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的论文(热门21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的论文(热门21篇)

时间:2023-12-13 06:15:06 作者:LZ文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的论文(热门21篇)

学校是每个同学都需要去的地方,它承载了我们的求知欲和成长。以下是一些学校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

制度建设落后是独立学院创业之初普遍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六:第一,未能严格落实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进展缓慢;第二,学校董事会未能正常履行职能;第三,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系级管理权限过小的问题;第四,管理人员权责不明,分工不够明确;第五,学校制度有生搬硬套“一本”“二本”院校制度之嫌,缺乏创造性;第六,缺乏制度意识,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由于缺乏有力的物质支撑以及未能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单薄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缺乏校园活动的沉闷校园中,师生课余生活缺乏多样性;第二,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层次不高的体育、娱乐以及商业活动,缺少以道德实践、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科技竞赛、文化艺术等为主题的活动;第三,校园社团缺乏活力。

较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在独立学院建设中普遍受到重视,甚至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一本”“二本”院校,但是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满足学生基本活动需求的场所偏少。二是校园物质设施缺乏人文气息和文化韵味。三是缺乏高雅人文艺术景观。四是学院应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五是校园绿化不够,自然环境尚需美化。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人才培育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得到重视。独立学院可以利用教学讲坛、开放论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通过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内媒介,以宣传好人好事来树立良好榜样,规范学生行为,使其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此外,作为培养高级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教育学生时,要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要以各种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工作方式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建设,需要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着手,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通过奖励和惩罚使学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具体化,变成具体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强化。而进行制度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度应具备完整性;二是制度应科学、可操作性强;三是保证制度的公正性。

3.搞活“第二课堂”,打造课外“品牌”文化。

独立学院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独立学院可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多才多艺、思维活跃等特质带动学生社团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形成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课外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发明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外活动,并借此推动发展建设学院“品牌”文化。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物质文化基础。

(1)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外在具体表现为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教育环境。保证足够的办学以及活动用地,提供丰富的健身器材和社团活动空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增强师生归属感是独立学院形成自身独特校园文化所必须做到的。

(2)打造标志性建筑,形成特色办学文化。打造标志性建筑是独立学院将其办学理念以及文化特质等具体化并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所借助的主要手段。以标志性建筑为中心,以组织化、标准化、统一化等为标准,将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乃至校服校徽等进行统一设计,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得以突显,增强师生凝聚力,提升自信心和自豪感。

(3)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形成浓郁学习文化。独立学院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切不可忽视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若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受限,则会对浓郁学习文化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性别意识认为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生物特征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恒定的事实。

性别意识认为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价值。作为社会的主体,女性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女性要学会依靠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别软弱、依赖和无助,清除各种遏制人成长的羁绊;女性与男性要结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彼此给予对方生活成长的空间,而不是将牺牲对方作为自身发展的前提。

应该肯定,从整体来说,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妇女的发展。但是当我们用性别意识的眼光来看社会环境时,就会发现在这个由男女共同构成的人类世界里,在这个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普遍接纳、认可了男女平等的原则的时代,依然存在着对妇女的歧视,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并没有成为历史,经济的单纯发展并没有带来妇女地位的必然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仍然显得滞后。

9月,一份名为《高层决策者社会性别平等意识调查研究报告》公之于众。《调查报告》涉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全国妇联等242位高层决策者。在妇联之外的四个机构中,只有不到45%的人能够认识到两性平等的国策地位。被调查对象对男性的优点用“果断大度、理性豁达、具有创新精神”来评价,对女性则更多用“认真、细致、温和、善解人意”来形容。他们对两性平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种状况不但定义了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潜在地影响职场上男女两性权责关系的分配,也导致两性在享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上的差异,女性的那些得到肯定的特点反倒成为她们发展滞后于男性的证据。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出台相关政策以及建立创业保障机制,需要个人树立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业意识。

3结论。

创业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业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创业有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中国的创业教育主要受到教育理念和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环境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创业文化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和个人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向lkq总理所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因为男女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赋予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之分。在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教育,将对高教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1.遵循社会规律的需要。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构成,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理智地把握规律,才能愉悦地把握人生。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他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区别,而且基于这种区别,社会也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评价。人们只有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纳。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如何把握和理解社会对两性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社会赞许度趋向高数值,不仅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素质教育问题。

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3.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渡过人生的转折期。因此,通过性别教育,使学生悦纳自己,欣赏异性,积极地表现性别美和青春美,愉快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努力发展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性别偏见,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这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4.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需要。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性别角色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先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自然生成,学生不能从高校的课堂获得科学的性别知识,便有可能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性别角色认同的偏差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到底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更为可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等人才,而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与智育一样的重视和落实,而且,从根本上说,忽视了作为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思想上的缺失。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认识正是高校教育思想中所缺失的。教育者忽视了性别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上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认识并践行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起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没有重视性别教育在帮助两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忽视两性间的差异性,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环境上都是男女一样的。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教育往往缺少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注,缺乏对两性不同的体验、观点和利益的重视和挖掘,同时,也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特点的关注,使她们片面理解男女平等的理论,以为自己和男生一样可以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她们面临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困惑和不安。正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使高校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充分调动男女学生参与的不完整教育。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全面关照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的应有要义,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证。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满足于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忽视教育主体的性别差异,孤立、片面地看待分数的作用,因而无论哪门课程哪个活动,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极少因性而论。性别教育课程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高校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缺乏性别视角,教学计划和各科大纲都没有针对性别差异的内容,也没有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更没有性别教育的学科点和培养方向。以茂名学院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性别教育,也没有开设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近年来开设性别教育的讲座和选修课的高校逐渐增多,如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而这些大学的性别教育阵地主要还是靠开明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教师的努力才建立的。可见,性别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仍被视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方面反映性别教育在我国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观念问题仍是我国推行性别教育的最大障碍。

3.教育环境上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校园文化娱乐、舆论风气、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因素的整合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两性差异,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中发挥性别作用上欠缺意识和方法,使男女两性对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位置估计不足,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欠缺人性的不完整教育。其次,在高校中极少看到校园主流宣传力量的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没能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中感受性别的力量,而男女平等的理论也仅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最后,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校园内教职员工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以茂名学院的人事结构为例,7名校级领导全为男性,72名中层干部中,处级女干部仅有6名,只占8.3%,全校女干部还存在”四多四少”的情况: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岗位多,行政岗位少。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这使得为数不多的女性教师甚少成为鼓舞女学生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色模范。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性别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在过去数十年的性别盲权威教育体制下,许多师范院校未能重视对准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从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大学到现在任教的师范学院,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均没有开设有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科目,也没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因而使许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而许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也未能关注性别议题,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有性别意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严重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正因如此,体现性别意识的任何政策、任何改革与任何良好的教科书也都进不了教室的门槛,而学生也无从得到科学的性别教育概念。

总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他(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家庭质量。因此,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里,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因性教育的重要性。

男女生是有差异的,适应男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应是教育的应有要义。因此,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把性别教育作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使高校教育成为男女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完整教育,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性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世人的承诺。由我国政府建议并参与起草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强调:“作为政府,我们特此通过和承诺执行以下《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行动纲领》中提出: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机制、传媒、决策和项目〔1〕。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制定适合各学龄的《性别教育法》,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融入各学龄各领域的课程纲要、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促使国家的教材融入性别的原则和视角,建立评价学校性别教育的指数,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性别教育的开展,构建学校教育在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核心机制,使性别教育在国家的规定下有序进行。

3.强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

大学性别教育的目标是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类个性真正解放的性别社会化目标。因而,大学教育要向学生提供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当代理想的男性及理想的女性,使他们尽早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要适当增强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培养,使大学生在认识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看待两性社会差异,既要帮助学生克服男女两性互相斗争、视对方为敌的对立心理,也要注意学生中妄图消除两性间的差异、失去两性应有的个性行为、变得男女无异的性别倾向。要指导学生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和差异将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不应寻求男女中性化,或抛弃自身性别特质追求异性特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悦纳自己和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让男人更像男子汉,女人更有女人味。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设置,使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

首先,课堂教学是性别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要确立任何一门课程教育都是性别教育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在各自课程教学中融入性别议题,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认知两性文化,学习两性相处之道,并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两性的异同,促进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校课堂。其次,应当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总学时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让这些课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地对大学生开展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重视打破文理截然分家的局面,在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与作业的设计,提醒学生对性别议题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吸取性别意识。最后,要建立起性别教育的体系,还必须设置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整合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性课程,把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二是选修课程,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和专长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女性课程,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女性素质培养。

5.优化校园环境,突出对学生性别素质的熏陶,使性别教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重视学校宣传板报、校报、广播、网页等等宣传媒介中男女出现的比例,强化先进典型的宣传中科学性别角色定位的引导,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把性别教育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其次,要多开办性别教育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会,重视家长、学校及媒体对大学生言行的引导和训练,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性别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性别敏感,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性别素质。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有强烈性别意识的成才教育,尤其要营造女生群体发展的积极氛围,鼓励女生自强自立,刻苦成才。再次,要多组织鼓励男女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友谊,学习如何进行两性交往,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最后,要重视学校中男女领导和教师的比例,对女性领导要有指标上的规定,教师的男女比例要适当,使学校的性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6.加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重视对师范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以融入整体课程方式,在所有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内容,提醒师范生对各领域性别意向的注意,督促其思考在教学及师生互动方面的性别意涵,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把性别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之一,确保所有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两性平等意识转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再次,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信念,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敏感,防止和克服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偏见,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后,要监督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在言行上成为学生性别角色的榜样,对学生的性别行为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从男性或女性的榜样形象中去模仿、学习、感受、领悟男性的勇敢和坚毅、女性的聪慧和温柔,促进学生正确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啜大鹏·女性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农村小学教育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客观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全局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措施。

我国想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农村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发展缓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多关注农村小学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面临迫切的改革需求,农村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1)专门针对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力度不足,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有限。(2)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软件设备,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软件建设严重不足,微机室的设备落后,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3)由于经费的限制,再加上信息渠道不顺畅,教师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方法难以创新。

2.教师的教育水平滞后。

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导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现有的`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足,且教师的平均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而受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限制,无法输送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流通到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家长不够重视学校教育。

(1)现在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娇惯和溺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2)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家长忙于工作,不重视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甚至很多家长害怕学校家访,认为“很麻烦”,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3)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较少,教育负担大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力量单薄,效果不佳。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重视,从多方面着手,以先进的教育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实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才能逐渐改善农村地区的落后条件,为教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1)政府应意识到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尽量多一些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其次,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以优质资源及良好的办学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加入。(2)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如修建操场、建设图书室、引进多媒体设备等,为开展素质教育创设条件。随着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教学质量也将稳步提升。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增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除了在课堂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辩论赛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优化建设。

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滞后、综合素质偏低。基于此,可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1)为教师创设开展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平。例如,参加教研活动,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旁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以自身进步带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水平,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育部门制定更多激励政策和福利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加入农村教育队伍中,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带动所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应用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4.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开办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开展培训,引导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层面辅助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次,设置教师家访制度。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家访,随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困难,加强沟通,消除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负面情绪;最后,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总之,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以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政府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真正帮助农村教育工作走出困境,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持久发展。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2011年4月5日,****大学大二女学生陈某到开水房提热水,发现傍晚放在水房门口的水瓶又一次丢失,这已经是上大学以来丢的第八个水瓶了。这已远不是陈某个人利益损失的问题,而需要我们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思考。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当前,在社会主流舆论看来,与公务员等稳定安逸的铁饭碗相比,创业是一种有很大风险的选择。另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受到家庭压力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尽管对创业很感兴趣,也有创业的天赋,但会遭到父母亲戚的强烈反对,认为大学白读了。而且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普遍缺乏宽容的态度,以致不少大学生不敢去尝试。社会上甚至有人认为自主创业是“拜金主义”的表现,是个体追求金钱的表现。这种观念是对创业的一种误解。创业不仅仅只是财富的追求,更是对机会的追求和对自我实现的一种追求。

1.2创业机制和政策。

不少大学生不敢创业的原因,不仅仅体现在心理层面,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政策层面。中国缺乏创业退出机制,社会没有提供一种机制帮助大学生承担风险,帮助他顺利从创业活动中退出。中国大学生目前创业,需要一个人承担所有风险,而在美国,你创业失败了,会得到一定救助。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一个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律法规不是特别明朗。地方政府尽管出台看不少关于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仅仅只是一些部门文件,主要针对的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地方政府积极宣传创业的欲望不是特别强烈,相关创业服务还不到位。关于创业的一些政策主体和职责不明确,不具有可实践性。

1.3劳动力市场分割。

根据教育经济学的观点,经过良好大学教育的大学生一般都会选择一级市场和主要劳动力市场。原因是在这个市场工资高、工作稳定。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也符合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所付出的人力资本。社会中最受尊敬的职业是那些内部结构和功能最接近核心地位的职业。显然,创业肯定不属于一级市场和主要劳动力市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缺乏等困难,甚至最后还得面临失败的窘境。所以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1.4经济现状。

经济现状指的是个人经济现状和社会经济现状。个人经济现状主要指的是个人的资金使用情况。大学生创业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难,包括:个人积蓄不足、没有不动产、负债、无法预估行业总资金和成本。社会经济现状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情况,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这样的社会经济现状能够推动个人创业的成功。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药家鑫随后提起上诉。205月,二审判决宣布维持原判;年6月7日,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2月,受害人家属起诉药家要求兑现微博上所说的20万元捐赠。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在电子商务领域,企业、消费者、银行等任何一方诚信缺失,交易就不能顺利实施。电子商务企业必须把诚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关于电子商务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

(一)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得不到保护网络具有公开性,商家和消费者的个体信息在未征得同意时不得公开,否则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而目前很多商业性网站并不注重对客户信息的保护,甚至有时将客户信息资料,如名称、营业地址、通讯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个人的姓名、邮寄地址、联系方式和公司经营信息、公司员工资料以及个人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个人工作信息、简历等作为商品在出售。于是,商业秘密和隐私将可能受到侵犯,且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

(二)通过网络诈骗,以销售之名,行诈骗之实。有的网站以虚假不实的公司名称、地址诱导和欺骗消费者,而网站本身既没有通信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也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却在网站上提供虚假的商品信息,以低价诱导消费者,待其向指定的银行账号上汇入款项后便没了下文。如深圳就多次发现行骗网站冠以“深圳某某公司”,使用“沙头角中英街”等地址,甚至将一些香港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和网址都用上,打着免税、批发甚至私运的幌子,使外地消费者误以为深圳的电器商品都比内地便宜,从而达到骗取消费者钱财的目的。

(三)商品质量低劣。有的网站虚假宣传,夸大其辞,在网上将自己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以此来误导消费者,但实际销售的商品质量低劣,与网上宣传的并不一致。消费者购买此类商品后往往费时费力去投诉,而网站则不肯承担责任。

(四)不及时送货。有些网站承诺在顾客购买后在一定时间内送货上门,但往往不能在承诺的时间内及时送货,影响到顾客的消费信心。特别是食品、饮料等即时消费性的商品,这一问题就尤为突出。

(五)不履行售后服务承诺。说一套做一套,对网上售出的商品不承担“三包”责任。一些网站在网上销售打印机、电脑等商品,但是当消费者购买的这些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网站却让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

(六)违法开展经营活动。有些网站钻国家法律法规的空子,大打“擦边球”,如违法提供有奖销售服务,以巨额奖金、奖品吸引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以提高网站浏览量,有一家网站推出的“10分钟做主页”大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甚至还有的网站置国家禁令于不顾,违法在网络上开展非法活动。

二、造成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于4月l日才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更多更完善的`法律规范,目前实施的法律规范显然不足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诚信。

(二)利益驱动。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社会现象不难发现,诚信缺失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经营网站,结果在商品质量、物流配送和服务承诺等方面很难让人满意。

(三)信用障碍。

近年来,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这些信用信息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人们很难利用,甚至有时不得不对信用信息本身持怀疑态度,这就为少数人、少数用户、少数企业说谎、失信、欺骗、诈骗提供了可趁之机。

(四)意识淡薄。电子商务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不强。对于任何企业、商家、消费者,乃至一个国家,诚信都是资源,是_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是进入电子商务这个国际大市场的资格,是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必将对社会的经济秩序造成巨大的破坏,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

(五)缺乏管理。对参与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没有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以集中、统一、规范的形式反映消费者个人资信与交易记录等信息,如消费者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社会信息与特别记录等。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信用信息没有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对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资格评审不把关,身份认证不到位,信用档案不完善,以至于造成虚假网站、虚假商品信息、虚假公司、虚假中介机构等的不断出现。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社会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大学生人数迅猛増加,而当代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如何,是当前教育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学生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处理相对高中时期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要在大学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亲人的期望,实现自我成功的欲望也异常强烈,同时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现实与心理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下是笔者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1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环境变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入学后很容易产生多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茫然无措,产生挫败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这个问题很容易在学生刚进入大学后的一段时间产生。

1.2恋爱与性方面的情感激荡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感情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以致引起心理失调。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对身体变化过分关注、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1.3人际关系问题。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期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他们与人沟通,渴望被人理解。但是,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情绪;有些同学由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有些同学由于家境贫困或成绩不够理想,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认为生活空虚、无聊、乏味。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

1.4情绪问题。

大学生入校后,社会角色的转换引起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

1.抑郁。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都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内疚等。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严重的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焦虑。通常包括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増加等。有些同学在入校之后发现大学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自卑。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做事畏首畏尾,而这些大多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学习及恋爱遭受挫折,家境不好等原因造成的。

21普及心理学知识,奠定心理教育的基础。

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也有利于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为了尽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根据现有的人员实际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利用各种传媒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开设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会心理调节,保持自身的心理卫生,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学讲座是当前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如对新生可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专题讲座,对中年级学生可举办“心理健康与成才”专题讲座,对毕业生可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专题讲座等。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宣传阵地多、宣传形式灵活等优势,广泛宣传心理学知识,拓宽心理教育渠道。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心理教育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増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文化在高校中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的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形成乐观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有助于培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高校应结合新时期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氛围浓、人才云集的优势,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注意突出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许多高校正在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文学节”、“体育节”等活动都是很好的校园文化形式,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它们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也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3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可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青年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和矫正办法。也可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和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情绪的能力,以及各种心理求助的能力。有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可以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它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处理好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校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测试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从中筛选出有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小学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于校园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2.2娱乐作用。

体育游戏和竞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动特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展现体育能力,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3教育作用。

21世纪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综合能力,人的全面素质主要包含思想品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除了能强健学生的体质外,还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敢于拼搏创造、不怕苦累的优良品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摘要]体育社团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组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针对目前体育社团中出现的数量过多、举办活动参与度不高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采用精简社团数量,以保持社团运作的高效;做实社团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创新社团特色,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提高社团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

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而建立的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趋势下,体育社团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在实践中,体育社团的建设仍存在着数量偏多、活动开展力度不大、成效有待提高等问题,值得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深思。由此,笔者立足本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摸索出一种高效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模式。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而体育文化更是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元素。因此,一直有“判断一所学校的素质就要看体育的开展进度,衡量一间学校的文化还是要看体育文化的力度”的说法。

(一)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核心而构建的文化,而体育社团无疑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体育知识的传授、推广任务,从而让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熠熠生辉。例如,太极拳兴趣班。学生不仅可以从太极拳兴趣班中了解有关太极拳的文化知识,熟悉打太极拳的方法,还会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太极风”,让不是太极拳兴趣班的学生从口耳相传中了解太极。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会以此为契机,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像等方式学习太极,这就是流动性体育文化的体现。

(二)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核心渠道。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有限的课时里,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往往会被语文、数学、英课程占用课时。因此,第二课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林丹等明星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羽毛球产生了学习热情。但由于学习劲头是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且受到课时限制、所购买器材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羽毛球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在这一背景下,羽毛球练习社应运而生,在资源参与的原则下,该社既方便学生对练习场地进行租用、器材进行统一购买,又方便教师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把羽毛球从一种兴趣变成一项体育技能。

(三)体育社团是拓展学生体育特长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特长生,让有能力的学生“吃饱”,是每个学科教学的难点,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学优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认真的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教学提高自己,参与体育社团也是培养特长的有效途径。以田径类运动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个别有天赋的学生,但由于须遵循顾全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难以给这些有田径特长的学生“开小灶”,从而埋没了人才。因此,当体育社团兴起时,笔者立即牵头组建了田径队,将有天赋的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学生的特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体育社团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茂名市校园社团举办得有声有色,体育社团更是如此。在这种体育社团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一)体育社团种类多、数量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社团的种类多、数量大。以足球社团为例,初中部有29支足球队,有校队、级队、班队,还有学生自己组成的小团队。队伍数量多,且高度重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活动组织时难以有效进行。

(二)社团活动组织不力、参与度低。

活动是体育社团的核心环节,也是价值所在,但目前社团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始时热闹、开战时马虎、结束时拖拉。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或是教师组织不力,或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是社团本身在定义和设置上存在偏差。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社团今后的开展方向。

(三)社团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

据笔者观察,每个体育社团在成立时,都规划了自己的蓝图,并满怀憧憬和豪情,相信会取得立竿见影、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最终真正实现初衷的社团并不多,反而给人一种“雷声大雨声小”的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效果却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最科学的标准。因此,体育社团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还要让学生出成绩、有效果,这才是社团建立的核心。

三、高效开展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体育社团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突破体育社团的发展瓶颈,优化社团设置、活动组织、指导训练等环节,让体育社团更科学、有效地发展,需要教师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精简社团数量。

精兵简政是一种管理智慧,在军事上如此,在教育教学上也如此。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社团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存优去劣的方法,解散了流于形式的社团,将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保留下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体育社团申请的要求,对社团的人数、组织、定位等有相应明确的要求,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成立;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跟踪检查,及时清除不符合要求的社团。在社团建立的初始阶段,笔者进行跟踪检查,对于那些组织不力、活动成效不大、成员人心散漫的体育社团,通过合并、分流、解散等方式进行清除。以学校的足球队为例,学校之前有29支队伍,社团精简之后,只保留一支校队、三支年级队和十八支班队。这样一来,足球活动的组织就更为灵活和高效了,让足球队的社团活动既有层次性,又科学高效。

(二)做实社团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初衷很简单,既是兴趣驱使,也是为了获得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社团的指导落到实处,让社团活动出效果、学生出成绩。例如,在“跳远发烧友”团队中,笔者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初一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初二学生练习挺身式跳远,初三学生练习走步式跳远。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相似却又不相同的内容,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笔者改变了传统单跳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体育与健康课器材和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场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双落、蛙跳、立定跳、三级跳、多级跳等。在对社团成员的评价上,笔者不仅鼓励那些跳得最远、动作技术更好、更有创新的学生,还指导学生创新跳远姿势和步伐。这样,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和重新组合,改变了以往跳远教学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跳远社团指导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社团特色。

如何在体育社团上创新,是彰显体育特色文化的体现。茂名地处粤西,在这片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为此,笔者专门组建了民间趣味体育兴趣组,带领学生挖掘、学习家乡的趣味体育项目。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跳房子”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及跳跃能力;“跳拱”可以锻炼跳跃能力;“螃蟹抢蛋”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和培养应变能力;“夹粽子”不但可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巧用手劲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手脚配合的协调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但若配合民间传统游戏,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又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成立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的作用,在分析目前体育社团现状的基础上,在体育社团建设中秉持数量求精、活动求实、效果求新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考试周刊,(10).。

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和改革思考论文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校文化更是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打造具有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进入21世纪以后,职业教育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眼,国家也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快速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阶段:由规模跃进向内涵发展的跨度。各高校的发展目标也逐步达成共识,即把握服务的宗旨,就业的目标,走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此,高校将如何提升以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为主的内涵建设,这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目标的独特性,凸显教育的职业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职业性”元素,让学生的职业人格、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精神得到不断提升,这是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方面需要做出的不懈努力。

一、以职业特色为凸点,创新高校校园文化。

(一)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对教师个体来说,高校制度有一个强制规定性作用;对学生个体来说,高职校园制度有一个强制约束的作用。这既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专业授课水平以及师德。一般来说,制度文化就是将存在于制度中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高校在对制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制度的文化内涵就会慢慢渗入到师生员工的身心之中去。高校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与大多院校都具有共同点,但是为了突出高校的特色,其在制度方面应该体现出它的职业性。第一,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倡导教师要讲师德,要强化专业认同感,鼓励学生热爱专业。第二,用先进企业的制度文化指导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时,要严格依照企业制定的制度坚决执行,让职场氛围真实的展现出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第三,将职业常识与认知引入到规章制度中去,以带有职业特色的服务意识、团队意识以及质量意识等为主,让师生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职业意识不断地得以熏陶、提升,直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认知。

(二)在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最基础的载体就是校园物质文化,并且也是存在于校园中的所有客观实体物质的总和。所以,在建设高职校园职业文化特色时,就要融汇职业气息。第一,在设计校园内的教学楼、广场等场所时,可以以合作企业或者是以名人的名字命名,但同时要体现特色,要有艺术含量,更要匹配学校的人文环境。第二,在对新校区的校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将学校的职业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比如,纺织学院校门就可以设计成形似的大型纺织机。此外校标、校徽甚至是校服上也应该醒目地显现具有专业特色的图案与文字。校园景点中可树立一些碑文或者是石雕等精神图腾,也可以刻一些企业名人的脚印,提醒学生走一条成功之路。第三,用名人以及杰出人物的照片装饰校史陈列室、图书馆,用优秀企业家、校友以及杰出教师的事迹教育学生。第四,用具有专业特色格言或者警句匾牌布置装饰教学楼、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警醒学生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另外,还可用通过滚动电子屏、横幅等媒介来传递办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承载并发扬学院的办学理念。第五,在对学校定制的教学设备,信封稿纸、学报刊物等进行设计时,加入一些本学院特有的元素,将高校的文化品位微显出来。

创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校,必须要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现出来。所谓办学理念,就是依据时代要求,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经过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后,形成的指导思想。据此,对高职教育历史使命的充分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将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办学特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崇高的教学理念,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培养以校领导为先锋的全体教职工带动全体学生去准确定位、及时出击和强势着陆。首先,要明白校风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实际体现,那么就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优良的校风。校风主要是学风和教风的综合,具体的体现方式是校风、校训以及教风。高校的校训在内涵上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素养”、“亲身践行”等,学风及教风方面要紧密围绕“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关内容。通过全院师生的努力,进过时间的沉淀,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就能逐渐成型。此种文化的形成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学校的特色所在,所以倡导并培养拥有职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从办学方向中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从内涵建设中体现出精品专业建设和职业特色,在师资培养上要提倡并鼓励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社会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当然,核心价值观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活动或是开会就能够形成,需要学校通过长期的办学、师生的对办学主导的共同追求以及自觉探索和实践才能够慢慢形成,逐渐完善,并通过办学理念以及校训等一些载体得到强化的。

(四)在高职校园行为文化中融入职业文化特色。

校园行为文化其实质就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即师生在对各种关系进行处理时形成的风气与习惯,类似人和事、人和人等关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首先可依据就业需求来开设相关的文明礼仪课程及讲座,让学生在待人处事、仪表礼节等方面能够学会成熟应对。其次,在实训期间,从专业发展出发,开设一些职业行为规范教育课程,有助于养成学生爱护公物、文明生产等优良习惯。再者,可联手企业,组织多样性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其文明和谐、友好合作、文明竞争等职场需要的技巧、能力以及素养。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关心民生且了解社会的真实有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与深化学生的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机会,是学生灵活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契机。所以,应该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中加入社会实践。有相关学者曾指出,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不断融入企业文化。通过学生短期实践将企业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师生理念也能通过校企对话与社会接轨,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理念互融得到完善,学生素养通过文化互动得到培养。学生通过企业实习锻炼自己应用技术的能力、把握生产流程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而这种深入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是高校完成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特有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发展,增加师生接触社会和生产实际的机会,加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显得尤其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再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摆脱掉理论和实践脱离的不良习惯,并且实现知识和能力二者间的转化。之外,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专业的最新需要,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去工作。加强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具体形象生动的生产过程,感悟和积累工作的体验和经验,改进自身的不良专业行为,提升职业素质和人格,不断追求求真务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才能顺利实施并高效完成。

三、以学生社团组织作为依托,打造职业特色校园精神。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织起来的,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形成良好的评价体系,是高职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方面应该广泛鼓励和宣传学生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各种社团和活动中去,塑造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各级各类社团活动,在模拟社会活动场景活动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不培养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为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高校在组建社团时,应该分系部分专业予以考虑,以行业文化特色为主,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同时,适度做好专业倾斜,包括资金支持和师资补充,重点打造各特色专业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社会项目和课题,将学生活动纳入到专业发展,保障这类社团的良性发展,保证了学院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帮助了学生接轨社会需求,及早明确职业目标选择,更快更好地理解并融入行业建设与职业发展中去。

四、以科技与人文交融为手段,营造职业教育环境。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层面,职业人文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非常不同,也就是本科院校与高校目标培养的区别。为了塑造学生高品位的思想素养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不断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和素质,而要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则需要将科技手段与人文知识加以融合。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纳入当下最新科学技术,通过技能大赛、师徒竞赛等形式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努力学习、拼搏进取的职业教育氛围,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高校在设计教学环境时,要以教学工厂模式为主,将专业教学教室的建立实现实践和理论一体化,有机融合生产、教学、技术、实验等,实现专业教室的多功能化,为师生打造一个真实的职场教育环境。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夯实高校文化建设基础。

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把握职业道德教育,强调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各类课程教育中不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引导学生灵活运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确看待社会改革和学校发展中的新问题,护航校园文化建设导向,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比如,在职业发展方面,教导学生热爱专业、奉献社会;在心理品质方面,教育学生保护自我、尊重他人;在生命教育方面,强调学生珍爱生命、理性生活。综上所述,高校文化建设积是完善育人工程的重要一步,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极推动繁荣校园文化建设,赋予职业特色为新生命力量,构建和谐、稳定、富有生机的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当前发展的新道路,是必由之路,更是实现高校办学宗旨的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由于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不断提高,高校中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由此大学生体育社团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为了给大学生体育社团营造更好的环境,笔者将再次探析大学生体育社团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是我国高校中发展踊跃的一种课余体育组织形式。

社团不是一群学生的偶然汇合,而是由共同爱好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一个真正的社团有明确的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其得以自我提高、完善和进步。

(1)自主性。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可见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以“学生自愿和互利的需要”为根基,其管理运作自愿参与,经费以自筹为主,章程由社团成员自己商讨制定。

(2)非盈利的互益性。

鉴于大学生社团的共性,体育社团同样是一种非盈利而以“互益”为宗旨的组织。同学们加入的目的是获取关乎自身兴趣的需要,成员们筹集经费和工作是为了自我发展,而非利益的获取与分配。但社团在运作的同时却给其他“勤工俭学”的团体提供了劳动和获取报酬的机会,使得社团工作开展的更有意义。

(3)公私双重性。

大学生体育社团虽说是个有着“私利”身份的学生自发组织,但由于它身处校园,所以必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另外,实际工作中办公场所、场地设施、经费以及专业指导等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所以说它又有着“公办”的身份。

(4)人人参与性。

由于大学生们自主选择参与社团,他们就是这个团队活动的实施者,而每个人也正是由于希望并能参与其中才会选择。每个成员都要为社团的成长出谋划策。所以说它的活动更具有成员的普及性和参与性。

(1)强身健体。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立的首要条件就是共同的体育爱好。学生们在社团的组织下,将人力、财力、物力凝聚,从而为社员们提供更有利的锻炼、竞赛环境,通过更多样的活动形式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初衷,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能力。

(2)增强心理健康。

大学生体育社团有着广泛、多边的交往平台,同学们能在活动中缓解压力,在交流中弥补不足,在胜负中增强自信;同时它又是一个家,同学们可以“炫耀’,可以宣泄,可以疗伤。同学们能在社团中找到归宿感,从而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

(3)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体育社团中各项事务、工作都由学生自己负责。为了社团工作,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人员、组织比赛、邀请专家等,尤其是解决资金困难,给自身创造了接触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

(4)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社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一个好的社团从创建到发展,对于它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同学们需要摆脱旧思维模式的束缚,不断摸索创新,以求得社团的壮大与活力。

第一,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理念下,由高校扩招而带来了学校体育资源不足与大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矛盾。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体育社团能通过自我训练、外聘教练、校外资源整合等途径缓解学校当下的师资、教辅人员、场地设施和经费不足的窘境;同时由于其“民间性”更能及时了解到同学们的体育需求与呼吁,更有可能通过集体的力量与学校达成沟通互动,从而维护学生消费主体的利益,改善同学们的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引领大学生们健康积极生活的主力军。他们的组织多彩的体育活动在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将不良的社会习性摈弃在校园外,为同学们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中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第三,促进社会体育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充实。大学生体育社团中的同学们走进社会,在加强与社区、社会体育团体交流的同时,也把新的资讯、理念和体育资源带进了校园,丰富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内涵。通过外交,在充实社团活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在将来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健康居民,为社会体育团体输送一批优秀的体育管理骨干。

4小结。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意义的再次探析,我们看到:由于群众体育的参与性、多样性,大学生体育社团已成为当下高校社团的主力军。大学生体育社团通过自身发展所折射出的公平、友爱、竞争精神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几何级数”增长趋势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对待它,以期待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适合男生的教育,无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还是在教育队伍上,都存在较为突出的缺失问题。在以人为本的科技时代,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因为男女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赋予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之分。在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差异教育,将对高教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1.遵循社会规律的需要。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构成,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理智地把握规律,才能愉悦地把握人生。人类社会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他们不仅在生理上相互区别,而且基于这种区别,社会也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与评价。人们只有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纳。作为未来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如何把握和理解社会对两性的期望和要求,使自己的人格特质与社会赞许度趋向高数值,不仅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个体社会化问题,也是社会面临的素质教育问题。

2.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的时期,他们面临性别角色选择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性别行为和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觉悟等诸要素一起,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涵。重视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性别角色定位的教育和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渡过人生的转折期。因此,通过性别教育,使学生悦纳自己,欣赏异性,积极地表现性别美和青春美,愉快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努力发展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性别偏见,主动建立符合性别发展的行为模式,这是大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

4.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需要。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一种性别角色都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化的产物。先进的性别意识不可能自然生成,学生不能从高校的课堂获得科学的性别知识,便有可能从传统文化的性别偏见中、从社会的职业和劳动分工中、从性别角色认同的偏差中、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到底哪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更为可靠呢,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等人才,而高校性别教育的缺失不仅是人格教育没有得到与智育一样的重视和落实,而且,从根本上说,忽视了作为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

1.教育思想上的缺失。

作为教育思想,性别教育根基于对每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功能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一认识正是高校教育思想中所缺失的。教育者忽视了性别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功能发挥上的重要作用,不仅没有认识并践行性别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起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没有重视性别教育在帮助两性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挖掘性别潜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主动地发展自己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忽视两性间的差异性,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在教学环境上都是男女一样的。事实上,两性在生理、心理、个性、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忽视两性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采取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这种教育往往缺少对性别问题的全面关注,缺乏对两性不同的体验、观点和利益的重视和挖掘,同时,也往往缺少对女大学生特点的关注,使她们片面理解男女平等的理论,以为自己和男生一样可以承担相同的社会角色和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她们面临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困惑和不安。正因为性别教育的缺失,使高校的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充分调动男女学生参与的不完整教育。

2.教育内容上的缺失。

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全面关照性别差异,是性别教育的应有要义,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保证。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满足于对男女平等的片面理解,忽视教育主体的性别差异,孤立、片面地看待分数的作用,因而无论哪门课程哪个活动,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极少因性而论。性别教育课程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计划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绝大多数高校的各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都缺乏性别视角,教学计划和各科大纲都没有针对性别差异的内容,也没有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更没有性别教育的学科点和培养方向。以茂名学院为例,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性别教育,也没有开设与性别教育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近年来开设性别教育的讲座和选修课的高校逐渐增多,如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而这些大学的性别教育阵地主要还是靠开明领导的支持和热心教师的努力才建立的。可见,性别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仍被视为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这一方面反映性别教育在我国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观念问题仍是我国推行性别教育的最大障碍。

3.教育环境上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正常教育的载体,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对校园文化娱乐、舆论风气、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因素的整合来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然而,目前的高教环境中严重缺乏对性别问题的应有关注。首先,校园文化活动在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两性差异,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中发挥性别作用上欠缺意识和方法,使男女两性对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位置估计不足,也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欠缺人性的不完整教育。其次,在高校中极少看到校园主流宣传力量的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和性别平等的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没能在学校的宣传媒介中感受性别的力量,而男女平等的理论也仅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最后,高校的师资力量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校园内教职员工角色分工,是学生日常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以茂名学院的人事结构为例,7名校级领导全为男性,72名中层干部中,处级女干部仅有6名,只占8.3%,全校女干部还存在”四多四少”的情况:基层多,高层少;低职多,高职少;副职多,正职少;党群岗位多,行政岗位少。学生习惯于男性校长发号施令、女性教职员工遵从配合的景象,很容易把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这使得为数不多的女性教师甚少成为鼓舞女学生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角色模范。这种人力资源环境会使我们的性别教育困难重重。

4.教育队伍上的缺失。

性别教育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具有性别教育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在过去数十年的性别盲权威教育体制下,许多师范院校未能重视对准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从笔者大学就读的师范大学到现在任教的师范学院,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均没有开设有性别教育的相关选修科目,也没有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因而使许许多多准教师的性别意识从未被启迪和警醒,并以性别盲的角色走进了高校教育者的队伍。而许多高校在教育和管理中也未能关注性别议题,未能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能力,使有性别意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严重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呈现缺乏系统性。不少教师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渴望,有意无意地宣扬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歧视意识,而教师的言行又以高度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影响学生形成性别模式。在社会快速变迁、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之际,教师从不检视自己对两性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也缺乏多元开放的态度与能力去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性别问题,反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正因如此,体现性别意识的任何政策、任何改革与任何良好的教科书也都进不了教室的门槛,而学生也无从得到科学的性别教育概念。

总之,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他(她)们自身未来的平等参与和发展,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来家庭质量。因此,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里,重视和开展大学生性别教育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1.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因性教育的重要性。

男女生是有差异的,适应男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促进男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应是教育的应有要义。因此,教育者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性别差异,把性别教育作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从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使高校教育成为男女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完整教育,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2.制定性别教育法,为性别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通过立法程序确保性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对世人的承诺。由我国政府建议并参与起草的、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强调:“作为政府,我们特此通过和承诺执行以下《行动纲领》,确保在我们所有政策和方案中体现性别观点。”《行动纲领》中提出:将性别观点纳入立法、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机制、传媒、决策和项目〔1〕。因此,国家教育部门要在国家教育政策中制定适合各学龄的《性别教育法》,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融入各学龄各领域的课程纲要、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促使国家的教材融入性别的原则和视角,建立评价学校性别教育的指数,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性别教育的开展,构建学校教育在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核心机制,使性别教育在国家的规定下有序进行。

3.强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

大学性别教育的目标是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人类个性真正解放的性别社会化目标。因而,大学教育要向学生提供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当代理想的男性及理想的女性,使他们尽早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期待。教育中要适当增强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的培养,使大学生在认识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理性的看待两性社会差异,既要帮助学生克服男女两性互相斗争、视对方为敌的对立心理,也要注意学生中妄图消除两性间的差异、失去两性应有的个性行为、变得男女无异的性别倾向。要指导学生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和差异将贯穿人生发展的始终,要么属于男性,要么属于女性,不应寻求男女中性化,或抛弃自身性别特质追求异性特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他们悦纳自己和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让男人更像男子汉,女人更有女人味。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设置,使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等教育。

首先,课堂教学是性别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要确立任何一门课程教育都是性别教育的理念,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在各自课程教学中融入性别议题,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认知两性文化,学习两性相处之道,并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两性的异同,促进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校课堂。其次,应当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总学时中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让这些课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地对大学生开展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重视打破文理截然分家的局面,在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与作业的设计,提醒学生对性别议题的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吸取性别意识。最后,要建立起性别教育的体系,还必须设置性别教育的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整合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基础性课程,把性别教育作为必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二是选修课程,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和专长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女性课程,针对女性特点进行女性素质培养。

5.优化校园环境,突出对学生性别素质的熏陶,使性别教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重视学校宣传板报、校报、广播、网页等等宣传媒介中男女出现的比例,强化先进典型的宣传中科学性别角色定位的引导,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把性别教育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其次,要多开办性别教育的系列讲座和讨论会,重视家长、学校及媒体对大学生言行的引导和训练,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性别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性别敏感,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性别素质。还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有强烈性别意识的成才教育,尤其要营造女生群体发展的积极氛围,鼓励女生自强自立,刻苦成才。再次,要多组织鼓励男女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友谊,学习如何进行两性交往,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最后,要重视学校中男女领导和教师的比例,对女性领导要有指标上的规定,教师的男女比例要适当,使学校的性别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6.加强教师的性别意识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重视对师范生性别意识的培养,以融入整体课程方式,在所有的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性别教育内容,提醒师范生对各领域性别意向的注意,督促其思考在教学及师生互动方面的性别意涵,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与能力。其次,把性别教育的课程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教师资格的认证标准之一,确保所有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两性平等意识转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再次,培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信念,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敏感,防止和克服教师在教学中的性别偏见,促使教师建立起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后,要监督教师的言行,促使教师在言行上成为学生性别角色的榜样,对学生的性别行为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从男性或女性的榜样形象中去模仿、学习、感受、领悟男性的勇敢和坚毅、女性的聪慧和温柔,促进学生正确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啜大鹏·女性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2〕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和改革思考论文

高校校园是创造并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主要任务便是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人才,积极引导社会地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一部分,只有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才可以构成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高校学生的完整内容。足球运动已不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众多亚文化中的一员。足球运动所富有的娱乐性、健身性、群体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使其在高校中拥有大批的爱好者。

2.1内涵。

所谓的足球文化,指的是以足球竞赛为轴心,综合足球竞赛、表演、理论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摄影、图片及相关资料展览于一体的体育行为。

2.2价值。

2.2.1促进高校学生个性的完善。通过足球练习,可以有助于参与者的个性、意志力和进取心等方面的良好发展,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团结拼搏、尊重他人及共同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2.2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竞争中取胜是每一名参赛者的目标追求,足球场上攻防变换迅速、对抗激烈,运动员需要面对来自队友、对手、裁判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而这些因素可有效增强参与者心理的稳定性。

2.2.3有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社会人所必备的素质,学会生存及学会发展均建基于此。足球运动富含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足球这项运动的认识水平。足球场上一切变化都能在事物的相对和绝对、必然和偶然等的哲学范畴中找到答案,所以,通过对足球运动认知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逐步养成以普遍联系的观念和发展的观念来提高对事物认识的广度及深度,有助于促进自我的人格完善。

2.2.4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足球运动的运动量及强度相对较大,对参与者的耐力水平要求较高,长期坚持此项运动,可以提高参与者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2.2.5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只要产生独特的成果就是创造,而足球运动更是一项对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传球时机和对节奏的把握,这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创造空间。

2.2.6有益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足球运动作为一项有约束力的社会活动,是社会行为规范在足球项目上的集中体现,表现为足球竞技行为规范。同时,参与者的思想、言行均受其影响,这有助于大学生遵守社会准则及道德强化。

3.1教学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高校足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呆板,教学手段僵化,过于片面的考核评价致使足球运动特有的魅力被抹杀,学生对足球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2足球比赛组织不力。

各高校对足球比赛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管理,呈现出目前高校足球比赛无序发展的状态,比赛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不利于足球项目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

4.1加强高校足球课程建设。

高校足球教学课程作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专项教学课及课外足球锻炼。足球课堂教学需体现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互动,同时要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来组织教学。

4.2积极开展校内外足球比赛。

各高校应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通过组织校级间的足球竞赛,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对足球的兴趣,增强大学生对足球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交流与合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4.3组建学校高水平足球队。

各高校应该积极组建学校足球代表队,通过科学训练,积极参加高校足球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足球运动技术水平,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以赛促学,一点带面,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足球学习,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4.4提高高校足球教师的专业能力。

足球教师需具备精湛的技术能力及理论修养,能够充分体现足球运动的健身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借以弘扬高校校园体育精神,促使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得以全面增长,提高其综合素质。

结束语。

足球运动作为高校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意义深远,新时期应该积极营造高校足球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足球的理解,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足球意识,从而主动参加足球锻炼。目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高校足球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吸引更多的足球爱好者参与其中,切实提高足球教学质量,促进高校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大学生参加冰雪体育文化活动或者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涵养或者能力,就是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这种素质将大学生的冰雪体育品质和精神结合在一起,也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冰雪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了几个方面,即:冰雪体育技能、冰雪体育知识、冰雪体育行为、冰雪体育精神等。

1.1冰雪体育知识。

大学生冰雪体育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安全知识以及必须掌握的生理常识等,要求学生了解冰雪体育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各种作用,大学生必须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冰雪体育活动,并培养自己对冰雪体育活动的评价能力和欣赏能力,恰当的了解冰雪体育赛事和冰雪体育代表的人文文化和知识等。

1.2冰雪体育技能。

大学生冰雪体育技能包括基本技能、锻炼技能、审美技能和娱乐技能和自我评价技能等,还需要掌握冰雪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处理办法,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冰雪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要在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冰雪体育素质,保证自己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均衡的大脑意识,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1.3冰雪体育精神。

冰雪体育运动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作风、思想,能够启迪大学生的思维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有利影响,这就是冰雪体育精神。具体来说,大学生在参加冰雪体育活动时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心态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就是冰雪运动精神的组成部分。冰雪体育精神包括乐观向上的态度、良好的适应能力、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公平看待问题的能力等。

1.4冰雪体育行为。

大学生的冰雪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冰雪体育生活,就是冰雪体育行为,冰雪体育行为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冰雪体育行为包括冰雪体育时间、冰雪体育活动、冰雪体育消费等,在冰雪体育素质的组成因素中,冰雪体育行为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也是冰雪个性的体现形式,冰雪体育行为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2.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要素。

2.1兴趣因素。

大学生进行冰雪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冰雪体育课,如果冰雪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能够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性,树立正确的冰雪体育价值观。如果冰雪体育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那么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再加上冰雪体育教学课时不多,很难激发学生兴趣。

2.2教育因素。

高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念、思想和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技能,因此良好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优秀的身体条件。但是教师要注意素质培养和技术教学同等重要,教师不仅要看到冰雪体育教学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还要看到其休闲娱乐、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3.培养大学生冰雪文化素养的方法。

3.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培养学生的冰雪文化素养,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高校要通过冰雪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冰雪体育教学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逐渐贴近社会,从这个角度将,冰雪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手段。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和适应性等因素,努力由“育体”向“育人”转变。

3.2革新教学模式。

冰雪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行为,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应注着手进行冰雪教学改革,革新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课程,结合大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生理特点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技能培养。

3.3改革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是冰雪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冰雪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改革课外活动,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冬季锻炼的意识,继而发展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教师应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冰雪冬令营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4.结语。

大学生冰雪体育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高校要重视冰雪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系统的提高大学生的冰雪体育文化素养,通过比赛、课外活动、研讨会等途径,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冰雪体育素养。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一、晚会主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仲夏之夜”暨体育社团文化晚会是体育学部学生会与高尔夫协会、e炫网球俱乐部、乒乓球协会、街舞社等联合举办的一次晚会,本次晚会是体育学部第一次联合体育类类社团举办的一次活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体育学部的活动的一次质的飞跃。在这次晚会上,希望大家能找到家的感觉。

二、晚会目的。

我们体育学部是一个全新的学部,仅由大一大二本科生组成,在这个小家庭里,互相多一点交流,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关爱、会使我们的小家庭更加温暖。我们学生会和各个体育类社团打算通过举办这次晚会,师生齐聚一堂,同欢乐。同时,我们通过这次晚会发掘我们体育学部的文艺人才,还借它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三、晚会主办单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学生会。

四、晚会时间地点。

地点:世纪讲坛。

时间、:20xx年6月9号19:30。

五、晚会筹备工作。

晚会总负责人:吴建龙。

晚会现场负责人:孙丽成。

晚会策划组:组织部。

节目筹备组:文艺部。

宣传组:宣传部。

外联组:外联部。

安全组:纪检部+体育部。

后勤组:女生部+生活部。

六、前期准备工作。

七、晚会流程(6月9号)。

12:00组织部布置会场。

15:00节目彩排。

18:30学生会干部,演员集合,做好演出准备。

19:00观众和嘉宾入场。

19:30晚会正式开始。

20:15中场互动环节。

21:00晚会结束,工作人员清理会场。

八、八、晚会具体事务安排。

1、赞助。

负责人:刘天然。

有外联部和文艺部组织具体操作,越快越好。5月末做好前期准备,以便后期舞台设计、海报制作及宣传工作。

2、晚会宣传。

负责人:周洋。

主要由宣传部和文艺部联合完成。从拉到赞助即日起,开始与商家联系,协商横幅,海报的制作及相关内容,6月7号开始宣传。

3、主持人选取。

负责人:邓丽洁。

有本学部学生自我推荐,择优选拔形象气质佳、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刘天然,万家丽)。

4、安全。

负责人:言兆麟。

由纪检部和体育部负责现场的安全及秩序。

5、会场布置。

负责人:卢辉。

由文艺部、宣传部、生活部、女生部布置晚会会场,购买矿泉水、水果、发放小礼品等一切有关晚会的后勤工作。

6、节目编排。

负责人:邓丽洁。

确定节目后,6月初上报节目,彩排时,带上与节目相关的cd。

7、嘉宾联系及邀请。

负责人:湛虎。

由外联部负责联系学部老师准时参加晚会。

8、音乐制作。

负责人:邓丽洁。

由文艺部在彩排节目后收集选中的节目的所有音乐,并制作成一张光盘,方便晚会使用。

10、拍摄工作。

负责人:彭志。

由专业人对晚会节目精彩场景进行拍摄。

11、音响、ppt。

负责人:邓龙、易浩。

12、协调组。

负责人:张标、杨自黎、马文斌。

由组织部对晚会人员的调动及合理安排,以及对现场的控制。包括灯光、音乐的配合,控制整个晚会的流程。

13、礼仪。

负责人:文艺部。

由文艺部推选3名形象气质佳的同学作为晚会的迎宾人员。

九、经费预算。

横幅:7元/米8米56元。

舞台设计用品:(口哨、荧光棒、气球、彩带)100元。

小礼品:200元。

矿泉水:40元。

水果:50元。

邀请函:30元。

服装:1100元。

宣传:25元。

共计:1601元。

体育学部。

20xx年5月31日。

大学生性别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思考论文

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那天急匆匆的骑着自行车去考试,他是文科,考政治,不小心撞到一位卖菜回家的老太太,幸好车子慢,老太太没什么大事!他挺“聪明”,和蔼的留下自己的手机号,说明他要马上考试,改日再去看老太太。老太太答应了。谁知道那个手机号是空号。或许他今天政治考的很好,考了一百分,那么请问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可以打满分吗?我们又联系到两个案件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大学生,并且据说学习成绩都很好!能考上大学说明也不怎么差。这难道就是所谓我们现代教育体制下,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乖儿子?老师想青出于蓝胜于蓝,父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煞费苦心的培养一个人才的时候,我们却忘了先把他培养成一个人.这或许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

过大学生道德缺失教育案例的人还看了:

1.社会道德缺失案例。

4.外国企业道德缺失案例。

5.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汲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效整合了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

1.2时代性。

由于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直观地反映着时代特征,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化自身的形态。学校与时空环境紧密相连,小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依赖于学校和社会一同构建的背景。

1.3人文性。

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切入点,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可知,体育文化一直都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蕴藏着一种文化目标和彰显着人文价值理念。

1.4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旨在通过对生态哲学内容的研究,使全校师生树立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观念和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满足道德标准的生产方式以及改造自然的方式。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介于普通中学与高校之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校园师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核心,因此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值得去探究。

第1: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当下价值。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对接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建设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的实际需求,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只有将校园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通过组建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等形式,才能真正实现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文化;融合;路径。

加强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对接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建设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的实际需求,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只有将校园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通过组建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等形式,才能真正实现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文化的对接融合形成的主体是学生,两种文化的融合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还可以通过大量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从宏观层面讲,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有利于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微观层面讲,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健全人格,从而为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设特色鲜明校园体育文化的实际需求。

特色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交叉与结合的结果,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校内成员的道德品质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高校校园文化要在多元的社会大文化环境中保持持久的活力,就必须拓宽校园文化领域,探索新的结合点,有效地结合社会大文化结构中的其他相关联的文化成分要素。

因此,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与体育文化的联系,吸纳体育文化中的新鲜成分要素,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中,让师生提前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

3.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构建和谐校园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维护校园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就成为新时期高等院校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抵制校园中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同时还能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体育文化的融入,促使高校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严格遵守体育规则与规范等特点,在和谐的基础上增强体育的竞争性与严谨性,有利于师生形成遵守规则与规范的习惯,进而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4.促进素质教育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举措。

通常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一般是由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确定的。

德育既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又是素质教育永恒的主题。

德育作为促进素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评价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尺。

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德育建设方面的工作。

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从根本上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的和谐统一。

这种融合与对接能够营造一个有效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稳固的体育群体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形成稳固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

二、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对接融合的实施路径。

1.校园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在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上对学生的.价值理念的要求。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对接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校学生主要生活于校园,校园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首要问题,学生只有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素质,才能满足高校未来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校园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德育,能够突破高校价值观培养上的局限和不足,是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高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诉求。

2.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一直以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都是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能够营造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行为、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

因此,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在对接与融合过程中应彰显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有效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一是高校要做好体育文化的相关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各种载体,大力宣传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师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体育文化的精神。

二是大力宣传体育精神,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造就健康、快乐和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是通过整理、挖掘学校在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学校体育文化成绩,使师生感知体育文化的魅力,激励他们继承体育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体育精神。

3.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两种文化对接融合的成功与否。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以技能型为主的知识结构应该逐步向以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知识结构转型,从而全面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2]一是高校应将文化素养作为青年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让青年体育教师从根本上懂得体育运动文化的具体内涵,切实增强体育教师在教学环节将技术动作教学渗透到校园文化中的能力。

二是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外展能力,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复合型”教师团队。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密切关注学校体育教改的动向,重新认识体育文化的功能及特点,在教学中尝试探究一条能够贯穿体育文化知识、融入人文精神和凸显教学理性的合作道路。

4.组建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课外体育竞赛活动。

要让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这两种属性独立的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合与对接,那就必须要通过某种载体和平台来实现,通过校内文化参与者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经历和分享的过程中去培育,通过共同努力去创造和实现既定的目标,这些都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来实现;而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组织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要平台,必然会成为两种文化对接融合的有机桥梁。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摸索,进一步发现和挖掘体育社团的深层次价值,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有效对接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一是高校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保障体系,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评价与学生的学业考核制度挂钩,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在校内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感染和激发校内成员参与体育的意识,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实现多元的体育活动目标,同时也促进师生体育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海燕.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现实价值与着力点[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2]杨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教师文化素养的修炼[j].体育学刊,,(8).

[3]张迪.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第2: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介于普通中学与高校之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校园师生的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则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核心,因此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值得去探究。

一、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一部分,包括体育精神文化、物质、制度三种文化。

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技工院校校园环境下经过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孕育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德、智、美、劳与体育交汇的结晶,它是以竞技、健身、娱乐为表现形式,以校园为载体,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课余体育活动为内容的群体文化。

其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校园文化服务。

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首先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基础的运动技能与体育锻炼的方法。

校园运动队的良好建设(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排球队等)会激发校园的运动氛围。

结合技工院校专业特征的校园趣味运动会、校园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校企运动会等各种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技工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体育的价值是什么?关于体育价值的文献很多,例如,《体育之研究》中毛主席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

体育文化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增强人的综合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人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等作用。

1.技工院校体育文化的运动健身价值通过正确、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发展。

运动健身是体育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与锻炼方法,从而达到体育健身的价值。

课余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技工院校体育文化的桥梁价值技工院校的体育文化可以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教学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优秀技能人才做准备,其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可以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例如,校企合作的校足球队、篮球队,校企趣味运动会。

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能够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促进彼此更加了解。

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为兄弟院校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如校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赛,可以促进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学习。

3.技工院校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人文价值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是某些事物或活动在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养成及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群体性,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团队个人之间能够团结协作,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实现自我完善。

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能够无形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体现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在体育活动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团队协作、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等精神。

体育规则制约运动员赛场与运动中的行为,该约束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常规行为表现,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中国女排精神,响彻国内外的每个角落,技工院校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为其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技工院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校园体育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校园体育运动队、体育竞技、体育休闲文化、体育欣赏等,都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技工院校的学生,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为未来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

体育欣赏、体育运动之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其健身价值、桥梁价值、人文价值、教育及审美价值都在技工院校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中起到重要作用。

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

相关范文推荐
  • 12-13 供餐简单协议书范文(17篇)
    合同协议可以为各方提供一个明确的框架,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附上了一些具体行业领域的合同协议模板,为大家提供更具体的合同范文。用工形式:合同制。鉴
  • 12-13 影视资源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论文大全(16篇)
    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借鉴其中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用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借鉴。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
  • 12-13 语文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案例(热门20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是一些经过验证和实践的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2、词语搭配练习。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12-13 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题(专业20篇)
    优秀的作文通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案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什么是优秀的写作。传说北京大学里有“四大疯人院”,而数学院则名
  • 12-13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设计(汇总15篇)
    通过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进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 12-13 职校学生心理矫正策略论文(优质23篇)
    范文范本的使用需要学生们在借鉴的同时,注重自己的创新和个性的表达。在写总结之前,建议您先阅读一些范文,了解一下总结的写作特点和要点。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
  • 12-13 会计专业的学生论文(实用19篇)
    会计是一门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和规范的学科,它有着严格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总结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会计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摘要:管理会计是
  • 12-13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总结(精选14篇)
    教师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保持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随着教师工作总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自身的工作总结分享给大家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
  • 12-13 工作寒假实习总结(通用12篇)
    在进行实习总结时,我们可以回顾自己在实习中的所学所获,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习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正在写实习总结的同学一
  • 12-13 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总结完整(精选21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估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和提高空间。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有针对性的写作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