道方程。“来试试,让我看看你哪里还不懂。”曾若溪一副老师模样。“嗯……”妥雯雯抓起笔,边写边嘟囔,“解:9x等于36除以9。嗯……下面就不会了。”“嗯……是这样,你看好了,6x等于36除以6嘛,那你就算出36除以6的商是几?”“6!”“那接下来再算6除以6……”曾若溪在一旁认真地指导着。这些一点一滴,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身边的团结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团结有爱,互帮互助。

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们的伟大梦想。从此,中华儿女有了共同的追求,56个民族有了共同的梦想,14亿中国人戮力同心、砥砺前行,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而民族团结则是成就中国梦的有力保障。中国的大好局面是某些人不想看到的,他们见不得我们好,妄想搞乱中国,打碎我们的梦,把已经推翻的大山重新压回到我们头上,妄想把我们踩在脚下、像百年前那般继续欺压奴役我们,而破坏民族团结,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之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师生尤其要对此有清醒认识。

民族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地位举足轻重。从国际上来看,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各种冲突,绝大多数都是民族宗教冲突,或是以民族宗教为旗号的冲突。从国内来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九个坚持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建立和发展完善起来的,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适合中国的正确道路。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认真领会,并在三全育人的工作实践中融会贯通,指导工作。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认同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最为便捷地实现充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各民族更为全面、直接、高效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是民族地区全面加快发展,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各民族更加深入广泛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依法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并行不悖。要正确理解和解读国家政策,不要被蓄意破坏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敌对势力蛊惑。要深刻认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极端重要性,增强正确宣传、严格执行、努力推动的自觉性。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上来。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工作的党员干部,要让民族工作意识深深扎根于内心,主动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国家政治安全防范意识,做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奋斗!

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一个愿望,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居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上级要求,12月2日,战备路社区包联领导新华西路办事处吴志华主任在社区三楼进行了一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学习。

吴志华主任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与大家进行党课学习,他指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分不开,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族居民为中心,不断加强基层服务精细化,提高各族居民生活水平。

吴志华主任强调,战备路社区地处民族融合区,扎实开展基层民族团结工作对提高居民幸福高、满足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工作理念,推动辖区民族团结工作更上一层楼。

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

按照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有关安排,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精神洗礼,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个人认为,只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进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才是践行“两个维护”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才是对学校安全稳定的最大贡献。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身份意识,没有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就会导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一个深刻教训。我校作为一所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师生占全校师生总数三分之一的高校,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学校事业处于历史发展上的最好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更加需要各族师生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向着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不断前进。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指的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繁荣、进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在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氛围。一是学深悟透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把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摆在理论学习的首要位置,扎实组织开展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全覆盖式学习,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增强全校师生对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培训、教育、践行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建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

按照上级的要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近一阶段我深入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我要牢固树立“党外干部首先是党的干部”这一观点。一个干部要有所作为,离不开党的培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合作共事能力,才能更好地与共产党通力合作。在日常工作中要带好头、作表率,带头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带头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单位、家庭、亲戚、朋友和邻里当中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注重工作生活中每个细节、每件小事,在点点滴滴中积累信任、积累团结,努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维护”,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能够根据我国国情和民族关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与时俱进地完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团结之路。新时代民族团结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要顺应新时代民族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民族成员自然而然地接近,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要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近年来,全国各地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积极统筹推进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通。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少数民族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大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全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是关键,社会是基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我作为一名党外少数民族干部,学习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是必备素质,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要求,推广及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振兴民族、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及国家富强的基础,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对于改善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党外干部,要深刻认识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只有学习掌握好国语,才能深入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只有各兄弟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团结一致、砥砺奋进,扎实做好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月26日下午,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教授为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全体职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报告。

董杰教授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内涵出发,围绕***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工作重大创新性论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详实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董杰教授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今天56个民族的总称,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今天56个民族在内的共同体,也包括着历史上的各民族留下的历史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015年8月24日,***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对开展好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内蒙古非遗中心党支部书记在总结时强调,全体职工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动力,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ww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演讲稿

演讲也被称为演讲,它是在一些更隆重的仪式和公共场合发表的演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党员政治生活关键之举,通过此次专题研讨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要性,我会把学习到的有关内容结合到平日的工作当中,武装头脑,认真工作,并全力的带动身边同事家人朋友们共建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的发展情况,在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各族人民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迈上了快车道,职工的生活越加丰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职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到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林区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巨大,多层面满足了职工的精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就要把牢正确的方向,创新方式方法;要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入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就是长远之策、固本之举。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做好一名党员的工作,增进文化认同,各族人民就能抱得更紧,更能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之情,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的强化也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复兴路上走的更自信而坚实。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努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区域民族自治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以良性民族关系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区域民族自治。因此,在确保国家政府法令和法律法规实施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政府行使自治权,给予地方政府特殊支持,解决地方政府特殊问题,建立信任、政治优秀、区分是非、有所作为的民族干部,使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思考和努力,聚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坚持和完善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既要保护自治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非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既要保护居民族的自治权利,又要保护分散的居民族的自治权利。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治因素和地方因素。

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的基本体现。中共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开展了全国扶贫斗争。作为扶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协调各方力量,从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给予优惠援助。各民族人民一天比一天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增强。虽然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解决了物质力量的问题,但它们基本上做了凝聚人心的工作。

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可以说,“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核心在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是要加强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筑抵制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牢固防线,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利用互联网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進交流。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和谐大家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

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法治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法治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按照法律化的方法、手段、步骤与程序依法管理民族相关事务,用法律规范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处理民族问题,依法协调民族关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彰显社会规则,鼓励宣扬一切团结友善、文明和谐的言行,坚决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言行,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哪些是人心向背,哪些是失道寡助,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着力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把握几个重要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正是有了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各位老师们:

我们用了3个整天的时间,共同一道接受“***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

下面我的发言分两个层面讲。

首先,就本次培训内容,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第一、通过培训,我们充分认识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第二、我们知道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履行政治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具体体现。

第三、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应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夯实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构建育人思政大格局。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出自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的讲话)建设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还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师,一定好好学习。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播入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二个层面,***派,来到咱们马蹄营子中心校,负责本次培训的督导工作。老师们牺牲假期来参加这次培训,其原因是因为这项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非常严肃。要求我们每个人第一时间,从讲政治的高度不折不扣去落实此项工作。

从本次培训的过程来看,3天的时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遵守培训时间、学习态度端正、恪守学习纪律;在整个培训学习流程上看,程序完整、步骤规范;在研讨交流、表态发言上看,内容恳切、认识深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

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必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维护祖国统一,践行民族团结大业,做一名合格的中华民族公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集合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部和外部表征的意识。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是指意识脑区前额叶周围,可以从其他脑区获取信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摘要: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宜进行自我约束控制的能力。对大班幼儿而言,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能为以后的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观察后发现:在餐后管理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弱化,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看似“有序”的背后却问题凸显,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本文剖析现状分析原因,以幼儿为主体,师幼共商为基本理念,促发幼儿的内心向往,使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自我管理;师幼协商;餐后活动。

(一)现状描述。

1.“疏于管理”而混乱无序。当教师因为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无法顾及幼儿自主活动时,幼儿就会随心所欲的活动,状况百出。

2.“忽视幼儿”而无所事事。教师组织了看书、画画等活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活动预设多为教师,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

3.“轻视培养”而缺乏能力。教师往往会因为时间限制、环节紧凑等原因,剥夺幼儿动手整理活动材料的权利。

(二)原因分析。

1.忽视环节的教育意义。餐后活动是一个既自主又相对集中的活动,教师常常会忽视这一活动对幼儿自我管理的教育意义。在环节上表现得比较随意,缺少教育目标和活动引导。

2.轻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通常情况下,活动规则的制定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幼儿是规则的执行者、被动接受者,不是自身的意愿和需要,所以他们会呈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

3.漠视自我管理能力的获得。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幼儿进行餐后活动材料整理的教育。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等好习惯,也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

(一)改教师制定为师幼共商规则,触发内心的向往。

孩子是行为常规中的主人,任何常规的形成只有在孩子认可承认时,才愿意去遵守。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讨论机会,让幼儿制定规则。这样有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变要求为需求,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自己被同伴和老师尊重,使班级的氛围更加民主。

1.发起讨论。每次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往往以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发现、改正错误,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引发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引起他们的关注。

2.自制规则。规则的出现来源于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规则制定的过程。让幼儿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商议,形成“班级公约”。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明白规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更让他们愿意主动遵守和维护。

3.图文明确。图文结合是幼儿喜闻乐见,也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请幼儿把他们商议的规则,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些图文能让孩子自主、主动地去理解并逐渐掌握“我”该怎么做,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改教师管理为幼儿自主参与,体验自我管理的正能量。

1.方式多样,赢得机会。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控力,是非对错观念也逐步建立,角色意识比较强。本着发挥每位幼儿的自主参与意识,采取“轮流制”、“竞争上岗制”、“多远推选制”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推选制度,保障人人参与的机会,使得每个个体发挥不同的作用,强化正向行为。

2.分工明确,落到实处。通过幼儿的讨论、商量,设立“值日生”、“管理员”、“小老师”三个岗位,师幼共商让幼儿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更加明确。通过每个岗位的分工、合作,让幼儿更好地参与班级的管理。

(三)改教师直接指导为隐性支持,引发长效的自我管理意识。

1.场地、材料巧优化。班级场地有限,可以充分利用走廊上的空间,将一些活动布置到走廊上,不仅提供幼儿各种能力锻炼的机会,又解决了教师餐后环节分管难的问题。

2.标识、音乐隐暗示。环境的探索性、暗示性、引导性,能促进幼儿对自己行为的自治自理。为了引导幼儿按类收放材料,投放一定数量的收纳筐,并在每种材料框上设置相应的形象标记或文字标记。

在收拾整理时,采用音乐隐性地提示幼儿掌握活动时间。如选择两段音乐,节奏舒缓的音乐作为游戏时的背景音乐播放;收拾环节,则用节奏明快、动感的音乐,给幼儿动作要加快速度的心理暗示。当幼儿在熟悉音乐后,就知道哪首乐曲响了,我应该做什么事了,从而逐步掌握活动节奏。

3.鼓励、评价促稳固。在实施自我管理过程中,正面的激励与评价相当重要,老师应摆脱“一言堂”的做法,用鼓励、评价的方法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他们正确认识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并更好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徐丹;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12月.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上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将之写入党章,相关论述和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同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这个重大理论成果是结合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要求对以往理论探索成果的发展创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华民族实体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

1988年11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泰纳演讲”上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演讲,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论断。[1]371996年10月,费孝通先生在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中又对自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2]有学者提出: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费孝通先生在1989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并引证了该次会议上習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来说明习近平同志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肯定。其实这个论断既是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片面理解,更是对习近平同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国情观的误解。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内容上如果仔细分辨,其实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关于中华民族实体“自觉”与“自在”存在的两种状态理论。这个理论因为涉及到民族实体的判断标准及其自身的逻辑缺陷,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民族实体判断标准来看,金炳镐先生认为:“费老的观点没有说明民族实体和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或者说他认为民族实体与民族复合体两个概念之间具有重合的部分。”[5]65他在详细考察民族实体概念5个方面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但是基本上不符合民族实体的概念内涵”[5]69,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是属于次生形态民族中的合而未化的复合民族”[5]70。从叙事逻辑上分析,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说中的“自在”状态,也即“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是指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古代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的内在联系与整体不可分割性在客观地形成与发展着,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整体联系,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6]57。存在而不自知的状态,准确地讲只能定义为其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而无法用民族实体来界定。更何况用“中华民族”来定义中国各构成民族最早也是清朝末年的事了,[7]此前在王朝体制下的中国民族叙事基本上都是纳入“天下体系”和“大一统”格局中来阐述的。这也说明了费孝通先生“自在”状态的中华民族实体论断本身与民族叙事的历史性之间的逻辑冲突。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自在”说显然无法在概念内涵和历史实然性上满足其自身的逻辑自洽性。当然,指出这样的理论缺陷,并不等于我们就否认这个并不完美的概念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内部联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其二是关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及构成状态的“多元一体结构”理论。费孝通先生在“泰纳演讲”中对该“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历程进行了详实可信的历史分析,并对其现实存在状态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8]3-4,并明确肯定了“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末合的多种情状”[8]36。我们认为这些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真知卓见才是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大贡献。正如林耀华先生指出的,其“最大贡献在于它提出并通过论证而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认识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1]9。有了这个工具和钥匙,就足以让我们把关于中华民族的实体概念与其整体结构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区分开来,也足以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态放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所经历的民族过程和建设历程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这个理论创新为我们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观上回顾过往、认识国情、创造未来都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理论框架和叙事体系。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多元一体格局”的本义所在。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费孝通先生理论的争议更多地集中在“一体”的中华民族实体属性方面,在对中华民族结构整体性研究上并无实质性的否定意见,也不存在某些学者所提出的“讨论的焦点是:是否承认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3]。承认“这样的格局”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性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认可,并不等于对中华民族实体属性已经形成的认可,否则习近平同志就不用再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了,直接引用“中华民族实体”的提法岂不更加省事便利?至于有人提出“如果我们在21世纪还要坚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尚未形成’的观点,那么,今天我们提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什么客观基础?”[3]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我们也与之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经形成,那么,今天我们提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还有什么客观必要?显然,学术问题如果仅仅是依靠这样简单的质疑而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在对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观与习近平同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途径问题。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上文中對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自在状态的实体属性叙事判断的否定,并不等于是对中华民族自在状态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的否定。其原因就在于前者从本质上讲属于历史叙事方式的应然性范畴,而后者则是历史实践发展的实然性范畴。前者在话语体系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历史事实,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历史事实。物必先有其实而后有其名,所以历史存在一般情况下也必先于叙事方式,这是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形态的基本表现和一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成为能够连接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然和应然状态的话语桥梁,也是能够连接起中华民族王朝国家体系下的“华夷一体、天下一家”历史叙事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国家层次民族建设叙事的话语桥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甚至可以看成是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实体两种存在状态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实然角度讲,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华民族实然性发展的客观描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9]150。在开发疆土的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以各自所在地区为中心形成政治中心,进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不同民族的融合和统一,最终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在此过程中,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内部社会分工的发达,民族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的碰撞和渗透,必然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民族的迁徒运动,也促进了民族族体在血统上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互相离不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及各构成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存在时期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有些民族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民族与别的民族相互融合演变成了新的民族,留存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构成民族在近代世界历史由王朝国家政治体系向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演变中,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扩张都面临着国破族亡的共同威胁。外部压力是中华民族实现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化的不可或缺的触媒和催化剂。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8]9-10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整体在面临强大的外部侵略时所发生的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标志。觉醒意识的诉求则是中华民族在国家民族层次上的外求独立,在国内构成民族层次上的内求平等。以革命领导阶级和纲领路线的差异为依据,为完成这个觉醒诉求的努力在“五四运动”之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则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0]1357自1921年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共同了缔造了属于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为我们考察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发展史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叙事体系和民族话语基础。可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实体形成的历史前提和基础。千百年来在王朝体系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构成民族间基于不同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需求互补和交流融合建立起的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民族关系是其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也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而近代以来在血火抗争中觉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历史起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实体建设也正在这个伟大飞跃进程中突飞猛进,但我们依然要谨慎提防某些断言中华民族实体已经形成的论断。因为“苏联民族”轰然倒塌的“乌拉”声还在我们耳边回应,因为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并没有像某些学者所宣扬的那样用公民权力就可以镕铸成铁、合众为一,因为即使是号称老牌的英吉利民族也依然面临着北爱尔兰分裂势力的威胁,更因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民族层次上推进中华民族实体建设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宣布完成的事。民族实体建设历程是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重要方面和基本内容。在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实体建设的历史进程问题上,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重温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1]214,并首次区分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建立”时期不同于“建成”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还很不完善”。这些科学思想无疑为后来我们党提出和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借用这样的话语逻辑,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出中华民族多元复合性实体“已经建立”但单一民族实体“尚未建成”的判断。1我们认为,这样清醒而又审慎的判断更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历程。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要求,在中华民族实体建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成是重中之重,并为之付出更为坚苦卓绝的努力和耐心,扎实推进而又只争朝夕,多措并举而又抓住根本,才能把这项争取人心、凝聚民心、团结族心的事业做好做成。用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和提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两种存在状态理论,我们尝试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成建设三个阶段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特点:第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存在阶段,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基本前提。第二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存在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王朝体系向民族国家体系转型过程中面临西方列强外部侵略而导致实体意识觉醒,从而为中华民族外求独立、内求平等,以新的民族国家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的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成就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迈向国家层次的民族实体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政治载体和实现途径。第三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为存在阶段,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建设时期。“自为”阶段与“自觉”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对自身的存在和整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掌握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自己民族实体的形成建设途径都有了科学可行的基本思路。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站起来”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建起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建设工程施工期。由此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实现之日,必将是也可能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实体形成之时。只有到了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全体儿女对自己国家层面民族实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得到极大提升,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国际交往中中国各族人民群众都以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作为自己的首要族属认同,都以共享共建共同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而感到光榮。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成建设的伟大工程必然具有前者所具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等基本特点。

建设工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2]3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千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同志所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突出点明了处理好“一”和“多”关系的主线,揭示了“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奥秘所在,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13]这个论断也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为状态的民族实体形成建设工程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施工途径。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工作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民族工作经验的历次总结中。这些工作经验的总结成果,既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统一性、进步性要求,又满足了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既有社会发展目标的与时俱进,又有民族纲领基本原则的充实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阐述,1则是全面系统地对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经验及纲领、方针的最新提炼、丰富和升华,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对新时期民族工作基本原则的开拓创新。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学者把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这两次打砸抢烧的刑事犯罪事件作为否定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质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甚至抹杀和取消我们以往民族工作成就的依据。[3]我们要看到某些以特定民族代言人自居的少数民族败类自私自利、叛国卖国的丑恶行径永远也代表不了这些少数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意志,他们煽风点火、打砸抢烧的刑事犯罪事实既不属于民族问题,也不属于宗教问题。我们绝不能按照他们的荒唐逻辑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糊涂认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宣告:“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4]他语重心长地劝告: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9]19只有以这样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_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集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范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受到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和狹隘民族意识的影响。为此,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所作出的伟大论断,符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经历过分裂的阵痛以后,中华民族各民族均对统一、团结产生强烈的渴望,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民族先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走上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十九大,***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化的发展,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民族问题出现极端化、民粹化的表现,他们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干扰增加,民族问题,始终是他们实施渗透破坏的主要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与建设,各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各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重大意义。

***总书记运筹帷幄,从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所作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保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指导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宗教经验,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时代下,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开展新时代下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民族工作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创我国民族工作新篇章。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党和政府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大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赢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各民族精诚合作、自力更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各民族日益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应为实现国家富强而贡献各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分歧,增进民族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分裂势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能够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我国国内稳定团结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西部地区因深处内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开始加大,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较为凸显,成为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较为困难,长期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因较大的经济差异,易与其他民族产生心理隔阂,难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极易受到狭隘民族、宗教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想法,只知有本民族,而不知有中华民族,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包含一体,多元凸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体体现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民族工作中,过度强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扶持,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片面放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削弱各民族共同文化—中华文化的共性,造成多元与一体的割裂,严重时则导致多元与一体的对立,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难以促进新时代下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较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方面,应注重增进各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向各族人员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其次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共同”,才能够消除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打破少数民族中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谣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首先要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农林产品加工制造等,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认识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既要团结一心,还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才扶持力度,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去西部的新疆、西藏地区,支援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缩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安居工程等,提高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为其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经济互助机制,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蛋糕”,在红利“蛋糕”的分配上,应秉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贡献分配,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红利“蛋糕”分配中的差异,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总书记所提倡的“五个认同”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做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在所开展的文化建设中,坚持将“五个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依据“五个认同”的要求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增进各民族对党和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人民能够产生深刻的体会与认知,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容分裂与破坏的,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諧的社会氛围,以消除狭隘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的负面影响。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将其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内容相结合,以增强宣传效果,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积极参与,以“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提高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胡陈芳,粟迎春.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j].实事求是,2018,2.

[4]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

[5]冯育林.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岳飞、林则徐、戚继光、郑成功等这些名字家喻户晓。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人,而是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啊。多少年来,这些光辉的名字,已成为鼓舞中国人民维护祖国尊严,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怀着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比敬佩和怀念之情读了有关这些英雄的所有资料。我感触颇多,脑海里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其中,大家都知道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福建侯管人,1811年中进士,曾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要职,他为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政绩卓著;于湖广总督任内在湖北、湖南厉行禁烟,颇见成效。1838年12月底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开始进行以禁烟为中心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林则徐向外宣告了他禁烟的坚决态度:“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迫使英美商贩缴出鸦片二万多箱重约二百三十多万斤。随后,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中销毁……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由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英国侵略军的洋枪洋炮吓跑了胆。昏庸的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充军新疆,葬送了由林则徐的禁烟抗英的斗争成果。但是,林则徐在禁烟抗英斗争中抵御外侮、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尊严和利益的伟大功绩,将永载史册;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纪念。

同时,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平时,在班里,一些同学不光自己不认真学习,还经常给班级抹黑,老师、同学多次教育他,他却毫不在意,屡教不改。想想那些民族英雄,他们可以为自己国家,民族的尊严,利用奉献所有的一切,甚至生命。而这些同学与他们真是天壤之别。再想想自己,也真是惭愧,班级里有什么事,我总是视而不见,也从不积极参与。读了这些民族英雄的故事,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我爱我们的祖国,我为我们民族的团结而感到骄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集合

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范文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近年来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学习模式是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鉴于此,本文以合作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切入点,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促进提高作用,希望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帮助,撰文唐突,如有不实欢迎指正交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模式;课堂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能一味注重成绩提高,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立优良的人品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那么如何达到这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借助集體的力量完成知识的探究与学习,从而达到一齐成长的教学目的,进而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必要的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教学《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节时,笔者在讲解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生命的意义”为话题展开讨论,分别发表一下自己对“生命的意义”的看法,然后选出一个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笔者在学生进行交流时走下讲台去倾听学生们的看法,走到其中一个小组时,组内成员的对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中一个同学说:生命的意义其实不在于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我们在利索能力的前提下,帮助一个陌生人,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烦躁,平静面对科学处理都是生命的意义的充分体现。等轮到他们小组发言时,他们的代表这样诠释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作为一个环境的“侵略者”爱护每一个花草,捡起未曾命名的垃圾,在点滴的行动中保护环境就可诠释;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作为彼此的陌生人,在一次次擦肩而过中彼此尊重,在纷扰街头中的一次次“抱歉”“对不起”“借过”中诠释;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中展现。听了该位学生的发言,笔者不禁感叹学生们对于“意义”理解的独特且全面,赞叹合作学习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思想共鸣,赞叹他们依托小组合作对知识理解的全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受到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和狹隘民族意识的影响。为此,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所作出的伟大论断,符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经历过分裂的阵痛以后,中华民族各民族均对统一、团结产生强烈的渴望,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民族先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走上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化的发展,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民族问题出现极端化、民粹化的表现,他们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干扰增加,民族问题,始终是他们实施渗透破坏的主要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与建设,各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各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从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所作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保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指导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宗教经验,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时代下,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开展新时代下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民族工作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创我国民族工作新篇章。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党和政府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大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赢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各民族精诚合作、自力更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各民族日益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应为实现国家富强而贡献各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分歧,增进民族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分裂势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能够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我国国内稳定团结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西部地区因深处内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开始加大,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较为凸显,成为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较为困难,长期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因较大的经济差异,易与其他民族产生心理隔阂,难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极易受到狭隘民族、宗教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想法,只知有本民族,而不知有中华民族,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包含一体,多元凸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体体现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民族工作中,过度强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扶持,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片面放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削弱各民族共同文化—中华文化的共性,造成多元与一体的割裂,严重时则导致多元与一体的对立,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难以促进新时代下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较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方面,应注重增进各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向各族人员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其次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共同”,才能够消除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打破少数民族中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谣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首先要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农林产品加工制造等,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认识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既要团结一心,还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才扶持力度,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去西部的新疆、西藏地区,支援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缩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安居工程等,提高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为其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经济互助机制,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蛋糕”,在红利“蛋糕”的分配上,应秉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贡献分配,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红利“蛋糕”分配中的差异,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五个认同”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做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在所开展的文化建设中,坚持将“五个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依据“五个认同”的要求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增进各民族对党和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人民能够产生深刻的体会与认知,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容分裂与破坏的,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諧的社会氛围,以消除狭隘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的负面影响。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将其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内容相结合,以增强宣传效果,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积极参与,以“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提高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胡陈芳,粟迎春.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j].实事求是,2018,2.

[4]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

[5]冯育林.论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_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_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卡依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四六级英语(汇总16篇)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以下是一些来自英语学习者的成功故事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动力。虽然考生的背景是
  • 12-27 情感与理智(模板17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对生活、人物、事件等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精确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玛丽安真的变里
  • 12-27 法律服务者兼职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4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下面给出一些精选的月工作总结例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思路。法律服务者协会制定了专项清理
  • 12-27 幼儿园大班幼儿军训总结报告(优秀22篇)
    幼儿园大班的教学环境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适用于幼儿园大班的教学资源,供大家参考使用。孩子的每一点进
  • 12-27 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版大全(18篇)
    规划计划可以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错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想要写一份完美的规划计划吗?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依据诸暨市教育
  • 12-27 证劵公司实习证明(实用17篇)
    实习证明的语言应规范、简洁,避免使用夸大、虚假的词句。下面是一些成功的实习证明范文,希望能够为你们的实习证明写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兹有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
  • 12-27 情暖冬至活动方案大全(14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根据特定的目标和需求,为开展一项活动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和安排。在这些收集的活动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设计和创意,相信可以给
  • 12-27 四年级语文书第三单元(优质15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不拘泥于表面的陈述和浅薄的观点。如果你想欣赏一些文学的力作和思想的佳作,不妨阅读以下这些优秀作文,相信能给你带来全新的阅读
  • 12-27 笑对失败初三(热门17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写一篇优秀的作文能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优秀作文涉及了各个领域的话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果说失败是一个雪人,那么微笑就
  • 12-27 培训班合伙人合作协议书范文(14篇)
    合伙协议可以帮助合作方理清合作关系、明确权益分配,并提供争议解决的法律依据。下面是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之间签订的合伙协议范文,可供您参考和学习。甲方:xxxx经贸有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