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学生评语>小学比例教案(实用17篇)

小学比例教案(实用17篇)

时间:2023-11-30 05:52:20 作者:雅蕊小学比例教案(实用17篇)

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必要准备工作,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99~102页例1~例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

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出示例2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1020304050。

所需的天数。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1。

出示例1。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请同学们看第101页1~3自然段。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3.做练习十二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2~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

二、新课。

组织学生看书自学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1.教学例2。

首先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哪两个比可以列成比例式,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或者可以列成这样的式子。

问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提醒解比例也应写“解:”。

教师:从解比例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2.教学例3。

解比例。

提问:“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

问题:“这个方程你们会解吗?”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要做什么?”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问题:“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4.完成“做一做”的内容。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教学反思: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先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教学前,我认为要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学生不但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还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部分学生也能根据刚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条题目,让学生根据比例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学生完成的情况非常理想。都能根据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其中包括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的。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小学六年级比例教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习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习: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自主学习例2。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2、把0、3:1、2=0、2:0、8可改写成。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则乙=()。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知识目标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1.5×6。

=×。

小学六年级比例教案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每次拿的支数。

10。

5

4

2

1

拿的次数。

总支数。

小学比例教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比例》教案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拓展思维能力。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整理和复习。

解比例。

正反比例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反比例教案

教科书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表格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四、反思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六、课后作业。

《正比例》教案

本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例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列表呈现了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通过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发现各个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由此得出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在数量关系中,路程比时间等于速度是旧知识,速度一定是这个问题情境里的规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长点。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

试一试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购买铅笔数量和总价的表格里有三个空格,先计算买4枝、5枝、6枝这种铅笔的总价,让学生体会铅笔的单价每枝0。3元是不变的,总价是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个问题,得出铅笔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的结论,并用式子总价/数量=单价(一定)作出解释。试一试的认知线索与例1相似,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比例1大,使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深刻。

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教材第63页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首先用字母表示数量,每个实例里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分别是路程和时间或者总价与数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分别是速度和单价,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是认知难点,教学要联系两个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字母表示具体的数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见数量关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加强对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练一练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体化,利用概念进行演绎推理。具体地说,是分析这个情境里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一定,如果具备y/x=k(一定)这种关系,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否则就不成正比例。学生在第62页试一试里已经进行过这样的分析和判断,那时是依据连续的四个问题进行的,现在要求他们独立开展有条理的推理活动,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练习十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不成正比例。可以根据表格里填的数据进行推理,因为周长与边长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积与边长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据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推理,从边长4=周长可以得到周长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确定的数4,即周长/边长=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从边长边长=面积可以知道,面积虽然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面积与边长的比的比值是变化的量,即面积/边长=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前一种思考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适宜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也符合《标准》的要求。后一种思考没有利用数据信息,推理的难度较大,不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是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内涵:两种相关联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按照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了解正比例图像是直线对以后画图能起两点作用:一是画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如第64页练一练),可以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二是如果按正比例关系画出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表明画点出现了错误,应及时纠正。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利用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技能,尽量使得数准确些。如估计2。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要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过这点画横轴的垂线,得到垂线与图像的交点,再过交点作纵轴的垂线,根据垂足在纵轴上的位置估计行驶的路程。

练习十三第4、5题配合例2的教学。判断实际问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看画成的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成正比例;如果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那么两种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种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利用各组对应的数据写出比、求比值,从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应用后一种思路,在判断活动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安排的教学活动线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笔记本的单价在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在变化,而且每组相对应的单价和数量的乘积都是60,这不仅是算得的,还和题目里的用60元买笔记本相一致,因此用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表示这个问题情境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指出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是两个成反比例的量。试一试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在填表时体会工地要运的72吨水泥是确定的。然后思考三个问题,抓住每天运的吨数与需要的天数的乘积是多少,乘积表示什么数量以及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式,从每天运的吨数天数=运水泥的总吨数(一定),理解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通过上面四个实例的研究,学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义,于是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两个量的乘积,把反比例关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练习十三第6~8题配合例3的教学,重温认识反比例的过程,应用概念进行判断,从而加强对反比例的理解。第8题在方格纸上分别呈现了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三个周长都是14厘米的长方形,看图在表格里填出各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前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121=12、62=12、43=12,即长宽=面积(一定),得到的结论是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后三个长方形的长乘宽分别是61=6、52=10、43=12,这些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不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不成反比例。教学这道题要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强化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题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较,成比例的量与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较,比例尺与正比例关系,还要寻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编排这些练习,要通过比较与判断进一步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要联系正比例的概念体会比例尺的意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要体验生活中经常看到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培养数学意识。

比例的教案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反比例教案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学生练习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完成练习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反比例教案

p53~54、第4~13题,思考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

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一、基本训练。

p53第4题,口答并说明理由。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2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呢?

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

评讲: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反比例。

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练习:(略)。

三、综合练习。

3、练习十第11题。

启发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

4、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1”,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四、讲解思考题。

引导: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

五、课堂:

通过本课的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六、作业:

第8、9、10题。

七、课后作业:

第6、7、12题。

比例的教案

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第45页的“解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和过程;使学生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流程:

流程1:教学例5a。

教师:李明同学在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后,也在电脑上把下面的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课件出示例5。

教师读题:现在只知道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要求出宽,我们必须先理解“按比例放大”是什么意思,你能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教师:按比例放大的意思呀就是说明这张照片放大前后的相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例如:放大前的照片的长: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放大前照片的宽:放大前照片的长:宽=放大后照片的长:宽。

流程2:教学例5b。

教师:现在放大后的宽不知道,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教师:我们就可以假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课件出示解:设放大后的照片的宽为x厘米。

教师:现在你能列出比例式吗?

教师:我们可以列出这样的比例13.5:6=x:4。

教师:动动脑筋,这个比例中的未知数x你能求出来吗?试一试!

流程3:教学例5c。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其实这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写的。你看懂了吗?教师(指着):现在我们已经把未知数x求出来了,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

教师:最关键的还是把一个比例写成等式这一步,它就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得来的。

流程4:教学“试一试”a。

教师:你现在会解比例了吗?请大家看课本45页的试一试,请你接着完成它。

流程5:教学“试一试”b。

课件出示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看一看,你做对了吗?说说把比例写成1.2x=75×0.4的依据是什么?

流程6:完成“练一练”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看课本45页上的练一练,把这3题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看谁做得有对又快。

教师:核对一下,你是这样做的吗?

课件出示三题的解题过程。

流程7:课堂总结。

教师:在列比例式时我们要根据题意,正确找出题目里的比例,列出比例式,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成一个等式,同时计算也要认真、细心。

流程8:完成练习十第6题。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些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来求未知数。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流程9:完成练习十第7。

题教师:先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一下。

流程10:完成练习十第8题a。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47页第8题,先轻声地读一读。

教师: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然后看一看它们能不能组成比例。教师:可以写成这样的比25:200、30:250,它们能组成比例。

流程11:完成练习十第8题b。

教师:大家看第2个问题,题目中的“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是什么意思?教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300毫升水中应加入的蜂蜜与水的体积的比等于第一杯中蜂蜜与水体积的比。

教师:正确理解了这个条件的意思后,就请大家列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解答过程。

教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流程12:完成思考题。

教师:下面我们要来挑战一下自己了,有信心吗?请看??

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大家读一读,想一想,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想到什么呢?

流程13: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课堂作业是练习十的第5题。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

相关范文推荐
  • 11-30 赞美五一劳动节(模板16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刚刚度过了一个休闲而愉快的五一假期,在正式返校的第一天,我们相聚一起,隆重召开“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表彰大会,旨在赞美劳动者、宣传劳动者,
  • 11-30 小班体育小兔子拔萝卜教案(汇总20篇)
    通过小班教案的编写和分享,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教学水平和素质。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小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共同进步。1、学习向前、向左
  • 11-30 化工求职简历大全(22篇)
    以前的个人简历可能注重学历和工作经验,如今的个人简历更加注重个人技能和潜力的展示。掌握一些优秀个人简历的写作模式和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现个人的优势和潜力。
  • 11-30 完美的演讲稿(优质23篇)
    演讲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演讲者的表达能力和演讲稿的质量。以下是一些关于领导力、激励或团队合作的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因为在你后悔的同时,你又将错过另一样东西。
  • 11-30 好朋友的教案大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而精心设计的一份详细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学习。
  • 11-30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打开来尝一下含反思(通用14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如果你正在写幼儿园小班的总结,下面的范文可以给你一些启发。活动目标:1、透过欣赏各种弹珠滚画作品,感受各
  • 11-30 干部理想演讲稿(专业15篇)
    理想是我们奋斗的源泉和动力,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不懈努力。这些理想实现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背后的坚持和付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落实“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的要求,
  • 11-30 奇怪的水奇怪的水(实用19篇)
    优秀作文往往具有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观点,以及清晰、连贯、流畅的表达方式。8.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文,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有一个。有一次,组长让
  • 11-30 谁的大教案(热门24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1.知道眼、耳、鼻
  • 11-30 学校总务工作总结校园建设(精选18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种检验。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大家好,现在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