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心得(实用20篇)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心得(实用20篇)

时间:2023-12-25 18:08:10 作者:紫薇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心得(实用20篇)

读书心得是我们对作品的评价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中的信息和观点。接下来是几篇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暑假里,我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的“尽义务”、“给予”、“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奉献”思想,他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等思想让我在暑假里时时反思自己两年教书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通过遍遍阅读,我一次次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的精神洗礼,接下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如果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不仅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而且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优秀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接受并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个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

我认为,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做到真正意义的“爱学生”,不掺杂任何杂念,这真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坦诚的说,我觉得我没做到。我经常因为学生不良行为屡教不改而费解进而怒火冲天,经常因为学生一道题“百讲不得其解”而愤怒。虽然多数时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大发雷霆,不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但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伤害他们和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两种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直接行为哪怕是一个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会因为这些而对他们有条件反射的不喜欢。因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协调,经常会做出让人愤怒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真的不应该,其实这种愤怒正是对发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的表现。每个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变化,正在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改变。“我们也曾经是孩子”这么浅显的道理,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被抛在了脑后。这就是与真正的“好教师”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还需要深刻的反思与“修炼”。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游戏既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也能展现出儿童的创造才能。没有游戏,儿童就没有完满的智力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迈上认识阶梯的第一级,他们的智力生活受着美、故事、音乐、幻想、创作和游戏的鼓舞。凡是激动了他们情感并因美而吸引了他们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关于休息,一天中的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一个人精神生活最为复杂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和体力劳动以外的几小时,充满着活跃的、令人振奋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儿童在休息时间的精神兴趣越浓厚,那么学习、上课时的脑力劳动便越能吸引他。而现在的儿童,每天满满的辅导班生活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只能说现在的孩子离休息与游戏越来越远了。

此书的开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恩呢该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值得我们每个年轻教师去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孩子们不应当把我视为老师,而且应当把我视为一个普通人,他们同这个人即使在教室以外也有很多共同的乐趣,只要求掌握知识,并打上分数——不,这是不够的,这样做只会产生隔阂。教育好学生的秘诀在于尊重他,指责的越多,缺点说得越多,教师的话越会失去价值……”

每次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在反思我的课堂,反思我在课堂中的言行,它也时刻提醒我怎样做一个让学生信任、尊重的老师。

“教育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我们做教师的最熟悉不过的话了,但是真正落实起来,我们跟苏霍姆林斯基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反复咀嚼、品味苏霍姆林斯基的精彩语段和教育事例,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人性、充满艺术、充满技巧、充满激情。

在读这本书和我的长期工作中,我不断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发现、善于发现。应多动脑子,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并能全身心的投入。以“发现”的眼光去与孩子接触、交流,必然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地影响,激发学生的乐趣。因此我总是想成为让学生喜欢自己课堂的老师。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还要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的范围去阅读、研究和思考。这就在于老师的教育素质,以前自己对看书没有多大的兴趣,读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总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我觉得要在今后的课堂上,让课堂成为自己表现得舞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

我们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他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对孩子们的教育上了,其执着和顽强的毅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年自己进入教育这一行业时,也曾满怀信心、雄心勃勃……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的打击,使我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一个反思,有了对教育新的感悟,那就是要让孩子拥有良好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负责的老师。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感,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时工作的细节之中。对学生负责,就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发现问题,及时耐心地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对学生在校的每一天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爱学生、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先爱学生。课堂上,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大,关注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及时地表扬好的,指正差的,让每位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学到更多新知识。课余时间,不能吝啬自己的关心和爱心,蹲下身子来多与孩子们聊聊天,当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会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他们做细致入微的观察,指导他们的一言一行,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进步,也可以让我们明理,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多与书籍打交道,更应该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学有所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在一次次地阅读苏氏语录时,都会被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作为我们教师,只有日益深入地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只有不断地将学习过程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所信赖、尊重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

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

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可以说这是一本让我百看不厌的一本书,也可以说从来没有像这样一本书深深打动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在这本书中他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书中告诉教师:教学并不是机械的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疏导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的、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的'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做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地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愉快的。在此他又给孩子划分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我们教师可以据此评价学生,让学生感觉到热爱劳动的乐趣,让孩子的一生中都在追求“我比今天知道的多”的不可动摇的愿望。从此我们可以正确的评价学生,让孩子拥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

他还告诉我们让孩子学会在集体中交往,因为“唯一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交往的美”。

是呀,一个人将成为怎样的人,这里有赖于他与人交往中的表现,有赖于这种交往会激起他什么养的思想,以及这种交往会把他的知趣引向何方。他为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去发现美,他和孩子们把一些地方称之为“童话角”、“美丽角”。让孩子在那里体验美、感知美、发现美。因为这样孩子才会有美的心灵,才会用美去对待他人。回想我们的教育确实也注意到此方面,但我们与作者却不能同比。反思之,不由让自己又充满力量前进。

可以说这边儿本书的点点滴滴都存在着教育,可以说读它可以排解烦恼,可以指点迷津;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以帮助,让每个人充满信心……所以我会反复读之。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与教育改革进行的大潮中,身为新时代新型教师的我深感自己的身上的责任和压力。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来阅读教育书籍,来不断充实自己、丰厚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他从基层教师身边出发,由一些普遍现象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给我的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我感受到了一个教师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感悟到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使我对教师这个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并明确目标:

1、不断学习以提高自我有位名师曾经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拥有一条潺潺的小河。”而在这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与潮流的发展,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另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这一些至理名言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与体验。

2、宽容待人作为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来面对学生,再宽容之中了解孩子;当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常会看到孩子难过的表情和无辜的眼神,我也常会有舍不得的感觉,但时常在心软后,往往感觉自己太苛刻。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大人都会犯错,何况一个小孩。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平常心”“宽容心”对待孩子犯的错误,并巧妙合理地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改正错误,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在错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在错中可以学会发现和创造。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份谋生的差事,那你永远都无幸福可言。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珍惜自己”、“赏识学生”、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那么我就是快乐的,我也会是幸福的,我更会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3、反思常态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以上只是我阅读后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放假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

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

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放假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放假在家中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很多的点点滴滴让人感受颇深。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获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读那些教育专著,从而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

许多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自己对所教内容已烂熟于心,没必要再认真努力地学什么新东西。

二、是知识是需要时时更新的,老的东西总会被淘汰的;

三、就是教师在不断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能更加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对策。总之教师永远没有理由停止学习或放松学习,而学习就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实现。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所以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来热爱读书吧!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名家的书,吸纳各家思想之所长,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名著的读书心得

科学方法是通向知识海洋彼岸的捷径,是能力要素构成要素之一。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学方法作了大篇幅很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兹介绍如下:

1、直观法。一是创设情境学习方法,即运用放影机、幻灯机、游戏、讲故事手段进行教学。二是上专门的“思维课”。带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到那里去展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有助于提高感知的技能。

2、做中学。智力发展须实现劳动与思维的统一,活动与词语的统一。初感知,要把看见、观察和动手和谐地融为一体来进行设计,设法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真理。

3、初学“三要”:一要重视自学激疑。如设法刺激学生利用前预习多发现问题。二要概念清晰。即第一次学新知识,需要特别的明确性——一点点进步也好。三要掌握学习技能。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读、写、算、观察、表达等。

1、理解性学习。知识记的基础是思考,思考知识的“接合点”和线索。运用新旧联系方法学习新知识,更易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接纳新知识的可靠基础比如教解应用题,应重在理解题意,把一道应用题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教定理,要努力使学生理解构成这一定理的实质的那些因素、事实、现象、规律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等。

2、研究性学习。应尽力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过的似乎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如果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分析而获得一些能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极宝贵的。

3、独立思考。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拿着书争论,援引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竟赛的气氛中,天才才能得到发挥,集体的智力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也会促使差生跃跃欲试。一定要迫使学生独立学习,养成独立检查作业的习惯。

4、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有驾驶学生思维的世术。如采用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不讲,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特别关怀“差生”,坚持不打不及格分,不要让“差生”感到自己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

儿童应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一样东西,有自己心爱的角落,心爱的活动;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要重视智力活动的阵地建设,专为学生设立“思考之角”、“幻想之角”、“难事之角”、“科学活动小组”、“创造节”等等。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

1、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和谐、融洽而又充满乐趣的基础上的。

2、“情感”是“和谐教育”的动力;教学方法是“和谐教育”的桥梁。

3、激发动力与改善学法密切结合,定能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教师,是一个拥有美誉的称号,亦为神圣之职业。“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只是对教师的一个角色进行了阐述。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不仅是疑难知识的解答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启发与开动者。也许只是课堂上你一句赞许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手势,只要出于真心,在他们的心里都将会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可能,下一次他们面对你的时候会用最天真,最纯真的眼神望着你,那里面包含着一个孩子对于你所有的敬仰与爱戴。

我们都说,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就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也就是真正的知晓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这项工作难就难在这是一个探索人内心世界的工作。人的心,复杂而广阔,加上外部事物的繁琐,教师很难去了解一个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便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和空洞知识的传播者,以至于我们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我们都为彼此设立了两座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孤岛,孤岛上住着气愤学生不懂事的教师和无奈老师不理解自己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亲切却又不失严厉的告诉每一个教师: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

现在细细想来,最为一名教师的我真的.很少去走进孩子的心灵,真的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什么。很少去思考他们到底喜欢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很少去探索一个孩子复杂却又简单的内心世界。可能真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忘记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或许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以心灵的纯真去塑造另一批纯真的心灵,以自己心灵的包容与爱去影响另一批心灵。当两个心灵碰撞,那种震天撼地的力量即使没有声音没有形态,但却比世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力量,都有价值。

最为一名新教师,我要走的路还很长,要面对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会以一颗纯真的心灵去与孩子接触,以自己的一颗心灵,争取去影响更多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这个寒假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在阅读中我被深深触动了,文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死板的提供教学模式,只有一句句平淡却深入的话语,让我看到了作者全面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此我想去了解一下闫学老师。在对闫学老师的介绍里我看到来自家长的一句评价是:“我们家孩子上闫老师的课都不想下课。”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教师,我真的很难想做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多少的付出。闫老师在书中自序写到:“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本来我对教师的定义还停留在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所知生动易懂的让孩子明白,让孩子能主动去学习,去热爱学习。并希望做一个让所有孩子都喜欢的老师。看到闫老师对教育,对优秀教师的定义才觉得我还没真正走出教室,再从一个高点走进教室,踏足深层次的教育事业。

来说说书中“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这个观点。其中谈到“苏步青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时,谈到了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老师。正是这位杨老师,把当时本来喜欢文史的苏步青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据苏步青先生回忆,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的数学知识和习题,这些把年轻的苏步青深深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从此,苏步青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直至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本身俱来的,只有提起学生对你的学科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好。不管是自身具有巨大感化力的教育精神还是教学实力充足到令学生钦佩,作为教师想做到在教室中的成功必须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所教的学科。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以前作为一个学生,一直觉得遇到一个让我喜欢又敬佩老师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文中也谈到一个令苏霍姆林斯基感到担忧的一个现象是那些门门成绩优秀却么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这种学生缺乏脑力劳动的欢乐,会抑制学生长久的发展。

课堂除了教学还需要管理,有时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会远远超过在教学方面所花费的。特别对于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想要管理还更是难上加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戒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与孩子在各方面接触的时候要始终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一味的“不许”“禁止”,不仅磨灭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孤独,使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人应有的情感反应,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终适得其反。不要让孩子感到教师在禁止他什么,换个想法通过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积极活动中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悉心的对孩子善意引导。在教学管理中,惩罚都是尽量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尽量放弃惩罚的方式,通过话语的技巧和一些活动,让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是非观。教育不应该抹灭孩子的天性,需要依靠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真诚的鼓励来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闫老师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闫老师不止爱孩子,热爱教育,而且不停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加以利用,从她的书中就可以看出她对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才能成就一个不平凡的闫学。闫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榜样,我会以其为目标,了解孩子,融入孩子群,在平凡中默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三月份,我认真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谈话》——第一次谈话关于教师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几个基本问题,通过学习,对我的教学思想和对教育的理解促动很大,现将感受总结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服务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每天坚持走进教室,观察思考老师们的课堂劳动,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他还亲自指导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经常跟学生们谈话、接触。

他对学困生的教育也特别值得我们教师学习。我们教师通常将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归咎于他们的智力低下,或是父母从小溺爱放纵,教育方法有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有针对性地多补课,引导他们多读相关的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难教儿童并不是智力上有障碍,而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出现了问题”。他反对强迫难教儿童学会一定数量的教材,而要教他们去观察世界,发展他们的智能。方法转变了,这些孩子多年产生的对教科书和补课的畏惧便会烟消云散,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随之减轻。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要领导好教育和教学过程,就是要精通教育和教学的科学、技巧和艺术。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还要日益深入地钻研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微妙细节,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其次是只有当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时,才能彻底改进学校工作,提高学生知识质量和完善道德教育。第三就是不断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而这种源泉就是课堂,我们必须大最地听课和分析课,才能对教师的教育学和教学法修养,对他的精神财富、视野和兴趣作出正确的结论。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发挥领导的作用的认识很值得推崇。“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唤起这种兴趣,首先是树立一种精神,“精神”是学校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学校里,没有比教师的精神状态更重要的事情了!而对于一位校长的“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唤起”更重要的事情了。在本次谈话中,他还明确的得出了:“我认为校长的使命就在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理论学习,使我对不断加强学校改革的更坚定了信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使我大开眼界,收获匪浅。

但有几个又能做到。

苏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代教师学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仿佛和伟大的教育大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用心、钻研。用心回顾从教十三年来的得失,用心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用心观察和引导学生,用心设计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用心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钻研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钻研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钻研当下的各类热点知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学习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在《给教师的建议》全书中,无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一种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师的幸福感和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学生,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可见作为一名教师,或者说能否做好一名教师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产生愉悦的感觉,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读书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总是会心潮澎湃,让我崇拜。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教师,也有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让我钦佩。崇拜与钦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在跃跃欲试。反思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负责的教师,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距离幸福的教师,还有差距。

从读书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就要把教师的幸福当做教育幸福来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师生之间在知识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认识这一精神性质最终包装自己的诗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给自己很多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而因为自己工作目标的追求卓越,必然让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这样四种合作关系,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说是某某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某某学校、某某班级的学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都可以享用同一个幸福。

做公正的教师一直是社会、家庭、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师德问题。教师的公正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学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当成是塑造教师光辉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的道德成长,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与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

时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读这本书籍的'我的同行们。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尤其不以家长的社会地位为标准。承诺作到:a.平等地对待学生;b.爱无差等,一视同仁;c.实事求是,赏罚分明;d.长善救失、因材施教;e.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公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带着孩子们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维课,做“环球旅行”,建议我们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足以说明了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美丽的代言人和传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双重美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同样美丽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修养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时候,才具有教育的资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为别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犹在。

古语有“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教师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体,有一定的品位,举手投足中始终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美就是教师的精神之美。教师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于是我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我和周围的人,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难怪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要构建一个书香社会。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我们要用阅读来启迪自己和学生的智慧,用阅读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总之,教育,应当深入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细节,与学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灵的尘垢,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样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丽动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无比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应该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爱教育,为之享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心得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广大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获益匪浅,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苏联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出版社,分别为他出版了两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苏联教育界的地位,不亚于过去的马卡连柯,而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甚至比马卡连科还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在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从中悟出生动真实的道理,通过这些去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教学。像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今后还要多看、常看、反复看。为了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我们有这个必要去学习书本上的精华。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自身不足等原因。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一次读书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教育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暑假期间,我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选集。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读完全书后,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方面内容深有体会:

一、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从教,并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发展作用极大。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对他们的教育做到“爱心、耐心、恒心”,直到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

二、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作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作为一名教师,很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三、反思造就了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做教师的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让反思成为教师成长中的好习惯。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上个月,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蔫”。学生“蔫”的原因也许不一而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动心情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教师对教材的讲述萎靡不振,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郁闷心情。教师对教材无动于衷的态度,立即会“传导”给学生,这一来,被讲述的内容似乎成了矗立在师生之间的一堵高墙。面对着难以跨越的高度,试问学生怎么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思考的那种倦意,然而,比起上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孩子们上这样枯燥的课更加疲惫不堪,也许只有下课铃声才能带来些许生气。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更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寄语后来人》一文中,对后辈的教育同行们寄予了无限厚望,他把自己对教育未来的期望整理成八条教育遗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地嘱咐。其中有一条,苏霍姆林斯基特别讲到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他说,要当做最宝贵的珍宝一般,保护儿童的'信赖这朵最娇柔的鲜花。它是很容易折损,憔悴和被不信赖的毒汁毒死的。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家长,也极少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怀着敬畏,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其中“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思考力。教师备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目标知识(学科),有关学生的知识,学科教育知识。这些都是由上而下的进行的。而学生学习则是从个人经验、前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解答三方面由下而上进行的。教师以一定的方式表达目标知识,并通过教学活动促成学生形成的期望的理解。这就引起师生对接矛盾。因为学生是经由自主建构兴盛“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验考试等形式在一定情境下表达“学生理解的知识”。教师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差异,修正教学材料或过程。教师用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形式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所以教师要思考,要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课堂。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为本,不管教学理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变革,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紧环绕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在我的书房里,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

真理总是简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字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买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教育家”显得那么无力与乏味。说一句实话,我并不反对理论,但优秀的理论同样应该成为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对于教育理论书刊的众多的优秀的论文,从来都是能带给我们美妙的启迪的,从来就是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的——我觉得阅读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精神发展相联系的话,阅读便会成为一件苦差使。

更何况,时下实在太多的是拼拼凑凑的“论文”,即使并没有拼拼凑凑吧,我也实在不知道发表这些论文、阅读这些论文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发展究竟有没有作用?甚至我颇怀疑它们的副作用。我宁愿一次次地走进苏霍姆林斯基,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教育名家,用32年时间思考教育这个大话题,所得出的成果影响可谓深远。后人对其教育思想理念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就是其中一部。未来得及捧读全篇,但仅是阅读“教师发展”一章,就有许多收获。其中获益最多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学生求知心态的把握以及对教师做出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带着求知欲去学习的。同时,他们的性格中保有乐观主义,因而愿意去接受很多新事物、新知识,也愿意去尝试很多新体验。然而,许多老师把学生的一些求知表现视作无理取闹,一味地责备和“纠正”他们的行为;而对于一些所谓“常识”的知识,老师把它们当作学生理应知道的知识,而不加以细心的讲解,学生记不住或答不出相关问题的时候就只是指责。在这些老师眼里,这样做会使学生会更加地努力学习,更加努力地表现;然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渐渐对指责漠不关心,更可悲的是,这样做还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去接受新知,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我对这部分感触较深,这与我实际的教学经历不无关系。在我给低年级书院的学生讲授人文知识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对于人文知识,尤其是宗教这一方面并不感兴趣,甚至课堂上出现不少走神、打瞌睡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原本也打算通过一番严厉的说辞,让他们认真听课做笔记,但我转念一想:这样的`方式一旦使用,有可能会使学生对听讲产生不耐烦的心理,而我就必须再次使用同样的方式维持课堂的顺利进行,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对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概念也不见得有好处。同时我也注意到,他们有时会对我讲的一些点提出自己的问题,说明他们对我的课程内容仍然抱有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点,在后来的课堂中不时就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这样一来他们的兴趣被提起来了,课堂就开始显得活跃。虽然他们的笔记还是需要我的督促才能完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求取态度。一个学段的课程结束之时,其中一位同学还选用我讲授的这部分内容作为自己的个人展示内容,让我感到很高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之后,我对这部分实践更具有信心:课堂管理有时不是通过整肃纪律来实现;将自己的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学生的乐观精神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一种有效、甚至是更根本的课堂管理方式。

就教育学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还对教师提出:让学生体会到他和老师不是冷冰冰的师生关系,老师在他面前应该展现出活生生的人格;但同时老师要学会控制自己对学生的失望和挫败感,不让这种情绪显露出来。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所有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点醒。虽然老师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教师这份职业决定了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情绪,都会影响到他的学生。我们无法揣测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就应该更加谨慎。如若让学生觉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厌恶和不满,学生或可能是更加自卑,或可能是对老师产生同样的厌恶的心理,这些对于师生关系都是不利的。学生的行为不正时,我们更应该就行为本身进行评判,让学生理解这种行为的后果;而不应该将其过于牵涉到学生的人格品行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度的伤害。

人说“三思而后行”,作为能影响学生的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很多,我从中体会到的“审慎”只是一小部分,但这份审慎或许就是激发学生求知、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放寒假时,我领到了闫学先生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如获至宝。虽然干班主任多年,但比起老班主任还有很大差距,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如一场及时雨,看完这本书后,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班主任,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能力。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以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我打算开学时每天尽可能多和他们在一起,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只有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帮助他们。

作为班主任,责任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书中介绍的在班里开展"我用双手美化教室"活动以及学生给学生补课,都是实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很有效的途径。我想这些对新班主任都很有帮助。

最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头痛的是,问题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似乎难以根除,致使一些教师和家长逐渐丧失了耐心。对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除了表现出高度的爱心与责任感,还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本着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帮助问题生逐渐学会约束、控制自己,最终走出阴霾。

苦口婆心的说教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又是一种更高的教育智慧。林肯的父亲是一名鞋匠,在他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曾有人拿这件事试图羞辱他。林肯不但十分坦然地承认了这一点,而且还以有一个当鞋匠的父亲为荣,由于他表现出的坦诚和高尚的胸怀,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个家长都爱孩子,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家长都懂教育。

在爱的前提下,一切期盼皆有可能,爱和智慧将永远相伴相生。别让任何一次心灵的震荡不知不觉地从身旁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以伤害学生的心灵。

如果你想使每天的工作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走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一辑的开头都有这样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无疑是最成功的,在他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作者闫学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比作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并直言: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我想做这样的教师,在读完这样的书时,我对他的一些思想进行了解读,给我指明了方向,我不禁也想说:我想做这样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所教的学科,这谈何容易,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或不感兴趣,当遇到这些学生时,教师们都应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鼓舞,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这一领域找到自信。学生的自信有了,那他在其它的`任何领域都会有同样的自信,试着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愿望,陪着他慢慢成长。

与自己的书相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管理学校的重要思想,也是闫学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阅读习惯,在阅读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阅读中改进,反思学生在阅读中与一位大哲学家,思想家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已达到自我教育的母的。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让我的学生在多年后能不后悔自己遇到这样的老师,怀念自己在学校度过的岁月。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近期重新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我一边读书一边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内心波涛起伏。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尤其是读到教师的公正一文时,让我觉得作为老师是否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记得有一次刚接手一个新班级,其他科任老师就给我介绍了各班的情况,尤其是学困生的情况。以致每节课我都会多看这些学生几眼,眼里充满了愧疚与迷惑:小小年纪就在无形中被别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是他们的错吗?我该怎么做呢?想着这些孩子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我心中非常懊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不管他们表现如何,他们仍是我的学生,我必须一视同仁。这也许就是公正在驱使着我必须做一个公正的教师。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这不是好事。

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参加工作以来,我就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复杂而又多面,在繁杂而劳累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摸索着、追寻着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蓦然回首,我偶然发现杭州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心灵为之一震!它就像一盏明灯引领着我得到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从而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共分为五辑,分别为“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莫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让家长也懂教育”、“善于创造成功的预感”、“站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一种能唤醒心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精神。在对待学生的时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更多的宽容和包容。

一天,我正津津有味地讲课,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听着。忽然听到一阵“嘤嘤”的哭声,我循声望去,是晓冉在哭。“怎么啦?”我走近她身边问。“她的两元钱不见了。”她同桌抢着帮她回答。“你把钱放哪了?”我急忙问。“我把钱夹在课本里,做操回来就不见了。”晓冉抽噎着说。顿时,课室里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要求“捉贼”。集体中发生这类事,是最让班主任老师头疼的。处理不当,会使集体涣散,也会伤害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怎么办呢?我正想着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时,忽然发现发现平常最爱说话的梁民一言不发,一双小手捂住裤袋,很不安地坐在座位上,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我断定钱是他偷的。我灵机一动,拿起前几天买的钢笔,示意学生们安静,说:“我这里有一支红外线钢笔,谁拿过晓冉的钱,用它一照就知道。”说完,我装模作样地给每一个学生照手。照完后我说:“答案我已经知道了,不过我知道他不是有意拿的,我相信他是好孩子,他一定会承认错误,把钱拿回来的。”我继续上课,我看见梁民眼睛看着我,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下课了,我故意让梁民帮我拿作业回办公室,他低着头慢慢地跟着我,不像平时那样叽叽喳喳。

“怎么啦?不说话?”我故意问。他脸红红的,两眼不敢正视我。我猜测到他内心的慌乱和不安。我轻声问:“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他嗫嚅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说:“老师,我做了一件错事。”“什么错事呢?”“我拿了小冉的两块钱,我......”他支支吾吾的说着。我知道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想:错误是人生成长的印记,从不犯错误的学生几乎是没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对这件事的处理不能粗暴,一定要用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更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于是我说:“你知道老师刚刚为什么没有在同学们面前指出你么?”他摇摇头。我说:“老师认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有自尊心的男子汉,男子汉都不希望别人批评他,而且,老师相信你已经认识错了。是不是?”他点点头。

相关范文推荐
  • 12-25 公务员考试培训心得(模板19篇)
    在写培训心得时,我们可以思考并回顾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通过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是一些写得不错的培训心得,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灵感
  • 12-25 医院护理部计划医院工作计划(模板18篇)
    新年即将到来,医院工作计划的制定成为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必须面对的任务。医院工作计划的案例收集和整理,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三基”及专科技能训
  • 12-25 五水共治活动总结(优质23篇)
    通过活动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活动积累经验。小编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写好活动总结提供参考和指导。
  • 12-25 环保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范文(14篇)
    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和说服力。下面是一些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 12-25 个人成长计划书总结(汇总17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经历和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展望和规划。这些个人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们的总结经验和成果。我有着20xx年的`
  • 12-25 企业服务员工作总结(精选16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它可以激发我们更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你会看到作者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够给你
  • 12-25 数媒实训心得体会(模板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写作心得体会有所启发和帮助。大家一起来看
  • 12-25 村乡村振兴工作方案(优质14篇)
    工作方案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和步骤,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工作方案范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根据《中共兴仁县委
  • 12-25 高中音乐教案万能(汇总17篇)
    高中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支持的重要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高中教案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帮助
  • 12-25 办公室车队工作总结(优秀19篇)
    在办公室工作总结中,我们要注重分析和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升。通过阅读以下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为自己的总结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