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精选18篇)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精选18篇)

时间:2023-12-03 07:03:31 作者:影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精选18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方向。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当前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自此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和供应状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的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究了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计算机科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从而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推动计算机的更好发展。对于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改革,将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和帮助。

计算机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它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更好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开始得到了发展,并且着力于该行业的人才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始慢慢兴起,并且迅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用以为该行业培养专业的人才。随着行业人才培养过剩,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情况的出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更好进行。

2.1专业发展与就业之间不平衡状况明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的培养上面,不仅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有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还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数字编程的理念。当前,我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面,出现了专业发展和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的现象。首先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是比较庞大的,但是真正能被社会所吸纳的人才只有五分之一,究其原因,在于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的符合社会的需求,使得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

2.2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很多高校都较为注重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是较为缺乏的。随着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向社会进行输入,相应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些人才出现了严重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不能更好地处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得人才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2.3专业发展滞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应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否则就难以推动it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该专业的发展上,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内容、模式上的更新,因而造成了对人才培养的滞后。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被誉为“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药学人才需求的数量也随之增长;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及制药企业gmp认证管理的深入推进,对药学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的药学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实现我国医药业现代化、振兴医药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职业岗位定能力,围绕能力设课程,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追踪进行了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实习生拟就业岗位调查,企业缺岗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目前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应为适应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合理使用中西药的理论和知识、药品储存保养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品检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药物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知识、医药市场营销和营销心理等从事药品营销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应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良好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审核和调配处方的能力、运用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使用仪器对药品进行检验分析的能力、药品保管的能力、药品经营销售的能力、一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能力;素质结构应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以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医学、医药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处方调配、合理用药指导、药品检验、经营、销售及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保证。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药学教学模式由化学—药学教育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教育模式和化学—生物学—心理—社会—医学—社会—药学教育模式的转化,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包括“两课”、英语、计算机基础、医药工作应用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就业与创业指导等。

2.化学模块:包括基础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

3.生物医学模块: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临床疾病概要等。

4.药学模块: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学、生物化学及生化药品等。

5.经营管理模块: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营销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市场营销学等。

6.选修模块:包括临床药理、化妆品化学、美容中药、生物制药、管理文秘、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渗透在其它各模块之中,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环境,以实施对学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实践、集中演练、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来集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实习分2个大方向,前半年在医院中西药房、药库、临床用药或科研所(药检所)等事业单位轮转,后半年在医药企业的制药、药检、后勤仓管、验收开票、业务员、药店营业员等岗位轮转,同学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时的竞争力。

由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的学生具有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岗位广的特点,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了100%。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让更多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药学人才早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2]张永敬.高等药学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j].药学教育,,(3):2004,(3):7-11.

论计算机科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强,各个高校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化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人才,也开始了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众所周知,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学科的设置来进行的,现阶段学科的理论框架和组织机构越来越繁杂,核心的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也越来越多。高校和学生面对如此庞杂的学科体系,往往难以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难以正确选择,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局面,现阶段的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转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内涵模式发展,利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深化学科知识体系内涵。

1.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首先,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高校应当通过广泛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筛选,积极借鉴和学习优秀的课程设计内容和模式,调整不恰当的主干课程设置。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过于繁杂,枯燥乏味,理论过深,内容不直观,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往往在教学时难以让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教学质量差。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立足于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现有的专业水平,积极向着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方向培养,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体系。比如减少冗余的课程内容,针对学科独有的特点,以“精讲”重点专业知识为主,同时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分层次安排教学计划。以本科专业层次学生培养为例,第一学年应当以公共的理论课程为主,第二学年要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开展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学生专业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从第三学年开始,应当对学生的层次水平进行合理的划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及实践技能水平,遵循个人的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首先,对于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深化其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应当以基础理论为主,通过加强其英语水平、高等数学等文化的辅导,促进其专业深造,比如考研的指导,或者是高层次的计算机系统的研发和设计;其次,对于倾向于技术类别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当积极培养其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将其培养成为软硬件的应用、管理、维护为一体的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其对计算机技能的全方位应用,为其就业做足充分的保障,使其迅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比如注重学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再次,对于师范类别,有意向从事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学生,应当在积极培养其计算机的实践教学、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以计算机应用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3.强化实践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还不高,往往只有一个月的实践时间给到学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时间,比如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们接触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就业发展定位。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题,使得所设计的课题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并提高其应用价值。此外,高校应当积极组织一些实践教学活动,比如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大赛,计算机知识培训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并通过一些国家认证的考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相关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向着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方向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个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还应当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是教学计划的直接践行者,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有效的实施。高校要积极通过组织各种计算机专业培训或者是开展教师教学技巧的讲座,建立相应的人才考评机制,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必要时可以选拔优秀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教师学习企业的先进的经验,有效开展教学科研,为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保障。

论计算机科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急速增加,其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炙手可热。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各大院校几乎都开始创建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直到现在,计算机学科专业已经成为我国专业点数首位。教育部等五部委在二零零四年联合发布了一则报告,称如今的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一百万左右,然而实际上在二零零五年全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相较于上一年度却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五,其实际就业率完全不如上一年。因此,从我国实际上缺少的计算机人才以及有能力能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并不相符,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就如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做相关研究,争取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有能力帮助发展的相关人才。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当从各个方向努力实践及积极探索,争取寻找到一条适合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道路。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应当根据院校学科原则设置相应教学计划,根据实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素养来使得学生们有更强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专业课方向。专业课实际上分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相对专业知识,在学生努力学好基础专业知识的时候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其兴趣方向进行一定的专业选修从而增强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力。

(2)公共课方向。公共课是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思想素质一级基础道德品质的方面课程,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对的思想交流,学生们通过交流思想使得其对生活、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其自身素质都能够有相应的影响,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情绪传播的情况,努力宣导正面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3)学科基础方向。为了能够进行更好的实际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方向必不可少,学科基础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学科基础模式的建立,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4)延伸学习方向。在学生们学习完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之后,应当从素质和专业方向提出相关课程延伸学习,这两方面的学习属于选修学习,实际意义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时候的复习及延伸学习,能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进行消化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5)实际方向。在专业技术应用型方向上,实际运用必不可少,通过实际方面的课程指引和实践操作,能够让会的学生们拥有一个更好的操作实践与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对于不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也许会通过实践学习弥补以前理论课的学习不足,而实践也正是能够和理论知识教导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师资力量。

教学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高薪聘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将这样的高薪人才合理分配到教学队伍里,一方面这些专业人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领导带头教学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都能在反应给教师之后得到迅速解决并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同时,针对院校内的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考核,同时根据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国外进修,在各方面能够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高品质教学。

3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专业,不论是其课程上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运用能力。为了能够检验学生们在学习之后是否拥有这些能力,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考核。许多院校的考核模式相对来说并不能完全满足考核需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或者过于注重实际操作,从而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方向上并没有将二者结合,倒是实际运用中或许是操作能力不强,或者是操作能力强但是没有理论性知识为基础导致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发生。在学生背诵理论和概论的时候,应当适当的加入实践性考核,通过试卷以及上机操作来进行双向考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分开考核,争取做到考核结果有效。

4加强与企业及政府的合作联系。

长久以来,许多大城市院校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会得到相关企业与政府的扶持与合作,这样的扶持合作能够使得各大院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良好的教学,同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学校解决一些难题,比如教学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然而有些院校却没有这样的扶持,不仅院校所在当地没有企业支持,而且相关政府单位也没有出台引导政策以及相关指示,导致许多院校在与社会和政府接壤过程中出现合作困难,发展困难,以及相关合作发展形势困难等问题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其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因为产学研合作没有任何动力,使得企业政府并没有关心这方面的合作,企业如果得不到利益,国家如果不重视,合作自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解决当下出现的重大问题,如何促使校企双方互赢、促使相关政府单位加大重视,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合变化,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文档为doc格式。

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提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实质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以此为指导,本文提出“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该理念认为:培养契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酒店专门人才,难点在于课程建设、痛点在于专任教师、支点在于校企合作,要突破难点、触动痛点、夯实支点,必须贯彻校内、校外两条主线,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面向学生发展。

论计算机科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不仅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融入,还需要拓宽学习的领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和提升。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应该组织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入职业道德的培训、公共科目的学习等等,促进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帮助。

3.2与时俱进,推动课程的改革。

课程的改革是高校推动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好进行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走之路,在课程的改革方面,高校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敢于转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科建设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都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同时,要注重关注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保障课程的改革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3.3加强教学和实验的融通与结合。

计算机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和实验的融合与结合。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方面,应该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下功夫,让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平台。实验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促进教学和实验的融通结合是必须的,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

3.4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凸显出人才培养的精良化,提升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丰富基础知识的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化的建设,使得人才凸显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加强对某一方面的专注钻研,打造专业型的人才。

4结语。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人才培养的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于计算机行业而言,人才的培养要与现状进行结合,从而结合实际的情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好地改革和创新,使得人才的培养模式能真正推动人才培养的进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行。

引用:。

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酒店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基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转型试点的经验,提出“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分析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并总结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效。

1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当前我国酒店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酒店业态,这对酒店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对口率低、就业层次低、岗位适应性差、后续发展差”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酒店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酒店业相对称。针对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开始走上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底被评为学校首批转型试点专业,开始了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探究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依托桂林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借助“桂林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汽车工业等区域经济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成立广西首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探索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校企合作机制内涵建设。

以协同育人基地为依托,结合物联网专业优势,与思科公司共同开发物联网应用能力标准,并联合制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基于校企深度互嵌的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应用对接,促进产业应用人才培养规范化;建立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校友代表等组成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思科-桂航物联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为抓手,建立“系-专业”二级校企合作架构,以桂林市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服务对象,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领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3.2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并重,本着“立足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通、工学密切结合”原则,依据物联网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社会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应用能力需求,提炼出典型的工程应用工作任务,构建“应用型岗位”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互相渗透、密切结合,通过项目导向、生产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过程置身于“工作应用过程”中,完成应用训练。其核心课程体系如下。

(1)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为:电路分析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rfid原理及应用、物联网与智慧思维、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物联网通信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与设计、物联网定位技术、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

(2)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年就入选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目前以打造“旅游”和“智慧城市”为契机,在物联网人才培养中,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设置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旅游方向和智慧城市方向.该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明确,注重物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衔接。通过本核心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物联网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同时具备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并且还能够为部分技术革新提供智力支持。

3.3实施“以赛促学、以证促改”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

以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物联网专业多种相关竞赛,同时开展职业认证,工学结合,全面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进行物联网应用竞赛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设计操作训练、实际能力演练考核等举措,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大赛等竞赛,引入国际数码及嵌入式技术认证机构(idetco)的国际物联网资格认证和全国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认证(iott)等项目,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将国际物联网认证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引入到培养学生过程中,并开展系统的专业认证和人才实训工作,全面提升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物联网中级职业资格。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有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才会发现各种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实时直播教学视频、课件等,并且让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快捷地课堂交互,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和老师沟通,并得以解决,从而顺利完成实验内容。

3.4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1-2-3-6”模式,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途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所谓“1-2-3-6”模式是指: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物联网高端技术培训,学习物联网项目开发新技术,积极参与企业物联网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引进2名企业“双师型”教师,依据其物联网应用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参与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实训指导等建设工作;培养3名“双师型”教师,通过物联网专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到企业挂职,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增强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力,提高实践教学和项目开发能力;聘请6名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充分利用思科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行业技术优势,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建设标准等,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并且在制度上要求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不低于3个月,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

3.5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1)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物联网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确立校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和教师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强化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2)建立管理质量标准。依据物联网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质量标准。通过开展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依据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学建设、运行、保障、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保证各环节顺利运行,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网上评教、期中期末学生座谈会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6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为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达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目的,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学生在校期间与毕业后的水平。在校期间,每学年结束后,由家长、在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一起对学生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学生毕业后,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建立信息资源库,对毕业生情况进行不少于3年追踪调查,同时,邀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进行收集、调研和数据分析,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优化、教学质量管理、课程调整创新、教学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探究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物联网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智慧城市、智能大厦、旅游等产业发挥巨大作用。据中国经济网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了7500亿元,且在未来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投入,在社会各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产业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其中智能电网、智能医疗领域“十三五”期间需求人数均在百万左右,智能农业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物联网技术人员。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许多物联网企业也孕育而生,但是物联网产业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人才缺口严重,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物联网产业是广西自治区政府培育发展的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广西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物联网在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发展生态明显改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实现发展目标,在物联网产业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支撑。

另外,方案中的“重点任务”中还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多学科交叉整合,加快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加快引进物联网高层次人才。”由此可见,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难点,专任教师是痛点,校企合作是支点,但所有改革措施都应该始终面向学生的综合发展,将其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和成效。

4.1学生职业证书岗位通过率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部参加了各项职业技能鉴定,100%的学生都获得至少1项职业资格证书(“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茶艺师”、“调酒师”)和至少1项饭店主管岗位职务培训证书。

4.2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显著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在2015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获得2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1个单项三等奖和团体奖;2017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3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团体总分位居本科组第一名。这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成绩在重庆及西部高校中首屈一指,在全国本科酒店院校中也遥遥领先。

4.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权负责的经营性酒吧“来吧”开业三年多以来,学生通过策划、宣传、组织,开展大型活动50余项,累计接待客人300余人次,学生的服务、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5成果及推广。

酒店管理专业转型试点以来,不仅面向学生发展取得了直接的成效,也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间接的成效。

5.1专业建设成绩突出围绕“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改革与研究,成效突出。转型试点以来,建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课1门、全国性慕课1门;建成本科教学团队1个;成功立项市级教改项目4项、级教改项目3项;专任教师主编教材8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项、校级科研课题12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5.2服务地方经济效果明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任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专任教师中有8人获得酒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人获得饭店总经理资格证书,3位教师受邀担任全国及重庆市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评委。凭借专业资质,专任教师先后为重庆渝州宾馆、重庆雾都宾馆等高星级酒店进行了前厅、客房、餐饮、营销、礼仪等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全员培训;为武隆县、酉阳县、石柱农家乐业主及从业人员进行了礼仪、餐饮、客房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培训。

5.3成果示范推广效应凸显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已有多所兄弟院校先后来校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并对该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基于我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方面的突出成绩,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举办十周年之际进行了纪念短片的拍摄活动,在全国选取了18所院校进行视频录制以展示专业风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重庆市唯一一家受邀单位参与拍摄。这样的荣誉和地位,充分肯定了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eb/ol].。

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引导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我们需要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下是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摘 要] 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本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21世纪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培养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职业外语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旨在培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商务英语和贸易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必须遵循英语和商务两个知识领域内各自学科设置的系统性,体现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理论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突显人才培养定位原则。

2.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应根据21世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交流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依托英语语言类课程为基础,突出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应用型训练,合理增设《商务英语口笔译》、《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等专业类商务英语课程。同时,依据国际国内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的,将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设《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金融》等基础课的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或高校专家以具体案例形式,开设一系列讲座,重点传授商务英语实践中所须掌握的《商务谈判技巧》、《报关实务操作》等相关课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获得切身实践经验,增强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使课本与实践活动接轨,提高他们日后成为贸易人才的可能性。

1.开展商务模拟实训。为适应外贸企业对应用型商务人才“工作适应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加强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利用高科技和网络资源建立商务模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训,组建仿真模拟公司,明确工作章程、流程及各部门职责分工,让学生轮流担任进出口商、商务代理,公司老板、秘书、部门经理等角色,对不同角色进行实践训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加强学生商务技能训练,如询、极盘、完单、包装、标记信函等的`撰写。

2.培养学生创业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创业计划参加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外贸行业专家学者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估、指导,分析创业设计可行性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供客观有效的参照体系。

3.加强商务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创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相关外贸公司、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了解商务流程和商品产出环节,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等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或外贸公司顶岗实训,身临其境开展业务,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学生切身体会自身专业技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1.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需求,注重培养人才实用性、创新性和交际性,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创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除掌握商务理论外,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实践操作技能,如各种进出口单证、外销合同等的制作;在模拟商务谈判中,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实训评价的效果评价体系,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小组协作与组织策划等能力。

2.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就业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等,进一步检测学生商务技能,促进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成为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1.加强英语语言教学和商务技能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已达600多家。面对学习者众多而教师匮乏,部分教师语言功底强但商务知识不足, 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当前我国急需高水平且能熟练运用商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将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便成为商务教学的主要任务。

2.加强师资商务技能培训。除英语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教师商务理论、外贸操作技能及行业知识培训, 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商务课程,参加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所开设的寒暑假讲座培训等。

3.加强师资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就业为主导,商务技能为特色开展教学,善于运用鲜活具体商务案例进行情景教学,确立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将商务英语教学与英语商务教学相结合,采用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边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商务活动中人际交往与沟通、协调与共事合作的能力。 总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商务英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2]陈 益 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之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论文

为了找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方向,我们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教育方案的优化与改革。经过对各个院校的调查,我们发现:总体来看,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基本上符合该专业特点与发展要求,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也较为合理,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1]。首先,当前设置的理论课程较多,而一些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性的实验安排较少,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实习以及论文答辩中表现更为显著。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次,一些学校该专业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往往上了好几门专业课程之后,还没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就导致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十分混乱,并且易造成知识点的遗漏,各课程之间得不到有效衔接;另外,一些基础课程所占课时还是相对较多,在课时分配上没有明显地偏重于专业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时间不够充裕,专业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

浅析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高校重点发展对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综述,介绍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土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模式;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cdio模式。cdio(conceiving,design,implementing,operation)是一种创新模式,即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原则必须是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即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即“强创新、重实践”;除此之外,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

(二)“3十1”人才培养模式。“3十1”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前三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一年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要把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3十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土木工程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土木工程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可采取的方法是将多学科融合,如土木工程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地质等,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

(一)重理论轻实践。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大部分都是理论课,重点是概念和基础知识,很少安排实践课。从而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学生被动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多媒体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科研意识淡薄。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导致老师只专注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而言,科技创新活动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但是大部分学生因缺乏老师的指导,技术的支持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四)专业性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业性土木工程教师。随着高校扩招,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目前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很多高校为扩充师资力量,引进大量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老师偏重于研究性课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改善。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来改善,具体如下: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能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第三,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第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围绕鄂尔多斯的产业特色,根据毕业生岗位需求以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依托与当地化工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行双证书教育、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对接化工企业需求。结合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特点,经调研和专家论证,将毕业生就业方向确定为从事生产技术、设备维护管理、化工过程装备的操作、安装与维修,以及车间或工段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以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出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校企合作育人,强化教学内容和生产过程的相结合。同时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与本专业专任教师结合起来组成最佳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通过岗位角色的转变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形成学习内容选取和工作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职业能力将从一个初学者的水平逐级递增为一名娴熟的操作工,进而满足企业岗位(群)的工作需求,实现“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顺利转变。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1个学习阶段(第一学期),以培养文化基本素养为主,旨在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第2个学习阶段,以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为主,按“基于工作过程”所建立的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教学,并完成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第3个学习阶段(第六学期),以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为主,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最终完成顶岗实习。通过三年的学习,完成从岗位基本技能形成到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提升的逐级递进,进而实现主干专业链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双链”对接、学校育人和校企育人的“双教”融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双赢”互助。“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三递进是核心,四双是目标,明确了从入学到就业各个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理论和技能)、学习目标、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特色,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法手段及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效率都有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了“互联网+”实验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校培育出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新模式。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并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实验教学。205月19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在大连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们以“新工科建设”、“虚拟仿真”、“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作了系列报告讲座。虽然,从国家到高校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本文分析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互联网+”实验系统平台、虚实结合、校企融合的llvs教学新模式。

1实验教学现状。

1.1对实验课程重视仍有不足。

近年来,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到目前已小有成果,实验课时比重由原来的20%~30%,调整到现在的近50%。虽然课时量有明显增加,但实验课程的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验课程的内容仍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能严格按照老师的计划步骤机械的完成课程实验。实验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缺乏系统的管理,教与学存在鸿沟。

课前学生对实验任务了解不足,没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测评的系统平台,无法及时获取教学课件、学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老师也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实验课的几十分钟,实验前后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急需建立有效的教学服务平台,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1.3部分实验受到条件制约,难以满足课程需求。

机械电器、化学生物等高损耗、危险性大的实验,及仪器、耗材须特殊处理,对实验条件较高、难度大,受到实验条件制约。部分学生在课内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课后开放性实验又难以执行,也将导致实验质量下降[1]。同时,由于大学门槛不段放宽,扩大招生等原因,大学学生数量增加,但实验室建设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缺乏[2]。学生人均实验用时不足,更缺乏自由使用实验室的条件,实验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

1.4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不够,实验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

高校一切按照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培养学生,缺乏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偏差或滞后,这就导致了毕业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的矛盾存在。

2实验教学新模式。

2.1“互联网+”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

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服务系统建立后,教师把各阶段实验大纲、实验任务内容、实验过程相关视频和学习材料上传到系统平台。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关内容进行阶段考核。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终端用自己的学号登录系统,查看与自己相关的实验任务资料[3]。在线学习相关文件、视频等内容。完成本项目理论部分测试。教师通过系统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后期实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强调和预警。实验后,教师登录系统评阅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等材料,给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撰写实验课程小结,实验电子材料存档、备份等[4]。基于“互联网+”的实验教学系统服务平台,学生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2实验教学虚实结合。

现阶段虚拟技术比较成熟,也不乏一些单位正在研究如何将虚拟技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如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虚拟技术的融入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也便于及时的技术更新。

2.2.1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电子电路及通信技术类实验可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国内很多教学平台开发单位都在着力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且技术较成熟。虚拟仿真可为电子电路类虚拟实验提供充足的元件库、设备库,如多功能数字万用表,数字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波特图测试仪等。可模拟微控制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能为学校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实验节省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5]。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学科新技术解决现有问题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虚拟实验的基础上再进入实验室完成课程实验,效果会更好。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及设备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又可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

2.2.2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机械制造、生物化学等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方向有着极大的前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出和实验实训室一样的环境来完成实验项目,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训练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让参与实验项目者有一个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还可以解决设备陈旧、师资不足、项目经费紧张、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设备,更新换代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能力做到每一代设备的'更新和使用,通常是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才更一代。通常实验设备的换代,很难赶上相关领域技术更新。但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必须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实验没有耗材损耗,没有太多的危险性,学生可以跟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虚拟实验,可以节省大量的师资力量。利用虚拟技术完成实验练习,再完成实体实验,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出门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将要完成的项目。有利于学生熟悉项目的具体情况、掌握要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顺利完成真实的实验项目提供有力保障。

2.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对人才的的培养永远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责任与任务。特别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2.3.1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学校提供实验室建设场地,以及科研团队和技术支持。企业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室的管理运作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属学校,企业对成果有优先使用权。学校可将科研过程及相关知识直接用于培育学生,如将相关知识撰写教材等。企业可以从实验项目中培育和储备自己的技术人才。

2.3.2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学生进入共建实验室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实验室按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系统的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利的结合,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一个合格大学生到一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型[6]。

3结束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最根本的目的是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本文提出llvs实验教学新模式,正是出于在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条件下,充分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充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实验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培育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使命,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更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2]张书彬,杨明伦,杨祖彬.包装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问题探讨[j].科技风,(17):192.

[5]戚依.基于云平台的虚拟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论文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存在惯性。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的重要任务。转型前,地方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特征界定比较模糊,培养方式单一。如专业设置未能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不能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出现培养目标的同一化和服务面向同一化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都在摸索课程教学与地方经济对接的问题,尝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针对学校转型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设置上都做了一些改变,使之服务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新瓶装老酒的问题,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按照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忽视新的培养方案设定的培养目标。

(二)刚性的管理制度难以充分调动教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积极性。

为了管理的规范性、增强教学效果,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常常是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在培养“多出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时,为了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教师通常用“最标准”的教学规范培养学生,而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这样的管理制度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通常只考虑过程的规范性,而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诉求。这样的管理制度缺乏聆听机制,不利于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实践。因此应加入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机制,并设定一定的条件,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从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三)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方法没有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针对性转变。

课程设置是与人才知识结构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应用型大学更多的是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和市场导向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因此不应沿用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以新的理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法。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在调整过程中,应该对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给予重视。国内有人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设计思路,而国外的课程设置也强调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重要性。可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很重要方向:一个是厚基础,一个是重应用。厚基础体现在人才塑造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重应用则可以引导学生与企业接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二、解决方案研究。

(一)重视基础知识学习。

高校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和进阶教育,与之前通识教育相比,其教育内容更加集中和深入。学生由通识教育转入专业教育,往往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感,会带着以往学习习惯进入专业教育领域,即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漠视课程体系之外的专业知识,往往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和陈旧,与社会要求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基础培养阶段可以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法,区别于通识教育阶段的教育方法,从多方面改革基础培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课程设置效果,应改变一刀切的课程设置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组织形式。如将学科(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必修课相结合,通过内容切分,改变理论和实践分离的做法。原有理论课附带有一部分实践操作内容,但非常少,改革以后的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实践操作总结理论知识,采取以理论为核心、以实践为支撑的做法,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院校组织精兵强将,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需要与兄弟院校合作展开教学研究,更需要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行方案。只有多方配合且灵活调整,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程才能实现优化的目标。

(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专业必修课程,可提升应用实践在课程中的地位,在课程评分上加大课程设计所占分数,部分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使用课程设计作为唯一评分标准,以此引导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选题上注重创新性和团队合作性,并制定相应标准。对于专业选修课,通过师资力量的加强和企业外聘教师的引入,改变当前固定学期选修课的开课做法,采取按选修人数开课的方法,当选修该门课程的人数达到开课标准即可开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同时可以与当前各高校工作室机制相结合,学生在工作室中参与各项应用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需要某一方面知识时,根据自愿和导师推荐的方法报名对应的选修课程学习,这样可以实现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的双向结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校企合作等其他课程的应用实践形式可以采用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学习方法。

(三)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自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自控能力属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能力,其形成较为复杂,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吸取有益经验予以调整,外力难以影响。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专业能力较好,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就。能力提高的基础出发点是学生,以学生自身为主的学习方案对其能力提高是任何别的学习方案不能替代的。传统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模式重视的是知识传授,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才是其能力养成的重要教育模式,因此日常教学中的能力养成阶段,需要引入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鼓励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顾问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合作者,同时学校应做好各种支撑服务,如场地支持、经费支持、应用成果转化等,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学习风气。

(四)培养艺术思维。

在拥有了良好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后,学生已经对艺术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面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引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从各个角度对其解析,分析该作品的艺术闪光点和设计的合理性。到这一步,虽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但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还有较远的距离。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回归于生活,各类艺术流派中的闪光点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并反映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因此,在对各类艺术流派进行深入学习后,需要回归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灵魂,通过思维的碰撞和灵魂的雕刻,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学应体现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展开作品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件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主题作品设计,在指定主题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艺术风格,进行设计创作并展开讨论;指定艺术流派但不限主题的作品设计,学生在该流派风格的指引下设计作品,充分体会该艺术流派的艺术思维,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让学生体会带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当他能够在各种限制条件下设计出满足设计要求的作品时,一旦去掉镣铐,艺术灵感将喷涌而出,从而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能力。

三、总结。

本文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方式强调艺术类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即重视学生对艺术类知识的入门培养,重视学生养成艺术自觉,让艺术设计类学生知道什么是优秀的设计,好的设计作品为什么值得欣赏。经过这一阶段培养后,即开始培养应用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分析现有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在基础能力和动手能力之间的思维能力培养有着明显缺失,一个只会听歌和唱歌的人是不能称之为歌唱家的,优秀的歌唱家需要在艺术灵感的滋润下设计和创造承载自己思维的作品。一个艺术设计类学生,如果要培养成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前人基础上激发自己的灵感,养成独特的艺术细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符合自己艺术理念的艺术作品。因此,如何激发艺术灵感,并在此灵感的激励下创造出自己的设计作品,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从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重视艺术思维培养等角度出发,综合论述培养艺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

地方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论文

王学鹏(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征,应着重强调“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师资结构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方式改革方案,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方面应该依靠自身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积极探索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发展思路。因此,全面深入研究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系统措施进行改革,对于促进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应用脱节。

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理念强调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学习,对于专业教育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之间的整合关系却未给予关注,以至于出现了大量将这些方面进行对立或者只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性。这种专业教育导向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而且将进一步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也是导致多数学生陷入所谓“专业学习漂流”的主要原因。这种“专业学习漂流”引至学生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习障碍,而正是这些专业学习障碍成为大多数学生陷入专业学习精神颓废的根源,其直接结果是专业应用能力陷入“空泛”。主要表现为高理论低应用、技能短缺。

(二)专业学校培养与专业社会需求脱节。

尽管以严格的教育程序为导向,具有周密的教学计划和完善的教学大纲,但这种教育模式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其课程建构、教学体系、教学资源配置无疑立于授者之愿而悖于受者之用,即所谓“教,无以致学;学,无以致用”。

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学校在完成教学过程中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也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是这个理念的贯彻者和最终受益者。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主要以考试分数定学生的优劣等,这些都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安徽科技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求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一致,突出应用型的基本特色。因此,在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突出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强调“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

要求学生在学好外贸专业课程的同时,选修商品学、材料学、机电学以及食品工艺学等工科类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手要重操作和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建议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把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突破口,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环节包括:专题讲座、课程设计、校内实习实训、校外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且实践环节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都应该有安排。其中,专题讲座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期末;课程设计共4门,建议分别在第三到第七学期在校内进行;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在第三到七学期都有安排,做到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最后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实习实训包括“两课”社会实践、军训、专业实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课内实践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专题、讲座和学年论。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结构的优化配置。截至l2月底,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共有13名专业教师,其中3名副教授,占专业教师数的23%;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有10名,占专业教师数的77%;硕士以上学位的有13名,占专业教师数的100%。师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教师居多,学科梯队基本形成。

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每个教师必须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主要研究方向,在相应的课程类型上实行定向定位,在每一个知识结构类型内,至少应有1―2名教师从事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并鼓励现有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他们自己开设公司或担任企事业单位顾问等方式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做了以下探索:一是开设课程讲座,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进入课堂,为学生讲授企业的实战情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二是聘请具有一定经验的企业家或企业经理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具体情况。从实践情况来看,效果良好。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安徽科技学院加强了对学生课程设计、外贸软件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指导工作,从总体上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三类实习,层层深入,效果递进。第一,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自己动手,或者到企业调研,加强对所学理论的认识。第二,通过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外贸软件实训效果。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拥有较为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学院实验中心已有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建议学院加紧设立外贸模拟(仿真)实验室,这样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与单据等课程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第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提供大批量、集中式的实习模式。,管理学院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具有应用型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以本科合格评估为契机,加强实验室建设。

月,国家教育部对安徽科技学院进行了本科合格评估,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迎接这次评估,学院做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改进。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习。因此,学院加强了国际贸易商务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购买了外贸实习软件,在学校实验中心服务器上构建了“外贸实习的平台”、“外贸单证实习的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参与各种实践模拟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反映良好,希望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教学实践。

(三)应用型人才教学方式改革方案。

1.建议按照实践技能及技术的难易程度,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内容进行分类,分别设立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再将基础实践分为公共基础实践和公共基础综合实践;将专业实践分为学科专业实践和学科专业综合实践。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编写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安徽科技学院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专业,全国该专业的实践教材比较少见,因此,编写适用于学院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徽科技学院在总结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兄弟院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践教材。

相关范文推荐
  • 12-03 机场安检员年终工作总结(实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与上级、同事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他人了解我们的工作进展和成果。小编整理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配以具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高质量的
  • 12-03 社会岗位实践总结(通用20篇)
    实践报告是对个人在实际工作、实习或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记录和梳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和反思,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发展自己。接
  • 12-03 个人农村工作总结(精选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我们一月份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范文,这些范文以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总结了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之
  • 12-03 校企合作的工作总结(热门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从中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20__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
  • 12-03 应急管理学习心得(汇总21篇)
    学习心得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和
  • 12-03 纪检干部述职述德述廉报告(专业12篇)
    述廉报告是对廉政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述廉报告的优秀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根据县委的安排,我就2014年个人责、廉、
  • 12-03 医德医风自我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写月工作总结的过程是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回顾和总结,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
  • 12-03 动物园的游记(实用14篇)
    作文是一种思维的输出和创作的过程,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 12-03 小学篮球社团活动总结(专业15篇)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会铭记这次难忘的经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同学们练习认真,积极性高,兴趣大
  • 12-03 基层民主评议党员自我评价范文(15篇)
    党员自我评议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是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促进党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接下来是一些党员自我评议的精彩实例,希望对大家进行自我审视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