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优秀20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优秀20篇)

时间:2023-12-25 18:21:19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的一种计划。以下是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教学计划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学习。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课时数:一课时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音乐缓起,播放中国古曲《高山流水》。伴随着音乐询问学生关于这首古曲的相关背景知识。

2、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谈起,回忆前面的父爱,导入今天的手足之情。

板书:人琴俱亡二、落实常规展示预习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五、作业布置: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贾光宇高一必修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脉。

能力目标:

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2、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那是毫无预兆的一天,就像平常一样踩着单车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那个熟悉的转弯处,忽然有一个绚烂的红点似乎正在闪烁而我却没有在意,就在单车使过去的刹那,生命中的痛苦就无限地绵延开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红点就是特地等在那里的,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不偏不倚地等在那里。这是老师对史铁生的那场车祸的描述。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是我国当代有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他的生命充满了坎坷,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活得最绚烂满怀理想抱负的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对这个年轻人的不公而停止它的残忍,在史铁生活到壮年的时候,患上了肾病,从此他开始化疗。这篇《我与地坛》就是在他患上肾病以后写的,他说: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是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一个精神支柱,也许对他来说写作对他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不自杀,但是对于我们活在当今的年轻人的意义不仅仅如此,可以说史铁生用写作拯救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却在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无怪乎,当代文学界将史铁生看作是当代中国一个精神标志,还说自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那么从这个结论我们足可以看出史铁生的了不起,也可以约略窥见史铁生写作的内容了。

总括:

分析:

地坛的破败沉静(第1、2、3自然段,重点的是第三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关系。同学们先来齐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在好几篇”一二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但是请注意一下,“沧桑”的读音。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地坛,就是明清时期在北京用于祭祀的祭坛。我们可以从这两段中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宿命,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都已经安排好的,人是无力反抗的只能接受。

第3自然段。

什么是剥蚀生命最有利的手段呢?老师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3个问题:

1、“它”指的是什么?宿命。

2、如果把“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栏”中的动词后面的宾语前置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由原来的受动变为主动,没有了宿命的意味,变得直接平白,没有文采,收不到强调命运作用的效果。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第4、5自然段)。

同学们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找出地坛中体现生命律动的景物描写,并大声朗读。这段关于生命律动的描写非常精彩,它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拟人。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言)老师最喜欢的是“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因为露水尚且能够在生命的尽头迸发绚烂的光彩,更何况人呢,难道人连一颗露珠都不如?作者从地坛的景物当中体会到了院子虽然荒落但是并不衰败。

由地坛得到启示(第6、7自然段)。

他悟出了什么样的生命的真谛呢?同学们迅速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已经看破了死亡,那么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比死更加难以想明白的事,那就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最后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我们从时间是永恒不变的,你即使在最苦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第二课时。

提问:

1、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来概括一下史铁生的母亲的特点并找出支撑特点的依据。

善解人意、谨小慎微、宽厚--第2自然段。

坚忍、无私--第3自然段。

2、作者理解母亲吗?(刚开始时不理解,后来理解了)。

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理解母亲了?(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闲暇……活得最苦的母亲。)。

3、理解母亲之后他做了哪些弥补?(他想通过写作来告慰他的母亲,并且为了他的母亲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他真的那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4、从作者和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先从原文中找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加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外拓展:

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春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升华:

史铁生虽然已经感受到这两句话的意味,但是永远都没有办法去弥补孝敬母亲的遗憾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也不知道你的亲人能陪伴你多久,所以在我们还能珍惜他们的时候,何不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身边关心我们的人呢。如果把地坛、母亲、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句来阐明我想我会说母亲是我心中永恒的地坛。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后同学们预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课文比较难,所以同学们要注意预习。好的,下课!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与地坛----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我与母亲----生(为了母亲、活出精彩)。

母亲是我永恒的地坛。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贾光宇高一必修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与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传统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

(师)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图片或实物,制作简单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各位同学,我们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同学们,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资料。

(设计意图:以最简洁的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互动交流中,节省时间,为下面学生间的展示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

二、小组交流,推荐导游。

生活中。

4、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说出理由来。推举者和被推举者进行互动。

5、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音像资料,再次给学生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并举例说明传统文化并不古老,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勉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推举心目中的.最佳导游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贾光宇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1.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以及作者辩证看待传统的观点.

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3.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辩证看待传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含义以及如何看待传统.

2.引导学生学习辩证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学生课下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

二、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观看ppt。

1.提问:图片一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反映了当下的一种什么热潮?

明确:孩子们在读私塾,反映了当下大中城市兴起的私塾热。

2.提问:图片二所反映的哪一个节日?

明确:七夕情人节。

近几年,国内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兴起了一股私塾热,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新式私塾中去学习儒学经典,唐诗宋词;七夕情人节重新兴起,成为情人们的又一节日。这些反映出人们渴望“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回归传统”成为当今社会的又一热门话题。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回归传统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如何正确科学地看待传统,而且养成辩证思考问题,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好习惯。

三、观点解读。

1.提问:重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2.提问:重读课文“传统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

明确: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下宽上窄,前襟缠身的高领连衣裙。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很有意思,男子比女子更爱美,他们喜欢涂脂抹粉,服饰讲究飘逸舒适,因此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多美男子,这些美男子有三大爱好,剃须,抹粉,熏香。《三国志》中记载,有一次曹丕薰香薰得太过分了,连他的坐骑也受不了了,照着他的膝盖就咬了一口。气得曹丕把马给杀了。可见那个时期的美男们对薰香这件事有多热衷了。同学们知道那些那个时代的美男子?如潘安,兰陵王,卫王介等。同学们知道卫王介他是怎么死的吗?卫王介长得极美,美如珠玉。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丝”们包围了,“观者如堵墙”,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王介估计缺氧了,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这就是典故“看杀卫王介”的由来。唐朝时期,妇女穿的多是上襦下裙,意思就是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裙,同学们都知道,唐朝以丰满为美,因此唐朝女人的衣服领口很低,这样便于凸现女性的丰满之美。清装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同学们在《还珠格格》《孝庄皇后》等电视剧中都见过了。那时的男子们还普遍有着女性化的审美,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了。王羲之走起路来则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有着女性的娇柔和妩媚。

再如生活习俗方面,从古至今,中国人过年都要吃饺子,贴对联。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以春联为主。同学们都知道那些关于春联的小常识呢?春联最早叫什么?有怎样的传说?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蜮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城。鬼城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当然现代人也把招财娃娃贴在门上,想必是想财源滚滚来了。春联有哪些组成部分呢?.春联,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讨论:同学们还能举出那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3.提问:重读课文“文化传统”部分,思考什么是文化传统?

明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其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如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重视团结统一,勤奋勇敢等,犹太民族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很浓,大和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扩张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等。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姓马名尚德,号骥生。19生。他短暂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领导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人的侵略。1940年2月23日在靖宇县与日伪军激战中阵亡,年仅三十五岁。杨靖宇的头颅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4.提问:重读“财富和包袱”部分,思考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明确:传统是财富--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举例:传统是财富--这个例子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我们现在所运用的语言文字都是自古以来继承演变过来的,我们掌握的许多生存本领,如建筑本领,造纸本领,制药本领都是从古人那里学习继承的。前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创造出许多诸如红楼梦,史记,论语,唐诗三百首等优秀文史遗产,供我们当代人学习欣赏。

传统是包袱--如封建社会对待妇女的许多落后做法,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女子与小人化等,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裹小脚等。裹小脚,由于中国古代的男人喜欢小脚女人,大脚的女人在古代是很难嫁出去的,估计我要在那个时代的话,就得当一辈子的尼姑了。这种做法对女性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男尊女卑等落后的观念至今影响着中国,只不过程度明显降低罢了。例如选美,往好了说是展现女性的自信和魅力,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评委绝大多数都是男性,美丽的标准都是男性来定。说白了,选美为了什么,还不是满足男人喜欢漂亮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看ppt图,这个人同学们都知道吧?她到底是不是美女?我觉得李宇春很美,她是中国第一个由女人自己选出的美女,她的美不符合男人对于女人妩媚性感的审美标准,而符合女性欣赏帅气阳光的审美需求,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非洲有一个叫尼日尔的母系氏族社会国家,那里的选美选的不是女性,而是男性,选美评委都是女性,我看这样就很好嘛,我们中国也应该都搞一些这样的活动。

同一种传统也可以既是财富也是包袱,中国人的中庸思想一方面是人注重适度原则,做事讲究分寸,但同时也使人失去创新和挑战的勇气和精神。古代传统私塾教育,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教学和学习经验,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但同时也桎梏了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单一的语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很狭小。

讨论:请同学举例谈谈你对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看法?

5.提问: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讨论:举例谈谈怎样批判继承中国传统?

四、写作特点。

明确:比喻论证--在倒数第三段中,用服装和文物比喻,说明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样说理,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

类比论证--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除了精确地运用各种论述方法外,本文还有那些写作特点?

明确:采用小标题形式,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另外,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传统文化部分倒数第二段第二句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的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感,又让人觉得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五、小结:

以上我们共同学习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含义和区别,分析了作者辩证看待传统的观点,探讨了如何辩证对待传统问题,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如何正确科学看待传统,而且养成辩证思考问题,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好习惯。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由传统文化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文化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倡导、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中华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她变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独立的意识、创造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也是这样。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成就的,它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并为现代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特点是激烈的反传统,“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欲以西方模式来建构中国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过于激愤的态度,在思想方法上有重要失误,她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断然否定传统文化有现代化所需的内容,因而走向了绝对主义。

而现在我们仍然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这个大时代里,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的中国传统日益稀薄,中国味淡不可闻。且看一个镜头: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xx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文本研习:

1、文章开头部分就用一个句子点出了这两者的差别之大。同学能否找出来。

2、接着,我想请同学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部分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从概念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对象作一比较,完成下表:

比较对象 概念 特点。

3、 我们能否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这两者的差别呢?

4、 通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列举事例,我们会发现作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虽然差别很大但关系密切,那文章第三个大标题中的“财富与包袱”又是针对哪一点提出的呢?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找出答案。

明确:      。

5、 怎样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传统?(细读17、18段)。

明确:

如儒家学说思想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年轻人应该有事业心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这就不好了。如范进中举,最后以发疯而告终,实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从要求妇女对婚姻的忠贞,对丈夫的忠诚角度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但这种婚姻观是残缺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忠诚,坚贞,仅靠妇女一方坚守是不行的,这种观念助长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责任感的流失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所以这又是封建礼教的包袱所在。

下面我们就用本文的一些论述来思考一些图片的内涵,谈谈你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4)。

明确: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学习了本文的一些关于文化和传统的观点,不知大家对我们的现代文化是如何看待的?

拓展延伸: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呢?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三)总结:希望借着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景仰和理解,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能重拾中国文化曾有过的从容与优雅,在体会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八年级必修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梁启超及其作品。

2.了解讲演词的特点,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3.掌握议论的基本知识:三要素、基本结构以及论证方法。

4.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

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特点。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分专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政府官员医生作家农民学者。

翻译律师演员教师美容师。

建筑师工人清洁工。

2.《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文体简介及词的音形义(略)。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探究问题。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3.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4作者在文中提出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5、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3)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a)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b)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六、布置作业(略)。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贾光宇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越来越淡漠,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过节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韩国却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中韩两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与文化传统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完成表格。

1、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你熟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吗?

比较对象含义特点举例。

传统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民族性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渐变性和睦共处。

尊老爱幼。

团结奋进。

四、问题探究。

1、读“传统文化”部分,说说后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细读“文化传统”部分,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抛弃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五、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六、拓展延伸--时事论坛。

1、汉服热。

2、禁播令。

七、课后作业。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贾光宇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

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

惰性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教学手段:课件、ppt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一)表现方面1.爱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性的优秀的遗产。

三、

总结。

传统道德一般都是在社会稳定时发挥作用,而社会剧烈变动时则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谓“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证明,儒家伦理往往在太平盛世发挥它稳定社会、缓和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功效。当代中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中国的大局。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水平的如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贾光宇高一必修

《论语》。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何陋之有?(《陋室铭》)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6、唯利是图(成语)寻找规律和方法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3、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1、尔何如?尔:代词,你翻译学过的句子,复习“尔”的用法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复习学过的知识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复习学过的知识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一、复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加点词。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二、学生讨论: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三、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四、思考并回答:(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4、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

如或知尔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诗歌诵读。

(一)。

第4课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这两首诗。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会借助插图理解古诗里包含的意思。

6、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蝉》。(板书诗题:蝉)。

2.师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蝉》。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蝉》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嘴上的吸管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2、流响:传出的响声。

3、疏桐:高大的梧桐树。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咏萤》。

3、集体诵读《咏萤》。

4、引导学生理解难解词语及诗的含义。的历:光明的样子。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咏萤》大意:细小的亮光到处闪动,轻盈无力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唯恐没有人认识它,独自在黑暗中放光明。(表达诗人内心不甘落后、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教学反思:

第5课画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

3、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5、引导学生学习菊花独立自主、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画菊》和《梅花》。理解“疏篱”“趣无穷”“抱香死”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大家一定都认识菊花,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揭题《画菊》。(板书诗题:画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画菊》。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画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疏篱:稀疏的篱笆。

2、趣味穷:趣味无穷尽。

3、抱香死:带着芳香枯死。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都学过《梅花》,所以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诵读。

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交流诗的含义。老师小结:

第6课《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

2、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

4、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背诵《题画兰》和《庭竹》这两首诗。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教学难点:借助插图并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习古人那种在生活中不随波逐流,坚持操守、卓尔独立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谁认识、知道兰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2、揭题《题兰花》。(板书诗题:题兰花)。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题兰花》。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欣赏山巅兰草之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题兰花》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释义诗中难解词语。

1、贞:坚定,有节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诗中的群芳泛指开在尘世间的花。

4、事:动词,做。

师:现在你能完整的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试着交流。

4、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庭竹》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赞美竹子的诗。

2、学生试读《庭竹》。

3、集体诵读《庭竹》。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学生试着解释。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庭竹》大意:经过清晨朝露的洗涤,竹节像涂了铅粉,泛出了银白的光。挺拔修长,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风中轻轻的摇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无论把它种植在哪里,都不会不适宜的。

教学反思。

第7课鸡。

教学目标:

1、对照解析理解诗意。

2、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

3、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4、初步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

5、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背诵《鸡》和《花鸭》这两首诗。会填写并记住课后练习中与“鸡”有关的成语。

教学难点:感受以物寄情的表达方法。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知道十二生肖都是有哪些动物吗?

学生交流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其中有关鸡的诗歌。

2、揭题《鸡》。(板书诗题:鸡)。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鸡》。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语说说诗的含义。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徐夤,原文有八句,现在我们学的是前四句。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师生探索,弄懂诗意。

(1)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鸡》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6、师总结大意。

鸡这种动物列在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长着美丽的花纹,鸡是那样守信,它每天按时唤来早晨的太阳,又用自己的啼叫,送走黎明。

三、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活动。

1、师介绍:《花鸭》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咏物诗。

2、学生试读《》。

3、集体诵读《花鸭》。

师:现在你能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含义吗?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试着解释。

4、师小结诗的含义。

《花鸭》大意:花鸭一身洁净,没有半点污泥,每天从门口的台阶前不紧不慢的走过。它的羽毛也在追求与众不同,你看它的全身黑白是多么分明啊。

补充介绍:诗中的“泥滓”也暗指当时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而“独立”“黑白分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污流的品格。教学反思: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这个班的学生活泼、好动,有点小随便。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我在班上用“静、敬、净、竞”作为我们的班规。本学期我先从“净”着手来引导。

首先,班级是全班同学共同的“家”,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爱护,所以每个人必须首先做到垃圾入筐,自己的周围保持洁净,同桌之间互相监督。

其次,每天的卫生打扫及卫生保持都有每天的值日小组长率领本组成员来完成,具体的分工有小组长负责,其他同学必须服从,哪组出问题哪组负责。再次,在每次的大扫除中,全班同学基本上每个人我都按照性格特点进行了分工,每人都有具体的负责项目,实行分工到个人,出现问题自己或同伴要负责。

所以,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班的卫生状况大有改善,卫生保持很好,进步很大。

另外,我班同学比较活泼、好动、调皮,大课间各方面纪律不是很好,我特别在班会上跟同学们商讨得出结果,选出6个体育委员,男生3人,(特别是本身就好动又被当选为体育委员的,首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了态,一定做同学们的表率,首先管好自己。)女生3人,分别负责队伍的前、中、后3部分的学生,如发现故意违反纪律者,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出检讨,并保证改正错误。试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错。

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安排,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实行下来,使我真实的感受到了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就象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象这春雨一样。搞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仍是我今后孜孜以求的。

本学期的班级公约特制定如下:

一、学会自律,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做好课前准备。

二、学会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学会交往,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协作创新。

四、学会自修,认真钻研课本,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拖拉。

五、学会竞争,寻找一个对手,开展学习竞赛,共同促进提高。

六、学会享受孤独,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拓展知识。

七、学会休息,课间不允许在教室内大声喧哗,追赶打闹。

八、学会讲卫生,做好值日工作营造洁净的学习环境。

九、学会娱乐,不进网吧,游戏机室及其他营业性场所。

十、学会健体,按时参加广播操,眼保健操和课后活动。

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犹如一块田地,即使土地肥沃也结不出果实,所以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的班级我做主”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好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

说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原来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来完成,从最基本的设计构思,到中间的准备,一直到最后的完工,感觉自己又累又忙。本学期,我完全放手,选出了12人成立了班级文化建设小组,其中包括掌握班级“财政大权”的副班长,需要用什么,组员商量着买(原则是不能太昂贵,最好是经济又实用),我只是给他们“打工”,什么时候需要我干点或传达点什么,我就照做,还有班里审美观最好的李雨桐做总指挥,该怎么张贴,哪里应该怎么装饰,全权负责。

首先,我把班里需要装饰的地方指定,然后给他们建设小组两天的考虑时间,先把最初的想法告诉我。吴洁说:“今年是奥运年,我们打算在南面这面墙上做与奥运有关的内容,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奥运知识,传达奥运精神,提醒同学们,绿色奥运是我们承办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争做一个保护环境、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保护校园的环境做起,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卫生角的上方,我们可以张贴一些比较醒目的标语,提醒同学们平常要认真完成值日,干好自己的工作,做到让垃圾及时入筐,保持好教室卫生,爱护好卫生工具等。对于攀登架上,则可以张贴同学们各种各样的作品,新作品可以随时替代旧作品,激励同学们勇于创新。北面的墙壁以“节日小常识”为题,用同学们制作的传统节日手抄报来补充。三表栏及班级公约等,由我们做些小的装饰物来进行装饰就行了,这样可以吗?”

别说,他们的想法还真是比较独特,比起我一个人的力量大多了。现在,教室的文化建设已经完成一大半,效果还不错,不是建设小组的同学也在跃跃欲试,参与意见,像这种既让我们老师解放、变的轻松,又让学生得到锻炼的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呀!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1、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进行成果展示。

2、检验学生课外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老子,学习了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同时还了解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赵州桥、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已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呢?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在课外合作收集有关材料了,有些小组收集得还不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吧。

二、展示成果。

1、各小组先汇报展示的内容:

(1)、民间工艺;

(2)、风俗习惯;

(3)、神话故事;

(4)、书法绘画;

(5)、古诗赏析;

(6)饮食文化……。

2、请各合作小组上台展示。

教师提示:

(1)、有实物的话要出示实物,让大家充分了解。

(2)、小组成员要确定谁先介绍,谁补充。

(3)、如果台下同学有疑问,要尽量回答。

(4)、还要介绍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3、全班评价。哪一组展示得?

三、总结成果。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啊!在这一座宝库中,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呢。希望以后同学都能多多的留意和观察。那么,通过这一次活动,你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又有了哪些深刻的认识?有了哪些收获呢?请写下来吧。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究课(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m/pangpu。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黄小超。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

惰性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 京剧 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以下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学生举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师设问: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设问:你能说说这些传统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

请同学们看图片:北京的四合院和菊儿胡同,故宫,福建的客家土楼,陕北的窑洞,江南的水乡,蒙古的毡房等。

在西安的繁华地段,比如西大街和书院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民居,政府在拆迁的过程中对这些民居进行保护,你怎么看待这些事情。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3、传统文艺

展示图片:《诗经》、四大名著、京剧、传统书法和绘画等。点明,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4、传统思想

师设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传统思想?

学生讨论举例:儒家思想中的“和”、民本思想、诚信、中庸、“大同思想”等。

师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等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师: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请同学们看图片

山东的孔庙和台北的孔庙在建筑风格上大同小异,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老师归纳以上内容,大家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说说还有哪些内容吗?(自由发言)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我们说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是,也应看到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的具体内容也会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请同学们看两则图片: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1)这几幅图反映一个什么问题?这符合人们清明祭奠活动的初衷么?

(2)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反之,促进社会的发展。

以传统思想“孝”为例。

请问:在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孝”道呢?

郭巨的孝是愚孝,他的精神可嘉,但是行为是值得商榷的。

在现代社会中也涌现了许多的孝子,他们可能没有卧冰,没有埋儿,但一样感人肺腑。如湖北“一女养xx”的刘春枝。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在了解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在现实生活中,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统文化打上历史的烙印

b、传统文化带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c、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历史中

d、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这句话主要强调了文化的( )

a、继承性 b、积累性 c、稳定性 d、民族性

3、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

a.具有民族特色

b.一旦形成永不变

c.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d.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

4.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特别是里面关于清明祭祖和《郭巨埋儿》的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通过学习,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当然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造成最后课堂延迟了下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有时学生生成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点评。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综合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本节课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指定方案、积极搜集处理信息、组织策划,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问题意识、创造精神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查一查、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活动,继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教师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去进行调查,注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一)、知识目标。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标: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面对困难,分担责任。由于活动工程的“庞大”,准备工作的繁多,他们发现以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实在难以胜任,经过失败后,他们选择了合作研究壮族。不但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也有合作。活动中,学生渐渐会悟出一个道理:搞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计划的制定,学生不但对活动步骤十分明确,他们的分工意识也增强了,知道了谁负责找音乐,谁负责制作演示文稿,谁负责编排小品、谁负责学舞蹈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感受到分工与合作是完成整个活动任务的基础,谁游离于小组之外的就必然被大家所指责。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材料的选取和整编过程。课件和演示文稿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

【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计划制定”这一内容,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完成任务,提高效率。在初定计划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来制定计划。我在学生制定的初稿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划,制定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怎样制定计划。学生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自己的计划,并以不同的形式设计了第二稿。我们相信,学生会将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将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学生的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舞蹈跳得好,有的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熟练,有的学生有创意,能编出有趣味的小品。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也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改变了以成绩为标准评价他人的习惯。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努力,更有自信,因为他们发现了自我价值。让我学会综合地评价一个孩子。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一、创设情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件:两扇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映入眼帘。

二、出示教师演示文稿介绍,明确学习目的。将学生提的专题进行归类选择古诗欣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备注说明:除以上几个专题之外,学生可能还想研究其他方面,为此设置了“备注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孩子们留有更大的空间。)三、成立小博士活动小组,制定方案,调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

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调查研究。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明确研究的方法是: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实地考察、向长辈或专业人士咨询。自由组合成多个调查小组。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一、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了解调查情况表的填写方法。调查情况表如下。

1、结合某一专题,教师在全班进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

2、专题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写分工计划表。

第三阶段:根据方案调查研究。

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汇报结果。

(一)小组汇报交流。

师:我省要建一个“传统文化博物馆”组委会派老师来督导检查。这节课我们召开一个模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的试营业典礼。博物馆共设四展区告诉大家你们是哪个展区。(学生把标牌摆放好,说出自己是什么展区)。

1、谈话:哪个展区愿意打头阵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除此以外,当学生有个性化的展示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各组展示。

民族艺术组的展示:

播放民族音乐的视频演奏及乐器图片、看民族舞蹈的表演、出示民族舞蹈的幻灯片、小组展示自己刻的剪纸、观看戏曲视频表演。

诗词赏析组展示:

配乐诗朗诵,分类别背诗(珍惜友情、人生哲理等)、展示古诗手抄报。民族风情组的展示:

创设情境,民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风情。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以导游员的身份(藏族导游词、藏族演示文稿)(蒙古族导游词、蒙古族课件)进行介绍,同时出示课件。

传统节日组的展示: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小组成员谈每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故事传说、谈自己过的最有趣的节日。

3、谈感受、提疑问或对他们再继续充实资料提点建议。

5、各个小组派代表说广告词。

师:我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还专门制作了主题网页,同学们可以登录我校的网站查询,将你们搜集到的资料链接到网站上,我们就可以在网上继续交流,欢迎你们发布最新信息。

6、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以鼓励为主,根据学生个体专题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如口才之星、形象之星、提问之星、评价之星、创意之星、同心协力小组等不同智力方向、层次的学生。

(二)整理归纳。

1、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专题资料整理成册。(教师帮助整理,帮助链接。)。

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你要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就要打开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老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努力探索、学会创造。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五阶段:继续延伸,后续活动。

(一)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丰富多彩,是呀,它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今天所研究的这六个专题,比如,你可以去制陶,体会制陶的乐趣;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欣赏京剧,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几曲。我们可以用“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来形容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拓展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不愿意继续探宝呢?那么,除了今天我们研究的专题,你还打算继续探究哪些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

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故事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有智慧的学科,初中历史是学生。

学习。

历史的黄金时期,老师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有一个姑娘爱上了邻村的一个小伙子,可这小伙子的家庭却非常贫穷,姑娘家里也不富裕,就家境而言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吧!

但是小伙子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就靠着母亲给邻里乡亲缝补衣服挣点小钱把他养活成人的,那时侯缝补破旧衣服是没有什么缝纫机的,全靠手工做,娘俩的日子一直过得很寒酸的,小伙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了,日子有了些许的好转。

说起这对年轻人的婚恋,好像就是上帝特意安排的吧!旧时侯的姑娘成家之前,几乎是不准抛头露面的,所以很少出门的,就在唯一一次走亲戚的归途中却迷了路,恰好在这小伙子打柴的山林里,她来来回回好几趟,也没有走出山林,眼看天都快黑了,姑娘吓得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打柴的小伙子,他也正准备回家去.听见姑娘的哭声,小伙子就放下柴担子去看个究竟,看见急哭了的姑娘,小伙子本能的保护欲为她解了危,把姑娘带回自己家里,母子俩如待上宾一般倾其自家的最好食品,母亲对她嘘寒问暖,关心备至,让姑娘感动的热泪涟涟,姑娘在这家住了一宿,其间的攀谈交流让她对这母子俩有了一种亲近感。

第二天,小伙子就把姑娘。

安全。

的送回家里,一路上,这一对年轻人彼此倾诉,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也就私定了终身。

这在旧时侯是犯了大错的!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规矩的!可。

爱情。

的力量往往是无法抗拒的!加之小伙子是在姑娘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了的,姑娘的家人虽然嫌弃他家穷困,但碍于那份恩情也就无奈的答应了,两个年轻人就在当年里简简单单的把婚结了。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新婚不久,小伙子因为在深山打柴时坠入深谷,不幸夭亡,母亲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因为常年给人缝补衣服已经就把眼睛给累坏了,加上这样沉痛的打击,一段。

时间。

里,天天流泪,眼睛也给哭瞎了,姑娘几度哭昏,想到这一次一次的打击,几乎近于绝望!也想到一死了之,可想到孤苦伶仃的瞎婆婆,自己还得撑起这个家,黄连般的日子还得熬着过.

就这样,这个本来就很清苦的家庭,遭到如此重击,越来越难过,身为一个以农活为住的家庭里没有男。

劳动。

力,那种日子可想而之,家里又有一个瞎婆婆需要照顾,所以到后来几乎是上顿饭吃了就没有下一顿,就是偶尔吃一顿也都是野菜杂粮汤!有时候,邻居请这姑娘给擀手工面,因为她擀的手工面特别筋道,特别好吃,所以邻居经常会请她帮忙的。

每次请她的时候,她都把手洗的干干净净的,等把面擀好了,就举着双手回家去把手上遗留的面渣清洗在自己的盆子里,然后积累起来,用这些沉淀给婆婆做点面糊糊吃,就这样饱一顿,饿一顿的打发着艰难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天气阴沉沉的,雷声劈劈啪啪的响个不停,这姑娘心里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洗了手上的面给婆婆吃这样不孝的行为触怒了天公,所以天公要惩罚她!

她颤颤巍巍的把手从窗子口伸出去,自言自语的对着天空说:天老爷啊!我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了,我每一次给别人擀面的时候我都是把手洗很多次,洗干净了的,我知道这样做是媳妇对婆婆的不孝不敬,可除了这样,我不能给她吃上一顿好饭啊!你实在要惩罚我,你就惩罚我这双手吧说完,她就闭上眼睛等待天公的惩罚。

可过了一会,天气晴了,她感觉自己的双手沉甸甸的,于是睁开眼睛,发现她一只上边放了一块金子,另一只上边放了一块银子!从此,婆媳俩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乐于助人,每次打猎回来,都会把猎物分给大家,大家非常敬爱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从老鹰的爪子下救下了一条小白蛇。

小白蛇说:我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报答你,我把这颗金珠子送给你,它会给你带来无尽的财富。海力布却摆摆手,没有要。

小白蛇又吐出一颗红宝石说:那就收下这个吧,它能给你带来永久的幸运。海力布还是没有要。

最后,小白蛇吐出一颗看起来很普通的小石头说:这是一颗有魔法的石头,把它含在嘴里就能听懂动物的话了。这真是太神奇了!海力布高兴地收下了小石头。

小白蛇叮嘱海力布:你要记住,千万不能把听来的话说出去。否则,你就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海力布点点头说: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说出去的!

有了这颗魔法石头,海力布真的能听懂动物的话了,他打起猎来方便极了,分给大家的猎物也多了。

这天,海力布又来到山中打猎,忽然听见一群大鸟在商量:咱们赶快飞走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了!对啊对啊,快飞走吧!

为了救大家,海力布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就在他说完的一瞬间,海力布的身体开始僵硬,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块冷冰冰的大石头。

得知真相后,大家既后悔又悲痛,纷纷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收拾了行囊,逃难去了。

大家刚刚走远,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出来了,村子瞬间被淹没了。

大家都得救了,海力布却永远变成了石头。人们纷纷献上鲜花,世世代代纪念他,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呢。

在远古时代,人们靠狩猎生存,但因为工具简陋,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

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呢?传说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种庄稼,种出粮食后让大家食用.他还带领大伙制作各种农具,大兴水利,教大伙识别五谷,种植百果,使人类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下去.因此,人们称炎帝为神农.

神农教会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因为乱吃东西而得病,甚至丧命;在疾病面前,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等死,神农心里很是焦急,他决心要亲自尝遍所有的植物.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能够治病的.下了决心后,神农就做了两只大口袋,一只挂在身子的左边,一只挂在身子的右边.他每尝一样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的口袋里,将来给人吃;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将来当药用.

神农一出门,就见前面一片矮绿树丛中长着许多可爱的小嫩叶,神农采了一片,刚含进嘴里,就滑到肚子里去了.那片小嫩叶也在神农的肚子里漂来漂去,把他的内脏都擦洗得清清爽爽.神农觉得舒服极了,于是他把它放进左边的口袋里,并给它取名“查”,也就是我们现在用来泡茶的茶叶.

第二天,神农又发现了许多淡红色的小花,它们的形状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神农采了一朵花放进嘴里,只觉得甜津津的,浓香四溢,神农给花取名为“甘草”,把它放进了右边的口袋.就这样,神农每天不停地走啊走,他的足迹遍布了江河山川,高山峻岭.他尝遍了各种花草,也认识了许多药物,用它们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急病,他需要的药草很难找.神农找了很久,终于发现它长在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这岩壁又高又陡又光滑,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连猿猴都难以攀登.人们见了,连连摇头,叹息这药草生长的地方实在太高太险,人想上去,比登天还难.神农救人心切,他动手搭起了一个木头过架,顺着这个架子慢慢地攀缘上去,终于爬到了岩顶,采到了草药,救了这个病人.相传神农搭架子采草药的地方,人们称它为神农架.

神农背着满满两口袋的药草,仍在不停地采摘、品尝.有时偶尔尝到毒草,他就赶快拿出第一次采到的“查”,吞下肚去,毒就解掉了.可是有一次,神农不幸尝到了“断肠草”.这种毒草实在太厉害了,神农还来不及吞“查”解毒,毒性就发作了,神农临死前还紧紧地抱着他的两口袋药草.人们隆重地安葬了神农,尊他为农耕和医药之祖.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教材分析】。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同时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绍兴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感受身边文化    。

教师设疑: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稽山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她的前身是绍兴府学宫,投醪河环抱着校园,那么有哪个同学能解释一下“投醪河”的来历。(来自越王句践投醪出征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引出学校的校训为“卧薪尝胆”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与越王句践投醪出征有关。进一步引出学校所在的绍兴市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以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50xx年文化积淀和25xx年建城历史,文物资源极其丰富;秀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众多的名人胜迹,使绍兴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假如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那么大家会把绍兴哪些特色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同学们。当然了,要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继承。

【设计意图】。

导入从同学们所处的环境入手,引导同学们回味生活,关注生活世界。从本地资源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导入中所用的“卧薪尝胆”典故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教师:请同学们浏览书本,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继承的四种形式。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那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统称为传统文化。(创设情境)刚才讲到今天有一群外地中学生来参加“跟着课本游绍兴活动”,请在座的同学担任导游,介绍绍兴的传统文化,接下来分四组分别以传统习俗游、传统建筑游、传统文艺游、传统思想游为主题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讲出设计理由。要求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习俗游线路---鲁迅故里、咸亨酒店。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祝福”是绍兴的传统习俗,它始于元朝,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乡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请“祝福菩萨”。后由于年深月久,竟演变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鲁迅笔下曾经有描述,鲁迅故里作为浙江省首次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之一,在周家老台门“德寿堂”有向游客表演《祝福》里的情景,表演者准备好福礼香烛。福礼包括鸡、猪肉、鱼、鹅、牛肉或羊肉五牲福礼,及粽子、年糕、茶、酒、盐、豆腐干和炖熟的禽血。然后依次行四拜四叩头之礼。仪式完成后,一起喝散福酒、吃散福年糕,同时鲁迅故里还进行绍兴传统婚礼的表演。

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建筑游----八字桥、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绍兴传统民居,色彩以黑、白、灰为基调,和谐淡雅。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的民居、老台门、河埠头就展示了古城历史文化积淀,而八字桥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城市梁桥(有文字标记的)。这些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出示上述建筑图片,以增强直观性)。

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

传统文艺游线路:柯岩——兰亭。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剧、绍剧、莲花落是绍兴的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鲁迅笔下的社戏每天都在绍兴柯岩风景区内的古戏台上上演,游客能够欣赏到各种流派的越剧唱段,而在兰亭风景区欣赏王羲之书写的行书《兰亭序》更是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教师播放一段越剧视频,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或可介绍越剧的由来)。

第四组学生代表发言。

感受传统思想游线路:大禹陵——府山越王台。

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大禹陵中我们能感受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府山越王台上,更能感受到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率领子民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成就霸业的壮举。(此环节为后面分析传统文化特征之相对稳定性做好了铺垫,教师可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文化的继承性。同时通过对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展示,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由于地方文化与共性文化知识之间的统一性,学生对理论性文化知识更易产生认同感和对接认知趋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三、学习探究,扩展知识技能。

教师:通过对绍兴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承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师生一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小结。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请学生结合前面交流的内容分析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无论是绍兴的传统习俗——祝福,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曲艺,还是独具一格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行云流水般的《兰亭序》,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古越情和浓浓的中国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因为传统的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乡情,海峡两岸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就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请学生看书继续回归书本知识,落实知识目标)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师设问:今天,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人民要弘扬此“胆剑精神”,请学生讲述“胆剑精神”的由来及内涵。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组探究内容回答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归纳:“胆剑精神”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古越大地上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成就霸业。此后,以"硬骨头"精神和"韧的战斗"精神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在绍兴代代相传。而今,"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新时期"胆剑精神"更是成为绍兴城市精神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当然,从新时期胆剑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课本中所提到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今天的一脉相承也说明了这一特征。(教师简单讲解书本举例的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回归书本)。

【设计意图】通过对绍兴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从中归纳出基本的知识点,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能落实知识能力目标,同时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有说服力,增强可信度。

四、思维碰撞,形成理念。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绍兴建城近25xx年,越国、晋朝、吴越王、南宋、明末先后五次在此建都。在全盛时的宋代,绍兴府山上共有72处楼台亭阁。而现存的只有越王台、越王殿、南宋古柏等文物景点十余处,为重现古越遗风,xx年底,府山越王城保护工程这一市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古城保护项目动工实施。但是在此项目实施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还原越王城要拆迁很多户居民,浪费太多土地资源,还要花这么多钱,真是劳民伤财。面对着前人们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对待它们?我们要继承,还是否定抛弃它们呢?(引导学生结合绍兴传统文化思考书本43页两个观点,并进行辩论)。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五、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小区监控维修合同(优秀20篇)
    合同协议起到了保护交易双方利益的作用,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保障和依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甲方(xxx公司,以下简称甲方):
  • 12-25 让学生学会阅读读后感范文(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的书写表达,对于阅读的总结和概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最近我看一本书,书
  • 12-25 培训总结汇报(优秀19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过程中的一面明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指导我们的改进,让我们的作品更加完美。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获奖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
  • 12-25 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论文(通用16篇)
    好的建设方案能够确保工程的高效进行,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论证。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建设方案,包括项目建设方案、教育培训方案等。
  • 12-25 民革党派入党申请书范文(19篇)
    在写入党申请书时,我们需要全面回顾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的进步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选取的入党申请书格式范本,仅供参考,祝大家顺利通过。您好!我志愿加入
  • 12-25 家长会发言稿大纲(通用14篇)
    家长会是家校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交流与合作,家长和学校能够更好地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资料整理了一些家长会的话题和讨论内容,大家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尊敬的各位家长
  • 12-25 新郎父亲发言稿(优质22篇)
    撰写发言稿可以让我们在正式发言之前提前掌握好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增加自信心。发言稿的内容应该真实、准确、具有针对性,以便更好地与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各位亲朋好友
  • 12-25 互联网农产品创业项目计划书范文(21篇)
    计划书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划书的编写方法和要点。如果你正在犯愁计划书的写作,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你整理的范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
  • 12-25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责任书(优秀23篇)
    通过合理分配岗位职责,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岗位职责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
  • 12-25 农业生产实践心得(通用15篇)
    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下是一些行业领先企业的生产模式,希望能对您的生产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这次实习,除了让我对农业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