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精选19篇)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精选19篇)

时间:2023-11-29 10:25:58 作者:MJ笔神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精选19篇)

通过撰写读书心得,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深度。这里有一些读书心得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六种自由”一种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描述人们使用用着相同的网络,阅读着相同的头条,因为相同的无关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会同样造就了无数“单向度的思想”和“标准化的人”。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们的人生不自由。是的。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就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就过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余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纯粹自然快乐的时光应该很少)。《天使爱美丽》电影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信息和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或许我应该重新再欣赏一遍这部电影)。若非必要,一定要尽量少上网。虽然这个决定实行起来相对而言很艰难,但我要有这种意识,慢慢放手。对于喜欢安静的我也是,或许更想在阳台上,随手翻翻书页,余光扫一扫花盆,懒洋洋的过一上午,而不是“葛优瘫”在沙发上,刷着网页,对着电脑,与世界抱成一团。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中学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

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国人,来到中国旅游之后,毅然决定留在这块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卢安克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当然本书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说:“在卢安克看来,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还记得当年柴静采访卢安克的画面,柴静问:“你为什么生活?”卢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说:“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后来他又说,我的命就在这里了,离开这里,就是没命了。距离我看那期采访节目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记得,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潜藏的,而又庞大的力量。这力量,现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执着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没有理想,就是一条咸鱼;假若咸鱼有了理想,也能翻个身。没有信念,何来力量呢?如何坚强呢?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就会更强,更稳定。

凡事走到了极端,难免成为毒药。

书里提到一种病,作者称之为“物欲症”,这是一个欲望高涨的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物极必反,过度追求物质,最后人却变成了物质的占有品,沦为物欲的奴隶。

事实上,现今社会的极端现象不止表现在物质追求方面。“极端”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大众的舆论声中不泛有这样一些言论,什么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机,正经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之类的观点。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叶兆言老师将阅读比喻成是无用的美好,他说,读书就是一件开心又随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读书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径一样。科技的进步绝不是要毁掉人类的大脑,读一些手机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坏事,古时候的唐诗宋词都是短短的几行字,却是中国的文化财富,流传至今。

急功近利,过犹不及,这些极端的毒药,正在毁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节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时刻为风尘奔波,静下心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欣赏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在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书里一直在讲“自由”,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却说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纸上这么简单,早年做过评论员的熊培云再清楚不过了。帕特里克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

这时,举霍金的例子来诠释作者的观点最合适不过了。霍金的身体状况众所周知,20_年霍金访香港时,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有时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生命的结束,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体会到霍金为什么钟爱《果壳里的宇宙》这一书名了。“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那些认为这个时代不如意的人,同样要调整心态,像一个正常时代一样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逆境,谁不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中来的?所谓“积极生活”,亦不过是超越了被动与困境,在别无选择中,积极选择罢了。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灵魂是天空,身体是大地。超脱于一切物质之上的,是至高的——心灵,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守卫好一生的责任与自由;愿岁月无负天地;愿此生辽阔高远。这是作者熊培云给予自己和读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评价《自由在高处》,不过就是一本世俗里的心灵鸡汤嘛!但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是“心灵鸡汤”这么简单。透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帮助我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的意义,似乎更加深刻了!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但现在看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就像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观点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如胡适所说,感谢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容忍的国家,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陈虻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生活观点的浅薄,读了这本书,感到了一个永远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现在的读书,更多的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从书中获取到某种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够“砰”的一下敲响你心里的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学,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知识,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许,这是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感悟了吧!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模板

一阵子的兜兜转转中,终于看完了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虽然熊培云先生才44岁,正值壮年,但看起他的文字仿佛是一个教授,一个有着丰富生活经验以及充满着各种思考的灵魂。对于我而言,阅读起这本《自由在高处》还是略感吃力。

这本书主要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帕特里克观点引出书中“‘不自由,仍可活’”。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是由一篇一篇的时事评论文章组成。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事例,结合主题或事例引出自己的分析,思考以及想法,这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有文化,民主,自由,人权等,阅读起来就像是小时候的通话故事书一般,不枯燥,不乏味,亦不空洞无聊。第三部分,也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有先生的书信,讲稿为主,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个人的思考,想法,以及对文字的严肃与认真。

在第三部分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并不害怕某种极端的观点,而是害怕没有与之相抗衡的理论。当观点使世界倾斜,平衡世界的仍是观点,而不是消灭观点。”就像是对于洪水治理的方法,不是堵,而是疏。这个世界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就像我们有胸怀去接纳五中的多样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阅读完这本书,不说自己是否有所学习,有所得到,但它确实引发我对很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在不经意间发现这样的事例随时发生在身边,而我们往往以个人狭隘的想法去看待它,如今,这本书仿佛为我开启了另外一扇窗户,让我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

此外,我发现一味接受别人的观点是一个很无聊很无趣的行为。对于很多事情发表意见和评论,首先要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在作出评论,这样才有意思。

最好以书中的一句话结尾: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静谧的冬夜里,把脚泡在热水中,手中捧读着熊培云的新作—《自由在高处》,温暖的感觉自下而上,顿时涌遍了整个身心。

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再次感受到了熊氏那种欧氏风格的大气、宽容、积极乐观的思考,以及文字中汩汩流淌的温柔和安宁。

熊培云在这本书的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中写道:“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触,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国家与玫瑰》中,熊培云通过“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巴黎玫瑰”这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强权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梭罗的森林》一文中,熊培云针对现代人的浮躁、功利,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是呀,在这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索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散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它。熊培云的文字总能沟通理性与心灵,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如果你跟我一样,经常感到绝望,不妨看看熊培云的书。这并不是说,熊培云的书是精神,更不是说,他的书是骗人钱财的所谓“心灵鸡汤”,他不会递给你一粒催眠药片,告诉你吃下去继续睡,你就不会痛苦。相反,他只是告诉你:看吧,那个铁屋子不是已经千疮百孔了吗?虽然它现在还很坚固,但是它毕竟在一点点消解,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我们总会有逃脱牢笼的一天。熊培云的书总是让人认清现实之余,却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让人看到希望。他说,如果我们放开视界,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个铁板一块的社会,其实已经在进步了。

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展,“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1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havea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力量,它潜伏在意识深处,如果被唤起,必然蓬勃向上,绽放出超越现实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高处。

问题是,自由在哪里?

工蚁的世界无法懂,人的世界更难懂。

熊培云说,真正的自由源自内心的渴望,是不断的独立思考开出的花朵。可以具体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对梦想的追寻。所以个体对自由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能捍卫自己自由的,永远只有自己。

歌德说,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里?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找寻一下属于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许那就是自由的灯塔。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2。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屌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而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自由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讲的人身自由,经济学家所讲的财富自由,学生时代的学习自由等等。从具体或是特殊的情况中,我们提炼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无外乎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我看到“自由在高处”的时候,我通俗的理解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可以无所担忧。这是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任性中夹杂着对生活现状的些许不满。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为了生计而发愁。现在的年轻人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了。

年轻无知的我们,只能把对自由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发泄到物质身上。于是乎我们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空洞,思维越来越麻木。人们开始盲目的追逐财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钱包装满才能让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实现财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无忧无虑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荡在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显得那么单薄。

生活品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时代再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无限热情,我们需要的是向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但这价值,绝不仅仅是衡量财富这么简单。

如果要说何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金钱可以限制我们的生活,但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会任你遨游。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来没有变过。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图,造福一方,还是说想在高层的政治斗争中实现对权利的终极追求。两者都体现了一个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越高,你实现目标的可能就越大,同时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为高官不是没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纯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上不乏勤勤恳恳,两袖清风的好官。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或是为了一方百姓,或是为了江山社稷。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权倾朝野。这就是精神上的质变,也是为官之道的终极追求。

回头来看“自由在高处”这句话,它真正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只要人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再艰难的生活你也会坦然面对,再繁琐的工作你也会心平气和,再丰富的物质也会心静如水,再强大的权利也会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质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文档为doc格式。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纯真歌唱与持久的怜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2。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先贤确实走过很多荆棘道路,带给我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也会发现,我们的国度似乎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种压迫性的紧张感。举个例子,"洋节"和"土节",都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却有人假借"爱国"与"爱传统"之名"驱逐异端",时刻保持警醒、提防资本主义企图通过文化"和平演变".而从小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好像自小就被驱赶着跑步前进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跑在人前才不致于落后。这样的观念会让自己疲于奋斗,却未曾思考奋斗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放弃心中曾经萌芽的大胆新奇的念头却只能墨守成规;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在张扬个性与畏首畏尾的挣扎中最后选择了后者。人大概就是这样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成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

莎士比亚写在《哈姆雷特》里的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做抽象的思考。比如,在这样的`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把自己解脱出去。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了。

而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为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人质不一定会对绑匪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如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绑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嫁鸡随鸡"、"逆来顺受";比如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国家之间的确存在利益竞争关系,但是,周遭并没有充斥着对你的种种排挤。据我所知,我们眼中的那些"文明国家"也在一直绞尽脑汁改进自己的问题呢。不按大众认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会完蛋。乔布斯说:"你须寻得你所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才会有激情。你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袭别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间上远离国家,可以在时间上找回自己。

当然,实际情况是,即使你告诉自己高塔里没有监视者,鼓起勇气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有时候你惊喜地发现你的确是自由的,而有的时候,那看得见的枷锁仍然让人进退失缩、左右为难。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救了。自救是对枷锁的反叛,不管是正面或侧面,不管是直接或间接,不管是直接冲击还是曲径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赎,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给,只有解放自己的心灵,寻得自己的归属,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

我相信,每一个人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

最近一直在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在即将掩卷的时候总在想,高处何在?低处如何?自由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如果说自由在高处,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处》作为熊培云对先前力作《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不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而且充满了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解读和关注。作为七零后的年轻学者,熊培云能以这样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园的奇葩,以书畅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长思。熊培云是学历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历史镜像,但他没有像学究式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冷峻,厚古薄今。相反,他像坐在我们身边文采斐然、娓娓而谈的弟兄,凡举透彻,诗意盎然。

且听他自己的叙述吧: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绝望,并且“永不绝望”,是因为我对人生对世界有这样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内心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没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事实上,人类文明化的历程,就是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展开的。保持一点一滴做事的作风,既是让自己在尽力做事,也是让自己醒着。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不要把疼痛当绝望,凡事还是看积极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围很多朋友都在积极地做事;同时也给自己的视界多一点时间感:一百年前中国还有凌迟,五十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四十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三十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二十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十五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十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五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退一步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当《新京报》采访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这句话怎么理解,“高处”是一种隐喻吗?

熊培云的回答是:这里的“高”是纵向的理解吧。我们有太多的横向思维。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和这个是有关系的。我说的“自由在高处”,实际上希望每个人能够回到生命本身,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在自我成长中获得幸福与欢乐,而不是简单地同别人的比较。

由此我自己想到,如果说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那么说幸福在低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有句话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物品,你得到了,就是幸福;长大决遇我们自己。希望是人生的救赎。只要你充满希望,不管我们受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之后,仍然能够生存;只要你执着能够持之以恒,你就能够改变并到达希望的彼岸。

熊培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讲《自由在高处》特别引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三个经典片段并附三个剧照,我想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片子。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并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电影之中有一句话: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希望是关不住的,主人公安迪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聪明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最重要的是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自由的希望。因为。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希望”和“信念”如果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那就是哀大莫过于心死,漫漫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

持之以恒的执着,你就能到达希望的彼岸。执着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无坚不摧的武器;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取决于他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大。当主人公的朋友瑞德认为用一把小锤要100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时候,主人公安迪实际只用了19年就做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他没有失去越狱的希望,他更加有动力地用常人无法预料的速度和极好的隐蔽能力,用一把锤子挖出了一条隧道,使他成功越狱,重获该属于他的自由,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安迪心中,希望就如同熊熊火焰般一直燃烧在他的心中,永不熄灭。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因为无知和软弱,轻易放下了这件武器。

当肖申克从下水管道逃出去跑在雷雨之中,这是什么感觉,是逃脱宿命的兴奋还是对自由的追求还是对灵魂的救赎。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解释。黑暗孤独中真正不灭的引领我们的是希望。

人生其实一件东西最重要,它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xx日的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xx的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2。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在书中,很多章节都与学生有关系"为情侣求饶"、"被误读的《死亡笔记》"等等,作者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学生被各种莫须有的政策所约束,因而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觉得作者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争议的,学校是社会所嘱托,肩负着培育祖国栋梁的责任,因而对于潜在的危险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的。学习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没有严谨的态度,很难做成应有的成绩,学校要求着学士服照相时,注意形象这个事情,我自认为自己是能理解的。

《窃tin风暴》是作者用以举例的一部电影,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就一直为当时东德的人们所压抑,个人每年平均买2.3双鞋,读3.2本书,每年有6743名学生以全优成绩毕业,所有你的事情,都会被人监听着,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被怀疑与西德有往来而自杀,他们一定会沉默,然后会仔细记录你的姓名。这是为了国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为了国家安全,也是为了幸福。我们所说的自杀,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他们不能忍受自己那样活着却没有流血,没有热情,他们只能选择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类已经穿过无尽黑暗的二十世纪极权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战争,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带,也依旧存在着光明的种子。因为人性是如此顽强。也许现实的残酷性远比这种希望来的强大,但是对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会毁灭。作者正是要借这部电影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自由就是对人性抱有一种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的心里。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独的哲学家康德就说过,自由的本质就是道德,就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底部而不必依赖于外部的自我约束。无论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样的压迫,都不会绝对扼杀这种人对自己的约束。这正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处,这高处注定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的仰望,当我们觉得累了得时候,那正是说明我们走的是上坡路,无论前行有多少困难,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未来的路没有人替我们走,因为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

相关范文推荐
  • 11-29 月色读后感大全(18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书中的深层意义,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用意。以下是一些读者写的感人而深入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共鸣。冬日的中午,天气阴冷,儿子从少年宫
  • 11-29 我喜欢课外书(通用15篇)
    优秀作文不仅需要语言流畅,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范文,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有画;弹钢琴;打
  • 11-29 图书管理工作自查报告(优质23篇)
    自查报告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精选的自查报告范文,了解一下优秀报告的写作特点和亮点。中学现有52个教
  • 11-29 七年级平行线说课稿(优秀23篇)
    教师编写教案模板可以提前规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浏览以下这些教案模板范文,相信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县研修班在我校开课学
  • 11-29 写地球的建议书(精选17篇)
    在面对困难时,我建议我们要保持乐观和冷静的心态,寻找出路。4.下面是一些关于意见建议的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建议。尊敬的人们:大家都知道!
  • 11-29 幼儿园放寒假安全教育的方案(模板22篇)
    编写计划书的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组织和执行能力。这些计划书范文是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经过多次修改和优化,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实
  • 11-29 赛龙舟汇编大全(16篇)
    优秀作文是文字的魅力和灵魂的表达,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产生共鸣。以下是一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展示出的高超技巧和独特见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同体味其中的魅力。
  • 11-29 劳动节比赛演讲稿(热门20篇)
    比赛不仅可以获得荣誉和奖励,还能够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和名声。下面是一些比赛经验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
  • 11-29 我的偶像刘谦(模板19篇)
    优秀作文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从中可以汲取知识和经验的养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今天,是母亲节,我们全家人到外婆家吃饭。饭后,
  • 11-29 保护小黄车倡议书(实用22篇)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它们包括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相信能够给大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