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设计(模板22篇)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设计(模板22篇)

时间:2023-12-23 05:59:53 作者:ZS文王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设计(模板22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施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课本p18例1,例2、课本p118练习1、2题。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能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

难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以及幂的混合运算。

一、复习导入

1.幂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2.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何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思考: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你能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计算吗?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写出解答过程:

2.发现: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了吗?换几个数或字母试试,与你的同学交流。

通过思考、交流,得出:(n是正整数)

要求学生完成法则的语言叙述和推导过程。

用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推导过程:略

3.思考: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怎样用公式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成果。

三、典例剖析

例1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教师板书,强调每个因式都要乘方,符号的确定,以及运算的步骤,培养学生细致、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例2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此题是幂的混合运算,正确分析计算步骤,正确使用运算法则,注意符号运算是成功的关键。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3.计算: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第3题是混合运算,要分析运算步骤,处理好符号。

提高训练:

3.计算: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幂的运算法则,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p40第3题

2.计算: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过程中,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1.请用式子表示幂的三个运算法则,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光走一年的路程是:,请计算结果并说说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

3.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为,宽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先尝试独立解决,然后互相交流,之后教师指出式子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下面我们来研究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方法。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你能说说每步计算的依据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同底数幂的乘法)

2.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

通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把要解决的单项式相乘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幂的运算问题,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例1.计算:

(1);

(2);

(3)(n是正整数).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然后做点评:

(1)单项式的乘法应遵循“符号优先”,要特别重视符号的运算;

(2)有乘方时要先算乘方,再算乘法;

(3)单项式乘单项式,其结果仍是单项式;

(4)不要漏写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因式。

1.计算:

(1);

(2);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3.计算(其中n是正整数):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第3题是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步骤和符号运算。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p40第4、6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

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功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

一、复习导入

2.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律吗?

3. 类似的,对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比如

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单项式乘单项式来计算吗?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 ?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问题进行转化:

教师指出,可以把单项式看成一个数,把多项式看成3个数的和。

2. 下面的运算该如何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呢?请你试一试:

(1) ;(2)

利用变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板书,强调转化的过程中要把一个项(包括项前的符号)整个的看成一个数,这样能避免符号错误。

3. 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单项式成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通过乘法分配律,把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单项式乘单项式问题,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并点评,注意强调: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要特别重视转化的过程,初学时这一步不要省略,以后熟练了可以逐步省略。

例2 求 的值,其中

提问学生,可以直接把 带进式子运算吗?如果觉得运算很繁琐,你有其它的建议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板书示范,共同总结出方法:

计算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求值。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1) ; (2) ;

(3) ; (4)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切实夯实基本运算能力。

提高练习

3.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4.已知 ,求 的值。

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丰富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41 第7题

七年级数学科教学设计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理解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演算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比较和运用

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一、复习导入

1. 说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内容及作用。

2. 计算 ,除了直接用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由于两数差可以转化成两数和,所以还可以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把“ ”看成加数,按照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当我们对差与和加以区分时,两个公式是有区别的,区别是其结果的中间项一个是“减”一个是“加”,注意到区别有助于计算的准确;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差与和不加区分,全部理解成“加项”时,那么两个公式从结构上来看就是一致的了,其结构都是“两项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两倍。”注意到它们的统一性,有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公式特点,提高运算的灵活性。

我们学习运算,除了要重视结果,还要重视过程,平时注意训练运算方法的多样性,可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运算过程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从而真正的提高运算能力。

二、新课讲解

温故知新

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理,共同归纳总结出两条判断的思路:

1.对原式进行运算,利用运算的结果来判断;

2.不对原式进行运算,只做适当变形后利用整体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与 ,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利用整体的方法判断,把 看成一个数,则 是它的相反数,相反数的奇次方是相反的,所以它们不相等。

总结归纳得到: ;

三、典例剖析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是自己动脑筋发现的,都要给予肯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评价哪种算法最简洁。

例2计算:

(1) ; (2) .

例3 计算:

(1) ; (2)

训练学生熟练地、灵活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进一步渗透整体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 ; (2) ;

(3) ; (4)

2.计算:

(1) ;(2) .

3.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和点评。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50第2(3)、(4),3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在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与简洁。

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1.说出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及作用。

2.我们知道,当相乘的两个多项式有一项相同,另一项相反时,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直接得到结果,大大简化了运算过程,那么当相乘的两个多项式两项都相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个公式来简化运算过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个新的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探究新知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它们的结果有什么规律吗?

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只要是自己动脑筋发现的,都要给予肯定,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综合学生的观察,得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两倍。

2.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任意两个数的计算上去吗?

我们可以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来推导一下:(师生共同完成)

3.两数差的平方等于什么呢?请同学们计算。

学生一般会这样计算:

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叙述这个结果: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两倍。

以上两个公式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启发学生把“-b”整个的看成一个数,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来计算,结果怎么样?结果发现两数差的平方可以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推导出来,也就是两数差的平方公式可以归属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但为了使用方便,通常我们还是以两个公式来呈现。

完全平方公式:;

用语言叙述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两倍。

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

1.比较两数和、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的异同。

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2.比较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的不同之处。

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特别指出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结果有三项,不要误以为是两项,比方;,是错误的。我们用图形的面积来加深一下对这个结果的理解:如图,显然整个正方形的面积由四部分组成。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3);(4);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初学运用时要写清楚运用公式的步骤,熟记公式。

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学生解答,进一步体会两个完全平方公式的异同。

1.下面各式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3);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

师生共同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体会公式的作用,交流计算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p50第2(1)、(2),4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2、经历探索移项法则法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探索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从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并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解方程:

3x+20=4x-25。

观察上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

3.新知学习请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4x-15=9;(2)2x=5x-21。

你有什么发现?

三、精讲点拨。

问题2你能说说由方程到方程的变形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吗?

移项的定义: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及注意事项:移项实际上是利用等式的性质1.注意:移项一定要变号。

例1解下列方程:

解: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移项时需要移哪些项?为什么?

针对训练:解下列方程:

(1)5x-7=2x-10;(2)-0.3x+3=9+1.2x.

四、合作探究。

列方程解决问题。

思考:如何设未知数?

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

五、当堂巩固。

1.对方程7x=6+4x进行移项,得___________,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________.

2.小新出生时父亲28岁,现在父亲的年龄比小新年龄的3倍小2岁.求小新现在的年龄.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移项,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

2.本节的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的依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3.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七、作业布置。

1.必做题:教科书第91页习题3.2第3(3),(4),11题。

2.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一)知识回顾和理解。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用正数、负数和零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和零度.

思考“0”在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意义?

归纳“0”在实际问题中不仅表示“没有”的意思,它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水位不升不降时的水位变化,记作:0m.

(二)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3]:(课本p3例题)。

【例2】(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后语: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类似的还有水位上升、收入上涨等等.我们要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指明方向的量,正确地用正负数表示它们.

巩固练习。

1.通过例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2.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常见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1990~1995年下列国家年平均森林面积(单位:千米2)的变化情况是:。

中国减少866,印度增长72,。

韩国减少130,新西兰增长434,。

泰国减少3247,孟加拉减少88.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这六国1990~1995年平均森林面积的增长量;。

(2)如何表示森林面积减少量,所得结果与增长量有什么关系?

(3)哪个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最多?

(4)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与思考。

(课本p6)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mm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哪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库低5℃,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3.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2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每天上班的人数不一定相等,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量相比)的增减值如下表:。

星期一二三四。

增减-5+7-3+4。

类比例题,要求学生注意书写格式,体会正负数的应用.

(四)课时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

七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

教学。

设计学期第二学期学科数学年级七主备人单元(章节)。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文本类别定稿研讨主持人研讨时间研讨人员项目内容研讨过程纪要地位作用本章和第四章的联系:通过对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认识和度量,学生有了初步的几何认识,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对于平行,借助于一条直线与另外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研究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平移的有关知识.在本章,学生还要学习通过简单推理得出数学结论的方法,培养言之有据的思考习惯.说明本章和第四章的联系。

对应课标(1)理解对顶角、余角、邻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

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11)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学情分析(1)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是有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学起来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基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的学习三步曲。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课本知识,课后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2)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效率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上课听课的质量不高,作业基本不做,家长也不能有效配合,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情况严重.1、学生的两极分化情况。

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知识和能力5、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够准确辨别。

重点难点重点:1、垂线的概念与性质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平移的性质难点:1、学会写推理过程和对2、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能够在复杂的图形中正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也是难点)。

七年级数学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例题及做一做。教学目的: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收集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数据收集和整理:请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最喜欢的各项运动项目的人数。(教师利用word,直接生成条形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3.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word,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4.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5.回顾知识生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6.做一做:(投影出示)自主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根据题意自主计算,全班订正。

三、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五第1题:自主看图,说一说李明同学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合理,从中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与李明同学的进行对照。先在小组内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安排时间才合理,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2.练习二十五第2题:自主看图,说一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自主根据给出的条件计算出各项支出金额。

根据课前每人收集到的家庭一个月支出情况,在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爱。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请同学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2.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数学统计图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能结合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3、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及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一组事先收集的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些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板书: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p76的扇形统计图。

提问:

(1)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按地形分,被分成了几类?

(3)从这个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揭示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并强调扇形统计图中的圆表示的是总数量,圆中的各个扇形表示的是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说明:我国国土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可以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后,可启发学生把算出的各类地形面积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960万平方千米,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2、小结。

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书上的前2个问题。指名口答结果。最后提问回答。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在班级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十五第3题。

可利用中国地图先让学生说说我国这几个海域的大体位置,再让学生对照统计图说说体会。算出各海域的面积后,也可让学生通过求和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

五、作业:

1、练习十五第2题。

2、小华家今年房租收入是2.5万元,占总收入的25%,工资收入、投资基金收入各是多少万元?(出示扇形统计图:工资收入占45%,投资基金收入占30%)。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春教学设计

师: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2.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a.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b.品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理清文章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a.读准字音。b.边读边想,写了怎样的景,写了怎样的情。

2.写了怎样的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怎样的情(盼-------赞)看来同学们了解课文主要写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行文的思路也知道了,遵循怎样的顺序呢,(盼春--绘春--赞春)。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听读课文,要求:a.注意停顿、语速、语气、感情等。b.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描绘的春景。

(理解===朗读)。

2.自由品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的朗读。

友情提示:品读感悟是多角度的,可从修辞的角度、词句的精妙之处、描写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甚至可以是体会到的感受。

学法指导:细心品读--独立思考--圈点批注--互动交流。

3.品读收获。师生互动交流,评点妙处。

四、合作探究,悟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表: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各图的特点。

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嫩、绿、多、软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

春风图和悦触嗅视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作用: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多方面谈收获。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配乐、起立)。

六、作业设计。

《我眼中的--》,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本教案配套课件下载地址:/ftp/。

[朱自清《春》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柳叶儿的“苦中带涩”,在孩子看来却很“乐”。

2.理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

3.能在理解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人都说孩提时代是最快乐,最开心的时代.你有哪些快乐开心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呢?(学生介绍)。

同学们的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觉得快乐开心.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柳叶儿,在那里,,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一读这些生词.

捋()噌噌地()兀地()嚼()逞能()。

天蒙蒙亮()飕飕()攥着()。

(请学生开小火车)。

2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得很认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我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专注,接下来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分享你们的理解,并完善你们的答案,时间3分钟.

(学生讨论交流)。

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脸色已经让人觉得大家是胸有成竹了,那么,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吧.

(学生发言)。

课文描写了童年时代,我在严重的饥荒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

3同学们,作者对柳叶儿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开心,我想:柳叶儿一定很甜吧.我这里有几片柳叶儿,想请同学们来尝一尝,到底是什么味道.

(设计学生有舔叶片的有嚼着吃的……)。

到底什么味道?你能告诉大家吗?

(应该不甜,是苦的或者是涩的)。

既然柳叶儿是又苦又涩的,为什么作者还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快乐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

学生一:因为“大人们只能抢低处的,高处的,大人没办法,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所以,他是乐自己能显示上树爬高的本领.

学生二:文中写道:“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还要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地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数值弹过来,摆过去”,可见,我的上树本领确实很高.“得意洋洋”挨了打“心里美滋滋的”,能体会出我显示了爬高的本领以后的乐趣.

学生三:文中说:“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从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饥荒之严重:就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鼓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贪吃和数量之多,同时表达出在当时的特殊年代,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

学生四:因为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所以,我对柳叶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儿时的记忆才会那么地清晰.

……。

学生:事实上,柳叶儿就是苦涩的.这是它原本的味道,味道没有变过.作者并没有推翻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感受不同。

5那为什么小时侯的我没有能尝出这种苦涩的味道呢?

学生一:因为在加工成包子的时候过程非常复杂: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了把柳叶儿苦涩的味道去掉吧,所以,就吃不出这种苦涩了.

学生二:因为当时作者毕竟小,古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作为小孩子,他不能感受到大人们感受到的那种苦涩.

学生一:第十段的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如果不是有去抢柳叶儿的任务,应该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就因为有抢柳叶儿的任务,这就让人觉得“一种苦中带着写涩的”滋味喷涌而出.

学生二:文中说:“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一个豆儿”就“香得不行”,现在想来可以体会到很多的苦涩啊.

7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呢?

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满,让我们不要忘记那种苦难的日子,更加要好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请你按照示例进行赏析,发言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

示例: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鲜红的太阳比喻成肉做的樱桃,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可以看出当时的饥荒相当严重.

(学生思考赏析发言)。

(三)结束新课。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希望同学们记住课堂上的感悟,好好地珍惜今天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人教版初二语文备课教案(实用14篇)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编写初二教案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以下是一些典型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案编写有所帮助。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
  • 12-23 医院药房工作心得体会感悟(精选13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资料,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范文七:在整理工作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12-23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优秀21篇)
    教学工作总结有助于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档案和教学成果,为教育教学评估和职称评定提供支持和证据。以下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 12-23 公司开工动员大会讲话稿(专业22篇)
    讲话稿是一种用于演讲或发表意见的书面材料,在各种场合都有广泛的应用。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梦想和奋斗的故事。同志们:为贯彻国家和省
  • 12-23 初三毕业典礼主持词单人(通用12篇)
    毕业典礼是学生们告别校园生活、迎接新人生阶段的庄重场合。下面是一些出色的毕业典礼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点子。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
  • 12-23 征用土地合同书范文(13篇)
    通过签署合同协议,双方可以明确合作关系以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范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
  • 12-23 大学生成长报告题目(热门20篇)
    进行报告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清晰。希望以下的报告范文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让您的报告更加出色。一、调查时间:20
  • 12-23 防火安全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发现并改正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第一段:引言(火灾
  • 12-23 餐饮店长月工作总结和计划(优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工作的整体回顾,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店长是门店管理的核心
  • 12-23 七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热门20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有力保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下面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了解一下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计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