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专业13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专业13篇)

时间:2023-12-05 07:54:49 作者:笔砚赤壁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专业13篇)

编写教学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苏轼。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以文为赋”——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以意逆志”——了解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美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文章的情感线索。

3.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及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以情感为线索分析全文,以课件为辅助手段表现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简单明了。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引用、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的第二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这个单元的作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被放在这个单元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本文就在描绘自然风物的同时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但也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但这些情感的表达并不是明显的、直接的;而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1.引导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创设情境法。

4.多媒体演示、音频、视频辅助法。

一.文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驾驭着文字,抵临大宋文坛的巅峰。然而,文字却让他偃蹇飘零。大浪,淘尽历史的烟尘,却淘不尽他文中的一字一句;惊涛,拍去岁月的风霜,却拍不去他纵横古今的豪放。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所以,当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时,面对着无穷的江月,他思想的野马便纵横驰骋,任情遨游,于是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了深沉而悠远的思索。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继续赏析他的千古名篇《赤壁赋》,一起去感受他独特的人生体悟。

二.分析鉴赏:

第一段: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2页,请同学齐读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情景。那赤壁的景色如何?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赤壁美景图。

2..欣赏这些美景苏子的.心情自然是愉快的,哪些语句最能直接体现这种愉快的心情?

明确: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此情此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月圆之夜,好友相聚,纵舟江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饮酒诵诗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第二段:

高兴至极,苏子又做了什么?客又做了什么?我们看第二段。找一名女同学读一下。

本段开头写在这种情况下苏子更加高兴地饮酒,兴之所至,又唱起了歌,歌词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生答……。

明确:

我国古典诗歌自屈原《离骚》以来就有以“美人”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传统。在这里,“美人”喻指君主。此时苏子被贬黄州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对于有着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苏子来说,他多么希望君主能尽快召他这个贤臣回朝,自己好继续为朝廷效力。所以他发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唱叹。

2.苏子唱歌,客又做了什么呢?

有客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感人至深,既烘托了苏子此时淡淡的失意情绪,又致使他的感情骤然变化,同时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

3.由此看,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段。

那么苏子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客又是就什么问答的?我们看第三段。

第三段:

听了客悲凉的箫声,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然后问客曰:“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样悲凉呢?)。

1.客是如何回答的呢?也就是客因何而悲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客回答的语段,同时思考这个问题。

生答:……。

2.客刚开始就解答了苏子的疑问了吗?……那写了什么呢?

明确:没有,先用两个反问句引出了与眼前的赤壁之地、江月之景相关的历史人物曹操和他的英雄业绩。

3.那么同学们想:作者赞颂曹操的功绩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在于引出后面“吾与子”和他的对比。

4.而对比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哪些词句能看出来?

明确:“固”“而”“况”三个虚词所引导的句子表明:这样叱咤风云的一世之雄,也已随大江东去而风流散尽,更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平凡的“吾与子”,生命短暂得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茫茫大海中的一颗毫不起眼的水滴,更是瞬间就会被历史湮没了。

而慨叹人生苦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5.谁能说说你所学过的或知道的有关这个内容的诗句?

曹操《短歌行》也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将进酒》继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魏晋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咏怀》诗里更有“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的感伤;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客也不例外。

6.除了人生短暂渺小让客悲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我们看最后四句的内容。

明确:既然尘世人生短暂,那就做神仙吧,做神仙可以与明月一起长存不老且不死,这样就不必为人生短促无常而悲叹了。可是,他却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总是矛盾的,所以才“托遗响于悲风”。这是客悲伤的又一原因所在。二悲理想现实矛盾。以上客从两个方面解答了苏子的疑问。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人生短促无常。

而这样的悲叹也只是重复了前人的感慨,并没有独特之处,那么本文成为千古名篇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哪里呢?在第四段。

第四段:

1.那么第四段写了怎样独特的内容?请听这一段的朗读录音,思考问题的答案。

找生答……。

明确:这一段主要是苏子针对客的悲叹来表明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从而宽解客。而且,这两个观点又是分两层相对独立地阐述的。

2.这两个层次转换的关键词是哪个词?

明确:“且夫”,前半部分阐述的是?宇宙观,后半部分阐述的是?人生观。

3.那么苏子的宇宙观是什么?请找出表达观点的关键词。

明确:变与不变。

4.苏子又是怎样阐述他的“变与不变”的宇宙观的?(想想我们写议论文时往往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呢?比如同学们想证明思考的重要性,可能会想到牛顿被苹果砸到从而砸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什么方法?——举例子。苏子也一样。那他举了什么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呢?)。

明确:以眼前的江月为例。

他说,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吧?你看,眼前的江水和明月既是变化的也是不变的,(同时配课件)。

就“水”而言,从变的角度说,“水”逝者如斯,从不变的角度说,“水”未尝往也;就“月”而言,从变的角度说,“月”盈虚如彼;从不变的角度说,“月”卒莫消长,意思是:水总是这样不停的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总是那样由缺到圆,又由圆到缺,但它始终也没有增减。所以他得出下面的结论: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没有一刻不发生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但他没有说个体的人是怎样表现变与不变的道理的,我们可以补充一下:从变的角度说,每个人都得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从不变的角度说,人类又是血脉延续,代代相承的,所以不必因人生短暂渺小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伟大的毛主席说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这是苏子针对客的人生短暂渺小的悲伤来阐述他的变与不变的的宇宙观从而宽慰客的。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变于不变”的哲理的理解,我再举几个语句让大家判断一下是属于变还是不变的哲理。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变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变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变与不变的。

6.苏子的宇宙观我们理解了,他的人生观又是什么呢?还是找表达观点的关键词。

明确:莫取与取。

7.莫取的是什么,可取的又是什么呢?

生答……。

师补充:在这里,苏子其实是用“清风明月”代指自然风景。李白说的好,“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8.苏子说的“莫取”太笼统太含蓄,我们能不能联系背景说得再具体点呢?

师补充:功名利禄。因为这些正是击败心灵的东西。

明确:他其实是宽慰客说,现在失去的或没得到的,就是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不必因此而悲伤,而大自然不会抛弃我们,随时都会向我们敞开胸怀,我们为何不沉醉其中而尽得其乐呢?也就是说,当人生不如意甚至不得志的时候,我们不妨让自己的思想休个假,让精神散散步,抛开挫折,忘掉烦恼,融入大自然中,尽享清风明月之美,谁说这不是另一种快乐呢?何必对人生失意耿耿于怀呢?正如苏轼在《定xxx》里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苏子用自己的人生观来宽慰客也是宽慰自己,理想与现实虽然矛盾,但我们可以抛开得不到的烦恼,享受自然的赐予,随缘自适。

正所谓春去秋来不碍于眼,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萦于怀,在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正是苏轼的乐观与旷达。而在逆境中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挫折中拥有旷达的情怀正是苏子的魅力之所在。

我认为概括来说只有两种方式:面对和离开。

苏轼选择了面对,但有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10.同学们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或现实中关于“离开”的例子吗?

不能改变楚国命运和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屈原,怀石投江,这是绝望的离开: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这是潇洒的离开;

绝望于清室覆亡和一种文化缺失的王国维,自沉湖底,这是无奈的离开;

无处可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生活的海子,卧轨自杀,这是失望的离开;

太多太多离开的例子:老舍、顾城、三毛、杰克·伦敦、海明威等等。

其人已去,我只能对同学们说: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是最明达的做法。

第五段:

1.回过头来,我们看苏子的宽解是否使客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齐读最后一段。

客喜而笑。看来,苏子旷达的宇宙观、人生观影响了客,改变了客,客听后高兴地笑了起来,现在主客一切都释然了,并且酒足饭饱之后酣睡在舟中,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已经超然物外了。

2.接下来想一个问题:这最后的“喜”与开头的“乐”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前者是欣赏美景的暂时的陶醉,后者是大彻大悟之后的达观之乐,而且后者远比前者更稳定更持久也更深刻。

3.由此看,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以感情为线索:乐——悲——喜。

4.而这种感情的变化又是通过哪些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写景、抒情、议论,概括来说就是景、情、理。

三.小结板书:

纵观全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赏美景之乐,再由客之箫声引出主客问答,从而引发了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最后又通过作者旷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阐释来宽解客,从而使客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主客都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乐观与旷达。有描写,有抒情也有议论,但不论写景抒情还是议论说理,始终以眼前的赤壁为背景,以江月为依托,以感情为线索,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有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巴金评价本文,说“《赤壁赋》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的确非常精当。

四.手法探源:

全文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超越。

下面思考:这里的主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一个人。本文采用了赋体文常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矛盾与斗争。所以主客问答其实就是作者思想的一次剖白,一次对话,一次斗争,主是道者的苏轼,客是儒者的苏轼,道者的苏轼是悲观的,遇到挫折就哀叹人生短暂自身渺小。道者的苏轼是达观的,遭遇失意却表现出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心态。主客问答其实就是苏子自言其愁又自解其愁,因为苏轼是最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的人。

而主客问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可以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找到影子。屈原自杀前与渔夫的对话其实就是屈原内心的一次痛苦的挣扎,最后决绝的思想战胜了懦弱的思想。类似的手法,《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也可以看作是人性四个方面的体现:唐僧的耐苦执着,孙悟空的嫉恶如仇,猪八戒的懒惰贪念,沙僧的踏实圆融等。当然我说的也只是某个方面的代表,没能涵盖全部。

五.拓展探究:

主客合二为一了。苏轼的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积极乐观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观的一面。

历史上的苏轼给了我们乐观旷达的启示,那么我们近距离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启示呢?先不必急于回答,看一段视频后也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在视频播放前老师简介视频主人公英国田径运动员德里克·雷德蒙的经历:

德里克·雷德蒙的运动生涯被伤病拖累,1988年雷德蒙在汉城奥运会400米比赛开始前两分钟被迫弃权。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纳奥运会之前,雷德蒙接受了五次手术,直到开赛前四个月时间,他才重返训练场。在巴塞罗纳,雷德蒙表现得很好,在第一轮比赛中,他名列第一,并且进入半决赛。半决赛比赛中,雷德蒙的起跑很不错,在还离终点还有150米的时候,他的右脚跟键伤势复发,他无法站立倒在赛场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看视频:

(屏幕显示这段视频)。

之后屏幕显示以下文字:

我们永远无法预知,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会发生什么,

但我们可以选择,

是就此放弃,还是忍痛前行。

奔向梦想的终点,

即便没有胜利的奖牌,

尊严和骄傲,

将与我们一路同行。

通往成功的跑道上,

只有快慢之别,

并无胜负之分。

战胜对手,只是人生的赢家,

战胜自己,才是命运的强者。

师补充:同学们不一定要做人生的赢家,但一定要做命运的强者,用你们的坚忍、坚韧、坚强和坚定!

最后送给同学们人生"七个然":艰辛曲折必然,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历尽沧桑悟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愿你活得悠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展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惜缘。

《张衡传》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句知识和表示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语;。

2.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张衡各方面成就;。

3.学习张衡从容淡静、勤勉谦虚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语,学习张衡优秀品质,初步尝试人物传记写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一些文言常识积累不足,人物传记接触不多,必修四第三单元开始涉及,学生阅读鉴赏人物传记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得到提高。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掌握重点字词。

1.请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断句。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判断。课件出示。

三、文本分析,自主感悟。

(一)。

1.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听说过张衡吗?那你所了解的,是关于张衡的什么?

3.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梳理文章脉络。

(二)张衡分别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呢?结合课文思考,概括回答。

四、问题探究。

张衡成为众多领域中的佼佼者,你认为是什么促使他成功的?小组合作探讨,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五、拓展训练:

1.化用或借用文中的字词写一副对联赠给千年奇才张衡。

2.选取自己喜爱的人物写一篇传记。注意要符合传记写作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详略得当,写出人物特点,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枯燥中。文言知识的又是把握是克服文言文学习困难的基石,基础一定要夯实。在通过写对联,写传记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加深对文章理解外,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回归到基础知识上,督促学生落实基础是关键。

2.学生写的对联和人物传记环节提前布置后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修改,体现课堂效果。学生写的对联可以提前打在ppt上,给同学直观的感受,看清读懂。

李晓评课:

徐伟娟老师选的课是史传类文言文《张衡传》,文言文一直以来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如何平衡字词基础知识和文章赏析也令许多语文老师不好掌握。这节课上,徐老师分配得比较合适均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紧凑,重点突出。这节课兼顾了文言特殊字词句现象和文章赏析,方式恰当。本节是第二课时,字词处理采用教师出示,学生回答的检测方式,简洁有效。文章分析只抓张衡的才能和人品两方面,抓典型事例——候风地动仪来带动对张衡非凡才能的突破;人品方面带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合适。

二、预习充分,展示到位。拓展环节让学生借文中的词语用对联来概括张衡的成就,或是对某个自己崇拜的人写一篇短的传记,学生的表现令人吃惊。有个学生念了两副对联,工整精美,别的学生给了她真诚的掌声。有个学生念了一篇短传记,也获得了大家的掌声,足见徐老师课前的工作扎实充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幻灯片上出示的知识点顺序还应注意,不是课本上的顺序;幻灯片的制作方面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文章分析时的问题设置可以更集中和有针对性;学生展示环节课前工作可以再充分一些,比如把筛选出的对联打在幻灯上或者让学生课前板书在黑板上,因为课堂发言对联这种形式容易听不清楚。

总之,徐伟娟老师准备认真,展示到位,是一节实用的值得借鉴的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授课教师】语文组林攀。

【授课年级】高一9多媒体5教室。

【授课时间】5月26日(星期四)下午第3节。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4》。章节及课题: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5课第一课时《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性词作,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并且在立意、写法、题材上也极具典型性,是怀古词的代表作。诗词鉴赏切入的方式可以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尽可能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那颗美好鲜活的灵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是的作品,作者通过写景、怀古、思情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在教学中,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适当的氛围,激发诗词鉴赏的兴致,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常识,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首词被放在必修4唐诗宋词单元在婉约词的对照下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作进行学习的背景,我想,在之前已学过的《赤壁赋》,使他们对这首词并不陌生,甚至对苏轼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他的其它词作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这一课的教学应该做的就是对已熟悉的文本做进一步的研习,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感受,在朗读吟诵的基础上增加理性的知识,甚至是反思自己的感受、理解。

在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中,发挥联想和想象,泯灭时空界限,与古人对话,指点评说、感悟体认,从而积淀自己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更好地拓展个人的生命宽度。

三、设计思想。

(一)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雄浑之意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借引导回顾必修一学的前《赤壁赋》,自然牵出对作者写作背景的回忆。

(二)利用多媒体超级链接范读全文,纠正文章的字词读音,学生朗读全文。接着分析文章,以(豪迈、怀古、思情)三个方面展开,创设问题情境,分组讨论,来欣赏、讨论、分析整篇文章课文。借助歌曲链接:倾听《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磅礴的意境。

(三)利用人物比较图、多媒体演示、回顾以往知识点来讲解,特别是联系《赤壁赋》来理解此时东坡的精神世界。最后领诵,并播录音演唱《高山流水》,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更进一步领悟苏轼的人生观和端正自身的人生价值观。

课前准备:学生充分阅读预习,收集有关苏轼的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渗透德育。

采用人格感化法,展示文章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发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倾注感情,以情动人,联系实际或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蕴含深刻的思想感情。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2.感受苏轼的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开阔雄浑之意境。(提问学生,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听后的感受是什么)。

2.引导回顾必修一学的前《赤壁赋》。

1.学生对此非常有兴趣,都踊跃举手要回答问题,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回答。

2.学生自然牵出对词作写作背景的回忆,点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词作。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够让学生更加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作者。

文本解读1.通过多媒体范读文本,指点纠正文章的字词读音,

2.再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学生认真品读,用笔在课本中注音。让学生懂得带着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分析文章。

以三个方面展开,来欣赏、讨论、分析整篇文章(一)品“豪放”

1.对豪放派风格的概括。

2.提问:这首词的'大气魄体现在哪些地方呢?结合文本中感触最深的词句来说一说。

3.教师归纳明确。

4.利用多媒体倾听:《向天再借五百年》感受磅礴的意境,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片内容。

5.老师概括小结。1.学生齐读上片。

2.分组讨论,推举每组代表回答。

3.学生倾听歌曲,感受文章,概括上片内容。学生通过朗读、倾听音乐,感受磅礴的意境,体会景中之情。

(二)读“怀古”

1.知识拓展:怀古诗词。

2.采用问题情境和人物比较分析法。

3.回顾以前高一所学的怀古诗词。

4.教师概括小结。

1.学生齐读下片。

2.分组讨论,学生主动回答。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蕴含深刻的思想感情。

2.回顾以前的知识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思“幽情”

2、联系《赤壁赋》来理解此时东坡的精神世界(思想状态)。

3、教师概括总结。

4、最后领诵,并播录音演唱《高山流水》。

学生独立思考,借助以前所学《赤壁赋》来理解此时苏东坡的精神世界。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顺境中要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在逆境中也要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更进一步领悟苏轼的人生观和端正自身的人生价值观。

八、自我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引导到位、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理念。我觉得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回顾已有知识,实现课程资源整合。在设计本教案时,我注重拓展课堂教学,把古诗词的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课前师生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引用所学怀古诗词《咏怀古迹》《马嵬》进行对比阅读,课后自找诗词进行阅读和鉴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学习语文应注重类似的积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2.善用现有网络技术,优化辅助教学。本节课我运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主要是为了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较直观的感受古诗词情境和意象,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加强朗读。不仅要“读”,还要读出感情,设身处地的“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诗词中的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3.相机而教是推动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不要固守自己的预设,而忘记回应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也千万不要急于呈现自己的一些思考所得,而应该多考虑怎样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时时记住自己只是个引路人,只能根据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思考随机应变地进行教学。从这点来说我很开心,因为我的课堂是由学生做主的,我的课所谓的精彩不精彩取决于学生的表现。从这一角度去评价,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

4.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九、点评意见。

看了林老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设计,又看了他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们欣喜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自然、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感到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与任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脚步。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林教师先设计了“课前音乐,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诗歌鉴赏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鉴赏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讨论。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讨论交流。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2.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难点项目施教,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林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苏轼这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一些情况和创作背景。课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近作者,品读他的《定**》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教学设计中拓展延读这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林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

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请大家齐读题目(教师板书题目)。

二、环节。

(一)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1: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期曾受重用,但后来因新旧党争,屡遭贬谪。

生1:失意的。

生2:悲痛的。

生3:既悲伤又豁达的。

(在底下应和即可)。

师:对,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这首词应景而生。

下面就和老师一起走入全词。

(二)自由朗读,感知全文。

生朗读全文(一带而过)。

师:词的上阙写的是?

生齐应和:景。

教师板书:景。

师:很好,那这些景给了你什么感受呢?

生1:壮观的。

生2:有气势的。

生3:恢宏的。

(在底下应和即可)。

师:那我们可以将上阙概括为“绘壮景”(教师板书)。

生1朗读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读的很流利,但是在气势上稍微弱了些,一会儿我们在理解完上阙的内容后,老师相信你能读的更好。

词的上片都描绘了哪些景观呢?

生在底下分别应和: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

师:准确,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江、波涛这些可视性极强而又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先来看看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那么本首词中的“浪”指的是什么呢?

生:浪花(应和)。

生2:指时光。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这里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浪花的流动比喻为时光的流逝。

师:分析的非常好,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淘”字。这个字用的好不好?哪里好?谁来说说?

生3:“淘”字前后分别连接大江和风流人物,有很好的衔接作用。

师:你是想说淘字将写景和写人相融合,对吗?(对)。

一个“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奔流之势,更道出了历史的演变。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故事,此时就如同电影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生1:应该是“英雄人物”

师:嗯,有这方面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区别的,一会儿我们就会在后面找到答案。

其他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2:是花花公子(大家笑)。

师:大家说对吗?(不对)。

这里大家一定不要把“风流”的古今含义混淆了。古义是指有功绩杰出的,今义才加入了男女情爱方面的风流之义。

“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都指能文能武的才华之人,但是在苏轼的内心当中却是不相同的,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就把前三句具体化了,我们分别来看看。

1、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2、千古具体化为(三国)。

3、风流人物具体到了(周瑜)身上。

(学生齐应和)。

那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

大家再来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换成“周瑜赤壁”

生2应和: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生3在底下说武大郎也是郎)大家笑。

师:武大郎那单纯只是他的名字而已呀,和这里可是完全不同的。

“郎”字这里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帅哥”,是当时女子心目中的男神级人物。

据史书记载,周瑜当时风姿儒雅,被江东人成为“美周郎”,后人有诗曰“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就是指每有宴饮,陪宴抚琴的歌女们为了让周瑜看她一眼,就常常故意弹错(所以说,满满的都是套路)。

那么这样的风流人物是如何登场的呢?我们一起看看苏轼是如何安排的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应和即可)(教师板书)。

师: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叙述的呢?

生1:“乱石穿空”从形状的角度写出了石头的奇形怪状和山崖的陡峭。

师:很好,“乱”字写出了群峰壁立,“穿”字则写出了山川高耸入云的态势。

下一句谁来分析?

生3:“惊涛拍岸”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江涛的力度和澎湃之感。

师:不错,这一句写出了汹涌的波涛,翻江倒海,可谓是一怒江涛呀。

那么再想一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呢?

乱石穿空是(仰视)。

惊涛拍岸是(俯视)。

(学生应和即可)。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俯仰之间,怎一个壮阔了得呀!

那“卷起千堆雪”是什么意思?

生1: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是说浪花千层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师:准确,那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

生1:是蔚为壮观的景象。

师:很好。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呢?(有)。

我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知词的上阙描绘了壮观的赤壁景象。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由此而形成。

词人是怎样概括这种景色的?

生应和(江山如画)(教师板书)。

“一时多少豪杰”,这里面的“一时”指的是(三国时期)。

那么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的多少豪杰当中,苏轼却唯独偏爱谁呢?

生应和(周瑜)。

苏轼又是为什么偏爱周瑜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课后熟读这首词背诵下来。

本课教学实录下载地址见:/news/。

曹汝烟。

《氓》教学设计

梁小嫦。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爱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氓》来感受另一类的爱情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字词正音。

学生齐读全文,老师正音。

老师补充多音词:将、裳、渐、载遂。

三、朗读品味,感知诗作,引导思考。

明确:这首诗通过“我”的人称来叙述,讲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婚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2、全诗写了女主人公婚恋的哪几阶段的内容?

明确:恋爱(第一、二章),婚变(第三、四、五章),决绝(第六章)。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顿丘、愆期、将等字词的意义,“秋以为期”的句式特点(“以秋为期”的倒装)。

第二章,提示垣、复关、涕、载、筮、咎、贿等字词的意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翻译。

明确:“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前后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痴情,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

明确:恋爱阶段。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热情幸福的。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说等字词意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翻译。

第四章,提示而、陨、徂、三岁、汤汤、帷裳、爽、罔极等字词意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翻译。

问题3:这两章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广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问题4:如何理解这“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句话?请大家讨论,先请一位男生来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明确: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

第五章,提示靡、夙兴夜寐、遂、至于、a、悼等字词意义。

问题5:这三章从故事情节来说处于什么阶段?人物给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处于婚变阶段。通过女子的自述,可总结为:女子性格,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凶恶粗暴。

因为想到婚后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变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调应该是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总角、晏晏等字词音义,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两句的翻译。

明确:前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则有泮来喻自己对男子的变化无常、用情不专、粗暴凶恶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觉醒后的决绝表现。女子的性格:觉醒、坚强、刚烈。

四、再次感知全诗,集体朗读全诗四,引导学生总结。

1、全诗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运用比兴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进一步丰富内涵;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我”“氓”对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梁小嫦。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忧愁之情又生。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错误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想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教学方法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后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分组讨论。

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高一必修二《采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课:

同学们是否记得这首诗: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而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苇叶可做船。谁说宋国遥远?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谁说黄河宽广?难容一叶小舟。谁说宋国遥远?半天就可走到。的确,黄河不广,宋亦不远,可我们就是不能回到故国。我们常说远离故乡或亲人叫“相隔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但真正使人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不是天涯海角的空间距离,而是人生的艰辛与种种追索。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采薇》,其中的主人公又何故而起故园之思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当初我们从军征,杨柳飘拂舞东风。如今我们返回程,霰雪飘落纷零零。慢慢腾腾远行军,又渴又饥萦苦辛。我心凄凄悲满怀,无人体察我情哀!

思考:

1、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2、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思?(前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实写景,虚写情,以景寓情,以鲜明的画面表达强烈的感情;后四句先描写行军路中的感受,然后直抒胸臆。)。

三、朗读、理解诗句含义。

本篇选自《诗经小雅》,当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听配乐朗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重复。

1、“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的.主语是谁?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什么表达作用?

dd都是士兵,前者表现军粮不足,士兵生活艰苦。后者表现士兵的内心的呼唤:“回家啊,回家啊!”

2、各节的词有什么变化?这种重叠句的形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作-柔-刚:“作”写薇菜从发芽到刚刚钻出地面,是春天;“柔”描摹薇菜叶片肥嫩柔软,是夏天;“刚”是说秋天到了,薇菜老了,茎叶都变硬了。

“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其中的“莫”是年尾,“阳”是初冬。

这些词语的更换体现的是时光的流逝,季节的更替。但是,光阴的流逝中,没有改变的是苦难,是怀乡之心。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乡思一天天强烈。

重章叠唱,反复吟咏,使得诗中抒发的感情在回环荡漾中层层递进,让我们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体味他们与日俱增的怀乡之苦。

3、“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四、抒情主人公心理探究:家园之思与行旅之苦。

1、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在诗中有着怎样的变化?

情感变化:焦急忧伤dd慷慨雄壮dd痛苦悲伤。

情感基调:低缓dd高亢dd低沉。

2、抒情主人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3、抒情主人公家园情思有着怎样的深层内涵?

五、《诗经》中的思乡作品。

击鼓(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扬之水(王风)。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东山(豳风)。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n叶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者,a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9i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蛸在户。町鹿场,熠d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p倜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a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鳌2指于飞,熠d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六、补充介绍《诗经》。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七、练习:完成“导学”上的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一必修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五单元第15课的词曲四首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请指教!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编选的是二位唐朝诗人和四首著名词曲作品,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并将诵读贯穿于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

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之浪漫主义手法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近平易之现实主义风格的比照。

辛弃疾词的丰厚深奥,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蕴含着婉约的基调;马致远剧作的短小精悍,突出了借古讽今、笑看功名的叹世主题,抒发着豪放的曲调。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曲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两位诗人,两位词人和一位曲作者的创作风格。

通过诵读古诗词曲,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掌握诵读技巧,理解古诗词曲的语句和主题。并在学生理解古诗词曲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曲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曲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古诗词曲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古词作,借咏史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景仰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胸襟豪放开阔。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豪放派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了解苏轼和豪放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学习,认识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词作中名句的积累。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放派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在主读懂的基础上,背诵该词。同时反复诵读,理解作内容,品位、感悟豪放派词的风格特点。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2、运用分析法,掌握词风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以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为背景音乐)。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思考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思考问题: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

(五)、熟读,达到背诵。

抽查背诵,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展示个性特征。

板书设计要体现“四性”:一是程序性,展示教学流程或思维流程;二是概括性,体现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概括;三是指导性,就是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四是艺术性,看起来赏心悦目。

上阕:(写景)(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伤今)。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布置作业: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一剪梅》,试从语言色彩、意象选择、意境特点等角度作简要归纳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高一必修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三、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四、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个环节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

3、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

(二)导导入新课。

首先是播放音乐。我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首曲,展示了“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读本节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听录音、范读。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学生朗读。

a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纠错。

b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c留出四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一边朗读,揣摩作者的感情,一边理解词意。

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品。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来解决问题。分三步。

1、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采用了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用到的闭目想象描绘法,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认真听老师的范读,一边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素描的技法画出来,我再用多媒体展示图画,学生与自己的相对照,找出优点和不足,随后用老师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创设情境达到情感体验。

2、设计情景,探究问题。

(1)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内容,为何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3)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羡慕周瑜?

(4)“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生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突破本课的难点。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的养成。

3、炼字炼词,品味语言。

此环节主要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帮助学生学会从诗句,字词着眼,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古人炼词炼句的功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逐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五)悟。

悟:豪放词风,体会豪放词的风格。引导学生。

a.从写“景”之中悟壮阔宏伟之豪放。

b.从写“人”之中悟叱咤风云之豪放:

c.从抒“情”之中悟旷达感奋之豪放:

知识目标豪放词的特点情感目标从容旷达的胸襟。

(六)练课外拓展、迁移知识。

比较阅读杜牧的诗歌《赤壁》,让学生把握竟象与意境,寻找二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技能目标。

这就是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讲课时的语言要有力度和气势,尽量营造一种和作品豪放风格相吻合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学生,走进作品。

五、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基本上是按讲课思路来安排的,力求简洁精练。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理解讲课思路,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容。

2、作业:

a、背诵课文。

b、查找一首怀古诗词,试着进行赏析,并写出赏析性的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相关范文推荐
  • 12-05 党课培训完的思想汇报(优秀19篇)
    思想汇报是记录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思考、感悟和成长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下面是一些思想汇报的经典案例,希望能为
  • 12-05 小学三年级年月日教案(汇总17篇)
    在教学设计上,我将强调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师:说说你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 12-05 高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优秀16篇)
    通过学期计划的制定,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时间,提高自律和管理能力。下面是一份学期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制定学期计划有所帮助。一、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7
  • 12-05 讲座主持人主持词(优秀23篇)
    在这个充满喜悦与期待的时刻,我感到无比荣幸地担任今天的主持人。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
  • 12-05 运动会校园运动会开幕式(精选16篇)
    运动会是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运动会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相信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和评估运动会活动。
  • 12-05 五味寒假之弟弟来了(热门21篇)
    优秀作文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从中可以汲取知识和经验的养分。优秀作文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优秀的作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之前,
  • 12-05 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总结(优秀16篇)
    通过培训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培训工作总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希望能给
  • 12-05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等分(实用13篇)
    幼儿园大班是孩子们开始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期,我们需要对他们的才艺进行总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大班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
  • 12-05 珍贵的友谊小学(汇总20篇)
    作文是对自己思想和语言能力的一次考验,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思考。“受了伤就吃颗糖
  • 12-05 六年级班主任春学期工作计划(优质22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学校的教学计划、教育部门的文件和班级工作的实际需要。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详细的班主任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班主任工作具有很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