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总结>荣格之道读后感(汇总22篇)

荣格之道读后感(汇总22篇)

时间:2023-11-28 13:32:23 作者:琉璃荣格之道读后感(汇总22篇)

读后感是一个触发思考和探索思路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将思考过程和结果传达给他人。以下是一些写得深入浅出、触动人心的读后感范文,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荣格之道》读后感字

2004年,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荣格自传》读后感

霍金的全名是史蒂芬霍金,曾担任过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伟人,虽不幸的命运几乎使他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却没能击倒这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巨人。

坚强的霍金从不畏惧身体上对自己造成的阻碍。虽然把他束缚在了轮椅上,可他的思想却飘出了房间,飘出了地球,飘向了宇宙,自由的翱翔着。

霍金仅靠两根手指头撰写的世界名著不计其数,如xx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了1000万册,成为了全球最早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渺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一名庞大的巨人,他的知名度仅次于牛顿,而对于他的绯闻却又接二连三的冒出来,可这又磨灭不了人们对他的赞赏。在我眼里,霍金就是一位光辉的伟人,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可磨灭。

这本书生动的反映了霍金一生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感叹到霍金的命运坎坷。他启发了我,使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不向困难低头,遇到挫折不要放弃,向霍金学习,只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是伟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荣格之道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荣格之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xx年,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伟大即在于此,中国文化的伟大也即在于此。中国文化是一个从起始时就与迷信绝缘的,根植于人性的伟大文化。中国人很早就用人心的体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对心性整合的重视,与荣格不谋而合。(陈羿江)

《观看之道》读后感

记录记录,方便以后回顾。还挺喜欢这本小书的,写得挺精简,看图蛮有意思,说的很多观点我也很赞同。就是感觉多多少少有些熟悉,又说不上来源自于哪里,我真的该好好补补本雅明等人了。

艺术是神秘化的结果,是粉饰和彰显不平等的手段。照相机的发明不仅打破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透视法,引发一系列改变,更破坏了图画的独特性,动摇了艺术品的地位,原作从而被赋予新地位,也就是神秘化的过程。复制品看似是原作的再现,但实际上因为人们的观看投合于不同的目的,是原作的再塑造,已经与初始意义不同。

“男性重行为,女性重外观”,由于社会期许的不同,女子的自我对待暗示着旁人可以如何对待她,将自己变为被观察的景观。在欧洲传统绘画中,裸体女性形象不断变迁,之后镜子的出现“纵容女子成为其同谋,着意把自身当作景观展示”,裁判的形象则“使美貌具备了竞争性”。在今天,尽管女性的裸体形象有所变化,但“观看女性的基本模式与女性形象的基本用途,仍无变更”。

有意思的点:尽管画中的裸体女性形象是为了取悦男性、激起男性性欲才摆出各种姿势,但画中的女性却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性欲,唯有如此才能使观赏者感到独占这种激情。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感觉现在的私房照风格也与书中举例的画作相似。

裸体与裸像的区别。看到裸体瞬间神秘感的消失。

油画表达的完全是表象,正如资本对社会关系所做的一样,油画使得一切现象都成了商品。油画象征着财产。

由于油画的写实性,使得象征意象变得不可信,神学画作变得滑稽。油画的逼真带来的'接近性又与公开陈列所需的距离产生了矛盾。

油画画种:动物画、静物画、建筑画、历史画/神话画、风俗画、风景画

风俗画从正反明证明德行由财富和地位带来。

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非物品。

广告和油画的延续关系(引用,同一套视觉语言)。广告需要借用油画收藏-买卖的逻辑。

油画:巩固对现有之物的满足,针对的是靠市场赚钱的人,描绘的是现在时;

广告:激起对现有状况的不满,针对的是构成市场的人,描绘的是未来时。

广告通过以梦补缺保持信誉,同时把消费转换成民主的代用品,掩饰社会中一切不民主现象。

广告是摒弃经验的产物,获取占据了全部行为,通过把判断事物吸引人与否的虚假标准强加于人,资本主义“迫使受它剥削的广大群众将自身的利益规定得狭隘无比,以维持它的生存”。

《自然之道》读后感

有一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它就是我四年级下册语文书里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

这个故事讲的是,“我”和同伴们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四月份去哈巴拉哥岛的海边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事情。“我们”不懂自然之道,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成千上百只小幼龟。事后,我们十分后悔不该不听向导的话。

幼龟天生弱小,经不起食肉鸟的攻击。而“我们”却要“加害”于它们。故事中的“我们”真是愚蠢莫及,不知道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不知道也就算了,还不听向导的劝告,反而骂向导“没良心”、“不是人”、“不会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小动物”等等等等。这些不说,还逼向导抱起“侦察兵”幼龟,你们不知道这只是幼龟的侦察兵,遇到危险会迅速返回龟巢,可向导知道啊!

表面上只有“我们”错了,可是其实向导你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小错误。你是大人,“我们”是小孩,你应该抵抗的住吧!而且你也可以反驳他们,你是生物学家的向导啊!

高级动物——人类,虽然只做错了一件事,可你们知道这对幼龟的伤害可多大吗?它们本来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步入大海的,可遭受了食肉鸟的突然来袭,这叫它们受得了吗?虽然有一小部分的幼龟成功地进入大海,可除了侦察兵以外,它们每天都提心吊胆,过着不是正常幼龟过的生活。

上下五千年,有一本一直流传着的书,有一个连幼儿园的小豆豆都知道的经典故事——《拔苗助长》。他也是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可这比起来,还是“我们”的过失大一点儿。

或许,这样的思想还会造成甚至我们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大家可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啊!善良啊!而去违反自然规律哦!

荣格之道读后感

2004年,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伟大即在于此,中国文化的伟大也即在于此。中国文化是一个从起始时就与迷信绝缘的,根植于人性的伟大文化。中国人很早就用人心的体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对心性整合的重视,与荣格不谋而合。(陈羿江)。

《荣格自传》读后感

有幸读到这本书很高兴,因为这本书已经下架了,也许泰森想收点人的梦想过的生活,事业成功,金钱无数,女人无数,派对无数,朋友无数。但沉迷于毒品,让自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沉迷于女人对于单身的时候的泰森问题不大,但是结婚了以后还这样,主要还是影响到婚姻的稳定了。后来因为一个女儿夭折了,让他知道了家庭的重要性,开始回归家庭,戒掉了性瘾。

成功的人都有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吸引了愿意帮助他的人,无私乐观谦恭幽默心平气和有领导气质,这是现在的泰森所拥有的品质,年轻的时候最多时无私乐观有领导气质,还有就是他是个混街头的人,混街头的人就有一股别人愿意帮的气质,可能是一种义气,可能是一种担当,可能义气和担当也是无私乐观有领导气质的一部分。

他愿意学习拳击,而且很有激情,库斯看到他的时候他还没有过拳击比赛的经验,但库斯就确定他以后能够成为拳击冠军。他很努力,曾仕强说的九分努力,就是别人愿意和努力上进的人交朋友,愿意去帮助努力上进的人。

《荣格自传》读后感

读荣格自传完全一时兴起想在本命年读一些传记,看看这些人的一生,特别是他们在我这个年纪时都在干嘛,但荣格自传对我来说实在太难消化了。原本期待的是他一生故事的回忆,但其实全书其实是他学术思想的一个非严格学术形式的再述,而他的思想我在此前的接触可以说为0,我不得不惊叹他的学识见识和思想深度,文中有大量宗教和心理学的思辨,大量他的幻象和梦境的阐述和分析联想,对我来说实在难以下咽,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我一窍不通,宗教知识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他全文对意识潜意识的讲述我都看的云里来雾里去,大致对一些实际经历的描写可以产生一些兴趣,比如他去各地旅行的经历等。

做一些模糊的印象的总结吧,虽然夹杂着众多我无法理解的梦境和意识潜意识的描述和分析联想,我无法确定他的这种分析和联想是否可以证实,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也不下断言,但他确实是一个以实际客观经验为基础提出理论的人,不是有足够的现实基础他不会做出判断。所以即使我难以接受他的分析,但我想这更多是归因于我未接受过相应的训练,不了解这一套分析路径导致的,而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事实。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是我这一次看的最大的收获,大体理解是说每个人身上的潜意识来源于其祖先,其整体社会历史,人的身上有一个可能不被自己认识到的来自历史的人格部分,这部分是集体潜意识,且人通过现实的活动来发展意识,人好像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体。这似乎和他对来世的看法一致,他觉得潜意识或者精神存在与第四维之中,和现实的三维空间不同的是,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脱离了这一刻度而存在,因而在死后可以继续存在,并未某种任务潜伏着,或许在一些必要的时候重新进入三维世界继续完成他的被赋予的任务,比如解答一些疑问。

书中有一些理论性的片段我多少能理解也觉得受到了启发,也在电子书上做了标记,比如理论回顾部分他讨论分辨善与恶的部分,一个人如何做出选择,他提出教育的道德标准的不可靠性,人应当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构成,再做出探讨,他觉得心理层面的探索应该得到重视,而不仅仅是对宇宙飞船重视。还有比如他认为一些神话幻想不应该被磨灭,可以作为人思考做出科学理论的素材,但不是说把幻想作为依据,而过分的理性主义教条的盛行使得时下的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变得狭隘了。这些都蛮有意思的,脱胎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但可以作外延式的思考。总之我是全程蒙蔽的,阅读体验很差,原本的目的是看看荣格在我这个年纪在干嘛,我看后到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认知,模糊记得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熟读很多书,对自己想要从事的事业多少有些概念,即使开始并不明确,但当他遇到精神分析时就明确知道这是他追求的理性和非理性两个世界的完美结合之处,他可以为之付出一生来做钻研,当然年轻时候的他也怕被孤立,自觉自己不具备被孤立而好好生活的资本,而有些畏缩的不把一些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也对自己相信的权威有所顾忌(即使弗洛伊德并不受主流认可但却是荣格自己认准的权威,即他虽然有畏惧,但在权威上他是有自己判断的),但当他不断发展自己的想法,坚定以自己所掌握的实际经历为基础做出判断时,或许可以说此时他具备了对自己存在立足的认知,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完整的,但他确实有了对自己存在的见识的判断,即使会有困难,但他对自己的确定性的认知足以支持他向权威说不,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正确性。人或许都需要有这个确认自己存在的过程吧,此时的我对此仍然一团模糊。

《荣格自传》读后感

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伟大即在于此,中国文化的伟大也即在于此。中国文化是一个从起始时就与迷信绝缘的,根植于人性的伟大文化。中国人很早就用人心的体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对心性整合的重视,与荣格不谋而合。(陈羿江)。

《荣格自传》读后感

感谢“书的旅行”活动让《荣格自传》传到了我的手中,总算将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这个长长的外国人名具象化在我得脑袋里,此前的确有所期待去了解这个被范丽斌班主任赞为最喜欢的心理学家,尤其是在看了范的曼陀罗手绘之后,惊叹不已!“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周的时间要完成300多页的阅读对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而在落笔之时我也的确没有能够读完整本书,明天就是归还日,我只完成了二分之一,我已然很满意自己这一周的表现,也确定地认为我已经获得了我需要的触动与精髓。

弗洛伊德为外界所不齿(“至少被认为是个怪物”)的时候荣格大胆追随了他,而当弗被当作心理学(精神学)界权威的时候他又敢于发布反对意见并不惜付出“众叛亲离”的代价。这一点,荣格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究竟来自何方?我的理解,是因为他本就一无所有,也足够清高地不愿攀附权贵。书中82页道出了他俩的微小共性与本质区别:“他也像我一样,是个牧师的儿子。但不同的是,他出生在国土辽阔的德国,国土一直远伸至海边,而我却只不过是个瑞士人,出身自位于边境的小村子的一个安分守己的牧师家庭而已。他讲的是优雅的高地德语,懂拉丁文和希腊文,可能还懂法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而我有把握地运用自如的唯一语言只有瓦格斯—巴塞尔方言。他,拥有所有这些堪属可引以为荣的东西,即使被人当作是某种怪人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却绝不能让人发现我再多大程度上也像他一样啊。”我想说的是,出生不是一个人命运的全部,但或多或少左右了命运的轨迹和成就或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首次见面便“相见恨晚”,长谈13小时之久,虽然没有详细记载内容,我大胆臆想必然从梦开始,有人应该会就此认为他们算是琴瑟合鸣,路遇知音,没错,事实上他们的.确研究着同一个领域并各有建树,可是读《荣格自传》的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一种不对等,前辈对小辈,权威对学者,父对子,且不仅仅停留在第一次的会面。而这样的不平衡心理总算在他们朝夕相对的7个星期里得到充分地变现及爆发。书中第136页,美国之行期间,二人互相析梦,在一次帮弗洛伊德阐释梦的时候,当荣格要求弗提供有关他私人生活方面的一些补充性细节,弗的反应是:“古怪地瞧了我一眼——十分怀疑的一眼。然后,他便说道:‘这我可不想拿我的权威性来冒险!’这时刻,他便完全失掉其权威性了。”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已把权威性置于真理之上了。”我认为,这只是他的对于这段关系的结束冠冕堂皇的解释。事实上,这件事对荣格而言是种莫大的不信任感与自卑感的涌现。试想他怀着同心同德的热诚,得到的却是没把他真正当回事的回应,情何以堪?这种内心侮辱感驱使他最后凭借发奋图强而获得的独树一帜的观点分道扬镳。弗洛伊德麾下太子一席演变成了他的跳板。

由此衍生了一些我不得不讲的题外话:在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时,我也饶有兴致地给身边的朋友解梦,获得了一些好评与惊叹。这件事本来计划是持续进行并搜集成册的,后来渐渐中辍与我一贯的虎头蛇尾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梦与隐私的关系。如果不探及隐私便无法解梦,而梦不尽然都是好的方面,它所反映的人的内心的阴暗面往往连本人都未必能想到。所以我的尝试无法深刻、准确和公开地进行下去了。我也不想过于知道的太多。毕竟,朋友不是我的来访者。我不能利用他们对我的信任无休止的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另外,我发现一点。我对朋友说要搜集他们的梦的时候,有些人会当时跟我说他不太做梦或者不太会记得自己的梦,而随后几日又跑过来跟我说“昨晚,我真的做梦了,我讲给你听哈。。。”当事人被我的意愿引导了,他开始刻意地记忆自己的梦,在我询问细节的时候,他试图阐述完整以提供我解梦的线索,这中间我很难界定是否属实而不是因为我的引导而添加了似是而非的假想细节,或者意识到怕我知道的秘密而有所隐瞒。我开始深刻地感悟到,心理咨询工作是多么的复杂与难以开展,即便是在较为正常人身上。说着说着便恰好说到我去读“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最终驱动力。

《荣格自传》读后感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前记:

最近在读《荣格自传》,很久以前就已经接触到过这本书的书名,而且也已经找来放在文件夹里,可是一直没有打开来读,一则是因为自己没有准备好走进一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再则也是没有完整一些的时间。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正文1:

坐在凉爽的图书馆里,或者是稍有些闷热的办公室里,看着这本书,经常会忘了时间,真实情况是看得很辛苦,大脑时而会很累,甚至会出现很多幻觉--真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这一切。

书,一直在读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过经历的,例如,儿时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梦境,还有迷惑和好奇,夹杂着一些幻觉;有一些是令我惊奇的,例如,荣格对于自己梦境的解释和对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疗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这个心理学家的诚实而感动。他对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的诚实,他说:我追求的不是权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深入地读下去。

正文2:

对于一些神秘现象,从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的思路了。

越来越晦涩,荣格象征意义手法的叙述,开始让我头疼,尤其是塔楼这一章。

炼丹术和心理学,荣格的这个课题,实在难以明白。

生活之道读后感

《生活之道》是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大师的讲演集。

初读《生活之道》这本书,就觉得它是本适合放在枕边的读物。

入睡前读它必定能拂去白日心头的浮躁,让我们自省。

这本书不仅适合医生读,也值得其他行业的人群细细品读。

威廉。奥斯勒不仅带给了我们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更让我们超越医学范畴领略到了更广阔宇宙中人性的本质。

通过阅读本书,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及临床工作所见所闻,略谈我阅读本书第一章节后的理解。

奥斯勒说“身为一个医师,无论内外科,最重要的特质莫过于沉稳。

所谓沉稳,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冷静和专心,是暴风雨中的平静,是在重大的危急时刻保持清明的判断,是不动如山、心如止水。

真正圆融的沉稳,绝对少不了丰富的经验”。

他指出作为一个医生,在面对各种情况都该保持冷静和专心。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如何做到冷静和专心,需要强劲的基本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待一个病人如何保持沉稳?我们不因病人身上的标签而有偏颇,需做到待人沉稳。

病人有各个年龄阶段的,有长的好看的有长的丑的,有贫穷的有富有的,有平民百姓有权贵人家,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做到对病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权利是平等的,都有被人尊重的权利。

平等对待病人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真正的专业素质。

奥斯勒说“要守住一片纯良的宁静,第一要件就是不要去对我们的病人抱太大寄望。”他指出我们要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难缠的同胞,奇想怪癖,妄念幻想,不一而足。

但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这些小毛病,我们越是深入研究也就越会发现,原来他们的弱点我们自己也有,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而已。

要是我们自以为高出他们一等,对于这样半斤八两的相似,我们又怎么能够加以容忍呢?因此,对我们的这些同胞,一定要待之无比的耐心,持之以恒的悲心,试想,他们不也正是这样期待于我们吗?”。

当遇到病人无理取闹、或各种方式的糖衣炮弹时应保持沉稳。

现在我国的医疗环境让我们很多医生都心寒。

因为诸多的因素,原来医务工作者“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已经被社会丑化成“白狼”。

这对绝大部分带着美好愿望和良好志向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无疑给了泼了盆凉水。

现在各地诸多医务工作者被病人或病人家属或专业医闹无理取闹殴打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屡屡见报,而媒体大众引导了弯曲的舆论取向,更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矛盾。

在各大网站上报到的医生被打伤、打残的帖子后面,跟帖的许多网民不是对这种现象表示反对、愤怒,而是给出了许多没有理性的评价,认为医生就该被教训,很多人认为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冷淡。

这一方面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机制不成熟,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宣传工作都没到位。

另一方面也跟人们思想的成熟度有关,在社会浮躁的畸形发展过程中,现阶段人们崇尚经济第一,用经济理论来衡量服务的等价值,然而医疗是个特殊的行业,生命毕竟与金钱和权力无法画上等号。

对于一些复杂严重的疾病,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也许最后是人财两空,这就造成了相对的心理失衡。

毕竟医疗行业还存在伦理,如果完全用经济理论的等价值观点来看,对于我们不喜欢的病人我们可以不收钱同时拒绝治疗,但事实上是这个行业无法用普通服务性行业的评价标准来运行的,但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花了钱,就该得到他们所认为的满意服务。

如此这般我们只能是“担着卖白粉的风险”却拿着“卖白菜的钱”受着被人称为“白狼”的气。

我们也要承担吃饱肚子养活自己,为家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责任,因此在自我投入和回报这个对等问题上也许我们会短暂的迷失,特别是从医学院校刚毕业的那段日子。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静静的思考这个职业的初衷,以及我们曾经宣读过的“医学生誓言”。

万事不可急功近利,这个时候保持一颗沉稳的心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拥有丰盛的宁静,让我们有能力去包容我们不幸的邻人”。

1、最有益的支持不是评判或忠告,而是相互理解,并承认彼此的`脆弱。

因此,完形成长小组的带领者很少针对小组过程给予指导,唯一的指引就是:在回应别人时,不要给劝告。

一个人所能体验到的最佳支持,是来自与他人在一起的经验,而不是别人的助人态度。

这样,可以促使个人在觉察经验中沉淀下来,从而得到自我支持。

——梁玉麒《生活之道》

2、放手,意味着足够的关怀,而不是担忧。

放手,恰如一个人自然地睡去或醒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刻意做作。

如果我们容许自己放下,我们就会乐意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时间显现出来,愿意让孩子以自己恰当的节奏成长。

于是,我们不再要求每个处境都出现特定的结果才有快乐。

——梁玉麒《生活之道》

3、完形工作坊常常帮助人原谅自己。

原谅,并不意味着,即使我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也必须认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都是对的。

原谅,就是容许自己接受自己的弱点、错误和脆弱,并容许自己改变。

——梁玉麒《生活之道》

4、不是我孩子的生气使我暴跳如雷,而是我容许自己受他的怒气影响,我容许自己以发脾气的方式,而不是和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梁玉麒《生活之道》

5、我带着感恩之心去生活。

我不再刻意操控自己的命运。

——梁玉麒《生活之道》

6、成长,意味着学习新的应对模式。

——梁玉麒《生活之道》

7、一位门徒害怕犯错,禅师对他说:“那些不犯错的人正在犯最大的错。

他们不做任何新尝试,变成了活化石。

”——佚名——梁玉麒《生活之道》

8、原谅不能被他人强迫!从这个意义上说,原谅并不是我为别人做什么,而是我们在内心生起的念头。

原谅,需要放下自己作为受害者的角色。

我庆贺自己活过来。

这样,加害者制造的伤害和痛苦并不能规定我们的自我价值。

9、完形生活方式就是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比如不能根除自己内心的幽暗。

不过,承认自己的限制,反倒可以开启改变的潜能。

这真是一个悖论!我现在更能接受自己的性格,反而变得更灵活、更随和。

这可能就是改变的悖论。

——梁玉麒《生活之道》

10、我相信,想象比知识更强大;神话比历史更有说服力;梦境比现实更有影响力;希望总会超越经验。

……我相信,爱比死亡更强大。

——梁玉麒《生活之道》

11、在完形生活中,我们懂得,我们只能为自己做过或没做的事情负责,但不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感受是信使,告诉我们在自己与环境之间已经发生了什么。

用查尔斯·达尔文的观点来看,感受是有功能的,既不好,也不坏。

它像一个信息系统,告诉我们需要什么。

——梁玉麒《生活之道》

12、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后裔,而是生命渴望的儿女。

你是弓,孩子是生活之箭,通过你射向远方。

人在生命旅途,和平及慈悲与你同在。

——佚名——梁玉麒《生活之道》

13、我感谢你教会我聆听的善意。

有一天,你放学回家,不停地发脾气,抱怨学校的午餐。

我感到些许挫折感。

不过,我让自己深呼吸,聆听你背后的情绪和需要。

最终,你告诉我,你在学校被人欺负。

感谢你帮我理解到,你愤怒、挫折的背后是痛苦的感受。

感谢你信任我,告诉我你的痛苦。

——梁玉麒《生活之道》

14、如果我用人和天使的语言说话,却心中无爱,我只是发出回声的响锣或叮当作响的钹。

——科林斯蒂安(icorinthians13:1)——梁玉麒《生活之道》

15、未竟之事会阻碍人们活在当下,因为人们会把沉重的过去带进他当下的人际关系中,甚至把这些事看成是现在发生的事。

一个人如果身处未竟之事的旋涡中,他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些不散的阴霾对他造成的影响——他可能会用尽各种或隐秘或明显的途径,去重现自己的过去。

人们这样做,无非是想要过去的事情能处于较完满的状态。

但是,只要我们用心觉察,就会发现,这些不断重现的人生片段和缠绕不清的经历,并不会因此而完满落幕。

——梁玉麒《生活之道》

16、一位男士需要去洗手间,但却出现便秘的情况。

这时,他整个人都被排便这个需要占据住,因此他冷待了身旁的女朋友,表现得心不在焉。

如果一个人牙疼很厉害,他就会沉溺于牙疼,不能留意自己的其他需要。

——梁玉麒《生活之道》

17、与“听”相反的是“聋”——让“龙”凌驾于“耳”之上,表示:我是龙,权威高,地位尊,或者我就是真理。

耳朵在下,无法听,只能聋。

因此,内心根本没有空间去聆听和理解他人。

“听”的简体字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18、完形理论描述两个不同元素为了接触而相互靠近的过程——发生接触的地方就是自我和非我之间的界限。

有时,我们会用尽方法避免跟外在环境接触。

而最常用的逃避接触的方法就是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

唯有透过觉察,让我们活在此时此刻,才能使自我和外界多些接触。

——梁玉麒《生活之道》

19、常用的练习是,治疗师会叫参加者闭目进食,用极慢的速度用餐,好好品尝事物的味道。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练习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上。

吸气,我觉察到我正在吸气。

呼气,我觉察到我正在呼气。

调整自己的正念呼吸,最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

——梁玉麒《生活之道》

20、自己的痛苦、感受和需要,听者怀有承载之心不加评判地聆听和接纳,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感受到接触和理解,那么,痛苦有了承载的容器,疗愈和成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生长出来,化作祝福与分享的力量,带领我们奋力前行。

——梁玉麒《生活之道》

《荣格自传》读后感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与气质,荣格自传读后感。

人生是一种令人怀疑的实验。它只有在数字上才是一种极大的现象,从个人来说,生命是如此地稍纵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够存在和发展,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无独有偶地贫乏的。

我总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总觉得应该探寻它的意义,但我却不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总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些什么--也许在大自然中--给我提供一些线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忆就像地下的单株根茎所生发出的芽,就像在一条潜意识发展的道路上的车站。

从一开始,我便有一种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运赋予我的并必须加以接受。这使我内心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尽管我从来无法对自己证实它,它却向我证实了它自己。我没有拥有这种肯定性,它却拥有了我。

一种新思想,或甚至只是旧思想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一个方面,只有依靠事实才能与别人沟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绝消亡的各种往事的回忆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种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复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对于潜意识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不断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后感《荣格自传读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顿悟,而基督则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牺牲者。

如果遵循个性化的道路,如果要过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承担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连一分钟都不能保证我们不犯错误,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险。我们可以设想笔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了,至少正确的事不再会发生。任何想要走捷径的人,都与死人无异。

自然之道读后感

自然之道,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宇宙万物,众生灵各有其生存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长演述其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自然之道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篇一:自然之道读后感】。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当我们犯错时,它往往会给我们非常严厉的惩罚。在这个学期的第九课《自然之道》中,就是描写一个考察队因为破坏了自然规律,得到了严厉惩罚的故事。

里面讲述的是作者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对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那个考察队因为救了一个幼龟群的“侦察兵”,却使整个龟群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幼龟们便鱼贯而出。但外面还有许多肉食鸟,一只只像发疯一样啄食那些幼龟。考察队看见后便救那些幼龟,但最后还是有十几只幼龟被叼去了。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深有感触。是啊!大自然安排的事情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就不要去触犯,会好心办坏事,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也不能见到小动物快要死了,都见死不救。应该去帮助、支缓的,我们就去帮助、支缓;但是不应该支缓的,我们就不能去,否则会遭遇不幸。

还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了家里有一张大蜘蛛网,网上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很美丽。一只可怕的蜘蛛正慢慢地爬向蝴蝶,正准备吃了它。我心里想:这么美丽的蝴蝶被吃了不好吧。我便把蝴蝶放了,把蜘蛛甩在地上,一脚把它踩扁了。过来些日子,我发现家里的蚊子开始多了,晚上常常把我咬得睡不着。那时,我才发现我做出了,很内疚。

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办事,往往会产生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和惩罚,所以我们做事要先弄清楚原理,才能下结论。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自然之道》,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律,一旦破坏就会违背自然之道,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岛旅游。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可我们却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侦察龟抱入大海,使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我还知道了一个自然规律:在龟群们爬向大海之前,总会有一只幼龟当龟群的侦察兵,它总是第一个爬出去,如果有危险,便会返回龟巢,如果没有危险,它就会带领别的幼龟爬向大海。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当我读到这里时,便想起我上幼儿园时发生的事,那时,我养了两条小金鱼,总是希望它们长得胖胖的,有天,我在喂食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办法:对了,可以多喂给它们一点食物嘛。于是我就放了许多鱼食在里面,晚上还梦见两条小金鱼长得胖胖的样子,可第二天一早,我就发现,两条小金鱼出乎意料的死了,我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一旁的妈妈告诉我:“金鱼一天只吃一点点食物,你喂给它们这么多,它们就没头没脑的把全部吃掉了,所以它们都撑死了。”听了妈妈说得这些话,我若有所思,似懂非懂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的确如此,各个东西都有它的自然之道,一但违背了,后果不堪设想。

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看语文书,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名叫《自然之道》的文章,顿时觉得里面的故事让人感触颇深,故此记下来和大家分享。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我”和几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去旅游,目的就是想看看幼龟是怎么爬向大海的。那天,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大龟巢,有一支小乌龟探出头来,正踌躇不前,突然一支海鸟飞来,用尖尖的嘴啄幼龟的头,想把它拖到沙滩上去。“我”和几个同伴紧张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其中一位忍不住对向导说:“你快想想办法啊,”向导的回答让我们更加的焦急,他说:“叼就叼去吧,这是自然之道。”向导的回答招来了同伴们见死不救的呼喊。最后向导极不情愿的抱起了那只小乌龟朝大海走去,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正当我们高兴的时候,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向导和我们无知的举动救下了小乌龟,致使龟巢中的乌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是安全的,就成群结队的从龟巢中怕爬出,引来了许多的食肉鸟,这下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们拿着帽子,把幼龟放进里面来回的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补救。

此时此刻,我们对向导说的话才恍然大悟,虽然还不能彻底明白什么事自然之道,但“我”相信这个例子是对自然之道最好的诠释。

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遵守一定客观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

自然之道读后感

自从学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自然之道》主要讲了:“我”和同伴为了挽救一只海龟,使更多的海龟受到伤害的事情,对我的启发很大。

老师曾经在上这篇课文时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国家经常有狼出没来吃梅花鹿。本地的梅花鹿都非常漂亮,因此这个国家定了一个“灭狼计划”,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将所有的狼毁灭,而梅花鹿开始大量繁殖,所有的草地上都能见到梅花鹿的身影,因为梅花鹿太多,所以这些青草根本填不饱梅花鹿的肚子,导致大量的梅花鹿死亡,再加上流感病毒,梅花鹿的只数竞一下子从十万只变成了八千只,还因为梅花鹿的天敌——狼被毁灭了,梅花鹿开始变得懒惰、肥胖,没有强壮的身体,跑不起来。这个国家的总统万万没有想到,他精心策划的计划竞然会是这个结果。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按照自然之道办事!

什么是自然之道?就是自然万物的内在规律。有些人就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想干某些事情,结果与想象中的相反,这是违背了自然之道。

有些人想把事情干好,可这其实是具有破坏性的。

精益之道读后感

前mif资深教授为企业提供精益咨询也向小型制造厂投资。他创办了精益企业研究所(lei)并担任所长这家研究所是一个非営利教育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他创办了英国精益企业研究院(lea)并担任院长。这家研究院分担了精益企业研究所在提升精益意识方面的任务并将精益知识应用于一系列的行业。两人合作分析全球行业趋势达20年以上期间成果包括《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思想》和《精益解决方案》。

《精益思想》于1996年秋季首次出版,历经10年,畅销十多个国家,销量达到几十万册以上。本书的成功在于它对精益生产方式做了最好的总结,为读者提供了精益的核心原则。本书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了解了美国、德国、日本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企业推行精益的实际情况和心得后之作,为准备跨入精益之门和进一步学习、实施精益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南,从而成为精益方面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精益原则阐述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原理,帮助所有行业在任何商业条件下创造持久的价值;第二部分从思想到行动:精益的飞跃说明了如何应用这些原理,包括应用步骤和从大企业到小企业的应用实例;第三部分精益企业说明了如何通过不懈地关注各产品的整个价值流(即从产品概念到产品推出,从订货到发货,从上游源头的原材料基地一直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创建出真正的精益企业,即在尽可能减少时间、成本和出错的同时,使我们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达到最佳;第四部分新的发展讲述了时至今日精益思想的发展。

《商业周刊》评价本书为“这是目前关于流程再造最好的书,也是最好读的”。

《荣格自传》读后感

我的个人阅读分为向外和向内,对于向内这一大类,荣格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阅读荣格的过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让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对弗洛伊德的体系感兴趣,但同时也知道,他的理论虽然迷人,甚至改变了很多艺术创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学教材中已经被逐渐淡化,更不用提荣格,他甚至更像一个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论趋于玄学,提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观点,跟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但仍然有许多让人疑惑的作品和见解。

荣格有非常solid的理论框架,没有他后期那些语焉不详甚至半萨满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种族歧视的争论中。作为一个想要了解荣格的'人来说,当然是读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这本书也是如此读下来的。

荣格虽能让其中读者直面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然而并不太能驱使人有所行动有所改变,意思是所谓获得实用性的那种受惠。

心理学相关作品是一个考验读者高低的试金石,而把一个人重新放进另一个框架里去自我审视、重新行动的确很困难,但至少你能够看到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法:他不是鸡汤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论。

当然,作为一个荣格爱好者,我深知他的学说在国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确的批评,但也深知其中有许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见,哪怕是他最被诟病的人格地质学。

由于我对荣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阅读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谓成长,故也没有将荣格推荐给他人的欲望,暂时也不太想讨论。一切都归咎于我对自己的认识:

无论外界什么评价,我深知自己除了偶尔能靠着心血来潮时的那点动力加一把劲,多数时间都是一个逃避型的loser。假装在既定的铁轨上面运行,其实一圈一圈不停反转着地心引力的过山车。

不过或许也有那种觉得自己很lost的人,这本书值得一看。

《学习之道》读后感

机缘巧合,最近我的一位朋友给我推荐她的书单,其中《学习之道》是我20xx年买的,却一直都没去读过,书跟人也有缘分的,因为我们互推了书单,所以我也开始拿起这本《学习之道》,没想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位作者6岁的时候,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华盛顿广场公园的国际围棋摊上,对国际象棋一见钟情,而且非常入迷,他7岁居然就开始参加比赛,8岁开始就长期稳居全美同年龄组别的冠军,还参加了成人组别赛,也斩获颇丰。但17岁时,因为《searchingforbobbyfisher》这部以他早年棋手生涯为蓝本电影的影响,他被各类媒体和粉丝追逐,不再能安心下棋。

为什么他会如此厉害?他认为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因此,他把自己的经历梳理分解提炼,变成了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我理解是把作者学习和比赛国际象棋那部分作为知;学习太极推手作为行,而以参加世界推手大赛来合一,从而阐述知、行、合一三个阶段。

我觉得中文“学习”两个字很有表达力,学是了解和模仿,习是练习。因此,学习是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已经知晓的部分,当然人们会增加自信,但如何面对不知或者尚未掌握自如的呢?这就牵涉到学习的态度了,因为这会打击人们的学习热情,所以了解渐进理论,鼓励不断努力,多着眼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少标签式的定论是更值得赞赏的取态。爱上学习本身,是人的终身财富。

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挑战的时候,培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正面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不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干扰,专注于具体的内容或者正在从事的工作?作者都提出了“软区域”,“走出漩涡”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仅仅靠热情和本能在做一件事,而真正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系列持续的训练,改变本能反应,形成更有竞争力的潜意识。

这一切在这本薄薄的书里都深入做了探讨,这些年“态度决定一切”是深入人心的热词,那么这本书就是在分享如何修正自己看待外界事物和人的态度的具体方法。包括对不公正待遇的反馈,如何把困境转化为优势,增强自己技能的具体方法“划小圈”,“让时间慢下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激发最佳状态”。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因此受惠!

《荣格自传》读后感

1、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2、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你的「命运」。

3、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4、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5、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6、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7、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8、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9、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10、统一的规则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独,他们才可以逃离群体无意的压迫。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恶毒。要给人气度,让他独处,他才会自己找到群体并喜爱它。暴力对抗暴力,轻视应对轻视,爱回应爱。给人类气度,要相信,生命会找到更美好的路。

11、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我的灵魂不可能是我的判断和知识的存有、更大程度上我的判断和知识才是我的灵魂的存有。因此深层精神逼我,要我将自己的灵魂视为独立存在的生命,呼唤它、与它对话。我必须明白,我已失去灵魂。

12、恐惧与可怖都隐藏在表层底下,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你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痛苦叫嚷。深层精神与钢铁、火焰结合去。你们害怕深层也是对的,因为他确实充满恐惧。

13、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是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

14、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15、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他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

16、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17、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18、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19、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0、一个人也许会朝着完美奋斗,但必须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够了苦,才能使自己变得完整。

21、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2、世界上的风云大事,归根结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生活,这才是伟大变革的所在。整个未来、世界的整个历史,最终都是对个人潜在能量的宏大总结。

23、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4、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25、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26、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即快乐的”,而非“外部原因使我快乐”,富裕者应当快乐,但他们经常是不快乐的,他们厌烦得要死。

27、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内外向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必太刻意去改变什么。

28、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29、在这路上没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没有走在别人的路上。我孤独,但我用生命填满了孤独。我自己就已经足够,我是人,是声音、对话、安慰、帮助。我就这样漫步到远东去,我并不知道我这遥远的目标会是什么。

30、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31、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32、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33、我的自我,你是个蛮人。我要与你同住,所以我会把你带进整个中世纪的地狱,直到你准备好。让生活可以忍受你。那试金石就是与自己独处。这就是道路。

34、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着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35、我倦了,我的灵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寻自己。不管你是谁,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36、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37、青春美酒并不总是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清彻,有时它会日渐混浊。

3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39、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类品质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40、没有人能免于等待,而大多数人都不能承受这等待,他们带着贪婪,转而投向事、人和思维,成了它们的奴隶。因为这样就会证明,这人无力抵抗事、人和思维,它们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为他不能欠缺这些,不能等到灵魂成为果实累累之地的那一刻,那灵魂是座花园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维,但他是它们的朋友,不是它们的奴隶。

41、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42、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43、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44、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外在的约束,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人也许能以猛烈的行为得到在外的自由,可是内在的自由只能得自符号。符号是从口中而出、不是由人说出的言语,而是从自我深层的力量和需要上升、不期然置于舌尖的言辞。

45、在这些日子里,你们看到了深层精神隐藏了什么。你们以前不相信,但如果求教过你们的恐惧,你们就会知道去。

47、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48、一个从未说出的字,一道从未照耀的光,一片无可比拟的乱,还有一条没有尽头的街道。

49、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50、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51、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52、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应对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3、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54、你越是聪明,你的单纯就越愚笨。最聪明的也是在单纯处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时代精神的聪明,我们不能靠增加自己的聪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对这聪明智慧的,也就是单纯。但我们也不能沉溺于单纯,故意让自己变成傻子,而是要成为聪明的傻子。……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事情都是相对的,亦是有度的。

55、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56、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7、若你理解黑暗,它就会抓住你。它临到你头上,就像夜晚有蓝色的影子和闪烁的无数星星。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通过理解你内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会变得简单。你准备像其他人一样入睡千年。你睡进千年的怀抱里,你的墙壁回荡着古寺里的圣歌。因为这是简单的,这从来都是。当你在坟墓里做着那几千年的梦时,寂静和蓝色的夜晚正在你面前展开。

5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59、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60、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61、道路,或不管它是什么,人走的就是道路,正确的道路。将来没有已经铺好了的路径。我们说这是条路,它就会是。我们筑起了我们所走的街道。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寻找的真相。

《大鱼之道》读后感

动物虽然没有人那么聪明,但有一样东西与人比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母爱。无数名人歌颂过母亲,可他们却忘记了动物。稳重这位母亲,她受尽磨难,来到孔雀湖下,费尽九年二虎之力跃上石阶,当作者要一棍子打死她时,为了保护孩子,她一跳,却跌了下去。可她为了能产下卵,又朝那儿奔去!最后,她被打碎脑壳,仍拼尽全力跃入湖中,死去。我有多么震撼啊!她在关键时刻,最后用力一跃时,是谁给了她力量,是母爱!

我的妈妈虽没有这样轰轰烈烈地爱过我,可她的一言一行中,却也透露着深深的爱啊!我的嘴很挑剔,妈妈一日三餐不仅要烧好,还得翻着花样,两天不能重样。例如,早上烧了青菜和鸡蛋,第二天如果还吃这个,我就会抱怨:“怎么又是这个呀!”

当然,畜类慈爱,妈妈也有严厉的一面,她向来“赏罚分明”。

《大鱼之道》,我会永远记得这个故事,知道妈妈的辛苦。

《大鱼之道》读后感

一条普通的鱼母,拖着鼓囊囊的肚子,带着下一代,一步一步地跳向心中的圣地---孔雀湖,以产下肚中的鱼子,延续生命。这是《大鱼之道》中的第一篇《鱼道》里讲述的故事。故事中大鱼的经历和它伟大的举动深深地感染着我。

“传说中的小鲤鱼跳龙门,跳的是幸福之门,而鱼母现在跳的却是鬼门关,跳向死亡,跳向地狱,跳向毁灭!它还跳得那么起劲,那么执着,那么顽强,实在令人感叹”。是啊,一切令它坚持向上跳的源动力便是肚子里的鱼卵。即使水急而险,即使石坎上站着手拿棒子随时准备攻击它的“我”,即使身上早已遍体鳞伤,它依然在跳,用那微弱的生命火苗在跳,为的就是那一肚子鱼卵,为的就是新生命的延续。

瞧,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咬紧树枝,一个翻身,将尾巴浸入孔雀湖,使出最后一丝力气,产下了那可贵的生命。此刻,鱼母已奄奄一息,但它已满足,因为它完成了最美的使命——用生命来传承生命的爱,用这样的方式诠释着最伟大的爱。

这不禁让我想起沈石溪笔下的那群斑羚,为了逃避凶残的猎人,年轻的斑羚踏着老斑羚的背到达对岸,而老斑羚坠下了悬崖,再也不能醒来。老斑羚牺牲了自己,却保证了整个种族的安全,这同样是用生命在传递爱。我们人类也是如此,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是经受了多大的困难和痛苦。这便是出自本能的爱,是深如大海的爱!

世间万物再次证明了生命之道的可贵。新生命的诞生可能只是一瞬间的功夫,可是那延续生命的爱之火永远不会灭!

大学之道读后感

以前听到有人抱怨说现在在大学里面学的东西都没有用,我心里不以为然。一直觉得把大学教育和专科教育区分开来的应该是大学里面所给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而专科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也就是书中更多的提起的“职业性”教育,但是我忽略了大背景,当代社会如此快节奏,没有办法容忍一个不跟社会接轨的大学生了,而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本科四年毕业后就业,也是没有办法不学职业性的专业或者知识。这也让我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他说以前你们北大谁谁谁(这个我忘了,好像是说的是马寅初)当校长的时候敢对北洋军阀说不,现在不是了。一句类似这样的话。是啊,从前的大学时精英教育,那时候上了大学的人理所当然是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物,他们有着那个时代的傲气与才气,但现在的大学生比白菜还便宜了,当大形势转变为买方市场时,“大学”也失去了它的底气,于是要迎合企业、公司种种的要求去塑造人才,更不用说“大学生”了。但我始终认为,职业性的东西不应该是根本,大学不应该成为职业训练场。我还是愿意保留一点大学生所应有的`傲气。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书,一本是韩国人的《因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哈佛前校长derekbok的《回归大学之道》,都提到了一个我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那就是写作。不过derekbok把这个问题更加系统化了,叫做表达能力的提高。两年来,也许我参加了各种社团各种活动,选了各种课,但是都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大学里很看重表达能力的塑造,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它还有另一方面――写作。人与人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说话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写作了,人类留下来的痕迹,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觉我正在一点点失去这种能力。师父在b大彻夜写字,不寐读书,想来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1-28 实习教师代表发言稿(专业20篇)
    在发言稿中,我们可以事先安排好语言的逻辑顺序,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加连贯和有力。以下是一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发言稿,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这些问题,为未来的
  • 11-28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工作总结(精选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帮助我们回顾一个月内的工作进展和问题的有效方式。对于写月工作总结感到困惑的人来说,阅读一些成功的范文是非常有帮助的。下面是一些案例和范文分享,希望能
  • 11-28 学生代表军训开幕式演讲稿(通用18篇)
    学生演讲稿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精美的学生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
  • 11-28 古灵精怪三剑客(实用12篇)
    优秀的作文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思考深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六年六班在全校是出了名的。因
  • 11-28 期末考试前励志精彩演讲稿(专业18篇)
    期末总结是对自己的一次思想盘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期末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11-28 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精选18篇)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味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在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中,有些是批判性的,有些是赞美性的,不同的角度可以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思考和
  • 11-28 私人建房施工合同(专业17篇)
    施工合同是建设工程项目中进行合作与合作规则等各方面规定的重要文件。下面是一些施工合同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在编写合同时参考和借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
  • 11-28 幼儿体能活动教案(汇总17篇)
    教学工作计划要注重多元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需求。以下是一份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大家提供的教学工作计划,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思路和方法。作为一名教师,
  • 11-28 简爱读后感(模板16篇)
    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独立思考成果的方式,可以激发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这些读后感范文不仅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对文学作
  • 11-28 抗疫中的感动(优秀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作者用心去感悟和表达。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资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近几个月来,全球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