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学习心得(汇总21篇)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学习心得(汇总21篇)

时间:2023-12-03 08:00:06 作者:雨中梧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学习心得(汇总21篇)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写学习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以下是一些写得很出色的学习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帮助。

学习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今晚(9月29日)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首播了一位一生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研究的科学家的事迹。

雷达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2018年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新体制雷达这项研究才揭开了面纱。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020年8月,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作为新体制雷达的杰出代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hfswr)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的特性,可实现对数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超视距探测。具有“看得远、捕得快、跟得牢”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开始研发超视距雷达,与苏联和美国几乎同时。苏联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前已经建成首批可实际运行的雷达样机,但中国项目因技术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封锁等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45岁的刘永坦开始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10个月后,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2015年刘永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而随着中国远距离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

伯乐的“梦之队”

在诸多的身份称谓里,刘永坦更喜欢“老师”这个身份,而他从教生涯也长达60年。在一直致力的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观察、去爱护、去培养。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8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大侠与慈父。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学习心得

刘永坦院士和崔道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及中国一重集团刘明忠作的专题报告在哈尔滨举行,这次生动的初心与使命的教育,撼动着人们的心灵,并在我省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在振兴发展中担起责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年少报国,毅然投身国防建设;年逾耄耋,依然心系祖国教育科研事业,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始终感染着我们哈工大的每一位师生,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90后青年教师郭维萱说,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刘永坦院士事迹,传承并践行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赵玉新表示,“刘永坦院士的‘不放弃、不动摇’充分体现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执着坚守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刻地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路上的许多成绩都是通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才取得的,刘院士的事迹让我们科研人员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为中国科技发展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蔺吉祥表示,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要立足于本职岗位,向先进的典型看齐,不畏艰难。

“每个先进人物的背后都像蕴涵着一个时代精神的富矿。我们要引领林区人在解放思想中视野再开阔些、格局更大些,为年初计划的林区改革、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目标的实现助力。”绥棱局宣传部长姚清波激动地说道。

大庆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支队长贾世友说,我们要传承崔道植等老一辈刑事技术人身上的优良工作作风,精进技能,扎实做好现场勘查和检验鉴定工作;围绕为人民服务宗旨,切实发挥自身作用,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全力推动公安工作更高更快发展。

11日,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吴刚以《守初心道义在肩,担使命植善惩恶》为题,在崔道植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发言。吴刚告诉记者,崔老的先进事迹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特别是崔老是公安机关老前辈、常青树,是公安刑侦战线有口皆碑的“定海神针”。

参会同志纷纷表示,一定以崔道植同志为楷模,始终坚守初心,坚决做到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始终履职尽责,坚决做到业精技强、维稳创安;始终担当奉献,坚决做到攻坚啃硬、创新进取;始终严守底线,坚决做到从警一日、清廉终生,用全面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全省政治和治安大局稳定的实际行动,永葆“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公安队伍之魂,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202

每次学习刘永坦院士的事迹都感触颇深。他说,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他是共和国的战士,也是共和国的骄傲,无愧于“时代楷模”称号。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我们学到了艰苦奋斗精神和“筑就海防”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校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钦宇表示,刘永坦院士是时代楷模,也是哈工大全体师生的优秀楷模。坦先生从来到哈工大起,就立志在我国对海观测技术上做出突破,正是坚守着这样的初心,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不计名利地刻苦钻研,最后做出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坦先生一直是我们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榜样与灯塔,站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我们将接好他的接力棒,积极传承他这份许党报国、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为深圳“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学习心得

800万元!这样一大笔金钱可能是很多人一生的苦苦追求,很多人面对这么一大笔金钱甚至会迷失自我,愿意为之放下尊严和失去底线,甚至丢掉初心和梦想。然而刘永坦院士却不为金钱所动,他毅然选择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培养电子与信息学科的人才。刘老的这一壮举,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榜样,让我们见识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风骨,让我们见识了无双国士的胸襟,此刻,让我们向刘老致以最高敬意!

从泥土中走来,始终心念那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刘老年轻时候曾经插队落户到乡村,与科研工作无缘,但他说:“爱国就要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千千万万的农民不都是这么辛勤劳苦吗?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正是因为这段在泥土中的这些经历,才让刘老更加深爱着乡土的中国,当他重新返回科研岗位,他心中常念、常思人民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刘老始终把苦难当做人生的一笔财富,他希望以此奋斗出灿烂绚丽的科技之花。广大党员干部,不管身在基层还是城市,不管身居高位还是身处一线,我们的心要始终常怀人民、常念党恩、常思报国。

最美好的爱情,便是与你一起为国奋斗。“愿为双鸿鹄,奋翅。

起高飞”,刘老捐助奖金成立的永瑞基金,是从刘永坦、冯秉瑞夫妇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夫妇二人来到哈工大求学并留校任教。60多年来,他们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奉献教育事业,与母校结下了深厚情感。“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如此甜蜜的爱情,如何不引得我们的羡慕?他们不求闻达于后世,只求报效于国家,最终造就出如今盛世的美丽中华!我想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两个人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互相陪伴直至一起变老。在基层,也有着无数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牺牲了“小家”的夫妻档,我们不妨也对他们多心怀一丝感激和敬意,并衷心地说一句谢谢你们,祝愿你们阖家幸福、白头到老。

们依然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们依然可以让普通的人生闪耀出伟大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正是因为有了像刘永坦院士这样的科技创新工作者,我们才能不断战胜困难,不惧卡脖子的危险。刘永坦院士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的精神必定如其所制造的雷达一样,指引着我们少走弯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加速前进。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学习心得

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学习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

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

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

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身后,雷达天线阵迎风矗立。

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工作的刘永坦。在这片满目荒芜的海岸线上,他带领团队奋战多年,终于使我国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首次实现目标探测!

新体制雷达能突破传统雷达探测“盲区”来发现目标,是海防战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几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牢牢把持着对海探测的信息优势,中国始终难有突破。

“怕家国难安!怕人民受苦!怕受制于人!”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这“三怕”就重重地压在刘永坦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任何国家都不会拱手相让。

从零开始!45岁的刘永坦义无反顾,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10个月后,团队建起来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了!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的开拓性攻坚战正式拉开帷幕。

当时,雷达实验站的选址位于一片荒芜地带,批复的经费不足,发射机、接收机等模拟系统和操作系统也十分落后。

团队里有人打了蔫儿,刘永坦话语铿锵:“如果没有难点,还叫什么科研!”

选址地远离人烟,科研人员住在四面漏风的简易房子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

生活不便,他们经常用冷面包充饥;交通不便,他们顶风冒雨,单程徒步3公里往返驻地和雷达站。每到天黑路过一片坟地,就用手电的光柱给自己壮胆。

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中国人用8年时间,赶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路。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随后,刘永坦带领团队从实验场转战到应用场,着力解决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的实际应用转化。

刘永坦已是两院院士,很多人劝他“歇歇吧”“别砸了自己的牌子”,他却坚持:“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就如同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

设计——实验——失败——总结——再实验……刘永坦领着团队进行了更加艰辛的磨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

一生不悔,他为祖国“永坦”永不停歇。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一辈子一件事,他始终“燃着一把火”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他们中很多人,本可以站在讲台上成为教授,却甘愿跟着“坦院士”,扎根在偏僻清冷的海边。

同事们说,刘永坦个子高大,看起来更像个大侠。学生们说,刘老师身上有一把火,点燃了每个人的“内核”。

团队讨论,大家七嘴八舌,“坦院士”总是静静坐在一边,耐心倾听,最后再总结发言,尊重并吸纳每个人的意见。

“他是干将,是帅才,更是父兄。我们敬重他,更不能辜负他。”张宁说,“坦院士”发自内心地深爱着这份事业,关爱着年轻人的成长,每当团队有人科研进步或职称晋升,他都会特别开心。

他们的家中,没有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他的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小小细节,藏着大科学家独属的温情,更衬出他超脱凡俗的精神追求。

40年前,他本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更好走的路”:沿着西方既有路线做更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或者直接“下海”赚钱。

可是,他甘坐“冷板凳”,多少单位高薪聘请,都被他一一谢绝。即使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他依然低调无名地奋斗在一线。

去年8月,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

刘永坦却并不在意这些盛誉。“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只想为国家做点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一辈子一件事,刘院士始终燃着一把火。”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哈工大首届永坦班的团支部书记,高若瑜在观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后感慨万千。他说,刘永坦院士的事迹令我动容,令我深思。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恶劣实验条件下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在成就卓著时砥砺奋进更高目标,在新百年新征程起点上助力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征途漫漫,前路莫问归期;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多少胼手胝足的奋斗绘就了今日盛世的美好画卷,多少埋头苦干的奋斗推动了中国航船的踏浪前行。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勉励我们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勇担时代重任,在新的征途中勇往直前!

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曲佳璐刚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名字,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她说,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坦先生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长大,长大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学习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

收看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深深被刘永坦院士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说,“刘永坦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骄傲,更是全省科技战线的骄傲。我们要把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号召全省科技战线迅速掀起向刘永坦院士学习的热潮,立足岗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刘永坦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矢志攻关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孙启华说,“作为科技系统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在服务科研工作者上下功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副处长邹颖说,刘永坦院士是杰出科学家代表,我们将以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用信仰之光引导科研工作者服务龙江创新发展。

在收看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后,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说,刘永坦院士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带领“雷达铁军”践行了“为国造利刃”的铮铮誓言,以卓著功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真谛,是哈工大人的标杆、楷模。

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哈工大将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0位哈工大电信学院团委学生会成员早早守候在屏幕前收看节目。影片中,一件件事迹、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刘永坦院士作为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教室中,学生们坚毅的目光和前所未有的坚定底气,传递着对刘永坦深深的敬意,对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豪情。

“我记得‘坦先生’说过,‘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作为知识分子,做这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我最大的报酬。’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点亮我的内心。”哈工大电信学院大二学生王思涵表示,我要以“坦先生”为榜样,心怀理想,不忘初心,用闪光的汗水浇灌激扬的青春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动人事迹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个院系,而是这座“红色工程师摇篮”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截至目前,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8000公里。

“刘永坦院士今年85岁了,可他奋斗的身影却依旧发着光。”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明泉说,刘永坦院士科研团队、哈工大永坦班、“永瑞基金”……一个个以老院士名字命名的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万灯如火,其光如斗,刘永坦院士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科学的坚守,将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202

哈工大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级本科生曲佳璐刚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曲佳璐说,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会把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学习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

观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后感慨万千。他说,刘永坦院士的事迹令我动容,令我深思。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恶劣实验条件下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在成就卓著时砥砺奋进更高目标,在新百年新征程起点上助力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征途漫漫,前路莫问归期;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多少胼手胝足的奋斗绘就了今日盛世的美好画卷,多少埋头苦干的奋斗推动了中国航船的踏浪前行。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勉励我们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勇担时代重任,在新的征途中勇往直前!

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在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名字,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她说,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坦先生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长大,长大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学习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仅仅一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八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承薪火,鼓励更多年轻人踏上这条艰辛而光荣的道路。

打开“千里眼”筑造“新长城”

中国有着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12海里的领海权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是殊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必须捍卫的前线。

这是刘永坦用一生回答的问题。而他历经数十年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最终交上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一次次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突破国内科技瓶颈,开辟了我国新体制雷达之路,造出全天时、全天候、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国也由此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彻底打破地球曲率限制,让原先看不到的飞机、舰船,甚至超低空飞行的隐身战机,都在我国的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前无处遁形。

如此壮举、如此功勋,刘永坦和他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

起航再起航前进再前进。

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

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的领导汇报了国际上新体制雷达的前沿动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构想。

在此之前,中国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迟迟难以破局。

这一次,刘永坦等人拿出了20多万字的总体方案论证。

在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课题组。1986年,课题组就完成了“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的关键技术攻关。

但刘永坦心里清楚,这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他果断提出,建立雷达站,把这些关键技术真正用起来。在航天工业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共同支持下,他们于1988年在威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1990年4月3日,他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刘永坦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刘永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但他从不在功劳簿上流连,果断提出更进一步,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现实中的应用。此时团队成员刚刚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喘息,但所有人都支持他的决定。

“我们想得很简单,就是非常信任刘老师的远见,也崇拜他的学识和人品。大家都相信,跟着刘老师干不会错。”一位团队骨干说。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当时刘永坦的团队只有二十几个人,面对的却是一系列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的国际难题。他们再一次攻坚克难,成功研制出我国全天时、全天候、具有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国家海防预警科技的重大原始创新。

走出一条光明坦途。

刘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南京,第二年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一家也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烽火连天,乱世浮沉,故土沦陷,血染山河——这一切深深刻在刘永坦早年的人生经历里。

“永坦”这个名字,既是父母对孩子一生平安顺遂的祝福,也包含着对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祈愿。

“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做。”刘永坦曾经这样说。

他的人生故事,既伟大又简单: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利国利民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走出了一条光明的坦途。

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冯秉瑞教授相互搀扶着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行政楼,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以夫妻二人名字命名的“永瑞基金”。

刘永坦表示,希望基金能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数十载披荆斩棘、数十载呕心沥血,他和同事们开辟的这条科学坦途,还将永远绵延下去,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得越来越宽敞。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刘永坦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1973年,他重回学校。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里,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的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先后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观后感心得

在数十载科研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爬坡过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领跑世界,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耄耋之年,他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光发热。连日来,他的事迹再一次在黑龙江各界引起广泛热议。

9月26日,由黑龙江省委、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表示。“他扎根一线、埋头耕耘的精神,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在科学创新的路上,还有很多‘冷板凳’和‘无人区’等着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战略规划与创新体系建设处负责人贾海林表示。

在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的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宣讲50余场,覆盖听众10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8000公里。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始终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刘永坦这样以身许国的科学家,有网友留言点赞:“刘永坦院士坚定践行科技报国的信念,怀抱对国家的无限赤诚之心,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

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荣获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xx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xx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认为,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大先生”,教书育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忠实守护者,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

时代楷模事迹学习心得

xx年7月,钱海军和他的志愿团队来到了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仁布县。面对头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症状,钱海军起初还能勉强支撑,到后来实在支撑不住进了医院,但三瓶盐水下去,他又“满血复活”了——手背上的棉球还未扔掉,他的声音已经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走,我们马上出发!”

多吉赤列的家在山坳里,地处偏僻,方圆十数里总共只有两户人家,汽车开不进去,必须沿着高高低低的山路走上20分钟才能抵达,室内照明线路整改需要的大件材料则需要依靠一条空中索道,从盘山公路上顺着索道穿越峡谷滑向对岸。当房间里的灯亮起,多吉赤列激动地说:“我家这么偏僻,路又这么难走,我以为没有人会想到我们,没想到你们却来了。”

旺堆次仁会记得,因为村子离县城比较远,出门一趟不容易,常常需要一次性采购很多食物回来,他最怕的是家里冰箱突然没电,钱海军对室内照明线路进行改造后,家里有了充足的电能供应,再也不怕了。

旦真群边也会记得,早先出门放牧,离家几千米甚至几万米远,草场没有人烟,也没有通电,最怕手机没电报不了平安,自从有了钱海军一行送来的太阳能移动电源和多功能自发电灯,不仅告别了“失联”,还可以听收音机、聊微信,游牧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哈工大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曲佳璐刚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曲佳璐说,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会把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时代楷模刘永坦精神事迹心得感想

“新体制雷达项目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对国家、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都意义非凡,我们压力很大,但必须做好。”,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是首次。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又是10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为之不懈奋斗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而且比其他技术造价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已经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虽然已是82岁高龄,但刘永坦仍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不虚一生”,他说,“下一步,我们还想解决新体制雷达的小型化问题,让它能更广泛地应用。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不虚一生。知识分子要钱有什么用呢?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才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坚持”。

60年来,不拘一格培养人、造就人。

心无旁骛,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历经40年艰苦拼搏,完成了基础理论、雷达体制、技术体系和实用装备的全面创新。他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所瞩目。但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刘永坦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还是一位伯乐。

他1992年、1993年被航天部评为“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5年获哈工大“伯乐奖”,19获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

从教60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1978年刘永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评为教授,1986年以“通讯与电子系统”学科带头人评为博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又讲授了统计无线电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新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近300学时。1989年5月,他主编的《无线电制导技术》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出版。10月他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几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两部专著,主审多部著作。

育学生,研究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他将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追求和坚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主张“真刀实枪放到真实的环境里去锻炼”。他的博士研究生们的课题都来自具体科研实践,都是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坚持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8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从理论原始创新、到建立雷达站、再到实现装备,这支“雷达铁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极致。

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试验场埋头苦干,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废弃民房里挥汗如雨,常常通宵达旦。40年里,刘永坦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硬是把冷板凳坐热,为中国铸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认为,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大先生”,教书育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忠实守护者,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

相关范文推荐
  • 12-03 五一班主任工作计划五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热门22篇)
    通过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阅读下面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对你的班级管理工作有所指导。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这
  • 12-03 小猴吃西瓜小猴吃西瓜一年级(精选23篇)
    优秀的作文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感情表达。通过欣赏这些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夏天的一个早晨,小猴子到兔妈妈家去做客
  • 12-03 暑假安全教育班会的教案(实用19篇)
    安全教案内容应该包括日常生活、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安全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为了让小朋友过一个安全、文明、有意义的暑假
  • 12-03 党旗红演讲稿参考(模板13篇)
    在演讲稿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片段,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深度。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
  • 12-03 我身边的环境小学(优秀20篇)
    优秀作文通过独特的结构和逻辑,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和有力。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佳作,相信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不少启发。现如今,随着工业的发达,废气排放物的增多
  • 12-03 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模板24篇)
    事迹材料可以向读者展示成功者何以取胜,失败者何处失策的精彩故事,引发思考和体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动人事迹材料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 12-03 公司的转让协议书(精选14篇)
    转让可能涉及一定的手续和费用,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以下转让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转让方式和模式。经征得股东会其他股东的同意,现甲乙双方协
  • 12-03 演讲稿之纪念英雄人物大全(17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名言等方式来增加说服力和引发共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演讲能
  • 12-03 少年坛演讲稿参考范文(20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记录下演讲者的思考和感悟,成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见证。演讲稿范文中的语言表达多样化,可以拓宽我们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
  • 12-03 新年树教案(通用15篇)
    新年,是一个属于每个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独一无二,记录了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年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