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四年级语文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热门12篇)

四年级语文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热门12篇)

时间:2023-12-14 09:40:19 作者:HT书生四年级语文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热门12篇)

通过教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教学活动设计,希望能够给大家启发。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海量的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基于网络应用的学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人教版第八册阅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现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谈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种情感会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如:课始,当学生通过多媒体媒体网络,在一阵轻快的乐曲声中,看到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同时着地时,不约而同地发出惊讶声。教师乘势问道:“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纷纷提问:“这个结论谁得出来的?”“他为何研究这个问题?”“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教师请学生点击网页中的“课文内容”按钮,带着这些疑问自己阅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已基本掌握时,教师又问学生:“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谁?”学生从课文的介绍仅仅知道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显然,学生对这两位伟大人物的了解是有限的。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到“搜狐网站上查询有关资料。因网络技术具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可以进行快速的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所以学生畅游网络,在各种不同的网站上找到了许多有意义的资料。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增强并延续了参与学习的欲望。我们知道,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二、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探讨,很快理解了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是相互矛盾的,明白了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从而深深体会到伽利略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在互助学习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合作,并且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利用网络技术,实施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直接参与为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积极探索的主动地位。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并通过软件设置的基于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教学过程,指导控制学习者学习进程的方式。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讲了伽利略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同时得出了“铁球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学生学习这一段时,采用采用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点击按钮进入学习区,选择第四自然段,网页上出示相应的课文内容以及思考题:

1、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2、从“反复”、“许多次”、“总是”这些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3、从“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4、伽利略要进行公开试验,说明他具有怎样的精神?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思考题,然后把思考结果打写在讨论板上,教师利用网络的监控器查阅学生的习题解答情况。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自由地在不同的知识点间进行转换,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书本局限,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如有的学生在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写道:“伽利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却勇敢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例’的说法,可见,伽利略具有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我真佩服他!”又如,教师在讨论板上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想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试验成功后,会怎样表现?塔下的群众又会怎样?学生反映敏捷,想象丰富合理。有的说,伽利略会激动地热泪盈眶,不停地挥动双臂,高声呼喊我成功了!有的说,塔下的群众也会兴奋地手舞足蹈,互相拥抱。他们终于明白,权威说的话不一定全都对。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课的学习,明确笨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指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讨论学习这课书以后,自己懂得什么。

五、写作读后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4.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 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伟大 不迷信权威

执著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课时:两课时。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时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二)自渎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四年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小学课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同学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考虑了片刻,同学翟月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同学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她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她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查字典,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预习课文知道的。

师: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生:伽利略。

师:今天,我们通过25课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检查交流。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进行正音;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的”的读音和用法;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走进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1.再读课文,说说对这两个人物的初步了解。

2.人们是怎样对待亚里士多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

通过学习1、2两节让学生明确伽利略的特点和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态度。

3.朗读1、2自然段。

四、完成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同步练相关字词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亚里士多德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精讲课文。

(一)了解第一对矛盾(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1.学生读课文。

2.讨论: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而伽利略对这句话抱有怀疑态度。

3.伽利略的怀疑有根据吗?你从哪里得知?

伽利略通过假设推出两个结论,也就是两点根据。

4.第一个结论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结论的意思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第二种假设与第一种有什么不同?

落下的速度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上黑板书写)10+1=1111>10。

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斯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二)课文重点设境。

导: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生读句子,读了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反复——许多次是重复,学生说观点。

(三)了解第二对矛盾。

导:伽利略做这个试验不仅要解决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其实他还要解决他和——的矛盾。(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们)。

1.面对年轻的教授,人们是怎样对待他的?

找出句子,反复读。

讨论: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四)再次设置重点情境。

导: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插图,对照课文第四段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在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1.生想象:……。

2.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站在54.5米高的塔顶上的伽利略此时此刻会怎样呢?

生:……。

师: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具体。现在,我来做试验,现在,请同学们当“塔下的观众”要身临其境。现在开始,一、二、三!

生:啊!……(“塔下的观众”的呼喊声异常热烈)。

师:我成功了!(“伽利略”兴奋地站在凳子上举起双臂)。

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铺导。

伽利略敢于打破迷信权威、坚持科学实践的精神。

……。

你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四、完成作业。

相关范文推荐
  • 12-14 小学生过年写风景(模板15篇)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展示出作者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时参考一下优秀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灵感和思路,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 12-14 公司租个人车辆协议(优秀17篇)
    在现代经济中,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这些公司通过创新和不断突破,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地址:________________
  • 12-14 我与书的故事学生(汇总18篇)
    优秀作文通常能够合理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有效的句式,让文章更具魅力和表现力。优秀的作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以下是一些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
  • 12-14 商城房屋租赁合同(优质20篇)
    租赁合同可以涵盖各种物品或场所,如房屋、车辆、设备等。请您仔细阅读以下租赁合同样本,以确保合同内容详细准确。出租方(简称甲方)。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承租方(
  • 12-14 我一直都在(通用18篇)
    优秀作文是语言和思想的完美融合,它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感动。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亲情,这个世间最温暖的感情,它不是流星,只会
  • 12-14 学生顶岗的实习自我鉴定范文(19篇)
    自我鉴定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过程,在总结和概括中,我们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和改进的空间。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自我鉴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如何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成长
  • 12-14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范文(19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倾心撰写的教学计划,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创新和改进的思路。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
  • 12-14 神奇的马良神笔(专业17篇)
    优秀作文给人以启迪,让读者在文字的世界里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欣赏优秀作文范文,是培养自己的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星期六下午,我正在看,
  • 12-14 幼儿园教师教学方案(实用23篇)
    计划书是一种对未来计划和目标进行详细描述的书面材料,它是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计划书范文,它们或许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帮助大家
  • 12-14 我的爸爸妈妈四年级(优秀21篇)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优秀作文可以传递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我们需要学会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世界。在这里,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指导写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