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同范本>清平乐·村居教案实录及评析(热门18篇)

清平乐·村居教案实录及评析(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9 11:48:43 作者:念青松清平乐·村居教案实录及评析(热门18篇)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安排和要求。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学工作计划而犯愁,不妨来看看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时。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写词。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揭题导入。

先让学生背诵古诗《鹿寨》和《竹里馆》,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然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接着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同时了解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演变。最后简介作者。

二、学习生字。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然后范写生字,学生书空。最后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相互交流。

三、练习朗读。

先指名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和“剥”的读音。再指名读,指出缺乏感情后听录音或范读。接下来重点让各小组自由读词,并告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最后分为两个阶段评析朗读情况,评议是否读出了古诗文的韵味。

四、体会意境。

首先提醒学生假如能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会读得更好,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相互交流想象出的画面。这样在说画面的同时,学生已加深了对每句词的理解。最后出示画面,引导背诵。

五、总结深化。

先让学生小结学法:读句子,想画面。看看能否通过读和想,体会其意境。然后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接着出示图画试作词,并作提示提示:先找准有代表性的人或动植物,再抓住各自特点。另外不必像诗那么工整。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加深对词的理解。

《清平乐村居》教案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村居》教案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

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

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

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

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窦桂梅:国标苏教版《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      )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景美。

人美。

窦桂梅:国标苏教版《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刚才我向大家汇报了一堂语文研究课,在这里把我们的设计理念与意图作一交流。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我们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是学生能够达到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

二、关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反思。

“”课题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学校不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教师依托策划、引领策划,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策划,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发展的技能,学会完善自己,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

立足以上核心理念,我们在思考:语文学科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理念,我们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学思结合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他的终身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又怎样为学生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这儿,我们仅仅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策划自己的教学为例来谈。我们试图使自己的教学能形成这样的结构性流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能清楚地知道学习任务,我要学什么,学会什么?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不断地反问自己:我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规划自己的学习,适当地进行组织与调控,做到学思结合。

本课的学习活动设计,按这样的流程进行:

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的学习,进行迁移,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确定这首词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如何达到以上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这样,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组织起自己的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自主安排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什么?巡视、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单独指导、帮助,发现共性的问题,在交流时进行集体指导。比如第三环节,学习结果交流。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也花时间去学了,有的任务能独立地、很好地完成,但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的点拨、指导。这节课中,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就是一个难点,在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明确要求与方法,我们再来练习。讨论:怎样才能把词所描绘的画面说生动呢?1、所有的景物都不能遗漏;2、加上方位词,构成完整的画面;3语言连贯、流畅、优美。加上语言的节奏和表情更好。学生描述后,老师的评价也始终围绕要求、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语言从凌乱到整齐,从贫乏到丰富。从今天的课堂现象中也能反映出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今天以这样的流程进行课堂教学,学习目标是四个,该学会的,我们都学会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才有可能、有时间再来看辛弃疾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借助注释与译文,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读懂。对着屏幕,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体会这首词的情感,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存在着很多问题,欢迎专家们、老师们批评指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努力进行着这样的尝试、探索,期待着大家的帮助与指导。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2、简介作者生平。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六、自我作业设计。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清平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整首词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景画。上阕以素描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美满,精神的愉快。下阕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整个画面恰似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设计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让学生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设计思路】。

以“读”、“悟”、“演”、“说”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激起兴趣,让画面立体起来;展开对话,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坚持“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在指导学生品味词句中,真正地关注课堂的生成教学,放飞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2、解题和介绍作者: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辛弃疾:著名爱国词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打开书本,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评析: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1、布置初读任务。

(1)、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能较好地读通课文,初步做到有情感。

(3)、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1)、指读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意境。

1、多媒体出示:

2、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指名交流。

交流中学生理解“村居”、“茅檐低小”、“翁媪”、“溪上青青草”的意思。

(评析: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3、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评析: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4、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1)、交流对“无赖”一词的理解。

(2)、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说出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自由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翁媪图、三儿图。

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四、情境表演,体验情感。

同桌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

(评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习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2、指名表演。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

3、师小结: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五、体悟意蕴,感受画面。

是啊,究竟是谁陶醉了呢?为什么而陶醉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一读。(交流)。

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学生畅所欲言。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配乐)真好!来,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把我们的对这和美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读出来!

(评析:一句提醒“陶醉的仅仅是老两口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在结合当时的背景介绍,查阅了诗人的资料后,孩子们知道陶醉的不仅仅是老两口,还有诗人,明白了他写词的目的,懂得了为何称他为爱国诗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这时,“为什么醉”已显而易见,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中高涨的热情已化为动态的生成。美丽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的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寻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品味“醉”字,教师顺水推舟,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句“醉里吴音相媚好”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没有预设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这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让我们为生成的课堂喝彩。)。

结束语:一首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1、背诵这首词。

2、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 。

2、这是一首词,谁来读读课题?

3、简介词牌名: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4、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读到村居我们就想到了农村,能告诉我农村在你的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样子?

2、辛弃疾笔下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打开课本,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要求:要把每个字读准确了,读响亮了。

预设1: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指名读,带到句子中读,连上上一句读,齐读这句。

预设2:“莲蓬”的“蓬”。平时放在词的末尾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第二声?(同学们,这里是诗词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读起来才有韵味。)。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导朗读: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再次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就越有味。所以,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词。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板书)。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小结: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再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板书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想想: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吴音什么意思?(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

读这两句,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板书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指名读。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二)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读着看着,看着想着,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人生活画面。在你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美和和美美美好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快乐)用书上哪个词说?(板书醉)。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

4、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老师朗读,诗人多么渴望过上安居乐业和和美美的生活啊。我相信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有独特、深刻的感受,跟着音乐齐读。

5、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也陶醉了。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再次随着音乐师生共同朗读整首词。

四、练习背诵,升华感情。

1、课文读到这,这首词都能记住了吧?试着背背。

2、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词中的小溪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流淌流淌。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芭。

2、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4、古代的词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5、齐读课题,读到“村居”,你会想到什么?

二、读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

3、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正音“剥”、“媪”)。

4、男女生赛读,齐读。

三、读懂。

1、投影“村居”的残缺图。

2、读诗想象:图上缺什么?

3、用自己的话补充图意。(师随机打出相应画面)。

“翁媪”

“茅檐低小……。

“溪上……”

“最喜小……”“卧剥”

“大儿锄豆……。

“二儿……”

4、随机理解:

相媚好、吴音、除豆。

5再读课文,对照图,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无赖(读句和看图结合起来理解)。

醉 (醉什么意思?谁醉?为什么而醉?)。

四、读好。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男女对读。

五、背好。

1、方法:一边读词,一边看图,眼珠移动。

2、尝试记忆。

3、指名背。

4齐背。

六、说好。

此时,你看着图,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想法。

七、欣赏。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设计理念】。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3.出示课文。“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习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习。

六、总结延伸。

清平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教学要求]。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插图、筝曲。

2、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引入诗,范读。

二、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板书:读准。

4、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笼”、“剥”、“莲蓬”

5、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相机交流、理解: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质疑。

9、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过渡:

三、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齐读课文。

5、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指名试背。

8、交流文章。

9、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读准。

读好。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第九册)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读准字音。

2、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1、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附:学生改写的作文。

这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四周青山环抱。村子里绿树成荫,绿草如茵,五彩缤纷的花儿遍地开放。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犹如碧绿的玉带。

一座低矮的茅屋前,一棵大树巨人般挺立着。屋后,一片竹林枝繁叶茂。门前的小溪,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溪水清澈透明,溪面波光粼粼。溪中,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婷婷玉立。有的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莲蓬,像小仙女穿着漂亮的舞裙跳起了快乐的踢踏舞;有的含苞待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偶尔还有只小蜻蜓落到上面休息。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嬉戏着。不知是谁家的一对老妇妻,刚喝完酒,带着醉意坐在茅屋前亲热地闲聊。

放眼望去,勤劳的大儿子正在溪东豆田里锄杂草。尽管他戴着草帽,炎炎烈日还是烤得他大汗淋漓,汗水洒在豆田里,滋润着豆苗。但他看到眼前想到秋天的好收成,锄得更起劲了。心灵手巧的二儿子正坐在门前认真地编织着鸡笼,随着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竹条在他手中飞舞着。惟有最受宠爱的小儿子十分顽皮,正悠闲地独自趴在溪边剥着莲蓬呢。

好一幅美丽的村居图啊!

国标苏教版《清平乐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2、简介作者生平。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六、自我作业设计。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五年级语文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投影2、范读磁带3、配乐磁带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插图、筝曲。

2、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引入诗,范读。

二、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板书:读准。

4、检查:

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笼”、“剥”、“莲蓬”

5、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相机交流、理解:

(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质疑。

9、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

10、过渡:

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相机板书)。

三、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感觉怎么样?

4、齐读课文。

5、展示画面。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6、指名试背。

7、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人物,环境,感受皆可,有感而发就行。

8、交流文章。

9、总结: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辛弃疾为我们描写的这首清新宁静的词吧!

齐读。

四、作业:

(1)找几首辛弃疾写的其它的词来读读,品味品味。

(2)也可以寻找其他词人写的词,读读背背,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读准。

读好。

相关范文推荐
  • 11-29 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专业23篇)
    优秀作文是对学习过程的一次总结和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下面是一些经典作文的片段和亮点,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12本科班--赵蕊-47一直对连云港革
  • 11-29 请节约用水小学四年级(优质16篇)
    优秀作文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深度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准,令人赞叹。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展示了不同作文类型和不同写作风格的特点,供大家参考。据了解,世上的水只有十
  • 11-29 竞聘内勤演讲稿(汇总12篇)
    竞聘是一个展示个人综合实力和胜任能力的平台,需要候选人全力以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竞聘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竞聘之路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评委
  • 11-29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实施方案文档(优质23篇)
    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可行性、人力的安排以及可能遇到的风险等。我们可以从实施方案的范文中学习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 11-29 小学六年级培优工作总结(优秀19篇)
    月工作总结既是对自己工作的积极反思,也是对团队合作的一种总结与评估,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并思考如何将其
  • 11-29 届高考预测(通用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展现作者内心世界和感受的艺术形式,它能够以文字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迪
  • 11-29 四年级语文搭石说课稿(汇总19篇)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通过观摩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案模板,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
  • 11-29 对语文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方式的重要环节。以下月工作总结范文是经过认真筛选和整理的,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资料。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
  • 11-29 三年级燕子大全(21篇)
    优秀作文是一块文化瑰宝,代表着作家的水平和创作才华。非常荣幸为大家介绍这些优秀作文范文,相信它们能够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世界上有许多种鸟,我最喜欢的鸟是小燕子。
  • 11-29 用生命呵护的生命(专业18篇)
    优秀作文是一座桥梁,将作者的思想与读者的心灵紧密相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欣赏。躁动的七月,头顶高悬的太阳,似火一般热烈,炙烤着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