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十五从军征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十五从军征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时间:2023-11-27 12:25:09 作者:文轩十五从军征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习和准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查看下方的教学计划范文,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编写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

十五从军征

学习《楚王好细腰》,反复朗读,弄清意思,体会寓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东施效颦”的背诵情况。

二、总结学习“东施效颦”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楚王好细腰”

1、理解“好”的意思。

2、出示古文。用学习第一则语言的方法,学习这则寓言。

3、检查自学情况。

(1)理解“胁”“带”“扶”这几个动词。指名演示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绘出这几个动作。

(2)检查古文的朗读情况,读后集体评议。

4、知道楚灵王喜欢细腰后,大臣们是怎样想的?说说看。

四、体会寓意。

讨论。

1、楚王细腰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你认为出国的可悲指出在哪里?(在讨论交流中明确阿意奉迎的危害性。)。

五、补充结尾,加深理解寓意。楚王看了大臣们的脸色,会想什么?说什么?

六、用各种形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七、教师小结(根据学习情况小结)。

1、自由朗读这二则寓言。

2、说说这两则寓言分别写了什么?

3、提出预习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4、交流有关庄子和墨子的资料。

作业设计:。

1、从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诵默写古文。

3、推荐阅读《邯郸学步》。

板书设计:。

楚王好细腰。

(阿意奉迎危害无穷)。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对诗句游戏。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诵读一首新的写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2、齐读课题。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3、这首诗节选自汉《乐府诗集》,看小资料了解乐府诗。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

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

4、再读古诗,把这首诗的诗意简单说说。

5、古诗语言平白朴实,但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三、展开联想,把握情感。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

引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引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你能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吗?

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情景引读: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如今竟成了--。

我65年魂牵梦萦的家啊,竟成了--。

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让我们一齐用诵读表现出来吧。

4、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

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板书:苦。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教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引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怎样的一个看啊?把它读出来。

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啊,他会哭什么呢?

情景诵读: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想到自己的孤苦无依时,他更是--------------。

四、再读感悟,升华主题。

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老师读黑颜色的字,你们读红颜色的字。

2、古诗重在诵读,自由诵读,同桌试着背诵。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有家的人变得无家可归,它让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和平,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感情朗诵这首诗。

十五从军征

执教:张应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1.将《十五从军行》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简洁,又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通过这篇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于六年级是小学过渡到初中的重要时期,简单字词理解,难字注音,乐府诗的相关资料的了解被我放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而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将这篇诗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回顾导入。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让学生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检查冢,窦,雉,舂,羹,贻的读音,让学生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语意思。然后后老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尝试与学生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看插图,学习第1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年龄的跨度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并要求学生个性化朗读。

2、深入学习第2、3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让女生扮演老人朗读体会老人此时的心情,有迫切见到亲人的.感情,也有对家里人的担忧等等并要求学生在说原因的同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男生扮演乡里人朗读,体会他告诉老兵家里情境时的心情,抓住本诗重点词语(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诗悲凉的意境。

3、学习4、5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让生结合插图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详细述说现在的荒凉破败,想象曾经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松柏冢累累与曾经家人的其乐融融,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让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样荒凉破败的家中,一个80岁的老人该怎样生活呢?让生齐读6、7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谈饭菜的味道(苦)让学生结合刚才学过3、4、5句体会饭菜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5、面对这一切,老人只能(让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让学生想象老人出门东向看,看什么?泣,又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并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只用了三个字,忧悲泣,来总结老兵回乡的情感历程。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多媒体出示南京大屠杀图片,感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六、课后作业。

1、以老人或旁人的视角,让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记叙文。

2、观看日本动画片《再见萤火虫》,通过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十五从军征

2、内容分析:本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记时,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二是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并学会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本单元是有关钟表的第一次学习,为以后继续学习钟表进行铺垫。

3、学情分析:一(11)班的学生虽然在生活中会经常看到钟表,但他们对钟表并不熟知。本班学生的基础一般,且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稳定。

二、设计理念。

教学及学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因此本节课采用观察、探究、发现、总结教学模式,重点以引导学生为主,让他们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和半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教钟面模型、ppt。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看哪位同学能猜出来。(出示ppt1)。

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

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生:闹钟。(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师:那我们来看看谜语的答案是什么?(出示ppt:闹钟)。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这时什么?它像什么呢?(出示ppt:钟面)。

生:闹钟。

师:它很像闹钟,但是它没有外壳,我们它叫做钟面。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个钟面,观察一下,钟面里都有些什么?(出示ppt第四页)。

生:有数字。

师:有哪些数字呢?你能从小到大数出来吗?

生:能,1、2、3、4、5、6、7、8、9、10、11、12。

师:一共有多少个数字?从几到几?

生:一共12个数字,从1--12.

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有两根针。

师: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根针又细又长,一根针又粗又短。

师:说得真好,那老师告诉你们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做时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做分针。(板书:时针:短而粗;分针:细而长)。

(老师带读2遍:时针:短而粗;分针:细而长)。

师:现在同学们把钟面拿出来,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一位同学指,另一位同学说。(老师巡逻)。

师:现在老师想跟你们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做我说你指。(老师指着分针、时针让同学说一说)。

2、认识整时。

生:8点(出示ppt)。

师:对,但是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8点说成8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8时……。

师:那下午同学们是从时候开始上课呢?

生:2点。(出示ppt)。

师:应该说2时,以后几点我们都要说成几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2时……。

师:同学们知道播放新闻联播吗?哪有谁知道它每天什么时候播?

生:7时。

师:刚才的三个时间,8时、2时、7时都是整时(板书:整时),意思是8时整、7时整、2时整。

生:长针的位置一样,都指到12。

师:长针是什么针。

生:分针,细而长。

师:刚才同学说分针都指到12,那短而粗的时针?它指到哪里?

生:指到8、2还有7。

师:看到这些数字和这两根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整时的规律?

生:8时,时针就指到8;

2时,时针就指到2;

7时,时针就指到7。

师:对,观察得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少说了一个条件,谁知道是什么?

生:分针都指到12.

师小结:分针指到12的时候,时针指到几就是几时。(出示ppt师一起读两遍。

师:老师手上有几张钟表图,谁能说一说钟表上得时间是是什么时候?3时、6时、12时(出示卡片,必要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特别注意12时的分针和时针是重合的。将卡片奖给回答正确的学生。)。

2、学习电子表时间。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12:00)同学们见过它吗?有没有谁知道它是什么?

生:时间、12点、电子表。

生:前面都是12。

师:现在你们认识了电子表时间,那老师想考考你们,1时和3时的电子表时间要怎么写呢?请学生拿出作业本,在本子上写一些1时和3时的电子表时间。(老师巡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书写电子表注意事项。)。

3认识半时。

师:(出示ppt示3时半、7时9时半的钟表)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几个的时间?

生:3点半、7点半、9点半。

师:很好,这位同学认识3点半、7点半和9点半,但是在数学里我们要说成3时半、7时半、9时半。这些是半时。几时半都是半时。跟老师一起读两遍。(3时半、7时半、9时半)。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时半、7时半、9时半这几个钟表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到数字6。

生:3时半的时针指到3和4的中间、7时半的时针指到7和8的中间,9时半的时针指到9和10的中间。

师:根据刚才同学说的发现和时针分针的位置,有没有哪位同学发现半时的规律?

生:半时的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中间。

生:因为还没有到4,所以是3时半,不是4时半。

师小结:说的很好。那老师来总结一下:半时是分针指到6,时针过几的一半就是几时半。3时半的分针指到6,时针过了3的一半就是3时半。(老师带读两遍:半时是分针指到6,时针过几的一半就是几时半。)。

师:老师手上有几张半时的卡片,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钟表上得时间?(出示4时半、8时半、6时半,提醒学生注意6时半的时针和分针重合了。将卡片奖给学生。)。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电子表时间,有没有同学知道6时半的电子表时间怎么写?(情举手的学生到黑板上写一写。)。

生:3:30。

生:不知道。

师: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半时只有一半,所以是30.

师:情同学们在写一些4时半、8时半的电子表时间。(老师巡逻,发现问题,即使订正。)。

(三)、巩固运用。

师:请同学拿出钟面,我们一起来拨一拨,看谁拨得对。1时半、5时半、11时半。(请学生上台拨一拨,其他学生在座位上拨。)。

(四)、课堂小结。

师:练习做完了,谁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学会了认识钟表。

师:钟表里都有什么?

生:有1--12的数字,时针和分针。

师: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生:短而粗的事时针,细而长的事分针。

师:还学会了什么。

生:认识整时和半时。

十五从军征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2、板书诗题。

3、质疑: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想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字词:冢窦雉舂羹。

理解字义:始:才冢:坟墓窦:孔、洞贻:送给。

6、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读后想一想: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随时做以批注;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7、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诗句意思。

1、指名读古诗。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3、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4、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体会交流诗句感情。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1)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2)假如你是这位老兵,听了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映?什么心情?

(3)这番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三、质疑再探。

1、再次朗读古诗。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战争的诗歌,可是表达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从军65年老兵重回故里的场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一个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消除边患的感情。

4、我当小老师:

预设:

(1)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战争的诗篇。请大家课后收集描写战争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3)把《十五从军征》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带个人们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憎恨同情。

无尽悲哀。

七,检测题:

(1)这首诗是从()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诗,选自()描述了()的情景。

十五从军征

生:战争。

(师板书战争)。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血肉横飞。

生:尸横遍野。

生:血流成河。

生:枪林弹雨。

……。

生:十五从军征。

(师板书课题)。

师:来,一起读读课题。

生:十五从军征(语气较平淡)。

师:再好好读读。

生:十五从军征(这一遍较有感情)。

(生自由读古诗)。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

师:听她读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生:悲凉。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大伙儿一起来感受感受这悲凉。

(生齐读)。

生:我听后有种凄凉的感觉。

师:比如说--。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领着同学们一起读读。

师:还有吗?

生:心酸。

生:难过。

生:还行。

生:我是联系小资料“音乐”一词。

师:多会学习的同学,掌声。咱们一起来读读小资料。

(生读小资料)。

师:你刚才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感动的地方。

生:有。

师:说出来。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大伙儿像她这样读读。

(生有感情读)。

师:还有吗?

生: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来吧,一起来读。

(生读)。

师:还有吗?

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读。

(生读)。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也许,一句句诗句意思你就明白了,也许,一幅幅画面就浮现在你的眼前。现在,请你再读古诗,用心地读,理解诗句意思。

(生都认真读古诗,读得很投入)。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的主人公是谁?

生:一位退役老兵。

师:他服了多少年兵役?

生:65年。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生沉默)。

师:长亭外,古道边……。

(生依然沉默)。

师:长亭外,古道边,一群依依惜别的人哪……。

生:我看到少年的家人在杨柳树下送少年去参军。

师:都有谁送少年,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生:妈妈拉着即将去战场的儿子的手说:“儿啊,你一路多加小心,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是娘为你缝的新衣服,你带上,记住,娘在家里等着你”

师:慈母手中线,(生一起)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还有谁在送别,继续说。

生:奶奶将一个附身符给孙儿戴上说:“孙儿啊,你要早点回家,早点回家”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师:这一别,整整65年,这65年,这位老兵经历了什么,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老兵打了许多次仗,我看到他从尸横遍野的山坡上爬下来。

师:他要回家。

生:夜深人静,老兵望着天上的明月,捧着附身符,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他要(生一起)回家。

师:孩子们,从刚才你们描述的画面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心酸。

生:难受。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去。

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生: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师:谁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师:老兵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他问的语气怎样?

生:急切。

生:着急。

师:把你们的激动,高兴,急切,着急统统送到诗句中去。

生: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师:可是,犹如晴空霹雳,乡里人是怎么告诉老兵的?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冢什么意思。

生:坟墓。

师:乡里人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生:老兵家里的人全都死光了。

师:为什么乡里人不直接告诉老兵他家里人全死光了?

生:怕老兵受不了打击。

生:乡里人不忍心告诉。

师:不忍告诉又不得不告诉,同学们,带着这种不忍去告诉老兵他家的现状吧!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80岁的老兵啊,他不相信,他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回到家,他看到了--。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老兵看到了什么?

生:野兔从狗洞里进来,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生:回家。

师:老兵啊,你苦苦期盼的亲人在哪里?

生:都死了。

师:用诗中的语句,亲人在那里?

生:松柏冢累累。

师:老兵啊,你魂牵梦萦的家是什么样?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生: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师:可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是什么意思?

生:送给。

师:问问老兵吧,你要把饭菜送给谁吃?

生:母亲。

生:父亲。

生:奶奶。

师:然而,亲人在哪里?

生:松柏冢累累。

生:悲凉,凄凉。

生:同情。

师:来吧,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老兵啊,他猛然间从幻觉中清醒过来,他咽不下一粒饭,喝不下一口汤,他--。

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如果说人生的眼泪有很多种,你觉得,老兵的泪是哪一种?

生:悲伤的泪。

生:难过的泪。

生:凄凉的泪。

生:心酸的泪。

生:控诉的泪。

师:老兵啊,你在控诉什么?

生:战争的残酷,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生:还有很多回家后失去亲人的老兵也在流泪。

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有谁在流泪?

生:千千万万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亲人也在流泪。

师:同学们,学了这首诗,请你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学完后的感受。

生:悲凉。

生:凄惨。

生:可怜。

师: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咱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古诗词浩瀚的海洋中,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老师这儿就积累了几首有关战争的古诗,咱们一起来读读。

凉州曲。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军行。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小资料)。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十五从军征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师: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师: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生;他白天打仗,夜里肯定思念亲人。

师:哪些亲人?

汇报。

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读诗句)。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读)。

4、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学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书读课文,学会背诵。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听音乐,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问:看图,你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生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必待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

师谈:一个人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社区懒惰,得到勤奋;舍去玩耍,得到知识;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大海,容纳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大家平时有何爱好?(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看这个人的爱好是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他们在下棋。

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学奕)。

三、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师:“奕”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学奕”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我想知道,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教授课文内容:

一)、有信心,就会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出示课件)。

二)、结合注释读明白。(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读,弄不懂得语句;

2、小组合作,互读找不足;

3、派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三)、理解大意读通顺。

1、找学生读;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齐读;

4、老师范读;

5、师生互读。

五、抓关键语句,分析。

师: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划出,默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学生答)。

再次指读此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五、背诵,抽查。

六、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谁来背诵课文?(学生举手,叫起两位学生)。

师:如果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到结果吗?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也。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总结: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干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七、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件)。

1、有信心(成功了一半);

2、结合注释读明白;

3、理解大意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抓关键语句,分析;

5、背诵,积累。

八、阅读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孟子格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利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达到理解背诵。

2、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两小儿辩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发电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1.理解新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恍惚吝惜耸人听闻敬畏愚鲁心领神会”;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小事中体会有些人那默默无闻的崇高品质,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张晓风资料及经典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身边有许多很普通的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却默默地给我们带来许多帮助,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无私、博爱,在不经意之间,触发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思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散文家张晓风,一起去感悟几位普通人带给我们的礼物,感受人性美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几位普通人,名字甚至容貌都不清晰,但他们高尚的品质却使作者铭记于心,也令我们心生敬意。

1.通过预习,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普通人?

2.小组交流预习后收获。

3.集体交流:

(1)文章写了四个普通人:女教师米店胖老板中年乞丐代数老师。

(2)文章分两大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某些人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记叙四件事。

第一层(从“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至“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写一位谦逊的女教师偶然的称赞对我自信心的影响。

第二层(从“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至“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讲了一位米店女老板对承诺的信守。

第三层(从“有一个夏天”至“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写了因错过一次助人的机会,而产生的自责。

第四层(从“对于代数中行列式”至文章结束),讲了代数老师在特殊情况下给“我”进行列式的事情。

4.学生质疑问难。

难点预设;

(1)女教师一句“我要谢谢这位同学”令我兴奋不已;(2)女老板的“不敢”让我敬畏行业道德的尊严;(3)中年人“黎黑”“扭曲”的脸使我同情之心顿生;(4)数学老师“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的讲解让我领悟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三、精读感悟,体会品质。

师: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四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1.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以文章语言加小标题:

(1)“挖”字的含义。

(2)有所畏惧。(3)不可弥补的遗憾。

(4)君子谋道。

以文章内容与中心加小标题:

(1)不吝惜的称赞。

(2)有所畏惧的诚实。(3)不可丢弃的同情。

(4)难能可贵的敬业。

3.师:对这四件事,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吗?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4.分组讨论。

5.集体交流:

学生读有关句子,谈体会。

抓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普通人的崇高品质。

(1)女教师:实事求是,为人谦逊的的人格魅力,挖掘出了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2)胖老板:不需要任何字据,也不需要什么样信誓旦旦的语言,这一切就足以表明她的自律,让“我”肃然起敬。(3)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及时伸出热情的手,无论他是富人还是乞丐。(4)代数教师;以大地为纸张,以利石为彩笔,用这种最朴素却又极大震撼力的方式,泰然地给我上了最后一节代数课。从这个“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身上,让我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君子谋道”的精神。

理解“君子谋道”

原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6.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7.你们又想起来什么事来?结合自己周围的事例来谈出自己的感受。8.师小结:

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一张张时常浮现的脸,一次次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师引读课文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经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可能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句子解读:

总领下文对“有些人”的回忆。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比喻成“晴空”,把人生某一段时光喻为“雨季”,用人们在雨季里对晴空的期盼与怀念,表明自己对“有些人”的深刻情感。

四、了解作者,感悟散文大家的写作特点。

五、总结全课,深化主题。

本课通过叙述与自己相关的平凡人的四件小事,告诉人们需要存留的几种真情:不吝惜的称赞;有所畏惧的诚实;不可丢弃的同情;难能可贵的敬业。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让我们也怀着一颗细腻、敏锐的心灵,去感悟,去揭示生活中的善与美。

附板书设计:

有些人品质感悟。

女老师谦逊称赞不吝惜的称赞胖老板信守诺言有所畏惧的诚实。

教学反思: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花脸》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师生交谈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强调自主体验的同时还要与同学交流合作,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又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借用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皱眉而变得更丑这件事,说明了人对自己要正确认识,不要做不切合实际的模仿,否则只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文章短小精炼,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远绵长。

教学策略:

用富有动感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理解。采用自读感悟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结合生活实际正确感悟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通过重点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渗透古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

以学生感兴趣的参与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主题,联系自身实际谈感悟与收获。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生成,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采取游戏的形式引出课题,并随机拓展与文章有关的背景资料。

过程: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自读,相互校音,做到通顺流利。

教师范读,指导停顿,注意节奏感,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学生再读体会,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析:(结合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渗透学习方法)。

学生借助注释,自主领会每句的意思。

抓住重点词,借助肢体语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颦”:皱眉。

“亦”:也。

“挈”:带着,领着。

“妻子”:妻子和儿女。

“坚”:紧紧地。

(惊恐,侧面烘托东施的丑陋)。

“走”:跑。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编:(将文章以创编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生动)。

教师引领学生如何使这个故事更生动,更有趣味性。(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

学生可以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并推选小组成员在全班展示。

复述之后,师生共同评价,注意几个重点词语“颦”“捧”“坚”“挈”“走”是否强调到位。

悟:(教者以东施的身份进入课堂,激发兴趣,共同品味)。

板书总结全文,指出文章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夸奖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以东施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苦恼,学生帮助解决:

如:西施皱眉很美,我只是模仿她,可是为什么却招来很多人的恐惧与笑话?

那么我今后该怎样做呢?

谁能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结尾:

教师用富有感染与启迪性的语言总结全文,并留下深深的思索。

“西施之美固然令我们眼前一亮,但东施之丑也令我们回味无穷,问世间:美与丑难道真的那么容易区分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和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书读课文,学会背诵。

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听音乐,出示课件--大海的画面。

师问:看图,你想到了那句名言?

生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生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必待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

师谈:一个人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社区懒惰,得到勤奋;舍去玩耍,得到知识;舍去三心二意,得到成功。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大海,容纳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道理。

二、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大家平时有何爱好?(生说)。

师:看来,大家的爱好可真不少。(课件出示)看这个人的爱好是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他们在下棋。

师:这幅图的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板书:学奕)。

三、启发质疑,初步理解。

师:“奕”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学奕”是什么意思?看到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下围棋的?

生2:我想知道,他们两个学习之后的结果如何?(板书问题)。

师小结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下面环节。

四、教授课文内容:

一)、有信心,就会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出示课件)。

二)、结合注释读明白。(出示课件)。

1、自己学习,扫清生字词,划出不会读,弄不懂得语句;

2、小组合作,互读找不足;

3、派出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三)、理解大意读通顺。

1、找学生读;

2、小组比赛读;

3、学生齐读;

4、老师范读;

5、师生互读。

五、抓关键语句,分析。

师:你感到文章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划出,默读一遍(出示课件)。

师:两个学生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学生答)。

再次指读此句,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五、背诵,抽查。

六、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师:课前大家谈了自己的爱好,现在看来,光有兴趣行不行?谁来背诵课文?(学生举手,叫起两位学生)。

师:如果他们二人现在开始比赛,你能料到结果吗?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也。

师:“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总结:我们看,不管下棋还是干其他事。智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态度,这真是态度决定一切。

七、总结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件)。

1、有信心(成功了一半);

2、结合注释读明白;

3、理解大意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抓关键语句,分析;

5、背诵,积累。

八、阅读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孟子格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利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达到理解背诵。

2、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试着学习《两小儿辩日》。

花脸北师大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b.引用毛泽东的话慨叹黄河。

c.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

2.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3.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丑石》教学设计

丑石(贾平凹)。

教学要点: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3、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来曾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朗读课文,同学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听到的感受。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见附录)。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熟悉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内容。

二、分析:

1、迅速浏览一下课文。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

理解:先写了丑,又写了美。

理解:从三个方面回答a、黑黝黝地卧在那里(从颜色上说很暗,不着人喜欢);b、牛似的模样(从形状上说其蠢笨);c、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多碍地面(说其没来历,没人关心,还碍地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3、外在条件不好,就要从内在去弥补,那么丑石弥补了吗?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理解:突出了丑石的无用: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

理解: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6、“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的将它运走了”中的“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

理解:丑石的价值体现。说明人们对这块丑石是非常爱护、珍惜的,与我们对丑石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7、“这使我们很惊奇”中的“者”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理解: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结合上下文看)。

8、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这叫做“先抑后扬”。(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9、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2、片段练习: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

丑石。

贾平凹。

先写了丑无一用处--讨厌它。

}欲扬先抑。

又写了美非同凡响的陨石--盛赞。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实用15篇)
    范文范本是对一类文体或题材进行典型案例的归纳和整理,以便我们借鉴和模仿其中的优点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各种
  • 11-27 社区干部个人工作心得体会(优质16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工作经验,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工作心得的实例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家
  • 11-27 幼儿家庭教育心得体会总结(优秀20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从个人角度出发,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你正在为心得体会的写作烦恼,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
  • 11-27 三·八妇女节感想(优秀18篇)
    优秀作文是在语言表达和内容思路上具备出色的表现,它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思考,我相信我们都希望写一篇优秀作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
  • 11-27 体会到爱的滋味(模板22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和技巧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在温暖的车上,我们艺术班踏上了去798的道路。路上
  • 11-27 安全教育班会总结及教案(通用17篇)
    安全教案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安全教育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安全教案范
  • 11-27 林海雪原读书心得(通用20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修炼内心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及时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本经典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在许多红书中,最先吸引
  • 11-27 家训家风教育心得体会(专业2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身经验的提炼,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指导与借鉴。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一个人的成长成材,离不开家
  • 11-27 教师军训心得感想(精选15篇)
    军训心得是对军事生活和集体规范的思考和总结,具有培养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作用。同学们在写军训心得时可以参考下面的范文,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思考和表达,展现
  • 11-27 小学教师读书实施方案(热门23篇)
    一个良好的实施方案应该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施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当然,每个任务和项目的实施方案都有其独特性,所以我们也需要根