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黄帝故里介绍(优质20篇)

黄帝故里介绍(优质20篇)

时间:2023-11-30 07:32:03 作者:纸韵黄帝故里介绍(优质20篇)

优秀作文是在思想深度、语言表达、结构组织等方面都具备卓越品质的作品。我们特地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素材,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黄帝故里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新郑做为黄帝的故里故都,史有明载,地有确迹,代有传述,世所认同。史有所载指的是,战国《竹书纪年》、汉代《史记周本记》和晋朝《帝王世纪》等历代史籍,均说黄帝是古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生于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有确迹指的是,目前新郑仍保留着黄帝文化遗迹多达30多处,如黄帝屯兵洞、黄帝饮马泉、轩辕庙、嫘祖洞、避暑宫等。代有所传指的是,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自古及今,世代相传,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黄帝的传说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新郑得天独厚的黄帝文化旅游资源。另外,新郑一带现存有从唐代至民国的13通碑刻,记述了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轩辕故里及黄帝在新郑一带活动的史实,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众多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黄帝故里故都在新郑,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说:“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国和少典氏之国,经《史记》记载,两千多年来史无疑义。”

从汉阙至轩辕桥区间,沿中轴线宽十八米的红黄花岗岩甬道东西两侧,东区矗立着1996年在市博物馆后韩国宗庙遗址发掘出的战国时用于观测天文时移的日圭。西区安放有铜制黄帝指南车,车上的铜人始终面向南方。

春秋时期《国语·晋语》里记载说,当年有熊国君少典娶有蟜氏为妻,生下黄帝在姬水,所以黄帝就又以姬为姓。我们眼前的这座桥是姬水河轩辕桥,于2002年新郑市委市政府在故里祠前建桥挖基时,恰巧发掘出一座明代古桥,正与新桥相重合,于是就形成如今这桥下有桥的奇观。桥东侧有阴刻篆文“轩辕桥”三个字,西侧刻有“隆庆四年许州造砖户王仲”字样,即公元1570年所建,后因地理变化,古桥被沉埋地下整整439年!围绕这座古桥还有一段故事呢,那是明隆庆二年,宰相高拱回老家来此拜祖时,因这里是条河,不小心被摔了一跤,许州知府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为了巴结当朝宰相,也为了造福当地百姓,于是就建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轩辕桥,由此说明古人和今人息息相通。

您看到的这两个憨态可掬的石熊,是黄帝故里的镇祠之兽。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是因为在五千多年前,新郑一带的中原地区,有很多熊。熊,是一个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把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地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立有这对石熊。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黄帝故里景区的核心部分故里祠。它始建于汉代,历代都有修复,明清时期多次被修复,大体保留明清时期的建制,至今大殿和东西配殿的山墙上仍保留着古人为修复黄帝故里所立的功德碑刻,乾隆29年8月重修大殿碑刻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

请随我步入故里祠正殿瞻仰始祖轩辕黄帝。这里供奉的是轩辕黄帝。这是黄帝故里第一尊黄帝像,是老年金身塑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黄帝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用了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据汉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年后,宽厚仁慈,见识渊博,善恶分明,深得部族拥戴,继任有熊氏部落首领。黄帝在此演兵历练、屯兵训兽、访贤问道、融炎帝、战蚩尤,而后务农桑,兴医学,制舟车,织衣裳,创文字、定历律,定都有熊,划野分州,封官司职,封三公(风后、天老、五圣)、拜六将(常先、大鸿、大隗、力牧、太山、应龙)、置史官(苍颉、沮涌),设左右太监,监于万国。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甘肃,北达河北逐鹿,南抵长江,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版图。有熊国都新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都,被史学家称为“中华第一古都”。轩辕黄帝统一天下后,采用由各部落图腾组合而成的龙图腾,作为有熊国的族徽和旗帜。它由熊的头、马的嘴、蛇的体、鹿的角、鱼的鳞、虎的掌、鹰的爪、蚩的尾等组成,寓意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黄帝一生共有三大功绩。一、他缔造了中华民族。5000年前,黄帝征战天下,统一万国氏族部落,融天下为一家,开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二、他奠基了中国版图。国学大师钱穆在《黄帝的故事》中说:“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历史上帝一个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有万国氏族部落,为了争夺土地、财物或人口等,他们经常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黄帝通过融炎帝战蚩尤,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三、他肇启了中华文明。一是肇造物质文明。黄帝时期发明犁耕、凿井灌溉,种桑养蚕等,在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解决了族民的吃饭问题;发明丝绸、冠冕、衣裳,解决了穿衣问题;发明舟车、指南车,解决了交通问题;发明灶具、甑、盘、熟食等,其他日常用具应有尽有。黄帝时代的这些发明创造,虽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享用。二是肇造政治文明。包括黄帝的哲学思想、社会理想,建立国家体制、治国方略和构建大同和谐社会等等。三是肇造精神文明。主要有文字、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音乐、绘画、诗歌、医药、姓氏、铸鼎等。黄帝无论是肇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或精神文明,其最终目标是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所以,后人尊崇轩辕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

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和主流,它所具有包容性、创新性、和谐性、团结性、统一性,这是其它文化所不能比拟的。黄帝的自强不息、坚韧力持、创造创新、包容万物、和谐和平、共同发展的民族品德和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繁荣昌盛。

在东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他的夫人,她美丽漂亮,聪明睿智,不但协助黄帝治家理政有方,而且在我国上古时代最早开始养蚕织丝,被后人尊为“先蚕娘娘”,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代表。西配殿供奉的是黄帝的第四位夫人嫫母,这位娘娘相貌丑陋,却聪慧异常、才智超群,是黄帝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是她发明了中国最早的织布工具“织机”,后人尊她为“先织娘娘”。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人们一直把他敬若神明,历代的贤达人士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敬香还愿。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孙中山先生亲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更昭示出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为纪念轩辕黄帝,自古以来,许多历史名人来此拜谒始祖黄帝,春秋时期名相子产,就每年率官员到此祭拜,并且形成例制,明代宰相高拱也常常到轩辕丘前,叩首跪拜,敬献虔诚。当年主持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曾到此拜谒始祖黄帝,至今黄帝故里还留存有林则徐拜祖纪念碑。

黄帝故里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郑观光游览,首先呢,请允许我代表新郑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同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真诚的欢迎,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品味.游览古都新郑我姓马,老马识途的马,今天各位来到我旅游,请放心好了,有我一马当先,什么事情都会马到成功。。。。。。我是来自新郑__旅行社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喊我小马,相信有小马的陪同,大家一定会玩的开心,游的快乐.当然了,小马也会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呢,就是咱们旅行社选派的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_师傅,今后几天就由他和我来陪同大家,如果您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向我们提我们会尽力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的,好了,现在请大家坐好扶稳如果有那些朋友晕车请您往前面来,前面的朋友会把最舒适的座位给您的,在这小马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没有什么事请尽量不要在车厢内走动。

现在我想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安排,(行程安排略)然后我们有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12:00时候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前往有缘餐厅用午餐,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咱们的车牌号豫__x和我的手机号__x,如果有参什么事情一定要及时和我联系.

新郑市隶属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有着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至于我们的市情,我想用以下五个字概括就再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中、通、古、丰、美。

中呢,是指我们新郑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州之中,北临郑州市区,南接魏都许昌,东依七朝古都开封,西面九朝古都洛阳。

通呢,是指我们新郑市的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境内有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纵贯其中,还有我们中原最大的国际机场新郑国际机场。

古是说我们新郑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不仅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还被中华古都协会认定为中华第一古都。这里不仅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裴里岗文化和5000多年前的炎黄文化,还有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

丰,是指我们新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及矿产资源。大家来看窗外,那大片大片的绿林就是我们的新郑枣林了,新郑特产鸡心小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品尝过,有机会我请大家吃哈。我们新郑种枣历史悠久,在裴里岗就出土了堪称最早的炭化枣核。在古枣园里有棵古枣树王树龄竟达600多岁。

美呢,则是说我们新郑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除了黄帝故里,还有始祖山,郑王陵博物院,欧阳修墓,郑风苑等著名景点。我们新郑也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除了高原以外,平原、丘陵、盆地、山地俱全,也正是这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我们这个城市的人杰地灵。

好了,大家来看前面,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著名的古城墙也即我们市区北门的主要标志郑韩故城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所以称为郑韩故城。故城平面极不规则,周长20公里。目前尚存大部分城墙,最高处达10米。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的青铜器莲鹤方壶即出土于此。

我们现在已进入了市区,距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还有5分钟的车程。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正在积极申请aaaaa景区。早在20__年就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遭战火毁坏,明清时修葺。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黄帝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新郑、欢迎你们来到皇帝的故里!我是你们的导游小张,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上午!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80亩,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组公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请大家放眼望去,扩建后的黄帝故里规模多么宏大,气魄多么雄伟!

黄帝故里景区共分六个区域:广场区、故里前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祠前广场。大家看,那棵枣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依然牢牢地立在那里;那棵古老的槐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那棵银杏树历经百年,风采依旧。轩辕桥下姬水河河水清澈,缓缓流动。绿树环绕,小河淙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大家再往前走,这里是故里祠,祠中有前门、正殿、配殿,正殿中央塑有轩辕黄帝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姆母像。点上一柱香,拜一拜始祖,会保佑你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怎么样?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黄帝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感恩始祖的功德,不能不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

黄帝陵作文字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黄陵县桥山之巅。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196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庙内有相传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黄帝陵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后的高台上,高18米,象征黄帝“驭龙升天”,也是游客登高远眺,观看桥山全貌及周围古城与山川形势的最佳地点。

诚心亭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该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四边无墙,栏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黄帝故里导游词

祖先——轩辕黄帝。为什么我们有自己的姓氏?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我们确认轩辕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那么今天在我们祖先的故乡叩问我们的祖先,答案是什么。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这个广场是今年新建的,大家看看四周,谁能告诉我那是什么树?哎,对了,那就是被称作是“活化石”的水杉。这里共有960棵,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说到形式广场,不能不提到让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姓氏,姓氏起源很多,并不断发展,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的姓氏有2.3万多个,已经普查到的姓氏有4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的约1800个。在前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有73个。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史载,黄帝族后裔繁衍600多个姓,炎帝族繁衍247个姓氏,炎黄二支与其它民族融合中总共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从姓氏上说,后世子孙共尊炎黄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想必前两个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吧,现在我们进入故里祠来认识下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和了解50__年前发生的故事。故里祠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大殿供奉的是轩辕黄帝,东西配殿供奉的是他的第一夫人“先蚕”嫘祖和“先织”嫫母。黄帝一生功绩显赫,大殿的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每幅图的背后都有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先看其中的几幅,50__年前这里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首领为少典,他娶有胶氏附宝为妻,生黄帝轩辕,这幅图为黄帝诞生。再来看看这幅图,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大家看中间的这辆车是指南车,上面安装了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到什么地方,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雏形。

接着这幅图则为炎黄结盟,五千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华大地,兴起了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居住在陈丘一代的炎帝部落势力逐渐强大,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与炎帝部落进行了三次激烈交战最终打败了炎帝,从此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这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咱们中华子民共尊黄帝为我们的始祖,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咱们再去做边看一下,当炎黄结盟时,东方九黎族部落兴起,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所向披靡。黄帝与他大战九次都不能胜,因为蚩尤能在作战中吞云吐雾,使人迷失方向,后来皇帝就用我们刚才看到的指南车破了蚩尤的大雾,彻底打败了他,这就是“征战蚩尤”。黄帝平定蚩尤后,威名远震,各部落对他钦佩的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万家部落首领,然后黄帝率部族回归故里昭告天下,定都有熊,也就是今天的新郑,在此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登基,此后民间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黄帝建都有熊以后升起了象征各民族统一的龙旗,这龙图腾为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组成,也就是个部落图腾的统一体,之后龙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也成为龙的传人。

好了,朋友们,我们之前遗留的问题有了答案了吧,现在留给大家充裕的时间观赏这几幅画,之后我们同去东西配殿拜谒两位伟大的夫人。谢谢大家!

黄帝故里导游词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该广场是07年(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前)建的,它长宽各130米,是一个正方形广场。广场四周种植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这960棵水杉,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我们60万新郑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对我工作的配合,有什么服务不到位的地方请多指教。祝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希望大家有机会再来河南,再来黄帝故里。谢谢大家!

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民族的历史如同一棵开枝散叶的大树,虽纷繁冗杂,但脉络清晰。每个姓氏都是这棵生命之树的春华秋实。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该忘记这棵生命之树,都应该记住自己是这棵大树上的哪根枝条,哪片树叶。这就是修建中华姓氏广场的根由。

矗立在我们面前便是中华姓氏鼎坛,这个气势恢弘、硕大无比的鼎叫黄帝宝鼎。鼎坛高3.9米,宝鼎通高6.99米,重24吨,直径4.7米,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比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还高出0.39米,重8吨,为天下第一鼎。

我们穿过马路这座便是仿汉阙,是最古老的门。用石雕刻而成的阙,是用来记官爵、功绩和装饰。阙的主要功能是挂旌(劲)旗、贴告示用的。

(故里祠门口)。

好了,游客们,我们穿过牌坊过了轩辕桥,站在姬(几)水河,请看前面便是故里祠,

在我国大多庙宇和祠殿前一般都安放狮子,寓庄严、威武、平安吉祥之意。但这里却把熊作为镇祠之兽。熊,是一种很威武、强悍的动物,黄帝父亲少典氏领导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拜,就把有熊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后人为纪念黄帝的根基有熊氏部落,特在黄帝故里祠前塑了这对石熊。

(故里祠前厅)黄帝故里祠是我们这个景区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里面供奉着我们炎黄子孙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和他的两个夫人嫘祖和嫫母。好了请进去参观一下吧,我们看到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始建于汉代,轩辕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中华开国的第一大帝,世代为人们所敬仰,历代贤人和平民百姓都来此寻根问祖,烧香还愿。至今在西配殿山墙上还留有为修复大殿留下的功德碑。

(大殿)请看大殿里敬奉的就是轩辕黄帝的金身塑像。上面的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人文初祖。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地展现了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

这一幅是黄帝诞生。五千多年前,在嵩山东麓新郑一带,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其首领为少典。

这一幅是创造舟车。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请看这个是民用车,中间的是指南车。这里是打造的各种兵器和民间用具。这个是驯兽的场面,中国最早的家禽饲养就是从黄帝开始的。最上面是我国最早的船只。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这一幅是黄炎结盟。当时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炎帝部落势力强大,各部族都听从他的号令。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领导的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而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在阪泉(今河南扶沟县,一说河北涿鹿)与炎帝经过三次激烈的交战,打败炎帝,使之归顺于已。从此后,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这一幅就是大家熟悉的征战蚩尤。当炎黄结盟之时,东方的九黎族部落兴起,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暴残忍。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都吓的惊魂落魄,溃散四逃。黄帝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豹、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落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

这一幅是建都有熊。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又挥师北上,驱赶走向南方扩张的荤粥族,天下有不顺者,进行征伐,然后班师回有熊新郑,诏告天下,并在西泰山(今新郑龙湖镇)大会诸侯,定鼎建都(河南新郑),举行开国大典,各部族首领共尊黄帝为天子。

这一幅是高擎(请)龙旗。黄帝统一万国部落以前,以熊为图腾,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有代表性的部族图腾特征,荟萃成新的图腾龙,作为有熊帝国的族徽和旗帜。龙是各部族大融合、大团结的产物,因此五千年来,炎黄子孙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一幅是肇(照)造文明。黄帝和他的臣下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发明创造房屋、衣裳、车船、阵法、兵器、音乐、文字、算术、历法、图画、医药、祭祀、婚丧、铸铜等等。世界古代文明四大标准中的文字、城堡、铜器、祭祀等,黄帝时代都已发明创造,使中国与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肩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今河南灵宝),葬于桥山。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600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了247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853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轩辕丘)这个高大的土丘,就是象征性的轩辕黄帝的诞生地轩辕丘,丘下有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造型为仰韶时期即黄帝时期的大房子造型,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呈巨大人字形,好像是从地底长出来一样,寓意为黄帝出生之地。

(黄帝纪念馆)纪念馆内为客家文化展、领导名人书法展、炎黄子孙拜祖展等内容。地宫内有8幅画像石,是仿岩造型的浮雕图,分别反映了黄帝出生、访贤问道、战蚩尤、升龙旗、铸宝鼎、分封诸侯、选贤妃、肇造文明等内容。

黄帝故里景区的参观活动至此结束。最后,愿始祖黄帝永远保佑各位来宾事业发达、合家欢乐、万事如意!好了现在给大家30分钟自由活动及拍照留念,之后哪,我们去品尝一下新郑的特产大枣。

黄帝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新郑、欢迎你们来到皇帝的故里!我是你们的导游小张,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上午!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80亩,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组公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请大家放眼望去,扩建后的黄帝故里规模多么宏大,气魄多么雄伟!

黄帝故里景区共分六个区域:广场区、故里前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祠前广场。大家看,那棵枣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依然牢牢地立在那里;那棵古老的槐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那棵银杏树历经百年,风采依旧。轩辕桥下姬水河河水清澈,缓缓流动。绿树环绕,小河淙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大家再往前走,这里是故里祠,祠中有前门、正殿、配殿,正殿中央塑有轩辕黄帝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姆母像。点上一柱香,拜一拜始祖,会保佑你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怎么样?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黄帝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感恩始祖的功德,不能不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自豪!

黄帝陵作文字

黄帝陵,号称“中华第一陵”。从西安到黄帝陵大约需要4个半小时左右,沿途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县、“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洛川会议”的召开地——洛川。洛川的苹果也是天下闻名的。为了让大家对黄帝陵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申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距今5020xx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据古籍记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封于有熊,号有熊氏。曾居于轩辕之丘,又号轩辕。因崇尚土德,土色黄,所以又称为“黄帝”。

在原始社会后期,黄河中游地区生活着两大部族——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东部生活着东夷太昊部族,南方生活着苗蛮蚩尤部族。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蚩尤率领以九黎部落为核心的苗蛮部族大举进攻炎帝部族,炎帝因战败求助黄帝。黄帝与炎帝联合,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并被擒杀。接着,黄帝与炎帝两部又为逐鹿中原而兵戎相见,在今河北阪泉境内展开对决。结果以炎帝战败融入黄帝部族而告结束。至此,炎黄两部落融为一体,并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因此中华后裔都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之后,黄帝开始了统一华夏的战争,“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

传说中,黄帝不但是一位英雄的领袖人物,而且也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或他的妻子、臣下。如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创医学、定音律、造文字、布五谷、烧彩陶及政治生活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礼仪等,后人以黄帝时代作为中华民族迈人文明社会的开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黄帝埋在哪里?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是,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以及历代政府的态度上看,大家马上就要看到的黄帝陵就是黄帝百年后唯一的安寝之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而黄帝陵历史上就称为“桥陵”,1944年才改称今名。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黄帝是在黄陵县的桥山骑龙升天的,后人们将黄帝衣冠埋葬在这里,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另外,黄帝陵一带被考古证明曾经是这一带原始氏族的聚居地,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带有鲜明的仰韶文化的特征。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北距西安约180公里。黄陵县原名中部县,1944年经呈请原民国政府批准,更名为黄陵县。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把黄陵定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6月,黄帝陵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轩辕广场。这里是谒陵的起点。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20xx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现在,我们所经过的这座桥叫轩辕桥。这座桥横跨印池,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之尊”的崇高地位。拾级而上则是宽阔的庙前广场,近年来的公祭活动大都在此举行,现代传媒已使它广为人知。站到宽阔的庙前广场,请大家再回头看轩辕广场,你一定会感受到一种“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恢弘气势。

“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县石山人,1895年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6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在他任职期间,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1938年祭陵时,他亲笔写了“轩辕庙”山门大匾。至今依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1949年3月,蒋鼎文去中国台湾。临走时对亲友哀叹说:“此后以天为盖,以地为底,未知葬身何所?”可见,蒋鼎文在年过半百后,仍不愿远离大陆家乡。他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但又不好公开表达,只好向亲友发出“葬身何所”的悲叹。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故于中国台湾。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20xx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这座亭叫“碑亭”。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可惜,这份祭文手迹己经遗失,但他写的“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首诗词,至今却牢牢刻在人们心中,并一代一代地传诵着。

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手迹至今保存完好,并载入黄陵县志。

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大了史册。

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离开碑亭后,继续向里走,会看到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说黄帝的脚印共有三副。一副在河南,一副在山东,一副就在黄陵,脚印石旁有栅栏围护。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在轩辕殿前左侧,有一株柏树。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20xx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现在,映人我们眼前的建筑叫轩辕殿。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程潜,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腐败,弃文习武,于1920xx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前往武昌,在黄兴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1920xx年,衰世凯解散议会,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讨袁。1920xx年,程潜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屡立军功,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

程潜擅长隶书。当时他为黄帝庙敬写的“人文初祖”匾额,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由于运输困难,用牛拉车运至黄陵县九里山时,车翻石碑被打碎。出任黄陵县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但又无法晚回。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时隔不久,程潜就来信说,石碑被打,不必惊慌。运输困难,不必再备。请制作一副木匾,来年清明祭陵再写。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心里的一块石买才落了地。他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制作了一副3米长、2米宽的木匾。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请示程潜如何写。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匣,蘸饱墨笔,提笔一挥,写成“人文初祖”四个隶书大字。周围的人感叹叫绝,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苍劲中带有娟秀,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

进入大殿,映人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石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墨玉雕成。石雕像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像的四周雕刻有四灵图案: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轩辕庙北端坐落着20xx年新建成的祭祖大殿,20xx年清明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行祭典活动。

说到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家祭祖标准程序。第一项,全体肃立;第二项,鸣放礼炮(34响,代表全国由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第三项,奏乐;第四项,主祭就位;第五项,陪祭就位;第六项,主祭上香;第七项,献爵奠酒(主祭人举爵行奠酒礼);第八项,敬献花篮;第九项,恭读祭文(由专职播音员宣读);第十项,三鞠躬礼;第十一项,乐舞告祭;第十二项,典礼告成。

好了,轩辕庙就参观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登山,拜谒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冢,被称为“天下第一陵”。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陵家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上。

黄帝陵古称桥陵,因山形如桥,下有沮水穿过,所以山被称为桥山,陵被称为桥陵。自清代毕沅陵前题碑“古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桥陵之称更为著名。1942年,陕西省第三区专员公署改称桥陵为黄帝陵,以利与蒲城丰山唐睿宗桥陵相区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轩辕黄帝陵庙的管理,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专职管护人员进行了统一编制;在桥山之巅修筑了瞭望和望哨所,日夜有专人轮流巡山看护。现今,为确保黄帝陵景区内的8万余棵古柏树不受火灾侵袭,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传统的人工巡视、遍布林区的给水管网和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共同构成三重防线,请大家放心!

我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秦文公时祭祖己经相当隆重。秦灵公时代,恢复了早已荒废的祠庙祭祖,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祖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黄帝庙设列为国家祭祖场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祖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祖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祖。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祖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代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祖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祖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他在1371年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的同时,筹备祭祖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祖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祖活动更加频繁。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祖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1943年清明节,国共双方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63~1970年间,因多种原因公祭中断。1980年又恢复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内外各界代表参加。

从此,年年岁岁,祭祖不断,仪式隆重,场面恢弘,盛况一年胜过一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55年时陈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黄帝陵年久失修,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祖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黄帝庙设列为国家祭祖场所是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代宗,唐代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祖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祖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祖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祖。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祖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代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祖仪式不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障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对其祭祖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他在1371年降旨拨款维修黄帝陵庙的同时,筹备祭祖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祖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祖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代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祖活动更加频繁。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祖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193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1943年清明节,国共双方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1963~1970年间,因多种原因公祭中断。1980年又恢复公祭活动,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海内外各界代表参加。

从此,年年岁岁,祭祖不断,仪式隆重,场面恢弘,盛况一年胜过一年。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来到了陵园大门,请大家向门外左侧看,这个高20米的圆锥土台,叫“汉武仙台”。据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下”。据说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朋友们,前方这座陵冢就是我们的祖先——黄帝的安息之地。该陵高4米,周长56米,为扁球形土冢。冢前又有一碑,上刻有“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传说黄帝活了l00多岁,天帝感其丰功伟德,派一条巨龙接他升天,臣民们不愿黄帝离去,将他团团围住。巨龙驮着黄帝腾空而起,慌乱间人们扯下了黄帝的衣襟、靴子、佩剑。人们把黄帝的衣靴宝剑埋在这里,起土成冢作为纪念,这便是黄帝陵是衣冠家说法的由来,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史记》等书明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而且汉武大帝等各代帝王均来此祭奠黄帝,所以这里是公认的黄帝陵所在地。

“桥山龙驭”碑前还有一碑,刻有郭沫若1958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55年时陈嘉庚向毛主席反映黄帝陵年久失修,后来在毛主席、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陵墓得到整修。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黄帝陵作文字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目前北方的黄帝陵就有五处,包括著名的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的黄帝陵——那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崩,葬桥山”之处。但大量史料及地理资料证据表明,黄帝陵最有可能在河南省封丘县东的黄陵镇境内。

一、“黄陵镇”地名是最有力的证据。

黄陵镇的“黄陵”,顾名思义就是黄帝之陵,在汉语中就如同太昊陵、女娲陵、炎帝陵、颛顼陵、帝喾陵、尧陵、舜陵、禹陵等的组词方式一样。我们知道,中国地名蕴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陵镇这个地名也在表明那是黄帝陵所在的地方。

资料显示,黄陵镇境内古代有黄陵岗,位于东经114°40′,北纬35°,西距封丘县城21千米。黃帝陵并非是黄陵镇孤立的历史遗存,这里还是舜帝和尧帝长子丹朱陵墓所在地。明代《长垣县志》记载:“鸣条亭,舜崩处,陈留郡平邱县有鸣条亭”。历朝历代,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非常讲究叶落归根、归葬祖坟的。舜帝是黄帝九世孙,由于黄帝陵在这里,舜帝基于归葬祖陵的夙愿,才会葬在黄陵镇。1980年10月,在距离黄陵镇直线约14千米的梁寨村,一位村民在村东南地里拉沙土的时候,发现了一块长约1米余,高约50厘米的浅青灰色的“鸣条之战”(商汤灭夏桀的决战)石碑,证明了鸣条就在黄陵镇境内。另外,更让人惊喜的是该村还存有几十通石刻,其中还有一通为“舜帝陵”碑。

二、黄陵镇在轩辕丘附近是更有力的佐证。

《史记·五帝本纪》及《大戴礼·帝系》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轩辕丘”是轩辕氏大酋长(部落联盟)行政生活之地,即轩辕黄帝的帝都。典籍对轩辕丘在开封境内,也即大梁一带有认定。王莽新政时期的《新莽铜嘉量》铭文记载:“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这就是说,黄帝、虞舜的帝都不仅同在一地,而且都在古大梁一带。唐代王鹳《广黄帝本纪》、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轩辕黄帝传》、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还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目前,开封北郊10千米处的柳园口乡,有一个轩辕楼村,轩辕楼向东的刘庄附近,还有黄帝史官仓颉的仓王城、造字台和仓颉墓等遗址。多种史料记载表明,轩辕丘就在开封老城北部的轩辕楼一带。

另据“央视新闻”5月8日报道,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发现5300年前的一处古国都邑遗址。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认为:“不排除其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至少是早期中国的酝酿阶段。”双槐树遗址距离黄陵镇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50—160千米。倘若双槐树是黄帝都邑之一,去黄陵镇路途也不算太远。

三、一个延续千年的古老诸侯国——“封父国”国名之佐证。

上古时期,封丘之地名叫封父。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有功,公元前21世纪,启帝建立夏朝以后,“胙土命氏”,封姜钜的后裔于封父,古封父国从此立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还说:“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代商之后,封父国人被周王室全部迁往山东。也就是说古封父国——这个古老诸侯国历时夏商两代,在封丘之地延续了上千年。

史料显示,当时的封父国包括今黄陵镇在内,还包括现在的开封市。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战国年间郑国在目前开封一带建邑,因此地原属封父国,而封父国又是夏后启王最早封建的侯国之一,故将该地命名为“启封”。西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封”遂改称“开封”。《尚书·益稷》中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相传《箫韶》这部中国最古老的乐舞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遂有《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如今,封丘县陈桥镇有一个凤凰台村,相传这里就是第一代封父国主的先祖后夔创作和演奏《箫韶》的地方。

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同时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舜、禹、皋陶、伯益以及夏朝、商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也就是说,黄帝的陵墓自然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舜、禹、皋陶、伯益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们共同的祖陵,这也难怪上古时代会出现“封父”这样一个如此特别的地名了。“封父”在这里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埋葬父亲(黄帝)”的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祭奠父亲(黄帝)”的意思。

历史的脉络应该是这样的:黄帝死后,黄帝的继任者把埋葬黄帝的地方尊为天下圣地,并把该地以“封父”命名。古人事死如事生,黄帝大臣无数,死后也当然要有大臣侍候。所以黄帝入葬以后,让黄帝最信任的大臣姜钜(为黄帝师)及后裔为黄帝守陵。由于姜钜的后裔世代为黄帝守陵有功,于是启建立夏朝后,就把姜钜的后裔分封为封父诸侯,建立封父国。最早受封的这个姜钜后裔也便以“封父”相称。封父即成为封姓的得姓始祖。说到底,“封父国”就是为了给黄帝守陵而被分封的一个古老诸侯国。

四、先秦时黄陵镇附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可为旁证。

正因为黄帝陵在黄陵镇境内的原因,才能解开先秦时期许多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黄陵镇及周边的历史谜团。比如“鸣条之战”发生在黄陵镇,舜帝葬于黄陵镇,“平丘会盟”发生在黄陵镇(公元前529年晋昭公在今黄陵镇平街村大会诸侯),夏朝的第7位帝王杼继位5年后,将都城迁到黄陵镇附近的老丘(开封东北约22.5千米处的黄河大堤南岸,黄陵镇南10千米附近的国都里村)等等。

虽然大量证据指向黄帝陵就在黄陵镇境内,但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冲刷和风沙的掩埋,当年黄帝陵的遗存现已难觅踪影。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像发掘巩义双槐树遗址一样在黄陵镇区域及周边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或许会有石破天惊的重大历史发现。我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诗人,专栏作家。

黄帝故里导游词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轩辕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西北部。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缮,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扩建。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shu、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

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

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命仓颉总结前人经验,制作象形文字;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进一步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命赤将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邑夷作大辂,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伦定律吕,将竹管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段,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个音阶,制成各种乐器;命荣猨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黄帝作冕垂旒充纩,定玄衣黄裳,于是衮冕衣服之制兴。建筑宫室,以避寒暑。与岐伯、雷公探讨医药之学。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防治疾病。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宏大,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新郑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我们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在新郑市下高速,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

现在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黄帝故里了,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隋文帝登基三年后,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现已引领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并是中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郑州今日的辉煌也得益于四通八达的交通,它是东西陇海线,南北京广线的交江点,并且是东西连霍高速和南北京株高速的交汇点。我们现在行驶的正是南下的京珠高速。大家请看,道路宽阔而平整如同一个黑色的巨龙,我们乘龙而驰不久就可到祭祖圣地。在这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两旁,种植着我们河南的一大特产—红枣。请大家往右看,您会发现那里种了组多早熟,然而这些枣树的根部都非常地臃肿,这是为什么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新郑种枣树的记载。千百年来,枣农为了获得丰收就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每年在春暖花开季节,就拿斧头在枣树的根部砍几刀。这样结出的枣儿又大又甜。枣不仅有营养和药用价值而且能美容养颜延年益寿,还是绝佳的礼品,有兴趣的朋友可带些本地的`特产给亲人朋友。

速度可真快!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新密市境内。新密市原称密县,汉高祖刘邦开始设置县邑,1994年撤县建市。20__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并被评为“中国最有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之一”。新密市煤炭储量和产量都相当丰富,被誉为“乌金之乡”。新密的金银花、密玉等也很有名,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过了新密就到了黄帝故里所在地新郑市了。我国第二十一个国际机场、全国十大国际机场之一的新郑国际机场就在这里。提起新郑,都知道这里的卷烟厂也很有名,新郑卷烟厂还获得市政府对功勋企业奖励的100万元重奖呢!

好了,各位朋友,新郑黄帝故里到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一同拜谒我们的祖先!(黄帝故里景区讲解)。

祖先——轩辕黄帝。为什么我们有自己的姓氏?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我们确认轩辕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那么今天在我们祖先的故乡叩问我们的祖先,答案是什么。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中华姓氏广场,这个广场是今年新建的',大家看看四周,谁能告诉我那是什么树?哎,对了,那就是被称作是“活化石”的水杉。这里共有960棵,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说到形式广场,不能不提到让我们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姓氏,姓氏起源很多,并不断发展,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的姓氏有2.3万多个,已经普查到的姓氏有4000多个,起源于河南的约1800个。在前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的有73个。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史载,黄帝族后裔繁衍600多个姓,炎帝族繁衍247个姓氏,炎黄二支与其它民族融合中总共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而,从姓氏上说,后世子孙共尊炎黄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想必前两个问题大家已经知道答案了吧,现在我们进入故里祠来认识下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和了解5000年前发生的故事。故里祠是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大殿供奉的是轩辕黄帝,东西配殿供奉的是他的夫人“先蚕”嫘祖和“先织”嫫母。黄帝一生功绩显赫,大殿的八幅壁画,生动地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每幅图的背后都有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先看其中的几幅,5000年前这里居住着一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首领为少典,他娶有胶氏附宝为妻,生黄帝轩辕,这幅图为黄帝诞生。再来看看这幅图,黄帝修德治兵,创造舟车,大家看中间的这辆车是指南车,上面安装了一个木头人,无论车行到什么地方,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雏形。

接着这幅图则为炎黄结盟,五千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华大地,兴起了许多氏族和部落,当时居住在陈丘一代的炎帝部落势力逐渐强大,侵凌周围部落,黄帝率有熊部落的军队与炎帝部落进行了三次激烈交战最终打败了炎帝,从此炎黄部落和睦相处,结为联盟,这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咱们中华子民共尊黄帝为我们的始祖,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咱们再去做边看一下,当炎黄结盟时,东方九黎族部落兴起,其部落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所向披靡。黄帝与他大战九次都不能胜,因为蚩尤能在作战中吞云吐雾,使人迷失方向,后来皇帝就用我们刚才看到的指南车破了蚩尤的大雾,彻底打败了他,这就是“征战蚩尤”。黄帝平定蚩尤后,威名远震,各部落对他钦佩的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万家部落首领,然后黄帝率部族回归故里昭告天下,定都有熊,也就是今天的新郑,在此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古都。(相传黄帝于甲子元年(公元前2697年)二月二登基,此后民间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黄帝建都有熊以后升起了象征各民族统一的龙旗,这龙图腾为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组成,也就是个部落图腾的统一体,之后龙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也成为龙的传人。

好了,朋友们,我们之前遗留的问题有了答案了吧,现在留给大家充裕的时间观赏这几幅画,之后我们同去东西配殿拜谒两位伟大的夫人。谢谢大家!

《黄帝内经》介绍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帝内经》介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係中医理论着作,非一人一时之作。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间,还有一些内容是秦汉乃至唐代医家补撰的。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名称的不同传本,其中名为《素问》、《灵枢》最为流行。《素问》、《灵枢》两书合称为《黄帝内经》。

现存的《素问》及《灵枢》二书主要内容是:

《素问》共81篇:1~2篇论述人体发育的规律,养生的塬则与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3~7篇论述阴阳五行学说在自然界、人体各部机能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联繫;8~11篇论述臟腑的生理与其主病;12~14篇论述针、砭、灸法、按摩、汤剂、药酒、温熨等治疗方法;15~21篇论述以脉诊为主,包括色诊、问诊的诊断学,及疾病转归、死亡徵兆;22~30篇论述有关臟腑、经络等病证的临床辨证规律;31~48篇论述若干主要病类(包括热病、疟、厥病、疟病、腹中病、风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针治方法;49~65篇论述週身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的名称、部位和针刺的手法、补泻和禁忌,以及有关经脉病候的解释,疾病演变过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据古佚医书补入,主要阐述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75~81篇杂论有关医理及诊法中的一些问题。

《灵枢》:1~9篇论述九针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根结穴,针刺方法(九变刺、十二节刺、叁刺、五刺等),针法补泻,烫法,臟腑病候及与情志的关係;10~18篇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经脉、经别、经水、经筋),体表测量(骨度、脉度)及营、卫、气、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论述四时杂病、五臟病、寒热病,癫狂、厥病、击痹及其他杂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论述臟腑解剖、色诊、不同体质刺法、泻血、有关四海、五乱、阴阳清浊、阴阳应十二月之理论及胀病、癃病等;42~46篇论述五行与五腧,针刺之道,疾病传变,梦与疾病,五变病;47~55篇论述臟腑类型,脉诊(人迎、寸口),望诊,疼痛病机,灸法补泻人,人体发育,要穴(标、本、气街)及禁刺;56~66篇论述二十五种人体类型,动输,百病始生,病之逆顺,卫气失常,贼风、水胀病,五行与五味等;67~81篇论述人与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肤诊法,卫气行,九宫八风,九针论,行针之法,刺有五节,以及多种杂病(上膈、无言、寒热、目不瞑、疟疾、风病、眼目诸病、痈疽等)。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论文总集,内容十分丰富。它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较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养生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注重整体观念。

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内经》把人和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内经》十分强调人和天地自然的密切联繫,认为人必须和自然界统一。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引入医学领域。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中的具体运用:《内经》十分重视阴阳五行学说,它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也不例外。人要健康长寿,亦必须因顺从阴阳变化规律。《内经》认为,人体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阴阳之间,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关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体就会生病。治病的目的就是要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復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同时,《内经》又很重视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不同属性来分析人的生理、病理现象。根据五行彼此间的相生相剋关係,认为人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保持动态平衡的。“太过”、“不及”都会破坏这种平衡,而导致人体发病。治病就是要调整这种平衡。

重视臟腑经络学说。

关于臟腑学说:《内经》认为,五臟六腑是维繫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内经》所说的臟腑不仅仅有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有功能系统的概念。臟腑各有其功能,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特别是五臟,有主宰生命和精神活动的作用。

关于经络学说:《内经》记载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所联络的臟腑及主病,诊治等内容。认为,经络在人体生理上是运行气血,以沟通臟腑、内外组织器官的通路,同时也是病理上传导病邪,治疗上发挥药物性能和感受针灸的通路。

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内经》认为五臟精气是产生情与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五臟有病,就会有异常的情志出现。同时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果情感和思虑过度,失去调节,亦将损害身体健康。因而《内经》强调医生诊病时一定要把社会因素与精神因素考虑进去。治疗上,除用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採用心理疗法。

注意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倡个体的养生方法。要求医生“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学与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难与信鬼神者谈论医学。

总之,《内经》既注重整体观念,也重视辨证论治,它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内经》问世后,歷代医家无不把它作为必读的教科书,歷代医学着作无不从《内经》中寻找自己的理论渊源。《内经》不仅为国内医家所重视,而且有相灵的国际影响。例如歷史上日本、朝鲜等国,曾把《内经》列为医生必读之书。《内经》的部分内容已相继译成日、英、德、法等国的文字。一些国外针灸组织,还把《内经》列为针灸医师必读的参考书。

黄帝故里导游词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轩辕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西北部。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缮,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扩建。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shu、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

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

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命仓颉总结前人经验,制作象形文字;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进一步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命赤将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邑夷作大辂,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伦定律吕,将竹管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段,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个音阶,制成各种乐器;命荣猨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黄帝作冕垂旒充纩,定玄衣黄裳,于是衮冕衣服之制兴。建筑宫室,以避寒暑。与岐伯、雷公探讨医药之学。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防治疾病。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宏大,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灵宝阌乡镇南),葬于上郡桥山(今陕西黄陵西北)。相传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此,后人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内经》介绍

如前所述,《黄帝内经》既非一时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这不仅可以从《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这一点得到证明,而且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献及《素问》、《灵枢》互引、各篇互引等现象上得到证明。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其中既有书名而内容又基本保留者有《逆顺五体》、《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玉机》、《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终始》、《经脉》、《天元纪》、《气交变》、《天元正纪》、《针经》等16种;仅保存零星佚文者,有《刺法》、《本病》、《明堂》、《上经》、《下经》、《大要》、《脉法》、《脉要》等8种;仅有书名者,有《揆度》、《奇恒》、《奇恒之势》、《比类》、《金匮》、《从容》、《五中》、《五过》、《四德》、《上下经》、《六十首》、《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太始天元册》、《天元册》等29种。至于用“经言”、“经论”、“论言”或“故曰……”、“所谓……”等方式引用古文献而无法知其书名者亦复不少。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才说《黄帝内经》的成书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黄帝内经》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介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壮火与少火相对而言。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与少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经文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据上下文义,这里的壮火与少火,当指药食气味的纯阳与温和而言,其中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温和者为少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服之则耗伤人体的正气,即“壮火之气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食之则能使正气壮盛,即“少火之气壮。

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升旺,血益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即将少火解释为生理之火,壮火解释为病理之火。认为火指“阳气,所谓壮火,指亢盛之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指平和之阳气,即生理之火。

如李中梓《内经知要》云:“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则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这种观点从天地阴阳之气化生万物角度,来分析认识壮火与少火,有一定的深度和普遍意义。

张介宾亦持少火为生理之火,壮火为病理之火的'观点,并且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发挥,如《类经·阴阳类》云:“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主,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张氏从药食气味之火,推演到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同时又结合万物造化之道来解释,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此句是对前句“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的进一步说明,即壮火之气衰的原因是壮火能销蚀、消散人体之气,少火之气壮的原因是气能从少火得到滋养,亦即少火能滋生人体之气。前一个“食字,是销蚀的意思;后一个“食字,是进食以得养之义。

黄帝故里相关讲解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轩辕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西北部。汉代建祠,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缮 ,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1992年至今天重修、扩建。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shu、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

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

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

黄帝故里观后感

参观黄帝故里前,小记者训练营先安排了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在建小区--康桥·溪月,在哪里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而有趣的上午。在哪里,训练营的叔叔、阿姨们安排了多种有趣的活动,像寻宝、绘画、制作马克杯等等,小记者们玩得津津有味,到处充满了小记者们的欢声笑语,有趣极了。在不知不觉中,整个上午悄悄过去了。中午到了,康桥·溪月还为我们安排了简单而精致的'午餐,让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我们十分回味。

自由时间里,我们去看了圣火,知道了圣火象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代代炎黄子孙薪火传递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黄帝文化。妈妈在一旁讲解:皇帝是我们的始祖,是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转完了黄帝故里,我首先要感谢河南商报小记者训练营,是它带我见识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它带我去了我梦想中的黄帝故里,谢谢你。

黄帝故里观后感

我的家乡有一处风景区,那就是黄帝故里。每年三月三时来自五湖四海的炎黄子孙都到这里来拜祖,今天我就带你们来看看吧。

黄帝故里门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鼎。鼎由四只熊的头顶着,上面还刻着字,别提有多威武!广场四周有一圈树木,他们犹如绿色的卫兵,坚定地站在那儿。广场的南面还有百家姓墙,上面刻有百家姓以及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

顺着广场往北走,就到了黄帝故里。刚一进入,正面扑入眼帘的是三座桥,仔细看着桥,好似三条卧龙,桥上有雕刻的莲花托雷,栩栩如生。桥下有五颜六色的鱼,他们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好像是在和游人们打招呼。接着往北走,就来到一座小房子里,房子的墙上有近几年的拜祖资料和一些有关的知识。出了这个小房子,就来到了一个小院子,这是游客们烧香许愿的地方,我们走累了也可以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休息。

怎么样,你是不是很喜欢这里,喜欢的话,就赶快来哦。

黄帝故里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旅游,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我是你们的导游,站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张师傅,我们俩很荣幸为大家服务,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解决,你们的满意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今天我带领大家去新郑黄帝故里寻根拜祖,我们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在新郑市下高速,就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黄帝故里。

现在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黄帝故里了,此刻围绕在我们四周的是郑州市市区,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郑州:郑州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现已引领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并是中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因良好的绿化和发达的商贸素有“绿城”和“商城”之称。

相关范文推荐
  • 11-30 保险个人业务工作总结参考(汇总17篇)
    保险工作总结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并在总结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保险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借鉴。在上半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
  • 11-30 小城镇建设调查的个人总结(精选16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思维交流和自我成长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中进步。通过阅读这些个人总结范文,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写作形式的特点和要求。
  • 11-30 狗即兴演讲稿范文(21篇)
    演讲稿范文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对主题内容进行陈述和阐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激励人心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
  • 11-30 品质部门心得感悟(模板19篇)
    部门的优化和调整是组织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效能和竞争力。下面是一些部门合作与协调的案例和经验分享,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工作产生启示。推动质量方针和质
  • 11-30 禁毒宣传月的活动总结(精选22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参与者的学习和成长的评估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在这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活动总结的范文,希望对于大家的写作有所帮
  • 11-30 就业意向协议书(实用17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研究这些合同协议范文,您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合同模板并进行修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协议书要
  • 11-30 小学级英语教案(热门16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组织的重要文件,对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编写一份优秀的小学教案是每位教师的追求,以下是一些教师们精心编写的教案范
  • 11-30 大班音乐教案小蚂蚁(热门20篇)
    大班教案是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编写的教学设计,它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1、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 11-30 教师资格承诺书(模板23篇)
    范文范本能够丰富我们的写作经验,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让我们的文章更富有创意和个性。范文范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模仿来提高自己
  • 11-30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工作计划大全(14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和幼儿园的整体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通过校本研修,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积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